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on 行動的水滴才能匯流大河!
地底的水如何成為生命之泉?
要有井把水引上來。愛,如果沒有行動,如同藏在地底的水。
在加拿大肯普特維爾(Kemptville)的六歲男孩萊恩.赫傑克(Ryan Hreljac),他聽老師說:世界有些地方連乾淨的水都喝不到,居民為了取水,一天要走二十公里,而且是又髒又臭被汙染的水。小孩很容易生病,死亡率很高。但只要有七十塊加幣,就可以在非洲挖一口井,讓一村子的人有乾淨的水喝。
萊恩第一次知道,有人會因為沒有乾淨的水喝而死亡。從小他打開水龍頭就有水,要多少有多少,給狗狗洗澡、澆花、洗車……都是清潔的水,他做夢都沒想到,喝一口乾淨的水對有些人是像做夢一樣!
萊恩決定要行動。他跟爸媽要錢,想要捐去非洲挖一口井。爸媽稱讚萊恩有愛心,但建議孩子可以憑自己的力氣去賺這七十塊。
萊恩開始行動,幫爸爸洗車賺一塊、幫媽媽擦窗戶賺一塊、去爺爺家撿松果賺一塊、到鄰居家幫忙做東做西,一塊一塊賺,努力四個月,終於存到七十塊。
1998年4月下午,媽媽要帶萊恩去「澆水桶」Water Can基金會捐錢,他們專門幫助貧窮國家建立安全的水資源。萊恩穿上最帥的衣服,還打上蝙蝠俠領帶。上午他先跟媽媽去辦公室。幫忙削鉛筆、倒垃圾,媽媽的老闆捐給他五塊,他立刻收進放捐款的餅乾盒。下午,萊恩帶著餅乾盒到了「澆水桶」,才知道七十塊只夠買一個人工幫浦,挖一口井至少要兩千塊。
六歲的萊恩說:「喔,那我要再多做一些事!」他小小的腦袋,根本沒在計算這筆錢有多大?他一心想的,就是多努力,早一天能在非洲挖井,當地的人就早一天能有乾淨的水喝。「澆水桶」把萊恩的心願公布在網站上。十元、二十元,一筆筆小額捐款像雨點從天而降,流向「澆水桶」。
一年後,在烏干達一口新開的井,冒出清澈乾淨的水。村民歡呼跳舞,這是萊恩為非洲開的第一口井。
2000年7月27日,九歲的萊恩來到烏干達的艾桂村,親身看到他開的井,村民列隊在路的兩旁,歡迎這個帶來希望的小英雄。兩條長長的人龍,一眼看不到盡頭。當地政府宣佈這一天從此為「萊恩日」。萊恩到現在,已經募集超過兩百萬加幣,在非洲、亞洲、南美洲十六個國家,開鑿九百九十二口井,讓八十五萬人有乾淨的飲水。
2003年5月,溫哥華國際衛生會議請萊恩演說,談乾淨的水對開發中國家的重要。會議還特別邀請萊恩在烏干達的筆友,跟他一樣十二歲的吉米.阿卡納(Jimmy Akana)來做見證。沒想到剛好烏干達發生內戰動亂。萊恩的爸媽替吉米要求加拿大給予人道救援。法院判定吉米可以永久居留加拿大,他從此住在萊恩的家,等於被萊恩的爸媽收養。吉米在學校很用功,他說希望長大成為律師或老師,好幫萊恩一起改變世界。
六歲的孩子發願,果然改變世界,這當然是奇蹟。但這是天上掉下來的恩賜嗎?不是,是萊恩爸媽的教育,培育了這個奇蹟。馬克和蘇珊教萊恩的是,愛不只要有心,還要有行動,要自己起而行動!
「在高牆和撞向高牆的蛋之間,我永遠站在蛋這一邊!」村上春樹好會說、說得好。我想每一隻鳥,在牠張開翅膀前,都是一個蛋。蛋,很脆弱,要保護。我們不要叫蛋去撞高牆,而要孵化牠,讓牠翅膀長成,飛過高牆。
Angel 天使最常出現的面貌是小孩!
一滴水怎麼變成大河?
一滴水滴,不管多小,只要能往前流動,就能結合其他水滴,匯集成大河,滋潤大地。
2015年11月15日,住在加拿大哈里法克斯(Halifax)的嘉達(Jayda Smith-Atkins),在這一天過八歲的生日。許願、吹蠟燭、吃完蛋糕,媽媽說要再給她一個驚喜,帶她去商店買她早就想要的那件外套。
嘉達提著新衣走出商店,雖然街上氣溫冰冷,但得到心愛禮物的她,像個快樂的暖暖包,一點兒都不感覺冷。這時心裡暖呼呼的她,看見一個叫凱文(Kevin)的流浪漢,躺在街邊抖個不停。她像鴨子看到水,本能的走過去,問:「我能為你做點什麼嗎?」
「沒什麼,我只是有點冷。」
哈里法克斯的冬天也難熬,經常氣溫在攝氏零下二十度,每年一定有幾十個流浪漢撐不過。
嘉達拉住媽媽回頭走,小女孩想做什麼?要媽媽買衣服給凱文保暖嗎?
