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工作的我和玩樂的我
我是老來得子的父親,我的第二個女兒敏書是在我四十歲的時候出生的。這就表示,當我到達退休年紀時,敏書還沒能從大學畢業。我把敏書滿週歲的照片貼在我的辦公桌前面。每當在工作上遇到困難時,我就會抬頭看看孩子的照片。我會看著孩子心想:「爸爸今天也一邊想著妳一邊忍耐。」我必須堅持到退休為止。不,即使退休後我仍要讓自己持續不懈地工作。我既煩惱該如何養育孩子,也煩惱該如何培養自己的競爭力。
在CBS的節目《改變世界的十五分鐘》裡,有一場演講的題目是「將我們的孩子培養成未來型人才吧」。教育專家李範老師表示,未來型人才有三個要素:創造力、能力和合作精神。聽完那場演講後我認同地拍了拍自己的膝蓋,心想:「無論孩子還是大人,這不就是所有人都需要具備的資質嗎?」
懂得玩樂對於培養創造力而言相當重要,只是坐在椅子上擠破頭思考也不會產生創造力,而且越是那樣反而越容易恐懼。只有在開心玩樂的時候才能創造出新的想法。我之所以推薦大家玩樂是因為透過玩樂能夠發現自己的慾望。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最重要的要素是動機,而動機的產生是由知道自己喜歡的事物開始的。
不同的兩個人相遇時會擦出新的火花。在我翻譯SF(科幻小說)的時候我曾和出版社的編輯見面。
「請問PD您是怎麼學英文的?」
這個問題的解答成就了《你背過一本英文書嗎?》。創造力就是透過你我的關係創造出原創性事物的能力。
作為一個電視劇PD,若要寫導演論肯定不容易。我會認為:「我又不是明星PD,我憑什麼寫導演論。」然而身為電視劇PD的我和英文譯者的我結合時就產生了新的火花。「譯者出身的情境劇PD所說的,像玩樂一般的英文學習方法」,這不是很有話題性嗎?在做翻譯工作時也是一樣。如果純粹只是做口譯、翻譯是很無趣的。這種時候就能結合身為譯者的我和科幻小說迷的我。如此便產生了「翻譯科幻小說的金敏植」。要培養個人創造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打造出多面向的自己,讓不同面向的自己互相合作。
那麼要如何讓自己變成「多重人格」呢?首先,我有「工作的我」,為了維生我總是需要工作的。晚上下班後就是「玩樂的我」,如果有喜歡的興趣,不要馬馬虎虎地玩,要瘋了似的去嘗試。然後,要經常結合工作的我和玩樂的我。就以現在的我為例,現在的我就是電視劇PD和部落客的結合。如此便會產生「電視劇PD經營部落格的理由」「大眾媒體PD所說的玩社群媒體的方法」等內容。再多打造一個「學習的我」也很好。工作的我、學習的我和玩樂的我,三個面向結合並合作就能創造出全然嶄新的火花了。
規律的失敗和偶然的成功,以及玩樂這回事
因為我不是厲害的出名PD,所以我曾因為收視率而受到許多傷害。每當我自認有趣且熬夜製作的作品不受觀眾青睞時,我總是像要死掉般的痛苦。你問我痛苦的時候該怎麼辦?以「去愛吧,像不曾受到傷害一樣」來照樣造句,「執導吧,像不曾失敗過一樣」,我會讓自己具備這種心態,振作精神後再重新挑戰。然後我又開始一邊熬夜一邊拍攝。「萬一這次也失敗的話怎麼辦?」雖然我無法說自己沒有這種擔憂,但是我會把擔心的時間用來再琢磨一次劇本。畢竟在還沒製作前誰都不知道這齣戲會成功還是失敗。創作沒有必勝法,只有在完成前不斷嘗試才是前往創作的道路。為了做到如此,我必須變得勇敢。
