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資本主義最可怕之處:享受「零下資產」

你的身上有背貸款嗎?你每個月的信用卡費總是只繳最低金額嗎?那麼,你正是金錢版飢餓遊戲裡被歸類在「零下資產」的一分子,也是最容易在這場遊戲中被獵殺的高危險族群。
從前的「貧窮」指的是「趨近於零」。每個月薪水扣掉柴米油鹽醬醋茶,剩下來的幾乎是零,這是傳統典型的貧窮處境。
資本主義在現代社會中不斷操控世界經濟,對各種商業消費踩油門。最讓人恐慌的不是沒有存款、沒有資產,或者每個月的收支總和為零,而是你的資產不僅是零,甚至以負一百、負兩百……負一千、負兩千……的負數增加中,成長的不是你的資產,而是「債務」。當你累積的債務大過擁有的資產,就叫做「零下資產」。
在以前過著趨近於零的生活,了不起就是省吃儉用而已,每天的小計是零,每個月的總和頂多也就是零,最大的焦慮只在於這個月的存款是零。現在不一樣,每天在零下模式展開日常生活作息,光是吃一頓飯,就會讓你的資產從零以下深度擴張。
簡單的說,你每多活一天,負債就加重一分,而清償的機率卻越來越小,「資產負成長」每天都在拉開你回到原點的距離,同時也成為你無法掙脫的生活模式。
假設你每個月存款1萬元,並且花1萬元還信用卡欠款,乍看之下你以為收支打平。但其實這樣的算法是錯誤的,因為1.5%的定存利率。永遠也不可能追得上18%的信用卡循環利息;又假設你今年負債100萬元,那麼明年之前你要先還掉18萬元,平均每個月得繳交1.5萬元,才能把負債額度維持在100萬元,這18萬元只是你超額消費的門票而已。事實上,你原本積欠的債務本金根本還沒開始償還。
假如你有房貸呢?貸款金額500萬元,期限20年,平均一年就要增加5萬元利息,20年期滿的利息,剛好繳掉另一棟房子的頭期款。
一般人除了買房,還有買車的需求,現在一臺國民車每個月車貸大約1萬元左右,再加上停車費、保養費、罰單、油錢、燃料稅……其他周邊開銷又得再花上1萬元。根據理財三三三原則(按:將收入分成三等分,分別花在生活開銷、儲蓄、投資),如果你是月薪不到6萬元的上班族,那麼你根本沒有資格買車。
就算你每年平均固定調薪2,000元,而這些金額連每年的貨幣貶值幅度都追不上,加了薪也還是債上加債。
看看我們四周,有多少人正在過這種價格超過價值的生活?多少人為了貪圖方便享受,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嘴巴上說是為了節省時間,所以要住在接近市區的地方、所以要買車,結果省下來的時間卻拿來看電視和排隊吃大餐。
每天不斷負債,每個月的收入又打不平日漸高漲的CPI,這正是資產負成長的典型模式,也是資本主義最可怕的地方。
資本主義的荒誕之處在於,它在零線以下仍然可以繼續運作,甚至負數成長就是它最大的特色。
過去,只要個人經濟指數趨近於零,所有日常活動幾乎隨之陷入停頓;如今,即便進入零以下的情況,哪怕負債越來越多,生活卻仍然可以繼續運作。
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在負債中過日子,已經到了麻木不仁的程度,彷彿我們生來過的就是這種直不起腰的日子,每個人呼吸的空氣越來越稀薄,卻沒有人質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過去資本主義的金錢遊戲不盛行的時候,所謂「零下」就是破產,是一種背離社會常規的個人行為,你不可能在零下狀態還借得到錢進行日常活動。現在,即便在你沒有資產的情況下,竟然可以藉由增加負債資產的方式,維持常態性活動。
如果你每天早上醒來、一睜開眼睛就與負債糾纏不清,未來又怎麼會有希望?現代人因為長期焦慮造成的憂鬱症、躁鬱症,或者自律神經失調,就是因為資本主義過度擴張,賺錢比不上負債的速度造成的絕望感。
從前的年代物資短缺,人們就算吃不飽還是勉強可以睡得好,身心焦慮只有短暫幾個小時,現在卻一天24小時都身陷零下資產的地獄當中,無時無刻不使人感到焦慮憂心,這就是資本主義版的地獄。
從出生到上學、工作,從戀愛到結婚、生子,從生病到死亡,這些人們千百年來小心翼翼維護的生命意義和人性尊嚴,在資本主義的惡性循環下,全都可以轉換成價格,加以分割出售,或者用來抵債。
長期下來,許多人不斷往零下前進,這就是社會上多少父偕子、母攜女跳海、燒炭、吞農藥等無數悲劇的恐怖真相。
為了脫貧、走向致富,甚至只是為了安穩活下去,人們不得不在投機事業(股票、基金、樂透……)和搶銀行之間做出選擇,而這兩條路失敗的下場卻比死亡還慘,還可能禍延子孫。不禁讓人感嘆,到底是什麼樣的妖魔鬼怪,能夠逼迫人不斷自尋死路?
