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定律:破窗效應
──決定成敗的「第一扇窗子」


「破窗效應」的提出,來自於一個實驗。196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菲力浦.辛巴杜(Philip Zimbardo)做了一個實驗。他選擇了兩輛款式完全相同的小汽車,然後分別停放在兩個地方,其中一輛停放在一個富人區,另一輛停放在一個髒亂的窮人區,同時,他還把這輛停在窮人區的小車的車牌給摘掉了,然後,菲力浦.辛巴杜躲在暗處觀察這兩輛車的命運。停在富人區的那輛車很幸運,一個星期仍然完好無恙,而停在窮人區的那輛車則沒過一天就被他人給「襲占」了。

如果講到這,你一定會說:這樣的結果我也猜得到!

但辛巴杜的實驗到這並沒有結束,接下來,辛巴杜拿了一個錘子,把那個停在富人區的小車的窗戶敲了一個大洞。現在我們猜猜,這輛車的命運還會這麼幸運嗎?

答案是否定的,沒過兩個小時,這輛停在富人區的小車就被「第三隻手」給開回家了。

這個實驗引起了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的興趣,這兩位大師對類似的現象進行了歸納演繹,經過千辛萬苦,他們昇華、提煉出了這個足以震古鑠今的「破窗效應」。「破窗效應」的核心,就是揭示了一種人類心理上普遍存在的一種傳遞效應,舉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吧!如果有一幢別墅,這幢別墅的窗戶玻璃被一個小孩給打碎了,而這個破窗又沒有人修理,那麼,久而久之,就可能有更多的小孩去打碎別墅其他尚完好的玻璃。而這一扇扇被打碎的窗戶,又會讓周圍的人產生一種這個社區治安很混亂的感覺,於是,人們的作惡心理開始發酵,盜竊、搶劫開始發生!

這就是「破窗效應」──人是社會動物,因此人具有從眾性,一個人好的或者不良行為會影響到他人,進而引起他人的效仿,引發「破窗效應」,即「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還衍生出另外一種「破窗謬論」,它是一個叫黑茲.利特的學者提出來的,也有人認為這一理論是法國19世紀經濟學家巴斯夏作為批評的靶子而總結出來的。
「破窗謬論」似乎有些荒誕,我們還是舉別墅這個例子來說明吧!如果別墅的一個玻璃被打破了,那麼別墅的主人可能會更換玻璃,要更換玻璃,主人就必須去買新玻璃,同時,主人還要請安裝玻璃的工人來安裝玻璃,這樣,表面上看,小孩打碎了玻璃是件壞事,但結果卻拉動了玻璃的消費,促進了玻璃的生產,活躍了玻璃市場,促進了工人的就業。

「破窗理論」和「破窗謬論」是一個「破窗效應」的不同類型,實際上,「破窗效應」是一種思維方法,它為我們解決問題,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顛覆性的思維模式。

這個神奇的世界,對於我們每個個體的人來說有兩個,一個是客觀存在的真實的世界;而另一個則是我們心中的世界。我們心中的世界是物質世界,在我們內心投射的影子。

我們內心的世界不同於真實的客觀世界,我們的內心世界是陰霾密布,還是陽光燦爛,決定於我們用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去觀察和思考這個世界。我們之所以天天和挫折與失敗打交道,就是因為我們思考問題的方法出了問題。假如我們能夠改變自己陳舊而慣性的思維方式,那麼,我們的生活就不會這麼彆扭了。

改變思維方式,就要從掌握「破窗效應」開始。

把磁帶倒過來放,反的就會變成正的

當窗戶的第一扇玻璃被打破而又沒有人修補時,就會給旁人以強烈的心理暗示,並引起他人效仿的群體效應。在生活中,在企業管理中,「破窗效應」的例子就像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性醜聞一樣,可說是俯拾皆是。

問題是:當第一扇玻璃、第二扇玻璃、第N扇玻璃相繼被打破後,我們應該怎樣收拾這一大堆殘局?

