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頻
一九九二年依據大衛‧馬密(David Mamet)普立茲與東尼獎得獎劇本改編的同名電影《大亨遊戲》中,米契與莫瑞(Mitch and Murray)地產仲介公司破舊的芝加哥辦公室裡,有四個三流推銷員。這些推銷員最近業績不太好,因此在一個大雨滂沱的黑夜裡,位於商業區的老闆們派出西裝筆挺的冷血掠食者布萊克(Blake),逼迫他們使出渾身解數。
在電影裡一個經典的銷售場景,年輕的亞歷‧鮑德溫(Alec Baldwin)飾演的布萊克教導那些中年男子如何銷售。他的教學從嘲笑開始,他質疑他們的男子氣概,不停嘲弄謾罵。接下來,他改採恐懼策略。「你們都知道,頭獎是一輛凱迪拉克,有誰想看二獎嗎?」他拿出一盒東西,「二獎是牛排刀組。」他停頓了一下。「三獎則是你被開除了。大家都瞭解了嗎?」
布萊克最後以老套的銷售訓練結束他的高談闊論。他將一面綠色黑板轉過來,指著上頭三個字母「A—B—C」,解釋那代表Always Be Closing,一定要成交,一定要成交。」
「一定要成交」是銷售大教堂的基石。成功的推銷員就像所有類型的成功獵人一樣,追捕獵物時從不網開一面。他們的每句話、每個動作,一定都有一個目的:把交易推展至終結—你的終結,以及如同布萊克所說的,讓桌子對面的那個人「在虛線處簽名」。
「一定要成交」這句話簡明易懂,而且英文恰好可以排成字母ABC的順序,容易背誦。此外,這句話可以是具有建設性的意見,讓賣方即使是在一筆交易的最初與中間階段,也能專注在最後的結尾。然而,這個建議的有效程度正在消減,因為這句話依據的情境正在消失。只有在某些人是銷售人,也就是買家面對最少的選擇與資訊不對稱時,「一定要成交」是合理的建議。然而,當所有人都在銷售這一行、沒有人占有多少資訊優勢時,布萊克的處方似乎就過時了,一如電動打字機及米契與莫瑞公司隨處可見的翻頁名片卡(Rolodex card)。
新情勢需要新指引。因此在本書第二部分,我將介紹如何影響他人的新ABC守則:
A—調頻(Attunement)
B—浮力(Buoyancy)
C—釐清(Clarity)
調頻、浮力與釐清:這三項源自社會科學豐富研究發現的特質,是在二十一世紀的新地貌中有效影響他人的新必要條件。本章將從調頻(A, Attunement)談起。為了幫助讀者瞭解這項特質,讓我先提醒大家思考一下另一個字母。
權力、同理心與變色龍
現在花點時間做以下活動。如果旁邊有人的話,彬彬有禮地請他借你三十秒:「首先,用你慣用的那隻手,用最快速度彈指五次,接著同樣以最快速度,用慣用手的食指在額頭上寫一個大寫的英文字母E。」我是說真的,趕快行動,我會等你(如果房間裡只有你一個人的話,把這個練習收在後口袋,下次有機會就拿出來用)。
現在看一看對方是如何寫他們的E。他們的寫法是上面的左圖還是右圖?
兩者的差別似乎無關緊要,但額頭上的字母提供了一扇窗,可以看進那人的內心。
如果他們的E 像左邊那個E,那個人寫的字母是給自己讀的。如果是像右邊那個E,他寫的E是要給你讀的。
自一九八○年代中起,社會科學家開始運用這個被稱為「E測試」(E Test)的技巧,以測量他們口中的「觀點取替」(perspectivetaking)。面對牽涉他人的不尋常或複雜情境時,我們會如何理解發生的事?我們會只從自己的角度檢視嗎?還是我們擁有「踏出〔我們〕自身經驗的能力,想像另一個人的情緒、觀點與動機?」1
「觀點取替」是今日影響他人第一項重要的基本特質。調頻這種能力能讓一個人的行為與觀點,與他人及所處環境和平共處。這有點像是調整收音機,有能力隨著周圍情況所需往上或往下調頻,即使那些訊號一開始並不清楚或不明顯。 研究顯示,有效的觀點取替(使自己調整到他人的頻道上)取決於三項原則:
一、欲終取之,必先予之
幾年前,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s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由亞當‧格林斯基(Adam Galinsky)帶領的一群社會科學家,試圖找出「觀點取替」與權力(power)之間的關係。他們將參與者分成兩組,兩組唯一的差別在於,即將開始主要實驗前各自經歷了什麼。一組先完成一系列會增強權力感的練習,另一組則做另一套強調他們缺乏權力的不同活動。
