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為何哈佛課堂上,不教學生正確答案?
如何克服東方孩子的內向?用5方法跨出第一步
在哈佛大學,教授十分歡迎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隨時都樂於接受學生的質疑。
只要學生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證明觀點,即使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錯的,對他們往後的發展仍有好處。
因為在質疑的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向權威說「不」的勇氣,更多的是獨立思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疑而後問、問而後知,打破砂鍋問到底也是一種能力。提問與尋找答案一樣能使人進步,若要培養質疑思維,首先就要善於提問。
質疑引領我們發現真理。
如果牛頓只是把落下的蘋果吃了,那麼萬有引力定律也許會推遲幾百年才被發現。
然而,我們面對複雜且需要質疑的事物,經常只是感到頭昏腦脹,便搖頭放棄,這就是我們與牛頓最大的區別。
法國近代化學之父拉瓦節(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從來不機械地重複他人的實驗,而是批判地繼承,使其成為新理論的依據。
拉瓦節重複了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加熱氧化汞的實驗,經過反覆且精確的定量實驗之後,終於發現了他後來命名為「氧氣」的氣體。
為了驗證氧氣性質,他進行硫、錫、鉛及有機物在氧氣中的燃燒實驗,還設計著名的鐘罩實驗、動物呼吸實驗等,成功推翻了長年立於不敗之地的「燃素說」,建立以氧為中心的「氧化學說」。
在科學上,拉瓦節勇於批判舊規範,探索未知領域的精神始終如一。
他曾改進波以耳(Robert Boyle)關於金屬煆燒的實驗,指出波以耳錯誤的關鍵。
在水的組成實驗中,他讓氧氣和氫氣化合生成水,又使水蒸氣通過熾熱的鐵管,分解得到氧氣和氫氣,在化合與分解兩方面證明水的組成,並依此提出科學的元素觀。
另外,他首次提出質量守恆定律、首次合理命名化合物、首次對早期元素進行分類、列出第一張元素表等。
縱觀拉瓦節一生的科學活動,他始終寓偉大成就於不斷創新與求解中,所以能夠引領科學新時代的到來。
居里夫人(Marie Curie)是全世界唯一一位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尼爾斯‧波耳(Niels Henrik David Bohr)成為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發明電話……。這些出人意料的累累碩果,與勇於質疑、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息息相關。提出問題本身也是一門藝術,不畏提問的人並不少,卻並非每個人都善於提問。
有時候提問者的問題,與課堂教授的內容完全無關,以至於老師一時不知從何回答起。有時候同學只是有感而發、隨意提問,連自己也不清楚為何要提出問題。
有時候因為同學的倉促提問、思考不周、詞不達意,導致老師無法理解問題所在,阻礙了討論的脈絡等。
那麼,在課堂上如何提問才能獲得良好效果,從而提高自己的提問能力?以下幾點建議,可供學子參考。
1. 明確提問目標:明確提問目標能降低隨意性和盲目性,提出的問題要圍繞主題,切記思維不要過於發散,導致偏離主題。
2. 準備充分:提問前充分準備是必要的,老師經常告訴學生,思考之後再發問,實踐之後再提問。實踐出真知,在學習階段,真正的學習是「做」出來的,而不是「聽」出來的。透過實踐,將問題進行轉化後再提出。
3. 找準時機:恰當時機提出恰當問題,可以提升提問的有效性,並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若在授課後過了很久才提問,不僅造成老師的困擾,也影響問題解決的效果。
4. 注意實用性:提問要注意實用性,在高中課堂上,除非你的才智遠過於常人,否則提出關於愛因斯坦「相對論」或「黑洞理論」的問題,顯然沒有什麼實用性,也沒有太大的價值和意義。
5. 注意適量原則:單次提問要注意問題數量不宜過多,因為這樣不利解答,也不易消化。
如果問題相對較多,需要注意問題之間的聯繫,盡量將多個問題用同樣的線索串聯起來。
在學習之際,肯定會產生許多問題,有完全不懂的問題,也有懂得不透徹的問題,還有教師與同學尚未察覺的問題。
無論是怎樣的問題,都能產生求知欲。
但是,長期以來,教學過程中常忽視學生才是參與學習的主體,有意或無意地壓抑學生好問的天性,使得學生產生了各種心理障礙,例如:出現自我否定的意識,懷抱著「無法提出問題」的自卑心理;擔心提出的問題不合宜而受到指責;害怕提出的問題過於簡單,遭到教師的輕視、同學的嘲笑等。
在學習和生活中,養成提問的好習慣,對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到處充斥著知識、科學及問題,學生平時應該打開眼界,養成觀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的習慣。當老師說的是錯的,你是囫圇吞棗還是蒐集反證資料?
