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藏鋒卷
◎原文
厄者,人之本也。鋒者,厄之厲也。
◎譯文
災禍,是人生的本質。顯露鋒芒的人,會使得災禍變本加厲。
◎事典
因才遭嫉的孫臏
孫臏是兵家孫武的後代子孫,他與龐涓是師兄弟,兩人跟隨鬼谷子學習兵法。孫臏是師兄,天份極高,沒多久就盡得鬼谷子的真傳。龐涓雖然也勤奮好學,可是在天資上遠不及孫臏。鬼谷子時常誇獎孫臏說:「如果有一天你們二人同時出仕,以孫臏的天資才能,一定會比龐涓更受到君王的重用。」龐涓聽了這話,就開始對師兄孫臏起了嫉妒之心。龐涓一心想要一展長才,用他的功績來證明自己的才能並不亞於孫臏。
一年,恰逢魏君招攬天下賢才,龐涓得知這個消息,便辭別老師下山。臨行前,孫臏設宴為龐涓餞行。龐涓說:「師兄,何不隨我一起下山,到魏國去一展抱負呢?」孫臏說:「我覺得我的能力還不足夠,還想再跟老師學幾年兵法,既然眼前有一個好機會,那麼師弟你就先下山去吧!」龐涓說:「既是如此,那小弟便先下山,他日若能飛黃騰達,待小弟尋得適當的時機,再邀請師兄前往魏國吧!」兩人便就此約定。
龐涓到魏國去,受到魏君的重用,被封為將軍。魏君偶然聽說孫臏擅長兵法,便問龐涓說:「寡人聽聞愛卿有位師兄,也精通兵法,想請他來魏國做官,你是他的師弟,不知你這位師兄的才能和你相比,孰勝孰劣?」龐涓答:「啟稟大王,師兄的才能猶在臣之上,若他能為魏國效命,大王必定如虎添翼。」魏君聽了很高興,便派遣使者帶著禮物前往迎聘孫臏。有人對龐涓說:「將軍,你真是糊塗啊!你怎能向大王舉薦孫臏,他若也到魏國來,那魏國還有你的一席之地嗎?」龐涓一向自卑,認為自己的才能不及孫臏,聽了此言,更加害怕孫臏到來後受到魏君的重用,會取代自己的地位。便暗中派人,搶先魏國使者一步,將孫臏迎接至自己的府中。
兩人相見非常高興,互訴別後情懷,孫臏對龐涓沒有絲毫的防備之心。龐涓擔心孫臏受到魏君的重用後,地位會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便對魏君說:「孫臏勾結齊國,欲對魏國不利,大王不可不防。」魏君一聽,勃然大怒,起初不信,龐涓拿出種種證據,魏君這才相信。他聽說孫臏此刻正在魏國,便派兵前去捉拿他,下令削斷其雙腿的膝蓋骨,並在他的臉上刺青,以示懲戒。孫臏從此變成殘廢之人,雙腿不能行走。他直到此時才知遭到龐涓陷害,卻為時已晚。
◎人物
孫臏,戰國時齊人,生卒年不詳,兵家代表人物,是孫武的後代。孫臏姓孫,原名伯靈,因受過臏刑(一種削去膝蓋骨的刑罰),而被稱為孫臏。他與龐涓曾是同窗,師事鬼谷子,後遭到龐涓的陷害而遭受臏刑逃往齊國。他受到齊威王的重用,被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取得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的勝利,兩次擊垮龐涓,奠定齊國的霸業。著有《孫臏兵法》又稱《齊孫子》。
◎釋評
人的一生很難不遭遇禍患。天災,雖然難以避免;但人禍,才是使人苦難連連的根源。在人間世中,人際關係的好壞決定苦難的多寡。若是不懂得與人相處,很容易遭受同儕的排擠;懂得處世之道的人,則人生會順遂許多。苦難與禍患往往來自於喜歡彰顯自己的才能,處處高人一等,那便會遭來他人的妒忌。因為自身的才能就如同耀眼的太陽,會灼傷對方的眼睛,讓他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你,矮了一截。如此一來,對方就會受到傷害,因為他跟你在一起,榮耀沒有了,尊嚴沒有了。所以《莊子》說:「葘人者,人必反葘之。」帶給別人災難的人,別人一定會將災難奉還於你。太過於炫耀自己才能的人,就是「葘人」,你把災難帶給對方,最後一定會遭到別人的算計,而不得善終。