接著研究人員讓兩組人都進行「E測試」。測試結果十分明顯:「高權力(high-power)參與者寫的E是給自己看的比例,為低權力(low-power)參與者的三倍。」2換句話說,即使只接受到極小劑量權力感的人,也會變得比較不可能(或者比較沒有辦法)讓自己調頻至他人觀點。
現在,在自己身上嘗試另一個測驗,這個測驗不需要任何人的額頭。想像一下你和同事瑪麗亞去了一家高級餐廳,那家餐廳是瑪麗亞的朋友肯尼推薦的,結果糟透了,食物臭酸,服務更是讓人不敢領教。第二天瑪麗亞寄給肯尼一封電子郵件,上面只寫了一句話:「那間餐廳真棒,棒透了。」你覺得肯尼會如何解讀那句話?他會覺得那封郵件很誠懇,還是在諷刺他?繼續往下讀之前,先想一想你的答案。
在一個相關實驗,格林斯基團隊利用類似情境,從另一種角度檢視權力與觀點取替,並且發現與「E測試」類似的結論。擁有高權力感的參與者普遍認為,肯尼會覺得那封電子郵件是在諷刺,低權力者則預測他會覺得那封信很誠懇。誰才是對的?很可能低權力組是對的:不要忘了,肯尼並不知道他們吃晚餐時發生了什麼事,除非瑪麗亞平常就是個愛諷刺的人(實驗並沒有提及這一點),肯尼沒有理由懷疑朋友不誠懇。要推論瑪麗亞的電子郵件是在諷刺,需要倚賴肯尼並不擁有的「特別背景知識」。如同研究人員下的結論:「權力會讓個人過度守在自己的有利位置,無法適應他人觀點。」3
這些研究成果(還有其他更多相關研究)指向同一個結論:權力與觀點取替間此消彼長的關係。權力可能讓你無法確切調頻,還會弄亂你接收到的訊號,扭曲訊息,掩蓋住較為細微的部分。
這個發現對於理解如何影響他人來說,有著巨大重要性。牌都在賣家手上時(不論是電器行佣金制的推銷員,或者是辦公室裡掛著執照的醫生),能夠從他人觀點出發的能力就沒那麼重要了。他們的資訊優勢(那項資訊可能是某台時鐘收音機可不可靠,或是處理萊姆病病患的經驗),讓他們能夠利用權威指揮一切,有時甚至會脅迫或操縱。然而,隨著資訊優勢開始消退,資訊帶來的權力也在消失。因此,能夠影響他人的能力,現在要靠權力的反方:理解他人觀點,進入那個人的腦袋,從他的眼睛來看世界。要好好做到那點,必須從一個會讓你被「米契與莫瑞一定要成交銷售學校」趕出去的地方出發:假設你是那個無權的人。
柏克萊加州大學達契爾‧克特納(Dacher Keltner)以及其他人所做的研究顯示,位階低的人比較願意從別人的觀點出發。克特納在一次訪談中解釋,自己擁有的資源較少時,「你會比較能與周遭環境調和。」4把這個第一調頻原則當作說服的柔道:將表面的弱點化為實質力量。面對他人時,先假設自己是比較弱的那一方,讓自己更為精準瞭解他人觀點,然後這點便能幫助你影響他們。
不過,不要誤會了。能夠影響他人的能力,不是要你變成一個容易受影響的人,也不是要你像聖徒般無私。如同第二原則將要說明的一樣,調頻比那複雜。 二、用你的心,也要用你的腦
社會科學家時常將「觀點取替」與「同理心」(empathy)視為異卵雙胞胎—關係密切但不完全一樣。「觀點取替」是一種認知能力,主要與思考有關。「同理心」則是情緒反應,主要與感受有關。兩者都很重要,但格林斯基教授、法國楓丹白露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的威廉‧邁達克斯(William Maddux),以及其他兩名同僚發現,在影響他人方面,其中一個比較有效。
二○○八年有一項實驗,研究人員模擬加油站買賣的談判。如同真實生活中的許多協商,這項實驗提出看似障礙的點:買家願意出的最高價格,低於賣家願意接受的最低價格。然而,買賣雙方也擁有共同利益。一旦共同利益浮出水面後,可以出現讓雙方都接受的交易。其中,三分之一的協商者被要求想像另一方的感覺,另外三分之一的人被要求想像另一方的想法(剩下的三分之一是控制組,沒有特殊指示)。最後的結果呢?同理心組比控制組多成交許多筆交易,但觀點取替組成績更佳:七六%的人達成雙方都滿意的交易。
另一個協商情境也有類似結果。該情境涉及招募人員與應徵者之間更為棘手、更為互相衝突的議題。這次觀點取替組成績更好,而且不僅是對自己好,也對協商夥伴好。格林斯基和邁達克斯寫道:「採取對手的觀點能帶來更多共同的好處,還能帶來更有利的個人結果……觀點取替者達到最高層級的經濟效率,但又不必犧牲自己的物質利益。」在此同時,同理心也有效,但程度較低,而且「有時候還會導致讓雙方無法發現顧及自身利益的創意解決辦法」。5
