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新型態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在近年來備受矚目,「Nomad(游牧族)」、「Share(共享)」、「Co-working(共同工作)」、「Free agent(自由工作者)」、「Dual life(城鄉雙棲生活)」等眾多新名詞也陸續問世。
經濟的蕭條與日本企業的衰落現象已持續了約莫二十年之久……而在當中還發生了東日本大地震及福島核災。日本社會現在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時代轉捩點,我想這是眾所皆知的事實。
「我們必須改變現況」──大家都強烈感受到現在所需的是有別於二十世紀的那套標準、更加富有多樣性的自由與幸福。
至於實踐的方法,雖然無法以一言蔽之,不過至少能說的是並非單純改變工作及生活方式的型態,而必須從根本重新審視戰後七十年以來的常識及舊例。
我目前身兼自由編輯與監製,跨足出版、網路、活動等眾多不同領域,負責企劃、編輯及寫作等工作。
我在2011年花費約一年的時間,來進行一個名為「Nomad Tokyo(游牧東京)」的「生活實驗」。
這是一種生活實驗型的計劃,目的是在沒有家也沒有辦公室的狀態下,光靠一只皮箱自由徜徉於東京,一邊共享都市機能、過著「旅行般的生活」。
「Nomad(游牧)」這個用詞因為受到正反兩面的評價,在這幾年特別引起了話題,它的原意是指「游牧民族」。
雖然一般常用來表示工作場所不受拘束的「游牧上班族」,不過我原本就是自由工作者,早在開始游牧東京之前就沒有固定的工作地點,身上只帶著筆記型電腦與手機,在各家合作公司的辦公室或咖啡廳裡進行工作,不知不覺中我早已成為了游牧上班族。
然而游牧東京與原詞「游牧民族」的涵義十分相近,採取居無定所的「游牧生活」。這不僅僅指工作模式,而是拋下所有能放棄的東西,包括住處及家產,共享整個東京、一邊旅行一邊生活。我還訂下了規則,必須像以往一樣持續進行工作,嘗試對生活本身的變化進行了實驗。
我每天像隻螻蟻般在這個名為東京的都市中移動,白天我擔任編輯與監製,如同往常那樣待在咖啡廳或是合作的公司裡撰稿、寫企劃書及開會,晚上則去叨擾朋友或是社群媒體上認識的人借宿,抑或在民宿或旅館過夜。我在學生時代曾經當過所謂的背包客,到亞洲及歐洲等地進行克難旅行。不過,即使不特地搭飛機到國外探究祕境、環遊世界,只要稍微調整一下日常的觀點,就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有個大改變、活得像旅行一樣不是嗎?
而這個足以改變人生的提示,並不是遠方的他人賦予給我的、也並非存在於遙遠的別處,而是就在自己的周圍打轉。
某天我突然頓悟到這個道理。
關於我開始進行游牧東京的契機,在序章中將會詳述。這個經驗讓我的人生吹起了一股嶄新的風,也讓我對埋首於一成不變的生活之中、漸漸失去新鮮感的東京這地方徹底改變了印象。下定決心捨棄「擁有」這個僵化的觀念,使我對於以往認為理所當然的工作模式及生活方式,有了新的想法。
在持續遷移式的生活之中,我更是初次發現到原來這裡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把生活當成實驗桌,用自己的方式來大膽地進行安排。
這些人並沒有特殊技能或是顯赫的家世,也不是社會上的成功者。他們在合乎自己身分的生活上稍微「下了點工夫」,以被賦予的條件為基礎,順從自己的意志,從所有可能性中「選擇」了自己的人生。
他們即使遭遇到困境,也能以超然又具有彈性的態度生存。在我看來,這群人應該被稱作「人生設計師」。
他們各自實踐著多樣化的工作模式及生活方式,用單一個名詞來統稱這群人多少是有些勉強,不過還請暫且容許我在本書中稱他們為人生設計師。
他們並沒有在大眾媒體上發光發熱,不過在我眼中所見的他們,是在日常生活中靜靜發起革命的一群人。
