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1.1  我的職涯覺醒:P&G的震撼教育
 
二〇一四年,我三十七歲,失戀了。
不是感情上的失戀,是我人生最長一段職涯戀情,走到了盡頭。
P&G 寶僑公司是我出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一待就是十五年。對我而言,P&G不只是一家公司,更像是一段深刻而長久的關係。我真心熱愛這間公司開放又重視人才的文化,喜歡被派到不同市場、不同品牌做行銷,每一項任務我都全力以赴。公司也很願意栽培我,讓我升遷一路順遂。
說真的,我曾經一度以為,我會在這家公司做到退休,白頭偕老。
分手的起因是我被外派到P&G中國的總部。老實說,我不太喜歡當時手上的品牌,也不太習慣廣州的生活。之所以會接受這個任務,唯一的理由是:半年前,公司通知我,職涯已經卡關了,除非願意去廣州接下這份「再證明自己」的工作,否則我的名字將不會在公司的高潛人才名單上。
對當時的我來說,這簡直是晴天霹靂!
這次的「分手預告」,雖然澆了我一頭冷水,但我還是沒有馬上清醒過來。在一陣慌亂中,我點頭接了任務,像極了一段快走到盡頭的感情,還是想死撐著挽回。我試著在邊緣救這段關係,但每天都在沒有熱情、沒感覺的狀態下硬撐著上工,真的一天天過得像在熬刑。不到一年,就整個人撐不住、宣告陣亡。
 
那一次,我學到一課——別再把公司當戀人了。哪怕是世界級的好公司,也不能抱有「愛的幻想」。因為公司本質不是人,它是一台為利潤最大化而存在的機器。當你還有價值,公司會投資你、挺你,話講得跟家人一樣溫暖;一旦你沒用了,你就只是一個在員工表單上快要被刪除的名字,語氣冷得像冰。
與P&G分手後,我面對人生第一次的轉職,沒想到這個過程,竟然也讓我第一次,真正認清自己重視什麼。
那時我拿到兩份行銷工作的 offer,一個是美國知名連鎖咖啡店的品牌,一個是曼秀雷敦。如果單看錢,選咖啡那家沒什麼好猶豫的,對方開的薪資比我原本的多了快百分之三十,而曼秀雷敦反而還希望我降薪百分之二十。兩邊一比,前後差了超過五成。
但我最後卻選了曼秀雷敦。
真正吸引我的是在面試的過程中,跟他們兩位公司高層 Anita 和 Hay 的對談。他們都是公司資深的開朝元老,在會談中各自分享過去從零開始打造品牌的智慧、多年來披荊斬棘的經歷,講得我熱血沸騰、大受啟發。這種內心的悸動,是其他公司給不了的。
我記得面試尾聲,我問 Anita:「你會怎麼形容這家公司的行銷文化?」
她笑一笑,竟然回我:「我們就是那種『膽生毛』的行銷人啦,誰都不怕!」
那句話直接打中我心,也讓我選定了曼秀雷敦。
那一刻我才明白,原來「能大膽地創新、學到新東西」對我來說,遠比高薪重要得多,其實我根本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看重錢。
 
