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想改運,必須改變觀念
觀念決定我們的行為,行為就會造就我們的運勢。要有好的運勢先要有好的觀念,如果對世間充滿了嫉恨,清靜的佛土也會變成煉獄;懷抱愛心對待世上一切,生活快樂,污穢的娑婆就是美麗的淨土。因此,除去不正確的觀念,建立正知正見,化自暴自棄為積極向上的力量,好運就會跟著來。
第一章 大智若愚
提起大智若愚這四個字,有些人認為這是用來避免嘲笑的掩飾。現代社會競爭之激烈,已經容不得人再去「若愚」,如果不是真的愚,何苦要「若愚」?然而,真正的智者是「若愚」的,他們將自己的智慧藏起來,是為了明哲保身。讓別人以為自己無能,讓人忽略自己的存在,是為了在這個紛擾的世界享受難得的寧靜,不讓自己身陷名利和是非的漩渦中,無法安寧;這是不同於小聰明的大智慧
人是群體的動物,要在群體中生存的很好,並非站在顯眼的位置就是好,重要的是自己能融於其中。在充斥著嘈雜與是非的社會,明哲保身,將智慧深藏,喜怒不形於色,適當的示弱,用讚美滿足人們的虛榮心,以自嘲解圍,忽略別人尖刻的評論,心境隨之平順,運也會隨之平順。
樹大必招風
身邊似乎總有一些這樣的人,他們經常展現自己的鋒芒和力圖顯示比其他人要聰明伶俐。但他們忘了,鋒芒太露的結果是容易招忌與受害。鋒芒如果閃耀得恰到好處,那麼給人的感覺是溫暖;但鋒芒如果太盛,就會刺傷了別人,最後讓自己也受到傷害。
漢武帝執政時,由霍氏兄弟—霍去病、霍光擔任大將軍之職。漢武帝死後,霍光執掌了大權,先後輔佐了漢昭帝,並擁立漢宣帝,成為朝中重臣。朝廷上下都對他敬畏三分。
為了報答霍光擁立自己坐上皇位的恩德,漢宣帝在登基後,讓霍光擁有了執掌朝政的權力,並賜給霍光家族許多特權。在這樣的皇恩之下,霍光一家開始驕橫奢侈,漸漸不可一世。
有人見此指出:「霍氏必亡,凡奢侈無度,必然傲慢不遜;傲慢不遜,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身居高位的人,必然會受到別人的嫉恨。霍氏一家所擁有的權力,無疑將遭到很多人的嫉恨,而嫉恨的力量足以使之滅亡。霍氏身居高位,為了能一直享有這樣的權力,必然會排斥異己,這樣就會深受同僚及下屬的嫉恨,何況又獨攬朝政,傲慢侮上,所以霍氏必亡。果然,霍光病故後,漢宣帝從霍家手中拿回了執政的權力,這使霍家心存異念。於是,霍光的妻子和兒子們密謀策劃,妄圖廢掉皇帝,重溫朝政完全由霍家執掌的美夢。結果陰謀敗露,霍氏全族被誅殺。曾經權傾朝野的霍氏一族,刹那間歸於塵土。
霍氏一族鋒芒太盛,本就招人豔羨,惹了一身的嫉妒。即使自己不走錯路,也有很多人在等著抓其把柄,甚至是製造把柄去扳倒他們。而樹大了,心也跟著膨脹了,這就意味著衰敗的開始。
古人曾說過,明哲保身的最好辦法是「去鋒」。做人應該喜怒不形於色,切忌鋒芒太露。鋒芒太露,一般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三國楊修因鋒芒太露,最終死於曹操之手;岳武穆也因鋒芒太露,最終魂斷風波亭;李太白因鋒芒太露而難以見容於官場。大象因寶牙而被人擒,蚌因有珍珠而遭剖,鸚鵡因會學人說話而被困,犀牛因角貴而招致殺身之禍……太露的鋒芒就像是一支突起於桌子上的釘子,容易讓人看了不順眼,總想用鐵槌把它給敲下去。所以說「去鋒」是很好的自保之術,再怎麼聰明也都要懂得掩飾,如此才能在現實生活中少跌幾個跟斗。
戰國時期的韓非和李斯都是著名的人物,韓非和李斯的老師是當時的名士荀子。韓非的思想見解都非常獨到,但在表達上卻有些欠缺,短於遊說;而李斯的口才卻十分好,常常口若懸河,是一個辯才超群的人。
一次,荀子對兩人說:「李斯才露於外,韓非才藏於內,將來官位顯貴者非李斯莫屬了。」
李斯聽了,非常得意。
然而,私下裡,荀子卻單獨對韓非說:「得我真學者,只有你一人而已。論智論計,李斯不是你的對手。但正是因為你太聰明,所以我不能公開的讚揚你,這樣會使他對你心存嫉恨,怕是對你做出什麼不利的事情來。你切不可與他來共事。」
對於老師的話,韓非似信非信。
後來,李斯到秦國遊說。他超群的辯才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賞識,於是封他為丞相。但有一天,秦王無意中讀到了一篇文章,叫《孤憤》,不禁連聲叫好;而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韓非。為了得到這個人才,秦王不惜舉兵入侵韓國,向其君主索討韓非。李斯見到韓非來到秦國,頓時緊張了起來。他怕嬴政對韓非委以重任,於是私下裡偷偷跟韓非說:「秦王看起來是很賞識你,但你不要為之迷惑,這只是表面現象罷了,他只是想藉此讓韓國失去你這個人才。我們是同門好友,不忍心見你身陷困境,你如果不願留在這裡,我可以助你逃走。」
