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走進書店,映入眼簾的是琳瑯滿目的商業書籍與勵志書籍。
基本上,這些書的目的,無非是「幫助你改變自己」。
接觸新資訊、理解那些值得敬仰之士的思考方式、更新過去的自己,彷彿蛻變成另一個人。商業書與勵志書的存在,就是為了達成這個目標。
那麼,請讓我問你一個問題——
你曾遇見過一本改變人生的「命運之書」嗎?
而它,真的澈底改變了你的人生嗎?
是不是因為你並沒有改變,才會不斷尋找新的「命運之書」吧?
也許,你確實有那麼一本影響你至深的書。可能是某位知名企業家的商業著作,也可能是一本優秀的勵志書、一位大文豪撰寫的文學經典。或許你曾被它深深震撼,覺得「茅塞頓開」或「人生觀從此改變」。
然而,這真的讓你成為嶄新的自己了嗎?
讀完那本書後,你熱血沸騰、滿懷幹勁,彷彿找到了人生的答案。然而,這份激動漸漸冷卻,回歸日常後,你依舊是原本的自己。然後,你再次走進書店,尋找下一本「命運之書」。
這與不斷減肥又不斷復胖的人何其相似啊。
他們可以暫時瘦下來(自我蛻變),但無法長久維持成果,很快又復胖了,回到原點。於是,他們認定「這種減肥方法沒用」,然後急忙尋找新的方法,開始下一次的減肥挑戰。
你不覺得,在商業書與勵志書的世界裡,這種現象也一再上演嗎?
我可以斷言。
你並不是「無法改變」。
事實上,我們人類,無一例外,都可以改變。
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總是「回到原點」。
即使曾經改變過,卻無法長久維持,最後不知不覺又變回原來的自己。
這種「心理上的反彈現象」,才是最大的關鍵所在。
在這本書裡,我將介紹破解這種「習慣性反彈」的方法。
關鍵字是——「RESET」(重新設定)。
人們通常不會追求「改變」?
這裡,我想請你做個小實驗。
請用左手拿起一把塑膠尺(如果手邊沒有,單純想像也可以)。
接著,右手施力,將塑膠尺的一端慢慢向下壓。
你會看到塑膠尺逐漸彎曲。
但是,只要你鬆開右手,塑膠尺就會立刻恢復原狀。
這個實驗,正是你內心狀態的縮影。
那把筆直的塑膠尺,代表你的心。
右手施加的壓力,象徵那些勵志書籍帶來的影響。
當外部力量施加於你時,你的內心會產生變化(就像塑膠尺彎曲一樣)。
然而,一旦這股外在壓力消失,你的內心便會恢復原狀。換句話說,你的內心並不是真的渴望改變。
所謂的「改變」,意味著必須長期承受某種壓力(持續性的刺激與挑戰)。
除非擁有極為堅強的意志力,否則沒有人能長期承受不斷施加的壓力。因此,我們選擇排斥壓力,最終回歸原狀。
那麼,到底該怎麼辦呢?
是否應該加大壓力,或是長年累月地持續施壓?
但這樣做的結果,只會讓心靈這把尺,啪地應聲折斷。
有的尺堅固耐用,有的尺脆弱易斷,正如每個人的心理承受力各不相同。
要改變這顆天生抗拒變化、渴望回歸原狀的心,我們需要一套全然不同的方法。
而且是唯一的方法。
就是澈底「重新設定」心的形狀。
試想,無論是鐵、竹子還是塑膠,在高溫下都能被塑形,而當它們在新的形態下冷卻時,那便成了它們的「新常態」。
同樣道理,只要對你的心施加一種特殊的「熱度」,將它重新設定成全新的形狀就可以了。
什麼是「重新設定」?
