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肯定感低落 實例6
難容異見,常被他人的言行激怒
一個人攻擊他人的背後,其實也隱藏著自我肯定感低落的因素。
歸根究柢,人為什麼會去攻擊他人呢?
攻擊,是動物感受到威脅時的反應模式。包括人類在內,每當動物感受到威脅時,就會引發「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如果能逃跑就逃跑,逃不了就戰鬥。而後者即會引發「攻擊」。
一般來說,逃跑比較輕鬆,也更為合理。即使是熊這樣的猛獸,只要未與人類狹路相逢,也寧可事先遠遠避開(「驅熊鈴」就是為了讓熊提前發現人類這個威脅而發明的)。
但就人類來說,一般都認為身而為人必須在意社會的眼光,因此不能一直逃避。既然無法逃避,那就只能攻擊了,所以我們身邊才會頻繁地出現各種攻擊或反擊的行為。
這裡要請大家重新理解的是——「攻擊是受到威脅時的反應」。
當人感覺到自己「被攻擊了」或「看似要被攻擊了」,這種危機感就會使其加以反制、展開攻擊。
然而,每個人會感受到威脅的事物各有不同,特別是在人際關係的脈絡中,一個人所感受到的威脅,都反映出了自己的人生。
例╱有人與我意見相左時,朋友卻說「其實對方的話也有道理」,真的很讓人生氣。
通常,若是在自我言行都被否定的逆境中成長,這樣的人最難接受多元互異的意見。每個人原本就被允許持有各種觀點,但這種人一旦遇到想法不同的人,就很容易覺得「自己被否定了」。
這樣的反應很正常,畢竟在一切想法都被否定的狀態下長大,就等於每天在被告知——「你說的都是錯的」。在這裡,只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除此之外都是錯的(但實際狀況明明是,有各種意見羅列並陳才是「正確」的)。
所以,當他們長大之後,要是發現有人與自己意見相左,就會有被否定的感覺。對他們而言,如果不攻擊對方、宣示「他錯了!」,就等於承認錯的是自己。也因此,在前面的例子裡,當朋友表示能理解與他意見對立的人時,他才會覺得自己被「背叛」了。
對於一路被否定著長大的人來說,「別人單純的某項意見」就等於是威脅。他們的自我肯定感可以說是十分低落。
自我肯定感夠高的人,能認知到「這只是自己的意見,別人要怎麼想是別人的事」;遇到心胸狹窄的人也能明白,「這個人無法理解有些人真的活得很辛苦,才會說出這種話,這也是其來有自」。如果總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想法,就是自我肯定感相當低落的證據。
當一個人總是攻擊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也就代表他「必須不斷證明自己是對的」,只要有人稍稍提出反駁,他就會覺得被羞辱。
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背景與際遇,也都有反映出這些經驗、屬於他自己的「正確答案」。同樣一件事,在某個人看來是「不對的」,但就另一個人的考量而言,卻可能是「對的」。
例╱一聽說朋友五年來都不曾回老家去探望父母,就忍不住指責對方真是「不孝」。
一般來說,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應該孝順父母」,但如果是從小被父母嚴重虐待的人,強迫他們接受這種想法,就是非常殘忍的事。
但是,如果「必須不斷證明自己是對的」,這樣的人就無法以此角度思考。就算只是稍微接受與自己不同的想法,他們也會因為「自己被否定了」的不安情緒,而被擊潰。
這種人乍看之下很強勢,其實很容易受挫。如果他們認定的「正確答案」沒有實現,就很容易感到焦躁,甚至會因為無法接受而極端憤怒,落得身心俱疲。
更不用說,這對人際關係的品質將有惡劣的影響。
就像前述的例子,朋友可能有許多苦衷,所以沒回去探望父母,他卻逕自認定對方就是「不孝」,這樣很有可能會傷害或激怒對方。至少對對方而言,他就不是一個「可以無話不談的親密朋友」。
人際關係的品質與心理疾病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必須不斷證明自己是對的」,這樣的人在健康方面通常也都有極大的隱憂。
POINT必須證明自己是對的,會造就「正義魔人」。
明明有很多朋友,為什麼還是寂寞?
例╱我的朋友很少,總是覺得寂寞。
「那個人朋友很多,真令人羨慕。」
我們經常因為「朋友的數量」稀少,就覺得自己應該很寂寞,果真如此嗎?事實上,這也是跟尊重有關的問題。
基本上,「朋友的數量」並不是人們感到「寂寞」的根本原因。「即使擁有許多朋友、甚至很受歡迎,但內心卻滿溢寂寞的孤獨感」,這樣的人其實所在多有。
明明有很多朋友,為什麼還會寂寞?
