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5號:向焦慮靠近一步〉
任何人都會想避開讓自己不舒服的事。這很合理。誰會喜歡處理讓自己害怕、感覺奇怪,或是根本覺得不舒服的事?
面對焦慮與恐慌,逃避是再典型不過的行為。如果我們曾在地鐵上經歷過恐慌發作,就會避免再搭地鐵;如果我們曾在高速公路上被焦慮症襲擊,就會盡量避免開車上高速公路;我們避免搭電梯,因為只要電梯門一關上,就會有股奇怪的感覺浮現。我們之所以迴避,並不是因為事情本身嚇到我們。許多人在恐慌症找上門之前,一直都能平安無事地開車上路。逃避,是因為我們害怕會在相同的情境下再次被焦慮症或恐慌症襲擊。
害怕某些情境可能再次引發內心的焦慮,這才是人們逃避的原因。我們不怕在超市裡排隊結帳、開會、搭火車或開車上高速公路;我們害怕的,是進入這些情境時漸漸失去控制的感覺,是在這些情境下被恐慌症襲擊,而且根本來不及逃離。我們害怕到時沒有人能幫忙,更害怕自己在這些情境下的反應。因此,深受焦慮症與恐慌症所苦的人常常這樣做:乾脆迴避特定情境。他們覺得自己完全無法應付這些情況,認為這會引發內心強烈的不適。
我們一次次告訴它:以後不再做這件恐怖的事了。這使得恐懼與日俱增,占據的空間越來越大。對某些人來說,恐懼的勢力範圍甚至大到他們難以踏出家門一步,或是只能在有人陪同的情況下才敢出門。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實際上有什麼應對之道。
▍你的目標是什麼?
你會在不知道目的地的情況下出門度假嗎?也許你不想去西班牙、不想去希臘,也不想去義大利,但你知道自己想去哪嗎?換個例子好了:你會在不知道自己想學哪種語言的情況下,直接去報名上課嗎?你可能不想學英文、義大利文或俄文,但你知道自己想學哪種語言嗎?如果想達到預期的結果,我們就得釐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許多焦慮症和恐慌症患者都知道一件事:他們再也不想感受到焦慮和恐慌。好的,沒問題,這是對的,也是很好的想法。但他們究竟想要什麼?搭電梯時不再感到害怕、不想再感受到任何恐懼、不想再罹患任何疾病、希望早晨醒來後不再感到緊張、希望站在他人面前時不再感到害羞。太好了。但請再想想,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焦慮和恐慌消失後,你想用什麼來取代?應該先改變什麼?需要先改變什麼?它們又該變成什麼樣子?
這時候,很多人會回答「我不知道」。但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就不會發生任何改變。請思考一下:假設你需要自學一項新事物,你會先試過所有自己不要的選項嗎?如果你要自學乘法,想知道二乘以二的答案是多少,你會告訴自己「二乘以二不是十二、不是五、不是二十一,也不是八」嗎?
請想想:光是想著「我不要什麼」,真的有助於處理焦慮嗎?只知道自己不想再遇到什麼、不想變成怎樣的人、不希望生命中再出現什麼,真的能幫助你前進嗎?恐怕不會。因為大腦無法透過這些想法學習成長,畢竟它完全不知道要學什麼──它沒有目標。如果你無法明確描述自己要什麼,就無法獲得新的想法或解決方案;相反的,還會日復一日地陷入掙扎、在原地打轉,最後不斷糾結在那些你一點都不想要、老調重彈的想法上。那麼,哪種方法更有效率?
▍設定清楚的目標
假如今天你要出國度假,就得知道自己想去哪個國家,這樣才有辦法規畫路線,並真的到達目的地。如果想學習新的語言,就必須先決定學哪一種,這樣才能選定合適的課程,並開始學習相關的字彙。面對焦慮與恐慌也一樣,你需要設定清楚、可完成的目標──你必須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請把最終目標切分成幾個小目標吧,不需要為此給自己太多壓力。以學習語言為例,多半會從字母和發音開始,應該不會有「一週內成為國家級口譯員」的想法,對吧?你會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學習;如果一開始就給自己太多壓力,說不定很快就會放棄。目標過高,反而讓人懼怕,這是很正常的反應;一旦產生高不可攀的的感覺,人們就會傾向停在原地不動。因此,請將大目標分成小目標,越小越好。
在接下來的練習裡,你將會學到稱為「面對」的技巧,這是因為會直接與觸發焦慮的情境面對面。這類練習背後的目的,正是減少逃避行為。這項練習能讓身體和大腦清楚知道這裡沒有危險,重點則在於讓神經系統擺脫已成習慣的保命模式,再次切換至休息模式。
-------------------------------------------------------------------
找到你的目標
請仔細思考自己的目標應該是什麼模樣。具體來說,哪些地方要改變成什麼樣子? 想改善哪些情境下的逃避行為? 自己想具體達成什麼目標?