這確實是一個讓人頭疼的事情。

我們要領會的是:「破窗效應」不僅是在闡釋一種社會現象,它還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破窗效應」告訴我們:如果窗戶第一扇玻璃被打破後無人修補,那麼緊接著就會有第二塊、第三塊玻璃被打破。
但「破窗效應」同樣在告訴我們:當窗戶的玻璃都被打破後,只要我們修復好第一塊玻璃,那麼,同樣會給旁人心理暗示,從而引起他人的效仿效應,緊接著,第二塊,第三塊玻璃就會輕易地得到修復。

在窗戶的玻璃傷痕累累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落井下石,跟著別人去打破第N塊玻璃,我們要做的是去修復「第一扇窗戶」。

我們無法選擇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讓自己不要成為那個打破第N塊玻璃的人,那麼,我們的行動就會給他人正面影響,從而使已經糟糕的狀況開始好轉。

這就是「破窗效應」的逆向運用。

讓我們來看一個故事吧!

眾所周知,美國的紐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繁華無比,是人間的天堂。但是你可能沒有想到,在20世紀的七○年代,紐約可是一個因為髒、亂、差而在全世界臭名昭著的城市。那時候,紐約的大街上,到處是飄飛著誇張廣告宣傳語的傳單;地上流著暗綠的髒水;路旁的垃圾散發著腐臭的氣味,當一陣風吹過時,那臭味夾雜著鹹腥的海風,足以讓那些穿著時尚的摩登女士們暈倒十回。

環境的髒亂最多是讓那些穿著時尚的摩登女士窒息,可是治安的混亂卻讓人們時刻處在極度的精神不安中,人們經常擔心自己早上去上班,晚上能否活著回家。因為那時候紐約的犯罪相當地猖獗,地鐵更是成為了犯罪分子們的樂園,罪犯們像幽靈一樣在地鐵出沒,當人們乘坐地鐵裡,眼睛隨便一掃,其中就有一個人是在逃的通緝罪犯。據當時資料統計,在紐約地鐵,每20個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個攜帶著槍枝,這樣的亂象,怎麼不讓紐約的市民人心惶惶。

可是,這樣的亂象又能怪誰呢?這就是「破窗效應」的發酵所致。有些市民一面用嘴巴詛咒著環境的髒亂;一面又用那雙失去控制的大手,將用完的廢紙隨意拋向剛剛掃淨的街面上。
很多市民,都成為了製造髒亂的那個人,而這種現象在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時候,便使更多的市民去「學習」,有趣的是:讓市民們學習文化、知識時,他們覺得比上火星還難,可是他們在「學習」別人扔垃圾時所表現出來的聰慧,卻足以讓人心生「敬意」!

人們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髒亂繼續下去了,1994年,紐約市新任警察局長在萬眾期待中上任了,新任局長叫布拉頓,人們希望布拉頓成為紐約的救護神。

人們指望著布拉頓以雷厲風行、摧枯拉朽之勢,大刀闊斧地整頓紐約的治安和環境,可是一段時間過去後,人們對這個新局長開始失望了。

布拉頓並沒有幹出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他重點抓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打掃地鐵的車廂,保持地鐵車廂的整潔!

人們不斷質詢布拉頓:我們選你是來治理紐約的市容、市貌和治安,可你天天只顧著把地鐵的車廂打掃乾淨,難道偌大的紐約市就只有地鐵嗎?

布拉頓微笑著說:請給我時間!

果然,幾個月過後,人們驚奇地發現:布拉頓的「清潔車廂」效應開始顯現了,隨著地鐵車廂的整潔,地鐵的月臺也變得乾淨了,緊接著,進出地鐵的臺階也變得乾淨了。

就像打翻了一個多米諾骨牌,沒多久,紐約的街道也乾淨了,社區也乾淨了,整個紐約都乾淨了。

於是,紐約就變成了現在的紐約,治理出色、環境整潔。

人們對布拉頓局長信服了,他們念叨著布拉頓的名字,並且給布拉頓治理地鐵車廂環境起了一個好聽而響亮的名詞:「紐約引爆點」。

「紐約引爆點」這個名詞很形象,也很貼切,布拉頓局長正是出神入化地運用「破窗效應」,才化解了紐約髒亂的頑疾。

但在「破窗效應」的運用上,也有失敗的反面案例。

讓我們看另外一個故事吧!

我有一個朋友萊特,他是個作家,前幾年,他寫了幾篇影響比較大的小說,掙了幾筆稿費,於是他想做一些理財,經過反復考慮,仔細斟酌,他選擇了股票投資。

2009年,甲型H1N1流感肆虐全球,全球民眾陷入一片恐慌,一時間,大街上很難見到一個完整的人的臉,四處彌漫的是白色的口罩。甲型H1N1把人們的生活完全地破壞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