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焦慮的定義,以及轉向內在的召喚

有個六十歲的男性每天凌晨三點都突然驚醒,憂心著他的財務未來,即便他財務狀況無虞。一個七歲的小女孩怕父母死去;二十五歲的女性反覆思考她是不是不夠愛男友─雖然他已經是她夢寐以求的對象。這些人都為焦慮所苦。

即使大多數人都知道焦慮的感覺,卻很難描述它到底是什麼。比起一段無以名狀的經驗, 我們能夠說明與辨認的事物攻擊性較低:因此,能夠定義焦慮,已經是我們得以容納,並撫慰焦慮的其中一個方法。這是我對焦慮的定義:

焦慮是一種對於當下並不存在的危險,所感受到的恐懼、不安或不祥預感。我們也能將其定義為一種缺乏確切來源、普遍且廣泛的臆病感。焦慮雖然常以生理症狀為人所知,但它卻是一個思想掛帥的地方,讓其囚徒陷入建立於恐懼之上又徒勞無功的思考困境。焦慮讓你處於高度警戒狀態,存在其核心的,是你有問題、你永遠都有問題的想法,以及你在生理、情緒和精神上都不安全的信念。焦慮和信任是互斥的。

焦慮,是對我們現代生活籠統的診斷。我認識的那些被主流醫療和心理治療系統分類過的人,幾乎每一位都被診斷出有廣泛性焦慮症。並不是說主流的醫師和心理治療師是錯的:的確有很多人飽受焦慮之苦,而我分享的定義,也和羅列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在心理學相關文章中簡稱為DSM)中,診斷出焦慮症患者的官方準則非常接近。雖然我認同心理學所定義的焦慮症大部分的組成要素, 但我理解和處理焦慮的方式與之不同。如同先前敘述的,我從不認為焦慮是一種「疾病」;因為若我們將焦慮視為疾病,就會為自己貼上「有問題」的標籤,並因此辨認不出這是個徹底覺醒的時機,無法以重視的心態,來喚醒步步逼近的焦慮。倘若我們將焦慮視為某些事情「有問題」的跡象,就會錯過掩蓋在症狀之下的智慧、隱喻,以及成長的機會。


了解焦慮在整個個人歷程中的正功能,能推動我們思維模式的必要轉變,我們的心態會從想要擺脫焦慮,轉變為對其感到好奇。焦慮向來扮演著使者的角色,但它傳遞的訊息已隨時間今非昔比,也因人而異。舉例而言,保持高度警戒對人類而言,曾經非常受用,因為走入森林時,可能就在下個拐彎處遇上老虎。在一個社群裡,就是這種已經熟悉細節和微妙差異的敏銳個體,才能指出眼前的真實危險:草叢輕微的晃動、溫度的改變或幾乎無法察覺的聲音。傾聽並尊重焦慮所溝通的訊息,是一件攸關生死的事。

現今的問題在於下個拐彎處沒有真正的老虎,現代人因此將他們的焦慮依附在幾乎任何一個來源上,然後稱之為直覺;彷彿面對危險而逐步形成的高度警戒心--也就是迎擊或逃避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的那一部分心理,不曉得該拿自己怎麼辦。因為它的主要任務已經解除,所以會突然轉向,踏上阻力最小的那條路,看上去通常就像在內在視野範圍中掃描危險:我的伴侶是不是對的人?(愛情安全嗎?)我會不會傷害到誰?(我無害嗎?)我會有足夠的錢嗎?(我有沒有保障?)我是不是得了絕症?(人生安全嗎?)地球沒事吧?(我們所有人都安全嗎?)和那些在叢林野外讓人類活下去的思考模式一樣,我們因而用同樣攸關生死的心態,來面對這些問題,感覺既擔憂又恐慌。但如今我們活在新時代裡,那些曾經讓我們受用無窮的原始警報系統,需要現代化並轉變方向,這樣我們才不會將焦慮投射在其他人、我們自己,以及這個世界身上。全球有幾百萬人被焦慮折磨,我們全體一起被召喚,以辨認出其中隱藏的,是一個充滿力量的邀請,要求人類這個單一物種,朝全新的方向逐步進化。

焦慮的徵兆

焦慮的顯現有很多種方式,但它最常出現的形式,是不間斷的侵入性思維、身體症狀以及強迫行為。

舉例來說,我那些被感情焦慮困擾的病患,他們最初寄來的郵件內容幾乎都一樣:「我的感情生活很忠誠,也很健康;但在某個夜裡我突然驚醒,伴隨著重擊的心跳,覺得自己無法呼吸,口乾舌燥,接著竄出一個念頭:『我愛錯人了。』從那之後我就不停被懷疑折磨。我上網查『你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戀愛了?』之類的敘述,但只讓我越來越焦慮。這代表那個想法一定是真的。」(第十五章有更多關於「真愛」的討論。)

另一些受孕期焦慮磨難的病患則分享:「我最希望的就是懷孕,但我在看到驗孕結果是陽性的那一刻,卻開始慌張。現在日日夜夜在我腦海裡狂奔的那些念頭可怕透頂,像是:我覺得我好像被診斷出有絕症。我不想要這樣。我熱愛我的生活,還沒準備好要放棄。我覺得好像有異形在我身體裡長大。這一定表示我不是真的想要這個孩子。」

我們會在第九章〈思考的領域〉更深入討論這些場景,但你很清楚這些是焦慮的徵兆--這些念頭、生理感覺和行為(因為焦慮而上網查資料,就算是強迫行為),以及接下來的解釋:「這一定表示我不想繼續這段感情」或「這一定表示我不想要這個小孩」。在處理焦慮時,最重要的是區分這些徵兆,以及我們賦予這些徵兆的意義。因此,你越了解焦慮的徵兆, 就越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去辨別,然後透過好奇與憐憫的透鏡接近它,而不是直接以最表層的解釋論斷。
再者,即使焦慮這個詞在今日的世界司空見慣,卻仍有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想法、感受和知覺代表焦慮。我們不了解的任何事物,都導向更嚴重的焦慮。要是有人告訴我,我第一次恐慌發作被送到急診室的那個晚上,是因為焦慮纏身的話,我就不用在一開始的極度痛苦之外,還得再痛苦好幾個月,去試著找出我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當然,我什麼問題也沒有。我的心靈才剛順利透過恐慌這個使者向我傳遞訊息,告訴我是時候開始個體化的過程,以及突破被制約的自我了。我當然不會期待急診室醫生告訴我:「歡迎,妳剛才進入了妳心靈的暗夜。」但如果他讓我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來為我指引道路的話,我會比較容易找到原因。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