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舒服的想著:不被焦慮困擾的自我練習

79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CHAPTER1認識你的想法.節錄】

1舒服的想著

「王醫師,我最近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有一顆六公分的血管瘤。醫師說血管瘤是良性的,只要追蹤就好,但我還是很擔心它轉變成癌症,請問我該怎麼辦?」

「王醫師,我兒子今年國三,身高是全班最矮的。我很擔心他太矮,將來交不到女朋友,你說我能怎麼辦?」

「王醫師,我先生是老菸槍,已經抽菸抽了幾十年,我知道抽菸對身體不好,很擔心他的健康,也因此跟他吵了好幾次架,但他說抽菸是他唯一的娛樂,叫我別管他。為了避免夫妻衝突,我不再要求他不抽菸了,但心裡還是很擔心,我該怎麼辦?」

我是醫師,也是身心靈老師,不論在我的西醫門診,或是在心靈課程,我最常聽聞的就是大家的煩惱。

就比如以上這三則煩惱。

許多人的煩惱都是無法解決的 (如果可以解決,當事人已經解決了,也不必再來說給我聽了),因此,我聽到的幾乎都是「無解的煩惱」。

當然,我也可以說一些話來安頓個案的心,比如:

「血管瘤確實不是癌症,你只要聽醫師的醫囑,定時回診追蹤就好。」

「身高跟成就沒有必然的關係,跟伴侶交往也沒有絕對關係,你看,拿破崙的身高也不高,但他不只成為法蘭西皇帝,還娶了如花美眷。」

「先生如果真的戒不了菸,不如就尊重他吧!妳越管他,他越反彈,結果只會造成夫妻吵架而已,何必為了菸破壞你們的夫妻關係呢?」

聽聞我的說法,有些個案會感覺安心,有些個案則可能在跟我說句謝謝後,煩惱依然沒有解除,他們可能在不久之後,又會回到原本的煩惱中,因為他們擔心的外境並沒有改變,也就是肝臟依然有血管瘤、兒子身高還是不高、先生仍然抽菸,因此他們還是煩惱(這些個案或許還會想,老師只是打打嘴砲,根本沒有解決問題)。

然而,或許他們並未覺知,真正造成他們煩惱的,並不是血管瘤、兒子的身高或先生抽菸,而是他們「對血管瘤的想法」、「對兒子身高的想法」、「對先生抽菸的想法」,也就是說,「想法」才是他們真正的煩惱。

相信他們都明白外境在短時間內是無法改變的,但還是為了無法改變的外境煩惱,這樣的煩惱就是來自想法。

當一個人常常有無法解決的煩惱時,他會感覺很不舒服,這些煩惱就是「不舒服的想法」。

如果可以引導他們改變想法,讓他們的頭腦可以「平安的想著」、「舒服的想著」、「快樂的想著」、「有力量的想著」,即使外境沒改變,他們的煩惱依然能解決。

這本書就是要帶領大家學習改變想法、消融煩惱,讓大家的頭腦都能「舒服的想著」。一個人若是可以常常「舒服的想著」,他就是快樂的人。

禪宗有則故事說:

禪宗二祖慧可是初祖達摩的弟子,慧可向達摩學禪時,某一天,慧可對達摩說:「我的心不安寧,請師父幫我安下心來。」

達摩聽完後,伸出手來,對慧可說:「好,把你的心拿來,我幫你安心。」

聽聞達麼的話,慧可瞬間靈光一閃:「把心拿來,我的心在哪呢?」於是對達摩說:「我找來找去,都找不到我的心!」

達摩微笑說:「我已經幫你安好心了!」

慧可剎時大徹大悟,煩惱的心也就平安了。

這則故事就是要告訴我們,許多煩惱都來自內心,內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卻讓人很不舒服,而當一個人煩惱時,他就是在「不舒服的想著」。慧可就是因為內心常在「不舒服的想著」,才會請達摩幫他安心。

達麼的一句話讓慧可發現,煩惱都是他自己想的,只要他不那麼想,煩惱就不存在了,於是他剎時從「不舒服的想著」轉變成「舒服的想著」,內心也就平安了。

達摩對慧可的引導讓人感覺神來一筆,但有些朋友或許會想,達摩一句話就化解了慧可數十年的煩惱,為什麼我讀完後這則故事後煩惱依舊?如果你也這麼想,那就請你別擔心,因為我將在這本書裡,循序漸進的引導你,讓你的頭惱從「不舒服的想著」轉變「舒服的想著」,化解你的煩惱。

