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贏者為王——人生處處都是博弈 「生而為贏,贏者為王」,這個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很多老師們總會用這句話來激勵那些為了夢想在考場的道路上苦苦奮鬥的學子們。但是,只有想贏的美好願望是遠遠不夠的。贏得成功過程是走過一坡,又是一峰,漫漫長路,遙遙無期,隨處都是博弈。我們要用好二十幾歲的腦子,學會圓融的處事策略,做個競爭中的高手,在人生的博弈中獲得生存,取得勝利。在博弈中、「談笑間」,贏得人生的輝煌。
二十幾歲,腦子不能不轉 歲月總是在不經意間輕輕走遠,走過了清純的藍天綠地,走過了朦朧的美麗,走過了迷茫的心情,年少時我們可以抒情感懷,衷情於遠足踏青,一路鈴聲一路歌;我們可以俠骨柔情,沉浸於看瓊瑤、讀三毛、談金庸、論古龍;我們可以浪漫,可以幻想,可以無憂無慮,甚至可以不勞而獲,但如果你,二十幾歲的你依然可以容忍自己在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還過得如此安逸與頹廢,如此的瀟灑與不管不顧,如此的任性與焦躁,那麼,三十、四十、五十歲的你就會一無所有,不僅沒有收穫,就連青春的資本也揮霍殆盡。 二十幾歲,也許還在上大學,也許還在考研究所,也許還在找工作,也許還在新的工作上苦苦摸索,也許還在創業路上艱難的探索。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事業的迷茫,對待情感的豐富,一切的一切,都是神秘的、都是有待時間檢驗的,都是無法定論的。二十幾歲,這是一個由小孩向成人孵化的過程。 二十幾歲,這一人生階段的的確確是一個低谷,大多數人沒有事業,更沒有鈔票,沒有車子,沒有房子,有的只是年輕的活力與各式各樣無盡的慾望。二十幾歲,可以為衝動付出應該繳納的學費,也應該經歷成功前要嚐試的無數次失敗。二十幾歲,這是一個情感與荷爾蒙都爆發的年齡,因為有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有年輕氣盛、咄咄逼人的過份陽剛與自信,更有在路上的不甘寂寞和孤獨。二十幾歲,我們剛剛上路,在路上,有太多太多的誘惑。 可是,正因為如此,請你務必記得帶著頭腦上路。否則,當你沉浸在花前月下,陶醉於自我的小情調時,其他同齡人已經跑到了前面。 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上刊登的文章中介紹了四名美英成功少年,這些年輕人均在十五歲以前開始創業,二十歲前個人資產均超過一百萬美元。 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神奇經歷吧! 二○○二年,住在英國愛丁堡的十四歲男孩弗雷澤‧多爾蒂喜歡用祖母的菜譜在家製作果醬。鄰居和朋友們對多爾蒂製作的果醬讚賞有加。 不久,多爾蒂接到了第一筆果醬訂單。由於家庭製作難以完成訂單要求,多爾蒂與一家有兩百人規模的食品加工廠簽下合約,工廠每月抽出幾天為他製作果醬。十六歲那年,多爾蒂選擇放棄學業,把全部時間投入他的果醬生意中。 二○○七年初,英國韋特羅斯(Waitrose)超市與多爾蒂接洽,希望經銷他的「超級果醬」產品。幾個月後「超級果醬」開始出現在該公司一百八十四家連鎖店的貨架上。此後,英國零售業巨頭特易購購進「超級果醬」,並在其三百家連鎖店出售。與此同時,多爾蒂努力開發製作多種口味果醬,為「超級果醬」爭取更大市場。二○○七年,「超級果醬」銷售額為七十五萬美元,二○○八年全年銷售額達一百五十萬美元。十九歲的多爾蒂個人資產已超過一百萬美元。 他說:「我並非在駕駛炫車環遊四周,我是在冒險。」他還對其他年輕企業家建議:「要對冒險有自己的觀點,並享受這個旅程。」 而詹森則是敢於突破自己,取得成功的年輕人。 一九九四年,家住美國佛吉尼亞的男孩卡梅倫‧詹森開始了自己平生第一筆生意——為父母的節日聚會發邀請。