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別被「我是為你好」支配

剛開始交往的時候,應該有不少女性會因為男性說了:「我是為了你好。」而乖乖地接受對方的意見吧?

然而,這樣的情侶在結婚十年後,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聽丈夫說:「我是為了你好。」之後,回嘴道:「用不著你多管閒事!」的妻子應該增加了。

其實,會開口說出「我是為了你好」這句話的人,在內心深處往往都潛藏著輕視對方的想法。就是因為你什麼都不懂,我才告訴你—除了這樣的心理,還懷有希望對方服從自己的期望。

即使如此,剛談戀愛的女性多半都會接受,並認為:「他竟然這麼為我著想。」再加上彼此之間存在的戀愛關係,也會讓人產生「我想遵從你」的心理作用。可是結婚之後,當「個人身分」得到確定,再不斷被說「我是為了你好」,就會使人產生被強迫接受意見的感覺。

而且會變得討厭服從對方、進而回嘴,覺得對方不該多管閒事。

本來真正為對方著想的人就不會特地說出「我是為了你好」這種話,就算要給別人建議,也應該充分展現出尊重對方意見的態度。此外,會說出「我是為了你好」的人,還有在對方失敗後指責對方:「你有照著我說的去做嗎?」「你就是因為沒遵從我說的話,才會失敗。」這種把對方視為自己支配物的傾向。

讓人「先拒絕再同意」的操控術

熱心與教育的母親對孩子說:「今天就練習算數兩小時吧。」孩子聽了猛搖頭:「欸~好煩喔!」這個時候,媽媽突然改口道:「好吧,那一個小時就好了。」孩子稍微停頓了一下後,便回答:「嗯,好。」

這是在面對中學考試的家庭中極可能出現的光景,其實在這段親子對話中,用上了一種說服法——在先說出過大的要求讓對方拒絕自己之後,就比較容易使對方接受下一個要求,這是利用對方良心不安和同情心的說服技巧。

在美國曾做過下面這個實驗,實驗者會請路人捐血,這時如果劈頭就拜託道:「不好意思,能不能麻煩您捐血?」對方答應捐血的機率是一六‧七%,大約每六人中有一人答應。

實驗者接著改為拜託路人說:「請您在今後兩年內,每兩個月捐血一次。」結果所有人都拒絕了,然而當實驗者緊接著問:「那可以麻煩您現在捐血一次嗎?」之後,就會得到每兩人當中有一個人願意捐血的結果。拒絕捐血這類的社會貢獻行為,多半都會讓人有些良心不安,在這個時機提出程度較低的要求,會使對方覺得:「如果是這種程度的要求,就答應對方吧。」因此變得比較容易答應。

另外,如果對方讓步,自己也非得讓步不可的感覺也會湊效。這在心理學上稱為「互惠讓步」(Reciprocal Concession),只要一方讓步,另一方也跟進,就會比較容易妥協了。

因此,在商場上進行金錢交涉時,有一開始先提出對方不可能接受之要求的技巧。這麼一來,就能讓對方先拒絕一次,只要第二次提出接近妥當限度內的要求,對方乖乖妥協的可能性就會出乎意料地高。

沒錢又愛請客,到底要什麼

在居酒屋裡,我們常會看見有人逕自說:「這頓我請客。」接著便獨自走向收銀台。這樣的行動代表什麼意義呢?明明要連其他人的錢都付,在經濟上是吃虧的,可是當事人卻不覺得吃虧,反而認為賺到了。如果要說他到底賺到了什麼,那就是心理學所謂的「心理報酬」(Psychological Reward)。

「心理報酬」是「社會交換理論」中常用的字眼,社會交換理論認為除了金錢、物質的交流之外,愛情和服務、資訊的交流等一般人們稱之為「溝通」的東西也能夠「交換」,在美國還有利用這個理論分析所有溝通的一派。

依照這個理論,當有人說:「這頓我請客。」並連其他人的錢也付了,正是因為這麼做能獲得很大的心理報酬。倘若這個時候,其他人跳出來說:「不用啦,我自己的份會自己付。」想要請客的人就會覺得:「心理報酬被奪走了。」如此一來,即使在經濟上的損失是零,心理上還是會覺得自己吃虧了。