舉個例子:假設你曾在搭公車時遭遇焦慮或恐慌發作,那麼你可能會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敢搭公車,而且一想到搭公車,就不自覺頭暈目眩起來。那麼,你的目標應該是什麼?
「我想再次輕鬆自在地搭公車。」很好,這是一個很正向的目標。現在已經明確知道你想要什麼了。
如果是搭一個小時的公車,對你來說可能太具挑戰性了,尤其是在初始階段。為了讓你循序漸進地開始練習,你所能接受的最小目標是什麼呢?
「我想在市區搭一站公車。」好,以市中心來說,搭一站公車頂多花個兩、三分鐘吧。這個主意聽起來很不錯,能讓神經系統逐步適應。這是個很好的目標。
為了讓自己適應,你需要怎樣的練習頻率呢?
「我想要每週兩次、在市區搭一站公車。」太好了,這是個非常具體、清楚明瞭的目標。
-------------------------------------------------------------------
剛開始, 希望有人能陪自己一起練習是非常合理的。請注意, 最初進行這項練習時,情緒中樞仍會大聲發出「警報」,這是正常的。不妨溫柔地牽起神經系統的小手,輕聲告訴它,你們會一起邁出這一步。只要先踏出這小小的一步就好,讓它知道這裡是安全的,並漸漸習慣──事實上,光是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大量的練習。
出門練習的同時,請隨身攜帶能幫助你平靜自身神經系統的輔助方法,以關閉觸發情緒中樞的機制。在後續章節裡,還會向各位介紹許多方法,不過這裡的學習重點在於:「我能影響自己的神經系統,我的神經系統能再次自行冷靜下來。它會變得冷靜,不會一直停留在這麼興奮的狀態。這不過是個假警報,我什麼事都沒有。」這能幫助你找回經常消失不見的安全感。
▍溫柔對待自己
上面的練習並不是要你想辦法容忍並經歷你所選擇的目標情境。要是這樣做,大腦可是學不到什麼新東西,仍舊牢牢深陷於焦慮循環。這也正是為什麼儘管許多患者長年面對焦慮,但焦慮的強度卻絲毫沒有減少。當我問他們練習時都做了些什麼,我得到的答案可說五花八門:「我會乾脆轉移注意力。」、「我會試著壓抑焦慮。」、「我會馬上去想其他事情。」
事實上,他們的做法不過就是繼續逃避焦慮──至少在心理層面上是如此。儘管看起來像是在面對焦慮,但他們傳給大腦的訊息卻是:「我們最好不要望向焦慮,它太危險了。」這樣一來,大腦學到的會是什麼?當然就是「這些情境非常危險」,繼續製造焦慮感也就很理所當然了。如果你一邊做出面對焦慮的行為,卻一邊在心裡逃避它的話,大腦自然無法從中學到什麼。
要訣是:建立能在這些情境裡派得上用場的方法與態度。如此一來,你就可以告訴大腦:「這裡很安全。你有能力逆轉這些焦慮反應。」無論什麼時候,你都能透過和緩的呼吸放鬆肌肉,將平靜重新帶回大腦與身體,以協助神經系統恢復平衡。
若是你長期處在強烈的焦慮中,這類直接面對焦慮的練習對你而言,很可能太具挑戰性;就算只是在市區搭一站公車(或任何你所選擇的練習情境),都有可能是強人所難的事。這很正常。我也是過來人,當時的我光是想到特定情境,就會導致嚴重的焦慮發作。請清楚地告訴自己,這種反應也是焦慮的一部分,神經系統嗅到了危險, 並希望你盡快脫離險境。慢慢來, 欲速則不達, 請給自己(以及你的神經系統)足夠的時間。每次只要能跨出一小步就很夠了;就算是一小步,也是進步。你是安全的。
練習時,如果恐慌感出現了,以下這段話或許幫得上忙。
你可以對恐慌說:
「親愛的恐慌,你希望我盡快逃離這個情境, 因為你相信我正身處危險之中。沒問題,我隨時可以這麼做,因為我擁有自由意志,我可以自由地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正因為我隨時都可以離開這個情境,也很清楚我有這分自由,所以我認為我可以在這裡再待一會兒。我想先安撫一下神經系統,並看看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事。我是安全的。」
-------------------------------------------------------------------
焦慮應對練習
※請記住※
想避免接觸那些令人感到不適的環境,是很正常的反應。但如果你不想逃避一輩子的話,就必須一步步面對焦慮。你需要一個明確的目標,因為大腦必須知道, 我們具體上希望它做到什麼。請準備幾個有效的安撫方法,清楚地告訴自己:大腦裡的情緒中樞很可能會誤觸警報系統幾次,但你不會因此受到真正的傷害。準備好了嗎?我們開始吧!
