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重新想像恐懼與勇氣(節錄)
第1章 恐懼是你的盟友
若要飛向所有可能性,你必須將安逸舒適拋諸腦後。
──西西莉.泰森(Cicely Tyson)
無論是心理或身體層面,恐懼往往被視為不祥的敵人、可怕的力道,威脅著要我們僵在原地,或讓我們尖叫著逃離。然而,在這幽暗的驚恐界域中,蘊藏著深奧的弔詭:當我們懂得駕馭並了解恐懼,恐懼就可以在自我發現與成長的旅程上,化身成意想不到的盟友。
恐懼是人類體驗到最原始且最威力強大的情緒之一。它警告我們有危險並促使我們採取行動,這兩個關鍵的生存面向可以追溯到人類物種誕生之初。然而,社會上關於恐懼的教導,大多數完全錯誤,甚至是毫無幫助。從小,我們就被教導:恐懼是不受歡迎甚至令人羞愧的情緒。因此,長大成人後,我們將恐懼視為軟弱的徵兆,認為它是應該要被避開、逃離或戰勝的東西,而且絕不能討論,始終要藏好。人生旅程中,我們感覺好像只有自己一個人害怕未知或擔心自己不夠好。但是我有一個祕密要告訴你:你我都不孤單。事實上,我們都害怕「恐懼」的感覺。
如同指南針指引探險家穿越未知的領域,恐懼也可以作為工具,指向你需要才能蛻變人生的東西。這種細膩的視角引導你重新審視恐懼,不再將恐懼看作是障礙,而是潛在的盟友,有能力喚醒蟄伏的力量並推動你邁向意料之外的勝利。因為踏上自我發現的旅行,你可能會發現,當恐懼被擁抱和轉化,它就成為你邁向夢想人生路上的忠實夥伴。
我知道這是我體驗到的。
我的故事
我成長在一個被恐懼主宰的家庭。研究恐懼變成了方法,用來消融恐懼對我的掌控。
直到十八歲生日,我才知道,我一出生就被外祖母(我稱她為海倫媽媽)和她丈夫雷斯收養。當年,我的親生母親十六歲,本身還是個孩子的她,已經在努力撫養她的第一個兒子。因此,當海倫媽媽與雷斯因為一場游泳意外失去年幼的兒子時,收養我似乎就像完美的止痛藥膏,撫平他們的喪子之痛。
然而,在我被收養之後才三個月,雷斯也去世了。我無法告訴你,在短短的兩年間痛失兒子與丈夫之前,海倫媽媽是什麼樣的人,但我可以告訴你,我是如何被養大的:要害怕一切事物。
害怕做真實的自己,或害怕表現出脆弱,害怕展現人性。
海倫媽媽的恐懼感以許多令人不安的方式顯化,但最具破壞性的其中一點是,讓我從小相信:這世界永遠令人心驚膽顫,以及除了快樂,展現任何情緒都是軟弱。
成年後,我用事實和無可辯駁的邏輯作為抵禦脆弱的手段。結果,在理性清明的防護泡泡中,我也變得非常拙於理解自己的情緒,這八成也是我發現科學那麼動人的原因。科學這門學科要求且獎勵人們從工作中抽離自我與個人情感。這對我來說實在是太讚了⋯⋯不過只在一開始的時候。
我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成為太空梭「哥倫比亞號」(Columbia)STS-107任務酬載研究團隊的一員,然後在二十七歲生日之前,接受了聖荷西州立大學(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生物學系的教職。然而,我發現,個人的成就並未讓我進一步感覺到自己是個比較完整的人。
如果情緒是色彩,那就好像,我一輩子只看見兩種彩虹的色調。雖然我不斷告訴自己,那兩種顏色就夠了,但是內心深處知道,那不是真相。我想要更多。因此,就像任何稱職的科學家,我開始研究情緒,為的是學習如何理解、感受、表達整個情緒光譜內的情感。
以下是我學到的。
人生的正常恐懼
在這本書裡,沒有所謂「太大」或「太小」的恐懼。
所有恐懼都有所根據,但我們不必任其擺布。嫻熟掌握任何恐懼的祕訣在於:與其忽略恐懼,不如擁抱它、質疑它、努力理解它。它是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呢?這份恐懼打哪兒來?當我們深入鑽研這些問題,就會發現,恐懼有三大來源:生物的、文化的、個人的。
第一層:生物的恐懼
