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說謊與情緒
與人的理性思維、推理能力相比,情緒可能是一種不受歡迎的東西,比如我們說一個人不理智、感情用事的時候,就用「情緒化」來形容。人們經常詛咒自己的情緒,希望自己不會生氣、嫉妒、羞愧和憂傷,沒有快樂也沒有悲傷。但這樣一來,你就缺乏了理解他人的能力,你不知道什麼是愛,什麼是恨,也沒有什麼能夠打動你,因為你沒有情緒、沒有悲傷,無法感知這個世界。
雖然情緒會給我們帶來種種麻煩,但是跟其他的非理性偏見相比,比如證實偏見、事後聰明、認知自我偏向、記憶虛構等,即使我們感到不舒服時,情緒也未必是非理性的,情緒把人們連接在一起。比如,儘管我已經察覺到你在說謊,但考慮到你的面子和兩人的情感,雖然我十分惱火,感覺受到了欺騙,但還是沒有拂袖而去,情緒在這裡起到了緩解事態、平息憤怒的作用。
就說謊者而言,與說謊有關的情緒通常有三種:擔心被識破的恐懼感、說謊的罪惡感以及欺騙人的快感。
1.恐懼感
即使一個人深諳言辭之道,在謊言上無懈可擊,但是一旦涉及到情緒,就有可能受其困擾。一個典型的情緒就是謊言被揭穿後的恐懼感。一旦這種擔心湧起,甚至當事人也無法控制,進入自動自發狀態。因為情緒的產生往往是瞬間之事,這樣難免就會露出破綻來。
恐懼感的產生和強弱與謊言戳穿後的成本大小有關。如果說謊的成本和利害關係不大,說謊通常不會產生恐懼感或者產生的恐懼感比較輕微,這時,反而可能使說謊者保持警惕,在言詞上更加小心;如果說謊的風險較大,除非是經過嚴格訓練的說謊者——說謊人的恐懼感往往比較強烈。
恐懼感的強度和欺騙對象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息息相關。一個精明的撒謊如果能事先預感到謊言會被識破,將有利於他做出是否去隱瞞真相的決定,而被騙者是一個弱智的傢伙還是一個智者做出的,對策又是不一樣的。課堂上,老師對傑姆說:「傑姆,你能說一下維尼的錢包是誰撿到的嗎?」儘管老師僅僅只是懷疑傑姆,但傑姆認為自己的行為已經被老師被識破,於是就乖乖地承認了。當老師質問傑姆時,其他的學生心中也會不自覺地產生一定程度上的恐懼感,因為這些無辜者會擔心自己被冤枉。而對於抓謊者來說,摸清撒謊者的這種心態至關重要。因此,不難看出,撒謊者擔心謊言被識破的決定性因素有兩個:一是撒謊者自身的人格特質;二是抓謊者的性格及能力。但是還有兩點因素不得不提,第一點就是撒謊後所要承受的代價,代價越高,恐懼感就會越強,這一點並不難理解。如果一個會危及到撒謊者生命或是否被炒魷魚的謊言,撒謊者的心裡一定會產生不小的波動;再如,同樣是一個謊言,下屬向董事長撒謊和向主管撒謊,情緒反應也是不一樣的。第二點就是被騙對象在騙局中的得失。有的撒謊動機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這也就意味著被騙者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損失,正如一個賬目上做了手腳的商人一定會擔心生意夥伴發覺漏洞。也許撒謊者得到的利益高於被騙者的損失,也許得到的要小於被騙者的損失,這都會影響到撒謊者恐懼心理的強弱。但是,一個經常撒謊的人每次謊言都不會被識破,久而久之,他的擔心被識破的恐懼感也會減弱。正如同經常被抓進警察局的小偷在面對警察的詢問,似乎已經成了家常便飯;一個經常發生外遇的男人,在面對妻子的屢次質問時,逐漸就會顯得平淡無奇;一個常年在官場、商場上混的人,在面對對手的質疑時,總是能大言不慚地撒謊。這就是所謂的撒謊成性,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能夠全身而退,對應該如何應對的「機關」和程序已經司空見慣,所以無需擔心和預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動者希特勒就是一個撒謊成性、恐懼感已經完全弱化的高手。希特勒天大的謊言之所以能夠成功地發揮出足夠的威力,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在於他不需要掩飾任何強烈的情緒而「義正詞嚴」地說出口。而大多數謊言之所以穿幫,就是因為撒謊者壓抑的情緒洩了密。恐懼的情緒越是強烈就越容易以一種不確定的形式暴露謊言。恐懼感可以使謊言變得更加脆弱,不僅能洩露謊言本身的痕跡,還會使撒謊者內心不安而再度犯錯,而希特勒自身是毫無罪惡感可言的。