※思考隨身包※
‧ 我比一切都要強大。
‧ 我能做到的,遠比我以為的更多。
‧ 我一步一步接近焦慮。我甚至能直視它的雙眼,並同時保持內心的平靜。
‧ 若是我感到壓力太大的話,我也能再次往後退一步。但是我絕對不會放棄。
‧ 我一定辦得到。
※請你跟我這樣做※
我們可以在大腦裡練習面對焦慮。請從頭到尾回想一下,那個令你焦慮的情境是怎麼發生的。由於情緒中樞也會對想像產生反應,因此我們會感受到焦慮。現在,請觀察一下自己的身體,看看它有什麼反應;接著,請試著讓身體冷靜下來。
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模擬練習」,替自己做好萬全準備,並事先告訴大腦和身體「我很安全」。即使是模擬練習,也請不要強迫自己。進行一段時間後,就結束這個練習,並切換到其他與焦慮無關的想法。畢竟我們可不想給焦慮一張直通大腦的車票。
-------------------------------------------------------------------
〈工具12號:沒什麼大不了的〉
由於面對焦慮的態度十分重要,因此這裡將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深入探討:你是否曾刻意裝出不在乎某人的樣子,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也許對方是你情竇初開的對象,也許是你的孩子,當他搗蛋闖禍時,你刻意選擇不予理會。在奧地利,當我們要表達某項事物對自己來說沒什麼大不了、無所謂時,我們會說它「只是根香腸」。當某件事是根「香腸」時,我們就能以輕鬆、淡定的態度來面對它──反正沒什麼大不了的。用這種態度來面對焦慮可說相當有用:把焦慮當成一根「香腸」。對,我知道,這聽起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讓焦慮變得沒什麼大不了的?讓焦慮如流水般從身旁經過?讓焦慮不再能影響我?讓焦慮不再使我感到憤怒?讓我對焦慮無動於衷?
這正是我們想達到的目標,不是嗎?畢竟我們已經知道:越是因為焦慮而聚焦在感受上,越會讓這些感受變得更強烈。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將自己的注意力從焦慮身上稍微移開,應該就能減少一點焦慮,不是嗎?