聽了這番話,韓非方才領會到老師所言之準確。於是他故作慷慨說:「我來秦國,並不是因為秦王的邀請,而是為了救韓國於水火之中。秦王的兵還在韓國,我怎能為了自己而置其於不顧?你的好意,我只有心領了。」
李斯眼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面見秦王嬴政,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他心在韓國,對大王是敢怒不敢言,他怎麼會真心的效力大王呢?的確,他是一個罕見的人才,但是如果將來他為韓國所用,對秦國來說,就是莫大的禍患了。為了防患於未然,還是現在就把他殺了,以絕後患!」
秦王被李斯的話所欺騙,當真下令將韓非打入死囚。李斯怕秦王冷靜了下來會反悔,正在煩惱之際,其心腹手下為他出了一個主意:「大人手握大權,自可把韓非斬殺。此事即使將來被秦王知曉,但有令在先,他也拿大人沒有辦法。」
聽從了心腹手下的建議,李斯於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酒,意在逼其自殺。韓非舉杯哀嘆說:「先師之言,今日果然應驗了。你這無恥小人,無計可施,便害我致死,卻是非君子所能測度的了。」
最終,韓非被自己的才華所招來的嫉妒而送了命。
韓非的鋒芒是很難被遮掩的,即使只是隨手的一篇文章,都閃爍著睿智的光芒。一旦成為了大樹,馬上就招來了風;所以,樹大未必是好事。
因此,做人不可鋒芒太露。切記樹大招風的古訓,經常保持清醒的頭腦,謹言慎行。如此,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變得綿長而悠遠。
以弱示人才是強人
一直以來,傳統的教育都在告訴我們要堅強,要勇敢,要勇於面對。眼淚是最沒有用的東西,代表著懦弱,所以要「有淚不輕落」。這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適者生存,所以一定要不斷武裝自己,讓自己變得強大,這樣才能不會被淘汰。
但是,強大就真的是生存真理嗎?幾億年前的地球上,不僅生存著體積龐大的恐龍,還生存著體積小而纖弱的蜥蜴。那時的恐龍以強者之姿主宰整個地球,但是時至今日,我們卻再也看不到恐龍的蹤跡,而在大自然裡,在公園內,甚至在某個人的家裡,都還看得見蜥蜴的存在。
強者亡,弱者生;恐龍龐大的體積是牠強大的資本,卻也使牠不便保護自己;而蜥蜴小巧靈活,雖然纖弱,卻得以在大自然的優勝劣汰中存活下來。
海灘上有兩種不同的藍甲蟹,一種性兇猛,對危險從來都不知躲避,遇到誰都敢開戰;另一種則性溫和,不善抵抗,屬於見誰躲誰型,一旦遇到敵人,便翻過身子,四腳朝天,任敵人怎麼叼牠、踩牠,牠都不理也不動。但時間又對強者開了一個玩笑,強悍兇猛的藍甲蟹越來越少,成為了瀕危動物,而較弱的藍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布世界許多海灘。
動物學家研究,解開了這個強亡弱存的謎底。強悍的藍甲蟹因為好鬥,沒敵人的時候就跟自家人鬥,於是在自相殘殺中首先滅絕了一半;而對敵人所採取的不躲政策,使其又喪生於敵人之口。軟弱溫和的藍甲蟹卻因為懦弱的迴避,而保護了自己。
所以,達爾文告訴我們生存的遊戲規則是「適者生存」,而非「強者生存」。
只要是適應生存的方法,我們都可以選擇,都可以採用,示弱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將自己的弱展示出來,能讓別人更瞭解你,而不是認為你無所不能。示弱可以減少乃至消除不滿或嫉妒,示弱能使處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而減少或抵消你前進路上可能產生的不好因素。甚至可以激發他人的同情心,這樣就更能幫助你度過困境了。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這樣的實驗調查,他們讓一名彪形大漢和一位走路蹣跚的老人走過擁擠的馬路。結果發現,願意給彪形大漢讓路的車輛不到一半,發生危險的機率也很高;但願意給老人讓路的車輛卻幾乎達到百分之百,大家都減慢了速度,還有人願意扶著老人家過馬路。