或許你已經注意到了,我剛剛其實說了兩件相互矛盾的事情。
首先,我們「渴望改變」,於是四處尋找能夠改變人生的「命運之書」。
但同時,我們的內心卻「抗拒改變」,本能地想要維持現狀。
換句話說,我們的大腦想改變,內心卻不願意。這樣的矛盾一直糾纏著我們。
「這樣下去不行啦⋯⋯」
「好羨慕那個人喔⋯⋯」
「下次我一定要成功⋯⋯」
無論大腦多麼強烈地渴望改變,只要內心仍然抗拒變化,那麼改變就不可能發生,只會一再被「習慣性反彈」搞得心力交瘁。
若想真正實現自我蛻變,首先必須解決這樣的矛盾——讓大腦與內心達成一致。
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就在「重新設定」。
說到「重新設定」,你或許會聯想到電玩遊戲的重新開始,從第一關再來一次。
「從頭再來一遍。」
「一切歸零,重新開始。」
你的腦中是不是浮現這類話語?
然而,這裡的「重新設定」,並不是讓一切回到原點,而是讓「大腦」與「內心」同步。
我們「用大腦思考」這件事,屬於「意識」。
例如,你透過你自己的意志,產生「我想改變」或是「我要找到一本改變命運的書」這類的想法。
另一方面,內心是屬於「無意識」的領域。
即便你有意識地「渴望改變」,卻總是不自覺地抗拒壓力,最終又回到原來的狀態。這與你的意志無關,而是無意識的力量在發揮作用。
所謂的「重新設定」,就是「讓大腦與內心達成一致」,也就是「讓意識與無意識達成一致」。
先有意識地「決定改變」,然後閱讀學習,採取行動,並且持之以恆。
然後,進一步讓這種改變滲透至無意識的層面,讓你的內心不再抗拒變化,能夠自然而然地接受它、適應它。
當意識與無意識達成一致(=完成重新設定)的狀態後,真正的自我蛻變才會正式啟動。
以「重新設定」來開創未來
「重新設定」從來不是什麼特別的事。
無論人生走到哪個階段,任何人隨時都能重新開始,不限次數。
今年,我六十歲了。
回顧過去,我的一生可謂充滿變化。
年輕時,我是一名牙科醫師,懷抱著「提供世界級醫療」的夢想,前往美國紐約大學,學習全球頂尖的植牙技術等先進療法。
後來,我在故鄉帶廣開設醫院,憑藉專業的治療功力,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患者前來看診。
為了提升醫院的經營品質,我導入ISO(國際標準認證)系統,也在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等七所國內外大學擔任教。
進入四十歲後,我跨足寫作,正式成為作家,至今累積發行超過一百三十萬冊著作。此外,我是全球第一位獲得約瑟夫.墨菲信託基金會(Joseph Murphy Trust)
認證的「大師級導師」,致力於向大眾宣傳「潛意識的力量」,並積極投身演講活動。
至於個人生活,我一直以帶廣的醫院為據點,但每逢週末,便會前往東京的外資飯店度過悠閒時光,已經持續超過十五年了。
二十多歲的我,從未想過自己在六十歲時,能夠擁有這樣的人生。
如今,我投入的事業比年輕時的夢想更加精彩、更有價值,每天都過著充實且滿足的生活。
能夠擁有這樣的未來,並非偶然,而是因為我在生命中的無數時刻,勇敢地選擇「改變自己」、「持續成長」,並且不斷「重新設定」自己。
正是這一連串的自我蛻變與突破,成就了今日的我。
回首來時路,我深刻地體悟到:「人有無限的可能。」
人,無所不能。
任何人都能夠抓住成功,實現自己的夢想。
沒錯,只要願意按下「重新設定」的開關。
當我們學會「重新設定」自我,真正踏上自我蛻變的旅程,未來便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美夢成真。
這本書,正是為了回應你內心那股「想要改變」的渴望而誕生。
透過閱讀本書,重新設定此刻的自己,你將迎來真正的成長與轉變。
去吧,去迎接「嶄新的自己」吧。
用你的雙手,好好描繪未來的願景吧。
基本上,這些書的目的,無非是「幫助你改變自己」。
接觸新資訊、理解那些值得敬仰之士的思考方式、更新過去的自己,彷彿蛻變成另一個人。商業書與勵志書的存在,就是為了達成這個目標。
那麼,請讓我問你一個問題——
你曾遇見過一本改變人生的「命運之書」嗎?