當時他只有九歲。 十一歲那年,詹森通過銷售問候卡片積蓄了數千美元,並給自己的公司取名為的「歡樂與眼淚」。十二歲時,詹森花一百美元購得妹妹積存的全套三十個「豆豆娃」,並將這些TY公司製作的娃娃通過「電子港灣」(eBay)網站銷售,獲得十倍收益。 詹森嗅到商機,隨即聯繫TY公司,批量購進「豆豆娃」,並通過「電子港灣」和「歡樂與眼淚」公司網站銷售。 詹森在不到一年時間內積蓄了五萬美元。隨後,他用這筆錢身為本金,創辦能為客戶保密個人資訊的My EZ Mail郵件服務系統。兩年後,My EZ Mail月獲益三千美元。 一九九七年,詹森與另外兩個年輕人合作創辦Surfingpries網路廣告公司,獲取巨額利潤。 二十三歲的詹森說:「高中畢業前,我的資產已超過一百萬美元。」他對其他年輕企業家的建議是:「要突破自己,不要害怕被拒絕,要不恥下問。」 這些少年成功人士的共同點是,具備敏銳的商業感覺,以及把想法變成現實的無窮幹勁。下面這個年輕庫克兄妹夢想成真的故事,更說明瞭動腦筋的重要性。 二○○五年,時年十五歲的美國女孩凱薩琳‧庫克和十七歲的哥哥戴夫‧庫克翻閱高中畢業紀念冊時,產生了將紀念冊搬上網路的想法。於是,他們說服兄長傑夫,投資二十五萬美元,幫助他們建立了My Yearbook.com社交網站。 儘管許多投資者希望My Yearbook.com能將總部從新澤西州的斯基爾曼遷至紐約,並希望能在用戶個人資訊頁面添加廣告內容,但庫克兄妹堅持自己的想法,拒絕了這些要求。 二○○二年,網站從創投公司募集到四百一十萬美元,此後開始業務大發展,迪士尼公司、美國廣播公司(ABC)、露得清公司等紛紛成為其廣告客戶。現在,My Yearbook.com受到眾多年輕人熱捧,在全世界擁有三百萬用戶。凱薩琳說,現在網站的年收益達到「七位數」。 他們的經歷啟示我們,十幾歲,腦子轉轉,就可能一鳴驚人。二十幾歲,就更應該靠頭腦來賺錢! 人生處處是博弈 博弈論是由兩位傑出的學者——馮‧諾曼和摩根斯坦在上世紀中期創立的。用專業術語說,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在直接相互作用時,人們如何進行決策、以及這種決策如何達到均衡的問題。 我們的人生是一個永不停息的博弈過程,博弈意味著通過選擇合適策略達到合意結果。所以處在永不停息的博弈當中,可以看做是永不停息的博弈決策過程。例如:人們每天從一早醒來就必須不斷地作決定,我們日復一日決定早餐要吃什麼,直到養成固定的飲食習慣;要不要到超市瘋狂採購一番;要不要看場電影、散散步、買部車、把菜吃完、在轉盤賭局裏下紅或是下黑,甚至讀一本書……不管怎麼樣,是深思熟慮或一時衝動,你已經開始讀這本書了——這就是一個決定。 還有更為重大的博弈決策:報考什麼學校、選擇什麼專業、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怎樣開展一項研究、如何打理生意、該和誰合作、做不做兼職、要不要辭掉工作、要不要考研究生、 要不要競爭總裁的職位,甚至是要不要結婚、什麼時候結婚、該和誰結婚、要不要孩子、怎樣將孩子撫養成人等等。在這些決策中,存在一個共同的因素,那就是你並不是一個人在作決定,在一個毫無干擾的真空世界裏作決定。相反,你的身邊充斥著和你一樣的決策者,他們的選擇與你的選擇相互作用。這種互動關係自然會對你的思維和行動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且別人的選擇和決策直接影響著你的決策結果。 身為博弈者的我們,想要成為人生這場最大的博弈勝者就意味著我們要在二十幾歲時就最大程度地利用「遊戲規則」,盡可能地積累作出正確決定的要素。 在人與人的博弈中,你必須意識到,你的商業對手、未來伴侶乃至你的孩子都是聰明而有主見的人,是關心自己利益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動的和中立的角色。