在古代的官場更是如此,如果一個人老愛出風頭,則易遭人嫉妒,更甚者還會招來殺身之禍。一個人高風亮節,自以為品行高尚,看不起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便會遭到權貴們的排擠與陷害。故事中的孫臏,僅僅因為才能高於龐涓,便引起龐涓的嫉妒之心,而遭到陷害。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才能」就是價值連城的璧玉,往往會引起那些庸俗之人的嫉妒,若是不懂得掩藏自己的光芒,很容易就成了別人陷害的目標。
◎名人佳句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這句話是出自三國魏人李康所著的〈運命論〉。意思是說,一棵樹高於整座樹林,那麼風必先將它吹倒。藉以比喻一個人才能太過出眾或品行太過清高的人,必定引來其他人的嫉妒,而遭受到陷害、打壓。才華,固然是值得珍視的東西,但是時常表現傑出,等同打壓不如你的人,就容易遭到對方的陷害或中傷。因為沒有人願意做一個愚笨的人,大家都想做那個最聰明、最厲害的人,這就是有才華的人往往鬱鬱不得志,或者下場悽慘的緣故。
※※※※※※
【第二卷】隱智卷
◎原文
不明其心,厄之難止。
◎譯文
任用人才卻不明白他是否忠心,災禍將無窮無盡。
◎事典
被臣子誅殺的隱帝
後漢隱帝劉承祐即位時,任用郭威為樞密使,權力等同宰相。李守貞、趙思綰、王景崇等將領相繼謀反,隱帝派兵圍剿未果,就召郭威前來對他說:「我有一件事想麻煩大人可以嗎?」
郭威回答說:「臣不敢請求,也不敢推辭,只聽從陛下的命令。」於是加封郭威官職,命他前往征討。不久,眾叛降紛紛投降,郭威凱旋而歸。
隱帝很高興,就將玉帶賞賜給郭威,並且加官晉爵。郭威推辭說:「臣有幸帶領士兵,借漢帝的威名剿滅亂臣賊子,這哪裡是臣一個人的功勞呢?這都是滿朝文武賢能所致,對內安定朝廷,對外平定亂黨,又按時送來軍資,所以臣才能專心打仗啊!」隱帝認為郭威是賢臣,便將一眾有功將士都召來,每個人賞賜一條玉帶,郭威這才接受。
郭威的權力越來越大,宰相就向隱帝建議:「臣認為藩鎮肩負戍衛邊防的職責,不宜兼任樞密使,否則日後他若起兵造反,後果不堪設想,陛下可要三思。」隱帝一開始不以為意,沒有削去郭威的職權,後來見眾將士們日益壯大,心中不免擔憂,便與大臣密謀誅殺有功將士。不久,便將史弘肇等大臣接連誅殺,接下來就要輪到郭威。下令誅殺郭威的詔書,落到郭威手裡,郭威就把詔書藏起來,在臥室暗中召見樞密使院吏魏仁浦與他商議此事。
郭威說:「本以為陛下待我甚厚,還將玉帶賞賜予我,誰知竟下旨要殺我,這該如何是好?」
魏仁浦說:「陛下素來疑心甚重,總是猜疑臣下謀反,大人功高震主,難免引來陛下猜忌,事到如今,大人不妨起兵謀反,還能有一條生路。」
郭威點頭說:「我也正有此意,只是我一個人勢單力薄,如何與陛下軍隊抗衡?」
魏仁浦說:「我有一計,大人不妨用留守的印章,假擬一道詔書,說陛下命大人殺害眾將校,大人故意將此事洩漏給將校們知情,他們定然甘願與大人一同造反。」郭威聽從魏仁浦的建議去做,果然將校們都很憤怒,紛紛投入郭威麾下。
郭威起兵造反後,隱帝就將郭威在京師的家屬全部處死。郭威的反叛軍與慕容彥超交戰,慕容彥超戰敗,逃至兗州。隱帝親征兵敗逃至趙村,郭允明反叛。隱帝臨死前還問郭允明為何反叛?