如果只是想增加朋友的數量,就必須「偽裝自己」,如此一來,不管增加幾個朋友,都無法向對方展現「真正的自己」以及「真實的心意」。
許多人害怕說出真心話會被討厭,於是就隱藏或偽裝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在別人面前演出「討人喜歡的自己」。只要和別人產生連結的並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偽裝的自己」,自然會感到寂寞。
因為「真正的自己」被否定了,被隔離在一個無法與任何人產生連結的地方。
在社群網站及軟體(如推特、臉書等)盛行的這個時代,有許多人將自己擁有多少追蹤者或被按了多少讚,看得十分重要。見到別人擁有廣大追蹤者或得到許多讚,就羨慕對方「享有超高人氣」、「受到眾人關注」;而自己的關注者寥寥無幾,就覺得被否定了、認為自己身而為人毫無價值。
如果不想有這種感覺,應該怎麼辦?
即使在這樣的時候,還是要試著別去關注自己,把重心放在他人身上。
感到寂寞時,首先試著去「尊重身邊的人」。
只要尊重對方,就會盡可能想保持坦誠,也會明白「偽裝自己」而受眾人歡迎,其實是一種欺騙,更是與尊重對方的態度完全背道而馳。
此外,擅自揣測別人的想法,「裝成對方可能喜歡的樣子去討好他」,這種態度也稱不上是尊重。
覺得自己「朋友很少」,等於只將朋友視為一個「數據」。原本只要有人能理解自己,即便只有一個人,也應該是很棒的事。
然而,一旦陷入「數量」的競爭,朋友就變成襯托自己的工具,只是被利用來展現自己人氣的「人頭」,這也是缺乏尊重的態度。
自我肯定感低落的人,通常都無法尊重別人;而無法尊重別人的人,通常自我肯定感也都十分低落。無法尊重別人的人,不論在社群網站上有多少朋友,到最後都無法肯定自己,也一定會感到寂寞。
就算是在現實世界,用別人喜歡的樣子去交朋友,也是一種「偽裝」,最後的結果還是一樣。
偽裝成別人喜歡的樣子,或許乍看像是十分尊重對方,其實正好相反。如果真的尊重對方,就應該以誠相待。
偽裝自己,認為「這樣才會被對方喜歡」,並不具備任何誠意。因為這等於一開始就否定了對方「接受別人原本面貌的能力」,也看輕了對方「包容別人的能力」。
不避諱說出自己的缺點,才是真正誠實的表現。
當然,在坦誠以對的過程中,我們也可能遇見一些人,會因為自己過去的遭遇,而對我們加以攻擊、或做些多餘的干涉。
在這個時候,我們更不應該「偽裝」自己,而是必須保持距離,才不會損及自我肯定感。這個部分後續會再做討論。
POINT謊話越多越寂寞,以誠相待才是真正的尊重。「想要一起行動」造成的問題,並不僅止於前述的狀況,還可能失去言行的自由。
「連結」是自己體會到的感受,並不需要透過「在一起」或「配合對方」等「應有的言行」來呈現,但如果受到「形式上的連結」所支配,狀況就會逐漸走樣。
例╱最近新認識的朋友感覺十分疏遠。即使自己坦誠以對,對方還是三緘其口。雖然希望和他變得更親近,但總是有距離感。
一般來說,大家都以「坦白多少個人的資訊」來判斷彼此的「距離」。「覺得有距離」,代表的意義就是對方沒有敞開心房。
每個人對於人與人之間該以何種距離相處,想法都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與狀況下,認知也會有所差異。
對某人來說「有距離」的關係,對另一方來說可能「剛剛好」。特別是之前曾被他人傷害的人,更需要許多時間才能慢慢打開心房。逼迫這樣的人「馬上坦白自己的事」,幾乎可以算是霸凌了。
即使沒有那麼嚴重,也有不少人會覺得自己「遭到窺探」,因而不舒服或不愉快。
因此,當自己「想要更加接近,卻遭到拒絕」時,其實只是彼此對「距離」的感覺不同而已,沒有必要認為自己本身被排斥了。
大家現在應該可以了解,在這種狀況下要求對方「更加坦白個人的事」,其實就是缺乏尊重。只要理解「對方現在只能坦白到這個程度」,就不會心生不滿。接下來,如果能繼續保持這樣的態度,相信對方就會漸漸敞開心房。尊重對方所需要的過程,才是真正的尊重。
這樣一路看下來,我們可以說是在原本不需要的地方降低了自我肯定感。因為我們在「形式上的連結」(一起行動、坦白個人之事)強加了「親密」、「受到重視」這些意義,因而更強化了「自己很糟糕」這種自我否定的感覺。有沒有「形式上的連結」都無所謂,更重要的是尊重彼此的領域,才能直接培育我們的自我肯定感。
POINT強求對方「敞開心房」其實是霸凌。
難容異見,常被他人的言行激怒
一個人攻擊他人的背後,其實也隱藏著自我肯定感低落的因素。
歸根究柢,人為什麼會去攻擊他人呢?
