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零誤解溝通需要掌握的表達技巧
一.語彙豐富,用詞準確
不學無術的山東軍閥韓複?曾在某大學發表過一次笑話百出的演講。他說:「今天到會的人十分茂盛,敝人實在很感冒。你們都是大學生,懂得七八國的英語。我不懂這些,今天是鶴立雞群了。」
這裏,他把描寫植物生長繁茂的詞語「茂盛」用來形容人「多」,把疾病術語「感冒」用來代替表示情緒的概念「感動」,把語種之一的英語說成「七八國的英語」,並把表示超凡出眾的「鶴立雞群」用來表示謙虛,真讓人忍俊不禁。
韓複?之所以鬧出這些笑話,是因為用詞不當,具體來說,是不清楚「茂盛」、「感冒」、「英語」、「鶴立雞群」這些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說話者要讓他人理解和接受所講的內容,在選用詞語表達概念時,就必須做到明確清晰。西班牙著名作家巴羅哈說過:「使用語言最應該注意的是準確和清晰,其次才是文雅。」
二○○九年,全世界爆發了A型H1N1流感,起初叫做「豬流感」,但是專家稱:「這並不是由食物引發的疫情,稱為豬流感並不準確。我們要向公眾說明食用豬肉不會感染這種流感,這很重要。」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代理主任貝塞爾說:「公眾中相當一部分人對豬流感存有誤解。這種誤解無益於豬肉生產商與食用豬肉的消費者,同樣也對那些想知道疫情傳染源的人無益。」
可見,名稱的不準確可能造成多大的誤解和消極影響。
日常生活中,許多人會犯用詞不當的毛病,如有人的說「恢復疲勞」,本來應該講「消除疲勞」,或是「恢復健康」都可以,但「恢復疲勞」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原來是疲勞,現在不疲勞了,要再恢復到疲勞狀態」,這顯然不是說話者的本意。
那麼,我們運用語彙,怎樣才能做到準確呢?
(一)語彙豐富
要想表達準確,必須具備豐富的辭彙。福樓拜曾告誡人們:任何事物都只用一個名詞來稱呼,只用一個動詞來標誌它的動作,只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它。如果講話者辭彙貧乏,說話時即使搜腸刮肚,也決不會有精彩的談吐。
對字、詞的種類、句子的樣式,掌握理解的數量要多,並善於運用唯一的字眼、一定的句式,準確而明晰地表情達意。
為了使你的辭彙更豐富,可以多讀好文章和好書,多聽辭彙豐富的人說話,來磨練你的語言感覺。
(二)認真辨析詞義
辨析詞義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看詞義範圍的大小,二是看詞義的輕重,三是看詞的適用對象,四是看詞的感情色彩,五是看詞的搭配習慣。
在一所大學裏,有一個大學生肚子痛,用手捂著自己的肚子,跑到學校的醫務室,對坐診的大夫說:「師傅,我肚子疼!」坐診的大夫說:「這裏只有大夫,沒有師傅,找師傅請到學生食堂。」學生的臉一下子紅到了脖子根。
這個學生也許是急不擇言,也許是「師傅」這詞說順了口,總之,他用了一個不適當的稱呼,而使醫院的大夫感到不快。
「師傅」這個稱呼,在我國使用很廣,原是指對工、商、戲劇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的一種尊稱,後泛指對所有有技藝的人。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這個詞在社會中比較流行,有虛心請教、尊敬對方之意,但它多用於非知識界的人士,一般不用於稱呼有職稱、有學位的人,否則容易有漠視之嫌。
(三)不要自創辭彙
