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攻心為上,求人辦事零阻力 ??
求人難,難於上青天。這是每一個曾經求過人或者正準備求人者共同的感歎。因此,人生在世,誰願求人?可人生在世,誰又能不求人?
那麼,怎樣才能掌握一些翻雲覆雨、靈驗奇妙的求人手段呢?或者說,有沒有這樣的辦法:讓對方照你的意願心甘情願地去做?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攻心為上!
打動人心最關鍵
打動人心,其實就是說,在求人辦事的時候,你不但需要瞭解對方的內心,而且要在這個基礎上使對方打心眼裏甘心替你效勞。求人要做到這一步,絕不是簡單的事情。
劉備三顧茅廬,都遭到了諸葛亮的怠慢。其實,諸葛亮想以此考察一下劉備有沒有招賢納士的誠意和虛懷若谷的品德。當劉備謙恭的品德打動了諸葛亮的心以後,「臥龍」先生高興地接受了劉備的邀請,出山輔佐他建功立業。
戰國時的改革家商鞅,原是衛國人,年輕時便有大才,可惜得不到重用。他聽說秦孝公勵精圖治,廣攬人才,便帶著十幾車書,浩浩蕩蕩地跑到秦國來應聘。他這種舉動比較出奇,人們議論紛紛,連秦孝公也有耳聞,得到了比較好的宣傳效果。
商鞅第一次見秦孝公時,大談「仁道」——這是孔夫子的當家學問。商鞅頗有心得,講得口沫橫飛、頭頭是道。秦孝公聽得差點睡著了,完全是出於禮貌才耐著性子聽他高談闊論。商鞅察顏觀色,頓時明白:人家不愛這個,於是他知趣地告退。
過了十幾天,商鞅又得以拜見秦孝公。這次他不講「仁道」講「王道」,大談治國平天下的學問。誰知秦孝公對這個話題也不感興趣,商鞅只得再次告退。
過了一個多月,商鞅第三次見到秦孝公。這次他不談「王道」談「霸道」——這是法家以法治國、富國強兵的一套學問,一下子吊起了秦孝公的胃口。兩人促膝長談,越談越投機,不久,秦孝公授命商鞅改革,成就了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為秦國日後兼併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可見,運用攻心策略最重要的是把話說到「點」子上,點子就是對方的心坎。把話說到點子上即是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裏。
小強大學畢業剛剛踏入職場,便認識了一些學術界的知名人士,並且經常獲得他們的指點。很多工作多年的人想得到各家的指點都不能如願,小強是怎樣成為大師們的座上客的,這裏面自有奧秘。
作為想在學術領域有所建樹的小強,無疑非常仰慕這些大師,他知道拜訪大師們不容易,在每次拜訪專家前,他先把專家的著作或者特長認真研究一番,並且寫下了自己的心得。見面以後,先讚揚專家的著作或者學術成果,並且提出自己的見解。因為他談的就是大師一生從事的領域,激起了大師的興趣,從而有了共同語言。在談話中,小強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請大師指點迷津,在興奮之際大師無疑欣然賜教。於是小強不僅達到結交的目的,而且增長了很多見識,並且解決了心裏的疑問,真是一舉多得呀!
在這個例子裏,小強之所以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正是在於他能夠洞悉人心,運用了請教式讚語。他所請教的,就是大師引以為傲的,並且最感興趣的,無疑使大師高興,使其心理獲得了滿足,這時,小強的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其實,這個例子反映的僅僅是生活中的一個方面,若運用得當,在生活的每個方面,都可以舉一反三。
俗話說:人心都是肉長的。不管雙方認識距離有多大,只要你善於用行動證明你的誠意,能真正打動對方,對方就能按照你的意願去做。
有對男女青年彼此相愛,但女方的母親認為青年小王家窮,不同意。小王雖然不善言辭,但很有手段。他經常到女方家幫忙幹活,老人給白眼他不在乎,給冷板凳也不計較。見她家煤球沒有了主動去拉,沒水了馬上去挑。有次下雨見到房屋漏水,立即冒雨上房堵漏。她母親得了病,沒有車,他就背上往醫院跑,直把老人感動得掉淚,說:「小王真是個好孩子啊,我同意了。」
有時候你去求人,對方推著不辦,並不是不想辦,而是有實際困難,或心有所疑。這時,你若僅僅靠「纏」,很難奏效,甚至會把對方纏煩了,更不利於辦事。
如遇這種情形,嘴巴上的功夫就顯得十分重要了。要善解人意,抓住問題的癥結,巧用語言攻心。
可見,求人辦事時,你若能真正打動對方,當你把話說到點子上時,就會敲開他心靈的大門。那還有什麼事不好辦呢?
利用同情心好辦事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在求人辦事時,你應該學會利用這種心理,裝出可憐兮兮的樣子,自認為強者的人為顯示自己的強大自然而然就會同情幫助「弱者」。
鮑爾溫交通公司總裁福克蘭,在年輕的時候因巧妙處理了一項公司的業務而青雲直上。他當時只是一個機車工廠的普通職員。當時,公司買下了一塊地皮,準備建造一座辦公大樓。在這塊土地上的一百戶居民,都得因此而遷移他方。
但是居民中有一位愛爾蘭的老婦人,卻首先跳出來與機車工廠作對。在她的帶領下,許多人都拒絕搬走,而且這些人抱成一團,決心與機車工廠一拼到底。
福克蘭對工廠領導人說:「如果我們建議通過法律
求人難,難於上青天。這是每一個曾經求過人或者正準備求人者共同的感歎。因此,人生在世,誰願求人?可人生在世,誰又能不求人?