傳統銷售與「非銷售的銷售」時常涉及看似衝突的原則—合作vs.競爭、團體利益vs.個人利益。過於咄咄逼人會造成反效果,特別是在「賣方自慎」的世界。然而,過於深入感受也不一定是答案,因為你可能犧牲掉自己的利益。觀點取替似乎能夠達成適當的中間程度,讓我們調整與調頻自己,讓雙方最後都得到更好的結果。同理心可以幫助我們建立長遠關係、減少衝突。一位著名醫師說,在醫療情境下,這「關係到更少的醫療錯誤、更好的療癒、更滿意的病患……更少的醫療過失訴訟,以及更開心的醫師」。6此外,同理心本身很有價值,也是一種美德,然而,如果是要打動他人,觀點取替是異卵雙胞中較有效的一個。如同研究者所言,最終「進入人們的腦子,會比進入他們的心帶來更多好處」。7
這項調頻的第二原則,也代表體認到個人並非以隔絕於群體、情境及環境的原子單位存在。此外,訓練「觀點取替」能力時,除了要針對自己本身,還必須針對與他人的關係及連結。過去十五年間自成一格的「社交網絡分析」研究,揭露出這些關聯、關係與資訊流。8然而,在大部分的銷售情境,我們沒有深入研究的餘裕,也沒有社交網絡分析師使用的高級軟體,因此必須減少對衛星導航系統式指令的依賴,多加觀照自己身處何方的直覺。在服務生的世界,這種調頻能力被稱為「抓到眼神」(having eyes)或「判斷桌子」(reading a table)。侍者可以馬上解讀群體動態,並據此調整自己的風格。放在研究影響他人的世界來看,我稱這種能力為「社交製圖」(social cartography)。這是一種評估情勢的能力,也是在心中畫出一張人們彼此如何相關的圖畫。
軟體供應商Varicent Software 是一家耀眼成功的多倫多公司,最近剛被IBM收購。創始人丹‧史莫曼(Dan Shimmerman)說:「我在每個銷售場合都會做這件事,這對我來說十分重要。你不僅要深入瞭解與決策相關的每個關鍵人物,還要瞭解他們每個人的偏見與偏好。心智地圖可以給你完整的圖像,讓你將適當的時間、精力與努力分配到對的關係上。」史莫曼指出,社交製圖(在腦海裡畫那張圖)可以確保你在過程中不會遺漏關鍵當事人。「要是你花了一年時間試著把東西賣給瑪莉,最後發現戴夫才是做決定的那個人,你會嘔死。」 儘管如此,調頻不只是一種認知練習。如同以下第三原則所述,調頻還包括實體元素。
三、策略性模仿
人類是天生的模仿者,我們常在不知不覺中,做出其他人所做的事,像是模仿他們的「口音與說話模式、面部表情、外顯行為,以及情感上的回應」。9我們正在聊天的對象如果交叉雙臂,我們也會做相同的動作。我們的同事喝了一口水,我們也會喝。我們注意到這樣的模仿時,通常會抱持負面觀感,嗤之以鼻為「有樣學樣」(譯註:原文為﹁Monkey see, monkey do.﹂,字面意思是﹁猴子看,猴子做﹂)。我們會笑那些像「人猿」一樣模仿他人行為的人(譯註:英文的ape 有﹁人猿﹂與﹁模仿﹂兩個意思),也會笑別人「鸚鵡學舌」(譯註:英文的parrot 有﹁鸚鵡﹂與﹁模仿他人說話﹂兩種意思)。英文裡用各種動物來形容模仿,好像這樣的行為從某個角度來說損及人類尊嚴一般。然而,科學家會從不同角度來看。對他們來說,這種傾向非常人類。模仿是一種自然行為,那是一種社交黏著劑,也是信任的象徵。不過,他們也給了模仿一個非人類的標籤,將之命名為「變色龍效應」(chameleon effect)。10
格林斯基、邁達克斯,以及史丹佛大學的伊莉莎白‧穆倫(Elizabeth Mullen)在一項得獎研究中,測試模仿是否會加深調頻,強化影響他人的能力。他們運用與上文相同的研究場景(出售加油站以及求職者與面試人員之間的協商),但另外加入一個新面向。活動開始前五分鐘,部分參與者收到一項「重要訊息」,他們被要求完成任務時得遵守額外的指示:
協商要成功、要得到更好的結果,最好能模仿協商中另一方的行為舉止。舉例來說,如果對方摸了自己的臉,你也應該摸。如果對方在椅子上往後靠或往前傾,你也應該照做。然而,十分重要的是你在模仿時,必須非常小心,不能讓對方發現你在做什麼,要不然這個技巧會帶來完全相反的效果。此外,不要把太多注意力放在模仿上,協商的結果才是你要專注的目標。因此,你應該找到折衷之道,從頭到尾小心模仿,但不要亂了自身的注意力11(字體強調處為原文所有)。
結果「策略性模仿」證實有效。被告知要模仿的參與者(不要忘了,他們五分鐘前才得知此事,只有五分鐘時間準備)做得出乎意料地好,效果頗佳。在加油站情境,「模仿對手一舉一動的協商者,比較可能達成對雙方都有利的交易。」12在招募員工的情境,模仿者比非模仿者表現得更好,而且沒有招致另一方的負面觀感。研究人員把他們這篇論文命名為〈變色龍能烤也能拿到比較大塊的派〉(Chameleons Bake Bigger Pies and