我們在表達中的用詞準確,還要注意不要自創別人不懂的表達方法。古時候武則天為自己的名字造字「曌」,因為武則天是皇帝,有這個特權,也方便推廣。但是今天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隨意造詞或者符號,就很容易讓別人費解,甚至誤解。
劉先生身體不適去看醫生,醫生診斷後在處方單上瀟灑地寫了一個大大的「!」,然後交給護士小姐。
劉先生心裏一陣愕然,心想:「我認為只是輕微小病,沒想到竟這麼嚴重,醫生都打起感嘆號了?」於是連忙請教護士小姐。護士小姐淡然答道:「沒什麼,打點滴!」
這是根據她自己的習慣,把點滴寫成了「!」。這不是規範的符號,別人很難弄懂,很容易引起誤解。
二.一個錯字,謬以千里
許多時候,人們之間的誤解,僅僅是因為疏忽,把字詞弄錯了而造成的。
美國前總統布希愛說話,他的話比美國歷屆任何一個總統都多,與此相應的口誤率也相應為最多。比如,二○○○年出訪加拿大時,他興高采烈地「感謝普坦總理」,而加拿大當時在任總理的名字是吉恩‧克雷蒂安;二○○一年與北約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會面時,他把北約秘書長羅伯遜說成了「羅賓遜」;在二○○二年一月的一次公開講話中,他把巴基斯坦說成了「巴基佬」……
有時候他還會出現語法錯誤。二○○四年八月五日,布希在簽署國防撥款法案後就反恐問題發表了演講。在強調政府的反恐決心時,布希說:「我們的敵人變換手法,隨機應變,我們也一樣。」他接著說,「他們從不停止考慮危害我們國家和人民的新途徑,我們也一樣。」不過,布希這一次倒是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於是不動聲色地改口道:「我們會永不停息地思考最好的對策,盡力去保衛我們的國家和人民。我們必須永遠想在敵人的前面!」
字詞的錯訛造成意思的錯誤表達,常常會給我們的交際帶來誤解和麻煩。因此,我們平時應該加強文字的基本功訓練,儘量避免錯誤的字詞和語法問題。
有時候,翻譯的錯誤也會引起理解的誤差。
美國有名的派克金筆運往拉丁美洲推銷,廣告上把派克金筆「不漏水」一句譯成「避孕」,讓人啼笑皆非。而德文版美國《讀者文摘》的一則廣告,把「百事可樂,提養精神」譯成「百事可樂,死而復活」,讓西德人看了搖頭不止。
可見,做翻譯工作的人應該掌握外語的準確意思,在翻譯中真正做到「信、達、雅」。
在社會交往中,我們尤其應該注意不要搞錯交際對象的名字,這有可能造成交際中的誤解,或者使對方覺得我們不夠重視他。
人都非常重視自己的名字,那麼在稱呼別人的時候,如果將別人的名字叫錯,就可能引起對方不滿。比如有的人愛念錯別字,把「查(ㄓㄚ)」讀成(ㄔㄚˊ),或因沒有聽清而念錯,如把「黃」聽成「王」。在聽別人介紹的時候要留意,不認識的字要事先查查字典,或者問問別人。
在公司檔案中尤其不能出現這樣的錯誤。公司檔案是互相傳遞商業資訊的工具,公司檔案作為公司的代表,其文字千萬不能草率,一定要力求文字正確,不出錯誤。在登記顧客徵購單時,如果把客人的名號寫錯或寫別字,會召來斥責或抱怨。因為名號是個人專門所有的東西,屬於某個公司的無形資產,而且是個人的代表記號,如果被寫錯了,就好像不被承認一樣。把人家的名號寫錯,除了引人生氣外,還可能因此使你被看作不懂得尊重他人且粗心大意,使公司永遠失去這位客戶。
錯字或別字比我們想像的更容易出現。因此,對於剛寫好的文書,重新檢查的工作是必要的。萬一發現有別字、錯字或自己無法確定的字時,要馬上查字典改正。身邊經常要有一本字典,遇到疑惑的字,就要對它「不恥下問」了。
有時候,文字的錯訛是因為發音相同或相似而造成誤解。在口語表達中脫離了字形,所以如果發音不準確,就很容易產生誤解。有這樣一個笑話:
有三個死囚犯即將被執行死刑,刑場上,行刑的劊子手手持明晃晃的大刀。
第一個人被押了出來,行刑者問他:「最後你還有什麼要說嗎?」那人搖搖頭。劊子手高高舉起屠刀,那人卻實然喊了起來:「快瞧啊,地震了!」劊子手急忙收刀躲避,囚犯成功地逃脫了。
第二個人被押了出來,行刑者也問了同樣的問題,他也沒有說話。當劊子手準備動手的時候,他決定借鑒前者的經驗,大喊:「快瞧啊!龍捲風來了!」行刑的人慌忙躲到了地下室,這一次他也逃掉了。
第三個人將這一切看得清楚楚,他從從容容地走上法場,當對方舉起屠刀,他大喊:「快看啊……」「急什嗎?」劊子手手起刀落,「做這行這麼多年,頭一次遇見過要我快砍的。」
這雖是個笑話,但是也提醒我們說話的時候要注意發音正確。在生活中,因為發音問題而造成的誤解並不少見。
有一次,我跟某個人談話時,覺得他說的一二句話我聽不懂,而且那話從他口中出現好幾次,每次都讓我覺得困惑。後來我才知道,他把「關係」說成了「光緒」。
再比如,「期終考試」聽起來跟「期中考試」一樣。為了避免誤解,我們可以把「期終考試」說成「期末考試」。有時候,為了避免誤解,還可以對同音詞進行說明,告訴對方你說的是哪個詞。
三.成分缺失,指代不明
有的人不管是在表達資訊,還是說明某些事情,常常在句子成分上有所缺失,結果弄得只有自己明白,別人一點也不明白,或者產生誤解。
讓我們看看,哪些語法成分的缺失容易造成誤解。
(一)主語缺失
一個星期天的上午,在一家商店,一個男青年正在急急忙忙挑帽子,售貨員拿了一頂給他。他試了試說:「大,大。」
售貨員一連給他換了四五種型號的帽子,他還是嘟嚷著:「大,大。」
售貨員仔細一看,生氣了:「分明是小,你為什麼還說大?」
這青年結結巴巴地說:「頭,頭,我說的是頭大。」
售貨員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旁邊的顧客「撲嗤」一聲笑了。
造成這種狼狽結局的原因,就是這位年輕人省略了他陳述的主語——「頭」。
我們在說話時一般不要隨意省略主語。雖然從現代語法看,在一些特殊的語境中是可以省略主語的,但這必須是在交談雙方都明白的基礎上,否則就容易造成誤解。
(二)受詞缺失
兩個朋友在酒吧聚首,其中一個人問另一個人:
「我妻子不瞭解我,你妻子呢?」
另一個人答道:
「我不知道,她從沒提起過你。」
表達時,話語的某些部分的省略,會使未省略的表達出的部分趨向不確定性。上例中完整的結構應該是:「你妻子是否瞭解你呢?」但是省略後變成了「你妻子呢?」結果,妻子瞭解的對象不確定了——是「我」?還是「你」?出現了多種可能,結果導致了誤解的發生。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應該避免類似的情況。
(三)數量單位缺失
一個婦女開車飛速超過一個交警,後來,交警終於在一個橋上追上了她。他掏出記錄本,微笑著對那位婦女說:「就在你從我身邊一閃而過的時候,我就對自己說——至少有六十!」
「沒有那麼老,員警先生,」婦女說,「一定是這頂帽子使我顯得這麼老。」
員警說的六十指的是車速六十公里,而婦女大概因為對自己的年齡比較敏感,所以理解成了六十歲。這說明,說話時數量單位往往是不可缺少的。
(四)一句話缺失
一位老人來看病。醫生對他說:「現在,藥對你來說是沒有作用了。你必須到一個清靜的地方休息一個月。每天早點睡,多喝牛奶,多散步。不要多抽雪茄,每天一支就夠了。」
老人按照醫生的囑咐去做了。
一個月以後,老人找到這位醫生:「我現在好多了。只是每天抽一支雪茄這種辦法,可真把我折騰死了。要知道,像我這麼大歲數再開始學抽煙,可不是鬧著玩的。」
試想,在這裏醫生省略了一句什麼話,造成了老人的誤解呢?我們不難看出,醫生本想說:「最好把煙戒掉。實在戒不掉,每天也別超過一支。」結果因為省略,變成了鼓勵對方每天要抽一支煙。
