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輯三】當別人說你不可以

那些不會問男人的問題

去年新交一個好朋友,是臺灣電影文化協會的執行長陳伯任。伯任的名字十分中性,但外表非常美麗,大概是我此生認識前三美的女子。與纖細美豔外型不相稱的,是她的個性很豪邁,我常常笑她有一點「大叔味」,從豪邁宏亮的笑聲、直率的思考邏輯與回話方式,時時流露出豪爽的大叔味。

有一次我們在餐酒館相聚,聊到最受不了被媒體問到什麼問題,異口同聲地說出:「你如何兼顧家庭與工作?」這個看似普通的問題,背後隱藏著很多奇異的設定。首先,為什麼要使用「兼」這個字,在強調「同時具備」,隱含意是這個具備很困難,如果這個同時具備是常見的、合理的,這個問題就不會成為問題了。

我很懷疑,記者在問我們這些問題的時候,是不是也同時問了他們所遇到的男性受訪者?記者朋友們回答我:「很少。」大部分問男人的都是如何兼顧工作與健康。還有什麼是不會問男人的問題呢?「你產後是怎麼瘦下來的?」(當然,因為男人不會懷孕就沒有產後發福這件事情,但一樣的邏輯,有聽過記者問男人中年發福怎麼瘦下來的嗎?)「你怎麼保持身材?」「你是如何凍齡的?」(不會問男性,因為男人的老被社會所接納)「你怎麼教小孩?」「你覺得女性主管有比較情緒化的問題嗎?」「你覺得女性特質對你領導企業有什麼幫助?」

身為一個忙碌的職業婦女及企業管理人,我被問類似問題的次數多到無法細數。這些不會問男人的問題,背後都有類似的迷思,因為你是女性,所以你應該要怎樣怎樣;或因為你是女性,所以你達到怎樣怎樣真的很厲害。我若生而為男,我不會被問一個問題後面跟著一堆假設條件,我可以老、可以胖、可以不用談我的私人家庭,我可以只暢談我的工作就好,就因為我是一個工作能力傑出的人。☆你想要「得」什麼?

回到大家最愛問我的問題,要如何「兼具」、「兼得」。其實,在人生裡這個問題的後設根本不成立。什麼都想要,不是不可能的。一般大眾會認為,女子的工作跟家庭很難平衡,這其中可以區分的細項包括婚姻跟工作、婚姻跟親子、工作跟親子、生子跟外貌維持等等,都是看似互相衝突的人生事件,項目一多,時間自然互相瓜分。但是人生本如是,不僅女子如此,男人亦是。女子要如何兼具,本身就是個假議題,是一個對性別的框架。

地球上每人每天二十四小時,沒有人分到的時間比較多。差別在於,有人身邊資源豐厚,做起事情來當然相對容易。但有些人總會讓你感覺,即使出身平凡,她好像能做的事情還是比別人更多?關鍵的差別在於,意志力比較強大,對自我也比較專注,能夠清楚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去貫徹。如果人生是一個大型的競技遊戲,能夠完成多項技能的,多半是對於自己喜好跟優缺點清楚掌握的人,而不是有一堆人在旁邊幫吆喝的人。

身為女子,重要的課題是,你夠瞭解自己嗎?女子行走江湖,身邊意見雜沓,有一派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也有說女子無子女終生遺憾,有人如我大聲疾呼女子一定要保有自己的工作,有人說女子沒結婚老來特別寂寞可憐,女子注定要在充滿噪音的環境中生活,但最重要是聽到自己核心的聲音,越早跟自己開始對話越好,釐清了你想要「得」什麼,再開始規劃如何兼得,甚至多得。