心理報酬在思考方式上有個很有趣的地方,就是心理報酬的大小和實際金額不成正比。就算大富翁說:「這頓我請客。」也無法得到最大的心理報酬;反而越是貧窮的人,越能獲得巨大的心理報酬——即使花費金額不多。或許別人會覺得:「明明沒錢,還裝什麼闊!」但當事人並不這麼認為,而且會有強烈的「賺到了」的感覺。

心理報酬和「地位高低」也有關係,同樣是一碗六百日圓的拉麵,屬下請主管所獲得的心理報酬會比主管請屬下來得大,人類的心理是不能光用數字測量的。不管怎麼說,當有人說出:「這頓我請客!」的時候,還是乖乖說句「謝謝」,並接受對方好意,這樣對雙方也都比較有「好處」。搶客戶?高明業務都用這個絕招

有時候,就算業務人員花費很多時間說服客戶,還是會遭到拒絕。為了不讓跑業務和交涉的辛勞付諸東流,先看出對方有沒有那個意思就顯得格外重要。這個時候,大概的判斷方向就要利用「接受範圍」與「 拒絕範圍」來做思考。

舉例來說,要向使用A公司產品的客戶推銷B公司產品時,對方的態度會分為❶「其他公司的產品也不錯」、❷「哪家公司的產品都無妨」、❸「非A公司的產品不可」這三種類型。

在心理學上,以上三者分別稱為❶「接受範圍」(Latitude of Acceptance)、❷「中立範圍」(Latitude of Non-commitment)、❸「拒絕範圍」(Latitude of Rejection)。在想要說服對方的時候,瞭解對方正處於哪一個範圍是很重要的。

為此,不能只詢問使用A公司產品的客戶對A公司產品的感想,還要試著詢問其對B公司、C公司或D公司產品的想法。如此一來就能從對方的反應判斷出對方是處在可說服的——❶「接受範圍」、❷「中立範圍」,或是非常難說服的❸「拒絕範圍」。

一旦對方處於「拒絕範圍」,不管搬出多少推銷話術,吃力不討好的機率還是很高。為了有效率地說服對方,應該要把推銷的重點對象鎖定在處於「接受範圍」或「中立範圍」的人身上。

順帶一提,處於「接受範圍」或「中立範圍」的人也有可能隨著時間過去而走入「拒絕範圍」,所以人們常說跑業務和交涉要「打鐵趁熱」,也就是這個緣故。

人喜歡被求助,越拜託交情越好

「拜託別人做事會被討厭。」這麼想的人出乎意料地多,但這其實都是杞人憂天—如果是死纏爛打地借錢,確實會被討厭。不過一般來說,人是不會因為被人拜託做事,就討厭對方的。相反地,很多時候反而會因此而好感增加。

心理學家傑卡和藍迪所做的知名心理實驗就證明了這一點,在此簡單介紹一下。傑卡和藍迪以「學習相關實驗」為名目召集了接受實驗者,對他們說明:「每一位接受實驗的人,都會配給一名助手當出題者,請回答助手提出的問題。另外,接受實驗的人每答對一題,他的助手就會發錢。」接著這個「學習相關試驗」就開始執行,接受實驗的人拚命回答助手出的問題,而每當答對一題,就從助手手上拿到錢。「學習相關試驗」結束後,傑卡和藍迪便開始進行統計,這個時候,部分助手突然對受驗者說:「不好意思,能不能把我剛才給你的錢還給我?那是我的錢,麻煩你還給我。」要求接受實驗的人還錢。

其實,打從一開始「學習相關實驗」就是個藉口,傑卡和藍迪的真正目的,是要調查接受實驗的人會對要求還錢的助手抱持什麼印象。

結果如何呢?之後他們訪問接受實驗的人,調查他們對與自己配對的助手有什麼印象,令人意外的是,被拜託「把錢還給我」的受實驗者對助手一樣抱持著好印象。而且結果顯示——被拜託交還的金額越大,該人對助手的好感度也就越高。沒有任何人認為:「竟然叫我還錢,真是胡鬧!」