那麼,怎樣才能掌握一些翻雲覆雨、靈驗奇妙的求人手段呢?或者說,有沒有這樣的辦法:讓對方照你的意願心甘情願地去做?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攻心為上!
打動人心最關鍵
打動人心,其實就是說,在求人辦事的時候,你不但需要瞭解對方的內心,而且要在這個基礎上使對方打心眼裏甘心替你效勞。求人要做到這一步,絕不是簡單的事情。
劉備三顧茅廬,都遭到了諸葛亮的怠慢。其實,諸葛亮想以此考察一下劉備有沒有招賢納士的誠意和虛懷若谷的品德。當劉備謙恭的品德打動了諸葛亮的心以後,「臥龍」先生高興地接受了劉備的邀請,出山輔佐他建功立業。
戰國時的改革家商鞅,原是衛國人,年輕時便有大才,可惜得不到重用。他聽說秦孝公勵精圖治,廣攬人才,便帶著十幾車書,浩浩蕩蕩地跑到秦國來應聘。他這種舉動比較出奇,人們議論紛紛,連秦孝公也有耳聞,得到了比較好的宣傳效果。
商鞅第一次見秦孝公時,大談「仁道」——這是孔夫子的當家學問。商鞅頗有心得,講得口沫橫飛、頭頭是道。秦孝公聽得差點睡著了,完全是出於禮貌才耐著性子聽他高談闊論。商鞅察顏觀色,頓時明白:人家不愛這個,於是他知趣地告退。
過了十幾天,商鞅又得以拜見秦孝公。這次他不講「仁道」講「王道」,大談治國平天下的學問。誰知秦孝公對這個話題也不感興趣,商鞅只得再次告退。
過了一個多月,商鞅第三次見到秦孝公。這次他不談「王道」談「霸道」——這是法家以法治國、富國強兵的一套學問,一下子吊起了秦孝公的胃口。兩人促膝長談,越談越投機,不久,秦孝公授命商鞅改革,成就了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為秦國日後兼併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可見,運用攻心策略最重要的是把話說到「點」子上,點子就是對方的心坎。把話說到點子上即是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裏。
小強大學畢業剛剛踏入職場,便認識了一些學術界的知名人士,並且經常獲得他們的指點。很多工作多年的人想得到各家的指點都不能如願,小強是怎樣成為大師們的座上客的,這裏面自有奧秘。
作為想在學術領域有所建樹的小強,無疑非常仰慕這些大師,他知道拜訪大師們不容易,在每次拜訪專家前,他先把專家的著作或者特長認真研究一番,並且寫下了自己的心得。見面以後,先讚揚專家的著作或者學術成果,並且提出自己的見解。因為他談的就是大師一生從事的領域,激起了大師的興趣,從而有了共同語言。在談話中,小強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請大師指點迷津,在興奮之際大師無疑欣然賜教。於是小強不僅達到結交的目的,而且增長了很多見識,並且解決了心裏的疑問,真是一舉多得呀!
在這個例子裏,小強之所以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正是在於他能夠洞悉人心,運用了請教式讚語。他所請教的,就是大師引以為傲的,並且最感興趣的,無疑使大師高興,使其心理獲得了滿足,這時,小強的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其實,這個例子反映的僅僅是生活中的一個方面,若運用得當,在生活的每個方面,都可以舉一反三。
俗話說:人心都是肉長的。不管雙方認識距離有多大,只要你善於用行動證明你的誠意,能真正打動對方,對方就能按照你的意願去做。
有對男女青年彼此相愛,但女方的母親認為青年小王家窮,不同意。小王雖然不善言辭,但很有手段。他經常到女方家幫忙幹活,老人給白眼他不在乎,給冷板凳也不計較。見她家煤球沒有了主動去拉,沒水了馬上去挑。有次下雨見到房屋漏水,立即冒雨上房堵漏。她母親得了病,沒有車,他就背上往醫院跑,直把老人感動得掉淚,說:「小王真是個好孩子啊,我同意了。」
有時候你去求人,對方推著不辦,並不是不想辦,而是有實際困難,或心有所疑。這時,你若僅僅靠「纏」,很難奏效,甚至會把對方纏煩了,更不利於辦事。
如遇這種情形,嘴巴上的功夫就顯得十分重要了。要善解人意,抓住問題的癥結,巧用語言攻心。
可見,求人辦事時,你若能真正打動對方,當你把話說到點子上時,就會敲開他心靈的大門。那還有什麼事不好辦呢?
利用同情心好辦事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在求人辦事時,你應該學會利用這種心理,裝出可憐兮兮的樣子,自認為強者的人為顯示自己的強大自然而然就會同情幫助「弱者」。
鮑爾溫交通公司總裁福克蘭,在年輕的時候因巧妙處理了一項公司的業務而青雲直上。他當時只是一個機車工廠的普通職員。當時,公司買下了一塊地皮,準備建造一座辦公大樓。在這塊土地上的一百戶居民,都得因此而遷移他方。
但是居民中有一位愛爾蘭的老婦人,卻首先跳出來與機車工廠作對。在她的帶領下,許多人都拒絕搬走,而且這些人抱成一團,決心與機車工廠一拼到底。
福克蘭對工廠領導人說:「如果我們建議通過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