內容連載
(請以6000字以內為限)
(網頁字體顏色以黑色為限) 一聽到情緒崩潰,或許各位腦中會想到某位特定人物。
可是來試著看一下其特徵吧:
●會有情緒不穩的時候
●會有極端思考的時候
●不擅長與人溝通
看了這些就會發現,其實「所有人都曾有過這些感受」。
因此,為了讓大家感受到這其實和自己息息相關,以下我要來介紹某位女性的故事。
該名女性的家庭環境有些複雜,雙親沒有發揮功能,是在「失能家庭」中成長。
她的幼年期住在只有一間房間的公寓中,與偶爾會歇斯底里的母親以及幾乎不在家的父親一起度過。
從國小起,她似乎就自覺到有「要是沒有母親就好」與「想向母親撒嬌」這樣矛盾的情感。
某天,她的班上發生了失竊事件,而她被懷疑是小偷。
她雖然否認,但有多位同學都作證說「有看到她偷東西」。
她以為與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卻會在社群網站上用祕密帳號來誹謗、中傷她,而把那些話當真的同學們就告發了她。
她體驗到了被最好朋友的背叛,覺得不論是在家還是學校,似乎都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
於是她認為「世界上只有我沒有容身之處」,內心好像有什麼東西突然崩塌了。
之後她開始破壞家中物品,並傷害自己。
以割腕、服藥等傷害自己的行為為開端,她在十八歲離開家後,輾轉與多位男性同居生活,但即便如此,她的內心仍無法感到滿足。
她始終都覺得很孤獨又不安,不論是和誰在一起都感到空虛,甚至會想著:「自己總有一天會被拋棄!」
可是這樣的她通過「接受」的過程,變得能對情緒崩潰讓步,漸漸能獲得「安心感」,也透過「增加察覺」的過程來接受。
於是即便是像她那樣原生家庭環境不好的情況,也隨著成年後想法的改變而獲得了重生。
透過她的經驗,我想要告訴大家的是,情緒崩潰時刻之所以會持續,是出自於「環境或創傷是誘因才導致看不清楚自己」這種理所當然的反應,所以是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的。
後續會再談到相關的方法論,首先請知道這件事。
讓我們來進一步了解崩潰吧。
在社會中若有以下的背景狀況,就會讓人感覺難以生存下去。
●過去的創傷
●家庭關係
●霸凌
●感覺過敏
●溝通障礙
●成年兒童
●戀愛恐懼
不正視這些背景問題而去依賴藥物,或採用正念或自我肯定感等方法,只能暫時性地解決問題。
在這些方法中都缺少了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正確了解自己」。
要客觀且正確地評價自我,或許比起用說的,實際去做會更難。
前述的女性因為「察覺」到了有否定自我的思考模式,了解自己想法的偏差,才漸漸能調整心態。
她獲得了「如從第三者的角度般來評價自己的觀點」。
能做到這樣的第一步就是要在瞬間察覺到
「大腦好像有些情緒崩潰!」
近年來,我們稱能讓內心恢復平衡的力量為「韌性」。
這分力量無關乎天生的能力,明顯是靠後天學會的。
以下的十個方法就可以學到這分能力。
●①構築溫暖的關係
●②不要認為無法克服問題
●③接受有能改變也有不能改變的事
●④設立現實的目標並前進
●⑤自己做決定
●⑥就算失敗,也能從中學習
●⑦自我稱讚積極的想法
●⑧擁有長期的視野
●⑨持續懷抱希望
●⑩自我憐憫
話雖這麼說,但也不用全都做到。
從中「選擇『情緒化自我』想要的並由『理智的我』來給予」的立場很重要。詳情會在第六十頁之後的例子來各別說明。
人類的大腦可說是非常精巧的電腦,能對欠缺的東西發出信號。
若缺水就會感到喉嚨乾渴、熱會流汗、為消除孤獨感而渴望肌膚之親。
首先請記住,了解自己、填補不足的部分就是在內心呼喚平靜的行為。
(請以6000字以內為限)