零誤解溝通需要掌握的表達技巧
一.語彙豐富,用詞準確
不學無術的山東軍閥韓複?曾在某大學發表過一次笑話百出的演講。他說:「今天到會的人十分茂盛,敝人實在很感冒。你們都是大學生,懂得七八國的英語。我不懂這些,今天是鶴立雞群了。」
這裏,他把描寫植物生長繁茂的詞語「茂盛」用來形容人「多」,把疾病術語「感冒」用來代替表示情緒的概念「感動」,把語種之一的英語說成「七八國的英語」,並把表示超凡出眾的「鶴立雞群」用來表示謙虛,真讓人忍俊不禁。
韓複?之所以鬧出這些笑話,是因為用詞不當,具體來說,是不清楚「茂盛」、「感冒」、「英語」、「鶴立雞群」這些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說話者要讓他人理解和接受所講的內容,在選用詞語表達概念時,就必須做到明確清晰。西班牙著名作家巴羅哈說過:「使用語言最應該注意的是準確和清晰,其次才是文雅。」
二○○九年,全世界爆發了A型H1N1流感,起初叫做「豬流感」,但是專家稱:「這並不是由食物引發的疫情,稱為豬流感並不準確。我們要向公眾說明食用豬肉不會感染這種流感,這很重要。」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代理主任貝塞爾說:「公眾中相當一部分人對豬流感存有誤解。這種誤解無益於豬肉生產商與食用豬肉的消費者,同樣也對那些想知道疫情傳染源的人無益。」
可見,名稱的不準確可能造成多大的誤解和消極影響。
日常生活中,許多人會犯用詞不當的毛病,如有人的說「恢復疲勞」,本來應該講「消除疲勞」,或是「恢復健康」都可以,但「恢復疲勞」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原來是疲勞,現在不疲勞了,要再恢復到疲勞狀態」,這顯然不是說話者的本意。
那麼,我們運用語彙,怎樣才能做到準確呢?
(一)語彙豐富
要想表達準確,必須具備豐富的辭彙。福樓拜曾告誡人們:任何事物都只用一個名詞來稱呼,只用一個動詞來標誌它的動作,只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它。如果講話者辭彙貧乏,說話時即使搜腸刮肚,也決不會有精彩的談吐。
對字、詞的種類、句子的樣式,掌握理解的數量要多,並善於運用唯一的字眼、一定的句式,準確而明晰地表情達意。
為了使你的辭彙更豐富,可以多讀好文章和好書,多聽辭彙豐富的人說話,來磨練你的語言感覺。
(二)認真辨析詞義
辨析詞義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看詞義範圍的大小,二是看詞義的輕重,三是看詞的適用對象,四是看詞的感情色彩,五是看詞的搭配習慣。
在一所大學裏,有一個大學生肚子痛,用手捂著自己的肚子,跑到學校的醫務室,對坐診的大夫說:「師傅,我肚子疼!」坐診的大夫說:「這裏只有大夫,沒有師傅,找師傅請到學生食堂。」學生的臉一下子紅到了脖子根。
這個學生也許是急不擇言,也許是「師傅」這詞說順了口,總之,他用了一個不適當的稱呼,而使醫院的大夫感到不快。
「師傅」這個稱呼,在我國使用很廣,原是指對工、商、戲劇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的一種尊稱,後泛指對所有有技藝的人。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這個詞在社會中比較流行,有虛心請教、尊敬對方之意,但它多用於非知識界的人士,一般不用於稱呼有職稱、有學位的人,否則容易有漠視之嫌。
(三)不要自創辭彙
