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件事
我有必要出國嗎?
Q 01你因為「無聊」才出國?
「我好想出國。」最近一群朋友聚餐的時候,有個當了好幾年上班族的友人嘆了一口氣。
「要去哪裡?」我問。
「哪裡都可以,只要不要待在這個無聊的鬼地方就好了。」朋友這麼說。
「去做什麼?」我緊接著又問。
「什麼都好,念語言學校也可以,當背包客也不錯,打工度假好像也很讚,因為不用準備很多錢,搞不好在國外遇到豔遇,從此就留在國外囉!啊!不然看你在哪裡,我跟你去做國際志工好了……」
我還來不及回答,話題很快又轉移到別的地方去,哪一家的生魚片蓋飯好吃,CP值超高,哪個團購網的APP這個禮拜有很划算的面膜,還有老闆的八卦……
出國,變成像腳踏車換煞車片般隨意的東西,人生出現難以駕馭的情況時,彷彿出個國,一切就會自然而然變好了。
語言會變好,能力會變好,心情會變好,薪水會變好,甚至很多人相信只要自己換個國家,原本平凡的相貌,突然就會變成東方大美女。
到目前為止的人生,超過一半以上的時間生活、工作都在異國的我,聽到別人這麼草率討論出國的決定,像是遇到討厭的頭痛就想趕快吞止痛藥一樣,不禁立刻胃腸翻攪,頓時五味雜陳。
外表雖然若無其事,但是我的內心正在狂嘶怒吼:「我討厭你這種人!如果只是為了改變眼前無聊的生活而出國的話,老實說不用費事去旅行,你只需要一根棉花棒就夠了!」
我的「一根棉花棒改變一生」的方法非常簡單,不信的話,只要下次看到有陌生人正在用棉花棒掏耳朵的時候,故意走過去用手輕輕推一下,只消不到兩秒鐘,保證雙方的生命都會從此完全改變—對方會因你而一輩子成為聾子,也會因故意傷害罪而坐牢。有什麼別的方法比這樣輕輕一碰,就可以從此改變兩個人的命運更加簡單的方式呢?所以我常常提醒想出國的人,「改變」不應該是出國的目的,改變應該只是追求夢想過程當中自然產生的副產品,像是提煉石油的過程當中,必然產生可以用來鋪路的瀝青,否則用棉花棒真的比較快。
Q 02夢想有多少,就追求多少嗎?
改變原本是好事,追求夢想也是好事,但如果夢想就像天上繁星,可以隨手拈來,只要有夢就追,追逐一個夢接著另一個夢,我卻不那麼確定。因為就像老歌星Neil Young在<The Painter>歌詞裡面說的,如果你所有的夢都去追的話,結果只會迷失自己,不單不會讓人覺得滿足,反而覺得筋疲力盡。
覺得無聊去旅行的人,出國的短暫刺激過去以後,很快就又會回到無聊的狀態,只是這回—換成在國外無聊。
覺得出國隨便去做什麼都可以的人,其實什麼都不適合。因為那就好像手持著電視遙控器,呆坐在沙發上無止無盡的轉台,無論有多少頻道,很快就會覺得無聊吧?不知道自己要找什麼的人,結果也什麼都找不到。
真正的夢想,應該是讓人有「非做不可」「不做會死」的強烈情緒的事情,絕對不會是「這也不錯」「那也可以」的那種。
迷惘的真相,通常是因為我們在可有可無中做選擇。飢餓的人,不會輕易選擇不吃;非要到一個目的地不可的人,也不會輕易選擇不出發。
如果當過背包客、住過青年旅館的人,也應該有遇過這種人的經驗。就在無止境的背包旅行中流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尼泊爾加德滿都的四眼天神廟到泰國曼谷的考山路,從加拿大西岸的溫哥華到印度西岸的Goa,既停不下來,也不知道要到哪裡去,就這樣毫無目的地從一個國家流浪到另一個國家,從一家青年旅館到另一家青年旅館,手上拿著一瓶啤酒,等待著新鮮的事情出現,來場精彩的人生轉折,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無聊感逐漸增加,越來越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只剩下緊抓著一點點資深背包客的身分。
正像提煉石油,追求夢想的過程當中除了得到珍貴的燃燒動力,還有可以鋪設夢想道路的原料,但也不能忽視帶給這個世界的污染,或消耗了不能取代的有限資源,這裡所說的「稀有資源」就是一個人有限的青春生命和時間,而所謂的「污染」,就是為了達成夢想犧牲的代價。
對夢想無止境的追求,一個都不願放手,就像跨國石油公司在全世界地底深處瘋狂的挖掘與探勘,到後來,已經搞不清楚到底是真正需要,還是純粹的貪婪。
如果真的是追求夢想的話,其實只需要一點點就夠了。
任何一個小小的夢想,都值得好好追求一輩子。到孟加拉去創立Motherhouse品牌的日本女生山口繪理子,她出國賭上人生的事,也不過就是想證明在當地廉價、隨手可得的黃麻纖維,也能變成手工精品而已。
Q 03問問自己出國的理由?
