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打造一個
不會再為「煩惱」而苦的心吧
只要愛「我自己」就行了
想為內心的悶悶不樂做點什麼!
痛苦的記憶全都源源不絕地冒出來
「你目前有什麼樣的煩惱呢?」
當我對初次來到我的講座的人提出這個問題時,有不少人會回答:
「唔……我的煩惱實在太多了,不知該從何說起。」
那些傷害自己的人、在職場中遇到的那個人、或是自己的親人、戀人……腦海裡浮現出這些人的面孔。
「這時候也是、那時候也是。對了,說起來,還曾經有過那樣的事。還有這種事也發生過……」
愈是深陷煩惱之中的人、愈是忍耐壓抑的人,就愈會不斷接連想起至今為止的種種辛酸痛苦而不可自拔。
因為實在太多煩憂了,完全不曉得該從哪裡下手,所以也有人會變得絕望,並告訴我:「我的煩惱終究不可能被解決。」
為什麼一顆心總是懸在「對方」身上!?
如前所述,在回憶你的煩惱或其原因時,你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回想呢?
舉例來說,這裡有一個珠寶盒。
裡頭裝著的許多項鍊、手環和戒指,它們分別是成為你煩惱源頭的各種經驗。
假如將這些東西隨便丟進珠寶盒內,鏈子和金屬零件就會纏在一起,對吧?這些糾纏不清的東西,便是你的情感或感受。
當人們完全不願去接觸那些已經結束的事情時,也就會有不少人被自己的情緒塞得滿滿的了。
但如此一來,好幾件事全都混在一起,就算想要解開這些纏繞成團的情感或感受,也沒辦法順利進行。
特別是那些盡是注意他人言行舉止的人更要注意。
「那個人到底是在想什麼,才會說出那種話呢?」
「每次都這樣,所以為什麼這些人老是在抱怨啊?」
「明明我都這麼努力了……究竟要怎麼做,她才會滿意呢?」
「又吵架了。是不是因為他故意要跟我唱反調?」
像這樣,一旦被對方困住,就絕對無法解決煩憂。
這種「內心傾向」是煩惱的源頭
假如將想到的事情寫下來……
那麼,我們現在稍微重新回顧一下過去看看。
至今為止,你都在為怎樣的問題而煩心?又或是,你現在正在煩惱著什麼?
「那時候的事實在是太令我痛苦了,我不想再回想起來」,像這樣嚴重的事,我並不打算勉強你去觸碰。
只要是日常生活中那種真的很輕微的煩惱就夠了。
比如說,假設你現在正因與工作上的同事之間的人際關係而煩憂。該名同事告訴你「這工作可以不用現在做吧」,讓你感覺有點不爽。但即使如此,你也是一臉什麼事都沒發生的表情回答:
「喔喔,這樣啊,我知道了,那我晚點再做。」
與此同時你卻是一肚子火,心裡罵那位同事,說「每次都對我的工作指指點點,你是想否定我本身吧」。
怎麼樣,這個畫面相當具體吧。
可以的話,就像這樣試著具體回憶起一個場景。同時也希望你針對這些具體場面,盡可能用條列的方式寫下它的細節。
關鍵是,去「具體寫下」一個畫面。
眾多煩憂的原因只有一個!
譬如先前我們所提到的女性,她:
休假時被父親唸「你房間這麼亂,趕快整理整理」,雖然不高興,卻還是默默收拾乾淨
男朋友打電話來說「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們不能碰面了」。儘管心裡很氣,覺得「他又放我鴿子」,但卻只回他說「好吧,我知道了」
朋友約自己去看電影,即使對那部電影不感興趣,但還是答應對方的邀約
上述所有問題,不是都有著類似的模式嗎?
沒錯,看起來相似也很正常。
在內心懷抱著不滿的同時,也依然沉默地遷就對方——因為這就是她的「行為模式」。
你一直深信自己擁有許多難以解決的煩惱,不過如果像這個例子一樣,重新確認那些你寫下的眾多煩心事的話——如何?
其實,你一定會注意到,煩惱是由自己所具備的某種行為模式而生。
用更「自我中心」的方式去想想看
會這樣全部都是「那個人的錯」?
「咦?你是說,煩惱是自己造成的嗎?」
沒錯,就是這樣。
我們用前面的例子來考慮看看。
哪種言行模式可以被推測出來呢?