這是一項很棒的見解!不過我現在所面對的, 是飽受焦慮與恐慌所苦的人們,而我們也都知道,狡猾的焦慮就像一塊巨大的磁鐵,會吸走所有我們的注意力,有時不免讓人覺得自己完全中了它的魔咒,無法脫身。就像流沙,是一個只會把人不斷往下拉的漩渦。
▍來做個思想實驗吧
假設你能與焦慮保持一點距離,事情會有所不同嗎?焦慮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會影響人們思考與身體的感受,是一種存在於大腦區域、神經傳導物質與神經系統之間的生理作用。事實上,它背後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祕密,有關它的一切,都可以用科學解釋。
請試著從高空俯瞰自己,如同一名觀察者。你就在那裡,而你的大腦正颳著龍捲風、一場強烈的風暴,但它仍會平息。越少被它捲入,越能將它視為一種生理作用。下列這個念頭或許能幫上忙:
哈,情緒中樞剛剛又發布警報了。
這會影響我的思考、我的情緒,以及我的身體。
最好的應對方式,莫過於讓它從身旁掠過。
就當它是一朵雷電交加的雲。
打雷、下暴雨時, 你一定會找個安全的地方躲起來, 直到風雨過去為止。暴風雨有時會持續好幾個小時,有時很快就過去,但無論如何,你不會對烏雲大吼大叫,也不會像嚇壞的小雞一樣到處亂竄。你會靜靜待在安全的地方,因為你知道,這不過是一種大氣現象:空氣中的濕度增加、雨雲開始聚集、氣流開始上升……。它必然會結束,而我們完全不需要做什麼,只要相信雨會停、天空會再次放晴。因為這是個再自然不過的現象,因為對你來說,天氣或多或少是個「沒什麼大不了」的東西。
發生在大腦與身體裡的事情也正是如此。它們會自然而然地平靜下來,如同先前已發生過的千百次一樣。思緒的暴風雨、情緒的暴風雨,請讓它們就這樣從身邊掠過吧,只要帶著「沒什麼大不了」的感覺觀察就好。即使剛開始可能會覺得很不舒服,但它們會過去的,就如同過去的每一次。相信它們,也相信你自己。
有個想法或許有幫助:既然焦慮已經存在,就讓它待在那裡吧。反正我會繼續做自己的事。
對焦慮和恐慌抱著「沒什麼大不了」的感覺,意味著別讓它打斷自己正在做或想做的事情。最簡單的做法,就是不要那麼重視它,不要賦予它什麼了不起的意義。沒錯,就算焦慮會讓我肚子隱隱抽痛,但沒什麼大不了的!沒錯,焦慮會一一細數只會發生在恐怖片的所有情境、企圖欺騙我、讓我以為自己生了什麼病,但這只是焦慮的單方面說法,沒什麼大不了!沒錯,我可能會因此再次因焦慮而緊張不安,這點我無法改變,但沒什麼大不了的!
▍該如何踏出嘗試的第一步?
若是焦慮再次企圖唬弄你,請告訴它,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不在乎。一開始,恐懼會端出各種藉口和恐怖故事來嚇你,你的任務則是盡可能保持「沒什麼大不了」的態度。即使一開始你並不覺得自己能勝任這個角色,即使每個恐怖故事都能讓你瑟瑟發抖,也別在焦慮面前表現出來!
請用這種態度面對焦慮編出來的所有故事。當它說出下一個恐怖故事時,你可以對它說:「關於你虛構出來的這些情節,聽起來真的很驚悚。」請你對自己微笑,並在心裡這樣想:「我還真沒聽過這麼不入流的故事。」然後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你根本不在乎,這些故事沒什麼大不了的。別再讓焦慮惡搞你,這種故事騙得了別人,可騙不了你。
-------------------------------------------------------------------
焦慮應對練習
※請記住※
請改變面對焦慮的態度。要是你緊張兮兮地看待焦慮,並對它編造的任何故事都買帳,焦慮簡直穩贏不輸,你也將深陷其中。請培養出「沒什麼大不了」的態度,允許焦慮存在於它出現的地方,但刻意保持輕鬆、自在的態度。請裝出你完全不在乎它的樣子,反正它無法對你造成傷害,畢竟它只是一種感受罷了。
※思考隨身包※
‧ 我能感受到輕鬆與從容。我很清楚自己的優點,也不會被情緒嚇到。我握有主導權。
‧ 不論接下來還會出現什麼,我都會抱著輕鬆與「沒什麼大不了」的態度來面對它們。因為我知道:這一切終將過去。
※請你跟我這樣做※
現在,請選擇一個你覺得自己可以掌握的情境,練習對自己說「沒什麼大不了」。或許是某個與焦慮無關的情境,或許是工作裡的情境,或許是在伴侶關係中的某個情境。若你常在這類情境裡產生情緒化反應,請隨時提醒自己, 以「沒什麼大不了」 的心態來面對, 看看這種心態是否適合你。先在一個較容易處理的情境中進行演練並測試,將來遇到較艱困的情境時,就更能輕鬆地採取這種心態。
任何人都會想避開讓自己不舒服的事。這很合理。誰會喜歡處理讓自己害怕、感覺奇怪,或是根本覺得不舒服的事?
