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獄累犯在出獄後的五年內,再度進牢的機率是百分之八十三,我想不會是因為食物很美味、運動很有趣,所以罪犯等不及要回牢裡。我認為原因在於人很難改變。我談這個可以連談幾個小時,不過單說你的人格、價值觀、道德操守,還有你的想法大多是你在七歲前發展出來的,應該就已足夠——偉大的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曾說,人格是在兩歲到七歲間創造出來並變得完整。
但不要灰心,我相信人雖非常難以改變心態,可是我們有能力學習——你越努力應用所學,越能培養更好的心態。
最能為你效勞,結合向外和成長導向這兩個層面的,便是成果導向心態。抱持向外心態,知道自己的決定將如何影響到其他人很重要,你無法在不考慮到別人的情況下維持健康又富有成效的心態。
同時,注重成長的心態會維持你的動力,讓你相信自己只要夠努力,沒有什麼事情辦不到;成果導向心態會幫助你變得樂觀,提醒你基因和才華僅占成功非常小的部分。
結合成長心態和向外心態就成為成果導向心態,這是會讓你把最後成果放在心裡的心態。它也會幫助你在遭逢挫折時維持正能量,儘管心情免不了沮喪,卻不會因此失去動力。一如成長心態,成果導向心態會幫助你從錯誤中學習,不只如此,它還能幫助你利用那些教訓追求你的目標。
不打仗就不會輸
你會在勝算不大時打一場艱難的戰役嗎?你要是相信自己會贏,你就會去打。你會因為自己居住的州被封閉了這種蠢事受騙上當嗎?兩件事情答案是一樣的:無論仔細去想,事情看起來有多不可思議,你要是相信,你就會上當。凱薩大帝(Julius Caesar)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人們會一廂情願的相信自己所希望成真的事情。」
不幸的是,有些人選擇在不應該相信的時候相信,如同以下這個笑話中的鸚鵡——
從前,有位魔術師在加勒比海的輪船上工作,由於每週的觀眾都是不同的人,所以魔術師一次又一次施展同樣的把戲。
但是,船長的鸚鵡看表演看了那麼久,早已摸清魔術師的每個把戲。牠開始在演出中大叫:「看,那不是同一頂帽子!」「瞧,他把花藏在桌下!」「嘿,為什麼所有的卡片都是黑桃A?」魔術師氣瘋了,卻對鸚鵡無計可施,牠畢竟是船長的寵物。有一天發生事故,船沉入海裡,魔術師抓著浮木漂浮在海中央,只有鸚鵡在他旁邊。人與鸚鵡嫌惡的彼此互瞪,誰都不願意先開口跟對方說話。經過漫長的一週,鸚鵡終於說:「好吧,我放棄。你到底對船做了什麼?」
這個故事清楚的指出,信念和現實毫無關係。相反的,信念就像這句諺語說的:「不論你認為自己行或不行,你都是對的。」這是好事——意味著我們隨時可以改變或更換信念,為達成目標所需的自信提供支持。
不久前,我在大寶森節(Thaipusam)期間造訪新加坡。大寶森節是印度的傳統節慶,信徒紛紛表達他們的感恩之情,並為了他們的罪過贖罪。在祭典中,我看著來自各行各業的信徒把又長又細的銀針放進嘴裡,穿透皮膚,再從臉頰刺穿出來。令人驚訝的是,數百個穿刺的人中竟沒有一個人流血!這是信念對人生能產生何等力量的另一個例子,那是一股顯然連受傷流血這樣的身體功能都能控制的強大力量。
試想如果能駕馭自己的信念到這種程度,我們能成就些什麼?你能改善你的心態嗎?如果你有這種控制力,要改變心態去達成目標是易如反掌。小聯盟棒球隊有個年輕男孩就曾有過這樣的信念——當時有個晚到的人問男孩比分,男孩微笑著回答:「我們落後了,現在是十四比零。」「真的假的?」晚到的人說:「可是你們看來不是很灰心。」「灰心?」男孩一臉困惑:「為什麼我們要灰心?還沒輪到我們揮棒出擊呢!」
成長心態