概而言之,當出現下列條件時,說謊者擔心被識破的恐懼感就會增強:
☆欺騙對象開始起疑。
☆欺騙對象十分精明、很難上當或者地位崇高,十分威嚴。
☆說謊成本過高。
☆說謊者過分擔心自己被識破。
☆說謊者經驗不充分,或者極少說謊。2.罪惡感
說謊者的罪惡感是指一個人說謊時產生的一種情緒感覺,是就說謊本身而言的,與法律上是否有罪無關,也與說謊者說謊的內容無關。它是說謊者自我認識上產生的一種道德困境和不安,比如不忠的妻子在出軌這事上對丈夫撒了謊,會有一種良心上的愧疚。黑客組織「CynoSure Prime」日前破解了全球最大的婚外情網站Ashley Madison的一千多萬用戶賬戶的密碼。破解出的密碼顯示,在該網站註冊的用戶具有很強烈的負罪感。這些用戶使用的密碼包括:this is wrong(這是錯誤的)、why are you doing this(為什麼要這樣做)、I think I love my wife(我想我是愛自己的妻子)、I should not be doing this(我不應該這樣做)、what the hell am doing(我究竟是在幹什麼),cheaters never prosper(騙子從來沒有好下場)。
與擔心被識破的恐懼感類似,罪惡感也有大小強弱之分。一般說來,道德感高的人說謊時極易產生罪惡感,特別是看著自己的欺騙對象因為自己的謊言而造成損失時,罪惡感就會加重。但是他在決定撒謊時,往往意識不到會造成如此大的良心不安。換而言之,撒謊者低估了罪惡感。隨著時間的發展,撒謊造成的後果越來越嚴重,而當事人甚至為了掩蓋前一個謊言而接二連三地製造更多的謊言,問題也就越來越嚴重——撒謊者的罪惡感也會越來越嚴重。
撒謊是否產會生罪惡感以及罪惡感的強弱與撒謊的性質直接關係。有些情況下,撒謊似乎是允許的,無論是從法律意義上還是在道德層面上,因為撒謊者可以拿某種明確的社會規範和價值觀來為自己開脫或是做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被西方尊稱為「醫學之父」、歐洲醫學奠基人的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立下的行醫誓言中就沒有規定醫生必須對患者說出實情。因為醫生對於病人,有些謊言是合情合理的,是對病人有利的,不僅可以減少病人生理上不必要的疼痛,還可以免除病人心理上的恐懼。所以,撒謊的醫生不會因此而產生罪惡感,而這種謊言也會得到社會的認同。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境,在這種情況下撒謊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反言之,誠實可能會造成一種罪惡感。當你的朋友正在減肥時,詢問你她是否瘦了一些,事實上她的身體沒有絲毫的變化,但是此時你要說出實情,可能會打擊對方的積極性,尤其對一個好面子的女孩來說。這時如果你選擇撒謊,朋友聽了會很高興,會繼續堅持下去。這種性質的撒謊,既不會讓說謊者產生罪惡感,也不會讓對方受到損失,反而能對欺騙對象產生積極的作用。可是,也許有人會說:「我根本就不能忍受撒謊,我不能對一個沒有減肥的朋友說他瘦了!」在是否瘦的問題上,你確實沒有撒謊,但可能隱藏著另一個問題。關於這一點,法國著名心理分析師若拉爾.婁萬(Gerard Louvain)解釋得很有意思:「這表明你不會在真理面前退縮,你的話揭示了你想變成超人的願望,並經常隱藏著一種很強的攻擊性。」你以誠實為藉口,曲折地對朋友攤牌,「真誠」地進行謀殺。你的朋友可能會因此放棄減肥,繼續暴飲暴食,也不再堅持完美的運動計劃,甚至因為鬱鬱寡歡而自殺了。你聽到這個消息以後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呢?會不會產生罪惡感呢?這種情況下的誠實實際上就是一種變相的撒謊。當然,這是一種極端的推論,在實際生活中並不存在一個人因為誠實而自殺的例子。總之,我們必須分清罪惡感的來源,即道德的評價。而道德評價的底線要基於兩個方面作為標準:①固有的、被大眾認可的社會規範和行為準則,逾越了要受到譴責;②無論是窮凶極惡的罪犯還是家財萬貫的富豪,地位儘管有高低,但每個人心中都應有一個支撐自己言行的道德底線。