質疑需要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樣的道理,若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質疑也喪失意義。只有質疑加上思考才能啟發大腦,進而做出最後的判斷。
哈佛的課堂上曾經發生以下的事。教授講述某個學術理論,並告訴學生,這個理論只存在於中世紀某一特殊時期的某個國家,但是在宗教及各方主流派的壓力下,很快就被禁止傳播了,所以相關文獻很少。學生認真地將這個珍稀的理論記錄下來,並且按照教授的要求進行小組討論。
在接下來的一次測驗中,教授出了這道題目,大多數學生將教授在課堂上教導的理論與小組討論的結果,反映到考卷上。
但萬萬沒想到,當試卷成績發下來時,全班都得了零分。
教授解釋,其實事情很簡單,這個理論本身是錯的,而關於這個理論的一切都是教授自己編造出來。
因此,學生記錄的全部都是虛假錯誤的資訊。事實上,學生只要到圖書館查證,或者請教其他教授,應該很容易就識破。然而,全班人竟然都對此深信不疑,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理論的真實性。
哈佛教授透過這次的震撼教育告誡學生,不能輕信任何老師或教科書,因為人難免會犯錯,凡事要多質疑、勤於思考,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大腦睡大覺,一旦發現老師或教科書上有什麼錯誤,都要立刻指出,並勇於提出疑問。
如今,獨立思考已顯得愈來愈重要,在求知與追夢的道路上,我們應該學習培養勇於質疑的能力。
有一天,愛迪生在路上碰見老朋友,發現他手指關節腫了。
「你的手指怎麼腫起來了呢? 」愛迪生問。
「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朋友說。
「為什麼?你沒去看醫生嗎?醫生是怎麼說的?」愛迪生又追問。
「我看好幾個醫生了,但醫生說法都不同,有醫生說這是痛風。」朋友答道。
「痛風,那是什麼病?」愛迪生又問。
「他們說,是因為尿酸淤積在骨節裡。」朋友說。
「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不從你骨節中取出尿酸來呢?」愛迪生問。
「他們說尿酸是不能溶解的,不曉得怎麼取。」朋友回答。
「我不相信。」這位世界聞名的科學家答道。於是,愛迪生的新發現又問世了。
如今,這項發現已經被運用於醫學,在醫治痛風中普遍受到採用。
愛迪生不斷質疑的精神,促使一項科學研究新成果的誕生,讓後世人們得以獲益。
這種質疑的精神可以運用於學習,你一旦發現難題,先記下來,以備日後深入思考和多方請教。
千萬不要輕易捻熄心中質疑的火苗,那將是你通向成功的星星之火,相信日後必定足以燎原。
第三章
時間這回事:在枯燥的學習時光,找出快樂動力
把「我沒有時間」掛嘴邊,等於把失敗放身邊
在哈佛大學,師生都有一種共識:每天點滴的進步,不僅能讓自己的內在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也能為自己積累成功資本。
的確,如果我們總是原地踏步,哪怕你天資卓越,最後可能毫無作為。
我們經常將珍惜時間掛在嘴上,但每當回顧自己的所作所為時,很多人卻又抱怨自己浪費時間。那麼,珍惜時間的實質意義是什麼?又該怎麼珍惜時間呢?