人類對弱者天生是有一種同情心的,只是這種同情在很多時候,由於種種因素的限制,而被掩蓋了起來。當你在人前示弱,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許是某一方面的失敗,但是卻容易激發人類內心的同情惻隱之心,這將是你從失敗中走出的轉機。強者容易招惹嫉妒,而緩和這種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適當的示弱。強者在生活的舞台上已經處於有利地位,因此在其他涉及小名小利方面的事,不妨有所淡漠,有所放棄,否則到頭來,必會因小失大。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真正甘心示弱的人,必是一個以事業為重而勇於負責的人,一個豁達大度、寬宏大量的人,一個充滿人情和智慧的人。
強者示弱,對雙方都是有利的。因為強者甘心示弱,以弱者的姿態行事,別人也會願意接受,如此,則強者才有機會成為長久的贏家,並令強者更強。而強者的放低身段、降低姿態,也會讓弱者充分感受到人格上的平等,並獲得充分的人格尊重,而在心平氣和中向強者學習。
示弱是一種靈性的覺醒,是一種智慧的顯現。
東漢末年,劉備便是利用「示弱」這個幌子。
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正是財厚勢大之時,劉備雖為皇叔,卻勢單力薄。為防曹操對自己加以謀害,劉備天天都在田裡種菜,以為韜晦之計。連關羽和張飛都被其所騙,以為甘願做一介草夫。
一天,劉備像以往一樣正在田裡給菜澆水。這時,曹操派人來請劉備到小亭青梅煮酒。席間,曹操藉烏雲密布,大雨將至之時,大談龍的品行,又將龍比作當世英雄,之後更單刀直入地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一聽,吃了一驚,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覺地掉到地上。適逢大雨傾盆而下,雷聲大作,劉備靈機一動,從容低下身拾起筷子,解釋說是因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劉備以此方式向曹操示弱,使曹操認為自己是個胸無大志,膽小如鼠的庸人。於是,「操遂不疑玄德」。
劉備以他一時的隱忍和示弱,消除了曹操對自己的疑慮,為自己將來的霸業掃除了隱患。
示弱,是為了能走得更遠;竹子如果在狂風前不甘示弱,不願彎下它高貴的腰,那麼最後只能面臨夭折的命運。只有隨著風低下「頭」,才能在狂風過後,依然昂首挺胸。有一名瑞典的登山者,跟隨其餘十二名同伴,一起去登珠穆朗瑪峰。登山隊以自行車代步,歷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喜馬拉雅山的腳下。登山按照計畫進行,一切都很順利,已經快登上峰頂了,眾人也沒遇到什麼危險。但這名瑞典登山者卻毅然決定放棄,返身下山。他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在於,他預計的返回時間應該是下午二點,雖然他僅需四十五分鐘左右就能登頂,但那樣他會超過安全返回的期限。同行的另外十二名登山者仍決定向上攀登,但他還是放棄了。他說,在變幻莫測的大自然面前,有時候必須明智的選擇示弱。
後來,其餘的十二名登山者都到達了頂峰,但因為錯過了安全返回的時間,最後葬身於暴風雪中,不得不讓人嘆息。
人如果始終抬高著頭,不願低頭示弱,總有一天會吃大虧的。如果那名瑞典登山者不是懷著對大自然的敬畏,甘心向它示弱的話,那麼他的生命也將如其他登山者一樣,終結在美麗卻危險的珠穆朗瑪峰上。適當選擇示弱的人,是聰明於世的人,因為示弱是為了獲得更強的動力。
示弱不是軟弱,而是一種人生的清醒和智慧。如果你的強者風範讓你四面碰壁,頭破血流,那麼請你試著以弱者的姿態行事,也許你會發現,那些曾經一度阻攔你的人反而會給你讓路。人如果能經常以一種弱者的姿態出現,以弱者的面貌去把握自己,那麼將有可能變得更強,贏得更久。
自嘲能為自己解圍
還記得《伊索寓言》那隻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狐狸嗎?
