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徑之一:了解貧窮原因
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任何的問題發生都有其他的原因,要知道貧窮發生的原因,其原因更是如同蝴蝶效應一樣,都是因為沒有注意自己行為,而不幸淪為貧窮一族,月光族是貧窮,無謀生能力是貧窮,而窮忙族也是貧窮,而貧窮的共通原因卻都是一樣的,想要脫離貧窮生活,必須要知道為什麼會導致貧窮。
第一節 窮人最缺什麼
只有喜歡錢.錢才有可能來找你。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所說,每個人都有對錢的需要.需求理論中每個基本需要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每個層次需要的實現大都包含著對金錢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喜歡錢」不僅正當.而且有意義。
法國富翁巴拉昂去世後,《科西嘉人》報刊登了他的一份特別遺囑:
「我曾是窮人,但當我走進天堂時,我卻是一個大富翁。在跨入天堂之門前,我不想把我的致富秘訣帶走。在法蘭西中央銀行,我有一個私人保險箱,那裏面藏有我的秘訣。保險箱的鑰匙在我的律師和二位代理人手中。
「誰若能通過回答『窮人最缺少的是什麼』而猜中我的秘訣,他將得到我的祝賀。當然,那時我已不可能從墓穴中伸出雙手為其睿智鼓掌,但他可以從那只保險箱裏榮幸地拿走一百萬法郎,那是我給予他的掌聲」。
遺囑刊出後,科西嘉人報收到大量信件。絕大部分的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金錢。窮人還能缺少什麼?當然是錢了。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機會,窮人最缺少的是技能,窮人最缺少的是幫助和關愛。總之,答案五花八門。
一年後,也就是巴拉昂逝世周年紀念日時,律師和代理人按巴拉昂生前的交代,在公證部門的監督下打開了那保險箱。
在幾千封來信中,一位叫蒂勒的小姑娘猜對了巴拉昂的秘訣。蒂勒和巴拉昂都認為,窮人最缺乏的是「野心」,即成為「富人的野心」。
頒獎之日,主持人問九歲的蒂勒,為什麼想到野心,而不是其他。她說:「每次,我姐把她的男友帶回家時,總是警告我:『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我想,也許野心可以讓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現今的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想發財,每個人都有一個發財的美夢。但是,許多人很快就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於是生活就失去了動力,人生也就失去了意義。這就是大多數人失敗和默默無聞的原因。不要放棄野心,即使你一輩子都沒有實現你的發財夢,你也會覺得不枉此生。你只要行動,就會有收穫。拿破崙.希爾把致富的過程總結為六大步驟:
(一)牢記你所渴望金錢的確切數目。
(二)決定一下,你要付出什麼以求報償。
(三)設定你想擁有所渴望金錢的確切日期。
(四)草擬實現渴望的確切計畫,並且立即行動,不論你準備妥當與否,都要將計畫付諸實施
(五)簡單明瞭地寫下你想獲得的金錢數目,及獲得這筆錢的時限。
(六)一天朗讀二遍你寫好的告白,早晨起床時念一遍,晚上睡覺前念一遍。
這六大步驟的核心就是要行動,任何偉大的財富追求只有在行動中才會變為現實。由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執著地堅持自己創富的信念,保持高揚的鬥志,讓夢想激發出驚人的力量,推動我們勇往直前,切莫讓「沒有發財的命」之類的想法演化成一種藉口,成為制約你創造財富的枷鎖。
欲望有助於成功,因為成功是努力的結果,而努力又大都產生於強烈的欲望。正因為這樣,強烈的創富欲望,便成了成功創富最基本的條件。如果你不想再過貧窮的日子,就要有創富的欲望,並讓這種欲望時時刻刻鞭策你、激勵你,讓你向著這一目標堅持不懈地前進。創富的欲望是創造和擁有財富的源泉。
你怎樣思考,你就會怎樣去行動。你要是強烈渴望致富,你就會調動自己的一切能量去追求財富,使自己的一切行動、情感、個性、才能與創富的欲望相吻合。這樣,經過長期的努力和調節,你便會成為一個你所渴望的創富者,使創富的欲望變成現實。相反,你要是創富的欲望不強烈,一遇到少許挫折,便會偃旗息鼓,將創富的欲望淡化或壓抑下去。
歷史和現實都可以證明,欲望的力量可以使窮人變成富翁,使失敗者重整旗鼓,使殘疾人享有健康……欲望的力量就在於,使人在強烈的欲望衝動下,把那些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把「自己不行」的卑微感徹底拋開,昂首闊步地走向成功。尤其是在創富過程中,欲望越強烈,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離成功的目標也就越近。
