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別硬撐,別勉強
查爾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酗酒、流連花叢、嗜賭、粗鄙、小氣、潦倒,在人生最落魄時,寫寫詩。這種人,你可能打死也不會找他指點迷津;勵志書大概也不太可能以他為榜樣。
正因為如此,他是本書最理想的開場人物。
布考斯基想當作家。可惜數十年來,求職路上處處碰壁,沒有一家雜誌、報社、期刊、經紀公司、出版商肯聘用他。據他們透露,布考斯基的作品糟透了:粗鄙、敗壞風俗、道德墮落。拒絕信愈堆愈高、打擊一個接一個,讓他掉入酗酒引發的憂鬱症深淵,久久走不出來,這輩子幾乎都被憂鬱症纏身。
他白天在郵局擔任郵件分揀員,薪水微薄,一有錢幾乎都拿去買醉,若有剩,也全花在賭馬上。晚間,他孤零零一個人喝著酒,有時靈感來了,就在快掛掉的打字機上敲出幾行詩。但往往是醉得倒在地板上不省人事。
他就這麼過了三十年,日子渾渾噩噩,離不開酒精、毒品、賭博、妓女。從小到大,一事無成,對自己嫌東嫌西,不過說也奇怪,在他五十歲時,一家小型獨立出版公司的編輯突然看上他。該編輯無法支付他大筆稿費,也不保證他的書會暢銷。但他對布考斯基這個魯蛇與酒鬼卻有說不出的奇怪感情,決定冒險放手一試。這是布考斯基生平第一次真正走運,他心裡很清楚,這可能是他這輩子的唯一,所以他回信給那位編輯:「我有兩個選擇。一,繼續在郵局工作,然後發瘋……二,離開郵局,試著邁向作家之路,然後餓死。我決定寧願餓死。」
他一簽完合約,短短三週便完成第一本小說,書名就叫《郵局》(Post Office)。在獻詞的部分,他寫道:「嘸人可獻啦。」
布考斯基一炮而紅,成了小說家與詩人,陸續出版了六本小說與數百首詩,銷售量突破兩百萬本。他一夕爆紅跌破大家眼鏡,連布考斯基本人也覺得匪夷所思。
像布考斯基這種大起大落的際遇,是我國文化表述與書寫的主要素材。布考斯基的人生體現了美國夢:為了理想奮鬥不懈,不輕言放棄,最後成功實現大夢。這樣的素材十之八九會被拍成電影。看到布考斯基這類故事,我們會說:「看到沒?他打死不放棄,屢敗屢試,相信自己一定辦得到,堅持到底,克服一個又一個難關,最後憑一己之力脫穎而出!」但奇怪的是,布考斯基死後,墓碑上刻著:「別試了。」(Don’t try,也有別硬撐、別勉強之意)
看到了沒?儘管著作大賣,讓布考斯基名利雙收,但他就是個魯蛇,他本人也有這個自知之明。他之所以成功並非因為一心想往上爬,而是因為他自知是人生輸家,坦然接受這個事實,然後如實地寫出自己的遭遇與心境。他絕不會違背自我,勉強自己扮演別人。布考斯基的過人之處並非他能克服難如登天的障礙,或是把吃苦當吃補,最後如願發光,成為文學界的一盞明燈;而是他反其道而行,發揚負能量。最大的本事不過是敢赤裸裸將真面目(尤其是最糟糕、最惡劣的一面)全攤在陽光下,義無反顧地公開他的失敗史。
這是布考斯基成功發跡的真實故事:一點也不覺得身為人生失敗組有什麼丟臉。視成功為空氣,完全不把它當回事。就連成名了,他也依舊我行我素:在詩歌朗誦會上,不客氣地對觀眾口出惡言;在公開場合露鳥;看到每個女人都想染指。名氣與成就沒有讓他改頭換面,變成更好的人;他也不想靠改邪歸正名利雙收。
不斷砥礪自己進步,成功不遠矣,但不代表兩者是同一件事。
今天的社會與文化過分強調不切實際的正向思考:要更開心、更健康、凡事爭第一(優於其他人)、更聰明、更敏捷、更富有、更性感、更受歡迎、更有生產力、更受人歆羨、更受人崇拜。此外,要十全十美、卓爾不群:早餐前清空肚裡的黃金,早飯後吻別隨時可自拍入鏡的另一半以及兩個半小孩(其中半個是毛小孩)。接著親駕直升機到辦公室,埋首於工作,這工作不僅能實現個人抱負,也極具意義,說不定將來能拯救地球。