史丹佛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是研究心態最有名的人之一。她很好奇且想了解人類因應失敗的方式。
於是她從研究小孩著手,她向他們提出了困難的謎題——一位十歲男孩坐下來,摩拳擦掌,說道:「我喜歡接受挑戰。」另一位學生則睥睨的說:「我倒希望這對我來說是個挑戰。」一位學生願意全力以赴,另一位則認為謎題不值得耗費他的精力;一位願意嘗試,另一位絲毫不感興趣。
杜維克開始好奇人類的特質是與生俱來?還是可藉後天的努力來改善表現?心理學家數十年來一直對「才華相對於努力」的問題感到困擾。一九七○年代,當我還是研究所的學生時,我們研究天性與後天栽培的相對性。當時的信念是「天分和能力是天生的,僅能微幅的改善」。普遍的想法為——你的天分囊括你的能力和你以後的成功之百分之八十,另外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潛能,則和你怎麼利用你的天分有關——杜維克顛覆了這個概念。
我們甚至找到方法來測量你的潛能,其中一個是智商測驗。今日大多數人認為智商是無可改變的學習能力,就連現代文獻也描述智商是不能增長的固定特質。
創造智商這個概念的阿爾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是法國心理學家,他在二十世紀初期的巴黎做研究,想找出沒有因為巴黎公共學校體系受惠的小孩——他想了解哪些孩子在新的教育計畫中表現會變好,以幫助孩子回到正軌。
我念高二時曾對我的歷史班很反感,在忍受了一個月之後,我去找高中的輔導老師,要求換班。她說除了資優班外,其他的班級都額滿了,她還說我做過的測驗顯示智商還不足以進入資優班。我再次告訴她我有多麼不喜歡那個班,最後她不得不讓我再做一份限時三小時的新版智商測驗。
我很受挫,但還是拿著測驗卷心不甘情不願的回到我的無聊課堂。隔天,輔導老師把我叫進她的辦公室,一臉震驚——她說我的得分是第九十九個百分位數!她從未看過有人的智商會進步。但令她欣喜若狂的主要原因是——學校會因為找到高智商的學生而得到更多的獎助金。問題只在於,他們很少給學生測驗兩次。
智商也會創造一個自我形象,影響你怎麼過你的生活。它可以決定你的目標、事業,甚至是你認為自己有能力成就之事。你能想像那些得知自己的平均智商不夠高,因此不足以進入醫學或工程學系的小孩的心情嗎?
如何重建心態?
在這本書裡,我們討論到的許多領域都有可能大幅改善你的生活。心態會影響你的每一個行動、想法、言語和體驗。我們會談心態為何如此重要,也會讓你理解到自己現在抱持的是何種心態;我們會談心態是從哪裡來的,它是怎麼影響和衝擊到你經歷的每件事,甚至讓你對事情產生偏見;我們也談向內和向外心態的差異。向內心態的人只想著自己,向外心態的人則會思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對心態的研究大多來自史丹佛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她將心態分類為定型心態和成長心態。定型心態的人認為自己的天分和能力有限;成長心態的人則認為成功與否主要是看自己有多麼努力。後者不把挫折看成限制,而是可用來克服往後類似障礙的學習經驗。
你在本書中將學到,智商不是內建好的。那只是對你在某一時刻的學習能力所做之衡量。你一定要知道的重點是——你現在的智商不會限制你未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智商只是你此刻的能力指標。