是的,但是她退還自己的新外套,用退回來的錢為凱文買了一件外套和帽子。穿上新衣、戴上新帽的凱文一直說謝謝,「如果不是你,我真的不知道能不能熬過這個冬天!」
暖暖包這下變成小太陽。嘉達跟媽媽說:「我要讓街上的流浪漢都能度過冬天。」
「哈里法克斯大概有一千個流浪漢,我們沒有能力給每個人買新衣。」
「那我們可以把多出來不穿的衣服送給他們啊!」
嘉達和媽媽開始向鄰居收集舊衣服,並且把衣服清洗乾淨,整理完好,其實跟新衣也差不多。問題是,怎麼把衣服送到流浪漢的手中?怎麼給予的善意,又不使接受者的自尊減失呢?
嘉達把衣服「穿」在電線杆上,並且別上一張大大的卡片,寫著:「我沒有迷路,如果你有需要,請帶走我!」
她在對街等待,看到流浪漢看了看卡片,把衣服從電線杆拿下來,穿在身上。「Ya!」嘉達跳起來,擁抱媽媽,她「發明」了一個簡單又顧及尊嚴的助人方式。
嘉達的熱情心跳振波,使其他愛心也強烈跳動,形成共振!她像高舉大旗的聖女貞德,一馬當先。同學紛紛跑來加入她的隊伍,一起收集、整理、給電線杆穿上衣服。舊衣服從四面八方送到這群天使軍團的手中,大人也加入嘉達媽媽的運輸隊,負責開車帶孩子去更遠的地方,為電線杆穿衣服。
加拿大有些地方實在太冷,一下車如同踏進冰庫。小朋友有時候還會凍哭,但他們看到穿在電線杆上的衣服被人穿上,為人保暖,他們是邊開心邊流鼻水和淚水。大人把小朋友的行動傳上Facebook,不只引起廣泛的共鳴,更棒的是帶動了行動,如同一場愛心接力,一棒傳一棒。許多人學嘉達把衣服穿上電線杆,有的還是全新的呢!當人被充分尊重,自然會自重。對應孩子的愛心,流浪漢默默形成一個良心協定。每個人只會拿走一件衣服,其他冬衣留給別人。
穿暖還要吃飽,嘉達她們現在除了為電線杆穿衣服,還在衣服口袋裡塞了一張價值五塊加幣的熱食券。
水滴不滿足於只變成小河,它要變成大河,穿越沙漠。有人說河再大也穿不過沙漠。不,水滴可以吸收太陽的熱,蒸發升空,集合其他水滴,形成雲朵,飄過沙漠,變成甘霖,降落在需要它們的土地!
我們不只要教育孩子有善心,鼓勵他有善行,更要在行善同時顧及受者的尊嚴。孔子說:「不食嗟來食!」就是講這個道理。我從小外婆告訴我:「給人東西時,手心要朝上,不可以朝下!」慷慨不是施捨,是發自內心的善良。
Business 生意差是人差,企業強是人強!
成長、改變、突破的定義是什麼?
做你沒做過的事叫成長,做你不願意做的事叫改變,做你不敢做的事叫突破。
2004年10月21日,全球最大的積木玩具公司,世界知名的「樂高」LEGO,宣布由納斯托普(Jørgen Vig Knudstorp)接任CEO。大公司換新執行長有什麼特別?