一般情況下,在出現下述條件時,說謊者的罪惡感就會加重:
☆說謊者道德感強。
☆說謊者和欺騙對象熟悉,尤其是自己幫助過或者特別信賴自己的人。
☆謊言騙局會導致欺騙對象損失過大。
☆說謊者平時很少說謊,或者很長一段時間已經不說謊了。3.快感
欺騙後的恐懼心理和罪惡感會使謊言露出破綻,會產生一種消極的情緒,但這種情緒並非一直延續。撒謊者克服了恐懼感和罪惡感後,就會產生快感,即一種積極的情緒。比如打牌時欺騙對手的伎倆得逞、戰爭中誘使敵方上當等,說謊會被視為一種良好的成就。或者說完謊還不清楚謊言是否奏效,但沒被揭穿,說謊者就會產生一種終於說完了的興奮和滿足。
撒謊所產生的快感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人撒謊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目的達到後就會得意忘形、沾沾自喜;另一種人撒謊並非是為贏得某種利益,僅僅是為了享受得到成功欺騙他人後的成就感,目的達成後神經進入興奮狀態的感覺會讓他樂此不疲。但是,其中的快感也有強弱之分,而且是複雜的。如果成功欺騙產生了快感,但又夾雜著擔心被識破的恐懼感、內心的自責,那麼,快感很快就會蕩然無存。而有的人成功欺騙別人後興奮不已,會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很想拿出來與別人分享,以至在某些言行上穿幫。比如小偷可能會向旅途中坐在一起的陌生人炫耀自己曾經的壯舉,如何成功地製造了一連串的偷盜事件,殊不知這個陌生人可能就是警察;罪犯可能會和密友分享自己如何巧設連環計而竊取了公司的機密,但她的密友卻將此事錄了音,如此等等,都是撒謊者的虛榮心在作怪。
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撒謊之所以能給人帶來快感,還源於其中存在失敗和挑戰的風險。倘若是任何一個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如識別廣告牌上的字、懂得交通規則等平淡無奇的事情,就不會給人帶來任何快感,而成功地從便利店裡偷出東西,則一定會產生快感,因為這並非一般人能做到的。對於當事者,他通過精心策劃,經歷幾道監控而將未付賬的商品帶出後,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他不會有任何擔心被發現後的恐懼感,他會以便利店本來就是個暴利行業等理由來消除自身的罪惡感。而這種僥倖的心態會更加激發他的下一次行動,會從超市中偷出更多、更大的商品,本來遮遮掩掩的動作可能會減少,恐懼感也會減輕,在數次都成功後,這種快感就會挑起他更加囂張的行為。但是,這個聰明的傢伙可能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快感已使他的偷竊行為露出了很大破綻,將被警察抓個現行。因此,挑戰和失敗的風險是決定快感程度的重要因素。如果欺騙的對象是一個被人們認為根本就不會上當受騙的傢伙,挑戰指數很高,結果成功了,那麼,得到的快感會非常高;若是撒謊者的同事、朋友知道他的計劃即將實現,或對他的得逞大加讚賞,都會增加撒謊者的快感程度。對於那些高明的商人、政治家來說,有時他們即使是勝券在握,也會運用假象誤導對手在心理上形成快感,以致他得意忘形後放鬆警惕。所以,商人和政治家的陰謀就得逞了。
說謊的快感和下述情形有關:
☆欺騙對象難以欺騙。
☆說謊充滿正當性,欺騙能獲得巨大利益,或被視為榮譽之事,比如戰爭中誘使敵方上當。
☆說謊難度巨大,充滿挑戰性。
☆說謊這一過程,有很多關注者。