☆換上適合的配備,走上你想要的路

我很了解自己對工作十分狂熱且希望有所表現,所以在選擇交往對象的時候,也選擇對工作比較積極的對象,話題能夠交流,也比較能理解對方一頭卡進工作漩渦時的沸騰狀態。有事業心的男人很多,但能把太太的工作當回事的就不多了。遇過幾個男人,都希望我能把自己的工作稍微減量,以給予對方更多的支持,這種男人我就不行,馬上在心裡畫一個大叉。人生是一道又一道選擇題,有時單選,有時複選,有時選錯還會被倒扣。有些女子會選擇將自己的工作退到次位,讓先生在工作上有更出色的發揮。如我母親選擇保有自己的工作,但在同時有機會升遷的時候,她決定讓父親努力去爭取,她將多一些心力留在家庭。選擇無非對錯,但要忠於你心,我的大叉叉是我的,但不一定是你的叉叉。

我的先生是一個不會將女人/妻子角色視為配角的男人,當兩人同時工作量塞車時,他會跟我協調,看誰當時能將工作調整,將移重心回家裡及孩子,有時是他,有時是我。優先次序無絕對,工作內容只有自己最瞭解、最能調度。若是兩人都抽不開身,我們會做出「開外掛」的選擇。他從未將我的工作視為次要,甚至常常鼓勵我在工作上勇往直前,對我的表現與有榮焉。

許多男人將女性在工作場域視為次等角色,如果你是一個熱愛工作的女子,卻與這樣的男人結為連理,只會使得自己在工作一途上的步履更為沉重。

伴侶所擁有的人格特質,是在顧全工作與家庭上的必要裝配。走向目標時,有很多周邊配備需要揀擇,人生伴侶的個性、經濟開銷分配等等,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會影響你未來人生邁向夢想時的腳步,走得是沉重或輕盈。要選到適合自己尺寸的裝備,先決條件是夠瞭解自己心之所向,瞭解自己的長處短處,不被貼標籤所左右,也不被世俗期待給誤導。

☆活在自己的時區

幾年前有一次去北一女演講,講座結束後學生們圍著我問問題,這是我最期待的橋段。第一志願的女孩們,心裡究竟藏著什麼困惑呢?還記得有一個綁著馬尾的女孩用很為難的表情問我說:「老師,我很想出國讀博士,但讀博士要好幾年,我又不想一邊生小孩一邊唸書,要怎麼辦?」

當你想完成的目標眾多,看似互相衝突,的確會讓人無所適從。倘若你是真心想要,請不要放棄任何其中一項,將能力所及的目標全部放在眼前,朝那個方向努力前進;即使中途需要放手幾項,那也不是輸家的表現。先從有把握、有具體的目標下手。譬如唸書升學,相較於結婚生子,較可以具體循序地執行,就先進行吧。婚姻伴侶跟孩子哪時能出現,連月老跟註生娘娘都不能掌握,更何況凡人你我。選了A不代表放棄B,時候到了,緣分自然會出現,就算沒出現,拜現代科技所賜,我們有很多方法延長機會(像是凍卵)。放棄升遷跟升學,不等於會獲得比較好的姻緣。在女子人生中,常常扮演糾察隊的都是其他女子,她們勇於糾舉你的行為,積極阻止你走她沒走過的路。永遠別忘了,你的人生是你自己在過的,聽糾察隊的話結果過得不如意,糾察隊也不會給你撫慰金。

所謂的「兼得」只不過是我精確地完成了我想要的目標,而那些目標恰好比較顯著,跟世俗所標籤的理想一樣。我當然有可能是什麼世俗目標都不喜歡的女子,不婚不生,工作只求平順過,夢想是走遍所有想去的國家,但當我護照上的章越蓋越多,誰能說這不是一種兼得?誰說這不是一種快意人生?別被大眾的「兼得」給綁架了,釐清自己的目標,選好配備,下好離手,什麼都想要,不是不可能的。

【輯四】 女子的人生路

手無寸鐵的荒涼

二〇一九一部由英國跟美國合拍的喜劇劇情片(這個影片分類是根據Wikipedia的定義,我不覺得這是喜劇片啦,應該是寫實的戰爭片)《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裡面最紅的演員是女主角、漫威漫畫中的黑寡婦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飾演幫女主角打離婚官司律師的蘿拉.鄧(Laura Dern)並以此片獲得了當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這部由Neflix原創的電影,甫推出即席捲我的同溫層,或說席捲了整個婚姻界(這是什麼恐怖的界),已婚的友人、婚姻失和或離過婚的友人,在臉書上若有似無、語帶保留地說著這部片的感想。我來幫大家做個沒有劇透的結論吧:「婚姻很可怕,結婚可怕,婚姻生活可怕,離婚更可怕,無一不可怕。」婚姻令人望而生懼,所以有一次看到記者採訪陶晶瑩,說以婚姻生活過來人的身分,要給婚姻新手什麼建議,陶子姊說;「以過來人身分給的建議就是,不要過來。」