第一,樂高是大公司沒錯,大公司如果有洞,通常是填不滿的大洞,樂高此時面臨倒閉。
第二,擁有樂高的克瑞斯坦森(Kristiansen)家族,是丹麥的首富。納斯托普不是這個家族的人,第三代的掌門人克伊爾(Kjeld Kirk Kristiansen)外號KKK ,請納斯托普來取代自己。
第三,納斯托普要接掌世界最大,但快要倒下的玩具公司,而他只有三十六歲。
丹麥小鎮比隆的木匠奧勒(Ole Kirk Christiansen),1932年8月10日在這裡開了自己的小舖,做出第一件木製玩具。當時世界經濟大蕭條,丹麥景氣更差。奧勒接不到生意,只好辭退工人。禍不單行,妻子也因病去世,留下四個孩子。
但奧勒韌性十足,咬牙苦撐,他決定專門做兒童玩具。兩年後,他給公司取名LEGO,就是丹麥語Leg-Godt,意思是「玩得好」。
二次大戰爆發,德軍占領丹麥。丹麥禁止進口玩具,而且禁止使用金屬製造玩具。這下樂高生意變好,正當發財時,結果工廠火災,全部燒光。奧勒好像習慣承受打擊,他帶領家人和員工從頭幹起。即使在戰爭期間,他對品質也不鬆手。有一次他的兒子哥弗德(Godtfred Kirk Christiansen)負責給一批木頭鴨子上漆,原本應該上三層漆,他只上兩層就出貨,並且向父親邀功,說他省下成本。結果被奧勒大罵一頓,要求他把全部鴨子拿回來,重上第三層漆再出貨。這個故事是每個樂高員工進來聽到的第一個教訓。現在每塊樂高規定要噴四層漆,尺寸誤差不能超過零點零二公分。
1957年樂高開始生產「塑膠顆粒積木」,這個石破天驚的小方塊,開放了無限的創造力。隔年,奧勒去世,由兒子哥弗德接班。公司快速穩定成長,樂高成為國際頂尖企業,家族成為丹麥首富。到了第三代,哥弗德的兒子克伊爾接班,他還被皇室封為「安徒生大使」,表彰樂高和安徒生童話一樣,能說全世界兒童都喜愛和了解的語言。
這麼好的樂高怎麼會出事?他們走上大企業流行走的路,叫「多角化經營」。他們模仿迪士尼,建大型的主題樂園Legoland,除了在丹麥,在英國、美國、德國連續建樂園,還推出大量週邊商品,有樂高的服飾、手錶、電玩,並且追逐流行,推出像《星際大戰》、《哈利波特》的樂高公仔。這些都是花錢大、收益小。最嚴重的是使樂高的主體喪失,失去原有核心能力,所以虧損日益擴大,光2003年,營收就下降百分之二十五,年虧兩億三千萬美金,2004年樂高裁掉一千多名員工。
克伊爾個人先投入新的一億美金,接著他交出二十五年的兵符,請三十六歲的納斯托普當CEO,自己退居後線,只做老闆,不管事,由納斯托普組新的經營團隊。
納斯托普上台,第一,做債務止血,把樂園賣掉,退出經營,只保留三分之一的股份。
第二,他把樂高的積木元件,從一萬五千個減少到七千個,生產的結構成本大大降低。再把部分產線移到東歐和墨西哥,這樣更省錢。
第三,他大量向外吸納創意。他舉辦比賽,得勝者可以進入樂高當設計師,現在樂高內部有兩百多個創意設計師。另外只要樂高迷有新的遊戲創意,都可向樂高提案。例如英國有個樂高迷同時也是賞鳥迷,他用樂高做出一系列特別種類的鳥,經過小朋友試玩,反應很好。樂高就推出鳥類的主題組合,而且付版稅給創作者。這等於把樂高積木當作是一種文字,你用這種文字創造出故事,交給出版社出版,成為作者,賣書抽版稅。這使得創意源源不絕。
第四,他用故事行銷樂高,每當有新的主題樂高上市,樂高會在有線電視推出二十分鐘的故事節目,並剪輯三分鐘的版本在網路流傳。樂高不是在賣積木,而是在賣積木創造的故事。好像賣書不是賣紙,是賣書中的內容。
第五,利用數位使樂高迷情感更深。每一個主題系列都有自己的網站,不斷更新內容。加入樂高俱樂部,會有免費的雜誌,分大人和小孩兩個版本。會員可以不時在網站上發現秘密情報,驚喜不斷。他們還為小朋友打造My Lego Network,如同小孩的Facebook。兒童可以在裡面交朋友、討論、分享……話題當然是圍著樂高打轉。
納斯托普居然在2005年就讓樂高轉虧為盈,然後年年持續成長。2014年,他推出《樂高玩電影》,創造四億六千萬美金的票房,不但電影賺錢,樂高當然也跟著大賣。樂高於2014年以市值一百四十六億美元,超越有芭比娃娃的美泰兒(Mattel),成為世界第一大玩具公司。2015年超越法拉利跑車,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品牌的第一名。
納斯托普是樂高的韓信,但樂高的劉邦——克伊爾並沒有為難他,他們賓主關係良好,是忘年之交。是的,樂高自我定位的使命是在「啓發、培養未來的創造者」,就是要讓兒童玩得好,從玩中學會創造。而樂高的故事,對任何企業,尤其是今日的台灣企業,更是最該仔細聽、最該認真想的故事!
Different 要有不一樣的人生,要走什麼路?
天下的媽媽是一樣的嗎?