不過,當你停下腳步認真思考後會發現,傳統的人生忠告與寶訓(不外乎正向、快樂的勵志言論),其實是一種固著現象(fixation),一直圍繞你欠缺的東西與缺陷打轉。這些忠告像雷射光,讓你看見自己有哪些不足,看見自己對現狀有哪些不滿,然後不斷提醒你,對你洗腦。你認真學習最佳的賺錢術,因為你認為自己錢賺得不夠多。你站在鏡子前,不斷替自己打氣,告訴自己「我很美」,因為你覺得自己不夠美。你拿著約會以及人際關係教戰手冊,因為你覺得自己不討人喜歡。參加可笑的心像練習(visualization exercise),希望自己更成功,因為你覺得自己不夠成功。諷刺的是,固著於正向思考(要變得更好、更卓越)只不過一再提醒我們:自己不是什麼樣的人、自己缺了什麼、自己應該要做到卻做不到的事。畢竟,沒有一個真正開心的人需要站在鏡前,不斷催眠自己,說自己很開心,她本來就開心啊。
德州有句諺語:「最小的狗叫得最大聲。」有自信的人,不須向他人證明自己有自信。有錢人不須擺闊,向別人證明自己有錢。不管你是不是應驗了德州那句諺語,你若老是奢求某樣東西,其實是不自覺地一再強化某個現實(unconscious reality):你不是那樣的人。
周遭人以及電視廣告不斷對你洗腦,要你相信掌握快樂人生的關鍵,是有個更好的工作、有輛更拉風的車、有個更漂亮的女友,或是給孩子準備充氣式溫水泳池。社會不斷告訴你,通往美好人生之途就是不斷地增加,有一還要有二、有三……買了再買、有了再有、做了再做、上了再上、多還要更多。你沒有一秒鐘不飽受資訊轟炸,無論大小事,樣樣你都要在意、花心思。在意要不要買台電視機,在意度假有沒有比同事玩得更開心,在意要不要把那個草坪飾品買下來,在意哪支自拍棒適合自己。
為什麼?依我猜測,因為消費者在意愈多,買得也愈多,自然有助於活絡市場。
對店家而言,生意上門固然是好事,但是身為消費者的你,在意太多,對自己的心理健康可不是好事。久而久之,你會過度專注於表象與假象,將人生花在追求虛幻的快樂與滿足。美好人生的關鍵是放下,管他那麼多幹嘛。我們應在意怎麼減少而非增加,只須在意真相、當下以及重要之事。
周而復始的回饋迴路惡性循環
人腦裡有個隱伏的怪咖,若放任它不管,會讓你完全抓狂。看看下面的例子,是否覺得似曾相識?
想到要當面和某人對質,心情忐忑不已。忐忑焦慮讓你坐困愁城,啥事也做不了,然後你開始自問,怎麼會這麼焦慮?這下你因為探究焦慮而焦慮。喔,糟糕!雙倍焦慮!為焦慮而焦慮,焦慮有增無減。快,我的威士忌在哪兒?
或者,我們來談談你的脾氣。你為了一件愚不可及的鳥事發火,而你並不知道為什麼自己這麼容易動怒,這下你更怒了。然後,在怒火未全熄下,你發現動不動就生氣把自己搞得膚淺又小氣,你不喜歡這樣。因為太討厭這樣的自己,你對自己也怒了。你看看自己:你怒自己為生氣而生氣。去你的,忍不住拳頭就往牆壁招呼。又或者,你老是擔心自己有沒有做對的事,擔心復擔心,久了質變成擔心自己擔太多的心。或是你每犯一次錯就心懷愧疚,繼而開始對自己心懷愧疚感到愧疚。抑或動不動就傷心、落寞,後來僅僅一想到這狀態,就更傷心、更落寞。
歡迎進入周而復始的回饋迴路(feedback loop)惡性循環。很可能你已經歷過幾次,或者現在都還深陷其中。「天啊,我怎麼老在重複回饋迴路──我實在是再失敗不過的遜咖。我應該停止這樣下去。唉,連自稱是魯蛇,都讓我覺得是十足的失敗者。我應該停止看扁自己。喔,去他的!我這老毛病又犯了!看到了沒?我是魯蛇!啊,我受不了啦!」
朋友,冷靜點。信或不信,這正是身為人類的精彩處。首先,地球上少之又少的動物具備深思熟慮的能力,但人類卻擁有這難得的資產,有能力思索探究自己的想法。所以我想起自己曾上影音網站YouTube觀看迪士尼小天后麥莉.希拉(Miley Cyrus)的影帶,事後覺得自己真是個神經病,竟會想看麥莉.希拉的演出。啊哈,多神奇的自覺力!