郭允明回答:「你這個昏君,連忠臣奸臣都分不清楚,佞臣的話你就聽信,有功的臣子反而被你誅殺,如此昏庸,誰還敢忠心為你效命。今日我要是替你剿滅叛黨,下一個被誅殺的人就是我了。」說完,一刀刺向隱帝,結束他的帝王生涯。
◎人物
隱帝劉承祐,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沙陀族,後漢第二個皇帝。在位期間僅有三年。因猜忌大臣,誅殺有功之臣,導致郭威等人先後起兵反叛,最終被郭允明弒於趙村。
◎釋評
在上位者任用人才時,應該要獨具慧眼,觀察下屬的行為來判斷他是否忠心。
如果連一個人的心意都看不出來,把忠誠的下屬當成不忠;把不忠的當成忠誠,那麼禍患就永無止盡。
隱帝劉承祐就不是一位賢明的君主,有功的臣子他反而猜忌,結果逼得原本忠誠的郭威也只能起兵造反。最後隱帝被郭允明所殺,完全是他看不清臣子心之所向的結果,落得被殺的下場,也只能說是他咎由自取。
◎名人佳句
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
這句話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王列傳》。意思是說:「災禍是因為人的私欲無窮無盡所產生的,而人的心思是難以預料的。」每個人若是都從自身利益為出發點,想要獲得名利權勢與富貴,那麼勢必會與其他人有所衝突,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有的時候就會做出傷害別人的行為。一個人是否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擇手段,是難以預料的,因為我們無法準確的預測,每個人在不同情境下是否會做出相同的抉擇。所以想要杜絕禍患的發生,最好就是捨棄對權勢名利與富貴的追求,這樣便不會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去傷害他人。
◎原文
厄者,人之本也。鋒者,厄之厲也。
◎譯文
災禍,是人生的本質。顯露鋒芒的人,會使得災禍變本加厲。
◎事典
因才遭嫉的孫臏
孫臏是兵家孫武的後代子孫,他與龐涓是師兄弟,兩人跟隨鬼谷子學習兵法。孫臏是師兄,天份極高,沒多久就盡得鬼谷子的真傳。龐涓雖然也勤奮好學,可是在天資上遠不及孫臏。鬼谷子時常誇獎孫臏說:「如果有一天你們二人同時出仕,以孫臏的天資才能,一定會比龐涓更受到君王的重用。」龐涓聽了這話,就開始對師兄孫臏起了嫉妒之心。龐涓一心想要一展長才,用他的功績來證明自己的才能並不亞於孫臏。
一年,恰逢魏君招攬天下賢才,龐涓得知這個消息,便辭別老師下山。臨行前,孫臏設宴為龐涓餞行。龐涓說:「師兄,何不隨我一起下山,到魏國去一展抱負呢?」孫臏說:「我覺得我的能力還不足夠,還想再跟老師學幾年兵法,既然眼前有一個好機會,那麼師弟你就先下山去吧!」龐涓說:「既是如此,那小弟便先下山,他日若能飛黃騰達,待小弟尋得適當的時機,再邀請師兄前往魏國吧!」兩人便就此約定。
龐涓到魏國去,受到魏君的重用,被封為將軍。魏君偶然聽說孫臏擅長兵法,便問龐涓說:「寡人聽聞愛卿有位師兄,也精通兵法,想請他來魏國做官,你是他的師弟,不知你這位師兄的才能和你相比,孰勝孰劣?」龐涓答:「啟稟大王,師兄的才能猶在臣之上,若他能為魏國效命,大王必定如虎添翼。」魏君聽了很高興,便派遣使者帶著禮物前往迎聘孫臏。有人對龐涓說:「將軍,你真是糊塗啊!你怎能向大王舉薦孫臏,他若也到魏國來,那魏國還有你的一席之地嗎?」龐涓一向自卑,認為自己的才能不及孫臏,聽了此言,更加害怕孫臏到來後受到魏君的重用,會取代自己的地位。便暗中派人,搶先魏國使者一步,將孫臏迎接至自己的府中。