一個媽媽能照顧好五個小孩,每天為孩子和老公做晚餐,晚上六點到九點,家裡不准用電腦、不准滑手機,五個孩子全部上床,她才收郵件。同時,她是價值八百億美金公司的CEO,她每年為母公司賺入六百億美金。這樣的媽媽是不是最酷的媽媽?
這不是電影裡虛構的媽媽,是真實活生生的女人。她叫蘇珊.沃西奇(Susan Wojcicki)。蘇珊畢業於哈佛大學,學的是歷史和文學。之後,她在加州大學修經濟學碩士和MBA。1998年,她和丹尼斯.卓伯(Dennis Troper)結婚,兩人買下六十萬美金的新房。為了減少房貸的壓力,她把三個房間和車庫租給兩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生,一個叫賴利.佩吉(Larry Page),一個叫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他們兩個租蘇珊的房子,是要搞一個搜尋引擎公司。是的,他們倆搞的叫Google。
1998年9月4日,Google正式誕生,地點就在蘇珊家的車庫。Google每月要付蘇珊一千七百美元的租金,他們可以用浴室和洗衣機。佩吉和布林邀蘇珊加入Google,她當時在英特爾(Intel)工作,小小的Google只是許多搜尋引擎中的一個,所以她想都沒想就告訴佩吉和布林,「乖乖付房租吧!」
1999年有一天,Google當機,蘇珊發現沒有Google她無法工作,其他公司無法取代Google的服務。當時懷孕四個月的她辭掉英特爾的高薪工作,加入Google,成為第十六號員工,頭銜是市場經理。但是她沒有薪水,沒有經費,沒有手下,是一個十足的光桿將軍,而且她是全公司唯一的女性。
沒錢怎麼打仗?她先和大學連線,讓大學的網頁免費嵌入Google的搜尋工具,成功在大學網頁建立灘頭堡。她還修改Google的商標和主頁面,現在每逢節日或名人紀念日,Google就會呈現特別製作的漫畫,這是她的創意。蘇珊生第二個孩子時,提出網路廣告作戰計畫Adsense,也就是自助式廣告平台的概念。原本Google的廣告是在搜索出的頁面放廣告,按點擊量付費,沒人點就不用付錢。蘇珊把這個模式延伸到廣大的部落格和所有商業網站,與別人共分廣告收入。她不跟人搶,而是結盟。關鍵是Google Adsense能分析各個網頁,提供內容關聯的廣告,這樣吸引網友點擊,等於是有瞄準器的擊發,而不是盲目的轟炸,所以不但廣告能有效擊中,也不會干擾網友。Adsense每年帶給Google一百四十億美金的收入,論戰功,蘇珊是Google的隆美爾,他們尊她為「最高榮譽員工」。
另一塊新大陸也是蘇珊開發,就是Google Video。當時網路上都是文字,影片很少,他們花了很多錢,各種策略都沒用。有一天,他們想到新航路,可以從另一邊到中國。他們決定讓網友自己上傳影片,結果兩個中國大學生在寢室擺頭扭腰唱流行歌As Long As You Love Me,誇張的唱作十分爆笑。這支搞笑影片成為第一個超過一百萬點擊的影片,蘇珊以為新大陸是他們的了。沒想到殺出了YouTube,他們好不容易踏上新大陸,卻發現YouTube已經佔滿他們可以看見的地方。蘇珊向董事會承認自己被打敗,還要求拿出十五億美金來收購打敗她的敵人。問題是YouTube當時只有二十五個員工,沒有賺一毛錢,還有一大堆版權糾紛。這支游擊隊居然開價十六億!蘇珊獨排眾議,在2006年10月9日用十六億五千萬美金買下YouTube,這時她生下了第三個小孩。YouTube成長得比她的孩子快,現在價值八百億美金。
生第四個孩子時,她決定收購Double Click。生第五個孩子時,她接手YouTube的CEO。每生一個孩子就讓事業登上更高峰,但她從不為工作,減少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晚上六點前一定到家,親手做飯,和全職媽媽差不多。因為她,Google的女員工原本十二週的有薪假提高到十八週,準媽媽有特別的停車位,嬰兒出生加發五百美金的補助,新手媽媽有五個月的有薪產假,做爸爸的有七週的有薪陪產假……都是幫忙婦女兼顧家庭和事業所設計的福利。
回想起當時她如何有勇氣,懷著孩子加入Google?她說:「我當初一定是瘋了,但生命不會在完美的時刻,把完美的機會放在你面前。機會總會出現在措手不及、出乎意料的時刻。它不會放在綁著蝴蝶結的禮物盒裡,等著你打開。好的機遇風險高、挑戰大。世界變化太快,你需要在沒有足夠資訊的情況下做出決定。」
天下的媽媽不是一樣的。偉大的媽媽,有不一樣的偉大;糟糕的媽媽,是一樣的糟糕!