從所有這些研究中,我將幫你發展出新的心態,一個成果導向心態。我將幫你培養一個你可以使用、不會限制自己,反而會創造新思考方式的心態,一個以「凡是你想要的事物都能創造出來」的信念為本的心態。我將協助你建立成果導向的新心態,幫你重建你的認知和思考方式。透過內容(Content)和情境重建(Context Recasting);也會協助你改變你的情緒、行為和記憶,將它們轉變成有利於你想要擁有的心態。
人都是從自己的參考架構去看這個世界的。問一隻魚牠居住的水中溫度如何,牠不可能答得出來,因為牠沒有可以比較的事物。如果不先幫你改掉那些對你心態無用的信念,要改變你的心態會很困難;但如果你把我對創造改變的建議付諸實踐,事情就會簡單多了。有些自我侷限的信念是學來的,你甚至學會如何失敗,包括習得無助、對批評的高敏感度,以及隨著年紀增長而產生的學習抗拒。
我將教給你新的、發展成果導向心態的訣竅。你將學到如何用卓越圈(Resource Circle)之類的技巧來強化自己的心態,透過後設模式(Meta-Patterns)來改變思維,並運用切割和結果(Slicing and Outcomes)來創造和達成你的目標。
你曾經在想要改變人生的時候被轉移注意力嗎?你的新年新希望是否僅持續了幾週?不瞞你說,我也跟你一樣。我需要特別的策略來避免自己拖延,有時還得避免灰心喪志。因此,我將協助你擬定一份行為契約,用以打造你新的成果導向心態。為了獎勵你忠於自己的日常約定,我將準備你給自己的獎勵。此外,你的心態也會對大腦造成衝擊,這不只跟思考方式有關,心態會真正改變大腦的結構。事實上,你越是煩躁,越會改變大腦的生理狀況,使它變得更加負面。你的大腦通路儼然是一條堵塞的高速公路,害你左思右想得更厲害。為了克服這一點,我們會應用幾個包括打斷模式的技巧,以正面心態取代負面念頭,並前後連貫的提醒你檢視自己的思緒,是否對你想要養成的心態有幫助。我們也會談到很多偉大領導者的心態,討論他們的思考方式,不僅僅是他們,還有他們帶出來的人。我們將把焦點放在讓你可以發展出特定心態的技巧,包括如何進行談判。
最後,我們將談談如何幫助其他人發展出正面的心態——你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創造美好的心態,不過不是用誇獎的方式;相反的,你必須把焦點放在鼓勵他們的努力。這將幫助他們透過努力發展出對獲得成就的熱愛,而不會因為他們是什麼人就期待自己會成功。
我們也將看到我們能怎麼透過連續漸進(Successive Approximation)和行為塑造(Behavior Shaping),去幫助別人發展出這個成果導向的新心態。你可以看到海洋公園的訓練師用同樣的技巧,在殺人鯨、海獺和海豹的身上,創造出令人驚喜的技藝。
最後,我們會證明你的才華和能力與你成功與否沒有多少關係。有了新的成果導向心態,你將能更有效的克服障礙,將挫折視作學習經驗。我們也會討論傲慢和自戀的心態,許多國家都曾有過集體的優越心態,因為這份錯誤的優越感,他們現在全都垮台了。
卓越圈與豐資心態
要轉變為成果導向心態很難,雖然我們會成長,不過要改變自己和自己的核心人格卻幾乎不可能。你現在大概在想,既然無法改變,那又何必聽我說什麼發展更好的心態?但你能夠學習,困難的是貫徹始終,還有執行你所渴望的事的勇氣和自律。
處理焦慮和習得無助有個技巧是使用卓越圈。
只要專注在自己曾大獲成功的某段時間或事件上就好,譬如:贏得一場體育競賽,或是發表一場優秀的演說,或是贏得一個獎項。先在心中想像在地板上畫一個圓圈,現在試著回想過去的成功事件,在心裡看到它,像是人在現場一樣聽到周遭的聲音,試著召喚出那件事發生時曾有過的感受。