擺脫貧窮指南
你也許會抱怨,在你並未實際得到這筆錢之前,你不可能「看見自己有錢」但這正是熾烈的欲望所能為你提供的幫助。如果你真的十分強烈地渴望有錢,進而將你的這種欲望演變為魂牽夢繫的意念,你便毫無困難地使你自己「相信」你會得到它。
第二節 安於現狀便永享貧窮
通常,窮人並不是終其一生都少有財產或沒有財產,但他的觀點、他的情感、他的鑒賞力,他的自我觀念,他對命運的認識、他進取的能力等方面必定存在貧窮的思想因素。而且他往往還具有不可饒恕的消極思想,那就是安於現狀,適應現有的一切。
窮人都有共同的特點,能習慣一切,也能適應一切。只知道做事情,不琢磨自己所做的事情對自己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自己這樣做下去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或者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去做,只是隨著生活的習慣前行,走到哪步算哪步。有很多窮人知道自己的生活苦,但不知道為什麼苦。他們的日子今年這樣,明年這樣,一輩子還這樣。他們會躺在冰冷的床上發牢騷,咒罵該死的生活,但就是不想換個活法。
日本三洋電機的創始人井植歲男,有著成功的事業和輝煌的人生。
有一天,他家的園藝師傅對他說:「社長先生,我看您的事業越做越大,而我卻像樹上的蟬,一生都坐在樹幹上,太沒出息了。您教我一點創業的秘訣吧?」
井植點點頭說:「我看你比較適合園藝工作。這樣吧,在我工廠旁有二萬平方米空地,我們合作來種樹苗吧! 一棵樹苗多少錢能買到呢?」
園藝師傅對他說:「四千日元。」
井植又說:「好!扣除道路,二萬平方米大約能種二萬棵,樹苗的成本大概八千萬日元。幾年後,一棵樹可賣多少錢呢?」
「大約三萬日元。」
「八千萬日元的樹苗成本與肥料費由我支付,之後幾年,你負責除草和施肥工作。幾年後賣掉,我們就以收入的利潤,到時候我們每人一半。」
聽到這裏,園藝師傅卻慌忙拒絕說:「哇!我可不敢做那麼大的生意。」
最後,他還是在井植家中栽種樹苗,按月領取工資,始終沒有脫離窮人的行列。
園藝師傅的思維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他也想致富,但一聽說要涉及那麼多錢,他可能考慮到風險,考慮到未來的辛苦,考慮到自己將遇到的困難,考慮一大堆.他就放棄了行動,最後只能以「我可不敢做那麼大的生意」來終結自己,繼續過按月領取工資的生活。
窮人面對自己的處境,從來不問問自己:我想了嗎?我做了嗎?我竭盡全力了嗎?很多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人努力努力再努力、堅持堅持再堅持才可以實現。但是,窮人沒有耐心,他們可以將就,可以湊合。
他們之中遊手好閒者有之,不學無術者有之,空有皮囊者有之。沒有機會不去創造機會,有機會也抓不住機會,卻整天抱怨這抱怨那。無論在家裏,還是在社會上,總有那麼多人庸庸碌碌,虛度光陰。貧困的生活,不僅造成他們的身體營養不良,也使他們的靈魂、目光、意志和思想更加貧窮。
人都有一種思想和生活的習慣,就是害怕自己的環境改變和思想變化,人們喜歡做經常做的事情,不喜歡做需要自己變化的事情。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抓住機會,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也不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抓住機會,而是因為我們害怕改變。人一旦形成了思維定式,就會習慣地順著定式的思維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這是很多人的一種愚頑的「難治之症」。
在生活的旅途中,我們總是經年累月地按照一種既定的模式運行,從未嘗試走別的路,這就容易衍生出消極厭世、疲遝乏味之感。很多人走不出思維定式,所以他們走不出宿命般的貧窮生活;而一旦走出了思維定式,也許可以看到許多別樣的人生風景,甚至可以創造新的奇跡。因此,從舞劍可以悟到書法之道,從飛鳥可以造出飛機,從蝙蝠可以聯想到電波,從蘋果落地可悟出萬有引力……常爬山的應該去涉水,常跳高的應該去打打球,常划船的應該去駕車,常當官的應該去為民。換個位置,換個角度,換個思路,你才能改變貧窮的現狀,才有可能成為富翁。
你是否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問過自己:「我做過的事情,是否讓我自己滿意?」如果目前你所做的事情、你所處的位置連你自己都不滿意,那說明你沒有做到卓越。既然事情沒有做到卓越,你依然貧窮,為什麼不尋求改變呢?