從前有一隻狐狸,牠好幾天都沒有吃東西,餓得快前胸貼後背了。牠不停地尋找吃的東西,但什麼吃的也沒找到,狐狸又累又餓,倒在地上不想動了。突然,牠發現前面不遠的山坡上有一座葡萄架,上面結了很多葡萄,就像一串串紫色的水晶,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誘人的光芒。
狐狸興奮極了,從地上爬起來,以最快的速度來到葡萄架下。看著那晶瑩剔透的葡萄,狐狸的口水流了下來。可是,葡萄架太高了,狐狸踮起腳尖,伸長前爪,但還是差一大截!這可如何是好?肚子在咕咕咕的叫喚,但眼前的美食卻入不了口。
「不行!我不能就這麼放棄,一定要想辦法吃到這美味的葡萄,我快餓壞了啊!」狐狸想著,轉過身,四處轉了轉,找回來一根樹枝,想用樹枝把葡萄敲下來。牠舉起樹枝,想把葡萄打下來,卻還是搆不到葡萄。忙了大半天的狐狸,更加餓也更加累了,但葡萄還是高高的掛在葡萄架上,一顆也沒掉下來。狐狸有氣無力地癱倒在葡萄架下,望著架上的葡萄,自言自語的說:「算了,這有什麼,這些葡萄一定是酸的。」
有些人做不成事,就藉口說時機未成熟。可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就會發現,這隻狐狸是在自嘲為自己化解尷尬。狐狸得不到那些葡萄,心裡不免有些失望和不滿,如果這樣的失敗還被別人看到的話,那麼一定會更加的難堪。但牠卻用「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來解嘲,使失望和不滿化解,使失衡的心理得到了平衡,也使自己抽離了尷尬的境地。
人無完人,一個人總會有缺點,有不足的時候,有失誤的時候。有的人喜歡遮掩,有的人喜歡辯解。其實越是遮掩,心理越是失衡,越是辯解,卻會越描越黑,最佳的辦法是學會嘲笑自己。
古時候,有個學士姓石,一次騎驢的時候,竟然不慎摔了下來,湊巧當時還有一大堆的人看見,這可真是丟臉的事。如果是其他人,可能大多都會不知所措,只知道趕緊爬起來,然後儘快離開,不去理會眾人的哄笑。但是這位石學士卻不慌不忙地站起來說:「虧我是石學士,要是瓦的,還不摔成了碎片?」一句妙語,聰明的石學士,在這自我解嘲裡免去了難堪。
所以當我們遇到尷尬的處境時,請先不要想著如何去逃避,而是坦然的面對它。試著用自嘲的方式創造出幽默的氛圍,不僅能有效地擺脫自己的尷尬處境,同時也能給他人帶來輕鬆的體驗,而獲得好感與認同,氣氛頓時緩和下來。
雷根在就任美國總統期間,曾經有一次去加拿大進行國事訪問。按照慣例,雷根需要發表演講。但是演講才剛開始,雷根的講話就被反美示威的群眾的高呼和詰難所打斷。雷根陷入了一種尷尬窘迫的境地,加拿大總理皮埃爾‧特魯多對此感到很為難。然而雷根卻笑著對他說:「沒關係,這種事情在美國常有發生,我想這些人一定是特意從美國來到貴國的。他們想要讓我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特魯多聽完此話,臉上頓時露出了笑容。而場下的人群聽到雷根這樣說,也就安靜了下來,演講得以順利的進行。
自嘲是一種對待人生的態度,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它具有改變生活和調整自己的功能,不但能給人增添快樂,減少煩惱,還能幫助人認識真實的自己,戰勝自卑的心態。但是自嘲不是自輕自賤,要學會自嘲,首先要有自謙和自信心。只有謙虛並且自信的人才能承受別人的嘲弄以及自己對自己的打擊。只有瞭解自己,愛自己的人,才能坦蕩地用自嘲替自己解圍。所以,當你以後再遇到別人的冷嘲熱諷,或是不小心出了差錯,引來別人的嘲笑,請 「自嘲」,它會帶你走出尷尬,走出窘境。
觀念決定我們的行為,行為就會造就我們的運勢。要有好的運勢先要有好的觀念,如果對世間充滿了嫉恨,清靜的佛土也會變成煉獄;懷抱愛心對待世上一切,生活快樂,污穢的娑婆就是美麗的淨土。因此,除去不正確的觀念,建立正知正見,化自暴自棄為積極向上的力量,好運就會跟著來。
第一章 大智若愚
提起大智若愚這四個字,有些人認為這是用來避免嘲笑的掩飾。現代社會競爭之激烈,已經容不得人再去「若愚」,如果不是真的愚,何苦要「若愚」?然而,真正的智者是「若愚」的,他們將自己的智慧藏起來,是為了明哲保身。讓別人以為自己無能,讓人忽略自己的存在,是為了在這個紛擾的世界享受難得的寧靜,不讓自己身陷名利和是非的漩渦中,無法安寧;這是不同於小聰明的大智慧
