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每一種情緒都很棒!自我檢討就到今天為止
小故事│熱氣球比賽

小空和小伶打算用熱氣球進行一場比賽。
「我們來比誰飛得比較高!」
「我絕對不會輸給你的!」
兩人手腳勤快地把行李搬上熱氣球,接著便離地起飛了。
一開始飛得比較高的是小空。
「好耶!才剛出發就成功領先!」小空得意洋洋地說。
然而,小伶的熱氣球卻怎麼都飛不高。甚至不知道為什麼,中途一度回到了地面。
在那之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小伶的熱氣球重新升空,並且以驚人的速度向上攀升。小空看了好緊張,連忙加大燃燒器的火力。可是熱氣球的高度卻絲毫沒有上升。
沒過多久,他就被小伶的熱氣球追過去了。
回到地面以後,小空問小伶:「為什麼你一下子就飛得那麼高?到底把火力催到多大啊?」
小伶聳聳肩說:「我沒有調整火力啊。」
說完,他指著小空塞滿行李的熱氣球。
「我只是回到地面把行李都卸下來了。你只顧著往上看,所以沒注意到吧?只不過是因為我的重量比你輕多了。」

把心裡的「鬼」趕出去,福就會到來

「鬼出去,福進來!」這是因為節分的習俗,在日本人人耳熟能詳的口號。
其實關於「鬼」這個字,有一說認為,在古代日本的觀念裡,指的是壓抑在自己內心的能量。
無法發洩。好想發洩。卻又不能發洩。
對於這股能量,你是不是也聯想到什麼了呢?
沒錯,就是憤怒、憎恨、嫉妒、厭惡、攻擊心、悲傷、不安以及恐懼這類的負面情緒。
不過,把負面情緒發洩出來,就能藉此讓「福」來到我們身邊。
這是因為「負面情緒」屬於次級情緒和初級情緒,而在其深處埋藏著你真正的情緒(零級情緒)。
因此,趕走內心的「惡鬼」,「福氣」才會進來。對古代的日本人來說,節分也許是幫情緒大排毒的日子吧。
在小故事〈熱氣球比賽〉中,小伶在途中飛回地面卸下行李,藉此迅速超越了小空。也就是說,為了更輕鬆地騰空高飛,保持輕盈才是首要之務。
同樣的道理,若是把負面情緒當成壞事,不管再久都沒辦法卸下內心的重擔,也就是痛苦的狀態會一直持續下去。

負面情緒,單純只是零級情緒沒有得到滿足,因而鬧彆扭才誕生的產物,它們並不是什麼壞事。

所以啊,就算有負面情緒也沒關係!只要好好感受、好好發洩出來就可以了。
本章的主題是「自我肯定」。所謂的自我肯定是指肯定你所有的情緒,而不是把他們當成壞事。
而且,當你肯定並釋放情緒,光是這樣,就能讓你這顆熱氣球變得更輕、飛得更高了。

比起壓抑,更要積極感受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其實是零級情緒鬧彆扭後呈現的樣貌。因此,請主動接納它們,並把它們釋放出來。
而且唯有不把任何情緒當成壞事,才代表你「完完整整地肯定自己」。
那麼,釋放負面情緒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在內心出現負面情緒時,「積極地去感受它」。
不安的時候,就大聲說「我好不安」。這時要是能具體把不安的原因說出來會更好。
像是「他沒都有跟我聯絡,我擔心到快抓狂了!會忍不住胡思亂想,想著他是不是討厭我了?還是我說了什麼奇怪的話?明明什麼事都沒有發生,腦袋裡卻憑空冒出一堆多餘的想像!」
你可能會想,過度感受負面情緒,不會遭到反噬,反而讓自己變得更痛苦嗎?
雖然你可能有這種擔憂,但其實研究發現,負面情緒會因為「被積極感受」而逐漸縮小。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三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心理實驗,受試者是一群有蜘蛛恐懼症(Arachnophobia)的人。研究團隊將受試者分成三組。然後把蜘蛛放在每一組面前,分別採取不同作法:

① 向他們說明蜘蛛是無害的(樂觀思維)。
② 用其他問題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經驗迴避)。
③ 引導他們把當下的感受轉化成語言(為情緒貼標籤)。