我們在表達中的用詞準確,還要注意不要自創別人不懂的表達方法。古時候武則天為自己的名字造字「曌」,因為武則天是皇帝,有這個特權,也方便推廣。但是今天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隨意造詞或者符號,就很容易讓別人費解,甚至誤解。
劉先生身體不適去看醫生,醫生診斷後在處方單上瀟灑地寫了一個大大的「!」,然後交給護士小姐。
劉先生心裏一陣愕然,心想:「我認為只是輕微小病,沒想到竟這麼嚴重,醫生都打起感嘆號了?」於是連忙請教護士小姐。護士小姐淡然答道:「沒什麼,打點滴!」
這是根據她自己的習慣,把點滴寫成了「!」。這不是規範的符號,別人很難弄懂,很容易引起誤解。
二.一個錯字,謬以千里
許多時候,人們之間的誤解,僅僅是因為疏忽,把字詞弄錯了而造成的。
美國前總統布希愛說話,他的話比美國歷屆任何一個總統都多,與此相應的口誤率也相應為最多。比如,二○○○年出訪加拿大時,他興高采烈地「感謝普坦總理」,而加拿大當時在任總理的名字是吉恩‧克雷蒂安;二○○一年與北約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會面時,他把北約秘書長羅伯遜說成了「羅賓遜」;在二○○二年一月的一次公開講話中,他把巴基斯坦說成了「巴基佬」……
有時候他還會出現語法錯誤。二○○四年八月五日,布希在簽署國防撥款法案後就反恐問題發表了演講。在強調政府的反恐決心時,布希說:「我們的敵人變換手法,隨機應變,我們也一樣。」他接著說,「他們從不停止考慮危害我們國家和人民的新途徑,我們也一樣。」不過,布希這一次倒是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於是不動聲色地改口道:「我們會永不停息地思考最好的對策,盡力去保衛我們的國家和人民。我們必須永遠想在敵人的前面!」
字詞的錯訛造成意思的錯誤表達,常常會給我們的交際帶來誤解和麻煩。因此,我們平時應該加強文字的基本功訓練,儘量避免錯誤的字詞和語法問題。
有時候,翻譯的錯誤也會引起理解的誤差。
美國有名的派克金筆運往拉丁美洲推銷,廣告上把派克金筆「不漏水」一句譯成「避孕」,讓人啼笑皆非。而德文版美國《讀者文摘》的一則廣告,把「百事可樂,提養精神」譯成「百事可樂,死而復活」,讓西德人看了搖頭不止。
可見,做翻譯工作的人應該掌握外語的準確意思,在翻譯中真正做到「信、達、雅」。
在社會交往中,我們尤其應該注意不要搞錯交際對象的名字,這有可能造成交際中的誤解,或者使對方覺得我們不夠重視他。
人都非常重視自己的名字,那麼在稱呼別人的時候,如果將別人的名字叫錯,就可能引起對方不滿。比如有的人愛念錯別字,把「查(ㄓㄚ)」讀成(ㄔㄚˊ),或因沒有聽清而念錯,如把「黃」聽成「王」。在聽別人介紹的時候要留意,不認識的字要事先查查字典,或者問問別人。
在公司檔案中尤其不能出現這樣的錯誤。公司檔案是互相傳遞商業資訊的工具,公司檔案作為公司的代表,其文字千萬不能草率,一定要力求文字正確,不出錯誤。在登記顧客徵購單時,如果把客人的名號寫錯或寫別字,會召來斥責或抱怨。因為名號是個人專門所有的東西,屬於某個公司的無形資產,而且是個人的代表記號,如果被寫錯了,就好像不被承認一樣。把人家的名號寫錯,除了引人生氣外,還可能因此使你被看作不懂得尊重他人且粗心大意,使公司永遠失去這位客戶。
錯字或別字比我們想像的更容易出現。因此,對於剛寫好的文書,重新檢查的工作是必要的。萬一發現有別字、錯字或自己無法確定的字時,要馬上查字典改正。身邊經常要有一本字典,遇到疑惑的字,就要對它「不恥下問」了。
有時候,文字的錯訛是因為發音相同或相似而造成誤解。在口語表達中脫離了字形,所以如果發音不準確,就很容易產生誤解。有這樣一個笑話:
有三個死囚犯即將被執行死刑,刑場上,行刑的劊子手手持明晃晃的大刀。