地底的水如何成為生命之泉?
要有井把水引上來。愛,如果沒有行動,如同藏在地底的水。
在加拿大肯普特維爾(Kemptville)的六歲男孩萊恩.赫傑克(Ryan Hreljac),他聽老師說:世界有些地方連乾淨的水都喝不到,居民為了取水,一天要走二十公里,而且是又髒又臭被汙染的水。小孩很容易生病,死亡率很高。但只要有七十塊加幣,就可以在非洲挖一口井,讓一村子的人有乾淨的水喝。
萊恩第一次知道,有人會因為沒有乾淨的水喝而死亡。從小他打開水龍頭就有水,要多少有多少,給狗狗洗澡、澆花、洗車……都是清潔的水,他做夢都沒想到,喝一口乾淨的水對有些人是像做夢一樣!
萊恩決定要行動。他跟爸媽要錢,想要捐去非洲挖一口井。爸媽稱讚萊恩有愛心,但建議孩子可以憑自己的力氣去賺這七十塊。
萊恩開始行動,幫爸爸洗車賺一塊、幫媽媽擦窗戶賺一塊、去爺爺家撿松果賺一塊、到鄰居家幫忙做東做西,一塊一塊賺,努力四個月,終於存到七十塊。
1998年4月下午,媽媽要帶萊恩去「澆水桶」Water Can基金會捐錢,他們專門幫助貧窮國家建立安全的水資源。萊恩穿上最帥的衣服,還打上蝙蝠俠領帶。上午他先跟媽媽去辦公室。幫忙削鉛筆、倒垃圾,媽媽的老闆捐給他五塊,他立刻收進放捐款的餅乾盒。下午,萊恩帶著餅乾盒到了「澆水桶」,才知道七十塊只夠買一個人工幫浦,挖一口井至少要兩千塊。
六歲的萊恩說:「喔,那我要再多做一些事!」他小小的腦袋,根本沒在計算這筆錢有多大?他一心想的,就是多努力,早一天能在非洲挖井,當地的人就早一天能有乾淨的水喝。「澆水桶」把萊恩的心願公布在網站上。十元、二十元,一筆筆小額捐款像雨點從天而降,流向「澆水桶」。
一年後,在烏干達一口新開的井,冒出清澈乾淨的水。村民歡呼跳舞,這是萊恩為非洲開的第一口井。
2000年7月27日,九歲的萊恩來到烏干達的艾桂村,親身看到他開的井,村民列隊在路的兩旁,歡迎這個帶來希望的小英雄。兩條長長的人龍,一眼看不到盡頭。當地政府宣佈這一天從此為「萊恩日」。萊恩到現在,已經募集超過兩百萬加幣,在非洲、亞洲、南美洲十六個國家,開鑿九百九十二口井,讓八十五萬人有乾淨的飲水。
2003年5月,溫哥華國際衛生會議請萊恩演說,談乾淨的水對開發中國家的重要。會議還特別邀請萊恩在烏干達的筆友,跟他一樣十二歲的吉米.阿卡納(Jimmy Akana)來做見證。沒想到剛好烏干達發生內戰動亂。萊恩的爸媽替吉米要求加拿大給予人道救援。法院判定吉米可以永久居留加拿大,他從此住在萊恩的家,等於被萊恩的爸媽收養。吉米在學校很用功,他說希望長大成為律師或老師,好幫萊恩一起改變世界。
六歲的孩子發願,果然改變世界,這當然是奇蹟。但這是天上掉下來的恩賜嗎?不是,是萊恩爸媽的教育,培育了這個奇蹟。馬克和蘇珊教萊恩的是,愛不只要有心,還要有行動,要自己起而行動!
「在高牆和撞向高牆的蛋之間,我永遠站在蛋這一邊!」村上春樹好會說、說得好。我想每一隻鳥,在牠張開翅膀前,都是一個蛋。蛋,很脆弱,要保護。我們不要叫蛋去撞高牆,而要孵化牠,讓牠翅膀長成,飛過高牆。
Angel 天使最常出現的面貌是小孩!
一滴水怎麼變成大河?
一滴水滴,不管多小,只要能往前流動,就能結合其他水滴,匯集成大河,滋潤大地。
2015年11月15日,住在加拿大哈里法克斯(Halifax)的嘉達(Jayda Smith-Atkins),在這一天過八歲的生日。許願、吹蠟燭、吃完蛋糕,媽媽說要再給她一個驚喜,帶她去商店買她早就想要的那件外套。
嘉達提著新衣走出商店,雖然街上氣溫冰冷,但得到心愛禮物的她,像個快樂的暖暖包,一點兒都不感覺冷。這時心裡暖呼呼的她,看見一個叫凱文(Kevin)的流浪漢,躺在街邊抖個不停。她像鴨子看到水,本能的走過去,問:「我能為你做點什麼嗎?」
「沒什麼,我只是有點冷。」
哈里法克斯的冬天也難熬,經常氣溫在攝氏零下二十度,每年一定有幾十個流浪漢撐不過。
嘉達拉住媽媽回頭走,小女孩想做什麼?要媽媽買衣服給凱文保暖嗎?