兩人相見非常高興,互訴別後情懷,孫臏對龐涓沒有絲毫的防備之心。龐涓擔心孫臏受到魏君的重用後,地位會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便對魏君說:「孫臏勾結齊國,欲對魏國不利,大王不可不防。」魏君一聽,勃然大怒,起初不信,龐涓拿出種種證據,魏君這才相信。他聽說孫臏此刻正在魏國,便派兵前去捉拿他,下令削斷其雙腿的膝蓋骨,並在他的臉上刺青,以示懲戒。孫臏從此變成殘廢之人,雙腿不能行走。他直到此時才知遭到龐涓陷害,卻為時已晚。
◎人物
孫臏,戰國時齊人,生卒年不詳,兵家代表人物,是孫武的後代。孫臏姓孫,原名伯靈,因受過臏刑(一種削去膝蓋骨的刑罰),而被稱為孫臏。他與龐涓曾是同窗,師事鬼谷子,後遭到龐涓的陷害而遭受臏刑逃往齊國。他受到齊威王的重用,被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取得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的勝利,兩次擊垮龐涓,奠定齊國的霸業。著有《孫臏兵法》又稱《齊孫子》。
◎釋評
人的一生很難不遭遇禍患。天災,雖然難以避免;但人禍,才是使人苦難連連的根源。在人間世中,人際關係的好壞決定苦難的多寡。若是不懂得與人相處,很容易遭受同儕的排擠;懂得處世之道的人,則人生會順遂許多。苦難與禍患往往來自於喜歡彰顯自己的才能,處處高人一等,那便會遭來他人的妒忌。因為自身的才能就如同耀眼的太陽,會灼傷對方的眼睛,讓他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你,矮了一截。如此一來,對方就會受到傷害,因為他跟你在一起,榮耀沒有了,尊嚴沒有了。所以《莊子》說:「葘人者,人必反葘之。」帶給別人災難的人,別人一定會將災難奉還於你。太過於炫耀自己才能的人,就是「葘人」,你把災難帶給對方,最後一定會遭到別人的算計,而不得善終。
在古代的官場更是如此,如果一個人老愛出風頭,則易遭人嫉妒,更甚者還會招來殺身之禍。一個人高風亮節,自以為品行高尚,看不起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便會遭到權貴們的排擠與陷害。故事中的孫臏,僅僅因為才能高於龐涓,便引起龐涓的嫉妒之心,而遭到陷害。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才能」就是價值連城的璧玉,往往會引起那些庸俗之人的嫉妒,若是不懂得掩藏自己的光芒,很容易就成了別人陷害的目標。
◎名人佳句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這句話是出自三國魏人李康所著的〈運命論〉。意思是說,一棵樹高於整座樹林,那麼風必先將它吹倒。藉以比喻一個人才能太過出眾或品行太過清高的人,必定引來其他人的嫉妒,而遭受到陷害、打壓。才華,固然是值得珍視的東西,但是時常表現傑出,等同打壓不如你的人,就容易遭到對方的陷害或中傷。因為沒有人願意做一個愚笨的人,大家都想做那個最聰明、最厲害的人,這就是有才華的人往往鬱鬱不得志,或者下場悽慘的緣故。
※※※※※※
【第二卷】隱智卷
◎原文
不明其心,厄之難止。
◎譯文
任用人才卻不明白他是否忠心,災禍將無窮無盡。
◎事典
被臣子誅殺的隱帝
後漢隱帝劉承祐即位時,任用郭威為樞密使,權力等同宰相。李守貞、趙思綰、王景崇等將領相繼謀反,隱帝派兵圍剿未果,就召郭威前來對他說:「我有一件事想麻煩大人可以嗎?」
郭威回答說:「臣不敢請求,也不敢推辭,只聽從陛下的命令。」於是加封郭威官職,命他前往征討。不久,眾叛降紛紛投降,郭威凱旋而歸。