與人的理性思維、推理能力相比,情緒可能是一種不受歡迎的東西,比如我們說一個人不理智、感情用事的時候,就用「情緒化」來形容。人們經常詛咒自己的情緒,希望自己不會生氣、嫉妒、羞愧和憂傷,沒有快樂也沒有悲傷。但這樣一來,你就缺乏了理解他人的能力,你不知道什麼是愛,什麼是恨,也沒有什麼能夠打動你,因為你沒有情緒、沒有悲傷,無法感知這個世界。
雖然情緒會給我們帶來種種麻煩,但是跟其他的非理性偏見相比,比如證實偏見、事後聰明、認知自我偏向、記憶虛構等,即使我們感到不舒服時,情緒也未必是非理性的,情緒把人們連接在一起。比如,儘管我已經察覺到你在說謊,但考慮到你的面子和兩人的情感,雖然我十分惱火,感覺受到了欺騙,但還是沒有拂袖而去,情緒在這裡起到了緩解事態、平息憤怒的作用。
就說謊者而言,與說謊有關的情緒通常有三種:擔心被識破的恐懼感、說謊的罪惡感以及欺騙人的快感。
1.恐懼感
即使一個人深諳言辭之道,在謊言上無懈可擊,但是一旦涉及到情緒,就有可能受其困擾。一個典型的情緒就是謊言被揭穿後的恐懼感。一旦這種擔心湧起,甚至當事人也無法控制,進入自動自發狀態。因為情緒的產生往往是瞬間之事,這樣難免就會露出破綻來。
恐懼感的產生和強弱與謊言戳穿後的成本大小有關。如果說謊的成本和利害關係不大,說謊通常不會產生恐懼感或者產生的恐懼感比較輕微,這時,反而可能使說謊者保持警惕,在言詞上更加小心;如果說謊的風險較大,除非是經過嚴格訓練的說謊者——說謊人的恐懼感往往比較強烈。
恐懼感的強度和欺騙對象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息息相關。一個精明的撒謊如果能事先預感到謊言會被識破,將有利於他做出是否去隱瞞真相的決定,而被騙者是一個弱智的傢伙還是一個智者做出的,對策又是不一樣的。課堂上,老師對傑姆說:「傑姆,你能說一下維尼的錢包是誰撿到的嗎?」儘管老師僅僅只是懷疑傑姆,但傑姆認為自己的行為已經被老師被識破,於是就乖乖地承認了。當老師質問傑姆時,其他的學生心中也會不自覺地產生一定程度上的恐懼感,因為這些無辜者會擔心自己被冤枉。而對於抓謊者來說,摸清撒謊者的這種心態至關重要。因此,不難看出,撒謊者擔心謊言被識破的決定性因素有兩個:一是撒謊者自身的人格特質;二是抓謊者的性格及能力。但是還有兩點因素不得不提,第一點就是撒謊後所要承受的代價,代價越高,恐懼感就會越強,這一點並不難理解。如果一個會危及到撒謊者生命或是否被炒魷魚的謊言,撒謊者的心裡一定會產生不小的波動;再如,同樣是一個謊言,下屬向董事長撒謊和向主管撒謊,情緒反應也是不一樣的。第二點就是被騙對象在騙局中的得失。有的撒謊動機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這也就意味著被騙者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損失,正如一個賬目上做了手腳的商人一定會擔心生意夥伴發覺漏洞。也許撒謊者得到的利益高於被騙者的損失,也許得到的要小於被騙者的損失,這都會影響到撒謊者恐懼心理的強弱。但是,一個經常撒謊的人每次謊言都不會被識破,久而久之,他的擔心被識破的恐懼感也會減弱。正如同經常被抓進警察局的小偷在面對警察的詢問,似乎已經成了家常便飯;一個經常發生外遇的男人,在面對妻子的屢次質問時,逐漸就會顯得平淡無奇;一個常年在官場、商場上混的人,在面對對手的質疑時,總是能大言不慚地撒謊。這就是所謂的撒謊成性,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能夠全身而退,對應該如何應對的「機關」和程序已經司空見慣,所以無需擔心和預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動者希特勒就是一個撒謊成性、恐懼感已經完全弱化的高手。希特勒天大的謊言之所以能夠成功地發揮出足夠的威力,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在於他不需要掩飾任何強烈的情緒而「義正詞嚴」地說出口。而大多數謊言之所以穿幫,就是因為撒謊者壓抑的情緒洩了密。恐懼的情緒越是強烈就越容易以一種不確定的形式暴露謊言。恐懼感可以使謊言變得更加脆弱,不僅能洩露謊言本身的痕跡,還會使撒謊者內心不安而再度犯錯,而希特勒自身是毫無罪惡感可言的。