所謂珍惜時間就是把握今天,讓自己努力前進。
做到這點其實並不難,只要每天肯用心付出一點時間來充實自己,哪怕只撥出一小時,積累下來的成就也不可小覷。
但是,當今這個時代的生活節奏快速,人們沒有充裕時間完成想做的事,久而久之,許多好的想法便無法付諸實現。
例如,老師提出一道題目,你雖然可以用更好的方法去解答,但接下來因為還有許多作業等著你,在忙碌之餘你可能也忘記當時的新想法,最後就這樣不了了之。
哈佛教授十分注重每天都要不斷進步,即使有的教授已獲得諾貝爾獎,卻仍孜孜不倦地學習,甚至有的教授已年逾古稀,卻仍堅持到實驗室做研究。
因此,成長中的年輕人更沒有理由讓自己止步。
一位名叫尼古拉的希臘籍電梯維修工,對現代科學很感興趣,於是每天利用下班後的一小時,攻讀核子物理學方面的書籍。
隨著知識不斷累積,他的腦中悄悄躍入一個念頭:提出建立新型粒子加速器的計畫。
這種加速器的效能,比當時其他的加速器更好且更為便宜。他把計畫遞交給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經過不斷的實驗和改良後,這台加速器為美國節省七千萬美元。
因此,尼古拉得到一萬美元的獎勵,並且被聘請到加州大學放射實驗室工作。
世界知名企業杜邦(DuPont)的總裁,每天擠出一小時來研究蜂鳥,並用專業器材為蜂鳥攝影。
後來,他撰寫的蜂鳥相關著作,被權威人士稱為自然叢書中的傑出作品。
雖然人們似乎沒有太多時間去完成想做的事,於是許多計畫被擱淺,但是世界上仍有人每天在忙碌中抽出一小時,用堅定的意志來投資自己的興趣與愛好。
實際上,那些愈忙的人往往愈能擠出這珍貴的一小時!
班傑明‧富蘭克林曾說:「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他還說:「你或許會遲到,但時間不會。」
當富蘭克林在報社商店裡工作的期間,有個男人猶豫將近一小時後,終於開口問店員:「請問這本書要多少錢?」店員回答:「一美元。」男人又問:「你能算便宜一點嗎?」店員以堅定的口氣說:「很抱歉!它的定價就是一美元。」
過了一會兒,男人又問:「請問富蘭克林先生在嗎?」店員告訴他富蘭克林正在印刷室做事,但他執意要和富蘭克林見面,店員只好請富蘭克林到店裡來。
富蘭克林出現後,男人問道:「這本書最低價是多少?」富蘭克林不假思索地說:「一美元二十五分。」男人聽了大吃一驚:「可是一分鐘前,店員說只要一美元。」富蘭克林說:「沒錯,但是我寧願倒貼你一美元,也不願意為了討價還價而離開我的工作。」言下之意便是,那個男人占用富蘭克林的時間,所以需要多付出二十五分。
男人愣了一下又說:「好吧,你說這本書最少要多少錢呢?」富蘭克林想都不想就回答:「一美元五十分。」男人一聽,大聲喊道:「怎麼又變成一美元五十分?你剛才不是說一美元二十五分嗎?」富蘭克林冷冷地說:「對,不過這是我現在能開出的最好價錢了。」這個男人終於不再說話,默默地付錢離開。
「時間就是金錢」,富蘭克林為這個習慣浪費時間的男人,上了一堂令他永生難忘的課。
失敗與成功的最大分水嶺只有五個字:「我沒有時間。」成功者與失敗者的明顯差異,就在於如何安排時間。
很多人認為,幾分鐘或是幾小時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事實上,即使只有一分鐘,也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我們年輕時,對於光陰的流逝很少會有感觸,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時間對我們的價值變得愈來愈高。尤其是在逢年過節,總會有「韶華不為少年留」的感慨。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曾說:「不能管理時間的人,什麼都不能管理。
因為時間是世界上最短缺的資源,除非嚴加管理,否則就會一事無成。」管理時間實際上就是與時間賽跑,只有那些奮起直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時間的重要性。
邁爾斯經營一家生意遍及全球的顧問公司,每年都要接一百三十件以上的案子,大部分時間只能在飛機上度過。她為了和客戶保持良好的關係,經常利用坐飛機的時間寫郵件給客戶。
某日,她一如既往地在飛機上寫郵件,一位旅客見狀便對她說:「我注意到妳一直在寫郵件,妳的老闆一定對非常滿意。」邁爾斯微笑著說:「我就是老闆。」
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明智而節儉的人總是把精力和體力當作上天賜予的珍貴禮物,把每分每秒都看得神聖,他們不圖清閒、不貪逸趣,總是以最高效率來運用時間。
要有效率地管理時間,還可以創造一個「時間特區」,例如:為了避開上下班時間的交通高峰,可以早到或是晚走,以減少在路途中的等待時間。
有位高層管理人士曾說:「深夜開車是最棒的,因為那時候路上的車很少。」
為何哈佛課堂上,不教學生正確答案?