當你確信你已盡可能重溫那件事,邁出一步走進那個想像的圓圈,然後走出來,重複這個練習,回想那件事當下的聲音、畫面和感受。現在再做一次,但不要動用那三個感官,只是踏進那個圈子,你應該一踏進圈子就能立刻開啟同樣的勝利感受,這叫作豐資心態(Resource State)。
我最近跟一個男人談話,他說體重過重讓他心情很不好,他對自己的耐性和信念也已經到了盡頭,整個人十分焦慮。當他使用卓越圈的技巧,在心裡想像地上畫了個圈,然後踏進去,結果不僅壓力下降,正面信念和心態也都獲得了增強。他成功控制他的焦慮,最後達成了減重的目標。最強大的教練、商業人士、運動員、專業人士和科學家,是會適時且潛意識的開啟有效心態,進入強大豐資心態的人。許多人儘管在人生中有過可怕的遭遇,可能是生病、破產、家庭問題或其他悲劇,依然能做到這一點,他們啟動心靈強大的機制,讓自己維持在成功的豐資心態中。卓越圈是一種心理狀態,你只要踏入便能進入豐資心態,你也可以藉由觀看和聆聽激勵人心的演說影片這類行動來觸及豐資心態。
通常在美式足球賽前,國家美式足球聯盟球員會大力敲擊彼此的肩墊,我原以為這是一種檢查墊子的方式,直到我學到卓越圈才恍然大悟。不過事實上,球員得到動力和進入致勝心態最快的方式,是在比賽前圍成一圈時的隊呼。
紐澳良聖人隊(New Orleans Saints)的德魯.布里斯(Drew Brees)是唯一會帶領大家做這種隊呼的四分衛,這會迅速且大大提振球隊的精神,而聖人隊正是國家美式足球聯盟起跑速度最快的球隊之一。你也可以如這些國家美式足球聯盟球員所做的,用豐資心態來創造自己的心態。
我在當職業網球選手時用過的豐資心態是發球前彈球。我在第一次發球前都會不多不少讓球彈跳兩次,第二次發球則只彈跳一次,你可能以為這不過是一種迷信,但這種簡單的行動可以讓我進入自信心態。
職業網球選手納達爾(Rafael Nadal)也有屬於他自己的豐資心態—他在發球前總會把頭髮往兩耳後塞,這是迷信還是豐資心態?一個電視啤酒廣告曾說:「如果沒用,那就只是迷信了。」
但不要灰心,我相信人雖非常難以改變心態,可是我們有能力學習——你越努力應用所學,越能培養更好的心態。
最能為你效勞,結合向外和成長導向這兩個層面的,便是成果導向心態。抱持向外心態,知道自己的決定將如何影響到其他人很重要,你無法在不考慮到別人的情況下維持健康又富有成效的心態。
同時,注重成長的心態會維持你的動力,讓你相信自己只要夠努力,沒有什麼事情辦不到;成果導向心態會幫助你變得樂觀,提醒你基因和才華僅占成功非常小的部分。
結合成長心態和向外心態就成為成果導向心態,這是會讓你把最後成果放在心裡的心態。它也會幫助你在遭逢挫折時維持正能量,儘管心情免不了沮喪,卻不會因此失去動力。一如成長心態,成果導向心態會幫助你從錯誤中學習,不只如此,它還能幫助你利用那些教訓追求你的目標。
不打仗就不會輸
你會在勝算不大時打一場艱難的戰役嗎?你要是相信自己會贏,你就會去打。你會因為自己居住的州被封閉了這種蠢事受騙上當嗎?兩件事情答案是一樣的:無論仔細去想,事情看起來有多不可思議,你要是相信,你就會上當。凱薩大帝(Julius Caesar)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人們會一廂情願的相信自己所希望成真的事情。」
不幸的是,有些人選擇在不應該相信的時候相信,如同以下這個笑話中的鸚鵡——
從前,有位魔術師在加勒比海的輪船上工作,由於每週的觀眾都是不同的人,所以魔術師一次又一次施展同樣的把戲。
但是,船長的鸚鵡看表演看了那麼久,早已摸清魔術師的每個把戲。牠開始在演出中大叫:「看,那不是同一頂帽子!」「瞧,他把花藏在桌下!」「嘿,為什麼所有的卡片都是黑桃A?」魔術師氣瘋了,卻對鸚鵡無計可施,牠畢竟是船長的寵物。有一天發生事故,船沉入海裡,魔術師抓著浮木漂浮在海中央,只有鸚鵡在他旁邊。人與鸚鵡嫌惡的彼此互瞪,誰都不願意先開口跟對方說話。經過漫長的一週,鸚鵡終於說:「好吧,我放棄。你到底對船做了什麼?」