概而言之,當出現下列條件時,說謊者擔心被識破的恐懼感就會增強:
☆欺騙對象開始起疑。
☆欺騙對象十分精明、很難上當或者地位崇高,十分威嚴。
☆說謊成本過高。
☆說謊者過分擔心自己被識破。
☆說謊者經驗不充分,或者極少說謊。2.罪惡感
說謊者的罪惡感是指一個人說謊時產生的一種情緒感覺,是就說謊本身而言的,與法律上是否有罪無關,也與說謊者說謊的內容無關。它是說謊者自我認識上產生的一種道德困境和不安,比如不忠的妻子在出軌這事上對丈夫撒了謊,會有一種良心上的愧疚。黑客組織「CynoSure Prime」日前破解了全球最大的婚外情網站Ashley Madison的一千多萬用戶賬戶的密碼。破解出的密碼顯示,在該網站註冊的用戶具有很強烈的負罪感。這些用戶使用的密碼包括:this is wrong(這是錯誤的)、why are you doing this(為什麼要這樣做)、I think I love my wife(我想我是愛自己的妻子)、I should not be doing this(我不應該這樣做)、what the hell am doing(我究竟是在幹什麼),cheaters never prosper(騙子從來沒有好下場)。
與擔心被識破的恐懼感類似,罪惡感也有大小強弱之分。一般說來,道德感高的人說謊時極易產生罪惡感,特別是看著自己的欺騙對象因為自己的謊言而造成損失時,罪惡感就會加重。但是他在決定撒謊時,往往意識不到會造成如此大的良心不安。換而言之,撒謊者低估了罪惡感。隨著時間的發展,撒謊造成的後果越來越嚴重,而當事人甚至為了掩蓋前一個謊言而接二連三地製造更多的謊言,問題也就越來越嚴重——撒謊者的罪惡感也會越來越嚴重。
撒謊是否產會生罪惡感以及罪惡感的強弱與撒謊的性質直接關係。有些情況下,撒謊似乎是允許的,無論是從法律意義上還是在道德層面上,因為撒謊者可以拿某種明確的社會規範和價值觀來為自己開脫或是做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被西方尊稱為「醫學之父」、歐洲醫學奠基人的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立下的行醫誓言中就沒有規定醫生必須對患者說出實情。因為醫生對於病人,有些謊言是合情合理的,是對病人有利的,不僅可以減少病人生理上不必要的疼痛,還可以免除病人心理上的恐懼。所以,撒謊的醫生不會因此而產生罪惡感,而這種謊言也會得到社會的認同。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境,在這種情況下撒謊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反言之,誠實可能會造成一種罪惡感。當你的朋友正在減肥時,詢問你她是否瘦了一些,事實上她的身體沒有絲毫的變化,但是此時你要說出實情,可能會打擊對方的積極性,尤其對一個好面子的女孩來說。這時如果你選擇撒謊,朋友聽了會很高興,會繼續堅持下去。這種性質的撒謊,既不會讓說謊者產生罪惡感,也不會讓對方受到損失,反而能對欺騙對象產生積極的作用。可是,也許有人會說:「我根本就不能忍受撒謊,我不能對一個沒有減肥的朋友說他瘦了!」在是否瘦的問題上,你確實沒有撒謊,但可能隱藏著另一個問題。關於這一點,法國著名心理分析師若拉爾.婁萬(Gerard Louvain)解釋得很有意思:「這表明你不會在真理面前退縮,你的話揭示了你想變成超人的願望,並經常隱藏著一種很強的攻擊性。」你以誠實為藉口,曲折地對朋友攤牌,「真誠」地進行謀殺。你的朋友可能會因此放棄減肥,繼續暴飲暴食,也不再堅持完美的運動計劃,甚至因為鬱鬱寡歡而自殺了。你聽到這個消息以後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呢?會不會產生罪惡感呢?這種情況下的誠實實際上就是一種變相的撒謊。當然,這是一種極端的推論,在實際生活中並不存在一個人因為誠實而自殺的例子。總之,我們必須分清罪惡感的來源,即道德的評價。而道德評價的底線要基於兩個方面作為標準:①固有的、被大眾認可的社會規範和行為準則,逾越了要受到譴責;②無論是窮凶極惡的罪犯還是家財萬貫的富豪,地位儘管有高低,但每個人心中都應有一個支撐自己言行的道德底線。