面對焦慮與恐慌,逃避是再典型不過的行為。如果我們曾在地鐵上經歷過恐慌發作,就會避免再搭地鐵;如果我們曾在高速公路上被焦慮症襲擊,就會盡量避免開車上高速公路;我們避免搭電梯,因為只要電梯門一關上,就會有股奇怪的感覺浮現。我們之所以迴避,並不是因為事情本身嚇到我們。許多人在恐慌症找上門之前,一直都能平安無事地開車上路。逃避,是因為我們害怕會在相同的情境下再次被焦慮症或恐慌症襲擊。
害怕某些情境可能再次引發內心的焦慮,這才是人們逃避的原因。我們不怕在超市裡排隊結帳、開會、搭火車或開車上高速公路;我們害怕的,是進入這些情境時漸漸失去控制的感覺,是在這些情境下被恐慌症襲擊,而且根本來不及逃離。我們害怕到時沒有人能幫忙,更害怕自己在這些情境下的反應。因此,深受焦慮症與恐慌症所苦的人常常這樣做:乾脆迴避特定情境。他們覺得自己完全無法應付這些情況,認為這會引發內心強烈的不適。
我們一次次告訴它:以後不再做這件恐怖的事了。這使得恐懼與日俱增,占據的空間越來越大。對某些人來說,恐懼的勢力範圍甚至大到他們難以踏出家門一步,或是只能在有人陪同的情況下才敢出門。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實際上有什麼應對之道。
▍你的目標是什麼?
你會在不知道目的地的情況下出門度假嗎?也許你不想去西班牙、不想去希臘,也不想去義大利,但你知道自己想去哪嗎?換個例子好了:你會在不知道自己想學哪種語言的情況下,直接去報名上課嗎?你可能不想學英文、義大利文或俄文,但你知道自己想學哪種語言嗎?如果想達到預期的結果,我們就得釐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許多焦慮症和恐慌症患者都知道一件事:他們再也不想感受到焦慮和恐慌。好的,沒問題,這是對的,也是很好的想法。但他們究竟想要什麼?搭電梯時不再感到害怕、不想再感受到任何恐懼、不想再罹患任何疾病、希望早晨醒來後不再感到緊張、希望站在他人面前時不再感到害羞。太好了。但請再想想,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焦慮和恐慌消失後,你想用什麼來取代?應該先改變什麼?需要先改變什麼?它們又該變成什麼樣子?
這時候,很多人會回答「我不知道」。但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就不會發生任何改變。請思考一下:假設你需要自學一項新事物,你會先試過所有自己不要的選項嗎?如果你要自學乘法,想知道二乘以二的答案是多少,你會告訴自己「二乘以二不是十二、不是五、不是二十一,也不是八」嗎?
請想想:光是想著「我不要什麼」,真的有助於處理焦慮嗎?只知道自己不想再遇到什麼、不想變成怎樣的人、不希望生命中再出現什麼,真的能幫助你前進嗎?恐怕不會。因為大腦無法透過這些想法學習成長,畢竟它完全不知道要學什麼──它沒有目標。如果你無法明確描述自己要什麼,就無法獲得新的想法或解決方案;相反的,還會日復一日地陷入掙扎、在原地打轉,最後不斷糾結在那些你一點都不想要、老調重彈的想法上。那麼,哪種方法更有效率?
▍設定清楚的目標
假如今天你要出國度假,就得知道自己想去哪個國家,這樣才有辦法規畫路線,並真的到達目的地。如果想學習新的語言,就必須先決定學哪一種,這樣才能選定合適的課程,並開始學習相關的字彙。面對焦慮與恐慌也一樣,你需要設定清楚、可完成的目標──你必須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請把最終目標切分成幾個小目標吧,不需要為此給自己太多壓力。以學習語言為例,多半會從字母和發音開始,應該不會有「一週內成為國家級口譯員」的想法,對吧?你會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學習;如果一開始就給自己太多壓力,說不定很快就會放棄。目標過高,反而讓人懼怕,這是很正常的反應;一旦產生高不可攀的的感覺,人們就會傾向停在原地不動。因此,請將大目標分成小目標,越小越好。
在接下來的練習裡,你將會學到稱為「面對」的技巧,這是因為會直接與觸發焦慮的情境面對面。這類練習背後的目的,正是減少逃避行為。這項練習能讓身體和大腦清楚知道這裡沒有危險,重點則在於讓神經系統擺脫已成習慣的保命模式,再次切換至休息模式。
-------------------------------------------------------------------
找到你的目標
請仔細思考自己的目標應該是什麼模樣。具體來說,哪些地方要改變成什麼樣子? 想改善哪些情境下的逃避行為? 自己想具體達成什麼目標?