Take Bigger Pieces)。13
格林斯基解釋,之所以會如此,原因與我們這種物種的天性有關。大腦演化時,我們身邊大部分的人都是親族,因此可以信任。然而「一旦群體人數擴大,人與人之間就會需要更為複雜的判斷與互動」。因此人們會尋找環境線索,判斷自己能信任誰。「其中一個線索是無意識地察覺我們是否與他人同步,而一個辦法是比對他人以及自己的行為模式。」14調頻的基本原理就是讓自己的行為舉止和聲音模式與他人同步,好讓雙方都能理解與被理解。
其他研究也提出模仿的效用,例如一項荷蘭研究發現,逐字複述客人點餐內容的女侍所拿到的小費,比「換句話說」的女侍多七成,而且侍者模仿自己說話的顧客,用餐滿意度也較高。15
一項法國零售業銷售人員的研究指出,一半的店員被要求模仿顧客的表情與非語言行為,一半則沒有。顧客請銷售人員幫忙時,近七九%的人會向模仿組購買,非模仿組則為六二%。此外,向模仿組購買的顧客接受訪談時,「同時給了銷售員與商店本身較為正面的評價。」16一項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實驗提供受訪者據稱是新型運動飲料的飲品,結果人們被巧妙模仿時,較有可能說自己會買那種飲料並預測會大賣。17 如同觀點取替與同理心像異卵雙胞胎,「模仿」也有堂兄弟姊妹:碰觸。同樣地,碰觸也有許多相關研究,其中多半來自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尼可拉‧賈于庸(Nicolas Gueguen)。舉例來說,好幾項研究都顯示,餐廳服務生如果輕觸顧客的手臂或肩膀,用餐者會留下更多小費。18賈于庸的一項研究發現,夜店女子被邀請時,比較可能和輕碰她們前臂一、兩秒鐘的男子共舞。男人向女人要電話的非夜店情境,結果也是一樣19(是的,這兩項研究都是在法國做的)。在其他研究中,請陌生人簽名連署時,大約五五%的人會答應。然而遊說者碰觸人們前臂時,比例會躍升至八一%。20碰觸甚至在我們最常提到的二手車情境也有用。推銷員(所有賣方都是男性)如果輕輕碰觸潛在買家,相較於沒有碰觸的推銷員,買家對他們的評價遠遠更為正面。21
當然,如同其他調頻行為,模仿也需要技巧。人們知道自己被模仿時(實驗中極少出現這種情況),可能出現反效果,轉而敵視你。22把自己調整到別人的頻道,意思並不是說潛在客戶提到他們剛到哪裡度過假,你就宣稱自己也去過,也不是客戶告訴你他們的家鄉在哪裡,你號稱自己的叔叔也住在那裡。那不是調頻,那是說謊。重點在於你必須有技巧、但也要像個人—靠著像個人的技巧。
關‧馬汀(Gwen Martin)就瞭解這點。出身銷售人員的她,在二○○七年與他人共同創辦NumberWorks。這間位於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Minneapolis)的人力仲介公司,專門提供會計師與金融專業人員給各種組織,協助他們處理複雜的專案。Number-Works 是這一行成長快速的公司,而我聽說其中一個原因是馬汀高超的銷售能力。
我去了一趟明尼蘇達州,後來還做了一次電話訪談。我請教馬汀,什麼樣的特質才能有效打動他人。那時我還沒接觸上述研究,馬汀也沒有。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她一直提到一個很少會在相關情境中出現的詞彙:「謙卑」(humility)。「非常擅長於這件事的人有一個共通特質,那就是謙卑。」馬汀告訴我:「他們採取的態度是『我坐這張小椅子,這樣你才能坐那張大椅子』。」那是在透過降低權力做到「觀點取替」,也就是調頻的第一原則。
馬汀還說,頂尖的推銷員也擁有強大的情緒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但不會被情緒連結帶著走。他們充滿好奇,會問問題,追根究柢找出他人的想法。他們進入別人的腦子,但不會進入他們的心,而這正是調頻的第二項原則。
馬汀告訴我,最重要的是:「不論你是和一個老祖母在一起,還是剛取得MBA學位的畢業生,你必須以某種方式和他人同步,與他們連結。」
她如何形容這種能力?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怪,」馬汀說:「但我都管它叫變色龍能力。」
