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CHAPTER 1. 成長發展
成長煩惱,
是因為沒有進入社會角色。


告別彼得‧潘,為長大而乾杯
我們不應該為長大而感到痛苦,而應該為長大而乾一杯!

小時候總覺得很多事情要長大了才能做,所以很想早點長大,可現在20出頭了才發現,長大了其實很累。

現在的我雖然已經成年,可並不想長大。我喜歡小動物、漂亮娃娃、卡通玩偶、絢爛的圖畫……過生日的時候希望朋友送我彩色筆、橡皮泥和芭比娃娃。

我希望每天過著孩子般的生活,無憂無慮。即使說錯了話,做錯了事,也可以一笑而過。可現實的社會卻又常常排斥我,複雜的社會關係讓我感到厭煩。

難道自己的心理年齡小一點不好嗎?還是我有成長心理障礙,或是患了年齡恐懼症?一個人可以一輩子不長大嗎?

人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動物。當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渴望快點長大,因為長大之後就可以做很多小孩子不能做的事情,比如,穿漂亮的高跟鞋,有一個疼愛自己的男(女)朋友,幹一番讓人稱讚的事業……

然而,忽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不可阻止地成年了,心裏不由得開始呼喊,“我不要長大!”又轉而開始羡慕孩子們無憂無慮的生活。因為成長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不長大,就總有退路;如果不長大,就能無條件被保護;如果不長大,就享有哭的權利;如果不長大,就能“倚小賣小”;如果不長大,就可以隨便幻想;如果不長大,就能永遠活得純真……

然而,人一輩子總是要對自己負責任,總要經歷一些美好和困苦,要去體會人生的酸甜苦辣,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很多“不想長大”的年輕人不願意自己承擔責任,經濟不獨立,畢業後無法面對社會的競爭,所以寧願一直躲在父母羽翼之下,大多是獨生子女。

保持童真的一面可以使人單純、放鬆,生活得更加樂趣盎然,但是對於一個成人來講,只有“童真”的一面就比較可怕了,就像永遠長不大的那個孩子彼得‧潘。

彼得‧潘是蘇格蘭作家詹姆斯‧巴里筆下的人物。他永遠也長不大,因為他永遠也不想長大。不管周圍的孩子怎樣成長,他永遠活在自己夢想的“永久鄉”之中,從來不去觀察周圍的大人世界是如何的現實。他夢想著永遠活在一種自由自在、毫無束縛的環境之中。後來心理學家們用“彼得‧潘”指心理成熟有困難的年輕人。
彼得‧潘們雖然生理上已成熟,但心理年齡滯後,嚮往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不能承擔相應社會角色,逃避責任和義務。這種心態如果發展到極端,就會沉溺於幻想,無法適應現實,被稱為“彼得‧潘綜合征”(有時也稱為“社會依賴綜合征”),是一種心理障礙。這種心理障礙阻礙了我們的社會生活,影響我們的人際交往,所以需要引起年輕人的注意。

26歲的琴已經是一個3歲孩子的媽媽,但她仍然像個小孩子,不願意負起本應該負的責任。對於家裏的事情,她不願意做,而且也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做好,像交水電費、購買生活用品、給孩子買奶粉這些事情,她都覺得很累。而且她很情緒化、任性、難以自我克制,一旦事情不按照自己所設想的發展,就容易發脾氣,而且從不考慮後果。

結婚幾年了,孩子一直由父母帶著。她遇到什麼問題都本能地求助於父母,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和父母傾訴、商量。家裏明天準備買什麼菜、做什麼飯,自己在單位參加了什麼會,這些瑣細的生活小事她都要向父母請示彙報,得到父母的詳細指導後,她才安心地回到自己的家。她後悔自己生了孩子,因為覺得自己還沒玩夠,所以不願照顧孩子,處處逃避作為母親的責任。

社會不會因為你的幼稚而永遠照顧你,或是減少你的競爭壓力;相反,因為你的幼稚,在社會中,你會遇到更多的困難。這個現實的社會早晚都需要我們勇敢地去面對。在我們的每個年齡段,都有相應的責任需要我們承擔,相應的事情需要我們去完成。

一個人應該向前,而不能總是停留在過去,未來的美好才是需要我們孜孜不倦所追求的。而我們只有經歷過一些事,才能變得更加成熟。長大實際上是一種快樂無比的享受,是一筆他人無法掠奪的財富。那麼,對於不想長大,還沒有玩夠的年輕人,該如何調整這種心態呢?