他們的目標常常與你的目標發生衝突;另一方面,他們當中包含著潛在的合作因素。在你作決定的時候,必須將這些衝突考慮在內,同時注意發揮合作因素的作用。博弈不一定是壞事,也未必不能取得好的結果。我們今天享受的豐富物質生活,都是來源於自由市場的競爭——同樣也是博弈的結果。 亞當‧斯密在一七七六年所發表的經典之作《國富論》,其中關於自私行為與市場運作的兩段,是經濟學上被引用得最多的名言,它充份說明瞭人生中處處所見的博弈關係:很多時候,一個人會需要兄弟朋友的幫助,但假如他真的要依靠他們的仁慈之心,他將會失望。倘若在需求中他能引起對方的利己之心,從而證明幫助他人是對自己有益的事,那麼這個人的成功機會較大。 任何人向他人提出任何形式的交易建議,都是這樣想:給我所需要的,我就會給你所需要的——這是每一個交易建議的含義;而我們從這種互利的辦法中,所獲的會比我們所需的更多。我們的晚餐不是得自屠夫、釀酒商人,或麵包師傅的仁慈之心,而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利益特別關注。我們認為他們給我們供應,並非行善,而是為了他們的自利。所以,每個人都會盡其所能,運用自己的資本來爭取最大的利益。一般而言,他不會有意為公眾服務,也不自知對社會有什麼貢獻。他關心的僅是自己的安全、自己的利益。但如此一來,他就好像被一隻無形之手引領,在不自覺中對社會的改進盡力而為。在一般的情形下,一個人為求私利而無心對社會作出貢獻,其對社會的貢獻遠比有意圖作出的大。 生活就是如此。我們常常自以為已經踏上了一條所謂「完美」的坦途,並準備心安理得地走下去,不經意間,卻發現當我們試圖以一種邏輯、一套方法、一條道路、一勞永逸地解決一切問題時,總難免會碰得頭破血流。 身為二十幾歲的人,為了自己,也為了與他人更好地合作,你需要學習一點博弈學的策略思維。有意識地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為強者。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曾說:「要想在現代社會做一個有文化的人,你必須對博弈論有一個大致瞭解。」這可不是一句空話,要好好思考其中的深意才能有所收穫。
二十幾歲,腦子不能不轉 歲月總是在不經意間輕輕走遠,走過了清純的藍天綠地,走過了朦朧的美麗,走過了迷茫的心情,年少時我們可以抒情感懷,衷情於遠足踏青,一路鈴聲一路歌;我們可以俠骨柔情,沉浸於看瓊瑤、讀三毛、談金庸、論古龍;我們可以浪漫,可以幻想,可以無憂無慮,甚至可以不勞而獲,但如果你,二十幾歲的你依然可以容忍自己在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還過得如此安逸與頹廢,如此的瀟灑與不管不顧,如此的任性與焦躁,那麼,三十、四十、五十歲的你就會一無所有,不僅沒有收穫,就連青春的資本也揮霍殆盡。 二十幾歲,也許還在上大學,也許還在考研究所,也許還在找工作,也許還在新的工作上苦苦摸索,也許還在創業路上艱難的探索。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事業的迷茫,對待情感的豐富,一切的一切,都是神秘的、都是有待時間檢驗的,都是無法定論的。二十幾歲,這是一個由小孩向成人孵化的過程。 二十幾歲,這一人生階段的的確確是一個低谷,大多數人沒有事業,更沒有鈔票,沒有車子,沒有房子,有的只是年輕的活力與各式各樣無盡的慾望。二十幾歲,可以為衝動付出應該繳納的學費,也應該經歷成功前要嚐試的無數次失敗。二十幾歲,這是一個情感與荷爾蒙都爆發的年齡,因為有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有年輕氣盛、咄咄逼人的過份陽剛與自信,更有在路上的不甘寂寞和孤獨。二十幾歲,我們剛剛上路,在路上,有太多太多的誘惑。 可是,正因為如此,請你務必記得帶著頭腦上路。