這下問題來了:當今社會透過消費文化(標榜產品有多麼神通廣大)、社群媒體(不外乎炫耀自己過得比別人酷炫),讓世人漸漸相信,焦慮、恐懼、愧疚感等負面情緒毫不可取。我的意思是,若打開臉書動態功能,每個人似乎都過得洋洋得意。靠,本週就有八個朋友結婚!電視播出某個十六歲少女生日禮物竟是一輛法拉利。一個屁小孩發明了一個應用程式(衛生紙用完會自動到府補貨),二十億美元輕鬆入袋。
反觀你,宅在家裡替愛貓剔牙,忍不住嫌自己,人生過得真遜。
回饋迴路惡性循環與流行病幾乎只剩一線之隔,我們許多人已因它承受過大的壓力,過於神經質,也過於嫌棄自己。
回到我祖父那個年代,他日子若過得不順遂,一樣會抱怨人生糟透了,但是他可能會說:「哇塞,我百分之兩百覺得自己今天過得跟牛屎一樣背。但是……唉,管他的,這就是人生,還是認命地乖乖回去鏟乾草吧。」
時間轉到今天,大家會怎麼反應?假若你覺得今天真是他X的有夠背,儘管這情緒只有短短五分鐘,但已經有三百五十張炫耀人生何處不幸福、何處不風光的照片,朝你窮追猛打,你不可能不自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不對勁。就是這懷疑自我、嫌棄自我,讓我們走不出自責的惡性循環。我們不爽自己感到不爽,愧疚自己心生愧疚,生氣自己發火,焦躁自己變得焦躁。唉,我到底怎麼了?
這也是「管他的」何以這麼重要,甚至可以拯救世界,因為這世界就是這麼地該死,但那又怎樣,關我們啥事。學著放下,因為現實一直都是這樣,未來也不會改變。
別在意你心情不好,學著放下,如此一來,你的回饋迴路就會短路斷線。你要跟自己說:「我覺得糟透了,但是管他的,誰在乎呢?」然後,恍若被撒上一層名為「管他的」魔法仙塵,不再因為心情不佳而嫌棄自己。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說過,為了看清眼前的世界,需要抗爭、抗爭、再抗爭。其實釋放壓力與焦慮的辦法近在眼前,只是我們太忙,無暇注意,反而只顧著欣賞養眼照、成人電影,或是忙著研究健腹器材的廣告(其實這些器材根本沒用),埋怨自己怎麼沒練出線條分明的六塊肌與人魚線,順利泡上一個金髮妞。
我們在網上嘲笑「第一世界種種無病呻吟的問題」(First World problems),但我們的確為成功付出了代價。過去三十年,壓力導致的健康問題、焦慮以及憂鬱症大幅飆高。家家戶戶裝了液晶電視,享有日用品宅配到家的服務,儘管走過吃不飽、穿不暖的危機,卻換成精神上、形而上的危機找上我們。現在有太多事情要煩心,有太多機會可選擇,以致不知該怎麼取捨,不知什麼該在意,什麼不該在意。
我們可見、可知的事物多到數不清,同理,世上有數不清的辦法與方式讓我們知道自己不夠格、不夠好,讓我們認清事情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因此覺得糾結,甚至撕心裂肺。
近年來,「追求快樂人生」之類老掉牙的文章,在臉書轉載分享了八百多萬次,但這些文章根本鬼話連篇,狗屁不通,以下才是真理,只不過大家都不明白:
冀求正向思考、正向經驗,本身就是一種負向的生活經驗。說來弔詭,坦然接受自己負面思考與負面能量,反而是正向思維。
查爾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酗酒、流連花叢、嗜賭、粗鄙、小氣、潦倒,在人生最落魄時,寫寫詩。這種人,你可能打死也不會找他指點迷津;勵志書大概也不太可能以他為榜樣。
正因為如此,他是本書最理想的開場人物。