出國追尋夢想,有點像去參加昂貴的成長課程,既然願意掏腰包,應該沒有人是特地去聽講師插科打諢,講黃色笑話,或是看長得很帥的講師會不會突然來個前滾翻、後滾翻、吞火把、跳火圈之類的,但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會被華麗的噱頭吸引,而忘記了初衷,忘記一場好的演講不在於「娛樂度」,以至於我們誤以為好的表演者就是很讚的演講者,我們被娛樂了,直到回家以後,悵悵然若有所失,說不出來得到什麼也想不起來講者到底說了什麼。
所以出國的理由是什麼?是在出發前必須問自己非常重要的第一個問題。
在網路一個背包客的討論區裡,有人回答說出國是為了「切斷不愉快的現狀」,有人則說「想看不一樣的風景」「想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應該沒有人會認為,只要掏錢去參加了昂貴的成長課程,就一定能夠改變人生,那麼出國也是這樣。因為如果只是想改變,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改變,或沒有夢想作為燃燒的動力在行動的背後支撐,甚至還沒想清楚要透過改變,讓未來的自己變成什麼樣子的話,其實不用出國,你只需要前面提到的用一根棉花棒。
出國尋求生命改變的時機,可以是十六歲,當然也可以是六十歲,追尋改變的動機,簡單地說,也可以區分成「正面的追求」跟「負面的逃避」兩種。兩種同樣促成改變的動機,一種是正面的,另一種則是負面的,從單純的行動上看來,雖然同樣都是離開故鄉到另外一個國度去生活,到一個新環境去勇敢迎接改變,但動機不同,卻往往決定了出國是否能夠有真正的收穫。
抱著正面態度迎接改變,找到非做不可的事情,就是一種順從自然,發現天賦的過程。然而如果是為了逃避現實的不如意,無論是因為剛剛經歷一場椎心刺骨的情殤,還是離開一份如噩夢般的工作,或是因為找不到工作、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基於這種負面心態進行的改變,無論出國去做什麼,或又得到什麼,一旦回到自己的地方面對現實以後,一切彷彿又被拉回原點,猶如從一場美夢中醒來,並不會為人生加分,只會變得更難面對現實而已。
我有必要出國嗎?
Q 01你因為「無聊」才出國?
「我好想出國。」最近一群朋友聚餐的時候,有個當了好幾年上班族的友人嘆了一口氣。
「要去哪裡?」我問。
「哪裡都可以,只要不要待在這個無聊的鬼地方就好了。」朋友這麼說。
「去做什麼?」我緊接著又問。
「什麼都好,念語言學校也可以,當背包客也不錯,打工度假好像也很讚,因為不用準備很多錢,搞不好在國外遇到豔遇,從此就留在國外囉!啊!不然看你在哪裡,我跟你去做國際志工好了……」
我還來不及回答,話題很快又轉移到別的地方去,哪一家的生魚片蓋飯好吃,CP值超高,哪個團購網的APP這個禮拜有很划算的面膜,還有老闆的八卦……
出國,變成像腳踏車換煞車片般隨意的東西,人生出現難以駕馭的情況時,彷彿出個國,一切就會自然而然變好了。
語言會變好,能力會變好,心情會變好,薪水會變好,甚至很多人相信只要自己換個國家,原本平凡的相貌,突然就會變成東方大美女。
到目前為止的人生,超過一半以上的時間生活、工作都在異國的我,聽到別人這麼草率討論出國的決定,像是遇到討厭的頭痛就想趕快吞止痛藥一樣,不禁立刻胃腸翻攪,頓時五味雜陳。
外表雖然若無其事,但是我的內心正在狂嘶怒吼:「我討厭你這種人!如果只是為了改變眼前無聊的生活而出國的話,老實說不用費事去旅行,你只需要一根棉花棒就夠了!」
我的「一根棉花棒改變一生」的方法非常簡單,不信的話,只要下次看到有陌生人正在用棉花棒掏耳朵的時候,故意走過去用手輕輕推一下,只消不到兩秒鐘,保證雙方的生命都會從此完全改變—對方會因你而一輩子成為聾子,也會因故意傷害罪而坐牢。有什麼別的方法比這樣輕輕一碰,就可以從此改變兩個人的命運更加簡單的方式呢?所以我常常提醒想出國的人,「改變」不應該是出國的目的,改變應該只是追求夢想過程當中自然產生的副產品,像是提煉石油的過程當中,必然產生可以用來鋪路的瀝青,否則用棉花棒真的比較快。
Q 02夢想有多少,就追求多少嗎?