我將會在本書中介紹藉由游牧東京這個生活實驗而親身得到的體驗,以及過程中我所遇見的人生設計師們,他們的生活之道。
在實踐游牧東京期間,我並不是純粹追求旅行所帶來的興奮感,也開始更深一層地思考自我生存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該如何「設計」自己往後的人生,這個主題也就隨之浮現而出。
我想這是在經歷過拎著一只皮箱四處生活、如此特殊的生活實驗當中才能了解到的事情,而我將重點歸納為以下三點。
1「自我設計」……設計出提升心靈平靜與自我可能性的「多面性」
2「工作設計」……設計出依據場所及人而誕生的工作「連結」
3「生活設計」……設計出維持良好身心健康的「多據點」居住環境「自我」、「工作」、「生活」本是三位一體,若缺少其中之一都將造成失衡。我將此取名為「自、工、生」。雖然它們彼此息息相關,本書暫且將其稍作區分,第1章到第3章將會個別介紹具體的思考方式及實行方法。
要如何根據這三點來創造出自己的人生呢?本書將這件事稱為「人生設計」。
人生「設計」跟人生「規劃」並不一樣,這不是以前那種經過縝密規劃、畫下藍圖、按步前進的「倒推法」生涯規劃,而比較接近「設計思考」的概念。
所謂的設計思考,是為了達成創新的想法與技巧,總之先試著作作看再來進行改良。與事先確立計劃然後實行的手法大不相同,這是一種反覆嘗試錯誤的研究法。
我們的人生設計彷彿與現今遭遇瓶頸的日式製造業生產方式相互呼應,若繼續以順水推舟的方式來進行規劃,是無法順應這個時代的。
在第4章我會將針對此部分詳加說明,即使努力提高計劃的精密度,充滿偶然的人生也不見得會讓你事事順心如意。重要的是將具有偶然性的計劃保留在最小限度,把重心放在「行動」與「修正」,並一邊採取隨機應變的對應方法,這種生活方式才是現今必須的。
這並不是奔馳在前人鋪好的直線軌道上,也並非從名為「成功」的終點倒推回來的規劃方式。
在未來的路上,難免會遇到障礙,此時我們便進行自我修正,轉換方向後繼續前進。條條大路通羅馬,即使途中遭遇變故,只要再次調整就好了。重要的是絕不佇足,持續探索不同的路。
在許多人生設計師身上可以發現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擁有「多條的輔助線」。為了在不一定順遂的人生中生存,「自我」、「工作」、「生活」這三方面上不能個別只準備單一個計劃。
著重於一個立足點上固然重要,但若是這個點無法成功、或是不如預期中順利的時候,便會在中途「啪」地一聲斷成兩截。為了活得像碳纖維般具有彈性,必須準備「多個立足點」,柔軟地接收外界衝擊、即使被扭曲也能繼續往前邁步。
在本書中可以看到「之間」這個詞彙頻頻出現,這並不是為了逃避重點而含糊帶過,而是因為「生存」這件事情,是不被拘束於單一立足點上,在多個點之間反覆來往、具有彈性的一種活動。
理想與現實之間、個人與組織之間、工作與私生活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我們都游走於這些「之間」當中。現在大家都處於這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能夠確定的只有,往後也必須活在不安定及不安的時代。正因如此,在來往於「之間」的同時,一邊進行中途變更與嘗試錯誤,以此為前提的人生設計也顯得格外重要。
在未來走向並不明朗的此時,沒有誰可以斷言「這樣作就對了」,但是現在已經有許多人開始以自己的方式來設計人生,從這些人的作法當中我也獲得了相當大的啟發。
我絕不想在本書中提到「自我負責論」或是「強者生存」這些道理,在現實的困境中,要如何開拓出自我人生的新道路呢?即使只有一個也好,我希望能盡量探求這些可能性。
沒有資產也沒有青春本錢的我,能夠運用的只有這副軀體、自我的本能、以及對未來的好奇心而已,我將在本書中介紹在游牧東京這樣的生活裡,我的各種所遇、所見、所得,並且繼續探索未來時代的生活及工作方式。