人是群體的動物,要在群體中生存的很好,並非站在顯眼的位置就是好,重要的是自己能融於其中。在充斥著嘈雜與是非的社會,明哲保身,將智慧深藏,喜怒不形於色,適當的示弱,用讚美滿足人們的虛榮心,以自嘲解圍,忽略別人尖刻的評論,心境隨之平順,運也會隨之平順。
樹大必招風
身邊似乎總有一些這樣的人,他們經常展現自己的鋒芒和力圖顯示比其他人要聰明伶俐。但他們忘了,鋒芒太露的結果是容易招忌與受害。鋒芒如果閃耀得恰到好處,那麼給人的感覺是溫暖;但鋒芒如果太盛,就會刺傷了別人,最後讓自己也受到傷害。
漢武帝執政時,由霍氏兄弟—霍去病、霍光擔任大將軍之職。漢武帝死後,霍光執掌了大權,先後輔佐了漢昭帝,並擁立漢宣帝,成為朝中重臣。朝廷上下都對他敬畏三分。
為了報答霍光擁立自己坐上皇位的恩德,漢宣帝在登基後,讓霍光擁有了執掌朝政的權力,並賜給霍光家族許多特權。在這樣的皇恩之下,霍光一家開始驕橫奢侈,漸漸不可一世。
有人見此指出:「霍氏必亡,凡奢侈無度,必然傲慢不遜;傲慢不遜,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身居高位的人,必然會受到別人的嫉恨。霍氏一家所擁有的權力,無疑將遭到很多人的嫉恨,而嫉恨的力量足以使之滅亡。霍氏身居高位,為了能一直享有這樣的權力,必然會排斥異己,這樣就會深受同僚及下屬的嫉恨,何況又獨攬朝政,傲慢侮上,所以霍氏必亡。果然,霍光病故後,漢宣帝從霍家手中拿回了執政的權力,這使霍家心存異念。於是,霍光的妻子和兒子們密謀策劃,妄圖廢掉皇帝,重溫朝政完全由霍家執掌的美夢。結果陰謀敗露,霍氏全族被誅殺。曾經權傾朝野的霍氏一族,刹那間歸於塵土。
霍氏一族鋒芒太盛,本就招人豔羨,惹了一身的嫉妒。即使自己不走錯路,也有很多人在等著抓其把柄,甚至是製造把柄去扳倒他們。而樹大了,心也跟著膨脹了,這就意味著衰敗的開始。
古人曾說過,明哲保身的最好辦法是「去鋒」。做人應該喜怒不形於色,切忌鋒芒太露。鋒芒太露,一般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三國楊修因鋒芒太露,最終死於曹操之手;岳武穆也因鋒芒太露,最終魂斷風波亭;李太白因鋒芒太露而難以見容於官場。大象因寶牙而被人擒,蚌因有珍珠而遭剖,鸚鵡因會學人說話而被困,犀牛因角貴而招致殺身之禍……太露的鋒芒就像是一支突起於桌子上的釘子,容易讓人看了不順眼,總想用鐵槌把它給敲下去。所以說「去鋒」是很好的自保之術,再怎麼聰明也都要懂得掩飾,如此才能在現實生活中少跌幾個跟斗。
戰國時期的韓非和李斯都是著名的人物,韓非和李斯的老師是當時的名士荀子。韓非的思想見解都非常獨到,但在表達上卻有些欠缺,短於遊說;而李斯的口才卻十分好,常常口若懸河,是一個辯才超群的人。
一次,荀子對兩人說:「李斯才露於外,韓非才藏於內,將來官位顯貴者非李斯莫屬了。」
李斯聽了,非常得意。
然而,私下裡,荀子卻單獨對韓非說:「得我真學者,只有你一人而已。論智論計,李斯不是你的對手。但正是因為你太聰明,所以我不能公開的讚揚你,這樣會使他對你心存嫉恨,怕是對你做出什麼不利的事情來。你切不可與他來共事。」
對於老師的話,韓非似信非信。
後來,李斯到秦國遊說。他超群的辯才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賞識,於是封他為丞相。但有一天,秦王無意中讀到了一篇文章,叫《孤憤》,不禁連聲叫好;而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韓非。為了得到這個人才,秦王不惜舉兵入侵韓國,向其君主索討韓非。李斯見到韓非來到秦國,頓時緊張了起來。他怕嬴政對韓非委以重任,於是私下裡偷偷跟韓非說:「秦王看起來是很賞識你,但你不要為之迷惑,這只是表面現象罷了,他只是想藉此讓韓國失去你這個人才。我們是同門好友,不忍心見你身陷困境,你如果不願留在這裡,我可以助你逃走。」
