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有助人際成長與職場成功的具體實踐法
文/林俊宏│104人資學院副總經理、中央大學人資所兼任助理教授
我於大學進修部與研究所兼任教學工作十餘年,講授的專業為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遇到的學生大多具有工作經驗(甚至經驗高於我)。而員工離職恰好是這個專業的重大議題,當我詢問同學離職的相關經驗或者為什麼要離職時,原因除了追求更好的職位、優渥的薪資與個人生涯考量外,最常聽到的理由是上司難搞、無法和同事相處或下屬難以配合等,多數都是職場上的人際問題。無獨有偶地,在我心理師朋友的心理諮商診所中,求助的問題一樣是以人際諮詢為最大宗。可見人際問題一直困擾著你我,也是影響我們快樂與不快樂最主要的因素。
當同學問我對離職的看法時,我除了建議離職要辦理好交接,不要造成老闆或同事的困擾外,都會鼓勵同學不要為了人際問題而離職,反而應該利用機會培養自身的人際技能。因人際問題而離職是最不值得的!除了會放棄之前在這家公司的投入以及未來發展機會外,由於沒有改變自身行為模式,相信到了下一家公司,同樣問題仍然會發生,歷史只是不斷重演而已。
在此同時,我也會和同學強調在每個人的職涯中,專業技能、概念技能與人際技能是支撐職涯發展的三大支柱。比重上,職涯初期以專業與概念技能為主,然而當你要擴大自身影響力時,人際技能的比重就不斷增加,甚至超過前兩者的比重。
以我一位廚師朋友為例,其廚藝精湛自然不在話下,由於他卓越的人際技能,包含高度的親和力,和每個人都可以變成朋友;相信每個人都有他可以學習的地方,不斷地向他人請教;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事,一同努力克服種種難關。經過十多年的變化,他的身分已經不是廚師,而是擁有一千多位員工的餐飲集團董事長。這也是人際技能創造事業成功的案例之一。這位董事長曾謙虛地告訴我,假若他有任何一點點的成就,都是來自於所有人給他的幫助!
當同學進一步詢問,要如何改善或強化與工作夥伴間的關係時,我通常會透過教練的技巧協助,幫助他們省視內在,並與他們討論出最佳解決方案。但事後我都會發現自己的建議,比較像是「頭痛醫頭」的解決方案(例如要強化情緒管理、有同理心等),而缺少可以協助個人於職場上獲得成功的具體步驟。不過,等我閱讀完書稿,我知道未來可以把這本書推薦給同學們,幫助他們提升自身人際技能。因為作者約翰.麥斯威爾透過分析自己與他人的成功經驗,將提升人際關係的方法有系統地歸納成五大步驟及二十五個原理。除了相當容易理解,也可讓每個人與他人重新連結,創造正面與健康的人際關係,進而在職場上獲得成功。
│推薦序2│
不再因「人」受傷!打開正向人際之鑰
文/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無論此刻的你是站在書店書架前,還是剛拆開宅配送來的包裹,或是睡前隨手翻書,我都要恭喜你拿起了一本好書。這本書很精彩、也很容易閱讀,值得你放下手邊的事、繼續往下看!
我在學校擔任心理師的前幾年,經常要與那些因為孩子捅婁子而被老師叫到學校的父母談話。他們因為要向公司請假、因為學校指責的口氣,總是帶著敵意走進校園。對於要與這些怒氣沖沖的家長工作,一開始我總是戰戰兢兢、戒慎恐懼,深怕一不小心就觸怒他們、引爆衝突。
隨著經驗累積我才發現,這些生氣的背後往往是累積已久的挫折、無助與委屈,當我能夠同理他們的負面情緒、理解需求,會談中便不再充滿焦慮與恐懼,進而開啟合作的可能。
學校總訝異我如何在短短的時間內,讓原本看似要來翻桌的家長像是變了個人,不但表達與學校合作的意願,也期待學校給予相關提醒與建議。其實,讓家長轉變的關鍵,是因為我看見的不是來「找麻煩」的父母,而是不斷努力卻苦無成效的父母。
正如同作者約翰.麥斯威爾在本書的「透鏡原理」中所提:「周遭外在的事物並不能決定我們看見什麼,我們的內在才有決定權。」你的許多觀點決定你將擁有什麼樣的人際關係,而你的人際關係又影響你看待自己及世界的觀點。
我們生活在由人類所組成的社會,許多問題因人而起,要解決這些問題,當然也不該將人際關係排除於外。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認為,一個人必須要發展出社會興趣,也就是願意為這世界貢獻一份心力,期待讓世界變得更好,如此才能讓生活過得更健康、獲得意義感。而這一切,有賴於從「與人親近」開始,這本書正在教我們如何開啟這個重要的行動。第三,它是可以學習應用的。這同樣是因為管理的理論都是由實務萃取而出,非並憑空想像。基本上,這本書可以當成一本隨身手冊,讓你隨時、隨地、隨手翻閱。我常說一天不能學太多東西,但是每天可以學一點新東西。雖然書中有二十五個原理,但事實上每個原理都可以獨立參考、演練操作。
就我個人而言,和麥斯威爾博士一樣,我也是個急性子,因此很喜歡書中的「耐心原理」。我曾看過一個研究,急性子的老闆常常沒有耐心讓部屬講話超過十八秒。所以,當別人講話時,我會刻意學習讀秒,要求自己十九秒之內不要打斷對方的話。很奇妙地,在這十九秒的時間裡,通常對方就能完整表達了。「任何事情的成功關鍵都是耐心。」藉由書中的建議,我也不斷地培養這個好習慣。
有空檔時,就隨手翻閱任何一個原理,進行自我省思,問問自己:是否落實、有何心得,以及在人際關係中是否往正面結果更進一步。只要你願意翻開此書,我認為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摘文1】
│導論│
可口可樂從「區域」轉型「全球」的成功關鍵
如何才能贏得人心?你需要天生外向或是擁有優異的直覺,才能在人際關係上成功嗎?在人際關係的技巧上,是否某些人就是具有天賦,而有人就是資質平庸,而我們就只能接受上帝給予的能力?如果某人在建立人際關係上,已經做得相當不錯,他是否還能做得更好?
