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愛.讀冊:青春期孩子這樣教

9特價26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讀莎士比亞四大名著的國中生

為何要選小說?因為我發現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沒有閱讀課外讀物的習慣,要學生離開聲光效果絕佳的電視與網路簡直是要他們的命,所以採用也容易讓人沉迷的小說當敲門磚。

陪孩子閱讀

許多人都不斷強調現在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但國中的國文教師卻很憂心學生的程度,除了國文時數減少之外,也感覺學生越來越不愛看書。

調查數據顯示,台灣民眾一天看書不到一小時,看電視才是國人最愛的休閒活動,而且不論國中或是國小的學生最愛看的書都是漫畫。

許多國文教師對於這種現象都十分憂心,於是抓到機會就拚命加強國文能力,但總還是感覺上課的時數不夠。

我卻反其道而行,不但沒有拚命趕課,反而每節課都加上一段小說,感覺分明是拿石頭砸自己腳的行為。

這種方式其實是經過考量的,當大家都希望能提升學生程度,讓他們在未來能夠立足時,同時也發現到教育改革雖然沒有捷徑,但卻有著所謂的有效方法,其中許多國家都不約而同在大力推廣閱讀運動,甚至是把閱讀的年齡下降至新生兒,因為最新的腦部研究發現,閱讀和聯想力、創造力、感受力、理解力、記憶力都有極大的關聯。

尤其是目前的世界已進入知識世紀,一切的競爭與價值都以知識為主,這時最基礎的功夫就是要從閱讀著手。若是學生不願意花時間在閱讀上面,那麼不用等到未來與其他各國學生做比較,在現今其實已注定輸了。

於是,我在半哄騙半強迫的方式下,想盡辦法要學生到圖書館借書,每個星期還必須繳交一篇讀書心得報告。

但我也擔心這樣的方式會流於形式,學生可能只是應付而已,因此在每節國文課上課之前,我都會至少抽出一段時間,完全放下所有事情,陪著孩子做閱讀。

讀偵探小說

要學生喜歡閱讀書籍,養成習慣就是很重要的工作,但要養成習慣其實不簡單。我發揮我擅長的「騙小孩」功夫,而這次的目標就是要學生看小說。

為何要選小說?因為我發現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沒有閱讀課外讀物的習慣,要學生離開聲光效果絕佳的電視與網路簡直是要了他們的命,所以採用也容易讓人沉迷的小說當敲門磚。

「小說的種類非常繁雜,但大致上可以分為愛情、靈異、科幻、偵探、歷史、武俠、翻譯等大類,那……(開始講解各種類型的特性)」我在與學生感性的對話後,開始介紹起小說的種類。

「你們想要我帶你們閱讀哪一種類型的小說?」每種小說我都有一本目標設定。

「偵探小說。」這是班上大部分的選擇。

為了讓學生順利掉入陷阱之中,這時的語氣就很重要了:「你們想看竊盜案件(有氣無力的呢喃),還是喋血殺人案件(非常興奮的高亢)?」

「殺人的。」

「那是只要殺一個人?還是要殺……一……堆……人?」

「一……堆……人。」

「好,我剛好有一本書,書名叫做《一個都不留》,故事內容大致是……」我每次都很滿意學生的配合。

學生自動將事情做好

每一節課我要做的工作就是唸劇情,至於對白則用抽籤的方式決定每個角色,由於每節課都會重抽一次,因此全班都有機會輪到不同的角色。

一段時間後,每個學生唸對白時漸漸會去揣摩故事的氣氛和角色的語氣變化,而隨著角色人物一個個死去,學生也漸漸期待每天的故事發展。

既然學生已經順利把餌吞進去了,那就可以漸漸收線了。

既然每天我都必須佔用正課時間來閱讀小說,想必時間絕對會不夠用,一旦不夠用的情況發生,那勢必就會犧牲學生期待的小說時間了,有鑑於此,為了能夠兼顧小說與正課,學生就必須自動將所有交代的事項辦好,只要有人賴皮,那第一個被犧牲的絕對就是小說。

於是,一切都變得好商量。

國文課不但不擔心時間不夠用,還因為孩子的狀況好而可以多補充許多課外的觀念,就目前而言,這樣的情形還頗令人滿意,接下來應該可以進入到比較屬於世界名著的範圍了。

許多人都希望教育能夠是一條探索的快樂之路,在孩子的歡笑中也看到下一代的希望,在苦讀教科書之外,若是每天能翻幾頁課外書籍,相信未來的人生會不同。

希望這屆也可以讀完莎士比亞的四大名著。

如何讓孩子信任你?

不論是學校或是家庭,目前最常遇到的狀況就是: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溝通,甚至是孩子不願意溝通。

這時候成年人必須捫心自問一下:「究竟我花了多久的時間與孩子溝通?」

一天?兩天?一個星期?一個月?還是一年?

這本書裡提到一些學生的狀況,著實讓許多人大吃一驚,也開始懷疑:這樣的孩子有機會改變嗎?

有的,當然有機會,但是需要學校與家庭共同合作,而且缺一不可。

一個學生在學校的時間長達九個鐘頭,因此許多家長會認為學校當然要負起教育的責任,但如果用簡單的二分法來劃分,是不是剩下的十五個鐘頭該由家長負責?