如何克服東方孩子的內向?用5方法跨出第一步
在哈佛大學,教授十分歡迎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隨時都樂於接受學生的質疑。
只要學生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證明觀點,即使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錯的,對他們往後的發展仍有好處。
因為在質疑的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向權威說「不」的勇氣,更多的是獨立思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疑而後問、問而後知,打破砂鍋問到底也是一種能力。提問與尋找答案一樣能使人進步,若要培養質疑思維,首先就要善於提問。
質疑引領我們發現真理。
如果牛頓只是把落下的蘋果吃了,那麼萬有引力定律也許會推遲幾百年才被發現。
然而,我們面對複雜且需要質疑的事物,經常只是感到頭昏腦脹,便搖頭放棄,這就是我們與牛頓最大的區別。
法國近代化學之父拉瓦節(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從來不機械地重複他人的實驗,而是批判地繼承,使其成為新理論的依據。
拉瓦節重複了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加熱氧化汞的實驗,經過反覆且精確的定量實驗之後,終於發現了他後來命名為「氧氣」的氣體。
為了驗證氧氣性質,他進行硫、錫、鉛及有機物在氧氣中的燃燒實驗,還設計著名的鐘罩實驗、動物呼吸實驗等,成功推翻了長年立於不敗之地的「燃素說」,建立以氧為中心的「氧化學說」。
在科學上,拉瓦節勇於批判舊規範,探索未知領域的精神始終如一。
他曾改進波以耳(Robert Boyle)關於金屬煆燒的實驗,指出波以耳錯誤的關鍵。
在水的組成實驗中,他讓氧氣和氫氣化合生成水,又使水蒸氣通過熾熱的鐵管,分解得到氧氣和氫氣,在化合與分解兩方面證明水的組成,並依此提出科學的元素觀。
另外,他首次提出質量守恆定律、首次合理命名化合物、首次對早期元素進行分類、列出第一張元素表等。
縱觀拉瓦節一生的科學活動,他始終寓偉大成就於不斷創新與求解中,所以能夠引領科學新時代的到來。
居里夫人(Marie Curie)是全世界唯一一位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尼爾斯‧波耳(Niels Henrik David Bohr)成為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發明電話……。這些出人意料的累累碩果,與勇於質疑、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息息相關。提出問題本身也是一門藝術,不畏提問的人並不少,卻並非每個人都善於提問。
有時候提問者的問題,與課堂教授的內容完全無關,以至於老師一時不知從何回答起。有時候同學只是有感而發、隨意提問,連自己也不清楚為何要提出問題。
有時候因為同學的倉促提問、思考不周、詞不達意,導致老師無法理解問題所在,阻礙了討論的脈絡等。
那麼,在課堂上如何提問才能獲得良好效果,從而提高自己的提問能力?以下幾點建議,可供學子參考。
1. 明確提問目標:明確提問目標能降低隨意性和盲目性,提出的問題要圍繞主題,切記思維不要過於發散,導致偏離主題。
2. 準備充分:提問前充分準備是必要的,老師經常告訴學生,思考之後再發問,實踐之後再提問。實踐出真知,在學習階段,真正的學習是「做」出來的,而不是「聽」出來的。透過實踐,將問題進行轉化後再提出。
3. 找準時機:恰當時機提出恰當問題,可以提升提問的有效性,並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若在授課後過了很久才提問,不僅造成老師的困擾,也影響問題解決的效果。
4. 注意實用性:提問要注意實用性,在高中課堂上,除非你的才智遠過於常人,否則提出關於愛因斯坦「相對論」或「黑洞理論」的問題,顯然沒有什麼實用性,也沒有太大的價值和意義。
5. 注意適量原則:單次提問要注意問題數量不宜過多,因為這樣不利解答,也不易消化。
如果問題相對較多,需要注意問題之間的聯繫,盡量將多個問題用同樣的線索串聯起來。
在學習之際,肯定會產生許多問題,有完全不懂的問題,也有懂得不透徹的問題,還有教師與同學尚未察覺的問題。
無論是怎樣的問題,都能產生求知欲。
但是,長期以來,教學過程中常忽視學生才是參與學習的主體,有意或無意地壓抑學生好問的天性,使得學生產生了各種心理障礙,例如:出現自我否定的意識,懷抱著「無法提出問題」的自卑心理;擔心提出的問題不合宜而受到指責;害怕提出的問題過於簡單,遭到教師的輕視、同學的嘲笑等。
在學習和生活中,養成提問的好習慣,對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到處充斥著知識、科學及問題,學生平時應該打開眼界,養成觀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的習慣。當老師說的是錯的,你是囫圇吞棗還是蒐集反證資料?
