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人生的困境

你是否重覆不斷和對你冷淡的人捲入一段關係?你是否認為,那些和你最親近的人都不夠關心、了解你?

你是否在內心深處感覺有缺陷,沒有人真的知道你其實也能愛人,因為這樣他們就會願意接受你?

你是否重視他人的需求多過於你自己的需求,因此,你不曾讓自己的需求獲得滿足,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你是否害怕有什麼不好的事會發生在你身上,覺得即使只是一個輕微的喉嚨痛都可以引發出一場嚴重的疾病?

你是否感覺不論自己受到多少來自社會眾人的讚賞認同,仍然感覺不到快樂、成就感,覺得不配享有這些讚賞與認同?

我們將類似這樣的模式稱為人生的困境(lifetraps),本書中會列出11個最常見的,並告訴你如何辨別它,了解其根源,以及改變的方式是什麼。

人生的困境這種模式根源自童年時期,我們一生都會受到影響。最早是起源於我們的家庭,或其他孩童對我們所做的某些事。被遺棄、被強烈批評、被過度保護、被虐待受侵害被孤立,或是被剝奪權利。我們受到某種形式的損害,以致於它最終內化我們人格中的一部分。即使在離開從小生長的家庭許久後,我們仍然持續自動製造出這些受到不公對待、忽略、輕蔑或是控制,因此我們無法達到期待目標的情況。

人生的困境,會決定我們如何思考、感受、表現,也影響我們和其他人之間的互動方式。這些困境會引發強烈的感覺,如:憤怒、悲傷,和憂鬱。讓其受困擾的人,即使在貌似擁有了一切:良好的社會地位、理想的婚姻、來自周遭人群的尊敬、成功的事業⋯⋯還是品嘗不到生活的美味,也不相信自己所擁有的成就是真實的。

傑德:三十九歲,是一名事業飛黃騰達的股票經紀人。縱橫情海無敵卻不曾真正動過心,他陷入被剝奪感的人生困境中。

我們在首次發展人生困境模式時,接觸到一名極特別神秘的患者,名叫傑德,他是典型自我挫敗的最佳寫照。

傑德遊走在不同女人之間,一個接一個,強調說他所交往的女性中,沒有一個讓他感到滿意,每一個女人到最後都令他失望。哪個女人能帶給他肉體刺激的興奮感,就能引起他與那個女人曇花一現的狂戀。這幾乎就是傑德對於親密關係的態度,他的問題在於不曾有過一段可以細水長流的關係。
傑德不和女性深交,他只征服女性,他獲勝的那一刻,女性開始愛上他的時候,也就是他開始失去興趣的那一刻。

傑德:女人一黏人,就讓我真的一點也提不起興致,當她開始在眾人面前纏著我不放時,我只想趕快逃。

傑德和寂寞感奮戰不休,他感覺空虛,在他內心深處有一個空洞,所以不停尋找能夠填滿他這一塊缺憾的女人。傑德深信他永遠找不到,他始終覺得自己是孤獨的,而且也會一直這樣孤獨下去。

傑德在童年時期,就是受到這種刺痛的孤獨感侵襲。他從來不知道誰是他的父親,母親對他又冷冰冰的,沒有表現出情感的溫度。父母親兩人都沒有滿足他在情感上的需求,他就在情感被剝奪的情況下長大成人,並持續在成人階段重演這種疏離感。

在治療上,傑德也不可避免地重覆這個模式,一個接著一個不斷更換治療師。每個治療師在一開始都讓他滿懷希望,但最終還是讓他失望。他不曾真正和治療師建立關係,因為他總會以內心的致命傷為理由結束治療。每一次的治療經驗都可證明,他的生活困境因為不曾改變,孤獨感就一次比一次深。