要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時刻提醒自己已成年。很多年輕人想要自由,覺得周圍的人不信任自己,但是自己幼稚的做法確實也無法讓人放心。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建立責任感。要記住,沒人有義務承擔你所應擔負的責任。比如,你要是不去交手機費,沒人會幫你交;你睡過頭了,沒人會把你叫醒。儘管你現在能依賴父母和家人,但他們不可能陪伴你的整個人生,你的人生道路始終需要你自己去走。

改變浮躁的心態,為自己減少壓力。很多時候,我們的“浮躁”和“不成熟”是因為我們面對太多的壓力,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想逃避。這時,如果找到減壓的方法,輕鬆地面對生活,也就不會那麼浮躁了。旅遊、讀書、聽音樂等都是不錯的減壓方法。

年輕人在遇到壓力的時候,要學會尋找他人的幫助。產生心理壓力後,如果一個人發呆,只能使壓力越來越大,因為你的注意力很可能就集中到壓力本身和相關事件上面了,所以需要分散注意力,如參加一些集體活動,或者找人娛樂一番,甚至看看電視等,都可以淡化壓力。(這一點,在後面的文章中會具體講到。)

最後,儘快讓自己進入“社會角色”。這一點非常重要。既然你已經步入社會,就成了一個“社會人”,社會上的很多事情不是按我們的想像去發展的,有時候我們必須適應這個社會。很多年輕人在面臨複雜的社會關係的時候,不知道如何去處理,所以選擇逃避。逃避並不是好辦法,只會讓你變得更加無能。不如多充實自己,多學習一些處世技巧,讓自己變得更堅強,更強大!改變對命運的態度,堅信自己會幸福

一個人在改變對命運的態度前,不太可能改變命運!


我的生活總是不如意,命運老是跟我對著幹。有時候,我想走左邊,命運偏安排我走右邊;我想到南方,它偏讓我到北方。

家庭連遭不幸,讓我的生活處境變得越來越艱難,我覺得自己就像造物主製造的一個玩物。生活中已沒有樂趣,只剩下苦悶和沮喪。

隱約中,我感到一絲不可言狀的害怕,感覺到自己開始相信宿命,意志消沉。一個人的命運難道真的是天註定的嗎?為什麼有的人天生就衣食無憂,而我卻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為什麼命運對我如此不公平?不知道我的命運還有沒有可能得到改變?

有人問一個盲人,你看不到世界,不感到痛苦嗎?

“和聾子比,我能聽見;和癱瘓的人比,我能行動;和啞巴相比,我能說話。我不覺得自己痛苦,反而覺得很幸運。”盲人如此回答。

可見,一個人心裏亮堂,就不怕世界漆黑。

這是個樂觀的盲人,他的生活顯然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痛苦。因為他能很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能聽見、能行動、能說話,所以,他覺得自己不但不應該感到痛苦,反而感到很幸運。

有很多的年輕人,覺得自己命運不濟: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跟同齡人比起來,自己一無所有,甚至生活都很艱難;自己一再努力,也得不到預期的結果。於是,抱怨“我的命怎麼這麼差?”“為什麼命運對我如此不公平?”“這個苦日子什麼時候才熬到頭啊?”

其實,面對艱難困苦,影響我們心情和命運的不是外在環境,而是我們對待命運的態度。有這樣一個故事可以看出這個道理:

有兩個年齡差不多的兄弟,哥哥是城市裏最頂尖的律師,弟弟卻是監獄裏的囚徒。

一天,有記者去採訪當律師的哥哥,問他成為如此優秀的律師,秘訣是什麼。哥哥說:“我家住在貧民區,爸爸既賭博,又酗酒,不務正業;媽媽有精神病;弟弟還小,我不努力,能行嗎?

第二天,記者又去採訪當囚徒的弟弟,問他失足的原因是什麼。弟弟說:“我家住在貧民區,爸爸既賭博,又酗酒,不務正業;媽媽有精神病。沒有人管我,我吃不飽,穿不暖,不去偷去搶,能行嗎?”