當我們面對一個真正的「人際高手」,大多數人都可以立刻察覺。這些擁有傑出人際手腕的個中好手,可以輕易地與我們產生連結,讓我們覺得自己很棒,並且提升我們至更高境界。我們與他們之間的互動創造出正面美好的經驗,讓我們想要與他們共度時光。
其實,關於人際關係,你不用翻閱報紙、也無須研讀歷史,就可以發現極端的例子。因為,每天的生活中你都必須與這些人相處──在街上、在教堂(或者是家裡),尤其是在工作場所。讓我們來看看下列這些求職應徵函中的陳述,透露出這求職者人際能力的缺陷:
‧如果我不跟別人共事,這樣對老闆最好。
‧那家公司把我當成代罪羔羊,就像我之前的雇主們一樣。
‧注意:請不要因為我做過十四種工作,就誤以為我是那種喜歡亂跳槽的人,我從來沒有主動辭掉工作過。
‧推薦人:無。因為,我已將一塌糊塗的過去拋諸腦後。你或許會發現以上某些求職者,正是你的同事呢!
贏得人心,就能獲得勝利!
對於良好的人際技能,你是如何評價的呢?
問問那些大公司裡成功的執行長,想要在領導位置上獲得成功,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他們會告訴你,就是與人共事的能力。訪問企業家導致成功與或失敗的分野是什麼,他們會告訴你,就是與人相處的技能。和那些頂尖的銷售專家談談,他們會告訴你,人際知識要比產品知識重要多了。和老師、生意人、店長、小型企業主、牧師或家長們坐下來聊聊,他們會告訴你,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差異就在通曉人情世故。
人際技能是無價之寶。你想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無所謂,如果你可以贏得人心,就可以獲得勝利!許多人落入一種陷阱,他們把人際關係視為理所當然。這樣並不是好事,因為,建立和維繫健康人際關係的能力,攸關生活中每個層面的福祉。我們的人際技能決定未來是否能夠成功。
在羅伯特.伍德羅夫(Robert W. Woodruff)的領導下,可口可樂由區域性的小規模飲料製造商,成功地轉型為全球性的大企業和金融龍頭,他了解人的因素影響成就甚鉅。而人際關係專家齊格.齊格勒在《頂尖績效》(Top Performance)中,摘錄了可口可樂公司前總裁──伍德羅夫,製作發送給大家的小冊子中的一段話:
人生就像是一項銷售工作。成功或失敗大部分取決於我們如何激勵身邊的人相信我們的能力,以及我們能夠提供什麼東西。
這份工作的成敗主要繫於人際關係。重點在家庭成員、顧客、員工、雇主、同事和夥伴,他們對我們有些什麼樣的反應。如果他們的反應良好,我們十分可能會成功;如果他們的反應不良,我們則注定要失敗。
人際關係中,我們最致命的錯誤就是把人們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既不積極,也不持之以恆地努力做些事情或說些話讓別人喜歡我們、信任我們。因此,我們無法在別人心裡營造想要與我們共事的願望,也就無法達成我們的渴望與目標。
不論是個體或組織,我們總是一再地看見他們只發揮了一小部分成功的潛能,或甚至完全失敗,純粹只因為他們忽視了商場上和生活中「人的因素」。
這些個體及組織把人們和其行為都視為理所當然。然而,就是這些人們以及他們的反應,造就或是毀滅了這些個體和組別將人際關係當成蛋糕上的糖霜!