在曼秀雷敦前後工作七年,我胸口一直掛著「膽生毛」的招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打進新市場,帶領團隊每年至少推出一個新品牌,取得亮眼成績,把競爭對手嚇到人仰馬翻,自己也忍不住大叫:行銷這樣玩,真的有夠過癮!。
但也因為這段「膽生毛」的經歷,我有時候禁不住偷偷問自己:如果把「膽生毛」放在自己的職涯上,我是否可以玩得更大,突破一些什麼?
「我想突破行銷總經理這些框框,去幹點別的事。」當心底裡這個念頭第一次冒出來的時候,我其實是有點嚇到的。
「幹點別的事?那是什麼事?你不要鬧了啦!」——理性那一派的我馬上跳出來潑冷水。要知道,「當總經理」可是我從畢業以來幫自己設定的職涯目標,是眾人眼中成功的象徵。而且我這輩子最會的,就是做行銷,這條路已走了二十年。我若突然說「想去幹點別的」,不就等於自己把那條好好的康莊大道拆了重蓋嗎?想到這裡我就不敢再想下去。
現在回頭看,那個時候的我其實已經有些「醒著了」,只是還不敢承認。我知道自己已經走到了這條路的高點,可奇怪的是,站在這裡,心裡卻沒有想像中的滿足。那張寫著「總經理」的名片,就像一個閃亮的光環,但那光只灑在外面,照給別人看,卻照不到我內在真正的自己。
我並沒有馬上辭職,而是選擇一邊工作,一邊展開一段長達三年的探索旅程,以了解我心裡覺得缺少的東西到底是什麼。那是一段尋找、閱讀、上課、請教朋友的日子,希望為自己職涯下一個階段,找出讓我內在發亮的方向。
只是每當我以為快找到方向,腦海裡就會跳出那些熟悉的聲音:
「你現在的位置是多少人夢寐以求,怎麼會想放棄?」
「中年轉職?這只是輸家的藉口吧。你的家人和朋友會怎樣看?」
「你確定你的運氣還撐得住嗎?運氣不一定每次都那麼好的。」
我也反覆懷疑:「我真的可以選擇不一樣的路嗎?」
 
直到我遇見了日本的榎本英剛老師,參加了他帶領的「創造有意義的工作」工作坊,才開始有了某種內在的鬆動。老師沒有給我們什麼標準答案,只是靜靜分享他自己的故事,然後丟出一個邀請:「工作,原來可以是為了探索和實現我們是誰,想成為誰。」
原來,我一直困在一個「想證明自己」的輪迴裡,靠外界對自己的肯定、靠職稱加冕,拚命往上爬,以為爬到某個位置就會開心、幸福。可是當我真的「爬上去了」,才驚覺:那些外在的光,其實照不到我自己。只有不斷自我成長、去創造新的可能,我才能真正從內而外,把自己獨特的光芒活出來。
我開始問自己:想像一個不再做行銷、不再被稱呼為總經理的自己。那個版本的我,會是什麼模樣?他會在哪裡,用怎樣的方式與其他人連結?我很想看看,如果離開了原來的陽光與土壤,我會長出什麼新的枝葉,甚至新的果實。這也是我踏上探索「重新發明自己的工作」旅程的起點。
 
回頭看,我很感謝遇上曼秀雷敦給我的創新空間,更特別感恩那年在P&G的那場震撼教育。那一巴掌雖然打得我滿臉是問號,但也正因為那段失戀般的離職,才讓我開始問自己:「除了這條路,還有沒有其他可能?」
現在的我,依然在實驗,依然在探索。但最大的不同是,我再也不會把職涯當成一場理所當然的競賽,而是像在打造一個園子,慢慢種下每一棵我喜歡的小樹,看它們交錯成林。
在P&G的職場上,我親眼見過不少站在金字塔頂端的老闆,看起來風光,其實每天都在為了證明自己、討好別人而累到不行。有一次,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大老闆彼得退休了,私底下跟我聊了聊心聲。他跟我說,早在十年前,他其實就很想停下來了,但因為捨不得那個他「應該」在的位置,捨不得別人認可自己的實力,所以硬是逼自己一路往上再拚去證明自己。結果呢?反而錯過了好多原本可以去體驗、去創造,對他來說更有意義的事。
 
聽他這樣說,我心裡真的很震撼。一個在跨國公司呼風喚雨、有錢有地位的人,最後還是放不下那種「再往上爬一點吧」的慣性腳步。
世界這麼大,有那麼多美好的事物值得追求,何必一定要自限於一條向上爬的窄路,患得患失,還要沿途委屈自己呢?
 
 
 
1.2   為何工作會變成一場自我遺忘?
 
