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情緒的存在,是為了保護自己】

所謂的「情緒化」,是指一直受困在「情緒高漲」的狀態,就像「被情緒綁架」了一樣,無法進行冷靜的思考和尋常的應對。
從這樣的語意就可以明白,為什麼很多人會認為「情緒化」是情緒的問題。但是,就如前言所說的,情緒本身並沒有對錯。
本書會將特別激烈或不穩定、讓人受困其中的情緒,加上引號以「情緒化」一詞區分出來。無關對錯的正常情緒,則以沒有引號的情緒兩字來顯示。
那麼,這個沒有括號的情緒,到底是為何而存在的?
這是人類自備的自我防衛機能。

比如說,「燙」或「痛」等身體的各種感知,是在告訴我們「這個狀況對自己的身體有何意義」。因此,當我們感覺到「燙」,就會縮手避開滾燙的東西;感覺到「痛」,就會去移除不小心踩到的物體,或是趕緊處理受傷的部位,以保護自己的身體。
如果身體失去了對於「燙」或「痛」的感知,很可能就會危害到自己。
至於情緒,我們也不妨把它想成是內心的各種感知。譬如「不安」,就是在「無法確保安全」時湧現的情緒。也因為如此,當我們感到不安,就會開始謹言慎行、處處小心。
總之,情緒主要就是在告知我們:
.這個狀況對自己的心有何意義?
.這個狀況對自己這個存在有何意義?

一說到「情緒化」,通常會浮現的印象都是被憤怒、焦躁等情緒支配、困擾的狀態。那麼,「憤怒」又是在告知我們什麼呢?
簡單來說,就是「自己目前正陷入困境」的狀態。
有人或許會認為,自己並沒有陷入困境,之所以生氣是因為對方錯了。然而,即使對方真的錯了,也代表「自己所相信的正確沒有被接受」,對自己來說,仍然是處於困擾的狀態。

〈POINT〉就像燙、痛是身體的感知,情緒則是內心的各種感知。


【「情緒化」思考,讓人越「想」越氣】

當計畫突然被打亂,或是受到衝擊、莫名被人論斷,每個人都會感到憤怒及不安,這是情緒在提醒我們「現在發生了什麼事」。只要承認「自己目前正陷入困境」,就不會演變成「情緒化」的狀態,也能開始改善困擾自己的狀況。
但有些時候,我們卻會不由自主地去增殖這種瞬間的「不快」及「惱怒」。

【例】部屬沒有把我交代的工作做完就回去了,讓我氣得什麼事都做不下去。

這種狀況在「情緒化」的模式中很常見吧?事情的起因,是從發現部屬「沒有做好該做的工作」這個「衝擊」開始;對上司來說,原本預計的是「這項工作交給部屬就結束了」,當事情沒有照著計畫走,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怒火中燒」。
到這個地方為止,都是身為人再正常不過的反應,需要做出選擇的,是之後應對的方法。基本上,一旦像例子中那樣,「情緒化」到什麼事都做不下去,很可能就是自己在不斷增殖這些情緒。
遇到狀況時瞬間所產生的情緒,只是人類對於「計畫遭打亂」、「受衝擊」以及「被評價」等攻擊所做出的自然反應,沒有任何問題。
然而,要是之後一直想著「被交代的事沒做完就敢回去,到底在想什麼」、「那傢伙是不是瞧不起我」,導致怒氣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就會讓事態開始往不對勁的方向發展。也是直到此時,人才真正開始變得「情緒化」。
也就是說,「情緒化」不是情緒的問題,而是思考的方式所導致。這才是關鍵所在。
像這種容易讓人變得「情緒化」、「被情緒綁架」的思考,在本書中稱為「情緒化思考」。
一開始面對衝擊時所產生的怒氣,還能說是情有可原;但之後不斷增殖的怒氣,對於現實可就毫無助益。畢竟部屬已經回去了,也不可能要他繼續完成工作。
那麼,這時應該怎麼辦呢?
是告訴自己:「再這樣發火也不是辦法,應該放下情緒。」「應該要控制自己的怒氣。」……這樣嗎?
如果是比較輕微的情緒,或許能這樣處理,但如果這樣做也無法轉換心情,卻還是拚命說服自己「應該控制怒氣」,有時就會讓事態惡化。
也就是說,越想要壓抑怒氣,就越可能加深「情緒化」的程度。因為,我們會對於無法平息憤怒的自己更加生氣,進而讓憤怒占滿心思,控制了整個思考。
結果,只有自己一直被困在糟糕的心情裡,被討厭的情緒不斷折磨(丟下工作的部屬說不定早就在哪裡開心玩樂了)。