一九九二年依據大衛‧馬密(David Mamet)普立茲與東尼獎得獎劇本改編的同名電影《大亨遊戲》中,米契與莫瑞(Mitch and Murray)地產仲介公司破舊的芝加哥辦公室裡,有四個三流推銷員。這些推銷員最近業績不太好,因此在一個大雨滂沱的黑夜裡,位於商業區的老闆們派出西裝筆挺的冷血掠食者布萊克(Blake),逼迫他們使出渾身解數。
在電影裡一個經典的銷售場景,年輕的亞歷‧鮑德溫(Alec Baldwin)飾演的布萊克教導那些中年男子如何銷售。他的教學從嘲笑開始,他質疑他們的男子氣概,不停嘲弄謾罵。接下來,他改採恐懼策略。「你們都知道,頭獎是一輛凱迪拉克,有誰想看二獎嗎?」他拿出一盒東西,「二獎是牛排刀組。」他停頓了一下。「三獎則是你被開除了。大家都瞭解了嗎?」
布萊克最後以老套的銷售訓練結束他的高談闊論。他將一面綠色黑板轉過來,指著上頭三個字母「A—B—C」,解釋那代表Always Be Closing,一定要成交,一定要成交。」
「一定要成交」是銷售大教堂的基石。成功的推銷員就像所有類型的成功獵人一樣,追捕獵物時從不網開一面。他們的每句話、每個動作,一定都有一個目的:把交易推展至終結—你的終結,以及如同布萊克所說的,讓桌子對面的那個人「在虛線處簽名」。
「一定要成交」這句話簡明易懂,而且英文恰好可以排成字母ABC的順序,容易背誦。此外,這句話可以是具有建設性的意見,讓賣方即使是在一筆交易的最初與中間階段,也能專注在最後的結尾。然而,這個建議的有效程度正在消減,因為這句話依據的情境正在消失。只有在某些人是銷售人,也就是買家面對最少的選擇與資訊不對稱時,「一定要成交」是合理的建議。然而,當所有人都在銷售這一行、沒有人占有多少資訊優勢時,布萊克的處方似乎就過時了,一如電動打字機及米契與莫瑞公司隨處可見的翻頁名片卡(Rolodex card)。
新情勢需要新指引。因此在本書第二部分,我將介紹如何影響他人的新ABC守則:
A—調頻(Attunement)
B—浮力(Buoyancy)
C—釐清(Clarity)
調頻、浮力與釐清:這三項源自社會科學豐富研究發現的特質,是在二十一世紀的新地貌中有效影響他人的新必要條件。本章將從調頻(A, Attunement)談起。為了幫助讀者瞭解這項特質,讓我先提醒大家思考一下另一個字母。
權力、同理心與變色龍
現在花點時間做以下活動。如果旁邊有人的話,彬彬有禮地請他借你三十秒:「首先,用你慣用的那隻手,用最快速度彈指五次,接著同樣以最快速度,用慣用手的食指在額頭上寫一個大寫的英文字母E。」我是說真的,趕快行動,我會等你(如果房間裡只有你一個人的話,把這個練習收在後口袋,下次有機會就拿出來用)。
現在看一看對方是如何寫他們的E。他們的寫法是上面的左圖還是右圖?
兩者的差別似乎無關緊要,但額頭上的字母提供了一扇窗,可以看進那人的內心。
如果他們的E 像左邊那個E,那個人寫的字母是給自己讀的。如果是像右邊那個E,他寫的E是要給你讀的。
自一九八○年代中起,社會科學家開始運用這個被稱為「E測試」(E Test)的技巧,以測量他們口中的「觀點取替」(perspectivetaking)。面對牽涉他人的不尋常或複雜情境時,我們會如何理解發生的事?我們會只從自己的角度檢視嗎?還是我們擁有「踏出〔我們〕自身經驗的能力,想像另一個人的情緒、觀點與動機?」1
「觀點取替」是今日影響他人第一項重要的基本特質。調頻這種能力能讓一個人的行為與觀點,與他人及所處環境和平共處。這有點像是調整收音機,有能力隨著周圍情況所需往上或往下調頻,即使那些訊號一開始並不清楚或不明顯。 研究顯示,有效的觀點取替(使自己調整到他人的頻道上)取決於三項原則:
一、欲終取之,必先予之
幾年前,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s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由亞當‧格林斯基(Adam Galinsky)帶領的一群社會科學家,試圖找出「觀點取替」與權力(power)之間的關係。他們將參與者分成兩組,兩組唯一的差別在於,即將開始主要實驗前各自經歷了什麼。一組先完成一系列會增強權力感的練習,另一組則做另一套強調他們缺乏權力的不同活動。
接著研究人員讓兩組人都進行「E測試」。測試結果十分明顯:「高權力(high-power)參與者寫的E是給自己看的比例,為低權力(low-power)參與者的三倍。」2換句話說,即使只接受到極小劑量權力感的人,也會變得比較不可能(或者比較沒有辦法)讓自己調頻至他人觀點。