然而,即便資本主義使得這麼多人過著零下資產的生活,大多數人對此卻渾然不覺,依然盲目的追逐時下最新的3C產品、追逐朝生暮死的時尚娛樂,不斷購買奢侈精品,不到四、五年,一個個都成為資本主義的奴隸。一輩子為它工作還不夠,甚至還要出賣自己的健康和保險,還有慘到連身後事(生前契約)都得拿來抵債,這難道不是活生生、血淋淋的「死無葬身之地」嗎?
「零下資產」是工業發達國家的血汗工廠,你必須一輩子為它效忠賣命,而最後則以將你全身榨乾作為結局,到頭來你就真的變成血汗工廠裡的童工,對於自己為什麼會在這裡以及未來將何去何從,感到茫然且不知所措。
更有甚者,從此對人生失望甚至絕望,任自己隨著資本主義的漩渦打滾翻轉,不做任何抵抗,澈底放棄任何改變的機會。
此刻被丟在荒島上參加飢餓遊戲的你和我,如果不正視生存環境的詭譎陷阱和殘酷真相,就永遠別想逃脫資本主義的操縱和掌控。

物價指數是無法回頭的「吃人火車頭」

我們都知道,自然界有其不可逆轉的定律,例如地球會自轉和公轉、植物會開花結果、人有生老病死。同樣的,由資本主義運作的社會也有不變的規則──不斷向上攀升的CPI,永遠不會下降。
CPI不僅會向上走,還會帶動所有利率指數跟著跑,導致水電、瓦斯、石油、天然氣的費用無一不漲,CPI正是代表著資本主義的不可逆定律,一旦物價開始上揚,這將是一列永不回頭的火車。
每次電視新聞只要公布最新的CPI指數,民間總是怨聲連連,尤其自2008年雷曼事件以來,世界各地許多國家的金融體系都遭受重創。在國內經濟指數尚未回復平穩之前,任何物價震盪,都會讓消費者像是搭雲霄飛車一樣感到心驚肉跳。然而,萬物齊漲,只有薪水不漲。當CPI上漲而你的薪水卻沒有跟著漲,這就是你要面對的殘酷現狀。
一般來說,CPI的漲幅是相對性的,假設民國101年7月CPI年增率為2.46%,是指跟民國100年7月比較的結果。
如果將民國95年當作基準年,以當年的CPI設為參照值100,假設民國101年7月CPI成長9.68%,換句話說,民國95年一碗100元的牛肉麵,民國100年的時候要賣107元,而民國101年在薪水、房租、原物料等經營成本不變的情況下,要賣到將近110元,這些都是因為CPI不斷向上攀升,未來將無法避免的情況。
民國100年的時候賣100元的咖啡,民國101年要花102.46元才買得到,民國101年的100元,買不到去年的咖啡,這也就是CPI上漲的相對性結果──貨幣貶值。
CPI越高表示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越多,但是商品的數量有限,每天生產的咖啡數量,不會因為每個人的口袋裡都有100萬元而增加,最後的結果,就是得花更多的錢去買一杯咖啡。
你口袋裡的錢一年變得比一年薄,總有一天,100元只能夠買杯普通的紅茶,你再也無法過著淡定的生活: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特性──「錢」只會越來越不值錢。然而,有兩種可以抗衡CPI的方式:一是投資房地產;二是購買債券或者股票。
首先,拿舊房換新房,這就是經濟學當中「資產變現」的概念。如果10年前就投資了地點不錯的房地產,至今房價上漲個十倍、甚至二十倍都有可能,就算房子不漲,地皮也會漲。