我透過每天早上寫部落格文章來培養勇氣。寫文章的時候我不會擔心:「這篇有趣嗎?」「大家會來看文章嗎?」「寫出這種落伍的文章會被嘲笑嗎?」我就只是寫出那個當下最想寫的文章而已。我每天想一個文章靈感,選出主題並編輯,藉此鍛鍊我的創造力。如果只是在體內醞釀的話是絕對無法有所發展的,必須經常把這些想法掏出來才行。
在《明日邊界》這部電影中湯姆‧克魯斯在反覆生死的同時執行任務。仔細想想,沒有什麼比這件事還像做白工了。遊戲基本上也是反覆做白工。透過白工才能學到:「啊,走這條路會死掉」「在打大魔王之前要先收集三個炸彈才行」「這一場戰鬥完之後一定要升級防禦力」。尤其是角色扮演遊戲(RPG)的樂趣就是透過常態性的失敗和偶然的成功讓角色成長而來的。我們可以從遊戲中學到「必須不害怕失敗才能成功」的教訓。然而在現實的職場生活中失敗並不有趣,總是反覆失敗的話在職場的生存率可是會漸漸降低的。另外,若是身為新聞記者可能就不會喜歡寫作了。在部落格寫文章之所以快樂是因為那是屬於玩樂的領域。我們必須透過玩樂體驗常態性的失敗和偶然成功的快樂,那瞬間的喜悅將會使我們成長。
我的二十代可說是由失敗貫串的時期,諸如大學沒考上第一志願、就職階段在書面審查就被淘汰、在第一家公司半路辭職、自口譯研究所畢業後轉換工作跑道等。雖然我經常失敗,但我卻無法放棄。為什麼?因為這是我的人生。我不能因為不成功就放棄。更重要的是,我不想因為害怕失敗就隨便地妥協於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現在是百歲時代,若要做著無趣的工作維生,人生未免也太漫長了。總是經歷常態性的失敗,總有一天也會獲得偶然的成功,那種時候就應該要堅持才行。因為我從一開始就打算如此,當我們變得無所畏懼時,我們的自信心會上升,人生也會隨之成長。若是滿足於成功而不再做些新嘗試,人就會退步,即使失敗仍舊持續挑戰才會讓我們成長。
練習常態性的失敗和偶然的成功最好的環境就是玩樂了。只有在玩樂的時候我們才能不受失敗束縛。玩樂無法預料勝負,所以我們才能摒除輸贏,憑著玩樂的樂趣反覆持續下去。就算一直輸也不會感到害怕。只有玩樂的時候才能創造出最有創造力的條件。
每天上傳文章到部落格並不能賺錢。因為寫作和閱讀都不需要花費任何一毛錢,因此我和讀者都不會感到負擔。正因為是不花錢的興趣,所以又更加有趣了。我目前在部落格上連載育兒專欄。如果我是教育學者或私人教育的工作者的話,我一定無法對教育隨意置喙。因為我可能會聽到人批評我:「所以你在學校教得有多好?」同理,我也不會在部落格上寫電視劇的評論。
因為閱讀是我的興趣,寫作是一種學習,所以我樂在其中。儘管在學校學習很無趣,但是上年紀後的自學是毫無壓力的,既沒有考試也無須競爭。我只是想要比昨天多瞭解一件事、多領悟一些而已。要是那些小時候認真學習、長大後認真工作的人們能更認真玩樂就好了。我相信,如果能透過遊戲提升勇氣、培養創造力,在即將到來的時代一定能夠更快樂、更長久地工作下去。
挑戰新遊戲比新工作來得容易。我們可以透過挑戰獲得勇氣、透過遊戲培養能力。懂得玩樂的人總是想把這份樂趣傳達給他人,因為真正的狂熱迷是會想跟他人分享自己的快樂的人。由於懂得合作的重要性,所以獨自玩得好的人也能和許多人玩在一起。而玩部落格的人是想要把自己學到且熟悉的東西分享給他人的人。在玩樂世代裡,所謂未來型人才不就是能在玩樂當中培養創造力、能力和合作精神,然後再把玩樂轉換成工作的那種人嗎?