這個故事清楚的指出,信念和現實毫無關係。相反的,信念就像這句諺語說的:「不論你認為自己行或不行,你都是對的。」這是好事——意味著我們隨時可以改變或更換信念,為達成目標所需的自信提供支持。
不久前,我在大寶森節(Thaipusam)期間造訪新加坡。大寶森節是印度的傳統節慶,信徒紛紛表達他們的感恩之情,並為了他們的罪過贖罪。在祭典中,我看著來自各行各業的信徒把又長又細的銀針放進嘴裡,穿透皮膚,再從臉頰刺穿出來。令人驚訝的是,數百個穿刺的人中竟沒有一個人流血!這是信念對人生能產生何等力量的另一個例子,那是一股顯然連受傷流血這樣的身體功能都能控制的強大力量。
試想如果能駕馭自己的信念到這種程度,我們能成就些什麼?你能改善你的心態嗎?如果你有這種控制力,要改變心態去達成目標是易如反掌。小聯盟棒球隊有個年輕男孩就曾有過這樣的信念——當時有個晚到的人問男孩比分,男孩微笑著回答:「我們落後了,現在是十四比零。」「真的假的?」晚到的人說:「可是你們看來不是很灰心。」「灰心?」男孩一臉困惑:「為什麼我們要灰心?還沒輪到我們揮棒出擊呢!」
成長心態
史丹佛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是研究心態最有名的人之一。她很好奇且想了解人類因應失敗的方式。
於是她從研究小孩著手,她向他們提出了困難的謎題——一位十歲男孩坐下來,摩拳擦掌,說道:「我喜歡接受挑戰。」另一位學生則睥睨的說:「我倒希望這對我來說是個挑戰。」一位學生願意全力以赴,另一位則認為謎題不值得耗費他的精力;一位願意嘗試,另一位絲毫不感興趣。
杜維克開始好奇人類的特質是與生俱來?還是可藉後天的努力來改善表現?心理學家數十年來一直對「才華相對於努力」的問題感到困擾。一九七○年代,當我還是研究所的學生時,我們研究天性與後天栽培的相對性。當時的信念是「天分和能力是天生的,僅能微幅的改善」。普遍的想法為——你的天分囊括你的能力和你以後的成功之百分之八十,另外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潛能,則和你怎麼利用你的天分有關——杜維克顛覆了這個概念。
我們甚至找到方法來測量你的潛能,其中一個是智商測驗。今日大多數人認為智商是無可改變的學習能力,就連現代文獻也描述智商是不能增長的固定特質。
創造智商這個概念的阿爾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是法國心理學家,他在二十世紀初期的巴黎做研究,想找出沒有因為巴黎公共學校體系受惠的小孩——他想了解哪些孩子在新的教育計畫中表現會變好,以幫助孩子回到正軌。
我念高二時曾對我的歷史班很反感,在忍受了一個月之後,我去找高中的輔導老師,要求換班。她說除了資優班外,其他的班級都額滿了,她還說我做過的測驗顯示智商還不足以進入資優班。我再次告訴她我有多麼不喜歡那個班,最後她不得不讓我再做一份限時三小時的新版智商測驗。
我很受挫,但還是拿著測驗卷心不甘情不願的回到我的無聊課堂。隔天,輔導老師把我叫進她的辦公室,一臉震驚——她說我的得分是第九十九個百分位數!她從未看過有人的智商會進步。但令她欣喜若狂的主要原因是——學校會因為找到高智商的學生而得到更多的獎助金。問題只在於,他們很少給學生測驗兩次。
智商也會創造一個自我形象,影響你怎麼過你的生活。它可以決定你的目標、事業,甚至是你認為自己有能力成就之事。你能想像那些得知自己的平均智商不夠高,因此不足以進入醫學或工程學系的小孩的心情嗎?