現在,在自己身上嘗試另一個測驗,這個測驗不需要任何人的額頭。想像一下你和同事瑪麗亞去了一家高級餐廳,那家餐廳是瑪麗亞的朋友肯尼推薦的,結果糟透了,食物臭酸,服務更是讓人不敢領教。第二天瑪麗亞寄給肯尼一封電子郵件,上面只寫了一句話:「那間餐廳真棒,棒透了。」你覺得肯尼會如何解讀那句話?他會覺得那封郵件很誠懇,還是在諷刺他?繼續往下讀之前,先想一想你的答案。
在一個相關實驗,格林斯基團隊利用類似情境,從另一種角度檢視權力與觀點取替,並且發現與「E測試」類似的結論。擁有高權力感的參與者普遍認為,肯尼會覺得那封電子郵件是在諷刺,低權力者則預測他會覺得那封信很誠懇。誰才是對的?很可能低權力組是對的:不要忘了,肯尼並不知道他們吃晚餐時發生了什麼事,除非瑪麗亞平常就是個愛諷刺的人(實驗並沒有提及這一點),肯尼沒有理由懷疑朋友不誠懇。要推論瑪麗亞的電子郵件是在諷刺,需要倚賴肯尼並不擁有的「特別背景知識」。如同研究人員下的結論:「權力會讓個人過度守在自己的有利位置,無法適應他人觀點。」3
這些研究成果(還有其他更多相關研究)指向同一個結論:權力與觀點取替間此消彼長的關係。權力可能讓你無法確切調頻,還會弄亂你接收到的訊號,扭曲訊息,掩蓋住較為細微的部分。
這個發現對於理解如何影響他人來說,有著巨大重要性。牌都在賣家手上時(不論是電器行佣金制的推銷員,或者是辦公室裡掛著執照的醫生),能夠從他人觀點出發的能力就沒那麼重要了。他們的資訊優勢(那項資訊可能是某台時鐘收音機可不可靠,或是處理萊姆病病患的經驗),讓他們能夠利用權威指揮一切,有時甚至會脅迫或操縱。然而,隨著資訊優勢開始消退,資訊帶來的權力也在消失。因此,能夠影響他人的能力,現在要靠權力的反方:理解他人觀點,進入那個人的腦袋,從他的眼睛來看世界。要好好做到那點,必須從一個會讓你被「米契與莫瑞一定要成交銷售學校」趕出去的地方出發:假設你是那個無權的人。
柏克萊加州大學達契爾‧克特納(Dacher Keltner)以及其他人所做的研究顯示,位階低的人比較願意從別人的觀點出發。克特納在一次訪談中解釋,自己擁有的資源較少時,「你會比較能與周遭環境調和。」4把這個第一調頻原則當作說服的柔道:將表面的弱點化為實質力量。面對他人時,先假設自己是比較弱的那一方,讓自己更為精準瞭解他人觀點,然後這點便能幫助你影響他們。
不過,不要誤會了。能夠影響他人的能力,不是要你變成一個容易受影響的人,也不是要你像聖徒般無私。如同第二原則將要說明的一樣,調頻比那複雜。 二、用你的心,也要用你的腦
社會科學家時常將「觀點取替」與「同理心」(empathy)視為異卵雙胞胎—關係密切但不完全一樣。「觀點取替」是一種認知能力,主要與思考有關。「同理心」則是情緒反應,主要與感受有關。兩者都很重要,但格林斯基教授、法國楓丹白露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的威廉‧邁達克斯(William Maddux),以及其他兩名同僚發現,在影響他人方面,其中一個比較有效。
二○○八年有一項實驗,研究人員模擬加油站買賣的談判。如同真實生活中的許多協商,這項實驗提出看似障礙的點:買家願意出的最高價格,低於賣家願意接受的最低價格。然而,買賣雙方也擁有共同利益。一旦共同利益浮出水面後,可以出現讓雙方都接受的交易。其中,三分之一的協商者被要求想像另一方的感覺,另外三分之一的人被要求想像另一方的想法(剩下的三分之一是控制組,沒有特殊指示)。最後的結果呢?同理心組比控制組多成交許多筆交易,但觀點取替組成績更佳:七六%的人達成雙方都滿意的交易。
另一個協商情境也有類似結果。該情境涉及招募人員與應徵者之間更為棘手、更為互相衝突的議題。這次觀點取替組成績更好,而且不僅是對自己好,也對協商夥伴好。格林斯基和邁達克斯寫道:「採取對手的觀點能帶來更多共同的好處,還能帶來更有利的個人結果……觀點取替者達到最高層級的經濟效率,但又不必犧牲自己的物質利益。」在此同時,同理心也有效,但程度較低,而且「有時候還會導致讓雙方無法發現顧及自身利益的創意解決辦法」。5