是的,但是她退還自己的新外套,用退回來的錢為凱文買了一件外套和帽子。穿上新衣、戴上新帽的凱文一直說謝謝,「如果不是你,我真的不知道能不能熬過這個冬天!」
暖暖包這下變成小太陽。嘉達跟媽媽說:「我要讓街上的流浪漢都能度過冬天。」
「哈里法克斯大概有一千個流浪漢,我們沒有能力給每個人買新衣。」
「那我們可以把多出來不穿的衣服送給他們啊!」
嘉達和媽媽開始向鄰居收集舊衣服,並且把衣服清洗乾淨,整理完好,其實跟新衣也差不多。問題是,怎麼把衣服送到流浪漢的手中?怎麼給予的善意,又不使接受者的自尊減失呢?
嘉達把衣服「穿」在電線杆上,並且別上一張大大的卡片,寫著:「我沒有迷路,如果你有需要,請帶走我!」
她在對街等待,看到流浪漢看了看卡片,把衣服從電線杆拿下來,穿在身上。「Ya!」嘉達跳起來,擁抱媽媽,她「發明」了一個簡單又顧及尊嚴的助人方式。
嘉達的熱情心跳振波,使其他愛心也強烈跳動,形成共振!她像高舉大旗的聖女貞德,一馬當先。同學紛紛跑來加入她的隊伍,一起收集、整理、給電線杆穿上衣服。舊衣服從四面八方送到這群天使軍團的手中,大人也加入嘉達媽媽的運輸隊,負責開車帶孩子去更遠的地方,為電線杆穿衣服。
加拿大有些地方實在太冷,一下車如同踏進冰庫。小朋友有時候還會凍哭,但他們看到穿在電線杆上的衣服被人穿上,為人保暖,他們是邊開心邊流鼻水和淚水。大人把小朋友的行動傳上Facebook,不只引起廣泛的共鳴,更棒的是帶動了行動,如同一場愛心接力,一棒傳一棒。許多人學嘉達把衣服穿上電線杆,有的還是全新的呢!當人被充分尊重,自然會自重。對應孩子的愛心,流浪漢默默形成一個良心協定。每個人只會拿走一件衣服,其他冬衣留給別人。
穿暖還要吃飽,嘉達她們現在除了為電線杆穿衣服,還在衣服口袋裡塞了一張價值五塊加幣的熱食券。
水滴不滿足於只變成小河,它要變成大河,穿越沙漠。有人說河再大也穿不過沙漠。不,水滴可以吸收太陽的熱,蒸發升空,集合其他水滴,形成雲朵,飄過沙漠,變成甘霖,降落在需要它們的土地!
我們不只要教育孩子有善心,鼓勵他有善行,更要在行善同時顧及受者的尊嚴。孔子說:「不食嗟來食!」就是講這個道理。我從小外婆告訴我:「給人東西時,手心要朝上,不可以朝下!」慷慨不是施捨,是發自內心的善良。
Business 生意差是人差,企業強是人強!
成長、改變、突破的定義是什麼?
做你沒做過的事叫成長,做你不願意做的事叫改變,做你不敢做的事叫突破。
2004年10月21日,全球最大的積木玩具公司,世界知名的「樂高」LEGO,宣布由納斯托普(Jørgen Vig Knudstorp)接任CEO。大公司換新執行長有什麼特別?