說到工作與職涯,你有沒有曾經在某個時刻,心裡冒出過這種疑問:
1.「這份工作真的好無聊喔……是不是乾脆裸辭,來個 gap year,重新找找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2. 「每次升職加薪後,我工作只有更累,原本的熱情都快磨光了……現在轉換跑道,還來得及嗎?」
3.「雖然我已經爬到職涯的高點,看起來也算『成功』,但就這樣一路做到退休,真的好嗎?」
現在的你對哪一句最有感呢?
如果是1的話,也許你屬於Z世代。
如果是2的話,你可能是Y世代。
如果是3的話,你可能是X世代。
但也只是「可能」啦,畢竟這些答案只是我們的刻板印象,方便我們理解不同世代的輪廓。
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也有可能在職涯不同的階段,對工作產生這些問號。我自己就曾在職涯不同的時間,親身經歷過這三種困惑。
 
我在 P&G 的第一份工作,是擔任業務代表。每天的任務,就是跑通路、處理訂單、解決客訴,穿梭在大大小小的零售商之間,被各種抱怨和要求追著跑。
尤其是星期五──那簡直是我每週的惡夢。因為週末是銷售旺季,超市和藥妝店都要搶業績,每個零售商都在比促銷、拚價差,一通接一通的電話打進來:
「為什麼其他幾家的價格都賣得比我低?你是故意整我嗎?」
「如果今天不給我一個好方案,下週我就全部下架!」
「週末活動要開打了,你們贈品這麼少,是想看我出糗是不是?」
這些話,每天像子彈一樣射過來,而我就是那個每天要接下所有火力的「第一線防火牆」。剛畢業的我滿腔熱血,卻常常一天下來,只剩疲憊和挫敗。在很多失眠的晚上,腦子還在回放那些電話內容,有時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夠聰明,才會搞不定這些人際交鋒。
工作滿一年的時候,我終於鼓起勇氣,去找主管談心:「我真的覺得自己不適合做業務,能不能讓我試試看行銷部門?」但那天之後,什麼都沒改變。我沒有因此放棄,而是連續三年堅持提出這個想法,甚至一度下定決心要裸辭。直到最後才得到一次公司內部的面試機會,終於轉進了行銷部。
轉去行銷部,是我職涯中最正確的一個選擇。跟之前業務每天疲於奔命的日子不同,來到這裡,我每天都像一塊乾渴的海綿,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學習如何從不同角度思考行銷策略,甚至開始享受那種「用腦過度」的快感。
在行銷部,我終於有了「工作真的很好玩」的感覺,而且在公司的仕途也突然順利起來。直到職涯過了十週年,當時的我剛剛升上一個更高的職位,本來以為一切會更好,但迎來的卻是另一波低潮。我發現自己身處一個人際關係緊繃的職場環境,漸漸磨掉了我對工作的熱情,也開始影響到家人。那時我問自己:「這樣下去,真的好嗎?我還有可能轉換跑道嗎?」堅持了一年,我終於寫下人生第一封辭職信。
 
後來發生的事,卻有點出乎意料。公司很體諒我的狀況,主動提出讓我申請留職停薪一年。我的人生第一次 Gap Year,就這樣悄悄展開了。
那是一段很珍貴的時間。第一次我真正放慢腳步,深呼吸、停下來,好好跟自己說話。只是人生總是充滿轉折,我的Gap Year只維持了半年,公司決定把香港及台灣的行銷部合併,並安排了我夢寐以求的機會──讓我有機會涉獵台灣市場的行銷工作。最後我的Gap Year提早結束,雖然比想像中短,但這段暫停為我職涯帶來重要的兩個轉折:
第一,它像是一個職涯的中場休息,幫我清理掉原本堆積的疲累與情緒垃圾,重新整理內在的驅動力量,讓我更冷靜審視自己的職涯發展。
第二,在那段探索新事物的日子裡,我還沒遇到比行銷更讓我心動的工作。既然心裡還是偏愛行銷,就繼續走這條路吧。這一次,不是因為不得不接受,而是我主動再出發,為自己打開更寬廣的市場視野、挑戰更大的行銷創意。
 