「為情緒貼標籤」是指用語言表達感受到的情緒,也就是告訴他們「覺得蜘蛛很可怕沒關係」,積極鼓勵他們把情緒說出來。
那麼,大家覺得結果是什麼呢?
在用「樂觀思維」強迫改變想法的第一組,以及藉「經驗迴避」假裝沒看見蜘蛛的第二組,受試者的恐懼更惡化了。只有「為情緒貼標籤」的第三組,鼓勵接納負面情緒的受試者,變得比較不怕了。
里斯本大學(Universidade de Lisboa)的神經學家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也說過:「壓抑情緒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斷,這種認知是錯誤的。」
結論就是:我們可以透過感受負面情緒,把它們縮小。


不必強迫自己放下被肯定的需求

「好想被認同!」、「好想被理解!」
對於像這樣強烈渴望獲得肯定的人,你的印象是什麼呢?
愛求關注?喜歡彰顯自我?還是有點難搞?

擁有被肯定的需求,往往被視為缺點。

因此大部分的人不是拼命隱瞞自己內心有這種需求,就是乾脆忽視它,或假裝看不見它。
「希望伴侶多肯定我的付出、希望我的努力在公司得到正當評價。可是,說出來會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啊?他們會不會覺得我很麻煩啊?」
是不是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平常總是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掩飾自己有想被肯定的需求呢?或者是過度在另一半或親朋好友身上尋求肯定,因而導致人際關係出現失衡。
的確,倘若被肯定的需求過於強烈,有時會讓人變得過度依賴。

不過,被肯定的需求是我們理所當然擁有的需求之一。

零級情緒中的「希望別人怎麼對待自己」──這種被肯定的渴望是奠定人格基礎的重要需求。
小嬰兒如果沒有母親的關愛、照顧和保護就無法生存。正因為如此,「被肯定、被愛、被滿足」這些是生存本能的需求,深植於我們之中,無法割捨。
再說了,就算在心裡祈禱被認同的慾望快點消失、說服自己放下,被肯定的渴望也從來不曾因此不見,不是嗎?
所以,我要大聲告訴你:

「你不必放下被肯定的需求。」

只不過,由於「被肯定的需求太強烈會惹人嫌」這種想法,我們不僅會想要拼命隱瞞,有時甚至連當事人本身都對此一無所覺。
雖然我說過,你不必放下被肯定的需求,但是在此之前,你必須先對自己的需求有所覺察。
可是,這種需求就連當事人自己也難以發覺,要怎麼做才能發現它呢?

答案是去留意自己行動的動機。

舉凡任何行動都有動機。正如同「煩惱的源頭是思維,思維的源頭是價值觀,價值觀的源頭是零級情緒」一樣,只要我們也追溯行動的源頭,動機便呼之欲出了。
為了覺察被肯定的需求,我們要練習把阿德勒心理學所說的「目的論」視角帶入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問自己:「我做這個行動,是為了什麼呢?」
假設你在職場上因為想讓自己提出的企畫被上司採用,而把自己逼得很緊。

正是在這種痛苦的時刻,請你捫心自問:「我這麼做是為了什麼?」

比方說,你可能會這樣回答:「我把上司和父母的身影重疊在一起,這麼做是因為想得到對方的認可。」
於是你便找到了被肯定的需求:「原來,我不是單純想努力而已,而是希望上司可以肯定我啊。」
除此之外,我還遇過一位個案,表示自己很想放下執著。她相信只要放下執著,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她想要的東西,就是跟前男友復合。
也就是說,她其實非常在意前男友,希望對方肯定自己,也想和對方再續前緣。但她以為只要「不再執著」,自己就能變得更成熟、更值得被愛。
我對她說:「執著又沒關係,妳就大方承認自己渴望對方的肯定和愛不就好了嗎?不覺得壓抑、扼殺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反而會令妳更痛苦嗎?」
「有道理耶!我以前一直堅信除非放下執著,否則就得不到肯定和被愛!」她豁然開朗。
後來聽說她坦率地向前男友再次示好,才發現原來前男友也對她念念不忘,最終迎來可愛又圓滿的幸福結局。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