別追求職業,請追求志業
在AlphaGo的時代,就業將越來越困難。未來我們要追尋的將不再是職業,而是志業。我在閱讀時讀到了關於「志業」的明確定義。
就算是一個人也能開始,不因為賺錢而損害自己的時間與健康,越做越能鍛鍊身心,技術也能日漸增長的工作,這就是志業。
—《創造志業》*,伊藤洋志著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九九二年開始的。當時是一個第一份工作就是終生職業的時代,只要有大學畢業就很容易就業。進了公司後,以勞動時間換取酬勞是普遍的生活方式。問題在於,這種方式將會越來越難達成。未來人們將不會在公司工作,而是做著多種不同志業來維生。
作者伊藤洋志從事許多不同的工作維生。實際上,那些工作既沒有多了不起也無法賺大錢。他就只是嘗試,覺得有趣的話就逐漸增加工作分量。那些工作有:蒙古真實生活體驗旅行、在鄉下開一間用木窯烤麵包的麵包店、在網路上販賣山村奶奶們親手製作的生活裝飾品、參與全國鋪木板協會活動,以及參與水泥磚牆電鑽解體協會的活動等。他會嘗試,只要覺得有趣的事情就會製作出一些能以此賺錢的機會。或許有人會擔心「擁有很多職業是否代表沒有一個像樣的職業」,然而這正是志業的核心。志業就是做小而樸實的多種工作,做那些大家可能會懷疑「這個工作能賺錢嗎?」的工作來賺錢生存。這是一個「少賺多玩」的主義。
伊藤洋志在工作時有他的原則,他避開競爭,也不做機器能包辦的工作,意即,就算是不賺錢的工作他也不在意。當大家一旦認知到某個工作能賺錢,就會有許多人投入那個產業,競爭會帶來產業化,而產業化必然會衍生成機械化與自動化。他認為避開這種工作才是上策。畢竟我們是無法跟人工智慧競爭的,不是嗎?這個建議對於想成為超級富翁的人而言或許不會有幫助。然而,日本的年輕族群意識到「賺大錢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已經不是能夠輕鬆就業的世界了」,在他們之前生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創造小而樸實的志業」。
志業並不是大規模的創業。創業需要成本,為了回收成本就必須對自己冷酷。創業是一種剝削自己的構造。甚至有許多情況是創業只填飽了經銷商的口袋,僅是賣場裝潢的工程就燒光了所有的錢。與其像那樣創業,我反倒建議大家找出既是工作又是興趣的小工作來做。
若要以賺得少的志業維生,就必須先減少消費和支出。高美淑**老師曾說:「有什麼退休對策能比『懂得享受貧窮』的能力來得好?」如同老師所言,增加所得雖不容易,減少消費卻是做得到的。
如果你不是一個十分具有戰鬥力的人,我不贊成你一邊打工一邊追逐夢。大部分的夢想都伴隨著激烈競爭,正因如此夢想才會是夢想。若是要在時間與體力容易被打工耗盡的狀態之下和他人激烈競爭,會更難打敗那些早已獲得地位又有戰力的人們。從這種角度來看,世界其實是很殘酷的。—《創造志業》伊藤洋志著
這段話真的很觸動人心。一邊打工一邊追逐著夢想,若是因此受挫,那瞬間會讓人不禁心想:「我的人生究竟算什麼?」既然要打工,做和自己的夢想有關且有助於自我進修的工作會比較好。我希望,即使你最後無法實現夢想也能享受追夢的過程。所謂的人生就是快樂回憶的總合。要是為了未來而犧牲現在,那麼即使時間再怎麼流逝也無法創造出快樂的回憶。要能享受追夢的過程,夢想才有它的意義。《創造志業》一書中所說的志業或許不是適用於所有人的解答,但它一定能成為某些人的人生對策。
幸福心理學家徐恩國教授的著作《幸福的起源》提到,進化是透過自然天擇和性選擇來演進的。人類的進化便是演進為每當人類做出有利於生存與繁衍的行為時,人類就會產生幸福的感覺。現在我們之所以演進到這個地步,也是多虧了在做出對生存和繁衍有利的行為便會感到快樂的祖先們。吃到美味的食物會幸福是因為這件事有利於生存;遇見有魅力的異性會感到開心則是因為人們認為配對有望的關係。