恐懼是一種原始且可調整的情緒,根植於我們的生物本質的複雜結構。進化精細調整了我們的大腦,使我們在面對危險(無論是真實的危險,或者只是被感知為真實的危險)時,觸發恐懼喚起反應(fear-arousal response),藉此確保生存。這套系統也幫助我們學習,它將具威脅性的體驗交給記憶,方便將來回憶和避開風險。
生活在世界上,這個生物性機制(我們會在後續頁面進一步探討這個部分)讓我們能夠辨識引發恐懼的情境、做出反應,並從中學習。不幸的是,我們的人類機器仍然仰賴古老的「軟體」運行,因此對於現代生活的觸發因子可能會過度反應。人類腦部的演化,是要注意並對不熟悉的聲響做出反應,從而確保生存,尤其是針對響亮或突如其來的聲音。但是今天,大腦卻必須更努力工作,處理附近接連不斷的隆隆聲,那些來自我們沒在看的電視節目、別人的音樂發出響亮刺耳的聲音、或是下班後電子郵件的提示音。此外,人類的大腦能夠對快速移動的物體做出反應,以此協助確保生存,但是平均一整天不斷有機車、汽車、火車從身邊呼嘯而過,大腦又該如何應對呢?
你的大腦只是想要保你安全,讓你活下去。雖然我們可以合理地解釋,半夜經常突然間大聲響起的手機提示音不會傷害你,但是你的恐懼喚起系統並不知道這點。體認到恐懼只是人體正常運作的一個面向,可以幫助我們放下可能會因為感到害怕、擔憂或焦慮而揹負的羞愧感或道德責任。
第二層:文化的恐懼
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被社會教導要潔淨化、壓抑,乃至忽略苦悶與沮喪的世界中。與此同時,媒體與消費文化等外在勢力又無情地操弄我們的不安全感,以此贏得更多的點擊率,賣出更多的產品。
從小時候,直到退出這個人生舞台,我們透過身邊人的社會提示和故事學習什麼是「安全」與「危險」,這些身邊人包括父母、老師、朋友,以及來自書本、電視、電影的訊息。
我們運用各種溝通方式呈現「應該要恐懼某樣東西」(無論那東西是否是虛構的)的想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提示逐漸深植於我們內在,最終成為自動反應。重新定義我們已內化成為真理的故事,並過濾掉未來由恐懼驅動的訊息,這些是培養更有勇氣的心智不可或缺的步驟。
第三層:個人的恐懼
個人的恐懼因人而異,取決於個體的經驗、人格、觀點。舉例來說,我可能會害怕害別人不高興,而你可能會毫不在意地隨時挑戰現狀。
最陰險狡詐的個人恐懼,並不是威脅生命、與外在肉體存活相關聯的大型恐懼(例如逃離一隻熊),而是潛藏在日常生活細節中、正在局限自我潛能的小小恐懼。這些內在的個人恐懼正是《恐懼與超越》最能幫忙的地方,那裡有我們感受到卻不常討論或承認的恐懼。
以下幾則個人恐懼的實例經常形塑我們的思想、舉止、行動:
•失敗:無論是個人或專業方面,害怕不符合期望可以輕易地引發焦慮和自我懷疑。屈服於這類恐懼,等於犧牲掉從錯誤中學習並因此變得更加強大的機會。
•成功:弔詭的是,害怕成功可能跟害怕失敗一樣令人不知所措,因為我們會擔心隨著達成目標而來的全新期待與責任。
•改變:很容易害怕未知與伴隨重大人生改變而來的崩潰瓦解,無論那是職涯轉換、搬遷或關係重塑。害怕改變可能會使我們困在自己的舒適圈中,阻礙了進步與成長。
•被拒絕:源自於害怕「不值得被愛」或「無價值」,拒絕穿越這類恐懼的人們,往往避免承擔具戰略性的風險,從而錯失正向的成果。
•寂寞:害怕被孤立或孤單一人,這可能會影響社交活動、關係乃至職涯選擇的決定。
•不確定性:對於渴求穩定與對自我人生有掌控感的人們,模稜兩可與不可預測可能會觸發焦慮。
•被評斷或批判:害怕被他人負面評估,這可能會抑制個人的表達與真實的自我展現。
•被遺棄:害怕被遺棄或被忘記根植於依附模式,這可能對關係與情緒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
「神經再造工程」為你打造新的習慣與行為
如果你可以更迅速地感到更勇敢,會怎麼樣呢?