你是否曾經察覺自己正和某些難相處的人打交道,並想著:她很有才華,但是她一定難以共事;或是他很聰明,但是他似乎和每一個人都處不來。這些人永遠無法發揮全部潛力,他們所能成就的僅是他們能力的一小部分,他們並不知道如何與人們一起贏。他們並不了解,在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係並不只是蛋糕上那層附帶的糖霜而已,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是蛋糕本身──是我們活出成功與充實生命必備的堅實要素。
那麼,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技能者該怎麼辦呢?
我必須承認,建立人際關係對我而言似乎很自然,我天生就善於與人相處。但是,我同樣非常努力地增強自己的技能。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我已學會很多有關別人和自己的事,並且把這些概念轉換成二十五項人際原則,每個人都可以加以學習。就連最內向的人都可以用來演練,變成比較易於與他人相處者;而已經領會個中訣竅的人,則可以成為大師級的關係建立者。
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些人際原則每一次都管用。不論你是年輕或年長,樂觀或憂鬱,男性或女性,在職或退休,這些原則通通都適用!我已經練習了好幾十年,當我旅行六大洲、數十個國家,親自目睹這些原則真的有效。藉由遵循這些原則,我將自己和別人一起成功的機率拉到最大,同時建立了正面、健康的人際關係,為我帶來職業上的成功以及個人的滿足。
當你閱讀以及學習這些人際原則時,你會發現有些是普通常識,有些卻可能讓你嚇一跳。或許你會質疑某些原則過於樂觀,不過,我可以根據經驗告訴你,這些原則真的有效。只靠一項人際原則,並不能讓你成為人際大師,但是,實踐所有原則卻能改善你的人生。
不過,這不表示你能夠和遇到的每個人都享有成功的關係。你無法掌握別人對你的反應,你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別人想要了解的人。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和你建立關係。
【摘文2】
鎚子原理:不要用鐵鎚拍打別人頭上的蒼蠅
我和瑪格麗特是在一九六九年六月結的婚,就像大多數夫妻一樣,我們天真地以為婚後會一帆風順。當然,過不了多久,我們就發現身處在各式微不足道的爭執中。所有夫妻都曾經歷這些,特別是在剛適應婚姻生活的時候。就像大部分人一樣,我認為幾乎每一次都是我對,而且我會讓瑪格麗特明白這點。我一向很會講話,也很有說服力,所以,我會運用這方面的技能來贏得每次的爭論。我們從來不會彼此大吼或尖叫,總是很理性也很克制,但是,我總是會確認自己是最後的贏家。問題是,用我的方法,瑪格麗特總是得輸。
在剛結婚的前兩年,我們做過很多對的事情,但是不包括這一項。在未察覺的狀況下,我緩慢但準確地在情緒上打擊瑪格麗特。
當我們意見不同時,我總是反應過度,不知不覺中我又在彼此的牆上砌起另一塊磚。我沒有了解到的是,不計任何代價去贏,最後很可能會危害我們的婚姻。後來有一天,瑪格麗特讓我坐下來,告訴我當我們爭執時她有什麼感覺,並且向我解釋這對我們的關係帶來什麼影響。那是我第一次明白,我把「贏得爭論」看得比「贏得關係」還要重要。
從那天開始,我決心改變,了解到「擁有正確態度」遠比「擁有正確答案」重要。我軟化手法,更專注傾聽,並且不再把小事變大。還好來得及,我們之間築起的高牆漸漸倒下,開始搭起橋梁。從那次之後,每當我和關心的人發生衝突,我總是刻意努力去開啟彼此的連結。
先把鎚子收起來!試試四T原則
讓我們面對這個事實。有些人因為個性,即使還有其他較溫和的方式,他們還是習慣拿起鎚子,給別人重擊。當我忍不住想要使用那種殺傷力過強的手法時,我會嘗試用以下的四T原則來緩和行為。如果你發現自己正處於這種狀態,你可以考慮接納這四T。
一、全景(Total Picture):別急著下結論
有個中年人走進雞尾酒吧,他往前詢問酒保:「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治打嗝?」酒保二話不說,彎腰往吧台下方撿起一條又溼又破的抹布,啪啪啪地用抹布摑了他好幾個巴掌。
「嘿!搞什麼?」那個中年人震驚地說。
酒保露出微笑。「你看,沒有打嗝了,對吧?」他問道。
那人回答說:「我從來不打嗝的,我只想要找點東西來治好我太太。她在外面的車子裡。」
在問題還沒有完全攤開前,你是否很早就驟下結論?對我們這種具有強烈性格的人來說,這種事經常發生。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訓練自己遵循一套程序,避免別人的問題還沒問完,我就急忙地用答案鎚打他們。當某人和我分享他的觀點時,我嘗試……
聆聽、
問問題。
再聆聽、問更多問題,
再聆聽。
然後,
回應。我發現倘若放慢腳步,自己比較容易耐心和恰當地做出回應。