多數的治療師都對傑德具同理心,有愛心,所以問題不在這裡,而是在於,傑德都會找到理由,讓自己避開建立他過去不熟悉,讓他感覺不自在的親密感。來自治療師的情感支持相當重要,但這並不夠,他過去的治療師在處理他這種自我傷害模式時不夠有力,要不就是不太處理。傑德如果要擺脫被剝奪感的困境,就必須停止在他所交往的女性身上挑毛病,並開始負起責任,擊退他在接近人時所產生的不適感,從而接受別人帶給他的情感滋潤。

當傑德最後找上我們時,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挑戰他,嘗試打破他表現出來的模式。他有一對冷漠的雙親,導致他在接近人群時會感到不自在。我們對此情況表現出真誠的憐憫,這點很重要。然而,不論他如何堅持這個溫蒂不夠漂亮,那個伊莎貝爾不夠有才華,或是反正梅麗莎就是不適合他,我們都會迫使他去正視,自己正在又一次地陷入被剝奪感的困境。他想找出別人的錯,以避開別人帶給他的情感滋潤感覺。在一種, 我們賦予同理心的面質(Confrontation)、平衡性的情感支持,以及要他正面迎戰問題,我們終於在他身上看到顯著的改變。現在他已和一位心地好,又有愛心的女子妮可訂婚了。傑德:我之前的治療師都能理解我,知道我有很多觀點,都是從童年的陰影中洞察得出的。但是,那些治療師中沒有人真正強迫我去做出改變,所以我太容易就會回到我過去所熟悉的舊模式。但是這一次的治療很不一樣,我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成功建立一段情感關係。我不想要讓我和妮可的關係又成為另一次失敗。這段關係就是我要的,雖然我知道妮可並不完美,但我終於下定決心,要不就是開始和人建立關係,要不,就讓自己孤獨一輩子。

人生的困境模式包含持續和自己面質,正面地面對自己,本書會教你如何在它出現時,追蹤它並重覆打擊它,直到它消失在生活中。

第三章:我們為什麼會陷落困境

如同我們在第一章所提到的,人生困境是一種從童年時期就開始萌芽,然後在一生中不斷重覆的模式或主題。這種主題可能是「被人離棄」、「無法信任與傷害受虐」或「被剝奪感」,或是其他任何先前描述到的。最終結果就是到了成人階段後,我們會想辦法再創那些在童年時期傷害我們最深的情景。我們可以用以下三個核心特徵,分辨是否為人生困境: 1. 是終生性的模式或議題。 2. 有自我傷害性。 3. 它會不斷奮力保持自身的存活性。

人生困境具有傷害自我性,就治療師的觀察,正是因為有這項的特質,所以才讓它顯得如此令人痛苦。我們看到有一再被遺棄的,如派屈克,或是有人又受虐遭或侵害了,如瑪德琳,患者總是如同飛蛾撲火般陷入觸發他們人生困境的情境。它損害我們的自我感知、我們的健康、和他人的情感關係、工作、幸福、心情⋯⋯它觸及到我們生活中的各個層面。

人生困境會不斷奮力地保持自身的存活性,我們會感到一股強烈的推力,要去維持這個困境的存活,因為這是人類在追求一致性時的動機之一。它是我們所熟知的,雖然帶給我們痛苦,但卻因為讓我們感覺自在且熟悉,因此難以扭轉。再者,因為通常是在童年時期發展出來,以適當地順應所居住的家,因此這些模式在還是孩童時確實有實際效用。但是問題就在於,當這些困境已經不再有必須性或目的性時,我們仍然會讓困境持續重覆出現。人生困境的發展歷程

人生困境的發展歷程包含幾個不同要素,第一個是天生的性情個性,這是與生俱來的我們情緒的妝容,也是我們的大腦迴路對於所發生的事件連結後,所產生的回應方式。如同其他的天生特質,性情個性也因人而異,它涵蓋的範圍包含廣泛的不同情緒,下面是一些特質範例,我們相信可能絕大部分都是天生的。你可能會認為自己結合了以下的各種面向,再加上其他我們還不知道或不了解的部分。行為當然也受到環境的影響,一個安全,提供良好照顧的環境,也可能讓一個害羞的小孩變得相當活潑。但如果環境糟糕透頂,就算是相對堅強的小孩,也可能會被打垮。