人類的心理就是這樣,所以如果想要受人喜歡,不妨試著偶爾拜託對方做事,撒嬌一下吧。

一開始先找藉口的,在乎別人評價

有些人每當要在其他人面前做些什麼的時候,就會說很多藉口。舉例來說,在宴會表演才藝的時候,有人會找藉口說:「我喝醉了,不曉得能不能好好表演。」拜託字寫得很漂亮的人寫信封收件人的時候,他們也會常常會先說:「我最近都沒有好好寫字,搞不好會寫得比較潦草。」然後才提起筆。

在做事情之前,總會忍不住先找藉口的原因,就是源自於不想讓自己的評價變低的心理作用。人們會不斷在意周遭的評價,並且希望被眾人承認是能力強的人,因此當然會想避免在人前失敗,以免周遭的人對自己的評價下降。正是為了將失敗的原因轉嫁給自身能力以外的目標,人們才會先說出藉口。

這種找藉口的心理,在心理學上叫做「自我妨礙」(Self-Handicapping)。是個認為只要先對自己設下妨礙,如此一來,就算失敗了能力也不會遭到質疑的防衛心理;再加上倘若在這麼做之後最後結果是成功的,還能擁有被周遭的人評價為「克服障礙、獲得成功」的好成果。這種心理作用特別容易在過去擁有成功經驗的人,因為擔心下一次不會成功時作祟。

巴格拉(S. Berglas)和瓊斯(E. E. Jones)曾做過一個關於自我妨礙的實驗。他們召集了受試者,請他們解答數列問題。這個時候,他們給其中一組實驗者的問題比較簡單,而另一組實驗者的題目則無解。

考試結束後,他們告訴各組的實驗者,大家的成績都很優秀,並再次給他們同樣的題目。這個時候,他們以為了研究藥物效果為由,要求受試者選擇服用能促進知性作業的藥物或是妨礙知性作業的藥物。

結果,在給予無解題目的實驗組當中,很多人都選擇了妨礙知性作業的藥物——由於懷抱著大概解不出問題的不安,很多人便想要服用妨礙知性作業的藥物,並以其效果當成無法解答問題時的藉口。

壞印象難改觀,判斷偏差的主因

在寫給上班族看的商務禮儀書籍中,一定寫有:「第一印象很重要」、「用第一印象留下好感,就是成功的第一步」等內容。

第一印象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類的心理有這樣的傾向——一旦擁有第一印象,之後就很難改變。

為什麼第一印象很難改變呢?其原因之一,就是人會為了確認自己所懷抱的第一印象為「正確判斷」,因而傾向於只收集「能證明自己第一印象準確無誤」的資訊。

舉例來說,如果是第一次見面就讓人感覺「架子真大」的對象,在這麼認為的人的腦海中就只會一個勁地想像他斥責屬下,或是用高壓態度說話的模樣。就算這個印象很可能是「碰巧」造成的,然而只要一開始抱持的印象是「擺架子」,之後就只會不斷接收能強化這個印象的資訊。

就像這樣,當「支持自己心中第一印象的資訊」一點一滴累積,最後就會讓人一心覺得:「我的印象果然沒錯。」這種內心傾向在心理學上叫做「確認偏誤」(ConfirmationBias)。

順帶一提,所謂偏誤即是「偏差」、「歪斜」的意思,常用在形容「人的看法偏差」等,表示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或偏見的時候。容易懷有這種偏差執念的心理傾向,不只是運作在對人的第一印象上。在許多時候,人都會為了確認自己的「假說」正確,在內心裡發動專門收集佐證資訊的心理習慣。

舉例來說,罹患疾病的患者會片面地在網路上收集「這種疾病治不好」、「死亡率很高」等不好的資訊,並因而感到絕望;反過來說,也有只選擇「能輕鬆治癒」等自己能接受之資訊的例子存在。

在可能會產生偏差執念時,大家最好能冷靜下來思考,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有失公平,或是只片面收集偏頗的資訊。能激發部屬潛能的「畢馬龍效應」

心理學家們曾以美國的小學為舞台,做了一個大型實驗。他們在舊金山的歐克小學,進行了號稱「學習能力預測考試」的測驗,並對級任老師說明透過這個測驗,可以預測哪位兒童的智力在不遠的將來會突飛猛進。測驗結束後,心理學家們將答案帶回去,並約好日後會再告知結果。