我在一九八七年進入大學就讀,當時沒考上第一志願,於是我進了第二志願的科系。我對主科一點興趣都沒有。比起讀學科科目,我更熱衷於參加聯誼。也就是說,二十歲的我重視繁衍多過生存。但是每次去聯誼我都被甩,再這樣下去我能成功配對嗎?幾經煩惱後我找上一個號稱戀愛高手的學長。
「在聯誼時總是被甩?那不叫做失敗。那只是因為你還沒遇到你想全力追求的女生而已。你為什麼要把機會押在聯誼?真正的勝負是在搭訕啊。」
去聯誼時我們無法得知誰會赴約,然而搭訕是絕對可以追求自己喜歡的對象。
「要在哪裡搭訕好呢?」
「搭訕當然要去夜店嘍。」
開啟主動性人生,寫作
上大學時選了一個跟自己興趣不符的科系,加上後來成績掉到只有二分,讓我覺得未來就職選擇的希望渺茫。雖然我從小的夢想是成為文科生,但是我必須把它當作我少不更事的幻想。等我到了思考未來發展的年紀時,周圍的人強烈地灌輸我「讀文科未來會吃不飽」的觀念。最後我成了理科生,但是我對主科沒有興趣,所以也就馬馬虎虎地上課。
相反的,只要一有空我就寫作。既然都寫了我就想讓大家讀我的文章。當時是一九九○年代初期,還沒有網路或部落格等一人媒體工具,就算我寫文章也無處可以上傳,於是我發行了一人雜誌。我把用電腦列印出的文章拿到學校前的書店影印,再將印好的紙張用訂書機裝訂,見到人就發給他們。
那份雜誌甚至還有名字,叫做《敏植的文字田》,裡面刊載了文詞青澀的詩,也有旅行遊記,甚至還有自己創作的英文短篇小說。現在重讀當年的文章真是覺得十分稚氣,心想,我怎麼會想把那種文章給別人看,不禁感到有些害羞。不過,在製作盜版文藝雜誌的當時真的很幸福。畢竟文字工作一直都是我的夢想,儘管是無法實現的夢,但我還是不願意放棄寫文章的樂趣。
某一天,看過《敏植的文字田》的學妹對我說:
「學長如果當PD的話一定會做得很好。」
「嗯?什麼意思?」
「PD是和人們說故事的職業啊。我覺得學長好像是一個喜歡說故事的人。」
和學妹聊過那段對話後又過了幾年的歲月。我經歷了業務員、口譯師等各種職業,在這段期間我心中的某個角落仍不斷縈繞著學妹說的話。
「成為PD就能盡情說出自己想說的故事了嗎?」
以前,為了讓大家閱讀我那不夠成熟的文字和想法,我做了很多苦差事,影印加裝訂,遇到人就發送,下次再遇見那個人還會問他的感想,然後繼續奮發圖強。相較於從前,現在的年代還真是幸福啊。早上起床,把我在閒暇時寫的文章修飾一番,接著只需更改公開閱讀的權限再按「發表」,就能讓幾千幾百人看到我的文章了。而且大家還會按「讚」或是留言給我回饋。這真是個美好的世界!
我認為PD的考試能順利合格都是多虧了我喜歡寫作的關係。MBC的書面審查或作文考試都不難,畢竟我的興趣就是製作業餘的一人雜誌,分享自己的故事給大家。
我為了成為說故事的人而當上PD,但要是公司不給我執導的機會,我就變成了一無是處的人。劇作家寫劇本,演員負責演戲,而攝影導演則是必須攝影,如此才能製作出一部作品。過去的幾年間公司完全不給我製作電視劇的機會,我彷彿成了一個什麼都不會的笨蛋,所以我才每天早上寫文章。
當事情發展不順時,我會用其他角度來看我的工作。所謂PD的工作,既是說故事的人,同時也是賦予他人動機的專家。PD要找出有才華的劇作家,對他說:「您是能寫出有趣故事的人。」找到好的演員就告訴他:「您是能展現出千百種面貌的演員。」發現熱情的工作人員就要不時地對他說:「我從沒見過在這個領域裡有像您這麼能幹的人。」慰勞一起工作的人,讓他們能在各自的崗位全力以赴並樂在其中,這就是電視劇PD。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方法能賦予他人動機呢?我在苦思這個問題的同時迷上了部落格。「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東西可以免費享受了!甚至連學習英文都可以免費喔!」在部落格寫文章和在拍攝現場執導電視劇並沒有兩樣。我領悟到即使不透過電視劇,我也能在部落格這個空間分享有趣的故事。我每天都實踐我的領悟,而這件事隨後帶來了新的工作機會。寫文章寫到後來,不知不覺間我變成一個出書、演講和上電視節目的人了。