而它,真的澈底改變了你的人生嗎?
是不是因為你並沒有改變,才會不斷尋找新的「命運之書」吧?
也許,你確實有那麼一本影響你至深的書。可能是某位知名企業家的商業著作,也可能是一本優秀的勵志書、一位大文豪撰寫的文學經典。或許你曾被它深深震撼,覺得「茅塞頓開」或「人生觀從此改變」。
然而,這真的讓你成為嶄新的自己了嗎?
讀完那本書後,你熱血沸騰、滿懷幹勁,彷彿找到了人生的答案。然而,這份激動漸漸冷卻,回歸日常後,你依舊是原本的自己。然後,你再次走進書店,尋找下一本「命運之書」。
這與不斷減肥又不斷復胖的人何其相似啊。
他們可以暫時瘦下來(自我蛻變),但無法長久維持成果,很快又復胖了,回到原點。於是,他們認定「這種減肥方法沒用」,然後急忙尋找新的方法,開始下一次的減肥挑戰。
你不覺得,在商業書與勵志書的世界裡,這種現象也一再上演嗎?
我可以斷言。
你並不是「無法改變」。
事實上,我們人類,無一例外,都可以改變。
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總是「回到原點」。
即使曾經改變過,卻無法長久維持,最後不知不覺又變回原來的自己。
這種「心理上的反彈現象」,才是最大的關鍵所在。
在這本書裡,我將介紹破解這種「習慣性反彈」的方法。
關鍵字是——「RESET」(重新設定)。
人們通常不會追求「改變」?
這裡,我想請你做個小實驗。
請用左手拿起一把塑膠尺(如果手邊沒有,單純想像也可以)。
接著,右手施力,將塑膠尺的一端慢慢向下壓。
你會看到塑膠尺逐漸彎曲。
但是,只要你鬆開右手,塑膠尺就會立刻恢復原狀。
這個實驗,正是你內心狀態的縮影。
那把筆直的塑膠尺,代表你的心。
右手施加的壓力,象徵那些勵志書籍帶來的影響。
當外部力量施加於你時,你的內心會產生變化(就像塑膠尺彎曲一樣)。
然而,一旦這股外在壓力消失,你的內心便會恢復原狀。換句話說,你的內心並不是真的渴望改變。
所謂的「改變」,意味著必須長期承受某種壓力(持續性的刺激與挑戰)。
除非擁有極為堅強的意志力,否則沒有人能長期承受不斷施加的壓力。因此,我們選擇排斥壓力,最終回歸原狀。
那麼,到底該怎麼辦呢?
是否應該加大壓力,或是長年累月地持續施壓?
但這樣做的結果,只會讓心靈這把尺,啪地應聲折斷。
有的尺堅固耐用,有的尺脆弱易斷,正如每個人的心理承受力各不相同。
要改變這顆天生抗拒變化、渴望回歸原狀的心,我們需要一套全然不同的方法。
而且是唯一的方法。
就是澈底「重新設定」心的形狀。
試想,無論是鐵、竹子還是塑膠,在高溫下都能被塑形,而當它們在新的形態下冷卻時,那便成了它們的「新常態」。
同樣道理,只要對你的心施加一種特殊的「熱度」,將它重新設定成全新的形狀就可以了。
什麼是「重新設定」?
