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他哥有哭成這樣嗎?】
瞭解社會比較


打從出生就開始比

打包好的應急包在前門邊的走廊上排成一排,就這樣滿心期盼等了好幾天。一個大旅行包是給媽媽的,裡面裝著舒適的衣服以及所有能緩和分娩辛苦的個人物品。另一個是給即將出生的嬰孩的,裝著嶄新的嬰兒連身衣、柔軟的方毯、迷你版帽子和連指手套。而這一回,還有第三個小旅行包是給小小孩的,他就要成為大哥哥了。他的紅色塑膠旅行包是救火車形狀,裡面塞滿換洗衣服、絨毛玩具跟他最喜歡的書,準備好要跟家人出去待一整天。隨著預產期到來又過去,期盼與日俱增。它始終是月曆上的一個鉛筆叉叉。寶寶準備好了就會出生。每個鐘頭都讓我們彼此更接近。第二個孩子的到來,興奮感絲毫不遜於第一個,只不過未知的事較少,焦慮感也較輕。確定的是,隨著家庭人丁逐漸興旺,比較將會變得不可避免。


伴隨著尖叫聲,他來到了這個世界,第一次把空氣吸進肺部。緊接著,響亮又尖銳刺耳的哭聲響徹產房,迴盪在磁磚牆壁間。哭聲迴盪著,父母以無言的微笑和最純粹的喜悅眼淚和疲憊予以回應。接著助產士問了:「他哥有哭成這樣嗎?」

當第二個孩子跟隨第一個的腳步來到這世界,你總是免不了用一個孩子來衡量另一個孩子。重複使用的兒童高腳椅、傳下來的連身童裝,再次被挖出來的心愛舊玩具,都會一再提醒你:孩子多大時會達到走路和講話的關鍵里程碑?會早些還是晚些?當孩子從男孩發育成少年時,誰的個子比較高、體育比較好、學業成績更好或事業更有成?拚了命應付各種比較的不只是父母而已;與家族成員的相似處,共同的特徵和神態,也會引起親友的評論。熟人可能會把這兩人搞混,老師的看法可能會受到之前跟兄姊相處的經驗所影響。弟弟妹妹得要逃離被預先評判的偏見陰影。

打從一開始,身為家長,你就借鏡於照顧第一個孩子的經驗來照顧第二個孩子。在時間錯亂的頭幾個星期,日夜混成一整團無止盡的換尿布、大半夜餵奶、大清早餵奶和幫寶寶從頭到腳沐浴,那之後你會記得哪一款護膚乳的舒緩效果好,哪種餵奶姿勢最合適,以及如何盡可能溫柔地使用一堆堆用水浸濕又難搞的小棉球。這種經驗真是上天的賜予。有些工作第二次做比較簡單,有些事更難。比較小的那個比較好餵,他的小肚肚和小腿腿更快就膨起來,有一圈圈柔軟的嬰兒肥,但他需要更多溫暖的人際接觸――他總是想被抱得緊緊的,因此很難把他放下來。打從第一天起,我們就試著不去比較,但實在很難不這麼做。

兄弟姊妹較勁

卡戴珊(The Kardashian)家族,克里斯(Chris)、路克(Luke)、連恩(Liam)這三名漢斯沃(Hemsworth)兄弟。維納斯(Venus)與瑟雷娜(Serena)這對威廉斯(Williams)姊妹。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以及他的兩個弟弟羅伯特•法蘭西斯(Robert Francis)以及泰德(Ted)。魯迪(Rudi)與阿迪(Adi)這對達斯勒(Dassler)兄弟(相互競爭的運動品公司彪馬[PUMA]和愛迪達[Adidas]的德國創辦人)。艾蜜莉(Emily)、夏綠蒂(Charlotte)以及安妮(Anne)這三名勃朗特(Brontë)姊妹。還有古羅馬的羅穆路斯(Romulus)和雷穆斯(Remus)。歷史上滿滿都是知名的兄弟姊妹。我們總是不免受到吸引而去比較他們。誰是最受歡迎的社群媒體人物?誰是更好的演員?誰是更偉大的網球選手?誰是更強大的政治人物?誰是更有錢的生意人?誰是更高明的小說家?誰是更有權勢的領袖?把富裕又知名的家族人物拿來做比較、對照他們的聲譽,有點像是某種惡德趣味。我們傾向把他們想成競爭對手,而不是慶賀他們共同的成就。