改變原本是好事,追求夢想也是好事,但如果夢想就像天上繁星,可以隨手拈來,只要有夢就追,追逐一個夢接著另一個夢,我卻不那麼確定。因為就像老歌星Neil Young在<The Painter>歌詞裡面說的,如果你所有的夢都去追的話,結果只會迷失自己,不單不會讓人覺得滿足,反而覺得筋疲力盡。
覺得無聊去旅行的人,出國的短暫刺激過去以後,很快就又會回到無聊的狀態,只是這回—換成在國外無聊。
覺得出國隨便去做什麼都可以的人,其實什麼都不適合。因為那就好像手持著電視遙控器,呆坐在沙發上無止無盡的轉台,無論有多少頻道,很快就會覺得無聊吧?不知道自己要找什麼的人,結果也什麼都找不到。
真正的夢想,應該是讓人有「非做不可」「不做會死」的強烈情緒的事情,絕對不會是「這也不錯」「那也可以」的那種。
迷惘的真相,通常是因為我們在可有可無中做選擇。飢餓的人,不會輕易選擇不吃;非要到一個目的地不可的人,也不會輕易選擇不出發。
如果當過背包客、住過青年旅館的人,也應該有遇過這種人的經驗。就在無止境的背包旅行中流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尼泊爾加德滿都的四眼天神廟到泰國曼谷的考山路,從加拿大西岸的溫哥華到印度西岸的Goa,既停不下來,也不知道要到哪裡去,就這樣毫無目的地從一個國家流浪到另一個國家,從一家青年旅館到另一家青年旅館,手上拿著一瓶啤酒,等待著新鮮的事情出現,來場精彩的人生轉折,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無聊感逐漸增加,越來越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只剩下緊抓著一點點資深背包客的身分。
正像提煉石油,追求夢想的過程當中除了得到珍貴的燃燒動力,還有可以鋪設夢想道路的原料,但也不能忽視帶給這個世界的污染,或消耗了不能取代的有限資源,這裡所說的「稀有資源」就是一個人有限的青春生命和時間,而所謂的「污染」,就是為了達成夢想犧牲的代價。
對夢想無止境的追求,一個都不願放手,就像跨國石油公司在全世界地底深處瘋狂的挖掘與探勘,到後來,已經搞不清楚到底是真正需要,還是純粹的貪婪。
如果真的是追求夢想的話,其實只需要一點點就夠了。
任何一個小小的夢想,都值得好好追求一輩子。到孟加拉去創立Motherhouse品牌的日本女生山口繪理子,她出國賭上人生的事,也不過就是想證明在當地廉價、隨手可得的黃麻纖維,也能變成手工精品而已。
Q 03問問自己出國的理由?
出國追尋夢想,有點像去參加昂貴的成長課程,既然願意掏腰包,應該沒有人是特地去聽講師插科打諢,講黃色笑話,或是看長得很帥的講師會不會突然來個前滾翻、後滾翻、吞火把、跳火圈之類的,但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會被華麗的噱頭吸引,而忘記了初衷,忘記一場好的演講不在於「娛樂度」,以至於我們誤以為好的表演者就是很讚的演講者,我們被娛樂了,直到回家以後,悵悵然若有所失,說不出來得到什麼也想不起來講者到底說了什麼。
所以出國的理由是什麼?是在出發前必須問自己非常重要的第一個問題。
在網路一個背包客的討論區裡,有人回答說出國是為了「切斷不愉快的現狀」,有人則說「想看不一樣的風景」「想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應該沒有人會認為,只要掏錢去參加了昂貴的成長課程,就一定能夠改變人生,那麼出國也是這樣。因為如果只是想改變,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改變,或沒有夢想作為燃燒的動力在行動的背後支撐,甚至還沒想清楚要透過改變,讓未來的自己變成什麼樣子的話,其實不用出國,你只需要前面提到的用一根棉花棒。
出國尋求生命改變的時機,可以是十六歲,當然也可以是六十歲,追尋改變的動機,簡單地說,也可以區分成「正面的追求」跟「負面的逃避」兩種。兩種同樣促成改變的動機,一種是正面的,另一種則是負面的,從單純的行動上看來,雖然同樣都是離開故鄉到另外一個國度去生活,到一個新環境去勇敢迎接改變,但動機不同,卻往往決定了出國是否能夠有真正的收穫。
抱著正面態度迎接改變,找到非做不可的事情,就是一種順從自然,發現天賦的過程。然而如果是為了逃避現實的不如意,無論是因為剛剛經歷一場椎心刺骨的情殤,還是離開一份如噩夢般的工作,或是因為找不到工作、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基於這種負面心態進行的改變,無論出國去做什麼,或又得到什麼,一旦回到自己的地方面對現實以後,一切彷彿又被拉回原點,猶如從一場美夢中醒來,並不會為人生加分,只會變得更難面對現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