如何重建心態?
在這本書裡,我們討論到的許多領域都有可能大幅改善你的生活。心態會影響你的每一個行動、想法、言語和體驗。我們會談心態為何如此重要,也會讓你理解到自己現在抱持的是何種心態;我們會談心態是從哪裡來的,它是怎麼影響和衝擊到你經歷的每件事,甚至讓你對事情產生偏見;我們也談向內和向外心態的差異。向內心態的人只想著自己,向外心態的人則會思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對心態的研究大多來自史丹佛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她將心態分類為定型心態和成長心態。定型心態的人認為自己的天分和能力有限;成長心態的人則認為成功與否主要是看自己有多麼努力。後者不把挫折看成限制,而是可用來克服往後類似障礙的學習經驗。
你在本書中將學到,智商不是內建好的。那只是對你在某一時刻的學習能力所做之衡量。你一定要知道的重點是——你現在的智商不會限制你未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智商只是你此刻的能力指標。
從所有這些研究中,我將幫你發展出新的心態,一個成果導向心態。我將幫你培養一個你可以使用、不會限制自己,反而會創造新思考方式的心態,一個以「凡是你想要的事物都能創造出來」的信念為本的心態。我將協助你建立成果導向的新心態,幫你重建你的認知和思考方式。透過內容(Content)和情境重建(Context Recasting);也會協助你改變你的情緒、行為和記憶,將它們轉變成有利於你想要擁有的心態。
人都是從自己的參考架構去看這個世界的。問一隻魚牠居住的水中溫度如何,牠不可能答得出來,因為牠沒有可以比較的事物。如果不先幫你改掉那些對你心態無用的信念,要改變你的心態會很困難;但如果你把我對創造改變的建議付諸實踐,事情就會簡單多了。有些自我侷限的信念是學來的,你甚至學會如何失敗,包括習得無助、對批評的高敏感度,以及隨著年紀增長而產生的學習抗拒。
我將教給你新的、發展成果導向心態的訣竅。你將學到如何用卓越圈(Resource Circle)之類的技巧來強化自己的心態,透過後設模式(Meta-Patterns)來改變思維,並運用切割和結果(Slicing and Outcomes)來創造和達成你的目標。
你曾經在想要改變人生的時候被轉移注意力嗎?你的新年新希望是否僅持續了幾週?不瞞你說,我也跟你一樣。我需要特別的策略來避免自己拖延,有時還得避免灰心喪志。因此,我將協助你擬定一份行為契約,用以打造你新的成果導向心態。為了獎勵你忠於自己的日常約定,我將準備你給自己的獎勵。此外,你的心態也會對大腦造成衝擊,這不只跟思考方式有關,心態會真正改變大腦的結構。事實上,你越是煩躁,越會改變大腦的生理狀況,使它變得更加負面。你的大腦通路儼然是一條堵塞的高速公路,害你左思右想得更厲害。為了克服這一點,我們會應用幾個包括打斷模式的技巧,以正面心態取代負面念頭,並前後連貫的提醒你檢視自己的思緒,是否對你想要養成的心態有幫助。我們也會談到很多偉大領導者的心態,討論他們的思考方式,不僅僅是他們,還有他們帶出來的人。我們將把焦點放在讓你可以發展出特定心態的技巧,包括如何進行談判。
最後,我們將談談如何幫助其他人發展出正面的心態——你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創造美好的心態,不過不是用誇獎的方式;相反的,你必須把焦點放在鼓勵他們的努力。這將幫助他們透過努力發展出對獲得成就的熱愛,而不會因為他們是什麼人就期待自己會成功。