否則,當你沉浸在花前月下,陶醉於自我的小情調時,其他同齡人已經跑到了前面。 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上刊登的文章中介紹了四名美英成功少年,這些年輕人均在十五歲以前開始創業,二十歲前個人資產均超過一百萬美元。 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神奇經歷吧! 二○○二年,住在英國愛丁堡的十四歲男孩弗雷澤‧多爾蒂喜歡用祖母的菜譜在家製作果醬。鄰居和朋友們對多爾蒂製作的果醬讚賞有加。 不久,多爾蒂接到了第一筆果醬訂單。由於家庭製作難以完成訂單要求,多爾蒂與一家有兩百人規模的食品加工廠簽下合約,工廠每月抽出幾天為他製作果醬。十六歲那年,多爾蒂選擇放棄學業,把全部時間投入他的果醬生意中。 二○○七年初,英國韋特羅斯(Waitrose)超市與多爾蒂接洽,希望經銷他的「超級果醬」產品。幾個月後「超級果醬」開始出現在該公司一百八十四家連鎖店的貨架上。此後,英國零售業巨頭特易購購進「超級果醬」,並在其三百家連鎖店出售。與此同時,多爾蒂努力開發製作多種口味果醬,為「超級果醬」爭取更大市場。二○○七年,「超級果醬」銷售額為七十五萬美元,二○○八年全年銷售額達一百五十萬美元。十九歲的多爾蒂個人資產已超過一百萬美元。 他說:「我並非在駕駛炫車環遊四周,我是在冒險。」他還對其他年輕企業家建議:「要對冒險有自己的觀點,並享受這個旅程。」 而詹森則是敢於突破自己,取得成功的年輕人。 一九九四年,家住美國佛吉尼亞的男孩卡梅倫‧詹森開始了自己平生第一筆生意——為父母的節日聚會發邀請。當時他只有九歲。 十一歲那年,詹森通過銷售問候卡片積蓄了數千美元,並給自己的公司取名為的「歡樂與眼淚」。十二歲時,詹森花一百美元購得妹妹積存的全套三十個「豆豆娃」,並將這些TY公司製作的娃娃通過「電子港灣」(eBay)網站銷售,獲得十倍收益。 詹森嗅到商機,隨即聯繫TY公司,批量購進「豆豆娃」,並通過「電子港灣」和「歡樂與眼淚」公司網站銷售。 詹森在不到一年時間內積蓄了五萬美元。隨後,他用這筆錢身為本金,創辦能為客戶保密個人資訊的My EZ Mail郵件服務系統。兩年後,My EZ Mail月獲益三千美元。 一九九七年,詹森與另外兩個年輕人合作創辦Surfingpries網路廣告公司,獲取巨額利潤。 二十三歲的詹森說:「高中畢業前,我的資產已超過一百萬美元。」他對其他年輕企業家的建議是:「要突破自己,不要害怕被拒絕,要不恥下問。」 這些少年成功人士的共同點是,具備敏銳的商業感覺,以及把想法變成現實的無窮幹勁。下面這個年輕庫克兄妹夢想成真的故事,更說明瞭動腦筋的重要性。 二○○五年,時年十五歲的美國女孩凱薩琳‧庫克和十七歲的哥哥戴夫‧庫克翻閱高中畢業紀念冊時,產生了將紀念冊搬上網路的想法。於是,他們說服兄長傑夫,投資二十五萬美元,幫助他們建立了My Yearbook.com社交網站。 儘管許多投資者希望My Yearbook.com能將總部從新澤西州的斯基爾曼遷至紐約,並希望能在用戶個人資訊頁面添加廣告內容,但庫克兄妹堅持自己的想法,拒絕了這些要求。 二○○二年,網站從創投公司募集到四百一十萬美元,此後開始業務大發展,迪士尼公司、美國廣播公司(ABC)、露得清公司等紛紛成為其廣告客戶。現在,My Yearbook.com受到眾多年輕人熱捧,在全世界擁有三百萬用戶。凱薩琳說,現在網站的年收益達到「七位數」。 他們的經歷啟示我們,十幾歲,腦子轉轉,就可能一鳴驚人。二十幾歲,就更應該靠頭腦來賺錢! 人生處處是博弈 博弈論是由兩位傑出的學者——馮‧諾曼和摩根斯坦在上世紀中期創立的。用專業術語說,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在直接相互作用時,人們如何進行決策、以及這種決策如何達到均衡的問題。 我們的人生是一個永不停息的博弈過程,博弈意味著通過選擇合適策略達到合意結果。所以處在永不停息的博弈當中,可以看做是永不停息的博弈決策過程。