在《恐懼與超越》整本書中,我會分享我最愛的「神經再造工程」,這些是生理與心理的捷徑,可以提升記憶力、專注力、創造力,而且幫助你感覺更加滿意和強而有力。這些神經再造工程透過科學與技術,優化你的身體的自然進程,達成最佳表現並改善心智健康。
我們的大腦並非一成不變,它們有能力改變與成長。「神經再造工程」就像「作弊密技」,幫助你更新並重新整理該如何思考、感受、表現,回應人生的「壓力源」。
所以,這在日常生活中是什麼樣子呢?以我自己為例,這些技巧幫助我克服不舒服的事,那些在進行神經再造工程之前我根本不會做的事,譬如,要求符合自己價值的報酬,或是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需求和渴望。
我將在這本書當中分享的神經再造工程技巧,經過策略性地挑選與開發,為的是幫助降低壓力、提升創造力與動機,乃至幫助你更快速且有效地學習新事物。而且因為神經再造工程是非侵入性的方法,可以微調你的大腦,因此嘗試它並沒有重大的風險。
但它們並不是萬靈丹。我的神經再造工程技巧雖然威力強大,但本意不是要診斷或治療臨床等級的恐懼,例如,根深柢固的恐懼症或臨床焦慮症。我並不是治療病人的臨床心理師。我的專長是應對日常的恐懼,將最新的科學應用到那些我們希望自己可以更勇敢點、更大膽些、更臨在當下的時刻──簡言之,就是擁有更有勇氣的心智。
我們永遠無法關閉自己的原始恐懼反應(也不會想要那麼做),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回應恐懼的方式。我們可以學習駕馭恐懼,與它和平共處,乃至將它化為自己的優勢。關於神經再造工程,它的「實驗性」是我喜愛的諸多事項之一。
並不是每一種方法對每一個人都有效。但是假使不嘗試,就不會有「啊哈!」的靈光乍現時刻,或「那改變了我的人生」的突破。嘗試、失敗、再嘗試,正是蛻變與超越的方法。
誠如我告訴我的大學學生的話:「過程本身是重點。」
如何分辨真假恐懼的差異?
虛構或真實的恐懼都有保我們安全的潛力,但它們也可能使我們困陷在自己打造的牢籠中。是的,有許多值得害怕的事物──關鍵是,學會如何讓自己的虛構恐懼像一陣強風,推動我們前行,而不是像流沙一樣困住我們。雖然虛構的恐懼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根植於真相,但是它們使我們無法抵達想去的地方,使我們無法成為理想的自己。還好,虛構的恐懼也是我們最有力量改變的那一類恐懼。
但是你該如何分辨真實恐懼與虛構恐懼之間的差異呢?一個很好的經驗法則是:一旦危險過去,而你回復安全狀態,恐懼隨之消失,那就是「真實的恐懼」。舉例來說,我不會整夜反覆想著那隻惠特尼山的黑熊是不是在生我的氣,氣我落跑了,因為這是真實、發生在當下的恐懼。另外一個實例是,如果你必須立即緊急剎車,才能避免與另外一輛車擦撞。體驗到發生那事期間,你會感到害怕,但事後,你會回歸日常,不再多想──因為那是「真實的恐懼」。然而,如果你在會議中被人打斷發言,於是無法甩脫工作上表現「不夠好」的恐懼,導致你不斷煩惱是否會丟了飯碗,那麼你正在體驗「虛構的恐懼」,那會持續扯你後腿。
至於虛構的恐懼,即使感知到的威脅早已消失,相關的念頭與情緒卻仍揮之不去。學會分辨「真實的恐懼」與「虛構的恐懼」是一項重要的技能,因為虛構的恐懼可能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極其負面的影響。虛構的恐懼對心理健康與幸福快樂的侵蝕,甚至比真實的恐懼更陰險狡詐。然而,一旦我們學會識別虛構恐懼的源頭,就能好好正面對治這類恐懼。
準備好突破你的恐懼循環了嗎?