布考斯基想當作家。可惜數十年來,求職路上處處碰壁,沒有一家雜誌、報社、期刊、經紀公司、出版商肯聘用他。據他們透露,布考斯基的作品糟透了:粗鄙、敗壞風俗、道德墮落。拒絕信愈堆愈高、打擊一個接一個,讓他掉入酗酒引發的憂鬱症深淵,久久走不出來,這輩子幾乎都被憂鬱症纏身。
他白天在郵局擔任郵件分揀員,薪水微薄,一有錢幾乎都拿去買醉,若有剩,也全花在賭馬上。晚間,他孤零零一個人喝著酒,有時靈感來了,就在快掛掉的打字機上敲出幾行詩。但往往是醉得倒在地板上不省人事。
他就這麼過了三十年,日子渾渾噩噩,離不開酒精、毒品、賭博、妓女。從小到大,一事無成,對自己嫌東嫌西,不過說也奇怪,在他五十歲時,一家小型獨立出版公司的編輯突然看上他。該編輯無法支付他大筆稿費,也不保證他的書會暢銷。但他對布考斯基這個魯蛇與酒鬼卻有說不出的奇怪感情,決定冒險放手一試。這是布考斯基生平第一次真正走運,他心裡很清楚,這可能是他這輩子的唯一,所以他回信給那位編輯:「我有兩個選擇。一,繼續在郵局工作,然後發瘋……二,離開郵局,試著邁向作家之路,然後餓死。我決定寧願餓死。」
他一簽完合約,短短三週便完成第一本小說,書名就叫《郵局》(Post Office)。在獻詞的部分,他寫道:「嘸人可獻啦。」
布考斯基一炮而紅,成了小說家與詩人,陸續出版了六本小說與數百首詩,銷售量突破兩百萬本。他一夕爆紅跌破大家眼鏡,連布考斯基本人也覺得匪夷所思。
像布考斯基這種大起大落的際遇,是我國文化表述與書寫的主要素材。布考斯基的人生體現了美國夢:為了理想奮鬥不懈,不輕言放棄,最後成功實現大夢。這樣的素材十之八九會被拍成電影。看到布考斯基這類故事,我們會說:「看到沒?他打死不放棄,屢敗屢試,相信自己一定辦得到,堅持到底,克服一個又一個難關,最後憑一己之力脫穎而出!」但奇怪的是,布考斯基死後,墓碑上刻著:「別試了。」(Don’t try,也有別硬撐、別勉強之意)
看到了沒?儘管著作大賣,讓布考斯基名利雙收,但他就是個魯蛇,他本人也有這個自知之明。他之所以成功並非因為一心想往上爬,而是因為他自知是人生輸家,坦然接受這個事實,然後如實地寫出自己的遭遇與心境。他絕不會違背自我,勉強自己扮演別人。布考斯基的過人之處並非他能克服難如登天的障礙,或是把吃苦當吃補,最後如願發光,成為文學界的一盞明燈;而是他反其道而行,發揚負能量。最大的本事不過是敢赤裸裸將真面目(尤其是最糟糕、最惡劣的一面)全攤在陽光下,義無反顧地公開他的失敗史。
這是布考斯基成功發跡的真實故事:一點也不覺得身為人生失敗組有什麼丟臉。視成功為空氣,完全不把它當回事。就連成名了,他也依舊我行我素:在詩歌朗誦會上,不客氣地對觀眾口出惡言;在公開場合露鳥;看到每個女人都想染指。名氣與成就沒有讓他改頭換面,變成更好的人;他也不想靠改邪歸正名利雙收。
不斷砥礪自己進步,成功不遠矣,但不代表兩者是同一件事。
今天的社會與文化過分強調不切實際的正向思考:要更開心、更健康、凡事爭第一(優於其他人)、更聰明、更敏捷、更富有、更性感、更受歡迎、更有生產力、更受人歆羨、更受人崇拜。此外,要十全十美、卓爾不群:早餐前清空肚裡的黃金,早飯後吻別隨時可自拍入鏡的另一半以及兩個半小孩(其中半個是毛小孩)。接著親駕直升機到辦公室,埋首於工作,這工作不僅能實現個人抱負,也極具意義,說不定將來能拯救地球。