這時希望你去著重的,絕對不是對方的言行舉止,而是「你自己的行為模式」。
「啊?但是將意見強加於人的是那位同事吧,所以難道不是他的錯嗎?」
你或許會這麼想吧。
像這樣把目光放在「對方的言行」上的做法,在「自我中心心理學」上稱為「以他人為中心」。
「改變自己」是最快的捷徑
一旦將著眼點放在同事身上,的確,這種問題可說是因為同事沒有同理心所引起的。
只不過,在你們之間塑造出這種關係的人,難道只有這名同事而已嗎?
不是這樣的。
以這件案例來說,與貌似強硬的同事相對的,還有一名「內心不滿,卻仍沉默順從的自己」。
而且那個自己,還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似的一臉不介意。也就是說,這裡有一個明明受了傷,但卻「假裝沒受傷的自己」。
對你來說,這件事難道不是比去在意別人的事還更重要嗎?
還有,如果說是因你的行為模式而使問題發生的話,又該怎麼辦?不管對象是誰、不管你在哪裡,諸如此類的事都有可能再度發生。
「就算換了工作環境,也一樣會發生相同的事。我運氣可真差啊。」
「我以前也曾因人際關係而發生爭執……現在又遇到同類型的人了,好困擾。」
你有沒有聽過類似這樣的言論呢?就是這麼回事。
這樣的話,你不覺得解決煩惱的捷徑,是為了自己努力成長,而非尋求他人的改變嗎?
這就是「自我中心」的思想。
而且,正因為是培養自己本身,所以才有培養的價值啊。
「感覺」比「思考」更能讓事情順利發展
「應該這樣就好了吧?」的迷茫
如上所述,具體且細緻地觀察某個場景,就能對自己的行為模式初見端倪。解決煩惱的突破點就在這裡。
「不過,雖然我也有人際關係方面的困擾,但就像決定未來發展或職業的時候一樣,有時候也有因個人問題而產生的煩惱吧?」
那是什麼樣的煩惱呢?
「比如說啊,我不知道自己未來到底想做什麼。以前讀書升學時同樣如此。找到工作的時候,也是在想『應該這樣就好了吧』、『應該不會有更適合自己的工作了』之類的,煩惱得要命。
再往小一點來說,像是『今天中午要吃什麼』,這種小事也會讓我想個老半天,遲遲無法下決定。我就算聽到『想吃什麼』,腦海裡也不會浮現任何想吃的東西。」
常常有人這麼向我諮詢。
假如你現在正像這樣煩惱著,那麼無論你多想知道自己的心裡在想什麼,也不會兩眼炯炯有神地做抉擇,說出「啊!我就是想做這種工作!」吧。
亦或是,你應該也不會打從心底湧現這種「哇,我現在超餓的。這個這個,我想吃這個!」的進食欲望吧。
這正是因為,「應該這樣就好了吧」這句由你自己說出口的迷茫話語,讓你迷失了自己。
人際關係以外的煩惱,其根本都如出一轍
「這樣決定就可以了嗎?」
「難道沒有其他更多選項了嗎?」
「對我來說,哪一個比較好呢?」
「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嗎?」
目前,在將這類言論訴諸於口時,你有什麼感覺?
想必內心早就塞滿了「迷茫」的情緒吧。
這也是迷失自己的人獨特的「思考模式」。
「老是在相同問題打轉」的人,總是會這麼想。只不過,當你像這樣在腦中喃喃抱怨時,有注意到「自己的感受或情感」嗎?
「哈?情感?」現在是不是有人心裡冒出了各式各樣的問號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恐怕你並未留意自己的感受或情感喔。
你是否真的被「情感準則」所承認?
比如說,「對我而言,哪個選項比較好?」這類內心的喃喃自語是一種「思考」,對吧。
而「我想做這件事!(或:不想做!)」則是「情感」。
若把這兩句話大聲唸出來,應該就能直接感受到它們的差異。
你正「打算」讓自己做出適當的判斷。
但是,就這樣讓自己的心情或感情逼得走投無路的話,便無法做出適切的判斷。這是因為,你的「情感」在抗拒它。
即使想靠理性思考來決定,在情感上也無法接受。無論再怎麼想做出正確的判斷,我們所有人都必須讓自己的感情接受我們的決定,否則就動彈不得。
沒注意到自己的感情。這正是使你走不出死循環的元兇之一。
不會再為「煩惱」而苦的心吧
只要愛「我自己」就行了
想為內心的悶悶不樂做點什麼!