第一,樂高是大公司沒錯,大公司如果有洞,通常是填不滿的大洞,樂高此時面臨倒閉。
第二,擁有樂高的克瑞斯坦森(Kristiansen)家族,是丹麥的首富。納斯托普不是這個家族的人,第三代的掌門人克伊爾(Kjeld Kirk Kristiansen)外號KKK ,請納斯托普來取代自己。
第三,納斯托普要接掌世界最大,但快要倒下的玩具公司,而他只有三十六歲。
丹麥小鎮比隆的木匠奧勒(Ole Kirk Christiansen),1932年8月10日在這裡開了自己的小舖,做出第一件木製玩具。當時世界經濟大蕭條,丹麥景氣更差。奧勒接不到生意,只好辭退工人。禍不單行,妻子也因病去世,留下四個孩子。
但奧勒韌性十足,咬牙苦撐,他決定專門做兒童玩具。兩年後,他給公司取名LEGO,就是丹麥語Leg-Godt,意思是「玩得好」。
二次大戰爆發,德軍占領丹麥。丹麥禁止進口玩具,而且禁止使用金屬製造玩具。這下樂高生意變好,正當發財時,結果工廠火災,全部燒光。奧勒好像習慣承受打擊,他帶領家人和員工從頭幹起。即使在戰爭期間,他對品質也不鬆手。有一次他的兒子哥弗德(Godtfred Kirk Christiansen)負責給一批木頭鴨子上漆,原本應該上三層漆,他只上兩層就出貨,並且向父親邀功,說他省下成本。結果被奧勒大罵一頓,要求他把全部鴨子拿回來,重上第三層漆再出貨。這個故事是每個樂高員工進來聽到的第一個教訓。現在每塊樂高規定要噴四層漆,尺寸誤差不能超過零點零二公分。
1957年樂高開始生產「塑膠顆粒積木」,這個石破天驚的小方塊,開放了無限的創造力。隔年,奧勒去世,由兒子哥弗德接班。公司快速穩定成長,樂高成為國際頂尖企業,家族成為丹麥首富。到了第三代,哥弗德的兒子克伊爾接班,他還被皇室封為「安徒生大使」,表彰樂高和安徒生童話一樣,能說全世界兒童都喜愛和了解的語言。
這麼好的樂高怎麼會出事?他們走上大企業流行走的路,叫「多角化經營」。他們模仿迪士尼,建大型的主題樂園Legoland,除了在丹麥,在英國、美國、德國連續建樂園,還推出大量週邊商品,有樂高的服飾、手錶、電玩,並且追逐流行,推出像《星際大戰》、《哈利波特》的樂高公仔。這些都是花錢大、收益小。最嚴重的是使樂高的主體喪失,失去原有核心能力,所以虧損日益擴大,光2003年,營收就下降百分之二十五,年虧兩億三千萬美金,2004年樂高裁掉一千多名員工。
克伊爾個人先投入新的一億美金,接著他交出二十五年的兵符,請三十六歲的納斯托普當CEO,自己退居後線,只做老闆,不管事,由納斯托普組新的經營團隊。
納斯托普上台,第一,做債務止血,把樂園賣掉,退出經營,只保留三分之一的股份。
第二,他把樂高的積木元件,從一萬五千個減少到七千個,生產的結構成本大大降低。再把部分產線移到東歐和墨西哥,這樣更省錢。
第三,他大量向外吸納創意。他舉辦比賽,得勝者可以進入樂高當設計師,現在樂高內部有兩百多個創意設計師。另外只要樂高迷有新的遊戲創意,都可向樂高提案。例如英國有個樂高迷同時也是賞鳥迷,他用樂高做出一系列特別種類的鳥,經過小朋友試玩,反應很好。樂高就推出鳥類的主題組合,而且付版稅給創作者。這等於把樂高積木當作是一種文字,你用這種文字創造出故事,交給出版社出版,成為作者,賣書抽版稅。這使得創意源源不絕。
第四,他用故事行銷樂高,每當有新的主題樂高上市,樂高會在有線電視推出二十分鐘的故事節目,並剪輯三分鐘的版本在網路流傳。樂高不是在賣積木,而是在賣積木創造的故事。好像賣書不是賣紙,是賣書中的內容。
第五,利用數位使樂高迷情感更深。每一個主題系列都有自己的網站,不斷更新內容。加入樂高俱樂部,會有免費的雜誌,分大人和小孩兩個版本。會員可以不時在網站上發現秘密情報,驚喜不斷。他們還為小朋友打造My Lego Network,如同小孩的Facebook。兒童可以在裡面交朋友、討論、分享……話題當然是圍著樂高打轉。
納斯托普居然在2005年就讓樂高轉虧為盈,然後年年持續成長。2014年,他推出《樂高玩電影》,創造四億六千萬美金的票房,不但電影賺錢,樂高當然也跟著大賣。樂高於2014年以市值一百四十六億美元,超越有芭比娃娃的美泰兒(Mattel),成為世界第一大玩具公司。2015年超越法拉利跑車,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品牌的第一名。
納斯托普是樂高的韓信,但樂高的劉邦——克伊爾並沒有為難他,他們賓主關係良好,是忘年之交。是的,樂高自我定位的使命是在「啓發、培養未來的創造者」,就是要讓兒童玩得好,從玩中學會創造。而樂高的故事,對任何企業,尤其是今日的台灣企業,更是最該仔細聽、最該認真想的故事!
Different 要有不一樣的人生,要走什麼路?
天下的媽媽是一樣的嗎?