許多富翁幾乎都經歷過貧困的童年生活,他們為自己低下的社會地位感到屈辱,他們渴望像富有的人一樣擁有財富、擺脫貧困,再也不想一無所有。像富有的人一樣,我也行!正是他們強烈的渴望使他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年輕時的李嘉誠曾在一家塑膠公司工作,業績優秀,步步高升,前途光明,如果是一般人,也應該心滿意足了。
然而,那時的李嘉誠,雖然年紀很輕,但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在他所經歷的各行各業中,都有一種如魚得水之感。他的信心一點一點地開始膨脹起來,他覺得這個世界在他面前已小了許多,他渴望到更廣闊的世界裏去闖蕩一番,渴望能夠擁有自己的企業,闖出自己的天下。
於是李嘉誠不再滿足於現狀,也不願意享受安逸。所以,事業順利的他,再一次轉換跑道,重新投入競爭的洪流,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了新的人生搏擊,最後他也終於如願以償,成為全球矚目的富翁。
正是要求改變現狀的欲望改變了李嘉誠的一生,這對你同樣適用。你對自己目前的狀況並不是很滿意,你也沒有必要為自己的不滿意感到羞愧,相反,這種不滿能夠產生很強的激勵作用。別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你深深珍惜的夢想是你的一部分,別人致富的實踐是你需要借鑒的寶典。所以,要堅信自己能像他們做得一樣好,那麼開始起航吧,讓億萬富翁的榜樣為你的行動提供動力!
擺脫貧窮指南
安於現狀就是持續貧窮的原兇,越大的利益越大的財富就是需要不斷的改變,在這個時代更是需要學習改變,財富才會永遠跟者你走。
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任何的問題發生都有其他的原因,要知道貧窮發生的原因,其原因更是如同蝴蝶效應一樣,都是因為沒有注意自己行為,而不幸淪為貧窮一族,月光族是貧窮,無謀生能力是貧窮,而窮忙族也是貧窮,而貧窮的共通原因卻都是一樣的,想要脫離貧窮生活,必須要知道為什麼會導致貧窮。
第一節 窮人最缺什麼
只有喜歡錢.錢才有可能來找你。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所說,每個人都有對錢的需要.需求理論中每個基本需要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每個層次需要的實現大都包含著對金錢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喜歡錢」不僅正當.而且有意義。
法國富翁巴拉昂去世後,《科西嘉人》報刊登了他的一份特別遺囑:
「我曾是窮人,但當我走進天堂時,我卻是一個大富翁。在跨入天堂之門前,我不想把我的致富秘訣帶走。在法蘭西中央銀行,我有一個私人保險箱,那裏面藏有我的秘訣。保險箱的鑰匙在我的律師和二位代理人手中。
「誰若能通過回答『窮人最缺少的是什麼』而猜中我的秘訣,他將得到我的祝賀。當然,那時我已不可能從墓穴中伸出雙手為其睿智鼓掌,但他可以從那只保險箱裏榮幸地拿走一百萬法郎,那是我給予他的掌聲」。
遺囑刊出後,科西嘉人報收到大量信件。絕大部分的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金錢。窮人還能缺少什麼?當然是錢了。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機會,窮人最缺少的是技能,窮人最缺少的是幫助和關愛。總之,答案五花八門。
一年後,也就是巴拉昂逝世周年紀念日時,律師和代理人按巴拉昂生前的交代,在公證部門的監督下打開了那保險箱。
在幾千封來信中,一位叫蒂勒的小姑娘猜對了巴拉昂的秘訣。蒂勒和巴拉昂都認為,窮人最缺乏的是「野心」,即成為「富人的野心」。
頒獎之日,主持人問九歲的蒂勒,為什麼想到野心,而不是其他。她說:「每次,我姐把她的男友帶回家時,總是警告我:『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我想,也許野心可以讓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現今的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想發財,每個人都有一個發財的美夢。但是,許多人很快就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於是生活就失去了動力,人生也就失去了意義。這就是大多數人失敗和默默無聞的原因。不要放棄野心,即使你一輩子都沒有實現你的發財夢,你也會覺得不枉此生。你只要行動,就會有收穫。拿破崙.希爾把致富的過程總結為六大步驟:
(一)牢記你所渴望金錢的確切數目。
(二)決定一下,你要付出什麼以求報償。
(三)設定你想擁有所渴望金錢的確切日期。
(四)草擬實現渴望的確切計畫,並且立即行動,不論你準備妥當與否,都要將計畫付諸實施
(五)簡單明瞭地寫下你想獲得的金錢數目,及獲得這筆錢的時限。
(六)一天朗讀二遍你寫好的告白,早晨起床時念一遍,晚上睡覺前念一遍。
這六大步驟的核心就是要行動,任何偉大的財富追求只有在行動中才會變為現實。由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執著地堅持自己創富的信念,保持高揚的鬥志,讓夢想激發出驚人的力量,推動我們勇往直前,切莫讓「沒有發財的命」之類的想法演化成一種藉口,成為制約你創造財富的枷鎖。
欲望有助於成功,因為成功是努力的結果,而努力又大都產生於強烈的欲望。正因為這樣,強烈的創富欲望,便成了成功創富最基本的條件。如果你不想再過貧窮的日子,就要有創富的欲望,並讓這種欲望時時刻刻鞭策你、激勵你,讓你向著這一目標堅持不懈地前進。創富的欲望是創造和擁有財富的源泉。
你怎樣思考,你就會怎樣去行動。你要是強烈渴望致富,你就會調動自己的一切能量去追求財富,使自己的一切行動、情感、個性、才能與創富的欲望相吻合。這樣,經過長期的努力和調節,你便會成為一個你所渴望的創富者,使創富的欲望變成現實。相反,你要是創富的欲望不強烈,一遇到少許挫折,便會偃旗息鼓,將創富的欲望淡化或壓抑下去。
歷史和現實都可以證明,欲望的力量可以使窮人變成富翁,使失敗者重整旗鼓,使殘疾人享有健康……欲望的力量就在於,使人在強烈的欲望衝動下,把那些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把「自己不行」的卑微感徹底拋開,昂首闊步地走向成功。尤其是在創富過程中,欲望越強烈,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離成功的目標也就越近。
擺脫貧窮指南
你也許會抱怨,在你並未實際得到這筆錢之前,你不可能「看見自己有錢」但這正是熾烈的欲望所能為你提供的幫助。如果你真的十分強烈地渴望有錢,進而將你的這種欲望演變為魂牽夢繫的意念,你便毫無困難地使你自己「相信」你會得到它。
第二節 安於現狀便永享貧窮
通常,窮人並不是終其一生都少有財產或沒有財產,但他的觀點、他的情感、他的鑒賞力,他的自我觀念,他對命運的認識、他進取的能力等方面必定存在貧窮的思想因素。而且他往往還具有不可饒恕的消極思想,那就是安於現狀,適應現有的一切。
窮人都有共同的特點,能習慣一切,也能適應一切。只知道做事情,不琢磨自己所做的事情對自己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自己這樣做下去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或者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去做,只是隨著生活的習慣前行,走到哪步算哪步。有很多窮人知道自己的生活苦,但不知道為什麼苦。他們的日子今年這樣,明年這樣,一輩子還這樣。他們會躺在冰冷的床上發牢騷,咒罵該死的生活,但就是不想換個活法。
日本三洋電機的創始人井植歲男,有著成功的事業和輝煌的人生。
有一天,他家的園藝師傅對他說:「社長先生,我看您的事業越做越大,而我卻像樹上的蟬,一生都坐在樹幹上,太沒出息了。您教我一點創業的秘訣吧?」
井植點點頭說:「我看你比較適合園藝工作。這樣吧,在我工廠旁有二萬平方米空地,我們合作來種樹苗吧! 一棵樹苗多少錢能買到呢?」
園藝師傅對他說:「四千日元。」
井植又說:「好!扣除道路,二萬平方米大約能種二萬棵,樹苗的成本大概八千萬日元。幾年後,一棵樹可賣多少錢呢?」
「大約三萬日元。」
「八千萬日元的樹苗成本與肥料費由我支付,之後幾年,你負責除草和施肥工作。幾年後賣掉,我們就以收入的利潤,到時候我們每人一半。」
聽到這裏,園藝師傅卻慌忙拒絕說:「哇!我可不敢做那麼大的生意。」
最後,他還是在井植家中栽種樹苗,按月領取工資,始終沒有脫離窮人的行列。