二、時機(Timing):把建立關係當首要
我最近讀到一句引言,據說是出自作家丹.札卓(Dan Zadra),「你做了什麼,比你什麼時候做的,來得重要。」這個論點並非永遠都對。倘若將軍在錯誤的時候發動進攻號令,戰役必輸無疑。倘若父母沒有及時把受傷的小孩送往醫院,小孩可能會喪失生命。倘若你沒有及時向被你誤會的人道歉,你們的關係可能就此結束。
「何時行動」與「採取正確的行動」一樣重要;甚至知道「何時不要行動」也相當重要。著名的社交女主人和作家桃樂絲.納維爾夫人(Lady Dorothy Nevill)觀察道:「談話的真正藝術不只是在正確地點說正確的話,還得克制自己,在受蠱惑時不要把錯的話說出口。」
在我看來,人際關係中,時機不對的原因通常是因為自私的動機。(如果你家有幼兒,想想看他們挑選的時機通常很糟,因為他們總是只想到自己。)因此,當我們被小事困擾時,一定要把個人盤算的事項暫放一旁,把建立關係當成首要的目標。
假使你已經檢視過自己的動機,並且確認這些動機是良善的,那麼,你得問自己兩個關於時機的問題。第一,我預備好要面對了嗎?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因為它取決於你是否有做好功課。第二個問題比較難:對方是否預備好聽你說話?如果你已架好彼此關係的基礎,並且你們都不在「戰鬥的沸騰點」上,那麼答案可能是肯定的。
三、語氣(Tone):影響對方的回應
通常,人們回應的是我們的態度和動作,而不是我們所說的話。很多無關緊要的衝突發生,是因為人們用錯說話的語調。《聖經》〈箴言〉的作者說:「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
你有沒有發現這句話是真的?倘若沒有,你可以做這個試驗。下次如果有人怒氣沖沖對你說話,請用溫柔和仁慈的態度回應他。只要這樣做,那個口出惡言的人即使沒有立刻軟化,他的態度也會逐漸緩和下來。
四、降溫(Temperature):以三十秒為基準
當脾氣爆發的時候,人們往往在用個彈弓就能夠解決的事情上,投下炸彈。這樣做會帶來很多麻煩,因為你處理問題的方式會讓問題愈滾愈大,或是愈變愈小。一般來說……
如果你的反應比局勢還糟糕,問題通常會增大。
如果你的反應比局勢還和緩,問題通常會減小。這就是為什麼我要遵循這條自律的準則,我把它稱為「責罵原則」:「花三十秒去表達你的感覺,然後結束。」任何時候若我們讓小事變大(反應時間超過三十秒),就是在使用鎚子。
【摘文3】
對抗原理:主動關懷應該先於逃避對抗
解決衝突並不複雜,從理智上來看很容易;但是從情感上來看,卻相當困難。它需要誠實、謙卑,以及在關係中無私的投入。以下是包含六項步驟的計畫,幫你解決這項艱鉅任務。
一、以關懷為出發點
在極少數的情況下,人們必須與自己並不關心的人正面衝突,比方說法律訴訟,或是遭到傷害時。但是,這些並非典型人際關係會發生的衝突。幾乎在所有常態的人際衝突中,如果你能把對方的利益放在心上,那麼,你們的衝突將會最具建設性。
在過去的經驗裡,當你嘗試解決與某人的衝突時,目標是什麼?是要贏得對方的同情?快速解決?還是不計一切代價贏得勝利?下次面對衝突時,請試著把「雙贏」當成你的目標。倘若你能更進一步,首先考量讓對方獲勝,那麼,你已站在最有益的出發點。
前密西根大學的主教練薄.辛巴克勒(Bo Schembechler)說:「在你的球員的內心深處,一定要了解你是真誠地關懷他們,這是最重要的事。如果球員們覺得我並不關心他們,我將永遠無法擺脫這種負面效應。他們知道,到最後我終究陷入絕境。」當你預備好要與人正面衝突的時候,對方必須知道你關心他們才行。
二、愈快碰面愈好
每當衝突發生時,我們總是想要逃避、拖延處理,或是請求別人幫我們解決。但事實是,倘若你放任不管,不論什麼理由,情況總會愈變愈糟。假使讓人們有機會揣測對方的動機,或是開始猜想事情的真相,通常他們都會往最壞的方向去想。採取拖延戰術只會讓情勢惡化罷了。
我的領導良師、諮詢師佛雷德.史密斯(Fred Smith),曾分享經驗:「在任何涉及人事的困難情況下,每當我想要撒手不管時,就會問自己:我的躊躇不前是為了個人的舒適安逸,還是為了組織整體的益處?假使我是貪圖自身安逸,那麼我就是貪汙瀆職。如果能夠同時兼顧組織益處,而恰巧又讓我舒適愉快的話,這就非常完美。然而,要是我對別人的不負責任視若無睹,那麼我也沒有負起應盡的責任,我得時時警覺:負負並不能得正。」
有助人際成長與職場成功的具體實踐法
文/林俊宏│104人資學院副總經理、中央大學人資所兼任助理教授
我於大學進修部與研究所兼任教學工作十餘年,講授的專業為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遇到的學生大多具有工作經驗(甚至經驗高於我)。而員工離職恰好是這個專業的重大議題,當我詢問同學離職的相關經驗或者為什麼要離職時,原因除了追求更好的職位、優渥的薪資與個人生涯考量外,最常聽到的理由是上司難搞、無法和同事相處或下屬難以配合等,多數都是職場上的人際問題。無獨有偶地,在我心理師朋友的心理諮商診所中,求助的問題一樣是以人際諮詢為最大宗。可見人際問題一直困擾著你我,也是影響我們快樂與不快樂最主要的因素。