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都會塑造和影響我們,即使是看來作用在體型方面的特質也是如此,例如身高(雖然影響程度稍微小一點)。我們出生時就具有長到某種身高的可能性,而是否能達到這種可能性,有部分則要靠環境來養成,例如營養是否充足,生活環境是否夠健康等。後天環境中重要性最高是早期影響,在我們的家庭裡面,家庭動力有很大的程度等於是我們早期世界的動力狀況。當我們重演一種困境時,我們所重演的部分,幾乎就等於我們童年時期的家庭狀況。舉例來說,派屈克重演被母親遺棄的狀況,而瑪德琳則重演受虐的狀況。

在多數情況中,家庭的影響力在出生時最強烈,然後隨著孩童成長而逐漸減少;但另一面,其他面向的影響力重要性則日漸上升,例如同儕、學校等。但家庭仍是最主要的結構中心,當童年早期的環境具有毀滅性時,它會因此生根發芽,下面是一些範例: 1. 父母親一方會施虐,而另一方的反應則是消極無助。 2. 父母親在感情表達上有距離感,而且對於成就抱有高度期待。 3. 父母親總是爭吵,讓你夾在中間。 4. 父母親中有一方生病或是有憂鬱症,另一方則不存在你的生活中,讓你變成照顧者。 5. 你的角色和父母親的角色糾葛在一起,你被期待成為配偶的替代角色。 6. 父母親之一有恐慌症且過度保護你,父母親擔心變得孤單,因此緊抓住你不放。 7. 父母親會批判你,在他們眼中,你沒有一件事夠好。 8. 父母親過度放縱你,完全沒有設限。 9. 你遭受同儕拒絕,或是感覺自己與別人不同。後天會和先天交互作用,因此,童年時期中具有毀滅性的影響,對於人生困境的形成過程,會和我們特定的性情個性交互作用。我們的性情個性,對於父母會如何對待我們,也具有部分決定性。舉例來說,在一個家庭中,往往只有一個小孩會被單獨成為受虐的對象。我們的性情個性對於我們如何回應那種對待方式,也有部分決定性。在一個相同的環境中,兩個小孩的回應方式可能大相逕庭,可能兩個人都受虐,但是其中一個反應消極,另一個則會反擊。

需要在孩童時期養成的重大發展

有如威尼寇特(D.W.Winnicott)所說的:「夠好就好。」孩童對於基本安全、和他人的關係連結、自主性、自尊心、自我表達能力,和現實生活上的限度,有特定的核心需求。如果這些需求都有被滿足的話,孩童的心理通常就可順利發展。但當一個孩童在這些需求遇到嚴重瓶頸時,就會出現問題,而這些嚴重瓶頸正是我們所謂的人生困境,以下是需要在孩童時期養成的重大發展。 1. 基本安全 2. 和他人的關係連結 3. 自主性 4. 自尊心 5. 自我表達能力 6. 現實生活的限度

基本安全:這會造成「被人離棄」和「無法信任與傷害受虐」。有些人生困境比起其他更具關鍵性,基本安全的影響是最核心的,從早期需要就會開始產生影響。即使是嬰兒也會有基本安全造成的人生困境。對新生兒來說,感覺安全絕對是他們攸關生死存亡的生活中心。