或許你已經注意到了,我剛剛其實說了兩件相互矛盾的事情。
首先,我們「渴望改變」,於是四處尋找能夠改變人生的「命運之書」。
但同時,我們的內心卻「抗拒改變」,本能地想要維持現狀。
換句話說,我們的大腦想改變,內心卻不願意。這樣的矛盾一直糾纏著我們。
「這樣下去不行啦⋯⋯」
「好羨慕那個人喔⋯⋯」
「下次我一定要成功⋯⋯」
無論大腦多麼強烈地渴望改變,只要內心仍然抗拒變化,那麼改變就不可能發生,只會一再被「習慣性反彈」搞得心力交瘁。
若想真正實現自我蛻變,首先必須解決這樣的矛盾——讓大腦與內心達成一致。
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就在「重新設定」。
說到「重新設定」,你或許會聯想到電玩遊戲的重新開始,從第一關再來一次。
「從頭再來一遍。」
「一切歸零,重新開始。」
你的腦中是不是浮現這類話語?
然而,這裡的「重新設定」,並不是讓一切回到原點,而是讓「大腦」與「內心」同步。
我們「用大腦思考」這件事,屬於「意識」。
例如,你透過你自己的意志,產生「我想改變」或是「我要找到一本改變命運的書」這類的想法。
另一方面,內心是屬於「無意識」的領域。
即便你有意識地「渴望改變」,卻總是不自覺地抗拒壓力,最終又回到原來的狀態。這與你的意志無關,而是無意識的力量在發揮作用。
所謂的「重新設定」,就是「讓大腦與內心達成一致」,也就是「讓意識與無意識達成一致」。
先有意識地「決定改變」,然後閱讀學習,採取行動,並且持之以恆。
然後,進一步讓這種改變滲透至無意識的層面,讓你的內心不再抗拒變化,能夠自然而然地接受它、適應它。
當意識與無意識達成一致(=完成重新設定)的狀態後,真正的自我蛻變才會正式啟動。
以「重新設定」來開創未來
「重新設定」從來不是什麼特別的事。
無論人生走到哪個階段,任何人隨時都能重新開始,不限次數。
今年,我六十歲了。
回顧過去,我的一生可謂充滿變化。
年輕時,我是一名牙科醫師,懷抱著「提供世界級醫療」的夢想,前往美國紐約大學,學習全球頂尖的植牙技術等先進療法。
後來,我在故鄉帶廣開設醫院,憑藉專業的治療功力,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患者前來看診。
為了提升醫院的經營品質,我導入ISO(國際標準認證)系統,也在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等七所國內外大學擔任教。
進入四十歲後,我跨足寫作,正式成為作家,至今累積發行超過一百三十萬冊著作。此外,我是全球第一位獲得約瑟夫.墨菲信託基金會(Joseph Murphy Trust)
認證的「大師級導師」,致力於向大眾宣傳「潛意識的力量」,並積極投身演講活動。
至於個人生活,我一直以帶廣的醫院為據點,但每逢週末,便會前往東京的外資飯店度過悠閒時光,已經持續超過十五年了。
二十多歲的我,從未想過自己在六十歲時,能夠擁有這樣的人生。
如今,我投入的事業比年輕時的夢想更加精彩、更有價值,每天都過著充實且滿足的生活。
能夠擁有這樣的未來,並非偶然,而是因為我在生命中的無數時刻,勇敢地選擇「改變自己」、「持續成長」,並且不斷「重新設定」自己。
正是這一連串的自我蛻變與突破,成就了今日的我。
回首來時路,我深刻地體悟到:「人有無限的可能。」
人,無所不能。
任何人都能夠抓住成功,實現自己的夢想。
沒錯,只要願意按下「重新設定」的開關。
當我們學會「重新設定」自我,真正踏上自我蛻變的旅程,未來便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美夢成真。
這本書,正是為了回應你內心那股「想要改變」的渴望而誕生。
透過閱讀本書,重新設定此刻的自己,你將迎來真正的成長與轉變。
去吧,去迎接「嶄新的自己」吧。
用你的雙手,好好描繪未來的願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