最近我利用部落格為自己每天的生活打氣,也賦予自己一些動機。我透過部落格讓世界看到我自豪的一面。我稱讚著自己並感到欣慰,就類似:「連這種書都讀過?哇,你太帥了!」「哇,你騎腳踏車去春川?有夠厲害的!」這種稱讚方式。這麼做讓我的人生慢慢變得有趣起來,我的表情也開朗多了。我會努力充實一天,好讓自己能在部落格上炫耀一番,那些方式多為讀書、旅行或是電影心得等。不知不覺,我的人生變得充滿樂趣。部落格就是我最可靠的朋友,它隨時隨地都守在我身邊,總是傾聽著我的故事。
我是老來得子的父親,我的第二個女兒敏書是在我四十歲的時候出生的。這就表示,當我到達退休年紀時,敏書還沒能從大學畢業。我把敏書滿週歲的照片貼在我的辦公桌前面。每當在工作上遇到困難時,我就會抬頭看看孩子的照片。我會看著孩子心想:「爸爸今天也一邊想著妳一邊忍耐。」我必須堅持到退休為止。不,即使退休後我仍要讓自己持續不懈地工作。我既煩惱該如何養育孩子,也煩惱該如何培養自己的競爭力。
在CBS的節目《改變世界的十五分鐘》裡,有一場演講的題目是「將我們的孩子培養成未來型人才吧」。教育專家李範老師表示,未來型人才有三個要素:創造力、能力和合作精神。聽完那場演講後我認同地拍了拍自己的膝蓋,心想:「無論孩子還是大人,這不就是所有人都需要具備的資質嗎?」
懂得玩樂對於培養創造力而言相當重要,只是坐在椅子上擠破頭思考也不會產生創造力,而且越是那樣反而越容易恐懼。只有在開心玩樂的時候才能創造出新的想法。我之所以推薦大家玩樂是因為透過玩樂能夠發現自己的慾望。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最重要的要素是動機,而動機的產生是由知道自己喜歡的事物開始的。
不同的兩個人相遇時會擦出新的火花。在我翻譯SF(科幻小說)的時候我曾和出版社的編輯見面。
「請問PD您是怎麼學英文的?」
這個問題的解答成就了《你背過一本英文書嗎?》。創造力就是透過你我的關係創造出原創性事物的能力。
作為一個電視劇PD,若要寫導演論肯定不容易。我會認為:「我又不是明星PD,我憑什麼寫導演論。」然而身為電視劇PD的我和英文譯者的我結合時就產生了新的火花。「譯者出身的情境劇PD所說的,像玩樂一般的英文學習方法」,這不是很有話題性嗎?在做翻譯工作時也是一樣。如果純粹只是做口譯、翻譯是很無趣的。這種時候就能結合身為譯者的我和科幻小說迷的我。如此便產生了「翻譯科幻小說的金敏植」。要培養個人創造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打造出多面向的自己,讓不同面向的自己互相合作。
那麼要如何讓自己變成「多重人格」呢?首先,我有「工作的我」,為了維生我總是需要工作的。晚上下班後就是「玩樂的我」,如果有喜歡的興趣,不要馬馬虎虎地玩,要瘋了似的去嘗試。然後,要經常結合工作的我和玩樂的我。就以現在的我為例,現在的我就是電視劇PD和部落客的結合。如此便會產生「電視劇PD經營部落格的理由」「大眾媒體PD所說的玩社群媒體的方法」等內容。再多打造一個「學習的我」也很好。工作的我、學習的我和玩樂的我,三個面向結合並合作就能創造出全然嶄新的火花了。
規律的失敗和偶然的成功,以及玩樂這回事