基本安全牽涉孩童受自身家庭的對待方式,遺棄或是虐待威脅是來自於最親密的人,來自那些人原本應該是要愛我們,照顧我們,保護我們的人。童年時期受虐或遭遺棄的人,所受到的傷害是最嚴重的,他們感覺不到任何安全的地方,他們感覺每一刻都會有令他們驚恐的事發生。可能是他們所愛的人會傷害他們、離開他們。他們感覺自己很容易受到傷害、很脆弱,他們的心理平衡狀態可輕易被粉粹。他們的心情非常緊繃、喜怒無常、他們很衝動,而且會傷害自我。孩童需要一個安全穩定的家庭環境,一個他們預期可以獲得安全的家,父母親不論是在情緒上或是身體上都可讓他們依靠。沒有人受到不好的對待,爭吵的情況只出現在正常範圍中,父母沒有一方死亡或是長期離開小孩。妻子長期發生外遇的派屈克,在童年時期並沒有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因為他的母親有酗酒問題。派屈克:有好幾晚她甚至沒有回家,完全沒出現。我們都知道她在哪裡,只是
沒有人想提這件事,因為就算她在家,情況也是一樣糟,不是喝醉、
宿醉,就是快要醉了。

如果你有一個酗酒嚴重的父母親,可以肯定的是,你的安全需求幾乎無法完全獲得滿足。我們可以說長大成人後的派屈克,對於不安定的狀態已經到了上癮的程度。不穩定感像磁鐵般地吸引住他,他也特別容易感到那些不安定女性身上的吸引力。派屈克對她們產生化學反應,然後就和那些女性陷入熱戀。感到安全的孩童可以放鬆自己並且產生信任感,安全感是感覺所有事物的核心基礎,失去安全感後,就會無法繼續往前發展其他的項目,因此其他項目,也會變得沒有幾樣可以發展得好,因為大量的精力都會被用在擔心安全性上,畢竟它殘存無幾。沒有安全感的童年時期,是之後所有會重覆循環的狀況中最危險的一個,不是會讓自己匆促地從一段具有毀滅性的情感關係,跳到另一段危險關係;不然就是完全逃避發展情感關係,如同瑪德琳在她大學後期那樣的生活。

與他人的連結:這會造成「被剝奪感」和「疏離孤立」。為了要與人發展出連結感,我們需要愛、關心、同理、尊敬、情感、被了解,和指引。我們需要從家庭和同儕間獲得這些元素。與其他人的連結有兩種形式,第一種與親密性有關。親密關係通常是和家人、愛人,以及非常要好的朋友所產生的關係。他們是我們最緊密的情感連結。我們會從母親或是父親身上,感受到這種只存在最親密關係中的連結性。第二種形式所涉及的則是社會性連結,這種連結會給人歸屬感,將我們融入更大的社交圈中,這是和朋友圈以及社群團體所產生的關係。一個人在連結上出問題時,可能會是隱晦的、不明顯的,也不容易受到察覺。你可以讓自己看起來好像適應良好,好像沒有什麼大問題一樣。可能擁有家庭、親密的愛人,也屬於社群中的一分子。然而,你的內心深處卻是斷線的,你感覺寂寞,渴望擁有一段自己所沒有的關係,而這通常只有夠敏銳的人才會注意到。你和身邊的人並沒有產生真正的連結,你對其他人保持距離,也不讓人太過接近你;再者,你有可能表現出其他更極端的狀況,你可能是一名獨行俠,總是獨來獨往。第一章提到的傑德,就有嚴重的親密性問題,他和一名又一名的女性交往,卻沒有一個讓他感到滿意。一碰到親密性議題就逃開,他親手讓最親密的關係變成一種表面關係。當他進行第一次治療時,連一個讓他感覺親近的人名都說不出。

傑德在情感真空狀態下成長,他對父親幾乎一無所知,而母親對他則是冷漠無情。雙方在情感上沒有任何互動,也沒有透過肢體接觸表達出情感。有三種剝奪類型會在兒童時期發生:撫育、同理、指引,而這三種剝奪都發生在傑德身上。如果你有與人連結的困擾,寂寞感對你來說會一個重大問題,你會感覺沒有人真的深入了解你,關心你(「被剝奪感」人生困境);或者你感覺與世隔絕,不屬於任何地方(「疏離孤立」人生困境)。而這種空虛感的背後,是渴望與人有所連結。