幾年後,我轉到曼秀雷敦工作,無論是職稱,還是帶領的團隊規模,都是我職涯裡一個全新的高峰。頭幾年,我花了不少力氣打造創新的行銷策略和高效的團隊合作文化,帶領公司業績回到快速成長的軌道上,深得公司總部的嘉許。某種程度上,我也是再次證明了自己:這個位置,我扛得住。
那時候,剛好有獵頭聯繫我去面試另一家外商公司,要找一位更高階的管理職。面試過程一切都很順利,對方也不斷強調,他們非常重視團隊的穩定性,希望找一個願意長期一起打拚的夥伴。
人資長很正式地問我:「那你對接下來十年的職涯,有什麼規劃呢?」
我當然也很得體地回答:「我期待在下一份工作裡,有更多長期策略層面的貢獻……」
但就在我嘴上說得頭頭是道的同時,腦子裡卻冒出一個完全不同的聲音:
「靠!我真的還要做十年、二十年這樣的工作,一路做到退休嗎?」  
那個畫面一閃而過,我的心竟然泛起一種說不上來的抗拒感。不是恐懼自己是否扛得住,而是一種深層的厭倦,彷彿身體先一步知道:「這條路,不是你真正想走下去的。」
幾天後,獵頭通知我,那家公司願意錄取我,我卻提不起任何興奮的感覺。當我靜下來仔細想,不是這個職位不夠好,也不是那家公司有什麼問題,而是我心裡對這種一層一層往上爬的職涯競賽,已提不起勁了。硬逼自己繼續玩下去,只會越來越說服不了自己。
那個瞬間,成了我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我開始靜靜問自己:
「除了拚命往上爬,我的職涯,難道就沒有別的可能了嗎?」
 
所以,不管你是哪一個世代,Z、Y還是X,走到職涯的某一個段落,總會不小心冒出一個老問題:「工作,究竟是為了什麼?」
這不是一種脫序,也不是什麼中年危機或青春困惑,而是我們作為人的本性,很自然更深層的反思。不管是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剛升上管理職的主管,還是已經站在高位的領導者,我們都可能在不同的職涯階段,遇上自我迷失的靈魂拷問。只差在你願不願意停下來聽,還是繼續假裝沒聽見。
說白一點,很多企業就是把員工當成一種「資源」而已,寫在他們的組織圖裡的「人力資源部」,甚至有一個部門叫 Compensation & Benefit(薪資與福利)。Compensation 這個字,如果照英文原意解釋,其實是「補償、賠償」的意思。說穿了,只要你願意賣肝賣時間,公司就用薪水福利去「賠償」你,包括要你放棄所有探索和實現自我的自由。
有些公司做得更人性化一點,推出彈性工時、居家辦公、生日假,也許你會覺得這是企業的溫柔。可說到底,那些「德政」,多半還是為了讓你更好地配合原有的制度與流程。這些福利不是錯,只是不應該遮住一個更大的盲點:人從來不該只是一種被配置的資源而已。
 
我們當然需要有收入的工作,但那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該是全部。我們會開始問「為什麼」,會渴望去做那些沒有人鼓勵我們嘗試的事。某個晚上,加班到辦公室只剩自己,盯著一成不變的報表,心裡一陣疲憊與空虛湧上來,忽然冒出一個念頭:「我難道只能這樣嗎?」
我相信,如果不自限於爬樓梯的職涯競賽,每一個人都可以重拾工作的主動權,創造一個對自己有獨特意義及形狀的職涯軌跡。
我希望自己的故事,能為你打開一扇窗,讓你知道,人不該只是完成工作任務的工具,而是愛渴望探險、追尋意義、發揮創造力的生命體。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