聽了這番話,韓非方才領會到老師所言之準確。於是他故作慷慨說:「我來秦國,並不是因為秦王的邀請,而是為了救韓國於水火之中。秦王的兵還在韓國,我怎能為了自己而置其於不顧?你的好意,我只有心領了。」
李斯眼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面見秦王嬴政,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他心在韓國,對大王是敢怒不敢言,他怎麼會真心的效力大王呢?的確,他是一個罕見的人才,但是如果將來他為韓國所用,對秦國來說,就是莫大的禍患了。為了防患於未然,還是現在就把他殺了,以絕後患!」
秦王被李斯的話所欺騙,當真下令將韓非打入死囚。李斯怕秦王冷靜了下來會反悔,正在煩惱之際,其心腹手下為他出了一個主意:「大人手握大權,自可把韓非斬殺。此事即使將來被秦王知曉,但有令在先,他也拿大人沒有辦法。」
聽從了心腹手下的建議,李斯於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酒,意在逼其自殺。韓非舉杯哀嘆說:「先師之言,今日果然應驗了。你這無恥小人,無計可施,便害我致死,卻是非君子所能測度的了。」
最終,韓非被自己的才華所招來的嫉妒而送了命。
韓非的鋒芒是很難被遮掩的,即使只是隨手的一篇文章,都閃爍著睿智的光芒。一旦成為了大樹,馬上就招來了風;所以,樹大未必是好事。
因此,做人不可鋒芒太露。切記樹大招風的古訓,經常保持清醒的頭腦,謹言慎行。如此,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變得綿長而悠遠。
以弱示人才是強人
一直以來,傳統的教育都在告訴我們要堅強,要勇敢,要勇於面對。眼淚是最沒有用的東西,代表著懦弱,所以要「有淚不輕落」。這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適者生存,所以一定要不斷武裝自己,讓自己變得強大,這樣才能不會被淘汰。
但是,強大就真的是生存真理嗎?幾億年前的地球上,不僅生存著體積龐大的恐龍,還生存著體積小而纖弱的蜥蜴。那時的恐龍以強者之姿主宰整個地球,但是時至今日,我們卻再也看不到恐龍的蹤跡,而在大自然裡,在公園內,甚至在某個人的家裡,都還看得見蜥蜴的存在。
強者亡,弱者生;恐龍龐大的體積是牠強大的資本,卻也使牠不便保護自己;而蜥蜴小巧靈活,雖然纖弱,卻得以在大自然的優勝劣汰中存活下來。
海灘上有兩種不同的藍甲蟹,一種性兇猛,對危險從來都不知躲避,遇到誰都敢開戰;另一種則性溫和,不善抵抗,屬於見誰躲誰型,一旦遇到敵人,便翻過身子,四腳朝天,任敵人怎麼叼牠、踩牠,牠都不理也不動。但時間又對強者開了一個玩笑,強悍兇猛的藍甲蟹越來越少,成為了瀕危動物,而較弱的藍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布世界許多海灘。
動物學家研究,解開了這個強亡弱存的謎底。強悍的藍甲蟹因為好鬥,沒敵人的時候就跟自家人鬥,於是在自相殘殺中首先滅絕了一半;而對敵人所採取的不躲政策,使其又喪生於敵人之口。軟弱溫和的藍甲蟹卻因為懦弱的迴避,而保護了自己。
所以,達爾文告訴我們生存的遊戲規則是「適者生存」,而非「強者生存」。
只要是適應生存的方法,我們都可以選擇,都可以採用,示弱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將自己的弱展示出來,能讓別人更瞭解你,而不是認為你無所不能。示弱可以減少乃至消除不滿或嫉妒,示弱能使處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而減少或抵消你前進路上可能產生的不好因素。甚至可以激發他人的同情心,這樣就更能幫助你度過困境了。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這樣的實驗調查,他們讓一名彪形大漢和一位走路蹣跚的老人走過擁擠的馬路。結果發現,願意給彪形大漢讓路的車輛不到一半,發生危險的機率也很高;但願意給老人讓路的車輛卻幾乎達到百分之百,大家都減慢了速度,還有人願意扶著老人家過馬路。