不過,當你停下腳步認真思考後會發現,傳統的人生忠告與寶訓(不外乎正向、快樂的勵志言論),其實是一種固著現象(fixation),一直圍繞你欠缺的東西與缺陷打轉。這些忠告像雷射光,讓你看見自己有哪些不足,看見自己對現狀有哪些不滿,然後不斷提醒你,對你洗腦。你認真學習最佳的賺錢術,因為你認為自己錢賺得不夠多。你站在鏡子前,不斷替自己打氣,告訴自己「我很美」,因為你覺得自己不夠美。你拿著約會以及人際關係教戰手冊,因為你覺得自己不討人喜歡。參加可笑的心像練習(visualization exercise),希望自己更成功,因為你覺得自己不夠成功。諷刺的是,固著於正向思考(要變得更好、更卓越)只不過一再提醒我們:自己不是什麼樣的人、自己缺了什麼、自己應該要做到卻做不到的事。畢竟,沒有一個真正開心的人需要站在鏡前,不斷催眠自己,說自己很開心,她本來就開心啊。
德州有句諺語:「最小的狗叫得最大聲。」有自信的人,不須向他人證明自己有自信。有錢人不須擺闊,向別人證明自己有錢。不管你是不是應驗了德州那句諺語,你若老是奢求某樣東西,其實是不自覺地一再強化某個現實(unconscious reality):你不是那樣的人。
周遭人以及電視廣告不斷對你洗腦,要你相信掌握快樂人生的關鍵,是有個更好的工作、有輛更拉風的車、有個更漂亮的女友,或是給孩子準備充氣式溫水泳池。社會不斷告訴你,通往美好人生之途就是不斷地增加,有一還要有二、有三……買了再買、有了再有、做了再做、上了再上、多還要更多。你沒有一秒鐘不飽受資訊轟炸,無論大小事,樣樣你都要在意、花心思。在意要不要買台電視機,在意度假有沒有比同事玩得更開心,在意要不要把那個草坪飾品買下來,在意哪支自拍棒適合自己。
為什麼?依我猜測,因為消費者在意愈多,買得也愈多,自然有助於活絡市場。
對店家而言,生意上門固然是好事,但是身為消費者的你,在意太多,對自己的心理健康可不是好事。久而久之,你會過度專注於表象與假象,將人生花在追求虛幻的快樂與滿足。美好人生的關鍵是放下,管他那麼多幹嘛。我們應在意怎麼減少而非增加,只須在意真相、當下以及重要之事。
周而復始的回饋迴路惡性循環
人腦裡有個隱伏的怪咖,若放任它不管,會讓你完全抓狂。看看下面的例子,是否覺得似曾相識?
想到要當面和某人對質,心情忐忑不已。忐忑焦慮讓你坐困愁城,啥事也做不了,然後你開始自問,怎麼會這麼焦慮?這下你因為探究焦慮而焦慮。喔,糟糕!雙倍焦慮!為焦慮而焦慮,焦慮有增無減。快,我的威士忌在哪兒?
或者,我們來談談你的脾氣。你為了一件愚不可及的鳥事發火,而你並不知道為什麼自己這麼容易動怒,這下你更怒了。然後,在怒火未全熄下,你發現動不動就生氣把自己搞得膚淺又小氣,你不喜歡這樣。因為太討厭這樣的自己,你對自己也怒了。你看看自己:你怒自己為生氣而生氣。去你的,忍不住拳頭就往牆壁招呼。又或者,你老是擔心自己有沒有做對的事,擔心復擔心,久了質變成擔心自己擔太多的心。或是你每犯一次錯就心懷愧疚,繼而開始對自己心懷愧疚感到愧疚。抑或動不動就傷心、落寞,後來僅僅一想到這狀態,就更傷心、更落寞。
歡迎進入周而復始的回饋迴路(feedback loop)惡性循環。很可能你已經歷過幾次,或者現在都還深陷其中。「天啊,我怎麼老在重複回饋迴路──我實在是再失敗不過的遜咖。我應該停止這樣下去。唉,連自稱是魯蛇,都讓我覺得是十足的失敗者。我應該停止看扁自己。喔,去他的!我這老毛病又犯了!看到了沒?我是魯蛇!啊,我受不了啦!」
朋友,冷靜點。信或不信,這正是身為人類的精彩處。首先,地球上少之又少的動物具備深思熟慮的能力,但人類卻擁有這難得的資產,有能力思索探究自己的想法。所以我想起自己曾上影音網站YouTube觀看迪士尼小天后麥莉.希拉(Miley Cyrus)的影帶,事後覺得自己真是個神經病,竟會想看麥莉.希拉的演出。啊哈,多神奇的自覺力!