因為我不是厲害的出名PD,所以我曾因為收視率而受到許多傷害。每當我自認有趣且熬夜製作的作品不受觀眾青睞時,我總是像要死掉般的痛苦。你問我痛苦的時候該怎麼辦?以「去愛吧,像不曾受到傷害一樣」來照樣造句,「執導吧,像不曾失敗過一樣」,我會讓自己具備這種心態,振作精神後再重新挑戰。然後我又開始一邊熬夜一邊拍攝。「萬一這次也失敗的話怎麼辦?」雖然我無法說自己沒有這種擔憂,但是我會把擔心的時間用來再琢磨一次劇本。畢竟在還沒製作前誰都不知道這齣戲會成功還是失敗。創作沒有必勝法,只有在完成前不斷嘗試才是前往創作的道路。為了做到如此,我必須變得勇敢。
我透過每天早上寫部落格文章來培養勇氣。寫文章的時候我不會擔心:「這篇有趣嗎?」「大家會來看文章嗎?」「寫出這種落伍的文章會被嘲笑嗎?」我就只是寫出那個當下最想寫的文章而已。我每天想一個文章靈感,選出主題並編輯,藉此鍛鍊我的創造力。如果只是在體內醞釀的話是絕對無法有所發展的,必須經常把這些想法掏出來才行。
在《明日邊界》這部電影中湯姆‧克魯斯在反覆生死的同時執行任務。仔細想想,沒有什麼比這件事還像做白工了。遊戲基本上也是反覆做白工。透過白工才能學到:「啊,走這條路會死掉」「在打大魔王之前要先收集三個炸彈才行」「這一場戰鬥完之後一定要升級防禦力」。尤其是角色扮演遊戲(RPG)的樂趣就是透過常態性的失敗和偶然的成功讓角色成長而來的。我們可以從遊戲中學到「必須不害怕失敗才能成功」的教訓。然而在現實的職場生活中失敗並不有趣,總是反覆失敗的話在職場的生存率可是會漸漸降低的。另外,若是身為新聞記者可能就不會喜歡寫作了。在部落格寫文章之所以快樂是因為那是屬於玩樂的領域。我們必須透過玩樂體驗常態性的失敗和偶然成功的快樂,那瞬間的喜悅將會使我們成長。
我的二十代可說是由失敗貫串的時期,諸如大學沒考上第一志願、就職階段在書面審查就被淘汰、在第一家公司半路辭職、自口譯研究所畢業後轉換工作跑道等。雖然我經常失敗,但我卻無法放棄。為什麼?因為這是我的人生。我不能因為不成功就放棄。更重要的是,我不想因為害怕失敗就隨便地妥協於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現在是百歲時代,若要做著無趣的工作維生,人生未免也太漫長了。總是經歷常態性的失敗,總有一天也會獲得偶然的成功,那種時候就應該要堅持才行。因為我從一開始就打算如此,當我們變得無所畏懼時,我們的自信心會上升,人生也會隨之成長。若是滿足於成功而不再做些新嘗試,人就會退步,即使失敗仍舊持續挑戰才會讓我們成長。
練習常態性的失敗和偶然的成功最好的環境就是玩樂了。只有在玩樂的時候我們才能不受失敗束縛。玩樂無法預料勝負,所以我們才能摒除輸贏,憑著玩樂的樂趣反覆持續下去。就算一直輸也不會感到害怕。只有玩樂的時候才能創造出最有創造力的條件。
每天上傳文章到部落格並不能賺錢。因為寫作和閱讀都不需要花費任何一毛錢,因此我和讀者都不會感到負擔。正因為是不花錢的興趣,所以又更加有趣了。我目前在部落格上連載育兒專欄。如果我是教育學者或私人教育的工作者的話,我一定無法對教育隨意置喙。因為我可能會聽到人批評我:「所以你在學校教得有多好?」同理,我也不會在部落格上寫電視劇的評論。
因為閱讀是我的興趣,寫作是一種學習,所以我樂在其中。儘管在學校學習很無趣,但是上年紀後的自學是毫無壓力的,既沒有考試也無須競爭。我只是想要比昨天多瞭解一件事、多領悟一些而已。要是那些小時候認真學習、長大後認真工作的人們能更認真玩樂就好了。我相信,如果能透過遊戲提升勇氣、培養創造力,在即將到來的時代一定能夠更快樂、更長久地工作下去。
挑戰新遊戲比新工作來得容易。我們可以透過挑戰獲得勇氣、透過遊戲培養能力。懂得玩樂的人總是想把這份樂趣傳達給他人,因為真正的狂熱迷是會想跟他人分享自己的快樂的人。由於懂得合作的重要性,所以獨自玩得好的人也能和許多人玩在一起。而玩部落格的人是想要把自己學到且熟悉的東西分享給他人的人。在玩樂世代裡,所謂未來型人才不就是能在玩樂當中培養創造力、能力和合作精神,然後再把玩樂轉換成工作的那種人嗎?