痛苦的記憶全都源源不絕地冒出來
「你目前有什麼樣的煩惱呢?」
當我對初次來到我的講座的人提出這個問題時,有不少人會回答:
「唔……我的煩惱實在太多了,不知該從何說起。」
那些傷害自己的人、在職場中遇到的那個人、或是自己的親人、戀人……腦海裡浮現出這些人的面孔。
「這時候也是、那時候也是。對了,說起來,還曾經有過那樣的事。還有這種事也發生過……」
愈是深陷煩惱之中的人、愈是忍耐壓抑的人,就愈會不斷接連想起至今為止的種種辛酸痛苦而不可自拔。
因為實在太多煩憂了,完全不曉得該從哪裡下手,所以也有人會變得絕望,並告訴我:「我的煩惱終究不可能被解決。」
為什麼一顆心總是懸在「對方」身上!?
如前所述,在回憶你的煩惱或其原因時,你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回想呢?
舉例來說,這裡有一個珠寶盒。
裡頭裝著的許多項鍊、手環和戒指,它們分別是成為你煩惱源頭的各種經驗。
假如將這些東西隨便丟進珠寶盒內,鏈子和金屬零件就會纏在一起,對吧?這些糾纏不清的東西,便是你的情感或感受。
當人們完全不願去接觸那些已經結束的事情時,也就會有不少人被自己的情緒塞得滿滿的了。
但如此一來,好幾件事全都混在一起,就算想要解開這些纏繞成團的情感或感受,也沒辦法順利進行。
特別是那些盡是注意他人言行舉止的人更要注意。
「那個人到底是在想什麼,才會說出那種話呢?」
「每次都這樣,所以為什麼這些人老是在抱怨啊?」
「明明我都這麼努力了……究竟要怎麼做,她才會滿意呢?」
「又吵架了。是不是因為他故意要跟我唱反調?」
像這樣,一旦被對方困住,就絕對無法解決煩憂。
這種「內心傾向」是煩惱的源頭
假如將想到的事情寫下來……
那麼,我們現在稍微重新回顧一下過去看看。
至今為止,你都在為怎樣的問題而煩心?又或是,你現在正在煩惱著什麼?
「那時候的事實在是太令我痛苦了,我不想再回想起來」,像這樣嚴重的事,我並不打算勉強你去觸碰。
只要是日常生活中那種真的很輕微的煩惱就夠了。
比如說,假設你現在正因與工作上的同事之間的人際關係而煩憂。該名同事告訴你「這工作可以不用現在做吧」,讓你感覺有點不爽。但即使如此,你也是一臉什麼事都沒發生的表情回答:
「喔喔,這樣啊,我知道了,那我晚點再做。」
與此同時你卻是一肚子火,心裡罵那位同事,說「每次都對我的工作指指點點,你是想否定我本身吧」。
怎麼樣,這個畫面相當具體吧。
可以的話,就像這樣試著具體回憶起一個場景。同時也希望你針對這些具體場面,盡可能用條列的方式寫下它的細節。
關鍵是,去「具體寫下」一個畫面。
眾多煩憂的原因只有一個!
譬如先前我們所提到的女性,她:
休假時被父親唸「你房間這麼亂,趕快整理整理」,雖然不高興,卻還是默默收拾乾淨
男朋友打電話來說「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們不能碰面了」。儘管心裡很氣,覺得「他又放我鴿子」,但卻只回他說「好吧,我知道了」
朋友約自己去看電影,即使對那部電影不感興趣,但還是答應對方的邀約
上述所有問題,不是都有著類似的模式嗎?
沒錯,看起來相似也很正常。
在內心懷抱著不滿的同時,也依然沉默地遷就對方——因為這就是她的「行為模式」。
你一直深信自己擁有許多難以解決的煩惱,不過如果像這個例子一樣,重新確認那些你寫下的眾多煩心事的話——如何?
其實,你一定會注意到,煩惱是由自己所具備的某種行為模式而生。
用更「自我中心」的方式去想想看
會這樣全部都是「那個人的錯」?
「咦?你是說,煩惱是自己造成的嗎?」
沒錯,就是這樣。
我們用前面的例子來考慮看看。
哪種言行模式可以被推測出來呢?