擁抱恐懼,視之為盟友,這是開啟你的最大潛能的蛻變關鍵。
由於承認恐懼的存在並理解它的訊息,你可以利用恐懼的能量驅策你邁向成長與成功,而不是把能量浪費在擔憂或逃避機會。
你已經足夠堅強,可以面對未知,且因此變得更大膽、更睿智、更有韌性。你以前曾經辦到,絕對可以再次做到。
在下一章中,你將會探索體認、檢視、重新架構對你的勇敢人生不再有助益的故事。這些故事可能來自你的過去、你親近摯愛的那群人、你喜愛的媒體或你持續在心中反覆告訴自己的劇本,它們最終影響你的行動,使你困陷在恐懼的循環中。唯有透過新的思維、新的言語,以及新的行動,我們才能跳脫這個恐懼循環。因為改變本身可能很困難,我會運用在「勇氣探索」中找到的可執行步驟,以及運用大量的「勇氣突破練習」進行神經再造工程,讓這個過程變得容易許多。
我興奮雀躍,能夠成為你在這趟旅程上的嚮導,因為當我們療癒自己時,也就不自覺地療癒身邊的人。
恐懼不是路障,而是通向非凡人生的踏腳石。
你準備好要全力以赴了嗎?
第1章 恐懼是你的盟友
若要飛向所有可能性,你必須將安逸舒適拋諸腦後。
──西西莉.泰森(Cicely Tyson)
無論是心理或身體層面,恐懼往往被視為不祥的敵人、可怕的力道,威脅著要我們僵在原地,或讓我們尖叫著逃離。然而,在這幽暗的驚恐界域中,蘊藏著深奧的弔詭:當我們懂得駕馭並了解恐懼,恐懼就可以在自我發現與成長的旅程上,化身成意想不到的盟友。
恐懼是人類體驗到最原始且最威力強大的情緒之一。它警告我們有危險並促使我們採取行動,這兩個關鍵的生存面向可以追溯到人類物種誕生之初。然而,社會上關於恐懼的教導,大多數完全錯誤,甚至是毫無幫助。從小,我們就被教導:恐懼是不受歡迎甚至令人羞愧的情緒。因此,長大成人後,我們將恐懼視為軟弱的徵兆,認為它是應該要被避開、逃離或戰勝的東西,而且絕不能討論,始終要藏好。人生旅程中,我們感覺好像只有自己一個人害怕未知或擔心自己不夠好。但是我有一個祕密要告訴你:你我都不孤單。事實上,我們都害怕「恐懼」的感覺。
如同指南針指引探險家穿越未知的領域,恐懼也可以作為工具,指向你需要才能蛻變人生的東西。這種細膩的視角引導你重新審視恐懼,不再將恐懼看作是障礙,而是潛在的盟友,有能力喚醒蟄伏的力量並推動你邁向意料之外的勝利。因為踏上自我發現的旅行,你可能會發現,當恐懼被擁抱和轉化,它就成為你邁向夢想人生路上的忠實夥伴。
我知道這是我體驗到的。
我的故事
我成長在一個被恐懼主宰的家庭。研究恐懼變成了方法,用來消融恐懼對我的掌控。
直到十八歲生日,我才知道,我一出生就被外祖母(我稱她為海倫媽媽)和她丈夫雷斯收養。當年,我的親生母親十六歲,本身還是個孩子的她,已經在努力撫養她的第一個兒子。因此,當海倫媽媽與雷斯因為一場游泳意外失去年幼的兒子時,收養我似乎就像完美的止痛藥膏,撫平他們的喪子之痛。
然而,在我被收養之後才三個月,雷斯也去世了。我無法告訴你,在短短的兩年間痛失兒子與丈夫之前,海倫媽媽是什麼樣的人,但我可以告訴你,我是如何被養大的:要害怕一切事物。