〈POINT〉生氣沒有錯,但「情緒化思考」會讓它膨脹、增殖。


【能夠忍耐、壓抑自己,才是成熟的大人?】

【例】朋友每次出遊都把訂房等瑣事丟給我,我實在很不滿,但又覺得斤斤計較很不成熟,所以什麼都沒說。某天,她突然又說:「我想去這裡玩,你去訂房吧!」我終於情緒爆發,說了「我不想再跟你一起出去」,結果這個朋友竟到處跟別的朋友說我「精神出了問題」。

在對方侵入自己的「領域」時,下意識地忍讓;然後,這份忍讓又會連結到「情緒化」的反應。有很多人大概都明白這個原理了,人類是有限度的生物,不斷逼自己忍耐,總有一天會爆發。
之前一起行動時明明沒有任何異狀,卻突然發脾氣說「不想再跟你一起出去」,從對方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很大的衝擊。而這個情緒爆發的當事人,就是沒有對自己的「領域」負起責任的例子。
明明只要跟對方說一句:「之前都是我訂的,這次換你處理。」就能避免最後的發飆暴走。這樣的情緒爆發將對人際關係造成毀滅性的破壞,還會讓雙方都留下糟糕的回憶,所以一定要盡力避免。
況且,對於「把訂房等瑣事全都丟給自己的朋友」是怎麼想的,只有自己才清楚,所以是屬於自身「領域」的事。就是因為自己沒有負起責任,努力將這份真正的感受傳達出去,才導致了「最終的爆發」。

當然,很多人會覺得:「明明是對方太過自私,把什麼事都丟給別人,所以人家發飆也是正常的吧?哪裡有錯了?」
但是,就如第4章會談到的,「正確」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說不定,對方其實很不擅長處理找房、訂房這樣的事。而「一直以來都是自己在處理」這個部分,也很值得關注。
從來沒有表達過不滿,只是默默照對方的話去做,就等於是自己主動和對方建立了這樣的模式。對方理所當然會認為,「你很擅長處理訂房、找房這樣的事」。
然而,如果說「自己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所以需要努力傳達給對方」,又會有人覺得:「連自己不高興這種事都要一一跟對方說,好像太不成熟了。」
就是這種「好像不成熟」的概念,在逼迫我們不斷忍耐。乍看之下,忍耐似乎是一種「很成熟」的行為,事實上卻剛好相反。
基本上,「成熟」的人際關係應該是對自己的「領域」負責,同時尊重對方的「領域」。對自己的「領域」負責,也就是努力將自己的感受傳達出去,比起逼迫自己忍氣吞聲,這樣的做法才更為「成熟」。

前面曾經說過,情緒是要提醒我們「這個狀況對自己這個存在有何意義」,所以如果不是過於輕微的情緒,最好不要輕易忽視,才能讓它發揮保護自己的功能。
而這個例子就是無視自己覺得「什麼?又是我?」的不滿,輕忽了自己所產生的情緒,最終才導致「情緒化」的結果。

〈POINT〉願意順應、面對自己的情緒,就是「對自己的領域負責」。


 「不被情緒綁架」的習慣 ③
【寫「好友筆記」,換個視角療癒受傷的自己】

想要養成「不被情緒綁架」的習慣,就不能不談到很重要的「自我肯定感」,這裡則要建議大家試試一些簡單的練習和訓練。
說是提高自我肯定感的訓練,但並不是什麼神奇的魔法。同時,自我肯定感與「尋找自己的優點」之類的「正面思考」也沒有任何關係。
相反地,「凡事都正面思考」的人,其實更容易過度努力而導致身心崩潰或自暴自棄,使自我肯定感變得更為低落。
提升自我肯定感的日常練習,就是不去否定、而是接納原本的自己。為此,懂得理解自己的情緒將會很有幫助。
無論是焦躁或鬱悶、不安,任何情緒都可以試著寫在筆記本上。