攻擊,是動物感受到威脅時的反應模式。包括人類在內,每當動物感受到威脅時,就會引發「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如果能逃跑就逃跑,逃不了就戰鬥。而後者即會引發「攻擊」。
一般來說,逃跑比較輕鬆,也更為合理。即使是熊這樣的猛獸,只要未與人類狹路相逢,也寧可事先遠遠避開(「驅熊鈴」就是為了讓熊提前發現人類這個威脅而發明的)。
但就人類來說,一般都認為身而為人必須在意社會的眼光,因此不能一直逃避。既然無法逃避,那就只能攻擊了,所以我們身邊才會頻繁地出現各種攻擊或反擊的行為。
這裡要請大家重新理解的是——「攻擊是受到威脅時的反應」。
當人感覺到自己「被攻擊了」或「看似要被攻擊了」,這種危機感就會使其加以反制、展開攻擊。
然而,每個人會感受到威脅的事物各有不同,特別是在人際關係的脈絡中,一個人所感受到的威脅,都反映出了自己的人生。
例╱有人與我意見相左時,朋友卻說「其實對方的話也有道理」,真的很讓人生氣。
通常,若是在自我言行都被否定的逆境中成長,這樣的人最難接受多元互異的意見。每個人原本就被允許持有各種觀點,但這種人一旦遇到想法不同的人,就很容易覺得「自己被否定了」。
這樣的反應很正常,畢竟在一切想法都被否定的狀態下長大,就等於每天在被告知——「你說的都是錯的」。在這裡,只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除此之外都是錯的(但實際狀況明明是,有各種意見羅列並陳才是「正確」的)。
所以,當他們長大之後,要是發現有人與自己意見相左,就會有被否定的感覺。對他們而言,如果不攻擊對方、宣示「他錯了!」,就等於承認錯的是自己。也因此,在前面的例子裡,當朋友表示能理解與他意見對立的人時,他才會覺得自己被「背叛」了。
對於一路被否定著長大的人來說,「別人單純的某項意見」就等於是威脅。他們的自我肯定感可以說是十分低落。
自我肯定感夠高的人,能認知到「這只是自己的意見,別人要怎麼想是別人的事」;遇到心胸狹窄的人也能明白,「這個人無法理解有些人真的活得很辛苦,才會說出這種話,這也是其來有自」。如果總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想法,就是自我肯定感相當低落的證據。
當一個人總是攻擊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也就代表他「必須不斷證明自己是對的」,只要有人稍稍提出反駁,他就會覺得被羞辱。
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背景與際遇,也都有反映出這些經驗、屬於他自己的「正確答案」。同樣一件事,在某個人看來是「不對的」,但就另一個人的考量而言,卻可能是「對的」。
例╱一聽說朋友五年來都不曾回老家去探望父母,就忍不住指責對方真是「不孝」。
一般來說,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應該孝順父母」,但如果是從小被父母嚴重虐待的人,強迫他們接受這種想法,就是非常殘忍的事。
但是,如果「必須不斷證明自己是對的」,這樣的人就無法以此角度思考。就算只是稍微接受與自己不同的想法,他們也會因為「自己被否定了」的不安情緒,而被擊潰。
這種人乍看之下很強勢,其實很容易受挫。如果他們認定的「正確答案」沒有實現,就很容易感到焦躁,甚至會因為無法接受而極端憤怒,落得身心俱疲。
更不用說,這對人際關係的品質將有惡劣的影響。
就像前述的例子,朋友可能有許多苦衷,所以沒回去探望父母,他卻逕自認定對方就是「不孝」,這樣很有可能會傷害或激怒對方。至少對對方而言,他就不是一個「可以無話不談的親密朋友」。
人際關係的品質與心理疾病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必須不斷證明自己是對的」,這樣的人在健康方面通常也都有極大的隱憂。
POINT必須證明自己是對的,會造就「正義魔人」。
明明有很多朋友,為什麼還是寂寞?
例╱我的朋友很少,總是覺得寂寞。
「那個人朋友很多,真令人羨慕。」
我們經常因為「朋友的數量」稀少,就覺得自己應該很寂寞,果真如此嗎?事實上,這也是跟尊重有關的問題。
基本上,「朋友的數量」並不是人們感到「寂寞」的根本原因。「即使擁有許多朋友、甚至很受歡迎,但內心卻滿溢寂寞的孤獨感」,這樣的人其實所在多有。
明明有很多朋友,為什麼還會寂寞?