舉個例子:假設你曾在搭公車時遭遇焦慮或恐慌發作,那麼你可能會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敢搭公車,而且一想到搭公車,就不自覺頭暈目眩起來。那麼,你的目標應該是什麼?
「我想再次輕鬆自在地搭公車。」很好,這是一個很正向的目標。現在已經明確知道你想要什麼了。
如果是搭一個小時的公車,對你來說可能太具挑戰性了,尤其是在初始階段。為了讓你循序漸進地開始練習,你所能接受的最小目標是什麼呢?
「我想在市區搭一站公車。」好,以市中心來說,搭一站公車頂多花個兩、三分鐘吧。這個主意聽起來很不錯,能讓神經系統逐步適應。這是個很好的目標。
為了讓自己適應,你需要怎樣的練習頻率呢?
「我想要每週兩次、在市區搭一站公車。」太好了,這是個非常具體、清楚明瞭的目標。
-------------------------------------------------------------------
剛開始, 希望有人能陪自己一起練習是非常合理的。請注意, 最初進行這項練習時,情緒中樞仍會大聲發出「警報」,這是正常的。不妨溫柔地牽起神經系統的小手,輕聲告訴它,你們會一起邁出這一步。只要先踏出這小小的一步就好,讓它知道這裡是安全的,並漸漸習慣──事實上,光是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大量的練習。
出門練習的同時,請隨身攜帶能幫助你平靜自身神經系統的輔助方法,以關閉觸發情緒中樞的機制。在後續章節裡,還會向各位介紹許多方法,不過這裡的學習重點在於:「我能影響自己的神經系統,我的神經系統能再次自行冷靜下來。它會變得冷靜,不會一直停留在這麼興奮的狀態。這不過是個假警報,我什麼事都沒有。」這能幫助你找回經常消失不見的安全感。
▍溫柔對待自己
上面的練習並不是要你想辦法容忍並經歷你所選擇的目標情境。要是這樣做,大腦可是學不到什麼新東西,仍舊牢牢深陷於焦慮循環。這也正是為什麼儘管許多患者長年面對焦慮,但焦慮的強度卻絲毫沒有減少。當我問他們練習時都做了些什麼,我得到的答案可說五花八門:「我會乾脆轉移注意力。」、「我會試著壓抑焦慮。」、「我會馬上去想其他事情。」
事實上,他們的做法不過就是繼續逃避焦慮──至少在心理層面上是如此。儘管看起來像是在面對焦慮,但他們傳給大腦的訊息卻是:「我們最好不要望向焦慮,它太危險了。」這樣一來,大腦學到的會是什麼?當然就是「這些情境非常危險」,繼續製造焦慮感也就很理所當然了。如果你一邊做出面對焦慮的行為,卻一邊在心裡逃避它的話,大腦自然無法從中學到什麼。
要訣是:建立能在這些情境裡派得上用場的方法與態度。如此一來,你就可以告訴大腦:「這裡很安全。你有能力逆轉這些焦慮反應。」無論什麼時候,你都能透過和緩的呼吸放鬆肌肉,將平靜重新帶回大腦與身體,以協助神經系統恢復平衡。
若是你長期處在強烈的焦慮中,這類直接面對焦慮的練習對你而言,很可能太具挑戰性;就算只是在市區搭一站公車(或任何你所選擇的練習情境),都有可能是強人所難的事。這很正常。我也是過來人,當時的我光是想到特定情境,就會導致嚴重的焦慮發作。請清楚地告訴自己,這種反應也是焦慮的一部分,神經系統嗅到了危險, 並希望你盡快脫離險境。慢慢來, 欲速則不達, 請給自己(以及你的神經系統)足夠的時間。每次只要能跨出一小步就很夠了;就算是一小步,也是進步。你是安全的。
練習時,如果恐慌感出現了,以下這段話或許幫得上忙。
你可以對恐慌說:
「親愛的恐慌,你希望我盡快逃離這個情境, 因為你相信我正身處危險之中。沒問題,我隨時可以這麼做,因為我擁有自由意志,我可以自由地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正因為我隨時都可以離開這個情境,也很清楚我有這分自由,所以我認為我可以在這裡再待一會兒。我想先安撫一下神經系統,並看看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事。我是安全的。」
-------------------------------------------------------------------
焦慮應對練習
※請記住※
想避免接觸那些令人感到不適的環境,是很正常的反應。但如果你不想逃避一輩子的話,就必須一步步面對焦慮。你需要一個明確的目標,因為大腦必須知道, 我們具體上希望它做到什麼。請準備幾個有效的安撫方法,清楚地告訴自己:大腦裡的情緒中樞很可能會誤觸警報系統幾次,但你不會因此受到真正的傷害。準備好了嗎?我們開始吧!