園藝師傅的思維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他也想致富,但一聽說要涉及那麼多錢,他可能考慮到風險,考慮到未來的辛苦,考慮到自己將遇到的困難,考慮一大堆.他就放棄了行動,最後只能以「我可不敢做那麼大的生意」來終結自己,繼續過按月領取工資的生活。
窮人面對自己的處境,從來不問問自己:我想了嗎?我做了嗎?我竭盡全力了嗎?很多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人努力努力再努力、堅持堅持再堅持才可以實現。但是,窮人沒有耐心,他們可以將就,可以湊合。
他們之中遊手好閒者有之,不學無術者有之,空有皮囊者有之。沒有機會不去創造機會,有機會也抓不住機會,卻整天抱怨這抱怨那。無論在家裏,還是在社會上,總有那麼多人庸庸碌碌,虛度光陰。貧困的生活,不僅造成他們的身體營養不良,也使他們的靈魂、目光、意志和思想更加貧窮。
人都有一種思想和生活的習慣,就是害怕自己的環境改變和思想變化,人們喜歡做經常做的事情,不喜歡做需要自己變化的事情。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抓住機會,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也不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抓住機會,而是因為我們害怕改變。人一旦形成了思維定式,就會習慣地順著定式的思維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這是很多人的一種愚頑的「難治之症」。
在生活的旅途中,我們總是經年累月地按照一種既定的模式運行,從未嘗試走別的路,這就容易衍生出消極厭世、疲遝乏味之感。很多人走不出思維定式,所以他們走不出宿命般的貧窮生活;而一旦走出了思維定式,也許可以看到許多別樣的人生風景,甚至可以創造新的奇跡。因此,從舞劍可以悟到書法之道,從飛鳥可以造出飛機,從蝙蝠可以聯想到電波,從蘋果落地可悟出萬有引力……常爬山的應該去涉水,常跳高的應該去打打球,常划船的應該去駕車,常當官的應該去為民。換個位置,換個角度,換個思路,你才能改變貧窮的現狀,才有可能成為富翁。
你是否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問過自己:「我做過的事情,是否讓我自己滿意?」如果目前你所做的事情、你所處的位置連你自己都不滿意,那說明你沒有做到卓越。既然事情沒有做到卓越,你依然貧窮,為什麼不尋求改變呢?
許多富翁幾乎都經歷過貧困的童年生活,他們為自己低下的社會地位感到屈辱,他們渴望像富有的人一樣擁有財富、擺脫貧困,再也不想一無所有。像富有的人一樣,我也行!正是他們強烈的渴望使他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年輕時的李嘉誠曾在一家塑膠公司工作,業績優秀,步步高升,前途光明,如果是一般人,也應該心滿意足了。
然而,那時的李嘉誠,雖然年紀很輕,但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在他所經歷的各行各業中,都有一種如魚得水之感。他的信心一點一點地開始膨脹起來,他覺得這個世界在他面前已小了許多,他渴望到更廣闊的世界裏去闖蕩一番,渴望能夠擁有自己的企業,闖出自己的天下。
於是李嘉誠不再滿足於現狀,也不願意享受安逸。所以,事業順利的他,再一次轉換跑道,重新投入競爭的洪流,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了新的人生搏擊,最後他也終於如願以償,成為全球矚目的富翁。
正是要求改變現狀的欲望改變了李嘉誠的一生,這對你同樣適用。你對自己目前的狀況並不是很滿意,你也沒有必要為自己的不滿意感到羞愧,相反,這種不滿能夠產生很強的激勵作用。別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你深深珍惜的夢想是你的一部分,別人致富的實踐是你需要借鑒的寶典。所以,要堅信自己能像他們做得一樣好,那麼開始起航吧,讓億萬富翁的榜樣為你的行動提供動力!
擺脫貧窮指南
安於現狀就是持續貧窮的原兇,越大的利益越大的財富就是需要不斷的改變,在這個時代更是需要學習改變,財富才會永遠跟者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