第一個人被押了出來,行刑者問他:「最後你還有什麼要說嗎?」那人搖搖頭。劊子手高高舉起屠刀,那人卻實然喊了起來:「快瞧啊,地震了!」劊子手急忙收刀躲避,囚犯成功地逃脫了。
第二個人被押了出來,行刑者也問了同樣的問題,他也沒有說話。當劊子手準備動手的時候,他決定借鑒前者的經驗,大喊:「快瞧啊!龍捲風來了!」行刑的人慌忙躲到了地下室,這一次他也逃掉了。
第三個人將這一切看得清楚楚,他從從容容地走上法場,當對方舉起屠刀,他大喊:「快看啊……」「急什嗎?」劊子手手起刀落,「做這行這麼多年,頭一次遇見過要我快砍的。」
這雖是個笑話,但是也提醒我們說話的時候要注意發音正確。在生活中,因為發音問題而造成的誤解並不少見。
有一次,我跟某個人談話時,覺得他說的一二句話我聽不懂,而且那話從他口中出現好幾次,每次都讓我覺得困惑。後來我才知道,他把「關係」說成了「光緒」。
再比如,「期終考試」聽起來跟「期中考試」一樣。為了避免誤解,我們可以把「期終考試」說成「期末考試」。有時候,為了避免誤解,還可以對同音詞進行說明,告訴對方你說的是哪個詞。
三.成分缺失,指代不明
有的人不管是在表達資訊,還是說明某些事情,常常在句子成分上有所缺失,結果弄得只有自己明白,別人一點也不明白,或者產生誤解。
讓我們看看,哪些語法成分的缺失容易造成誤解。
(一)主語缺失
一個星期天的上午,在一家商店,一個男青年正在急急忙忙挑帽子,售貨員拿了一頂給他。他試了試說:「大,大。」
售貨員一連給他換了四五種型號的帽子,他還是嘟嚷著:「大,大。」
售貨員仔細一看,生氣了:「分明是小,你為什麼還說大?」
這青年結結巴巴地說:「頭,頭,我說的是頭大。」
售貨員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旁邊的顧客「撲嗤」一聲笑了。
造成這種狼狽結局的原因,就是這位年輕人省略了他陳述的主語——「頭」。
我們在說話時一般不要隨意省略主語。雖然從現代語法看,在一些特殊的語境中是可以省略主語的,但這必須是在交談雙方都明白的基礎上,否則就容易造成誤解。
(二)受詞缺失
兩個朋友在酒吧聚首,其中一個人問另一個人:
「我妻子不瞭解我,你妻子呢?」
另一個人答道:
「我不知道,她從沒提起過你。」
表達時,話語的某些部分的省略,會使未省略的表達出的部分趨向不確定性。上例中完整的結構應該是:「你妻子是否瞭解你呢?」但是省略後變成了「你妻子呢?」結果,妻子瞭解的對象不確定了——是「我」?還是「你」?出現了多種可能,結果導致了誤解的發生。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應該避免類似的情況。
(三)數量單位缺失
一個婦女開車飛速超過一個交警,後來,交警終於在一個橋上追上了她。他掏出記錄本,微笑著對那位婦女說:「就在你從我身邊一閃而過的時候,我就對自己說——至少有六十!」
「沒有那麼老,員警先生,」婦女說,「一定是這頂帽子使我顯得這麼老。」
員警說的六十指的是車速六十公里,而婦女大概因為對自己的年齡比較敏感,所以理解成了六十歲。這說明,說話時數量單位往往是不可缺少的。
(四)一句話缺失
一位老人來看病。醫生對他說:「現在,藥對你來說是沒有作用了。你必須到一個清靜的地方休息一個月。每天早點睡,多喝牛奶,多散步。不要多抽雪茄,每天一支就夠了。」
老人按照醫生的囑咐去做了。
一個月以後,老人找到這位醫生:「我現在好多了。只是每天抽一支雪茄這種辦法,可真把我折騰死了。要知道,像我這麼大歲數再開始學抽煙,可不是鬧著玩的。」
試想,在這裏醫生省略了一句什麼話,造成了老人的誤解呢?我們不難看出,醫生本想說:「最好把煙戒掉。實在戒不掉,每天也別超過一支。」結果因為省略,變成了鼓勵對方每天要抽一支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