※思考隨身包※
‧ 我比一切都要強大。
‧ 我能做到的,遠比我以為的更多。
‧ 我一步一步接近焦慮。我甚至能直視它的雙眼,並同時保持內心的平靜。
‧ 若是我感到壓力太大的話,我也能再次往後退一步。但是我絕對不會放棄。
‧ 我一定辦得到。
※請你跟我這樣做※
我們可以在大腦裡練習面對焦慮。請從頭到尾回想一下,那個令你焦慮的情境是怎麼發生的。由於情緒中樞也會對想像產生反應,因此我們會感受到焦慮。現在,請觀察一下自己的身體,看看它有什麼反應;接著,請試著讓身體冷靜下來。
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模擬練習」,替自己做好萬全準備,並事先告訴大腦和身體「我很安全」。即使是模擬練習,也請不要強迫自己。進行一段時間後,就結束這個練習,並切換到其他與焦慮無關的想法。畢竟我們可不想給焦慮一張直通大腦的車票。
-------------------------------------------------------------------
〈工具12號:沒什麼大不了的〉
由於面對焦慮的態度十分重要,因此這裡將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深入探討:你是否曾刻意裝出不在乎某人的樣子,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也許對方是你情竇初開的對象,也許是你的孩子,當他搗蛋闖禍時,你刻意選擇不予理會。在奧地利,當我們要表達某項事物對自己來說沒什麼大不了、無所謂時,我們會說它「只是根香腸」。當某件事是根「香腸」時,我們就能以輕鬆、淡定的態度來面對它──反正沒什麼大不了的。用這種態度來面對焦慮可說相當有用:把焦慮當成一根「香腸」。對,我知道,這聽起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讓焦慮變得沒什麼大不了的?讓焦慮如流水般從身旁經過?讓焦慮不再能影響我?讓焦慮不再使我感到憤怒?讓我對焦慮無動於衷?
這正是我們想達到的目標,不是嗎?畢竟我們已經知道:越是因為焦慮而聚焦在感受上,越會讓這些感受變得更強烈。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將自己的注意力從焦慮身上稍微移開,應該就能減少一點焦慮,不是嗎?