同樣的環境,但是兄弟倆的態度並不相同,他們的結果也不相同。可見,影響我們命運的不是環境,不是身高,不是文憑,不是出身,更不是腰包裏有沒有錢,而是我們對生活的態度。

一個人若是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整天無精打采,給自己構築一個小天地,在那裏責備自己,或是怨天尤人,那麼,他的自信心就會下降,生活也會越來越失敗。只有用積極向上的心態、飽滿的熱情去面對生活,才會對自己充滿信心,生活也會越來越好。

我以前有一位女同事,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工作能力很強,性格開朗大方,是個陽光女孩。我們都以為她成長的經歷肯定是一帆風順的,因為她似乎從來就沒有遇到過什麼難事。大家都暗地裏羡慕她,以為她出生在一個有權或是有錢的家庭。直到一次她生病住院了,她媽媽來照顧她時,我們才知道,她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在她剛開始工作那年,家財上億的父親生意破產了,相戀多年的男友也在得知此消息的第二天棄她而去。

在她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男朋友的離去讓她悲痛萬分。“不就是看上你家的巨額財產才跟你在一塊的嗎?現在你爸破產了,沒錢了,我還跟著你,有什麼好處?難道你真的以為我是愛你才跟你在一塊的嗎?你真的太幼稚了!”男友的話一字一句地傳到她的耳朵裏,她被擊垮了。

她原本以為,男友是真心地和她在一起,她付出了自己最真摯的愛,真心實意地對待男友,卻沒有想到,男友欺騙了她。感情受傷的她一度陷入低谷,甚至偷偷買了上百粒的安眠藥準備自殺。父親看到每日意志消沉的女兒,本來想來安慰她,卻無意間看到她買的安眠藥,在商場上拼搏多年從不哭泣的父親流淚了,他不願意因為自己的緣故而傷害到自己心愛的女兒。父親對她說:“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活著,而且要活得更好!要讓離開你的人知道,他們的離開是多麼愚蠢。”

她被父親的話驚醒了。從此她擦乾眼淚,振作精神,她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更精彩。正因為她選擇了堅強面對,才使得自己從容面對一切,越活越精神。

一個人,當他堅信自己會活得很好的時候,他一定會為此付出努力,而他也一定會過上理想中的生活。一個人的命運並不像有的人所說的是“上天註定的”,而是自己的頭腦和雙手決定的。

在心理學上,學者們把面對困難時人的態度,分為兩種類型:外控型和內控型。外控型的人認為,命運不是自己說了算,自己對一切事都無能為力。他們認為快樂和痛苦也不是自己能決定的,這取決於別人或命運本身。所以他們對自身價值的判斷和自己行動的選擇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別人的看法。

而內控型的人常常覺得,身上發生的事很大程度上決定於自己所做的決定和自己付出的努力。他們相信自己總是能夠找到辦法解決問題的。自己付出的努力與所得到的回報這兩者之間是有聯繫的。同時,當自己不能影響發生的事情的時候,他們仍然可以決定讓周圍的環境以何種方式來影響自己。

我想說的是,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做一個內控型的人,要堅信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首先,我們要相信自己的處境是可以改變的。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曲折時,常常會抱怨命運的不公,可能會有“聽天由命”的想法。帶著這種想法,我們就可能錯失很多的良機。伏爾泰曾經說過,“命運的主宰是人自己,而人自己的主宰是意志。”因此,當我們面臨人生大大小小的考驗時,應當全力以赴,以自己不屈的意志來迎接命運的挑戰。絕不能被命運所左右,而要由自己去主宰自己的命運。

其次,要堅持信念,付出自己的努力。一個人生活,需要的是信念。有了信念,就有了奮鬥的目標。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挫折和困難,我們都要有百折不撓的勇氣,我相信,在我們辛苦的奮鬥後,最終一定會有所收穫。例如有的年輕人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應聘失敗之後,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目標,而是總結經驗教訓,並努力學習,終於在最後找到了合適自己的工作。

最後,在遭受挫敗的時候,不斷地為自己加油。在遭遇挫折的時候,有些人採取逃避、掩飾的態度,更有些人一遇到挫折,便情緒沮喪,甚至萬念俱灰,完全向挫折低頭。這種態度對自己是不利的。我們應該為自己加油,冷靜分析產生挫折的原因,認真尋找擺脫困境的途徑,千方百計地克服困難,勇敢地戰勝挫折,這樣才能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