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第1章
非與生俱來,後天可養成的超能力
「不要走既有的道路,開創自己的方向,並留下足跡吧。」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我們被困住了—困在沙發上,困在手機裡,困在工作中。我們被困在習慣性行為的老舊軌跡,被困在固定的思維模式和同溫層;被困在精心策畫的生活裡,犧牲自己的能量動力交換無盡的安逸,致使被厭世感所包圍。
當專注於那些吸引我們的各種影像之時,眼角餘光卻看到和我們沒什麼差別的人,他們看起來是如此發自內心地快樂滿足,遊刃有餘且優雅地過日子,克服各種障礙並創造了不起的成就。
靠近一點看,我們知道他們不是神,也不是超人類而只是凡人,但選擇不被困住,決定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這些人的成功(由他們所定義的!)並不是少數人的天生好運,只是帶著意圖活出人生的結果。
【練習題】現在,花點時間想像不一樣的自己,想像是你日常生活中的超級英雄。
你的超能力?無限的自制力。你的處境沒有任何改變,卻突然有能力和一切做最深
刻的互動,幫助自己脫困。想像這樣的畫面,也想想你的人生。你在日常生活中會
有怎樣的改變嗎?(例如,每天早上的例行公事會如何變化?)你的生活會是什麼
樣貌?帶來怎樣的感受?這種新的生活方式會如何影響你對自己的感覺?會如何影
響你帶給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價值觀?
這個練習可不是幻想而已,而是給你的挑戰。接下來,這本書將幫你準備好正面迎擊。內容會參考許多不同領域的理論,包含但不限於哲學、心理學、宗教、神經科學和企業管理。將聚焦於「意圖」的五個關鍵要素:意志力、好奇心、正直、注意力和習慣,對於每一種要素,會提供目前的科學證據,說明其重要的原因和運作方式。更要緊的是,將分享如何採取具體的行動,給予你相關的知識和做法,應用於工作和生活中,幫助你得到更大的自主性、真實性和參與感。「意圖」是我們身分認同的表現,假如缺少這部份,無異於迷失了自我,而本書的目標就是幫助你與內在的力量重新連結。
可鍛練的成功指標
在每個高效者身上,都能找到以下特質的組合:意志力、好奇心、正直、注意力和習慣,在近期的研究顯示,這是預測成功的可靠指標。不過,之所以聚焦於此,還有一個理由:這五項要素的另一個共通點是,我們幾乎都曾聽過這些是天生的(至今仍然相信著—參見下方調查數據),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份量都是固定的。若能打破這種迷思,就能更加掌握自己的主體性,追求更充實圓滿的人生。
它們不是天生的!在這本書裡將會提供科學的證據,向你證明都能透過訓練而提升,也會教導該如何訓練。假如你想在人生中的任何面向都脫穎而出,無論是工作、家庭、體育、藝術或心靈,都可以藉由鍛鍊「意圖」的這五個要素來達到自我提升。
【調查報告】有將近五○%的人相信,意志力、好奇心、正直、注意力和習慣的形
成都是天生的,無法透過訓練來改變。
雖然《意圖韌性》是以這些面向背後的科學為基礎,但如同所有以科學傳達的故事,科學都不是事情的全貌—因此,我們也加上案例研究、故事、圖表和插圖來說明其概念。無論任何人或該如何面對這些要素,這本書都能有助於更加覺察和善用你的意圖。
核心訊息是:意圖是可以鍛練的,並且不僅僅是虛無縹緲的自我意識,而是腳踏實地的真實應用,能改善我們自己和身邊其他人的命運。
再難的事都能做到
這本書關注高效者的能力—但不是他們連續參加馬拉松大賽,或者是管理財富五百大企業團隊的能力,而是他們所擁有的意志力、好奇心、正直、注意力和習慣。高效者不一定擁有傳統價值觀的豐功偉業—他們可能只跑過一場馬拉松,甚至過去的十年來第一次在附近的街道散步。我們定義的高效並非和他人競爭,或者達到某種客觀的標準,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高效者和其他人的差別在於,他們能帶著意圖行動,不限於公司的執行長或頂尖運動員,也可能是學生、全職父母、領基本薪資的勞工和藝術家,雖然處境艱難卻能掌握了意圖的力量,在某些例子裡,甚至也感染了身邊的人。
因此,高效可能是領域限定(在十分鐘內吃二十五支熱狗),也可能只是普通一般性(當個「好人」);可能反映在外顯的成就(美國泳將麥克.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在奧運的豐功偉業),也可能比較私人方面(六十七歲的長者克服了長久以來對開車的恐懼)。高效可能帶來「大寫的成功」(代表社會的定義)或「小寫的成功」(是個人對人生價值的定義)。
對於每個人展現高效的方式,我們不會妄自加以評價或比較,而是把高效明確地定義為「做出主觀困難事物的能力」。所以,假如你設定的目標是快速吃下很多熱狗,我們會盡力幫忙達成;假如你對高效的觀點,是讓世界更美好,我們也會支持你。和過去任何時刻相比,現在更需要的是做出較為困難的壯舉,而強化意圖五項要素的能力,就有助於提升成功率。
意圖並非萎靡和冷漠疏離的萬靈藥,在某些例子裡,這樣的負面感受太過根深柢固,超出我們的解決能力。不過,假如在生活中具有更強的意圖,就能幫助自己突破萎靡時刻,脫離困境。
這本書也能幫助企業組織克服挑戰,提高員工的積極參與度,藉著運用這五項意圖的「核心肌群」,來建立有意圖的團隊,改善同事們的表現,讓他們重拾自主感。這麼做的過程中,將會創造出更有活力、適應力更強,也更具韌性的組織。
此外,當面對萎靡的挑戰時,將意圖應用於生活的某個層面,也能同時大幅提升在其他層面的應用。倘若在自己的人生中更具備意圖,對於家庭、社群,乃至於整個社會都會有所助益。這不只是因為我們的投入參與會感染周遭的人,更在於自己選定的領域和規模中,把最好的自我奉獻給世界。
我們是誰?為何這麼做?