其實不論是學校或是家庭,目前最常遇到的狀況就是: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溝通,甚至是孩子不願意溝通。

這時候成年人必須捫心自問一下:「究竟我花了多久的時間與孩子溝通?」

一天?兩天?一個星期?一個月?還是一年?

如果一次就可以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那無非是上天保佑加上奇蹟出現,依照我的經驗,平均大約要一年以上才有辦法,甚至可能國中三年畢業,學生都不見得願意透露絲毫的內在感受。

舉個例子,阿嬌是我班上不願意打開心防的小女生,偏偏她每天又都將困擾寫在臉上,這讓身為教師的我很難不替她擔心,但無論運用多少技巧,我得到的答案永遠都是:「沒事。」

怎麼可能會沒事?在無法觸碰阿嬌內心世界的困境下,我用了一個很沒效率的方式——我每天至少找一節下課,跟她在走廊上發呆。

發呆的意思就是什麼事也沒做,什麼話也沒說,我們這樣靜靜的望著遠方,望啊望,從夏天望到冬天,從短袖望到長袖,再從冬天望到夏天,長袖也再度換回短袖,就在第二度穿上外套的同時,阿嬌也脫下了內心的武裝。

我在一年半的發呆之後,終於換來了阿嬌的信任。

究竟是因為阿嬌被我感動,還是嫌我煩,只好溝通,到現在也說不出一個準,但至少這樣的行為是可能出現轉機的。

是溝通,還是訓話?

許多人都會希望成為孩子的朋友,然後敞開心防的打成一片。但我心中卻很清楚一件事:我沒有辦法成為學生的朋友,畢竟我的身分是教師。我可以放下身段與學生討論事情,也可以跟學生玩在一起,但是放學後我會去找自己的朋友,而不是學生。

既然自己知道身分有別,學生當然也能感受到教師、家長與朋友間的差異,在溝通時,學生自然也會以他們的眼光打量成年人,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認為成年人對他們的溝通方式,根本不算是溝通,反而比較接近責備或訓話。

我很愛講道理,但學生很少認為自己在被責罵,原因在於:我實在很不像教師。既然不像教師,自然少了威權感,在溝通上便能順利許多,但這也不代表學生可以肆無忌憚的爬到我頭上,畢竟我是長輩,該有的尊重還是必須遵守的。

但成年人很難放下權威來捍衛尊嚴,他們最常用的開場白就是:「告訴我,你在想什麼?」

「……」

然後接下來不是:「你該怎麼怎麼」,就是「你這樣就如何如何」。只要一出現這類的言詞,孩子馬上會認為自己在被唸,就如同唐三藏的緊箍咒一般,只會讓人頭痛,卻無法使人改過。

成年人會碎碎唸不停的理由通常是孩子不聽話,但夫妻間都可能會因為彼此價值觀不同而產生爭執,更何況是未成熟的孩子?再加上每個成年人在年輕時,或多或少都曾抱怨過自己不被了解,以及不受尊重,但為何成年人似乎都忘了呢?

這是因為成年人的標準和孩子不相同,成年人往往用現在的價值觀去衡量孩子的行為,他們很少用自己十幾二十年前的標準做評斷,所以最常出現的情形就是成年人會說:「你要用功一點。」但讀書已經讀到很煩的孩子就會不高興:「我已經很拚命的唸書了,幹嘛還要嫌我不用功。」

成年人若是願意回想自己的求學階段,誰不曾偷懶、不想唸書過?既然如此,成年人就應該給孩子同樣的空間,並試著從自己過往的經驗解讀孩子的心思,讓孩子明瞭他是被了解的,這份相知不但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久了,師長與父母自然也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孩子當然也能回過頭解讀師長與父母的心思,那麼,彼此的溝通障礙自然迎刃而解。

溝通首重傾聽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時間點很重要,如果你在適當的時機問學生:「你怎麼了?」學生很容易將心事一股腦兒的全部發洩,而在學生滔滔不絕的同時,我往往很少發表意見,大多數的時間都只是默默的傾聽。

傾聽是一件需要時間與耐心的事情,要成年人完全不在中途插嘴其實是頗有難度的,畢竟每個人都是很自我中心的。表面上成年人都是為了孩子著想,但其實卻常常執著在自己的觀點和價值判斷上。

傾聽時的回應也格外需要注意,當孩子願意開始講一些事情時,他們很多時候都帶有一種試探的意味,因此,成年人一個表情、一個聲調,甚至是用字遣詞稍有不對,孩子就會耿耿於懷,當一點一滴累積之後,孩子最後可能就將自己完全封閉起來了。

不過,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成年人只要真正「用心」,孩子並不是完全不願意溝通的。

就如同在電影《食神》中,史提芬周與唐牛間的爭執:

史提芬周:我不懂溝通?

唐牛:身為一個成年人,你連溝通的最基本技巧都沒有。喝!(身上衣服爆飛)

史提芬周:……(當場愣住)

唐牛:讓我唐牛來讓你見識見識,怎樣跟孩子做一場良性的互動。

史提芬周:……

唐牛:跟孩子互動都要心思,一字記之曰「心」。

嗯,好個一字記之曰「心」。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