四個月過後,小學進行了換班,級任老師也跟著換新了。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們再次來訪,告知新級任老師在上一次預測考試中成績優良的兒童姓名,並說:「這些兒童的預測考試成績都非常棒,所以預估其智力應該會急速成長。」同時,他們也以公開這些兒童之姓名會引發教育問題為由,拜託老師不要告訴兒童本人及其家長。於是新的級任老師聽從指示地並沒有對這些兒童透露什麼,或是特別做什麼事,只是偷偷在心裡期待他們的成長。

又過了八個月,心理學家們來到學校,以同一批兒童為對象進行智力測驗。其實,兩次的「學習能力預測考試」都是假的,心理學家們只是想調查兒童的成績在這一年來,有沒有什麼樣的改變。

結果,被宣告智力會突飛猛進的兒童們考試成績比沒有被宣告的兒童們進步許多。然而事實上,被宣告會有急速成長的兒童全都是隨機挑選出來的,並非真的都是第一次測驗成績特別好的兒童。也就是說,就算第一次的測驗成績不好,只是光靠老師在內心裡覺得「這個孩子會有所成長」,就能讓成績明顯地進步。

在心理學上,這種效應被稱為「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面對被宣告成績會進步的孩子們,老師雖然什麼都沒說,但仍對他們抱有某些期待。這些期待就表現在態度、話語、表情等之上,被孩子們敏感地接收了。為了滿足這樣的期待,他們有了幹勁、願意努力,成績也因此進步。

在公司裡其實也一樣,就算不開口,只要主管在和屬下接觸時相信著他們的潛力,屬下卓越成長的可能性也就會變高。

行為白目,反而不用提防

在大家開心地互開玩笑時,認真地說:「我覺得這種玩笑不太好耶。」或相反地,在嚴肅場合頻頻說笑;在酒會氣氛到了「差不多該結束了……。」的時候,依然故我地喊出:「再給我一杯生啤酒!」——你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人呢?這種不會察言觀色的類型,可說是「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的監控能力很低。自我監控是心理學家馬克‧ 史奈德(Mark Snyder)所提出的概念,意指觀察、評價、控制自己的能力。這種能力高的人,能立即掌握所處的狀況及立場,無論在什麼場合都能臨機應變。

舉例來說,即使很想大聲喧鬧,也能視情況壓下自己的欲望;或是相反地,就算在無聊的時候,也能表現出很有興趣的模樣。說好聽一點,這種類型的人很容易融入團體,給人的印象也很好;但講得難聽一點,就是內心和言行舉止不一致的類型,其中也不乏有會說謊的人。

另一方面,自我監控能力低的人則是對周遭的狀況不太關心的類型。比起現場氣氛,這種人更傾向以自己的情緒為中心來行動,因此容易違反團體中默認的潛規則。結果就會導致與團體中的某個人發生衝突,或是一個人成為格格不入的存在,淪落到被人說不會察言觀色的地步。

然而反過來說,這種人也可說是表裡如一的老實人,所以在這種類型的人當中,應該沒有什麼陰險的壞人。

人不安時候,特別好交心

身體不舒服或心懷不安的時候,與其一個人,人們更容易感受到強烈想和別人待在一起的情緒。在心理學上,這種心理就叫做「親和需求」(Affiliation Need/Need for Affiliation)。這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產生的心理呢?接下來就來介紹一個以女學生為對象的心理實驗。

一位自稱博士的男性告訴來協助實驗的女學生,接下來要進行的實驗是電擊實驗。在解說的時候,他對其中一組學生說明:「這個電極實驗將會伴隨著強烈的痛楚。」但另一方面,他對另一組學生說明卻是:「只有些微疼痛,不會覺得太不舒服。」就這樣,在決定好兩個條件之後,他告訴女學生們:「在實驗的準備完成之前,請先到別的房間等候。」同時,他又請女學生們做出「要一個人待在單人房」,還是「和其他人一起待在大房間裡」的等待選擇。

結果,被告知實驗會「伴隨強烈疼痛」,受到不安煽動的第一組女學生之中,有很多人都選擇要和其他人一起待在大房間裡等候,也就是說,人們在感受到強烈的不安時,「親和需求」也會跟著升高。

話雖如此,但也不是跟誰在一起都沒關係,比起與不熟的人或境遇完全不同的人在一起,人們會有選擇熟人、境遇相似的人之傾向。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