隨著新型態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在近年來備受矚目,「Nomad(游牧族)」、「Share(共享)」、「Co-working(共同工作)」、「Free agent(自由工作者)」、「Dual life(城鄉雙棲生活)」等眾多新名詞也陸續問世。
經濟的蕭條與日本企業的衰落現象已持續了約莫二十年之久……而在當中還發生了東日本大地震及福島核災。日本社會現在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時代轉捩點,我想這是眾所皆知的事實。
「我們必須改變現況」──大家都強烈感受到現在所需的是有別於二十世紀的那套標準、更加富有多樣性的自由與幸福。
至於實踐的方法,雖然無法以一言蔽之,不過至少能說的是並非單純改變工作及生活方式的型態,而必須從根本重新審視戰後七十年以來的常識及舊例。
我目前身兼自由編輯與監製,跨足出版、網路、活動等眾多不同領域,負責企劃、編輯及寫作等工作。
我在2011年花費約一年的時間,來進行一個名為「Nomad Tokyo(游牧東京)」的「生活實驗」。
這是一種生活實驗型的計劃,目的是在沒有家也沒有辦公室的狀態下,光靠一只皮箱自由徜徉於東京,一邊共享都市機能、過著「旅行般的生活」。
「Nomad(游牧)」這個用詞因為受到正反兩面的評價,在這幾年特別引起了話題,它的原意是指「游牧民族」。
雖然一般常用來表示工作場所不受拘束的「游牧上班族」,不過我原本就是自由工作者,早在開始游牧東京之前就沒有固定的工作地點,身上只帶著筆記型電腦與手機,在各家合作公司的辦公室或咖啡廳裡進行工作,不知不覺中我早已成為了游牧上班族。
然而游牧東京與原詞「游牧民族」的涵義十分相近,採取居無定所的「游牧生活」。這不僅僅指工作模式,而是拋下所有能放棄的東西,包括住處及家產,共享整個東京、一邊旅行一邊生活。我還訂下了規則,必須像以往一樣持續進行工作,嘗試對生活本身的變化進行了實驗。
我每天像隻螻蟻般在這個名為東京的都市中移動,白天我擔任編輯與監製,如同往常那樣待在咖啡廳或是合作的公司裡撰稿、寫企劃書及開會,晚上則去叨擾朋友或是社群媒體上認識的人借宿,抑或在民宿或旅館過夜。我在學生時代曾經當過所謂的背包客,到亞洲及歐洲等地進行克難旅行。不過,即使不特地搭飛機到國外探究祕境、環遊世界,只要稍微調整一下日常的觀點,就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有個大改變、活得像旅行一樣不是嗎?
而這個足以改變人生的提示,並不是遠方的他人賦予給我的、也並非存在於遙遠的別處,而是就在自己的周圍打轉。
某天我突然頓悟到這個道理。
關於我開始進行游牧東京的契機,在序章中將會詳述。這個經驗讓我的人生吹起了一股嶄新的風,也讓我對埋首於一成不變的生活之中、漸漸失去新鮮感的東京這地方徹底改變了印象。下定決心捨棄「擁有」這個僵化的觀念,使我對於以往認為理所當然的工作模式及生活方式,有了新的想法。
在持續遷移式的生活之中,我更是初次發現到原來這裡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把生活當成實驗桌,用自己的方式來大膽地進行安排。
這些人並沒有特殊技能或是顯赫的家世,也不是社會上的成功者。他們在合乎自己身分的生活上稍微「下了點工夫」,以被賦予的條件為基礎,順從自己的意志,從所有可能性中「選擇」了自己的人生。
他們即使遭遇到困境,也能以超然又具有彈性的態度生存。在我看來,這群人應該被稱作「人生設計師」。
他們各自實踐著多樣化的工作模式及生活方式,用單一個名詞來統稱這群人多少是有些勉強,不過還請暫且容許我在本書中稱他們為人生設計師。
他們並沒有在大眾媒體上發光發熱,不過在我眼中所見的他們,是在日常生活中靜靜發起革命的一群人。
我將會在本書中介紹藉由游牧東京這個生活實驗而親身得到的體驗,以及過程中我所遇見的人生設計師們,他們的生活之道。