害怕做真實的自己,或害怕表現出脆弱,害怕展現人性。
海倫媽媽的恐懼感以許多令人不安的方式顯化,但最具破壞性的其中一點是,讓我從小相信:這世界永遠令人心驚膽顫,以及除了快樂,展現任何情緒都是軟弱。
成年後,我用事實和無可辯駁的邏輯作為抵禦脆弱的手段。結果,在理性清明的防護泡泡中,我也變得非常拙於理解自己的情緒,這八成也是我發現科學那麼動人的原因。科學這門學科要求且獎勵人們從工作中抽離自我與個人情感。這對我來說實在是太讚了⋯⋯不過只在一開始的時候。
我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成為太空梭「哥倫比亞號」(Columbia)STS-107任務酬載研究團隊的一員,然後在二十七歲生日之前,接受了聖荷西州立大學(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生物學系的教職。然而,我發現,個人的成就並未讓我進一步感覺到自己是個比較完整的人。
如果情緒是色彩,那就好像,我一輩子只看見兩種彩虹的色調。雖然我不斷告訴自己,那兩種顏色就夠了,但是內心深處知道,那不是真相。我想要更多。因此,就像任何稱職的科學家,我開始研究情緒,為的是學習如何理解、感受、表達整個情緒光譜內的情感。
以下是我學到的。
人生的正常恐懼
在這本書裡,沒有所謂「太大」或「太小」的恐懼。
所有恐懼都有所根據,但我們不必任其擺布。嫻熟掌握任何恐懼的祕訣在於:與其忽略恐懼,不如擁抱它、質疑它、努力理解它。它是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呢?這份恐懼打哪兒來?當我們深入鑽研這些問題,就會發現,恐懼有三大來源:生物的、文化的、個人的。
第一層:生物的恐懼
恐懼是一種原始且可調整的情緒,根植於我們的生物本質的複雜結構。進化精細調整了我們的大腦,使我們在面對危險(無論是真實的危險,或者只是被感知為真實的危險)時,觸發恐懼喚起反應(fear-arousal response),藉此確保生存。這套系統也幫助我們學習,它將具威脅性的體驗交給記憶,方便將來回憶和避開風險。
生活在世界上,這個生物性機制(我們會在後續頁面進一步探討這個部分)讓我們能夠辨識引發恐懼的情境、做出反應,並從中學習。不幸的是,我們的人類機器仍然仰賴古老的「軟體」運行,因此對於現代生活的觸發因子可能會過度反應。人類腦部的演化,是要注意並對不熟悉的聲響做出反應,從而確保生存,尤其是針對響亮或突如其來的聲音。但是今天,大腦卻必須更努力工作,處理附近接連不斷的隆隆聲,那些來自我們沒在看的電視節目、別人的音樂發出響亮刺耳的聲音、或是下班後電子郵件的提示音。此外,人類的大腦能夠對快速移動的物體做出反應,以此協助確保生存,但是平均一整天不斷有機車、汽車、火車從身邊呼嘯而過,大腦又該如何應對呢?
