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中年後的心-記得一切的美好和缺憾

9特價29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情緒勒索潛規則〉

這是一則選擇題:你當然聽過情緒勒索,說不定也深受其害,在這些勒索的語言中,哪些是你曾被講,或者自己也講過的:一、你很不孝。二、你一點也不在乎我。三、我這麼愛你,你卻做出讓我傷心的事。四、我都是為你好,你知不知道?

好像有項統計說,以前當父母和孩子吵架,到不可開交的時候,最常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你真不孝」。

我為此訪問了一名四十多歲,父親早逝,還跟媽媽住在一起的女兒,據她表示,她的朋友同學裡面,幾乎每個人都被媽媽說過不孝。媽媽數說起勁:「我在妳身上花了最多的錢,表示我最愛妳。」每次吵架,女兒就躲進浴室,嘴邊卻嘟嚷著:「妳為我花最多的錢,又不表示妳最愛我。」我則認為,這種最常見的情緒勒索,當然和孝不孝順沒有關係,比較接近權力的語言,好像這個媽媽用生氣的語言在說著內心的獨白:「在這個家裡面,妳別誤會了,我當然還是老大。」

情緒勒索,最常發生在親密關係中,圍繞著負面情緒的表達,這個公式如下:如果他那麼在乎我,如果他真的喜歡我,我的要求他一定會接受。內心的潛規則其實是,用傷心、憤怒和情緒來操控對方,達到我的願望。

當我們年輕時,遇上父母或是親密伴侶的情緒勒索,反應往往是討好、屈從或是接受對方的要求,但我們自己的感覺是不好的,就好像真的被抓住了小辮子,如果對方想要控制我們,就來上這麼一招。

等到我們年紀漸長,小孩也長大了,權威的位置易位,發現自己講的話,晚輩也不再那麼地在意時,我們自己也變成了發出情緒勒索的人。這時,年長者變成了年輕一輩的情緒壓力,如此循環重演。

其實,情緒勒索會一直的存在,因為它既廉價,有時也頗管用,年輕時,我們不想讓父母親生氣難過,會有人勸你「你就讓著他,少說兩句嘛。」有一天,當你聽見晚輩也這樣的耳語時,你應該相信,也是改變的時候了。負面情緒非常難以對付,因為我們過於重視「勒索」,卻往往忽略了負面情緒的表達。但是,活到幾歲,情緒這門課才可以學到圓融婉轉呢?不要每次有了負面情緒就像是武俠小說中的七傷拳,每次就都要傷人,也傷到自己的經脈。EQ是四五級生在青年時期的通用迷思,到了後來的「管理怒氣」、「好好鬧情緒」各種說法應有盡有,最近有個六十多歲的學長就問我,「你是學心理學的,請問我到底應該好脾氣還是應該鬧脾氣?」我想了想,只好跟他說,已經活到這個歲數了,我們就「做自己」囉。

〈往事可以如煙〉

這是一則練習題:許多心理的問題都來自往事和記憶的糾纏,請你練習把一件痛苦難解的往事連結到手裡握住一塊石頭的感覺,感覺一下,這樣的感覺像嗎?

中年過後,還是免不了往事的糾纏,當然,一個人的個性和要處理的問題是延續的,不會因為年紀超越了中年大關就迎刃而解。就像是雨果小說《悲慘世界》中,改過自新的尚萬勤,還是逃不過警探賈維的追捕。

昔日的心理障礙和陰影,如果沒有克服度過,像是心頭上長了一個瘤,隔沒多久,又會跑出來作怪。請試著分別握住一塊石頭、一根鐵釘,如果是更嚴重的心理問題,那就握住一根有刺的荊棘,感覺那種刺痛和不舒服,那種東西的握感,能夠最適切的形容往事的糾纏呢?

這一代台灣中年以上的族群,活過白色恐怖、戒嚴和民主的時代,埋下了許許多多的陰影,也許那更像是空手握住了刀刃,心頭的血止不住。比較有名的就像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家族三代承受著二二八的陰霾,每當紀念日想起來總還是要流淚。在時代悲劇的籠罩下,家人的悲傷似乎隨著時間流逝而不停地轉換,也許家裡面都不再談論了,也許媒體的報導產生了一種滌情的效果,過了中年以後,那個心頭的債是要還的。

我昔日報社長官李永得遭警察臨檢,釀成了新聞風波。我也是看報導才知道的,李永得年輕時候留長髮,被警察叫到警察局剪掉了長髮,多年後,遇到相同的事件,似乎又喚起了他往日的記憶連結。當然,我們心裡都有個小小的「李永得」,當我們脆弱弱小,無法招架權威的進侵,那個權威的形象包括父母、老師、警察和所有霸凌過我們的人,當陰影形成後,即使日後我們強大了,有力量了,自己可以作主了,我們仍然沒辦法保護自己,不受到往事的侵略。如果,你握在手裡是一塊堅硬的石頭,那種感覺永遠存在,石頭的硬度不會改變。在認知學派的心理治療裡,會讓憂鬱症患者在發作時,從握住石頭改成握一塊冰,冰很冷,握著很不舒服,但手掌的溫度卻可以融化冰塊,隨著時間消逝,你看,冰不是就融化了嗎?我們無法改變往事,卻可以改變對往事的態度。

作家章詒和回憶她父親的作品《往事並不如煙》中寫道:「我想,往事如煙,往事又不如煙。」寫這本書是這個女兒的自我救濟,我更喜歡李安電影《臥虎藏龍》那個放開手掌的比喻,放開手掌,你才能夠握得更多。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