一般情況下,在出現下述條件時,說謊者的罪惡感就會加重:
☆說謊者道德感強。
☆說謊者和欺騙對象熟悉,尤其是自己幫助過或者特別信賴自己的人。
☆謊言騙局會導致欺騙對象損失過大。
☆說謊者平時很少說謊,或者很長一段時間已經不說謊了。3.快感
欺騙後的恐懼心理和罪惡感會使謊言露出破綻,會產生一種消極的情緒,但這種情緒並非一直延續。撒謊者克服了恐懼感和罪惡感後,就會產生快感,即一種積極的情緒。比如打牌時欺騙對手的伎倆得逞、戰爭中誘使敵方上當等,說謊會被視為一種良好的成就。或者說完謊還不清楚謊言是否奏效,但沒被揭穿,說謊者就會產生一種終於說完了的興奮和滿足。
撒謊所產生的快感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人撒謊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目的達到後就會得意忘形、沾沾自喜;另一種人撒謊並非是為贏得某種利益,僅僅是為了享受得到成功欺騙他人後的成就感,目的達成後神經進入興奮狀態的感覺會讓他樂此不疲。但是,其中的快感也有強弱之分,而且是複雜的。如果成功欺騙產生了快感,但又夾雜著擔心被識破的恐懼感、內心的自責,那麼,快感很快就會蕩然無存。而有的人成功欺騙別人後興奮不已,會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很想拿出來與別人分享,以至在某些言行上穿幫。比如小偷可能會向旅途中坐在一起的陌生人炫耀自己曾經的壯舉,如何成功地製造了一連串的偷盜事件,殊不知這個陌生人可能就是警察;罪犯可能會和密友分享自己如何巧設連環計而竊取了公司的機密,但她的密友卻將此事錄了音,如此等等,都是撒謊者的虛榮心在作怪。
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撒謊之所以能給人帶來快感,還源於其中存在失敗和挑戰的風險。倘若是任何一個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如識別廣告牌上的字、懂得交通規則等平淡無奇的事情,就不會給人帶來任何快感,而成功地從便利店裡偷出東西,則一定會產生快感,因為這並非一般人能做到的。對於當事者,他通過精心策劃,經歷幾道監控而將未付賬的商品帶出後,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他不會有任何擔心被發現後的恐懼感,他會以便利店本來就是個暴利行業等理由來消除自身的罪惡感。而這種僥倖的心態會更加激發他的下一次行動,會從超市中偷出更多、更大的商品,本來遮遮掩掩的動作可能會減少,恐懼感也會減輕,在數次都成功後,這種快感就會挑起他更加囂張的行為。但是,這個聰明的傢伙可能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快感已使他的偷竊行為露出了很大破綻,將被警察抓個現行。因此,挑戰和失敗的風險是決定快感程度的重要因素。如果欺騙的對象是一個被人們認為根本就不會上當受騙的傢伙,挑戰指數很高,結果成功了,那麼,得到的快感會非常高;若是撒謊者的同事、朋友知道他的計劃即將實現,或對他的得逞大加讚賞,都會增加撒謊者的快感程度。對於那些高明的商人、政治家來說,有時他們即使是勝券在握,也會運用假象誤導對手在心理上形成快感,以致他得意忘形後放鬆警惕。所以,商人和政治家的陰謀就得逞了。
說謊的快感和下述情形有關:
☆欺騙對象難以欺騙。
☆說謊充滿正當性,欺騙能獲得巨大利益,或被視為榮譽之事,比如戰爭中誘使敵方上當。
☆說謊難度巨大,充滿挑戰性。
☆說謊這一過程,有很多關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