質疑需要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樣的道理,若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質疑也喪失意義。只有質疑加上思考才能啟發大腦,進而做出最後的判斷。
哈佛的課堂上曾經發生以下的事。教授講述某個學術理論,並告訴學生,這個理論只存在於中世紀某一特殊時期的某個國家,但是在宗教及各方主流派的壓力下,很快就被禁止傳播了,所以相關文獻很少。學生認真地將這個珍稀的理論記錄下來,並且按照教授的要求進行小組討論。
在接下來的一次測驗中,教授出了這道題目,大多數學生將教授在課堂上教導的理論與小組討論的結果,反映到考卷上。
但萬萬沒想到,當試卷成績發下來時,全班都得了零分。
教授解釋,其實事情很簡單,這個理論本身是錯的,而關於這個理論的一切都是教授自己編造出來。
因此,學生記錄的全部都是虛假錯誤的資訊。事實上,學生只要到圖書館查證,或者請教其他教授,應該很容易就識破。然而,全班人竟然都對此深信不疑,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理論的真實性。
哈佛教授透過這次的震撼教育告誡學生,不能輕信任何老師或教科書,因為人難免會犯錯,凡事要多質疑、勤於思考,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大腦睡大覺,一旦發現老師或教科書上有什麼錯誤,都要立刻指出,並勇於提出疑問。
如今,獨立思考已顯得愈來愈重要,在求知與追夢的道路上,我們應該學習培養勇於質疑的能力。
有一天,愛迪生在路上碰見老朋友,發現他手指關節腫了。
「你的手指怎麼腫起來了呢? 」愛迪生問。
「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朋友說。
「為什麼?你沒去看醫生嗎?醫生是怎麼說的?」愛迪生又追問。
「我看好幾個醫生了,但醫生說法都不同,有醫生說這是痛風。」朋友答道。
「痛風,那是什麼病?」愛迪生又問。
「他們說,是因為尿酸淤積在骨節裡。」朋友說。
「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不從你骨節中取出尿酸來呢?」愛迪生問。
「他們說尿酸是不能溶解的,不曉得怎麼取。」朋友回答。
「我不相信。」這位世界聞名的科學家答道。於是,愛迪生的新發現又問世了。
如今,這項發現已經被運用於醫學,在醫治痛風中普遍受到採用。
愛迪生不斷質疑的精神,促使一項科學研究新成果的誕生,讓後世人們得以獲益。
這種質疑的精神可以運用於學習,你一旦發現難題,先記下來,以備日後深入思考和多方請教。
千萬不要輕易捻熄心中質疑的火苗,那將是你通向成功的星星之火,相信日後必定足以燎原。
第三章
時間這回事:在枯燥的學習時光,找出快樂動力
把「我沒有時間」掛嘴邊,等於把失敗放身邊
在哈佛大學,師生都有一種共識:每天點滴的進步,不僅能讓自己的內在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也能為自己積累成功資本。
的確,如果我們總是原地踏步,哪怕你天資卓越,最後可能毫無作為。
我們經常將珍惜時間掛在嘴上,但每當回顧自己的所作所為時,很多人卻又抱怨自己浪費時間。那麼,珍惜時間的實質意義是什麼?又該怎麼珍惜時間呢?