雖然《意圖韌性》的內容大部分都圍繞著高效者定義,以及如何成為高效者,但這不代表我們認為自己能符合這樣的標準。當然,我們努力朝著目標前進,就和所有人一樣都還在追尋的旅途中。即便如此,基於確實對應用行為科學有著深入的認識,也熟知如何激勵他人,本書的目標就在於和你分享這些知識。
丹恩和斯克爾是「決策實驗室」(TDL,The Decision Lab)的創辦人。決策實驗室是一家應用研究與創新的公司,希望透過行為科學來打造社會影響。他們倆曾經在多倫多當室友,丹恩那時在銀行業工作,斯克爾則是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顧問,兩人決定發揮自己背景(決策系統和神經科學),創建對自身工作懷抱意圖的公司。決策實驗室和許多大型的全球性組織合作,進行重要領域的研究,並發行應用行為科學領域的重要出版品,曾經協助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第一資本銀行(Capital One Financial Corp)、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許多《財富》雜誌五百大企業,運用科學化思考解決最棘手的問題。
麥克曾經擔任律師、私募股權投資人、麥肯錫顧問(McKinsey & Company)和新創公司創辦人,如今則是加拿大大型零售商的人資長,除了激勵超過五千名員工,提升其參與度之外,也維護著公司超過一百八十年的獨特企業文化,對他來說,最高效的成就就是將子女培育成良好的公民和有意圖的人。
										第1章
非與生俱來,後天可養成的超能力
「不要走既有的道路,開創自己的方向,並留下足跡吧。」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我們被困住了—困在沙發上,困在手機裡,困在工作中。我們被困在習慣性行為的老舊軌跡,被困在固定的思維模式和同溫層;被困在精心策畫的生活裡,犧牲自己的能量動力交換無盡的安逸,致使被厭世感所包圍。
當專注於那些吸引我們的各種影像之時,眼角餘光卻看到和我們沒什麼差別的人,他們看起來是如此發自內心地快樂滿足,遊刃有餘且優雅地過日子,克服各種障礙並創造了不起的成就。
靠近一點看,我們知道他們不是神,也不是超人類而只是凡人,但選擇不被困住,決定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這些人的成功(由他們所定義的!)並不是少數人的天生好運,只是帶著意圖活出人生的結果。
【練習題】現在,花點時間想像不一樣的自己,想像是你日常生活中的超級英雄。
你的超能力?無限的自制力。你的處境沒有任何改變,卻突然有能力和一切做最深
刻的互動,幫助自己脫困。想像這樣的畫面,也想想你的人生。你在日常生活中會
有怎樣的改變嗎?(例如,每天早上的例行公事會如何變化?)你的生活會是什麼
樣貌?帶來怎樣的感受?這種新的生活方式會如何影響你對自己的感覺?會如何影
響你帶給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價值觀?