這是一項很棒的見解!不過我現在所面對的, 是飽受焦慮與恐慌所苦的人們,而我們也都知道,狡猾的焦慮就像一塊巨大的磁鐵,會吸走所有我們的注意力,有時不免讓人覺得自己完全中了它的魔咒,無法脫身。就像流沙,是一個只會把人不斷往下拉的漩渦。
▍來做個思想實驗吧
假設你能與焦慮保持一點距離,事情會有所不同嗎?焦慮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會影響人們思考與身體的感受,是一種存在於大腦區域、神經傳導物質與神經系統之間的生理作用。事實上,它背後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祕密,有關它的一切,都可以用科學解釋。
請試著從高空俯瞰自己,如同一名觀察者。你就在那裡,而你的大腦正颳著龍捲風、一場強烈的風暴,但它仍會平息。越少被它捲入,越能將它視為一種生理作用。下列這個念頭或許能幫上忙:
哈,情緒中樞剛剛又發布警報了。
這會影響我的思考、我的情緒,以及我的身體。
最好的應對方式,莫過於讓它從身旁掠過。
就當它是一朵雷電交加的雲。
打雷、下暴雨時, 你一定會找個安全的地方躲起來, 直到風雨過去為止。暴風雨有時會持續好幾個小時,有時很快就過去,但無論如何,你不會對烏雲大吼大叫,也不會像嚇壞的小雞一樣到處亂竄。你會靜靜待在安全的地方,因為你知道,這不過是一種大氣現象:空氣中的濕度增加、雨雲開始聚集、氣流開始上升……。它必然會結束,而我們完全不需要做什麼,只要相信雨會停、天空會再次放晴。因為這是個再自然不過的現象,因為對你來說,天氣或多或少是個「沒什麼大不了」的東西。
發生在大腦與身體裡的事情也正是如此。它們會自然而然地平靜下來,如同先前已發生過的千百次一樣。思緒的暴風雨、情緒的暴風雨,請讓它們就這樣從身邊掠過吧,只要帶著「沒什麼大不了」的感覺觀察就好。即使剛開始可能會覺得很不舒服,但它們會過去的,就如同過去的每一次。相信它們,也相信你自己。
有個想法或許有幫助:既然焦慮已經存在,就讓它待在那裡吧。反正我會繼續做自己的事。
對焦慮和恐慌抱著「沒什麼大不了」的感覺,意味著別讓它打斷自己正在做或想做的事情。最簡單的做法,就是不要那麼重視它,不要賦予它什麼了不起的意義。沒錯,就算焦慮會讓我肚子隱隱抽痛,但沒什麼大不了的!沒錯,焦慮會一一細數只會發生在恐怖片的所有情境、企圖欺騙我、讓我以為自己生了什麼病,但這只是焦慮的單方面說法,沒什麼大不了!沒錯,我可能會因此再次因焦慮而緊張不安,這點我無法改變,但沒什麼大不了的!
▍該如何踏出嘗試的第一步?
若是焦慮再次企圖唬弄你,請告訴它,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不在乎。一開始,恐懼會端出各種藉口和恐怖故事來嚇你,你的任務則是盡可能保持「沒什麼大不了」的態度。即使一開始你並不覺得自己能勝任這個角色,即使每個恐怖故事都能讓你瑟瑟發抖,也別在焦慮面前表現出來!
請用這種態度面對焦慮編出來的所有故事。當它說出下一個恐怖故事時,你可以對它說:「關於你虛構出來的這些情節,聽起來真的很驚悚。」請你對自己微笑,並在心裡這樣想:「我還真沒聽過這麼不入流的故事。」然後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你根本不在乎,這些故事沒什麼大不了的。別再讓焦慮惡搞你,這種故事騙得了別人,可騙不了你。
-------------------------------------------------------------------
焦慮應對練習
※請記住※
請改變面對焦慮的態度。要是你緊張兮兮地看待焦慮,並對它編造的任何故事都買帳,焦慮簡直穩贏不輸,你也將深陷其中。請培養出「沒什麼大不了」的態度,允許焦慮存在於它出現的地方,但刻意保持輕鬆、自在的態度。請裝出你完全不在乎它的樣子,反正它無法對你造成傷害,畢竟它只是一種感受罷了。
※思考隨身包※
‧ 我能感受到輕鬆與從容。我很清楚自己的優點,也不會被情緒嚇到。我握有主導權。
‧ 不論接下來還會出現什麼,我都會抱著輕鬆與「沒什麼大不了」的態度來面對它們。因為我知道:這一切終將過去。
※請你跟我這樣做※
現在,請選擇一個你覺得自己可以掌握的情境,練習對自己說「沒什麼大不了」。或許是某個與焦慮無關的情境,或許是工作裡的情境,或許是在伴侶關係中的某個情境。若你常在這類情境裡產生情緒化反應,請隨時提醒自己, 以「沒什麼大不了」 的心態來面對, 看看這種心態是否適合你。先在一個較容易處理的情境中進行演練並測試,將來遇到較艱困的情境時,就更能輕鬆地採取這種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