別追求職業,請追求志業
在AlphaGo的時代,就業將越來越困難。未來我們要追尋的將不再是職業,而是志業。我在閱讀時讀到了關於「志業」的明確定義。
就算是一個人也能開始,不因為賺錢而損害自己的時間與健康,越做越能鍛鍊身心,技術也能日漸增長的工作,這就是志業。
—《創造志業》*,伊藤洋志著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九九二年開始的。當時是一個第一份工作就是終生職業的時代,只要有大學畢業就很容易就業。進了公司後,以勞動時間換取酬勞是普遍的生活方式。問題在於,這種方式將會越來越難達成。未來人們將不會在公司工作,而是做著多種不同志業來維生。
作者伊藤洋志從事許多不同的工作維生。實際上,那些工作既沒有多了不起也無法賺大錢。他就只是嘗試,覺得有趣的話就逐漸增加工作分量。那些工作有:蒙古真實生活體驗旅行、在鄉下開一間用木窯烤麵包的麵包店、在網路上販賣山村奶奶們親手製作的生活裝飾品、參與全國鋪木板協會活動,以及參與水泥磚牆電鑽解體協會的活動等。他會嘗試,只要覺得有趣的事情就會製作出一些能以此賺錢的機會。或許有人會擔心「擁有很多職業是否代表沒有一個像樣的職業」,然而這正是志業的核心。志業就是做小而樸實的多種工作,做那些大家可能會懷疑「這個工作能賺錢嗎?」的工作來賺錢生存。這是一個「少賺多玩」的主義。
伊藤洋志在工作時有他的原則,他避開競爭,也不做機器能包辦的工作,意即,就算是不賺錢的工作他也不在意。當大家一旦認知到某個工作能賺錢,就會有許多人投入那個產業,競爭會帶來產業化,而產業化必然會衍生成機械化與自動化。他認為避開這種工作才是上策。畢竟我們是無法跟人工智慧競爭的,不是嗎?這個建議對於想成為超級富翁的人而言或許不會有幫助。然而,日本的年輕族群意識到「賺大錢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已經不是能夠輕鬆就業的世界了」,在他們之前生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創造小而樸實的志業」。
志業並不是大規模的創業。創業需要成本,為了回收成本就必須對自己冷酷。創業是一種剝削自己的構造。甚至有許多情況是創業只填飽了經銷商的口袋,僅是賣場裝潢的工程就燒光了所有的錢。與其像那樣創業,我反倒建議大家找出既是工作又是興趣的小工作來做。
若要以賺得少的志業維生,就必須先減少消費和支出。高美淑**老師曾說:「有什麼退休對策能比『懂得享受貧窮』的能力來得好?」如同老師所言,增加所得雖不容易,減少消費卻是做得到的。
如果你不是一個十分具有戰鬥力的人,我不贊成你一邊打工一邊追逐夢。大部分的夢想都伴隨著激烈競爭,正因如此夢想才會是夢想。若是要在時間與體力容易被打工耗盡的狀態之下和他人激烈競爭,會更難打敗那些早已獲得地位又有戰力的人們。從這種角度來看,世界其實是很殘酷的。—《創造志業》伊藤洋志著
這段話真的很觸動人心。一邊打工一邊追逐著夢想,若是因此受挫,那瞬間會讓人不禁心想:「我的人生究竟算什麼?」既然要打工,做和自己的夢想有關且有助於自我進修的工作會比較好。我希望,即使你最後無法實現夢想也能享受追夢的過程。所謂的人生就是快樂回憶的總合。要是為了未來而犧牲現在,那麼即使時間再怎麼流逝也無法創造出快樂的回憶。要能享受追夢的過程,夢想才有它的意義。《創造志業》一書中所說的志業或許不是適用於所有人的解答,但它一定能成為某些人的人生對策。
幸福心理學家徐恩國教授的著作《幸福的起源》提到,進化是透過自然天擇和性選擇來演進的。人類的進化便是演進為每當人類做出有利於生存與繁衍的行為時,人類就會產生幸福的感覺。現在我們之所以演進到這個地步,也是多虧了在做出對生存和繁衍有利的行為便會感到快樂的祖先們。吃到美味的食物會幸福是因為這件事有利於生存;遇見有魅力的異性會感到開心則是因為人們認為配對有望的關係。
我在一九八七年進入大學就讀,當時沒考上第一志願,於是我進了第二志願的科系。我對主科一點興趣都沒有。比起讀學科科目,我更熱衷於參加聯誼。也就是說,二十歲的我重視繁衍多過生存。但是每次去聯誼我都被甩,再這樣下去我能成功配對嗎?幾經煩惱後我找上一個號稱戀愛高手的學長。
「在聯誼時總是被甩?那不叫做失敗。那只是因為你還沒遇到你想全力追求的女生而已。你為什麼要把機會押在聯誼?真正的勝負是在搭訕啊。」