這個練習可不是幻想而已,而是給你的挑戰。接下來,這本書將幫你準備好正面迎擊。內容會參考許多不同領域的理論,包含但不限於哲學、心理學、宗教、神經科學和企業管理。將聚焦於「意圖」的五個關鍵要素:意志力、好奇心、正直、注意力和習慣,對於每一種要素,會提供目前的科學證據,說明其重要的原因和運作方式。更要緊的是,將分享如何採取具體的行動,給予你相關的知識和做法,應用於工作和生活中,幫助你得到更大的自主性、真實性和參與感。「意圖」是我們身分認同的表現,假如缺少這部份,無異於迷失了自我,而本書的目標就是幫助你與內在的力量重新連結。
可鍛練的成功指標
在每個高效者身上,都能找到以下特質的組合:意志力、好奇心、正直、注意力和習慣,在近期的研究顯示,這是預測成功的可靠指標。不過,之所以聚焦於此,還有一個理由:這五項要素的另一個共通點是,我們幾乎都曾聽過這些是天生的(至今仍然相信著—參見下方調查數據),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份量都是固定的。若能打破這種迷思,就能更加掌握自己的主體性,追求更充實圓滿的人生。
它們不是天生的!在這本書裡將會提供科學的證據,向你證明都能透過訓練而提升,也會教導該如何訓練。假如你想在人生中的任何面向都脫穎而出,無論是工作、家庭、體育、藝術或心靈,都可以藉由鍛鍊「意圖」的這五個要素來達到自我提升。
【調查報告】有將近五○%的人相信,意志力、好奇心、正直、注意力和習慣的形
成都是天生的,無法透過訓練來改變。
雖然《意圖韌性》是以這些面向背後的科學為基礎,但如同所有以科學傳達的故事,科學都不是事情的全貌—因此,我們也加上案例研究、故事、圖表和插圖來說明其概念。無論任何人或該如何面對這些要素,這本書都能有助於更加覺察和善用你的意圖。
核心訊息是:意圖是可以鍛練的,並且不僅僅是虛無縹緲的自我意識,而是腳踏實地的真實應用,能改善我們自己和身邊其他人的命運。
再難的事都能做到
這本書關注高效者的能力—但不是他們連續參加馬拉松大賽,或者是管理財富五百大企業團隊的能力,而是他們所擁有的意志力、好奇心、正直、注意力和習慣。高效者不一定擁有傳統價值觀的豐功偉業—他們可能只跑過一場馬拉松,甚至過去的十年來第一次在附近的街道散步。我們定義的高效並非和他人競爭,或者達到某種客觀的標準,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高效者和其他人的差別在於,他們能帶著意圖行動,不限於公司的執行長或頂尖運動員,也可能是學生、全職父母、領基本薪資的勞工和藝術家,雖然處境艱難卻能掌握了意圖的力量,在某些例子裡,甚至也感染了身邊的人。
因此,高效可能是領域限定(在十分鐘內吃二十五支熱狗),也可能只是普通一般性(當個「好人」);可能反映在外顯的成就(美國泳將麥克.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在奧運的豐功偉業),也可能比較私人方面(六十七歲的長者克服了長久以來對開車的恐懼)。高效可能帶來「大寫的成功」(代表社會的定義)或「小寫的成功」(是個人對人生價值的定義)。
對於每個人展現高效的方式,我們不會妄自加以評價或比較,而是把高效明確地定義為「做出主觀困難事物的能力」。所以,假如你設定的目標是快速吃下很多熱狗,我們會盡力幫忙達成;假如你對高效的觀點,是讓世界更美好,我們也會支持你。和過去任何時刻相比,現在更需要的是做出較為困難的壯舉,而強化意圖五項要素的能力,就有助於提升成功率。
意圖並非萎靡和冷漠疏離的萬靈藥,在某些例子裡,這樣的負面感受太過根深柢固,超出我們的解決能力。不過,假如在生活中具有更強的意圖,就能幫助自己突破萎靡時刻,脫離困境。
這本書也能幫助企業組織克服挑戰,提高員工的積極參與度,藉著運用這五項意圖的「核心肌群」,來建立有意圖的團隊,改善同事們的表現,讓他們重拾自主感。這麼做的過程中,將會創造出更有活力、適應力更強,也更具韌性的組織。
此外,當面對萎靡的挑戰時,將意圖應用於生活的某個層面,也能同時大幅提升在其他層面的應用。倘若在自己的人生中更具備意圖,對於家庭、社群,乃至於整個社會都會有所助益。這不只是因為我們的投入參與會感染周遭的人,更在於自己選定的領域和規模中,把最好的自我奉獻給世界。
我們是誰?為何這麼做?
雖然《意圖韌性》的內容大部分都圍繞著高效者定義,以及如何成為高效者,但這不代表我們認為自己能符合這樣的標準。當然,我們努力朝著目標前進,就和所有人一樣都還在追尋的旅途中。即便如此,基於確實對應用行為科學有著深入的認識,也熟知如何激勵他人,本書的目標就在於和你分享這些知識。
丹恩和斯克爾是「決策實驗室」(TDL,The Decision Lab)的創辦人。決策實驗室是一家應用研究與創新的公司,希望透過行為科學來打造社會影響。他們倆曾經在多倫多當室友,丹恩那時在銀行業工作,斯克爾則是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顧問,兩人決定發揮自己背景(決策系統和神經科學),創建對自身工作懷抱意圖的公司。決策實驗室和許多大型的全球性組織合作,進行重要領域的研究,並發行應用行為科學領域的重要出版品,曾經協助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第一資本銀行(Capital One Financial Corp)、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許多《財富》雜誌五百大企業,運用科學化思考解決最棘手的問題。
麥克曾經擔任律師、私募股權投資人、麥肯錫顧問(McKinsey & Company)和新創公司創辦人,如今則是加拿大大型零售商的人資長,除了激勵超過五千名員工,提升其參與度之外,也維護著公司超過一百八十年的獨特企業文化,對他來說,最高效的成就就是將子女培育成良好的公民和有意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