隱帝很高興,就將玉帶賞賜給郭威,並且加官晉爵。郭威推辭說:「臣有幸帶領士兵,借漢帝的威名剿滅亂臣賊子,這哪裡是臣一個人的功勞呢?這都是滿朝文武賢能所致,對內安定朝廷,對外平定亂黨,又按時送來軍資,所以臣才能專心打仗啊!」隱帝認為郭威是賢臣,便將一眾有功將士都召來,每個人賞賜一條玉帶,郭威這才接受。
郭威的權力越來越大,宰相就向隱帝建議:「臣認為藩鎮肩負戍衛邊防的職責,不宜兼任樞密使,否則日後他若起兵造反,後果不堪設想,陛下可要三思。」隱帝一開始不以為意,沒有削去郭威的職權,後來見眾將士們日益壯大,心中不免擔憂,便與大臣密謀誅殺有功將士。不久,便將史弘肇等大臣接連誅殺,接下來就要輪到郭威。下令誅殺郭威的詔書,落到郭威手裡,郭威就把詔書藏起來,在臥室暗中召見樞密使院吏魏仁浦與他商議此事。
郭威說:「本以為陛下待我甚厚,還將玉帶賞賜予我,誰知竟下旨要殺我,這該如何是好?」
魏仁浦說:「陛下素來疑心甚重,總是猜疑臣下謀反,大人功高震主,難免引來陛下猜忌,事到如今,大人不妨起兵謀反,還能有一條生路。」
郭威點頭說:「我也正有此意,只是我一個人勢單力薄,如何與陛下軍隊抗衡?」
魏仁浦說:「我有一計,大人不妨用留守的印章,假擬一道詔書,說陛下命大人殺害眾將校,大人故意將此事洩漏給將校們知情,他們定然甘願與大人一同造反。」郭威聽從魏仁浦的建議去做,果然將校們都很憤怒,紛紛投入郭威麾下。
郭威起兵造反後,隱帝就將郭威在京師的家屬全部處死。郭威的反叛軍與慕容彥超交戰,慕容彥超戰敗,逃至兗州。隱帝親征兵敗逃至趙村,郭允明反叛。隱帝臨死前還問郭允明為何反叛?
郭允明回答:「你這個昏君,連忠臣奸臣都分不清楚,佞臣的話你就聽信,有功的臣子反而被你誅殺,如此昏庸,誰還敢忠心為你效命。今日我要是替你剿滅叛黨,下一個被誅殺的人就是我了。」說完,一刀刺向隱帝,結束他的帝王生涯。
◎人物
隱帝劉承祐,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沙陀族,後漢第二個皇帝。在位期間僅有三年。因猜忌大臣,誅殺有功之臣,導致郭威等人先後起兵反叛,最終被郭允明弒於趙村。
◎釋評
在上位者任用人才時,應該要獨具慧眼,觀察下屬的行為來判斷他是否忠心。
如果連一個人的心意都看不出來,把忠誠的下屬當成不忠;把不忠的當成忠誠,那麼禍患就永無止盡。
隱帝劉承祐就不是一位賢明的君主,有功的臣子他反而猜忌,結果逼得原本忠誠的郭威也只能起兵造反。最後隱帝被郭允明所殺,完全是他看不清臣子心之所向的結果,落得被殺的下場,也只能說是他咎由自取。
◎名人佳句
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
這句話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王列傳》。意思是說:「災禍是因為人的私欲無窮無盡所產生的,而人的心思是難以預料的。」每個人若是都從自身利益為出發點,想要獲得名利權勢與富貴,那麼勢必會與其他人有所衝突,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有的時候就會做出傷害別人的行為。一個人是否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擇手段,是難以預料的,因為我們無法準確的預測,每個人在不同情境下是否會做出相同的抉擇。所以想要杜絕禍患的發生,最好就是捨棄對權勢名利與富貴的追求,這樣便不會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去傷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