(網頁字體顏色以黑色為限) 一聽到情緒崩潰,或許各位腦中會想到某位特定人物。
可是來試著看一下其特徵吧:
●會有情緒不穩的時候
●會有極端思考的時候
●不擅長與人溝通
看了這些就會發現,其實「所有人都曾有過這些感受」。
因此,為了讓大家感受到這其實和自己息息相關,以下我要來介紹某位女性的故事。
該名女性的家庭環境有些複雜,雙親沒有發揮功能,是在「失能家庭」中成長。
她的幼年期住在只有一間房間的公寓中,與偶爾會歇斯底里的母親以及幾乎不在家的父親一起度過。
從國小起,她似乎就自覺到有「要是沒有母親就好」與「想向母親撒嬌」這樣矛盾的情感。
某天,她的班上發生了失竊事件,而她被懷疑是小偷。
她雖然否認,但有多位同學都作證說「有看到她偷東西」。
她以為與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卻會在社群網站上用祕密帳號來誹謗、中傷她,而把那些話當真的同學們就告發了她。
她體驗到了被最好朋友的背叛,覺得不論是在家還是學校,似乎都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
於是她認為「世界上只有我沒有容身之處」,內心好像有什麼東西突然崩塌了。
之後她開始破壞家中物品,並傷害自己。
以割腕、服藥等傷害自己的行為為開端,她在十八歲離開家後,輾轉與多位男性同居生活,但即便如此,她的內心仍無法感到滿足。
她始終都覺得很孤獨又不安,不論是和誰在一起都感到空虛,甚至會想著:「自己總有一天會被拋棄!」
可是這樣的她通過「接受」的過程,變得能對情緒崩潰讓步,漸漸能獲得「安心感」,也透過「增加察覺」的過程來接受。
於是即便是像她那樣原生家庭環境不好的情況,也隨著成年後想法的改變而獲得了重生。
透過她的經驗,我想要告訴大家的是,情緒崩潰時刻之所以會持續,是出自於「環境或創傷是誘因才導致看不清楚自己」這種理所當然的反應,所以是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的。
後續會再談到相關的方法論,首先請知道這件事。
讓我們來進一步了解崩潰吧。
在社會中若有以下的背景狀況,就會讓人感覺難以生存下去。
●過去的創傷
●家庭關係
●霸凌
●感覺過敏
●溝通障礙
●成年兒童
●戀愛恐懼
不正視這些背景問題而去依賴藥物,或採用正念或自我肯定感等方法,只能暫時性地解決問題。
在這些方法中都缺少了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正確了解自己」。
要客觀且正確地評價自我,或許比起用說的,實際去做會更難。
前述的女性因為「察覺」到了有否定自我的思考模式,了解自己想法的偏差,才漸漸能調整心態。
她獲得了「如從第三者的角度般來評價自己的觀點」。
能做到這樣的第一步就是要在瞬間察覺到
「大腦好像有些情緒崩潰!」
近年來,我們稱能讓內心恢復平衡的力量為「韌性」。
這分力量無關乎天生的能力,明顯是靠後天學會的。
以下的十個方法就可以學到這分能力。
●①構築溫暖的關係
●②不要認為無法克服問題
●③接受有能改變也有不能改變的事
●④設立現實的目標並前進
●⑤自己做決定
●⑥就算失敗,也能從中學習
●⑦自我稱讚積極的想法
●⑧擁有長期的視野
●⑨持續懷抱希望
●⑩自我憐憫
話雖這麼說,但也不用全都做到。
從中「選擇『情緒化自我』想要的並由『理智的我』來給予」的立場很重要。詳情會在第六十頁之後的例子來各別說明。
人類的大腦可說是非常精巧的電腦,能對欠缺的東西發出信號。
若缺水就會感到喉嚨乾渴、熱會流汗、為消除孤獨感而渴望肌膚之親。
首先請記住,了解自己、填補不足的部分就是在內心呼喚平靜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