講白一點,拿兄弟姊妹或堂表兄弟姊妹做比較,是有什麼問題嗎?就小嬰兒和幼童來說,的確沒什麼傷害,而且去想像這些新來的小傢伙會怎麼融入更宏大的家族全貌裡,也非常有趣。的確是這樣。探索相似之處以及共同點很有樂趣,但當孩子開始覺得被這些比較束縛時,就開始有麻煩了。

若要思考比較會怎麼限制孩子,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看霸子(Bart)和花枝(Lisa)這對虛構的辛普森(Simpson)兄妹。哥哥霸子是個調皮搗蛋、有魅力、喜歡冒險、鬼靈精怪的男孩,是一個外向者。妹妹花枝則安分守己、害羞保守、乖巧,是個內向者。《辛普森家族》帶我們比較這兩個人以及他們對立的性格、智慧和社交本領。在〈霸子大戰花枝大戰三年級〉(Bart vs. Lisa vs. the Third Grade)這一集裡,霸子因為考試沒念書,被降級到三年級。花枝則因準備得太充分,升上了三年級。兩人到了同一班後成為對手,彼此對嗆,但在校外教學中兩人迷路後被迫合作,最終那一集以喜劇收場。雖然劇情有些滑稽誇大,但可以想像現實生活中的霸子和花枝們,而且,當我們比較他們,我們會開始將兩人概念化為彼此,進而兩極化並誇大他們的差異,然後定義他們的性格特徵。我們常常用這種方式看手足之間的差異,而不是把他們想成個體,而是將他們簡單分類為「聰明的那個」和「笨的那個」,或者「書獃」小孩和「肌肉發達」的小孩。我們的評價會回饋到孩子身上,而且會影響他們並強化這些差異。他們會自認比較不聰明或體能較不發達,從而孕育了自我懷疑並限縮了自己的潛能。

比較不只會讓自我懷疑生根,當兄弟姊妹當中有一個開始嫉妒其他人時,也可能損害彼此之間的關係。許多家長盡了全力不去選邊站或是偏袒任一方,盡全力平等地愛護他們,但這說來容易做來難。孩子們會爭吵。他們會為誰坐哪邊、誰有最喜歡的泰迪熊、要去公園還是待在院子裡玩而爭吵。對那些爭奪玩具或點心的孩子來說,這很難。對居中調解的父母來說,這是一種折磨。他們很容易就偏袒了某一方,屈從於一方而非另一方的意志,然後一而再再而三地這麼做,最後形成了一個模式。這可能會催生嫉妒,並進一步強化乖小孩和皮小孩之間不平衡的比較。更好的做法,是思考如何讓孩子具備應有的態度和技巧,形成彼此關愛的關係。不是迫使他們總是要互相同意,也不是要執著於對錯輸贏,而是去聆聽彼此,思考他們跟對方有多不一樣,並一起解決彼此的糾紛。這個建議寫下來容易,但在多子女家庭全面崩潰的情況下要去實踐,可就很難了。

許多成年的兄弟姊妹內心深處仍然住著一個受傷的孩子。他們因難堪而受傷,怨恨兄弟姊妹獲得的關注,或是無法容忍自己在某些長期但無關緊要的考試或比賽中居於下風。如果你永遠都比不上那個天之驕子,那還有必要去嘗試嗎?童年時期的比較和人際關係,會影響我們成年後的幸福安好。我們跟我們的手足既相同又不同。年輕人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用這些關鍵概念來描述自己,也反映在他們的自我認知上。我們的身分認同與「身為群體一員」緊密相連,有一種屬於兩人組、三人組甚至多人組的歸屬感。童年的親密聯繫和不時發生的不安分離感,定義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既依賴又獨立。比較年幼的把那些大一點的當作榜樣。我們與同一代人的關聯,尤其是與兄弟姊妹的關係,對於塑造自我認同,以及塑造我們與他人關聯時的自我感覺來說,都重要到了極點。然而在研究領域內,這種兄弟姊妹同輩的比較,往往不像那些極度偏重親子關係的心理及社會研究那麼受到重視。