人類對弱者天生是有一種同情心的,只是這種同情在很多時候,由於種種因素的限制,而被掩蓋了起來。當你在人前示弱,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許是某一方面的失敗,但是卻容易激發人類內心的同情惻隱之心,這將是你從失敗中走出的轉機。強者容易招惹嫉妒,而緩和這種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適當的示弱。強者在生活的舞台上已經處於有利地位,因此在其他涉及小名小利方面的事,不妨有所淡漠,有所放棄,否則到頭來,必會因小失大。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真正甘心示弱的人,必是一個以事業為重而勇於負責的人,一個豁達大度、寬宏大量的人,一個充滿人情和智慧的人。
強者示弱,對雙方都是有利的。因為強者甘心示弱,以弱者的姿態行事,別人也會願意接受,如此,則強者才有機會成為長久的贏家,並令強者更強。而強者的放低身段、降低姿態,也會讓弱者充分感受到人格上的平等,並獲得充分的人格尊重,而在心平氣和中向強者學習。
示弱是一種靈性的覺醒,是一種智慧的顯現。
東漢末年,劉備便是利用「示弱」這個幌子。
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正是財厚勢大之時,劉備雖為皇叔,卻勢單力薄。為防曹操對自己加以謀害,劉備天天都在田裡種菜,以為韜晦之計。連關羽和張飛都被其所騙,以為甘願做一介草夫。
一天,劉備像以往一樣正在田裡給菜澆水。這時,曹操派人來請劉備到小亭青梅煮酒。席間,曹操藉烏雲密布,大雨將至之時,大談龍的品行,又將龍比作當世英雄,之後更單刀直入地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一聽,吃了一驚,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覺地掉到地上。適逢大雨傾盆而下,雷聲大作,劉備靈機一動,從容低下身拾起筷子,解釋說是因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劉備以此方式向曹操示弱,使曹操認為自己是個胸無大志,膽小如鼠的庸人。於是,「操遂不疑玄德」。
劉備以他一時的隱忍和示弱,消除了曹操對自己的疑慮,為自己將來的霸業掃除了隱患。
示弱,是為了能走得更遠;竹子如果在狂風前不甘示弱,不願彎下它高貴的腰,那麼最後只能面臨夭折的命運。只有隨著風低下「頭」,才能在狂風過後,依然昂首挺胸。有一名瑞典的登山者,跟隨其餘十二名同伴,一起去登珠穆朗瑪峰。登山隊以自行車代步,歷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喜馬拉雅山的腳下。登山按照計畫進行,一切都很順利,已經快登上峰頂了,眾人也沒遇到什麼危險。但這名瑞典登山者卻毅然決定放棄,返身下山。他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在於,他預計的返回時間應該是下午二點,雖然他僅需四十五分鐘左右就能登頂,但那樣他會超過安全返回的期限。同行的另外十二名登山者仍決定向上攀登,但他還是放棄了。他說,在變幻莫測的大自然面前,有時候必須明智的選擇示弱。
後來,其餘的十二名登山者都到達了頂峰,但因為錯過了安全返回的時間,最後葬身於暴風雪中,不得不讓人嘆息。
人如果始終抬高著頭,不願低頭示弱,總有一天會吃大虧的。如果那名瑞典登山者不是懷著對大自然的敬畏,甘心向它示弱的話,那麼他的生命也將如其他登山者一樣,終結在美麗卻危險的珠穆朗瑪峰上。適當選擇示弱的人,是聰明於世的人,因為示弱是為了獲得更強的動力。
示弱不是軟弱,而是一種人生的清醒和智慧。如果你的強者風範讓你四面碰壁,頭破血流,那麼請你試著以弱者的姿態行事,也許你會發現,那些曾經一度阻攔你的人反而會給你讓路。人如果能經常以一種弱者的姿態出現,以弱者的面貌去把握自己,那麼將有可能變得更強,贏得更久。
自嘲能為自己解圍
還記得《伊索寓言》那隻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狐狸嗎?