而當你常常「舒服的想著」時,你就是快樂的人。

2創造內心的舒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夢想,有些人渴望擁有美好的伴侶關係、有些人期盼擁有成功的事業、也有些人希望擁有豐足的金錢,還有些人只求三餐能夠溫飽。

人人都在追求夢想、創造渴盼的外境,然而,不管美好的伴侶關係、成功的事業、豐足的金錢或三餐溫飽,人們追求外境時,內心真正想要的都是快樂、自在或安心的感覺。如果沒有快樂、自在或安心的感覺,即使擁有伴侶關係、事業、金錢或溫飽,內心依然無法滿足。

快樂、自在、安心的感覺跟外境並沒有絕對的關係,跟頭腦能不能「舒服的想著」則有絕對的關係。如果頭腦能「舒服的想著」,就能在外境中快樂,而若是頭腦「不舒服的想著」,即使伴侶關係很美好、事業很成功、金錢很豐足,內心依然不會有快樂、自在、安心的感覺。

舉個例子吧!有個男人某天跟朋友聚會,品味著高檔牛排。

當他吃牛排時,心中若是想著:「這真是人間美味啊!能吃到這麼好吃的牛排,真的好恩寵。」

這時的他就是在享受美食的快樂,因為在吃牛排的同時,他也在「舒服的想著」。

而若是這個男人是麵店老闆,當他吃牛排時,心裡想的是:「這牛排好吃歸好吃,但真的好貴啊!吃完這頓牛排,我就得多賣二十碗麵。唉!看來明天得更努力賺錢了。」

當他這麼想時,即使牛排很好吃,他還是不會感覺很快樂,因為在吃牛排的同時,他在「不舒服的想著」。

再舉個例子:

一位大學女生心儀同社團某個帥帥的學長,她曾經透露對學長的好感,但一直沒向學長表白。

某一天她到社團辦公室,學長遞了一杯飲料給她,笑咪咪的說:「這家飲料很有特色喔!來!學妹!請妳喝!」

而後她喝起了飲料,感覺真的很可口。

當她喝飲料時,如果她心裡想的是:「學長對我應該也有好感吧!不然怎會特別請我喝飲料呢?」她就是在「舒服的想著」,她可能會在喝飲料時掩不住嘴角的笑意。

而若是她在喝飲料時,心裡想的是:「這學長該不會對每個女生都這樣吧?他會不會是渣男,常常以請喝飲料來撩妹?不然他怎會無緣無故請我喝飲料?」

當她這麼想時,即使飲料很好喝,她喝起來還是會感覺不是味道,因為在喝飲料的同時,她在「不舒服的想著」。

可知外境無法決定一個人怎麼想,想法來自頭腦,一個人不論處身什麼外境,真正決定他快不快樂、自不自在、平不平安的,是他頭腦中的想法。舒服的想法讓人在外境中快樂、自在、平安,不舒服的想法則讓人在外境中煩惱、焦慮、擔憂。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曾提出人類動機理論,也就是「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馬斯洛認為人類有五個層次的需求,依序為:

一、生理需求:即生理上的溫飽。
二、安全需求:即人身、工作、財產及家庭的安全感。
三、社會需求:即愛人與被愛,以及歸屬於某個團體的歸屬感。
四、尊重需求:即被肯定、被尊重、被支持、有面子。
五、自我實現需求:即成就感。

每個人的理想與夢想都不盡相同,然而,人們追求與創造外境,幾乎都是在滿足馬斯洛歸納出來的這五種需求,也就是溫飽、安全感、愛與歸屬感、被尊重與成就感。不過,不論是滿足哪一種需求,也不論創造出怎樣的成果,外境都不見得能真正讓人滿足與快樂,因為滿足與快樂來自個人的想法。

而若想讓自己真正滿足與快樂,就必須學會「舒服的想著」。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說的是人們往外的追求,也就是從外境創造溫飽、安全感、愛與歸屬感、被尊重與成就感,「舒服的想著」則是內心的想法,若想「舒服的想著」,就必須往內學習與成長,從內心創造滿足與快樂。唯有內心擁有滿足與快樂,外在的溫飽、安全感、愛與歸屬感、被尊重與成就感才能真正讓人感覺滿足與快樂。

我因此要帶領大家學習「舒服的想著」,讓大家不論創造出什麼外境,都能擁有內在的快樂、自在與平安。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