當同學問我對離職的看法時,我除了建議離職要辦理好交接,不要造成老闆或同事的困擾外,都會鼓勵同學不要為了人際問題而離職,反而應該利用機會培養自身的人際技能。因人際問題而離職是最不值得的!除了會放棄之前在這家公司的投入以及未來發展機會外,由於沒有改變自身行為模式,相信到了下一家公司,同樣問題仍然會發生,歷史只是不斷重演而已。
在此同時,我也會和同學強調在每個人的職涯中,專業技能、概念技能與人際技能是支撐職涯發展的三大支柱。比重上,職涯初期以專業與概念技能為主,然而當你要擴大自身影響力時,人際技能的比重就不斷增加,甚至超過前兩者的比重。
以我一位廚師朋友為例,其廚藝精湛自然不在話下,由於他卓越的人際技能,包含高度的親和力,和每個人都可以變成朋友;相信每個人都有他可以學習的地方,不斷地向他人請教;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事,一同努力克服種種難關。經過十多年的變化,他的身分已經不是廚師,而是擁有一千多位員工的餐飲集團董事長。這也是人際技能創造事業成功的案例之一。這位董事長曾謙虛地告訴我,假若他有任何一點點的成就,都是來自於所有人給他的幫助!
當同學進一步詢問,要如何改善或強化與工作夥伴間的關係時,我通常會透過教練的技巧協助,幫助他們省視內在,並與他們討論出最佳解決方案。但事後我都會發現自己的建議,比較像是「頭痛醫頭」的解決方案(例如要強化情緒管理、有同理心等),而缺少可以協助個人於職場上獲得成功的具體步驟。不過,等我閱讀完書稿,我知道未來可以把這本書推薦給同學們,幫助他們提升自身人際技能。因為作者約翰.麥斯威爾透過分析自己與他人的成功經驗,將提升人際關係的方法有系統地歸納成五大步驟及二十五個原理。除了相當容易理解,也可讓每個人與他人重新連結,創造正面與健康的人際關係,進而在職場上獲得成功。
│推薦序2│
不再因「人」受傷!打開正向人際之鑰
文/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無論此刻的你是站在書店書架前,還是剛拆開宅配送來的包裹,或是睡前隨手翻書,我都要恭喜你拿起了一本好書。這本書很精彩、也很容易閱讀,值得你放下手邊的事、繼續往下看!
我在學校擔任心理師的前幾年,經常要與那些因為孩子捅婁子而被老師叫到學校的父母談話。他們因為要向公司請假、因為學校指責的口氣,總是帶著敵意走進校園。對於要與這些怒氣沖沖的家長工作,一開始我總是戰戰兢兢、戒慎恐懼,深怕一不小心就觸怒他們、引爆衝突。
隨著經驗累積我才發現,這些生氣的背後往往是累積已久的挫折、無助與委屈,當我能夠同理他們的負面情緒、理解需求,會談中便不再充滿焦慮與恐懼,進而開啟合作的可能。
學校總訝異我如何在短短的時間內,讓原本看似要來翻桌的家長像是變了個人,不但表達與學校合作的意願,也期待學校給予相關提醒與建議。其實,讓家長轉變的關鍵,是因為我看見的不是來「找麻煩」的父母,而是不斷努力卻苦無成效的父母。
正如同作者約翰.麥斯威爾在本書的「透鏡原理」中所提:「周遭外在的事物並不能決定我們看見什麼,我們的內在才有決定權。」你的許多觀點決定你將擁有什麼樣的人際關係,而你的人際關係又影響你看待自己及世界的觀點。
我們生活在由人類所組成的社會,許多問題因人而起,要解決這些問題,當然也不該將人際關係排除於外。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認為,一個人必須要發展出社會興趣,也就是願意為這世界貢獻一份心力,期待讓世界變得更好,如此才能讓生活過得更健康、獲得意義感。而這一切,有賴於從「與人親近」開始,這本書正在教我們如何開啟這個重要的行動。第三,它是可以學習應用的。這同樣是因為管理的理論都是由實務萃取而出,非並憑空想像。基本上,這本書可以當成一本隨身手冊,讓你隨時、隨地、隨手翻閱。我常說一天不能學太多東西,但是每天可以學一點新東西。雖然書中有二十五個原理,但事實上每個原理都可以獨立參考、演練操作。
就我個人而言,和麥斯威爾博士一樣,我也是個急性子,因此很喜歡書中的「耐心原理」。我曾看過一個研究,急性子的老闆常常沒有耐心讓部屬講話超過十八秒。所以,當別人講話時,我會刻意學習讀秒,要求自己十九秒之內不要打斷對方的話。很奇妙地,在這十九秒的時間裡,通常對方就能完整表達了。「任何事情的成功關鍵都是耐心。」藉由書中的建議,我也不斷地培養這個好習慣。
有空檔時,就隨手翻閱任何一個原理,進行自我省思,問問自己:是否落實、有何心得,以及在人際關係中是否往正面結果更進一步。只要你願意翻開此書,我認為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摘文1】
│導論│
可口可樂從「區域」轉型「全球」的成功關鍵
如何才能贏得人心?你需要天生外向或是擁有優異的直覺,才能在人際關係上成功嗎?在人際關係的技巧上,是否某些人就是具有天賦,而有人就是資質平庸,而我們就只能接受上帝給予的能力?如果某人在建立人際關係上,已經做得相當不錯,他是否還能做得更好?