如果只是想增加朋友的數量,就必須「偽裝自己」,如此一來,不管增加幾個朋友,都無法向對方展現「真正的自己」以及「真實的心意」。
許多人害怕說出真心話會被討厭,於是就隱藏或偽裝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在別人面前演出「討人喜歡的自己」。只要和別人產生連結的並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偽裝的自己」,自然會感到寂寞。
因為「真正的自己」被否定了,被隔離在一個無法與任何人產生連結的地方。
在社群網站及軟體(如推特、臉書等)盛行的這個時代,有許多人將自己擁有多少追蹤者或被按了多少讚,看得十分重要。見到別人擁有廣大追蹤者或得到許多讚,就羨慕對方「享有超高人氣」、「受到眾人關注」;而自己的關注者寥寥無幾,就覺得被否定了、認為自己身而為人毫無價值。
如果不想有這種感覺,應該怎麼辦?
即使在這樣的時候,還是要試著別去關注自己,把重心放在他人身上。
感到寂寞時,首先試著去「尊重身邊的人」。
只要尊重對方,就會盡可能想保持坦誠,也會明白「偽裝自己」而受眾人歡迎,其實是一種欺騙,更是與尊重對方的態度完全背道而馳。
此外,擅自揣測別人的想法,「裝成對方可能喜歡的樣子去討好他」,這種態度也稱不上是尊重。
覺得自己「朋友很少」,等於只將朋友視為一個「數據」。原本只要有人能理解自己,即便只有一個人,也應該是很棒的事。
然而,一旦陷入「數量」的競爭,朋友就變成襯托自己的工具,只是被利用來展現自己人氣的「人頭」,這也是缺乏尊重的態度。
自我肯定感低落的人,通常都無法尊重別人;而無法尊重別人的人,通常自我肯定感也都十分低落。無法尊重別人的人,不論在社群網站上有多少朋友,到最後都無法肯定自己,也一定會感到寂寞。
就算是在現實世界,用別人喜歡的樣子去交朋友,也是一種「偽裝」,最後的結果還是一樣。
偽裝成別人喜歡的樣子,或許乍看像是十分尊重對方,其實正好相反。如果真的尊重對方,就應該以誠相待。
偽裝自己,認為「這樣才會被對方喜歡」,並不具備任何誠意。因為這等於一開始就否定了對方「接受別人原本面貌的能力」,也看輕了對方「包容別人的能力」。
不避諱說出自己的缺點,才是真正誠實的表現。
當然,在坦誠以對的過程中,我們也可能遇見一些人,會因為自己過去的遭遇,而對我們加以攻擊、或做些多餘的干涉。
在這個時候,我們更不應該「偽裝」自己,而是必須保持距離,才不會損及自我肯定感。這個部分後續會再做討論。
POINT謊話越多越寂寞,以誠相待才是真正的尊重。「想要一起行動」造成的問題,並不僅止於前述的狀況,還可能失去言行的自由。
「連結」是自己體會到的感受,並不需要透過「在一起」或「配合對方」等「應有的言行」來呈現,但如果受到「形式上的連結」所支配,狀況就會逐漸走樣。
例╱最近新認識的朋友感覺十分疏遠。即使自己坦誠以對,對方還是三緘其口。雖然希望和他變得更親近,但總是有距離感。
一般來說,大家都以「坦白多少個人的資訊」來判斷彼此的「距離」。「覺得有距離」,代表的意義就是對方沒有敞開心房。
每個人對於人與人之間該以何種距離相處,想法都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與狀況下,認知也會有所差異。
對某人來說「有距離」的關係,對另一方來說可能「剛剛好」。特別是之前曾被他人傷害的人,更需要許多時間才能慢慢打開心房。逼迫這樣的人「馬上坦白自己的事」,幾乎可以算是霸凌了。
即使沒有那麼嚴重,也有不少人會覺得自己「遭到窺探」,因而不舒服或不愉快。
因此,當自己「想要更加接近,卻遭到拒絕」時,其實只是彼此對「距離」的感覺不同而已,沒有必要認為自己本身被排斥了。
大家現在應該可以了解,在這種狀況下要求對方「更加坦白個人的事」,其實就是缺乏尊重。只要理解「對方現在只能坦白到這個程度」,就不會心生不滿。接下來,如果能繼續保持這樣的態度,相信對方就會漸漸敞開心房。尊重對方所需要的過程,才是真正的尊重。
這樣一路看下來,我們可以說是在原本不需要的地方降低了自我肯定感。因為我們在「形式上的連結」(一起行動、坦白個人之事)強加了「親密」、「受到重視」這些意義,因而更強化了「自己很糟糕」這種自我否定的感覺。有沒有「形式上的連結」都無所謂,更重要的是尊重彼此的領域,才能直接培育我們的自我肯定感。
POINT強求對方「敞開心房」其實是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