這下問題來了:當今社會透過消費文化(標榜產品有多麼神通廣大)、社群媒體(不外乎炫耀自己過得比別人酷炫),讓世人漸漸相信,焦慮、恐懼、愧疚感等負面情緒毫不可取。我的意思是,若打開臉書動態功能,每個人似乎都過得洋洋得意。靠,本週就有八個朋友結婚!電視播出某個十六歲少女生日禮物竟是一輛法拉利。一個屁小孩發明了一個應用程式(衛生紙用完會自動到府補貨),二十億美元輕鬆入袋。
反觀你,宅在家裡替愛貓剔牙,忍不住嫌自己,人生過得真遜。
回饋迴路惡性循環與流行病幾乎只剩一線之隔,我們許多人已因它承受過大的壓力,過於神經質,也過於嫌棄自己。
回到我祖父那個年代,他日子若過得不順遂,一樣會抱怨人生糟透了,但是他可能會說:「哇塞,我百分之兩百覺得自己今天過得跟牛屎一樣背。但是……唉,管他的,這就是人生,還是認命地乖乖回去鏟乾草吧。」
時間轉到今天,大家會怎麼反應?假若你覺得今天真是他X的有夠背,儘管這情緒只有短短五分鐘,但已經有三百五十張炫耀人生何處不幸福、何處不風光的照片,朝你窮追猛打,你不可能不自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不對勁。就是這懷疑自我、嫌棄自我,讓我們走不出自責的惡性循環。我們不爽自己感到不爽,愧疚自己心生愧疚,生氣自己發火,焦躁自己變得焦躁。唉,我到底怎麼了?
這也是「管他的」何以這麼重要,甚至可以拯救世界,因為這世界就是這麼地該死,但那又怎樣,關我們啥事。學著放下,因為現實一直都是這樣,未來也不會改變。
別在意你心情不好,學著放下,如此一來,你的回饋迴路就會短路斷線。你要跟自己說:「我覺得糟透了,但是管他的,誰在乎呢?」然後,恍若被撒上一層名為「管他的」魔法仙塵,不再因為心情不佳而嫌棄自己。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說過,為了看清眼前的世界,需要抗爭、抗爭、再抗爭。其實釋放壓力與焦慮的辦法近在眼前,只是我們太忙,無暇注意,反而只顧著欣賞養眼照、成人電影,或是忙著研究健腹器材的廣告(其實這些器材根本沒用),埋怨自己怎麼沒練出線條分明的六塊肌與人魚線,順利泡上一個金髮妞。
我們在網上嘲笑「第一世界種種無病呻吟的問題」(First World problems),但我們的確為成功付出了代價。過去三十年,壓力導致的健康問題、焦慮以及憂鬱症大幅飆高。家家戶戶裝了液晶電視,享有日用品宅配到家的服務,儘管走過吃不飽、穿不暖的危機,卻換成精神上、形而上的危機找上我們。現在有太多事情要煩心,有太多機會可選擇,以致不知該怎麼取捨,不知什麼該在意,什麼不該在意。
我們可見、可知的事物多到數不清,同理,世上有數不清的辦法與方式讓我們知道自己不夠格、不夠好,讓我們認清事情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因此覺得糾結,甚至撕心裂肺。
近年來,「追求快樂人生」之類老掉牙的文章,在臉書轉載分享了八百多萬次,但這些文章根本鬼話連篇,狗屁不通,以下才是真理,只不過大家都不明白:
冀求正向思考、正向經驗,本身就是一種負向的生活經驗。說來弔詭,坦然接受自己負面思考與負面能量,反而是正向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