當我們面對一個真正的「人際高手」,大多數人都可以立刻察覺。這些擁有傑出人際手腕的個中好手,可以輕易地與我們產生連結,讓我們覺得自己很棒,並且提升我們至更高境界。我們與他們之間的互動創造出正面美好的經驗,讓我們想要與他們共度時光。
其實,關於人際關係,你不用翻閱報紙、也無須研讀歷史,就可以發現極端的例子。因為,每天的生活中你都必須與這些人相處──在街上、在教堂(或者是家裡),尤其是在工作場所。讓我們來看看下列這些求職應徵函中的陳述,透露出這求職者人際能力的缺陷:
‧如果我不跟別人共事,這樣對老闆最好。
‧那家公司把我當成代罪羔羊,就像我之前的雇主們一樣。
‧注意:請不要因為我做過十四種工作,就誤以為我是那種喜歡亂跳槽的人,我從來沒有主動辭掉工作過。
‧推薦人:無。因為,我已將一塌糊塗的過去拋諸腦後。你或許會發現以上某些求職者,正是你的同事呢!
贏得人心,就能獲得勝利!
對於良好的人際技能,你是如何評價的呢?
問問那些大公司裡成功的執行長,想要在領導位置上獲得成功,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他們會告訴你,就是與人共事的能力。訪問企業家導致成功與或失敗的分野是什麼,他們會告訴你,就是與人相處的技能。和那些頂尖的銷售專家談談,他們會告訴你,人際知識要比產品知識重要多了。和老師、生意人、店長、小型企業主、牧師或家長們坐下來聊聊,他們會告訴你,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差異就在通曉人情世故。
人際技能是無價之寶。你想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無所謂,如果你可以贏得人心,就可以獲得勝利!許多人落入一種陷阱,他們把人際關係視為理所當然。這樣並不是好事,因為,建立和維繫健康人際關係的能力,攸關生活中每個層面的福祉。我們的人際技能決定未來是否能夠成功。
在羅伯特.伍德羅夫(Robert W. Woodruff)的領導下,可口可樂由區域性的小規模飲料製造商,成功地轉型為全球性的大企業和金融龍頭,他了解人的因素影響成就甚鉅。而人際關係專家齊格.齊格勒在《頂尖績效》(Top Performance)中,摘錄了可口可樂公司前總裁──伍德羅夫,製作發送給大家的小冊子中的一段話:
人生就像是一項銷售工作。成功或失敗大部分取決於我們如何激勵身邊的人相信我們的能力,以及我們能夠提供什麼東西。
這份工作的成敗主要繫於人際關係。重點在家庭成員、顧客、員工、雇主、同事和夥伴,他們對我們有些什麼樣的反應。如果他們的反應良好,我們十分可能會成功;如果他們的反應不良,我們則注定要失敗。
人際關係中,我們最致命的錯誤就是把人們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既不積極,也不持之以恆地努力做些事情或說些話讓別人喜歡我們、信任我們。因此,我們無法在別人心裡營造想要與我們共事的願望,也就無法達成我們的渴望與目標。
不論是個體或組織,我們總是一再地看見他們只發揮了一小部分成功的潛能,或甚至完全失敗,純粹只因為他們忽視了商場上和生活中「人的因素」。
這些個體及組織把人們和其行為都視為理所當然。然而,就是這些人們以及他們的反應,造就或是毀滅了這些個體和組別將人際關係當成蛋糕上的糖霜!