從前有一隻狐狸,牠好幾天都沒有吃東西,餓得快前胸貼後背了。牠不停地尋找吃的東西,但什麼吃的也沒找到,狐狸又累又餓,倒在地上不想動了。突然,牠發現前面不遠的山坡上有一座葡萄架,上面結了很多葡萄,就像一串串紫色的水晶,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誘人的光芒。
狐狸興奮極了,從地上爬起來,以最快的速度來到葡萄架下。看著那晶瑩剔透的葡萄,狐狸的口水流了下來。可是,葡萄架太高了,狐狸踮起腳尖,伸長前爪,但還是差一大截!這可如何是好?肚子在咕咕咕的叫喚,但眼前的美食卻入不了口。
「不行!我不能就這麼放棄,一定要想辦法吃到這美味的葡萄,我快餓壞了啊!」狐狸想著,轉過身,四處轉了轉,找回來一根樹枝,想用樹枝把葡萄敲下來。牠舉起樹枝,想把葡萄打下來,卻還是搆不到葡萄。忙了大半天的狐狸,更加餓也更加累了,但葡萄還是高高的掛在葡萄架上,一顆也沒掉下來。狐狸有氣無力地癱倒在葡萄架下,望著架上的葡萄,自言自語的說:「算了,這有什麼,這些葡萄一定是酸的。」
有些人做不成事,就藉口說時機未成熟。可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就會發現,這隻狐狸是在自嘲為自己化解尷尬。狐狸得不到那些葡萄,心裡不免有些失望和不滿,如果這樣的失敗還被別人看到的話,那麼一定會更加的難堪。但牠卻用「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來解嘲,使失望和不滿化解,使失衡的心理得到了平衡,也使自己抽離了尷尬的境地。
人無完人,一個人總會有缺點,有不足的時候,有失誤的時候。有的人喜歡遮掩,有的人喜歡辯解。其實越是遮掩,心理越是失衡,越是辯解,卻會越描越黑,最佳的辦法是學會嘲笑自己。
古時候,有個學士姓石,一次騎驢的時候,竟然不慎摔了下來,湊巧當時還有一大堆的人看見,這可真是丟臉的事。如果是其他人,可能大多都會不知所措,只知道趕緊爬起來,然後儘快離開,不去理會眾人的哄笑。但是這位石學士卻不慌不忙地站起來說:「虧我是石學士,要是瓦的,還不摔成了碎片?」一句妙語,聰明的石學士,在這自我解嘲裡免去了難堪。
所以當我們遇到尷尬的處境時,請先不要想著如何去逃避,而是坦然的面對它。試著用自嘲的方式創造出幽默的氛圍,不僅能有效地擺脫自己的尷尬處境,同時也能給他人帶來輕鬆的體驗,而獲得好感與認同,氣氛頓時緩和下來。
雷根在就任美國總統期間,曾經有一次去加拿大進行國事訪問。按照慣例,雷根需要發表演講。但是演講才剛開始,雷根的講話就被反美示威的群眾的高呼和詰難所打斷。雷根陷入了一種尷尬窘迫的境地,加拿大總理皮埃爾‧特魯多對此感到很為難。然而雷根卻笑著對他說:「沒關係,這種事情在美國常有發生,我想這些人一定是特意從美國來到貴國的。他們想要讓我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特魯多聽完此話,臉上頓時露出了笑容。而場下的人群聽到雷根這樣說,也就安靜了下來,演講得以順利的進行。
自嘲是一種對待人生的態度,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它具有改變生活和調整自己的功能,不但能給人增添快樂,減少煩惱,還能幫助人認識真實的自己,戰勝自卑的心態。但是自嘲不是自輕自賤,要學會自嘲,首先要有自謙和自信心。只有謙虛並且自信的人才能承受別人的嘲弄以及自己對自己的打擊。只有瞭解自己,愛自己的人,才能坦蕩地用自嘲替自己解圍。所以,當你以後再遇到別人的冷嘲熱諷,或是不小心出了差錯,引來別人的嘲笑,請 「自嘲」,它會帶你走出尷尬,走出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