一個媽媽能照顧好五個小孩,每天為孩子和老公做晚餐,晚上六點到九點,家裡不准用電腦、不准滑手機,五個孩子全部上床,她才收郵件。同時,她是價值八百億美金公司的CEO,她每年為母公司賺入六百億美金。這樣的媽媽是不是最酷的媽媽?
這不是電影裡虛構的媽媽,是真實活生生的女人。她叫蘇珊.沃西奇(Susan Wojcicki)。蘇珊畢業於哈佛大學,學的是歷史和文學。之後,她在加州大學修經濟學碩士和MBA。1998年,她和丹尼斯.卓伯(Dennis Troper)結婚,兩人買下六十萬美金的新房。為了減少房貸的壓力,她把三個房間和車庫租給兩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生,一個叫賴利.佩吉(Larry Page),一個叫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他們兩個租蘇珊的房子,是要搞一個搜尋引擎公司。是的,他們倆搞的叫Google。
1998年9月4日,Google正式誕生,地點就在蘇珊家的車庫。Google每月要付蘇珊一千七百美元的租金,他們可以用浴室和洗衣機。佩吉和布林邀蘇珊加入Google,她當時在英特爾(Intel)工作,小小的Google只是許多搜尋引擎中的一個,所以她想都沒想就告訴佩吉和布林,「乖乖付房租吧!」
1999年有一天,Google當機,蘇珊發現沒有Google她無法工作,其他公司無法取代Google的服務。當時懷孕四個月的她辭掉英特爾的高薪工作,加入Google,成為第十六號員工,頭銜是市場經理。但是她沒有薪水,沒有經費,沒有手下,是一個十足的光桿將軍,而且她是全公司唯一的女性。
沒錢怎麼打仗?她先和大學連線,讓大學的網頁免費嵌入Google的搜尋工具,成功在大學網頁建立灘頭堡。她還修改Google的商標和主頁面,現在每逢節日或名人紀念日,Google就會呈現特別製作的漫畫,這是她的創意。蘇珊生第二個孩子時,提出網路廣告作戰計畫Adsense,也就是自助式廣告平台的概念。原本Google的廣告是在搜索出的頁面放廣告,按點擊量付費,沒人點就不用付錢。蘇珊把這個模式延伸到廣大的部落格和所有商業網站,與別人共分廣告收入。她不跟人搶,而是結盟。關鍵是Google Adsense能分析各個網頁,提供內容關聯的廣告,這樣吸引網友點擊,等於是有瞄準器的擊發,而不是盲目的轟炸,所以不但廣告能有效擊中,也不會干擾網友。Adsense每年帶給Google一百四十億美金的收入,論戰功,蘇珊是Google的隆美爾,他們尊她為「最高榮譽員工」。
另一塊新大陸也是蘇珊開發,就是Google Video。當時網路上都是文字,影片很少,他們花了很多錢,各種策略都沒用。有一天,他們想到新航路,可以從另一邊到中國。他們決定讓網友自己上傳影片,結果兩個中國大學生在寢室擺頭扭腰唱流行歌As Long As You Love Me,誇張的唱作十分爆笑。這支搞笑影片成為第一個超過一百萬點擊的影片,蘇珊以為新大陸是他們的了。沒想到殺出了YouTube,他們好不容易踏上新大陸,卻發現YouTube已經佔滿他們可以看見的地方。蘇珊向董事會承認自己被打敗,還要求拿出十五億美金來收購打敗她的敵人。問題是YouTube當時只有二十五個員工,沒有賺一毛錢,還有一大堆版權糾紛。這支游擊隊居然開價十六億!蘇珊獨排眾議,在2006年10月9日用十六億五千萬美金買下YouTube,這時她生下了第三個小孩。YouTube成長得比她的孩子快,現在價值八百億美金。
生第四個孩子時,她決定收購Double Click。生第五個孩子時,她接手YouTube的CEO。每生一個孩子就讓事業登上更高峰,但她從不為工作,減少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晚上六點前一定到家,親手做飯,和全職媽媽差不多。因為她,Google的女員工原本十二週的有薪假提高到十八週,準媽媽有特別的停車位,嬰兒出生加發五百美金的補助,新手媽媽有五個月的有薪產假,做爸爸的有七週的有薪陪產假……都是幫忙婦女兼顧家庭和事業所設計的福利。
回想起當時她如何有勇氣,懷著孩子加入Google?她說:「我當初一定是瘋了,但生命不會在完美的時刻,把完美的機會放在你面前。機會總會出現在措手不及、出乎意料的時刻。它不會放在綁著蝴蝶結的禮物盒裡,等著你打開。好的機遇風險高、挑戰大。世界變化太快,你需要在沒有足夠資訊的情況下做出決定。」
天下的媽媽不是一樣的。偉大的媽媽,有不一樣的偉大;糟糕的媽媽,是一樣的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