你是否曾經察覺自己正和某些難相處的人打交道,並想著:她很有才華,但是她一定難以共事;或是他很聰明,但是他似乎和每一個人都處不來。這些人永遠無法發揮全部潛力,他們所能成就的僅是他們能力的一小部分,他們並不知道如何與人們一起贏。他們並不了解,在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係並不只是蛋糕上那層附帶的糖霜而已,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是蛋糕本身──是我們活出成功與充實生命必備的堅實要素。
那麼,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技能者該怎麼辦呢?
我必須承認,建立人際關係對我而言似乎很自然,我天生就善於與人相處。但是,我同樣非常努力地增強自己的技能。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我已學會很多有關別人和自己的事,並且把這些概念轉換成二十五項人際原則,每個人都可以加以學習。就連最內向的人都可以用來演練,變成比較易於與他人相處者;而已經領會個中訣竅的人,則可以成為大師級的關係建立者。
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些人際原則每一次都管用。不論你是年輕或年長,樂觀或憂鬱,男性或女性,在職或退休,這些原則通通都適用!我已經練習了好幾十年,當我旅行六大洲、數十個國家,親自目睹這些原則真的有效。藉由遵循這些原則,我將自己和別人一起成功的機率拉到最大,同時建立了正面、健康的人際關係,為我帶來職業上的成功以及個人的滿足。
當你閱讀以及學習這些人際原則時,你會發現有些是普通常識,有些卻可能讓你嚇一跳。或許你會質疑某些原則過於樂觀,不過,我可以根據經驗告訴你,這些原則真的有效。只靠一項人際原則,並不能讓你成為人際大師,但是,實踐所有原則卻能改善你的人生。
不過,這不表示你能夠和遇到的每個人都享有成功的關係。你無法掌握別人對你的反應,你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別人想要了解的人。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和你建立關係。
【摘文2】
鎚子原理:不要用鐵鎚拍打別人頭上的蒼蠅
我和瑪格麗特是在一九六九年六月結的婚,就像大多數夫妻一樣,我們天真地以為婚後會一帆風順。當然,過不了多久,我們就發現身處在各式微不足道的爭執中。所有夫妻都曾經歷這些,特別是在剛適應婚姻生活的時候。就像大部分人一樣,我認為幾乎每一次都是我對,而且我會讓瑪格麗特明白這點。我一向很會講話,也很有說服力,所以,我會運用這方面的技能來贏得每次的爭論。我們從來不會彼此大吼或尖叫,總是很理性也很克制,但是,我總是會確認自己是最後的贏家。問題是,用我的方法,瑪格麗特總是得輸。
在剛結婚的前兩年,我們做過很多對的事情,但是不包括這一項。在未察覺的狀況下,我緩慢但準確地在情緒上打擊瑪格麗特。
當我們意見不同時,我總是反應過度,不知不覺中我又在彼此的牆上砌起另一塊磚。我沒有了解到的是,不計任何代價去贏,最後很可能會危害我們的婚姻。後來有一天,瑪格麗特讓我坐下來,告訴我當我們爭執時她有什麼感覺,並且向我解釋這對我們的關係帶來什麼影響。那是我第一次明白,我把「贏得爭論」看得比「贏得關係」還要重要。
從那天開始,我決心改變,了解到「擁有正確態度」遠比「擁有正確答案」重要。我軟化手法,更專注傾聽,並且不再把小事變大。還好來得及,我們之間築起的高牆漸漸倒下,開始搭起橋梁。從那次之後,每當我和關心的人發生衝突,我總是刻意努力去開啟彼此的連結。
先把鎚子收起來!試試四T原則
讓我們面對這個事實。有些人因為個性,即使還有其他較溫和的方式,他們還是習慣拿起鎚子,給別人重擊。當我忍不住想要使用那種殺傷力過強的手法時,我會嘗試用以下的四T原則來緩和行為。如果你發現自己正處於這種狀態,你可以考慮接納這四T。
一、全景(Total Picture):別急著下結論
有個中年人走進雞尾酒吧,他往前詢問酒保:「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治打嗝?」酒保二話不說,彎腰往吧台下方撿起一條又溼又破的抹布,啪啪啪地用抹布摑了他好幾個巴掌。
「嘿!搞什麼?」那個中年人震驚地說。
酒保露出微笑。「你看,沒有打嗝了,對吧?」他問道。
那人回答說:「我從來不打嗝的,我只想要找點東西來治好我太太。她在外面的車子裡。」
在問題還沒有完全攤開前,你是否很早就驟下結論?對我們這種具有強烈性格的人來說,這種事經常發生。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訓練自己遵循一套程序,避免別人的問題還沒問完,我就急忙地用答案鎚打他們。當某人和我分享他的觀點時,我嘗試……