例如:人們每天從一早醒來就必須不斷地作決定,我們日復一日決定早餐要吃什麼,直到養成固定的飲食習慣;要不要到超市瘋狂採購一番;要不要看場電影、散散步、買部車、把菜吃完、在轉盤賭局裏下紅或是下黑,甚至讀一本書……不管怎麼樣,是深思熟慮或一時衝動,你已經開始讀這本書了——這就是一個決定。 還有更為重大的博弈決策:報考什麼學校、選擇什麼專業、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怎樣開展一項研究、如何打理生意、該和誰合作、做不做兼職、要不要辭掉工作、要不要考研究生、 要不要競爭總裁的職位,甚至是要不要結婚、什麼時候結婚、該和誰結婚、要不要孩子、怎樣將孩子撫養成人等等。在這些決策中,存在一個共同的因素,那就是你並不是一個人在作決定,在一個毫無干擾的真空世界裏作決定。相反,你的身邊充斥著和你一樣的決策者,他們的選擇與你的選擇相互作用。這種互動關係自然會對你的思維和行動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且別人的選擇和決策直接影響著你的決策結果。 身為博弈者的我們,想要成為人生這場最大的博弈勝者就意味著我們要在二十幾歲時就最大程度地利用「遊戲規則」,盡可能地積累作出正確決定的要素。 在人與人的博弈中,你必須意識到,你的商業對手、未來伴侶乃至你的孩子都是聰明而有主見的人,是關心自己利益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動的和中立的角色。他們的目標常常與你的目標發生衝突;另一方面,他們當中包含著潛在的合作因素。在你作決定的時候,必須將這些衝突考慮在內,同時注意發揮合作因素的作用。博弈不一定是壞事,也未必不能取得好的結果。我們今天享受的豐富物質生活,都是來源於自由市場的競爭——同樣也是博弈的結果。 亞當‧斯密在一七七六年所發表的經典之作《國富論》,其中關於自私行為與市場運作的兩段,是經濟學上被引用得最多的名言,它充份說明瞭人生中處處所見的博弈關係:很多時候,一個人會需要兄弟朋友的幫助,但假如他真的要依靠他們的仁慈之心,他將會失望。倘若在需求中他能引起對方的利己之心,從而證明幫助他人是對自己有益的事,那麼這個人的成功機會較大。 任何人向他人提出任何形式的交易建議,都是這樣想:給我所需要的,我就會給你所需要的——這是每一個交易建議的含義;而我們從這種互利的辦法中,所獲的會比我們所需的更多。我們的晚餐不是得自屠夫、釀酒商人,或麵包師傅的仁慈之心,而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利益特別關注。我們認為他們給我們供應,並非行善,而是為了他們的自利。所以,每個人都會盡其所能,運用自己的資本來爭取最大的利益。一般而言,他不會有意為公眾服務,也不自知對社會有什麼貢獻。他關心的僅是自己的安全、自己的利益。但如此一來,他就好像被一隻無形之手引領,在不自覺中對社會的改進盡力而為。在一般的情形下,一個人為求私利而無心對社會作出貢獻,其對社會的貢獻遠比有意圖作出的大。 生活就是如此。我們常常自以為已經踏上了一條所謂「完美」的坦途,並準備心安理得地走下去,不經意間,卻發現當我們試圖以一種邏輯、一套方法、一條道路、一勞永逸地解決一切問題時,總難免會碰得頭破血流。 身為二十幾歲的人,為了自己,也為了與他人更好地合作,你需要學習一點博弈學的策略思維。有意識地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為強者。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曾說:「要想在現代社會做一個有文化的人,你必須對博弈論有一個大致瞭解。」這可不是一句空話,要好好思考其中的深意才能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