我們也將看到我們能怎麼透過連續漸進(Successive Approximation)和行為塑造(Behavior Shaping),去幫助別人發展出這個成果導向的新心態。你可以看到海洋公園的訓練師用同樣的技巧,在殺人鯨、海獺和海豹的身上,創造出令人驚喜的技藝。
最後,我們會證明你的才華和能力與你成功與否沒有多少關係。有了新的成果導向心態,你將能更有效的克服障礙,將挫折視作學習經驗。我們也會討論傲慢和自戀的心態,許多國家都曾有過集體的優越心態,因為這份錯誤的優越感,他們現在全都垮台了。
卓越圈與豐資心態
要轉變為成果導向心態很難,雖然我們會成長,不過要改變自己和自己的核心人格卻幾乎不可能。你現在大概在想,既然無法改變,那又何必聽我說什麼發展更好的心態?但你能夠學習,困難的是貫徹始終,還有執行你所渴望的事的勇氣和自律。
處理焦慮和習得無助有個技巧是使用卓越圈。
只要專注在自己曾大獲成功的某段時間或事件上就好,譬如:贏得一場體育競賽,或是發表一場優秀的演說,或是贏得一個獎項。先在心中想像在地板上畫一個圓圈,現在試著回想過去的成功事件,在心裡看到它,像是人在現場一樣聽到周遭的聲音,試著召喚出那件事發生時曾有過的感受。
當你確信你已盡可能重溫那件事,邁出一步走進那個想像的圓圈,然後走出來,重複這個練習,回想那件事當下的聲音、畫面和感受。現在再做一次,但不要動用那三個感官,只是踏進那個圈子,你應該一踏進圈子就能立刻開啟同樣的勝利感受,這叫作豐資心態(Resource State)。
我最近跟一個男人談話,他說體重過重讓他心情很不好,他對自己的耐性和信念也已經到了盡頭,整個人十分焦慮。當他使用卓越圈的技巧,在心裡想像地上畫了個圈,然後踏進去,結果不僅壓力下降,正面信念和心態也都獲得了增強。他成功控制他的焦慮,最後達成了減重的目標。最強大的教練、商業人士、運動員、專業人士和科學家,是會適時且潛意識的開啟有效心態,進入強大豐資心態的人。許多人儘管在人生中有過可怕的遭遇,可能是生病、破產、家庭問題或其他悲劇,依然能做到這一點,他們啟動心靈強大的機制,讓自己維持在成功的豐資心態中。卓越圈是一種心理狀態,你只要踏入便能進入豐資心態,你也可以藉由觀看和聆聽激勵人心的演說影片這類行動來觸及豐資心態。
通常在美式足球賽前,國家美式足球聯盟球員會大力敲擊彼此的肩墊,我原以為這是一種檢查墊子的方式,直到我學到卓越圈才恍然大悟。不過事實上,球員得到動力和進入致勝心態最快的方式,是在比賽前圍成一圈時的隊呼。
紐澳良聖人隊(New Orleans Saints)的德魯.布里斯(Drew Brees)是唯一會帶領大家做這種隊呼的四分衛,這會迅速且大大提振球隊的精神,而聖人隊正是國家美式足球聯盟起跑速度最快的球隊之一。你也可以如這些國家美式足球聯盟球員所做的,用豐資心態來創造自己的心態。
我在當職業網球選手時用過的豐資心態是發球前彈球。我在第一次發球前都會不多不少讓球彈跳兩次,第二次發球則只彈跳一次,你可能以為這不過是一種迷信,但這種簡單的行動可以讓我進入自信心態。
職業網球選手納達爾(Rafael Nadal)也有屬於他自己的豐資心態—他在發球前總會把頭髮往兩耳後塞,這是迷信還是豐資心態?一個電視啤酒廣告曾說:「如果沒用,那就只是迷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