自主性:這會帶來「過度依賴」和「脆弱不安」的人生困境。相較於其他同齡者,自主性表可以脫離父母親,並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這種能力讓你可以離開家庭,到外面過自己的生活,擁有自己的身分,也擁有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不需要完全僅依靠父母親的支持和引導,這種能力會讓你成為一個有自我的獨立個體。

如果你是在一個培養自主性的家庭中成長,你的父母親會教你自給自足的技能,鼓勵你承擔責任,並指導你如何做出好的判斷。他們也會鼓勵你探索外面的世界,發展出一個獨立的自我認同身分,並且其他同齡者互動交流。他們會告訴你外面的世界不會不安全,也會教你如何在其中保護自身安全,並且不是過度保護。但是,也有可能,你的成長環境並不健康,而這就會促成你的依賴性與黏連融合性(fusion)。你的父母親可能沒有教你自我依賴的技巧,反而還幫你完 成每一件事情,並削弱你想自己嘗試事物的企圖心。他們可能會告訴你這個世界很危險,可能發生疾病;他們總是在警告你,阻止你順著自己的天性發展;他們也可能教你,在面對外在的世界時,不要靠自己的判斷力或是自己下決定。
第一章所提到的女性海瑟,患有多種恐慌症,她就是在童年時期受到過度保護,父母親總是警告她有危險,因為連他們自己也無時無刻不在擔心這件事。他們教給海瑟的,是一種面對生活要自我感覺脆弱的概念。海瑟父母親的出發點不是不好,但情況通常都是因為自己本身已經充滿恐懼,所以想要給予保護。過度保護子女的父母親都是很有愛心的,但這讓海瑟陷入「脆弱不安」的人生困境中,她失去培養自主性的能力,害怕跨出腳步走到外面的世界。感覺安全,就能讓你到外面世界闖蕩,這是自主性的其中一環;感覺有能力,就能面對和處理日常生活事務,也會保有獨立的自我感知,這是自主性的另一環,兩者都和「過度依賴」的困境相關。在「過度依賴」的困境下,你就失去認為自己有能力處理事物的感知發展。你的父母親或許過於保護你,什麼事都幫你做決定,讓你不需要負起責任;他們甚至還可能不著痕跡地削弱你的意志,只要你想做出嘗試,他們就批判你。最後導致當你長大成人後,如果缺乏引導、忠告,或沒有從你認為比自己有能力、有智慧的人身上獲得支助(例如財務上),你就無法自己有效處理事務。即使離開父母後,談感情的對象仍帶有父母親的影子,就更不用說還有許多人是不曾離開過父母身邊的。你在尋找的伴侶或是上司,是父母親的替代。帶有過度依賴性的人對自我感知的發展要不就是不得其所,要不就是混淆不清,他們的身分認同和父母或配偶的身分糾纏在一起,好比像是下述的刻板印象:已經做了妻子,卻完全沒有進入丈夫的生活中,也失去對自己身分認同的感知。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依照丈夫的想法。她沒有自己的朋友,沒有自己的興趣,也沒有自己的意見,只要一開口,講的都是丈夫的生活。能夠到外面世界闖蕩,而不會覺得不安全;感覺自己有能力,能發展出強烈的自我感知,以上這些都是自主性的組成元素。

」、「傷害虐待」和「缺陷自輕」的三個困境交叉作用得很明顯。孩童幾乎都會責怪自己被侵害,他們會覺得一定是自己很糟糕,或是不值得被愛,所以受到侵害也是理所當然。傑德,女友一個接著一個換,他有非常強烈的缺陷感。他的優越感中有冷漠態度,好掩飾這些感覺。至於卡爾頓,這一名喜歡討好人的好好先生也感覺自己有缺陷,而會讓卡爾頓漠視自己需求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並不值得再獲得更多。

自尊心受損會造成羞恥感,羞恥是在這個層面中較明顯的情緒,如果你有「缺陷自輕」或是「失敗自卑」人生困境,對自己到羞恥就像是你的日常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一書)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