你的大腦只是想要保你安全,讓你活下去。雖然我們可以合理地解釋,半夜經常突然間大聲響起的手機提示音不會傷害你,但是你的恐懼喚起系統並不知道這點。體認到恐懼只是人體正常運作的一個面向,可以幫助我們放下可能會因為感到害怕、擔憂或焦慮而揹負的羞愧感或道德責任。
第二層:文化的恐懼
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被社會教導要潔淨化、壓抑,乃至忽略苦悶與沮喪的世界中。與此同時,媒體與消費文化等外在勢力又無情地操弄我們的不安全感,以此贏得更多的點擊率,賣出更多的產品。
從小時候,直到退出這個人生舞台,我們透過身邊人的社會提示和故事學習什麼是「安全」與「危險」,這些身邊人包括父母、老師、朋友,以及來自書本、電視、電影的訊息。
我們運用各種溝通方式呈現「應該要恐懼某樣東西」(無論那東西是否是虛構的)的想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提示逐漸深植於我們內在,最終成為自動反應。重新定義我們已內化成為真理的故事,並過濾掉未來由恐懼驅動的訊息,這些是培養更有勇氣的心智不可或缺的步驟。
第三層:個人的恐懼
個人的恐懼因人而異,取決於個體的經驗、人格、觀點。舉例來說,我可能會害怕害別人不高興,而你可能會毫不在意地隨時挑戰現狀。
最陰險狡詐的個人恐懼,並不是威脅生命、與外在肉體存活相關聯的大型恐懼(例如逃離一隻熊),而是潛藏在日常生活細節中、正在局限自我潛能的小小恐懼。這些內在的個人恐懼正是《恐懼與超越》最能幫忙的地方,那裡有我們感受到卻不常討論或承認的恐懼。
以下幾則個人恐懼的實例經常形塑我們的思想、舉止、行動:
•失敗:無論是個人或專業方面,害怕不符合期望可以輕易地引發焦慮和自我懷疑。屈服於這類恐懼,等於犧牲掉從錯誤中學習並因此變得更加強大的機會。
•成功:弔詭的是,害怕成功可能跟害怕失敗一樣令人不知所措,因為我們會擔心隨著達成目標而來的全新期待與責任。
•改變:很容易害怕未知與伴隨重大人生改變而來的崩潰瓦解,無論那是職涯轉換、搬遷或關係重塑。害怕改變可能會使我們困在自己的舒適圈中,阻礙了進步與成長。
•被拒絕:源自於害怕「不值得被愛」或「無價值」,拒絕穿越這類恐懼的人們,往往避免承擔具戰略性的風險,從而錯失正向的成果。
•寂寞:害怕被孤立或孤單一人,這可能會影響社交活動、關係乃至職涯選擇的決定。
•不確定性:對於渴求穩定與對自我人生有掌控感的人們,模稜兩可與不可預測可能會觸發焦慮。
•被評斷或批判:害怕被他人負面評估,這可能會抑制個人的表達與真實的自我展現。
•被遺棄:害怕被遺棄或被忘記根植於依附模式,這可能對關係與情緒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
「神經再造工程」為你打造新的習慣與行為
如果你可以更迅速地感到更勇敢,會怎麼樣呢?
在《恐懼與超越》整本書中,我會分享我最愛的「神經再造工程」,這些是生理與心理的捷徑,可以提升記憶力、專注力、創造力,而且幫助你感覺更加滿意和強而有力。這些神經再造工程透過科學與技術,優化你的身體的自然進程,達成最佳表現並改善心智健康。
我們的大腦並非一成不變,它們有能力改變與成長。「神經再造工程」就像「作弊密技」,幫助你更新並重新整理該如何思考、感受、表現,回應人生的「壓力源」。
所以,這在日常生活中是什麼樣子呢?以我自己為例,這些技巧幫助我克服不舒服的事,那些在進行神經再造工程之前我根本不會做的事,譬如,要求符合自己價值的報酬,或是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需求和渴望。
我將在這本書當中分享的神經再造工程技巧,經過策略性地挑選與開發,為的是幫助降低壓力、提升創造力與動機,乃至幫助你更快速且有效地學習新事物。而且因為神經再造工程是非侵入性的方法,可以微調你的大腦,因此嘗試它並沒有重大的風險。
但它們並不是萬靈丹。我的神經再造工程技巧雖然威力強大,但本意不是要診斷或治療臨床等級的恐懼,例如,根深柢固的恐懼症或臨床焦慮症。我並不是治療病人的臨床心理師。我的專長是應對日常的恐懼,將最新的科學應用到那些我們希望自己可以更勇敢點、更大膽些、更臨在當下的時刻──簡言之,就是擁有更有勇氣的心智。
我們永遠無法關閉自己的原始恐懼反應(也不會想要那麼做),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回應恐懼的方式。我們可以學習駕馭恐懼,與它和平共處,乃至將它化為自己的優勢。關於神經再造工程,它的「實驗性」是我喜愛的諸多事項之一。
並不是每一種方法對每一個人都有效。但是假使不嘗試,就不會有「啊哈!」的靈光乍現時刻,或「那改變了我的人生」的突破。嘗試、失敗、再嘗試,正是蛻變與超越的方法。
誠如我告訴我的大學學生的話:「過程本身是重點。」
如何分辨真假恐懼的差異?