這時希望你去著重的,絕對不是對方的言行舉止,而是「你自己的行為模式」。
「啊?但是將意見強加於人的是那位同事吧,所以難道不是他的錯嗎?」
你或許會這麼想吧。
像這樣把目光放在「對方的言行」上的做法,在「自我中心心理學」上稱為「以他人為中心」。
「改變自己」是最快的捷徑
一旦將著眼點放在同事身上,的確,這種問題可說是因為同事沒有同理心所引起的。
只不過,在你們之間塑造出這種關係的人,難道只有這名同事而已嗎?
不是這樣的。
以這件案例來說,與貌似強硬的同事相對的,還有一名「內心不滿,卻仍沉默順從的自己」。
而且那個自己,還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似的一臉不介意。也就是說,這裡有一個明明受了傷,但卻「假裝沒受傷的自己」。
對你來說,這件事難道不是比去在意別人的事還更重要嗎?
還有,如果說是因你的行為模式而使問題發生的話,又該怎麼辦?不管對象是誰、不管你在哪裡,諸如此類的事都有可能再度發生。
「就算換了工作環境,也一樣會發生相同的事。我運氣可真差啊。」
「我以前也曾因人際關係而發生爭執……現在又遇到同類型的人了,好困擾。」
你有沒有聽過類似這樣的言論呢?就是這麼回事。
這樣的話,你不覺得解決煩惱的捷徑,是為了自己努力成長,而非尋求他人的改變嗎?
這就是「自我中心」的思想。
而且,正因為是培養自己本身,所以才有培養的價值啊。
「感覺」比「思考」更能讓事情順利發展
「應該這樣就好了吧?」的迷茫
如上所述,具體且細緻地觀察某個場景,就能對自己的行為模式初見端倪。解決煩惱的突破點就在這裡。
「不過,雖然我也有人際關係方面的困擾,但就像決定未來發展或職業的時候一樣,有時候也有因個人問題而產生的煩惱吧?」
那是什麼樣的煩惱呢?
「比如說啊,我不知道自己未來到底想做什麼。以前讀書升學時同樣如此。找到工作的時候,也是在想『應該這樣就好了吧』、『應該不會有更適合自己的工作了』之類的,煩惱得要命。
再往小一點來說,像是『今天中午要吃什麼』,這種小事也會讓我想個老半天,遲遲無法下決定。我就算聽到『想吃什麼』,腦海裡也不會浮現任何想吃的東西。」
常常有人這麼向我諮詢。
假如你現在正像這樣煩惱著,那麼無論你多想知道自己的心裡在想什麼,也不會兩眼炯炯有神地做抉擇,說出「啊!我就是想做這種工作!」吧。
亦或是,你應該也不會打從心底湧現這種「哇,我現在超餓的。這個這個,我想吃這個!」的進食欲望吧。
這正是因為,「應該這樣就好了吧」這句由你自己說出口的迷茫話語,讓你迷失了自己。
人際關係以外的煩惱,其根本都如出一轍
「這樣決定就可以了嗎?」
「難道沒有其他更多選項了嗎?」
「對我來說,哪一個比較好呢?」
「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嗎?」
目前,在將這類言論訴諸於口時,你有什麼感覺?
想必內心早就塞滿了「迷茫」的情緒吧。
這也是迷失自己的人獨特的「思考模式」。
「老是在相同問題打轉」的人,總是會這麼想。只不過,當你像這樣在腦中喃喃抱怨時,有注意到「自己的感受或情感」嗎?
「哈?情感?」現在是不是有人心裡冒出了各式各樣的問號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恐怕你並未留意自己的感受或情感喔。
你是否真的被「情感準則」所承認?
比如說,「對我而言,哪個選項比較好?」這類內心的喃喃自語是一種「思考」,對吧。
而「我想做這件事!(或:不想做!)」則是「情感」。
若把這兩句話大聲唸出來,應該就能直接感受到它們的差異。
你正「打算」讓自己做出適當的判斷。
但是,就這樣讓自己的心情或感情逼得走投無路的話,便無法做出適切的判斷。這是因為,你的「情感」在抗拒它。
即使想靠理性思考來決定,在情感上也無法接受。無論再怎麼想做出正確的判斷,我們所有人都必須讓自己的感情接受我們的決定,否則就動彈不得。
沒注意到自己的感情。這正是使你走不出死循環的元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