家長確實是透過生理和社會化來塑造孩子模樣的最強大力量。基本特徵經由天生和後天向下傳遞,包括影響我們生為什麼人的基因和遺傳因素,例如一隻耳朵獨特的隆起、凹陷和皺褶,或是美好的微笑曲線;還包括塑造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的環境變項:我們成長的家庭,或是先前多個世代在不同情境下對於行為方式的觀念。我們的自我認同基本上相應於父母而成形,然後進一步被跨越時空的更全面關係所塑造。除了父母之外,家庭的其他部分在形塑人格方面也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果你有兄弟姊妹,無論是透過出生、婚姻、領養或同居而來的手足關係,你們的生活都是相互連結的。過去、現在、真實和想像的親緣關係,都會塑造人格。手足關係是我們最持久的關係之一,並在人生當中為我們的自我認同帶來光明與陰影,但在人生初期,對於人格的形成有著強大的影響力,這既包括我們如何從兄弟姊妹身上學習以及影響他們,也包括我們的父母和其他有份量的大人如何比較我們,並且如何談論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成年後的兄弟姊妹會重述他們童年的故事,就算他們逐漸疏遠,他們仍會回想起過去彼此是怎樣被拿去做比較,於是至關重要的早年比較,仍持續在他們的一生中影響他們的自我認同。

比較是兄弟姊妹共同經驗中一個幾乎不可避免的結果。父母屬於前個世代,而孩子輩不論屬於今日的Z世代,或是更早的千禧世代、X世代、嬰兒潮世代,還是1928年至1945年間出生、有著「沉默世代」堅毅名稱的世代,都是同一世代的成員。兄弟姊妹之所以獨特,就在於他們通常擁有接近一樣的起點,之後卻過著各自不同的生活。所以,從共同的家庭開始,到就讀同一所學校,經歷相似的文化片刻,進入類似的就業市場,總是有許多好用的參考點,可以用來對照一個孩子相對於另一個孩子的發展如何。人們理所當然地會拿較年幼的孩子跟年長的哥姊比較。被拿去跟一個成為模範的哥姊比較,是人類經驗最基本的比較,對自我認同有著巨大的影響。「你就不能學學你哥嗎?」可能只是隨口說出的一句話,卻可能對自我認同有著強大的影響力。

就算出了家門,似乎仍躲不過比較。愛競爭的父母會拿子女和周遭的同儕做比較,把他們的成就與指標掛勾,而不是根據子女的特點來衡量他們的成功與成就。相互比較的現象還擴展至社區、學校,甚至延伸到成年人生。家長、教師和在孩子發展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其他人,全都有責任謹慎思考如何以及何時比較年輕人。不經思索的比較或許能讓成人既快速又簡單地討論孩子並予以分類,卻有可能會造成強烈而長久的影響。

養育年輕人的目標應該是讓他們過得幸福。讓孩子對自己感到滿足,並且有機會每一天都充滿快樂地生活,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用任何指標來衡量他們的相對表現。比較會滋長自我懷疑,播下嫉妒的種子,培養負面情緒,並損害親子和手足之間的關係。比較的驅動因素之一,是父母想催促孩子盡可能地取得最多成就。而讓孩子與另一個孩子競爭,能同時激勵兩人更加努力。這個出發點本來是好的,但成年人有可能在競爭的道路上走過頭,把自己成年人生的競爭手段帶給了孩子,像是市場力量、排名、排行榜,還有無止盡的個人主義;其中最後這項大人讓小孩擔下的當代社會標誌,恐怕是最糟的競爭手段。有競爭的童年或許會讓某些孩子茁壯,但也可能讓另一些孩子滿心只想討好父母,而不是取悅自己。沒辦法達到期望,很可能會扼殺他們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三不五時的溫和競爭可以激勵孩子表現得更好,但其目標應該是像上漲的潮水那樣把所有的船都頂高,而不是以「不游泳就沉沒」(成敗憑自己)的方式來養育孩子。培育孩子一同成長茁壯,既可以是親職教養的手段也是目標,而不是以任何標準將他們的相對表現具體化。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