所謂珍惜時間就是把握今天,讓自己努力前進。
做到這點其實並不難,只要每天肯用心付出一點時間來充實自己,哪怕只撥出一小時,積累下來的成就也不可小覷。
但是,當今這個時代的生活節奏快速,人們沒有充裕時間完成想做的事,久而久之,許多好的想法便無法付諸實現。
例如,老師提出一道題目,你雖然可以用更好的方法去解答,但接下來因為還有許多作業等著你,在忙碌之餘你可能也忘記當時的新想法,最後就這樣不了了之。
哈佛教授十分注重每天都要不斷進步,即使有的教授已獲得諾貝爾獎,卻仍孜孜不倦地學習,甚至有的教授已年逾古稀,卻仍堅持到實驗室做研究。
因此,成長中的年輕人更沒有理由讓自己止步。
一位名叫尼古拉的希臘籍電梯維修工,對現代科學很感興趣,於是每天利用下班後的一小時,攻讀核子物理學方面的書籍。
隨著知識不斷累積,他的腦中悄悄躍入一個念頭:提出建立新型粒子加速器的計畫。
這種加速器的效能,比當時其他的加速器更好且更為便宜。他把計畫遞交給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經過不斷的實驗和改良後,這台加速器為美國節省七千萬美元。
因此,尼古拉得到一萬美元的獎勵,並且被聘請到加州大學放射實驗室工作。
世界知名企業杜邦(DuPont)的總裁,每天擠出一小時來研究蜂鳥,並用專業器材為蜂鳥攝影。
後來,他撰寫的蜂鳥相關著作,被權威人士稱為自然叢書中的傑出作品。
雖然人們似乎沒有太多時間去完成想做的事,於是許多計畫被擱淺,但是世界上仍有人每天在忙碌中抽出一小時,用堅定的意志來投資自己的興趣與愛好。
實際上,那些愈忙的人往往愈能擠出這珍貴的一小時!
班傑明‧富蘭克林曾說:「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他還說:「你或許會遲到,但時間不會。」
當富蘭克林在報社商店裡工作的期間,有個男人猶豫將近一小時後,終於開口問店員:「請問這本書要多少錢?」店員回答:「一美元。」男人又問:「你能算便宜一點嗎?」店員以堅定的口氣說:「很抱歉!它的定價就是一美元。」
過了一會兒,男人又問:「請問富蘭克林先生在嗎?」店員告訴他富蘭克林正在印刷室做事,但他執意要和富蘭克林見面,店員只好請富蘭克林到店裡來。
富蘭克林出現後,男人問道:「這本書最低價是多少?」富蘭克林不假思索地說:「一美元二十五分。」男人聽了大吃一驚:「可是一分鐘前,店員說只要一美元。」富蘭克林說:「沒錯,但是我寧願倒貼你一美元,也不願意為了討價還價而離開我的工作。」言下之意便是,那個男人占用富蘭克林的時間,所以需要多付出二十五分。
男人愣了一下又說:「好吧,你說這本書最少要多少錢呢?」富蘭克林想都不想就回答:「一美元五十分。」男人一聽,大聲喊道:「怎麼又變成一美元五十分?你剛才不是說一美元二十五分嗎?」富蘭克林冷冷地說:「對,不過這是我現在能開出的最好價錢了。」這個男人終於不再說話,默默地付錢離開。
「時間就是金錢」,富蘭克林為這個習慣浪費時間的男人,上了一堂令他永生難忘的課。
失敗與成功的最大分水嶺只有五個字:「我沒有時間。」成功者與失敗者的明顯差異,就在於如何安排時間。
很多人認為,幾分鐘或是幾小時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事實上,即使只有一分鐘,也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我們年輕時,對於光陰的流逝很少會有感觸,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時間對我們的價值變得愈來愈高。尤其是在逢年過節,總會有「韶華不為少年留」的感慨。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曾說:「不能管理時間的人,什麼都不能管理。
因為時間是世界上最短缺的資源,除非嚴加管理,否則就會一事無成。」管理時間實際上就是與時間賽跑,只有那些奮起直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時間的重要性。
邁爾斯經營一家生意遍及全球的顧問公司,每年都要接一百三十件以上的案子,大部分時間只能在飛機上度過。她為了和客戶保持良好的關係,經常利用坐飛機的時間寫郵件給客戶。
某日,她一如既往地在飛機上寫郵件,一位旅客見狀便對她說:「我注意到妳一直在寫郵件,妳的老闆一定對非常滿意。」邁爾斯微笑著說:「我就是老闆。」
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明智而節儉的人總是把精力和體力當作上天賜予的珍貴禮物,把每分每秒都看得神聖,他們不圖清閒、不貪逸趣,總是以最高效率來運用時間。
要有效率地管理時間,還可以創造一個「時間特區」,例如:為了避開上下班時間的交通高峰,可以早到或是晚走,以減少在路途中的等待時間。
有位高層管理人士曾說:「深夜開車是最棒的,因為那時候路上的車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