傳統銷售與「非銷售的銷售」時常涉及看似衝突的原則—合作vs.競爭、團體利益vs.個人利益。過於咄咄逼人會造成反效果,特別是在「賣方自慎」的世界。然而,過於深入感受也不一定是答案,因為你可能犧牲掉自己的利益。觀點取替似乎能夠達成適當的中間程度,讓我們調整與調頻自己,讓雙方最後都得到更好的結果。同理心可以幫助我們建立長遠關係、減少衝突。一位著名醫師說,在醫療情境下,這「關係到更少的醫療錯誤、更好的療癒、更滿意的病患……更少的醫療過失訴訟,以及更開心的醫師」。6此外,同理心本身很有價值,也是一種美德,然而,如果是要打動他人,觀點取替是異卵雙胞中較有效的一個。如同研究者所言,最終「進入人們的腦子,會比進入他們的心帶來更多好處」。7
這項調頻的第二原則,也代表體認到個人並非以隔絕於群體、情境及環境的原子單位存在。此外,訓練「觀點取替」能力時,除了要針對自己本身,還必須針對與他人的關係及連結。過去十五年間自成一格的「社交網絡分析」研究,揭露出這些關聯、關係與資訊流。8然而,在大部分的銷售情境,我們沒有深入研究的餘裕,也沒有社交網絡分析師使用的高級軟體,因此必須減少對衛星導航系統式指令的依賴,多加觀照自己身處何方的直覺。在服務生的世界,這種調頻能力被稱為「抓到眼神」(having eyes)或「判斷桌子」(reading a table)。侍者可以馬上解讀群體動態,並據此調整自己的風格。放在研究影響他人的世界來看,我稱這種能力為「社交製圖」(social cartography)。這是一種評估情勢的能力,也是在心中畫出一張人們彼此如何相關的圖畫。
軟體供應商Varicent Software 是一家耀眼成功的多倫多公司,最近剛被IBM收購。創始人丹‧史莫曼(Dan Shimmerman)說:「我在每個銷售場合都會做這件事,這對我來說十分重要。你不僅要深入瞭解與決策相關的每個關鍵人物,還要瞭解他們每個人的偏見與偏好。心智地圖可以給你完整的圖像,讓你將適當的時間、精力與努力分配到對的關係上。」史莫曼指出,社交製圖(在腦海裡畫那張圖)可以確保你在過程中不會遺漏關鍵當事人。「要是你花了一年時間試著把東西賣給瑪莉,最後發現戴夫才是做決定的那個人,你會嘔死。」 儘管如此,調頻不只是一種認知練習。如同以下第三原則所述,調頻還包括實體元素。
三、策略性模仿
人類是天生的模仿者,我們常在不知不覺中,做出其他人所做的事,像是模仿他們的「口音與說話模式、面部表情、外顯行為,以及情感上的回應」。9我們正在聊天的對象如果交叉雙臂,我們也會做相同的動作。我們的同事喝了一口水,我們也會喝。我們注意到這樣的模仿時,通常會抱持負面觀感,嗤之以鼻為「有樣學樣」(譯註:原文為﹁Monkey see, monkey do.﹂,字面意思是﹁猴子看,猴子做﹂)。我們會笑那些像「人猿」一樣模仿他人行為的人(譯註:英文的ape 有﹁人猿﹂與﹁模仿﹂兩個意思),也會笑別人「鸚鵡學舌」(譯註:英文的parrot 有﹁鸚鵡﹂與﹁模仿他人說話﹂兩種意思)。英文裡用各種動物來形容模仿,好像這樣的行為從某個角度來說損及人類尊嚴一般。然而,科學家會從不同角度來看。對他們來說,這種傾向非常人類。模仿是一種自然行為,那是一種社交黏著劑,也是信任的象徵。不過,他們也給了模仿一個非人類的標籤,將之命名為「變色龍效應」(chameleon effect)。10
格林斯基、邁達克斯,以及史丹佛大學的伊莉莎白‧穆倫(Elizabeth Mullen)在一項得獎研究中,測試模仿是否會加深調頻,強化影響他人的能力。他們運用與上文相同的研究場景(出售加油站以及求職者與面試人員之間的協商),但另外加入一個新面向。活動開始前五分鐘,部分參與者收到一項「重要訊息」,他們被要求完成任務時得遵守額外的指示:
協商要成功、要得到更好的結果,最好能模仿協商中另一方的行為舉止。舉例來說,如果對方摸了自己的臉,你也應該摸。如果對方在椅子上往後靠或往前傾,你也應該照做。然而,十分重要的是你在模仿時,必須非常小心,不能讓對方發現你在做什麼,要不然這個技巧會帶來完全相反的效果。此外,不要把太多注意力放在模仿上,協商的結果才是你要專注的目標。因此,你應該找到折衷之道,從頭到尾小心模仿,但不要亂了自身的注意力11(字體強調處為原文所有)。
結果「策略性模仿」證實有效。被告知要模仿的參與者(不要忘了,他們五分鐘前才得知此事,只有五分鐘時間準備)做得出乎意料地好,效果頗佳。在加油站情境,「模仿對手一舉一動的協商者,比較可能達成對雙方都有利的交易。」12在招募員工的情境,模仿者比非模仿者表現得更好,而且沒有招致另一方的負面觀感。研究人員把他們這篇論文命名為〈變色龍能烤也能拿到比較大塊的派〉(Chameleons Bake Bigger Pies and