在實踐游牧東京期間,我並不是純粹追求旅行所帶來的興奮感,也開始更深一層地思考自我生存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該如何「設計」自己往後的人生,這個主題也就隨之浮現而出。
我想這是在經歷過拎著一只皮箱四處生活、如此特殊的生活實驗當中才能了解到的事情,而我將重點歸納為以下三點。
1「自我設計」……設計出提升心靈平靜與自我可能性的「多面性」
2「工作設計」……設計出依據場所及人而誕生的工作「連結」
3「生活設計」……設計出維持良好身心健康的「多據點」居住環境「自我」、「工作」、「生活」本是三位一體,若缺少其中之一都將造成失衡。我將此取名為「自、工、生」。雖然它們彼此息息相關,本書暫且將其稍作區分,第1章到第3章將會個別介紹具體的思考方式及實行方法。
要如何根據這三點來創造出自己的人生呢?本書將這件事稱為「人生設計」。
人生「設計」跟人生「規劃」並不一樣,這不是以前那種經過縝密規劃、畫下藍圖、按步前進的「倒推法」生涯規劃,而比較接近「設計思考」的概念。
所謂的設計思考,是為了達成創新的想法與技巧,總之先試著作作看再來進行改良。與事先確立計劃然後實行的手法大不相同,這是一種反覆嘗試錯誤的研究法。
我們的人生設計彷彿與現今遭遇瓶頸的日式製造業生產方式相互呼應,若繼續以順水推舟的方式來進行規劃,是無法順應這個時代的。
在第4章我會將針對此部分詳加說明,即使努力提高計劃的精密度,充滿偶然的人生也不見得會讓你事事順心如意。重要的是將具有偶然性的計劃保留在最小限度,把重心放在「行動」與「修正」,並一邊採取隨機應變的對應方法,這種生活方式才是現今必須的。
這並不是奔馳在前人鋪好的直線軌道上,也並非從名為「成功」的終點倒推回來的規劃方式。
在未來的路上,難免會遇到障礙,此時我們便進行自我修正,轉換方向後繼續前進。條條大路通羅馬,即使途中遭遇變故,只要再次調整就好了。重要的是絕不佇足,持續探索不同的路。
在許多人生設計師身上可以發現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擁有「多條的輔助線」。為了在不一定順遂的人生中生存,「自我」、「工作」、「生活」這三方面上不能個別只準備單一個計劃。
著重於一個立足點上固然重要,但若是這個點無法成功、或是不如預期中順利的時候,便會在中途「啪」地一聲斷成兩截。為了活得像碳纖維般具有彈性,必須準備「多個立足點」,柔軟地接收外界衝擊、即使被扭曲也能繼續往前邁步。
在本書中可以看到「之間」這個詞彙頻頻出現,這並不是為了逃避重點而含糊帶過,而是因為「生存」這件事情,是不被拘束於單一立足點上,在多個點之間反覆來往、具有彈性的一種活動。
理想與現實之間、個人與組織之間、工作與私生活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我們都游走於這些「之間」當中。現在大家都處於這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能夠確定的只有,往後也必須活在不安定及不安的時代。正因如此,在來往於「之間」的同時,一邊進行中途變更與嘗試錯誤,以此為前提的人生設計也顯得格外重要。
在未來走向並不明朗的此時,沒有誰可以斷言「這樣作就對了」,但是現在已經有許多人開始以自己的方式來設計人生,從這些人的作法當中我也獲得了相當大的啟發。
我絕不想在本書中提到「自我負責論」或是「強者生存」這些道理,在現實的困境中,要如何開拓出自我人生的新道路呢?即使只有一個也好,我希望能盡量探求這些可能性。
沒有資產也沒有青春本錢的我,能夠運用的只有這副軀體、自我的本能、以及對未來的好奇心而已,我將在本書中介紹在游牧東京這樣的生活裡,我的各種所遇、所見、所得,並且繼續探索未來時代的生活及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