假設10年前一坪地價10萬元,現在變成100萬元,光拿地皮去銀行貸款,也可以有資金進帳。資產不變現流動,就像是電玩裡的虛擬寶物一樣,既不會增加你的銀行存款,你也享受不到資產增值的好處。
房價增值是被CPI往上推的結果,是來自大環境的經濟成長。拿舊房換新房,再拿增值的資金進行理財,這就叫做用資產去生資產,而不是靠每個月的死薪水存錢賺利息。
CPI每年在漲,如果不靠資產本身的增值追上通膨的幅度,就算每年調薪一千元,要調到什麼時候才有能力置產?臺灣目前的實質薪資水平每年都在萎縮,定存不僅沒有利息還要付保管費給銀行,當然只有靠資產(變現)去生資產,才能追得上CPI。
什麼叫理財?這就是理財。許多人都不了解CPI這個火車頭定律,睡千萬元的房子,過著背債的近貧生活。
當銀行持續低利率政策,而你的手上又有一筆資金的時候,總不能把錢放在床底下,隨著CPI增長,讓鈔票逐漸變薄又貶值吧?當然要將現金存放在能夠抵抗CPI的地方,這個時候,債券就是最有保障的選擇,尤其是政府公債。
買股票要看EPS(每股盈餘),買債券就要看殖利率,殖利率越高,獲利的空間越大。股市行情看好的時候,以十幾、二十幾的百分比在進帳,當然沒有人要去買公債,但是當CPI大漲的時候,購買公債反而成為一種穩定有利的投資。
除了房地產和債券,另外能抵抗CPI的就是股票,這不是叫你買空賣空、炒短線,而是長期投資你看好的產業,每年領取穩定的股息和股利,這就是巴菲特一直在強調的「長期持有,投資價值」。買股票要看的是某家公司長期以來的每股獲利盈餘,只要它的EPS大於CPI,就可以長期持有。
為什麼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而不是其他高科技電子產業?重點在於,他選擇的投資對象,是穩定被大眾需要的民生用品,而不是經常暴起暴落的明星產業。買股票是要投資這家公司的「價值」,並且是會被「長期需要」的民生用品──這就是股神教戰手冊的第一課。每年安安穩穩領個幾千元,總比在股海浮沉、身不由己、任人宰割要好太多了。
記住,CPI永遠是往上走,差別只在於漲幅的相對大小而已,今年漲得比去年多,也可能明年漲得比今年少,這種震盪的情形是正常的。
然而,當CPI一段時間持續上漲時,有可能就是通貨膨脹的警訊,當它一段時間漲幅相對縮小時,有可能預告通貨緊縮的來臨,無論通膨或者通縮,CPI絕對不可能下跌。每年不調薪,若不設法使資產增值,CPI就會主動幫你扣薪水。
所以從現在開始,建議你無論任何支出都要有CPI的概念,也就是把貨幣的貶值幅度算進你的消費當中。
假設你今晚和朋友去狂歡,每人分攤1,000元,加上CPI的2.46%,那麼你今晚的花費是1,025元。另外,如果你每個月都在繳信用卡最低還款金額,除了CPI的2.46%之外還要加上循環利息18%,總共是1,204.6元,這才是你這一攤玩樂的實際買單數字。
如果你覺得1,000元的消費多花25元沒什麼,那麼就想想,這輩子能有多少薪資去負擔永遠追趕不上的CPI,除非你有18%的存款優惠利率,或是資產成長率大於CPI。假如你完全沒有CPI和貨幣貶值的概念,就算中樂透,不到10年一樣會被打回原形。
這不是在恐嚇你,而是提醒你,在你的錢還沒有找到能夠抵銷CPI的投資管道之前,最好不要隨便亂花。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