Take Bigger Pieces)。13
格林斯基解釋,之所以會如此,原因與我們這種物種的天性有關。大腦演化時,我們身邊大部分的人都是親族,因此可以信任。然而「一旦群體人數擴大,人與人之間就會需要更為複雜的判斷與互動」。因此人們會尋找環境線索,判斷自己能信任誰。「其中一個線索是無意識地察覺我們是否與他人同步,而一個辦法是比對他人以及自己的行為模式。」14調頻的基本原理就是讓自己的行為舉止和聲音模式與他人同步,好讓雙方都能理解與被理解。
其他研究也提出模仿的效用,例如一項荷蘭研究發現,逐字複述客人點餐內容的女侍所拿到的小費,比「換句話說」的女侍多七成,而且侍者模仿自己說話的顧客,用餐滿意度也較高。15
一項法國零售業銷售人員的研究指出,一半的店員被要求模仿顧客的表情與非語言行為,一半則沒有。顧客請銷售人員幫忙時,近七九%的人會向模仿組購買,非模仿組則為六二%。此外,向模仿組購買的顧客接受訪談時,「同時給了銷售員與商店本身較為正面的評價。」16一項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實驗提供受訪者據稱是新型運動飲料的飲品,結果人們被巧妙模仿時,較有可能說自己會買那種飲料並預測會大賣。17 如同觀點取替與同理心像異卵雙胞胎,「模仿」也有堂兄弟姊妹:碰觸。同樣地,碰觸也有許多相關研究,其中多半來自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尼可拉‧賈于庸(Nicolas Gueguen)。舉例來說,好幾項研究都顯示,餐廳服務生如果輕觸顧客的手臂或肩膀,用餐者會留下更多小費。18賈于庸的一項研究發現,夜店女子被邀請時,比較可能和輕碰她們前臂一、兩秒鐘的男子共舞。男人向女人要電話的非夜店情境,結果也是一樣19(是的,這兩項研究都是在法國做的)。在其他研究中,請陌生人簽名連署時,大約五五%的人會答應。然而遊說者碰觸人們前臂時,比例會躍升至八一%。20碰觸甚至在我們最常提到的二手車情境也有用。推銷員(所有賣方都是男性)如果輕輕碰觸潛在買家,相較於沒有碰觸的推銷員,買家對他們的評價遠遠更為正面。21
當然,如同其他調頻行為,模仿也需要技巧。人們知道自己被模仿時(實驗中極少出現這種情況),可能出現反效果,轉而敵視你。22把自己調整到別人的頻道,意思並不是說潛在客戶提到他們剛到哪裡度過假,你就宣稱自己也去過,也不是客戶告訴你他們的家鄉在哪裡,你號稱自己的叔叔也住在那裡。那不是調頻,那是說謊。重點在於你必須有技巧、但也要像個人—靠著像個人的技巧。
關‧馬汀(Gwen Martin)就瞭解這點。出身銷售人員的她,在二○○七年與他人共同創辦NumberWorks。這間位於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Minneapolis)的人力仲介公司,專門提供會計師與金融專業人員給各種組織,協助他們處理複雜的專案。Number-Works 是這一行成長快速的公司,而我聽說其中一個原因是馬汀高超的銷售能力。
我去了一趟明尼蘇達州,後來還做了一次電話訪談。我請教馬汀,什麼樣的特質才能有效打動他人。那時我還沒接觸上述研究,馬汀也沒有。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她一直提到一個很少會在相關情境中出現的詞彙:「謙卑」(humility)。「非常擅長於這件事的人有一個共通特質,那就是謙卑。」馬汀告訴我:「他們採取的態度是『我坐這張小椅子,這樣你才能坐那張大椅子』。」那是在透過降低權力做到「觀點取替」,也就是調頻的第一原則。
馬汀還說,頂尖的推銷員也擁有強大的情緒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但不會被情緒連結帶著走。他們充滿好奇,會問問題,追根究柢找出他人的想法。他們進入別人的腦子,但不會進入他們的心,而這正是調頻的第二項原則。
馬汀告訴我,最重要的是:「不論你是和一個老祖母在一起,還是剛取得MBA學位的畢業生,你必須以某種方式和他人同步,與他們連結。」
她如何形容這種能力?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怪,」馬汀說:「但我都管它叫變色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