虛構或真實的恐懼都有保我們安全的潛力,但它們也可能使我們困陷在自己打造的牢籠中。是的,有許多值得害怕的事物──關鍵是,學會如何讓自己的虛構恐懼像一陣強風,推動我們前行,而不是像流沙一樣困住我們。雖然虛構的恐懼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根植於真相,但是它們使我們無法抵達想去的地方,使我們無法成為理想的自己。還好,虛構的恐懼也是我們最有力量改變的那一類恐懼。
但是你該如何分辨真實恐懼與虛構恐懼之間的差異呢?一個很好的經驗法則是:一旦危險過去,而你回復安全狀態,恐懼隨之消失,那就是「真實的恐懼」。舉例來說,我不會整夜反覆想著那隻惠特尼山的黑熊是不是在生我的氣,氣我落跑了,因為這是真實、發生在當下的恐懼。另外一個實例是,如果你必須立即緊急剎車,才能避免與另外一輛車擦撞。體驗到發生那事期間,你會感到害怕,但事後,你會回歸日常,不再多想──因為那是「真實的恐懼」。然而,如果你在會議中被人打斷發言,於是無法甩脫工作上表現「不夠好」的恐懼,導致你不斷煩惱是否會丟了飯碗,那麼你正在體驗「虛構的恐懼」,那會持續扯你後腿。
至於虛構的恐懼,即使感知到的威脅早已消失,相關的念頭與情緒卻仍揮之不去。學會分辨「真實的恐懼」與「虛構的恐懼」是一項重要的技能,因為虛構的恐懼可能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極其負面的影響。虛構的恐懼對心理健康與幸福快樂的侵蝕,甚至比真實的恐懼更陰險狡詐。然而,一旦我們學會識別虛構恐懼的源頭,就能好好正面對治這類恐懼。
準備好突破你的恐懼循環了嗎?
擁抱恐懼,視之為盟友,這是開啟你的最大潛能的蛻變關鍵。
由於承認恐懼的存在並理解它的訊息,你可以利用恐懼的能量驅策你邁向成長與成功,而不是把能量浪費在擔憂或逃避機會。
你已經足夠堅強,可以面對未知,且因此變得更大膽、更睿智、更有韌性。你以前曾經辦到,絕對可以再次做到。
在下一章中,你將會探索體認、檢視、重新架構對你的勇敢人生不再有助益的故事。這些故事可能來自你的過去、你親近摯愛的那群人、你喜愛的媒體或你持續在心中反覆告訴自己的劇本,它們最終影響你的行動,使你困陷在恐懼的循環中。唯有透過新的思維、新的言語,以及新的行動,我們才能跳脫這個恐懼循環。因為改變本身可能很困難,我會運用在「勇氣探索」中找到的可執行步驟,以及運用大量的「勇氣突破練習」進行神經再造工程,讓這個過程變得容易許多。
我興奮雀躍,能夠成為你在這趟旅程上的嚮導,因為當我們療癒自己時,也就不自覺地療癒身邊的人。
恐懼不是路障,而是通向非凡人生的踏腳石。
你準備好要全力以赴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