去聯誼時我們無法得知誰會赴約,然而搭訕是絕對可以追求自己喜歡的對象。
「要在哪裡搭訕好呢?」
「搭訕當然要去夜店嘍。」
開啟主動性人生,寫作
上大學時選了一個跟自己興趣不符的科系,加上後來成績掉到只有二分,讓我覺得未來就職選擇的希望渺茫。雖然我從小的夢想是成為文科生,但是我必須把它當作我少不更事的幻想。等我到了思考未來發展的年紀時,周圍的人強烈地灌輸我「讀文科未來會吃不飽」的觀念。最後我成了理科生,但是我對主科沒有興趣,所以也就馬馬虎虎地上課。
相反的,只要一有空我就寫作。既然都寫了我就想讓大家讀我的文章。當時是一九九○年代初期,還沒有網路或部落格等一人媒體工具,就算我寫文章也無處可以上傳,於是我發行了一人雜誌。我把用電腦列印出的文章拿到學校前的書店影印,再將印好的紙張用訂書機裝訂,見到人就發給他們。
那份雜誌甚至還有名字,叫做《敏植的文字田》,裡面刊載了文詞青澀的詩,也有旅行遊記,甚至還有自己創作的英文短篇小說。現在重讀當年的文章真是覺得十分稚氣,心想,我怎麼會想把那種文章給別人看,不禁感到有些害羞。不過,在製作盜版文藝雜誌的當時真的很幸福。畢竟文字工作一直都是我的夢想,儘管是無法實現的夢,但我還是不願意放棄寫文章的樂趣。
某一天,看過《敏植的文字田》的學妹對我說:
「學長如果當PD的話一定會做得很好。」
「嗯?什麼意思?」
「PD是和人們說故事的職業啊。我覺得學長好像是一個喜歡說故事的人。」
和學妹聊過那段對話後又過了幾年的歲月。我經歷了業務員、口譯師等各種職業,在這段期間我心中的某個角落仍不斷縈繞著學妹說的話。
「成為PD就能盡情說出自己想說的故事了嗎?」
以前,為了讓大家閱讀我那不夠成熟的文字和想法,我做了很多苦差事,影印加裝訂,遇到人就發送,下次再遇見那個人還會問他的感想,然後繼續奮發圖強。相較於從前,現在的年代還真是幸福啊。早上起床,把我在閒暇時寫的文章修飾一番,接著只需更改公開閱讀的權限再按「發表」,就能讓幾千幾百人看到我的文章了。而且大家還會按「讚」或是留言給我回饋。這真是個美好的世界!
我認為PD的考試能順利合格都是多虧了我喜歡寫作的關係。MBC的書面審查或作文考試都不難,畢竟我的興趣就是製作業餘的一人雜誌,分享自己的故事給大家。
我為了成為說故事的人而當上PD,但要是公司不給我執導的機會,我就變成了一無是處的人。劇作家寫劇本,演員負責演戲,而攝影導演則是必須攝影,如此才能製作出一部作品。過去的幾年間公司完全不給我製作電視劇的機會,我彷彿成了一個什麼都不會的笨蛋,所以我才每天早上寫文章。
當事情發展不順時,我會用其他角度來看我的工作。所謂PD的工作,既是說故事的人,同時也是賦予他人動機的專家。PD要找出有才華的劇作家,對他說:「您是能寫出有趣故事的人。」找到好的演員就告訴他:「您是能展現出千百種面貌的演員。」發現熱情的工作人員就要不時地對他說:「我從沒見過在這個領域裡有像您這麼能幹的人。」慰勞一起工作的人,讓他們能在各自的崗位全力以赴並樂在其中,這就是電視劇PD。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方法能賦予他人動機呢?我在苦思這個問題的同時迷上了部落格。「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東西可以免費享受了!甚至連學習英文都可以免費喔!」在部落格寫文章和在拍攝現場執導電視劇並沒有兩樣。我領悟到即使不透過電視劇,我也能在部落格這個空間分享有趣的故事。我每天都實踐我的領悟,而這件事隨後帶來了新的工作機會。寫文章寫到後來,不知不覺間我變成一個出書、演講和上電視節目的人了。
最近我利用部落格為自己每天的生活打氣,也賦予自己一些動機。我透過部落格讓世界看到我自豪的一面。我稱讚著自己並感到欣慰,就類似:「連這種書都讀過?哇,你太帥了!」「哇,你騎腳踏車去春川?有夠厲害的!」這種稱讚方式。這麼做讓我的人生慢慢變得有趣起來,我的表情也開朗多了。我會努力充實一天,好讓自己能在部落格上炫耀一番,那些方式多為讀書、旅行或是電影心得等。不知不覺,我的人生變得充滿樂趣。部落格就是我最可靠的朋友,它隨時隨地都守在我身邊,總是傾聽著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