聆聽、
問問題。
再聆聽、問更多問題,
再聆聽。
然後,
回應。我發現倘若放慢腳步,自己比較容易耐心和恰當地做出回應。
二、時機(Timing):把建立關係當首要
我最近讀到一句引言,據說是出自作家丹.札卓(Dan Zadra),「你做了什麼,比你什麼時候做的,來得重要。」這個論點並非永遠都對。倘若將軍在錯誤的時候發動進攻號令,戰役必輸無疑。倘若父母沒有及時把受傷的小孩送往醫院,小孩可能會喪失生命。倘若你沒有及時向被你誤會的人道歉,你們的關係可能就此結束。
「何時行動」與「採取正確的行動」一樣重要;甚至知道「何時不要行動」也相當重要。著名的社交女主人和作家桃樂絲.納維爾夫人(Lady Dorothy Nevill)觀察道:「談話的真正藝術不只是在正確地點說正確的話,還得克制自己,在受蠱惑時不要把錯的話說出口。」
在我看來,人際關係中,時機不對的原因通常是因為自私的動機。(如果你家有幼兒,想想看他們挑選的時機通常很糟,因為他們總是只想到自己。)因此,當我們被小事困擾時,一定要把個人盤算的事項暫放一旁,把建立關係當成首要的目標。
假使你已經檢視過自己的動機,並且確認這些動機是良善的,那麼,你得問自己兩個關於時機的問題。第一,我預備好要面對了嗎?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因為它取決於你是否有做好功課。第二個問題比較難:對方是否預備好聽你說話?如果你已架好彼此關係的基礎,並且你們都不在「戰鬥的沸騰點」上,那麼答案可能是肯定的。
三、語氣(Tone):影響對方的回應
通常,人們回應的是我們的態度和動作,而不是我們所說的話。很多無關緊要的衝突發生,是因為人們用錯說話的語調。《聖經》〈箴言〉的作者說:「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
你有沒有發現這句話是真的?倘若沒有,你可以做這個試驗。下次如果有人怒氣沖沖對你說話,請用溫柔和仁慈的態度回應他。只要這樣做,那個口出惡言的人即使沒有立刻軟化,他的態度也會逐漸緩和下來。
四、降溫(Temperature):以三十秒為基準
當脾氣爆發的時候,人們往往在用個彈弓就能夠解決的事情上,投下炸彈。這樣做會帶來很多麻煩,因為你處理問題的方式會讓問題愈滾愈大,或是愈變愈小。一般來說……
如果你的反應比局勢還糟糕,問題通常會增大。
如果你的反應比局勢還和緩,問題通常會減小。這就是為什麼我要遵循這條自律的準則,我把它稱為「責罵原則」:「花三十秒去表達你的感覺,然後結束。」任何時候若我們讓小事變大(反應時間超過三十秒),就是在使用鎚子。
【摘文3】
對抗原理:主動關懷應該先於逃避對抗
解決衝突並不複雜,從理智上來看很容易;但是從情感上來看,卻相當困難。它需要誠實、謙卑,以及在關係中無私的投入。以下是包含六項步驟的計畫,幫你解決這項艱鉅任務。
一、以關懷為出發點
在極少數的情況下,人們必須與自己並不關心的人正面衝突,比方說法律訴訟,或是遭到傷害時。但是,這些並非典型人際關係會發生的衝突。幾乎在所有常態的人際衝突中,如果你能把對方的利益放在心上,那麼,你們的衝突將會最具建設性。
在過去的經驗裡,當你嘗試解決與某人的衝突時,目標是什麼?是要贏得對方的同情?快速解決?還是不計一切代價贏得勝利?下次面對衝突時,請試著把「雙贏」當成你的目標。倘若你能更進一步,首先考量讓對方獲勝,那麼,你已站在最有益的出發點。
前密西根大學的主教練薄.辛巴克勒(Bo Schembechler)說:「在你的球員的內心深處,一定要了解你是真誠地關懷他們,這是最重要的事。如果球員們覺得我並不關心他們,我將永遠無法擺脫這種負面效應。他們知道,到最後我終究陷入絕境。」當你預備好要與人正面衝突的時候,對方必須知道你關心他們才行。
二、愈快碰面愈好
每當衝突發生時,我們總是想要逃避、拖延處理,或是請求別人幫我們解決。但事實是,倘若你放任不管,不論什麼理由,情況總會愈變愈糟。假使讓人們有機會揣測對方的動機,或是開始猜想事情的真相,通常他們都會往最壞的方向去想。採取拖延戰術只會讓情勢惡化罷了。
我的領導良師、諮詢師佛雷德.史密斯(Fred Smith),曾分享經驗:「在任何涉及人事的困難情況下,每當我想要撒手不管時,就會問自己:我的躊躇不前是為了個人的舒適安逸,還是為了組織整體的益處?假使我是貪圖自身安逸,那麼我就是貪汙瀆職。如果能夠同時兼顧組織益處,而恰巧又讓我舒適愉快的話,這就非常完美。然而,要是我對別人的不負責任視若無睹,那麼我也沒有負起應盡的責任,我得時時警覺:負負並不能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