【例】在餐廳裡點了炸牡蠣套餐,發現味道腥臭,牡蠣好像壞掉了,就跟店裡的人反應。結果對方卻冷冷地回道:「其他人吃都很正常啊!」氣得一口都沒吃就離開了,到現在都還沒止住怒火。

遇到這種情況時,完成以下兩個步驟的練習會很有效果。

〈步驟 1——在筆記本上寫下真實的心情〉
例如,可以試著這麼寫:
.期待很久的炸牡蠣臭掉了,好受傷。
.店裡的人不相信我說的話,不甘心。
.還被當成難搞的奧客,很生氣。

〈步驟2——想像好友會跟自己說什麼〉
想像自己變成了自己的好友,當對方看到筆記本上所寫的感受,應該會想要給予安慰對吧?試著把對方的心情寫下來。
.什麼?真不敢相信!哪一家店啊? 真是太過分了!
.別為那種店生氣了,不值得。下次我帶你去別的地方,那裡的炸牡蠣更好吃!

我稱這個方法為「好友筆記」,是現今很多人都在運用的技巧。書寫時可以選擇專用的筆記本,也可以運用手邊原來就有的本子。
「試著寫下心情」→「想像如果是好友,會跟自己說什麼?」
只要養成這樣的習慣,狀況就會大為改觀。
透過寫「好友筆記」的方式,可以讓先前幾乎被無視的「最初的情緒」(不是後來的「情緒化」,而是初始的心情)重新浮現而受到關注,進而提升自我肯定感。

〈POINT〉別錯過「最初的情緒」,活用它來提升自我肯定感。


 如何與情緒化的人和平相處 ③
【隨機碰上的正義魔人——就算對方有理也要體諒自己】

【例】在電車裡補口紅的時候,隔壁的大叔突然對我大發脾氣,怒罵「這是在做什麼,難看死了!」完全破壞了我約會的心情。

我們一般會碰上的狀況是認識的人突然「情緒化」,但在生活中,有時也會遇到陌生人突然對自己發飆。一般來說.這時只要當成自己遇到了「愛管閒事的大叔」就好,為什麼心情會大受影響呢?
那是因為在自己的內心,有著跟大叔相同的「應該」思考模式。
由於自己其實也有「不應該這麼做」的心虛感,一旦受到刺激,才會跟著變得「情緒化」。
突然被不認識的人批評,已經是很大的衝擊,要是再加上自己也覺得做了「不應該做的事」,就會更加受挫。也就是說,自己除了對亂罵人的陌生大叔生氣之外,對於「給大叔攻擊機會的自己」也同樣感到懊惱,所以才遲遲無法平復情緒。

這裡先一一來做個整理。首先要注意的是,大叔說的「難看死了」這句話。
對於別人在電車上化妝有什麼感覺,純屬個人看法。不過,大多數的人應該只會覺得「雖然不太恰當,但對方可能真的沒有時間吧,那也沒辦法」,不會太放在心上。對於可能有什麼原由或苦衷的人大聲批判「難看死了」,這完全是一種暴力,即使當事人自己心裡可能也覺得「有點難看」。
由於這個大叔的行為完全侵害了對方的「領域」,遭到攻擊的人會感到憤怒,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所以,首先就要接納自己的情緒——「會覺得生氣是理所當然的」。
這個例子還有另一個重點,就是要觀察自己內心隱藏的「應該」思考模式。當自己遭到責罵時會變得情緒化,很可能就是內心存在著「在電車裡不應該塗口紅」的價值觀。
大叔的行為當然侵害了自己的「領域」,但也因為自己同樣覺得「不應該這麼做」,才讓怒氣更為高漲。先接受這樣的現狀,然後再重新冷靜思考。
在電車上塗口紅對自己來說是必要的舉動,沒有給別人添麻煩,也不是犯罪行為,只是大叔自己覺得不快而已。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待,就能迅速平撫自己的心情,同時也能提醒自己「以後盡量不要在電車上塗口紅」。
另外,先前提過的「好友筆記」也很有用,可以扮演自己的好友,在筆記裡溫柔地安慰自己:
「突然被陌生大叔責罵,應該嚇了一跳吧!」
「當時你真的沒有時間嘛,那也沒辦法。」
「我都不知道在電車裡塗口紅,會有人氣到口不擇言呢!」
這樣也能及早重拾平靜。

〈POINT〉情緒會受對方影響,是因為自己也有「不應該」的心虛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