「跟你結婚以後,我就完全變了一個人!」

「我不屬於我自己!」

《婚姻故事》中,女主角跟男主角數度撕心裂肺地、對著對方喊著。說到底他倆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就是在生活跟事業的軌道裡,選擇跟步調不同,兩個人在婚姻生活裡的發言權跟力道不同,於是漸行漸遠,最終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婚姻絕不是戀愛熱火就可以鍊出金銀珠寶,冷暖只有兩個人明瞭,更令人生畏的是,跟你共處在婚姻生活中的另一位,並沒有覺得出了問題,那就是一個人的荒涼了,不知道從何戰鬥起,手無寸鐵的荒涼。

☆婚姻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

《婚姻故事》裡,兩個人為了孩子的監護權嚴重拉鋸,從教養方式、到底該在哪裡成長、連女主角的媽媽都進來湊一腳,加油添醋地說我跟你爸爸離婚時是怎麼處理的、男人其實也沒那麼壞如此這般。女主角媽媽是一個很煩人的配角,電影裡通常講到離婚,都會出現很煩的配角,這是電影少數跟現實人生符合的事情,結婚、離婚通常都會有很多很令人惱的角色。

除非遠走高飛私奔,婚姻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個家庭的事,如果有了孩子,更像女主角說的:「帶著孩子離婚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就像沒有屍體的死亡。」

女子面對婚姻,終究該如何選擇?

我的朋友阿瑜結了一個當年令自己跟父母都滿意的婚,男方家境不錯,個性樸實,結婚多年,兩人生了孩子,但阿瑜從蛛絲馬跡裡面發現,男生近年有一點不對勁,起初我們姊妹淘懷疑是外遇,人算永遠不如天算,精明的阿瑜循線追查下去,發現男方是定期叫應召女郎,時間已超過兩年。

我跟男性朋友講起這則婚姻故事,幾乎十之八九的男生都聳聳肩說:「這還好吧。」性交易在臺灣雖不完全合法,我身邊有過經驗的男性卻不在少數,酒酣耳熱後侃侃而談是常態。在亞洲國家,越是把性這件事看得壓抑,就越是難以大方,反而越是難以禁止。不過重新再看一次這個故事,我覺得重點完全不在性交易合不合法,而是男女雙方怎麼看待這件事?怎麼對待彼此?

阿瑜跟我說,她跟先生的關係已經凍結很多年,時好時壞,有時一切如常,偶爾吵起來惡言相向,說有什麼問題倒也無法確切說出,都是些不足為外人道的雜事:堆放東西的習慣、對朋友的態度、衛生習慣等等,但就是「像陌生人的室友」,生了孩子更是如此。我揣想著,像陌生人的室友、生了孩子、還住在一起,那是什麼日常光景?我心中浮現大量形容詞,荒涼、蕭瑟、荒蕪、疏落,我想像一個人在房子裡帶孩子的瑜,一個人在窗邊清洗著碗盤的瑜,像是踽踽獨行在秋天滿地的落葉裡,耳邊只有踏破落葉的聲音。

☆決定是兩個人的事

婚姻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結婚的那刻,就把兩個家庭綁在一起,父母的期望、埋怨、意見,都會造成兩個人心裡的齟齬。然而,當婚姻出問題,就從來都是兩個人的決定,要能面對癥結,不該再把外人的行為跟角色放在脈絡裡,不該怪罪別人,不要跟別人比較,釐清自己心中真正的想要跟想法是什麼。

眾多女子在結婚時還年輕,年少氣盛愛面子強過心,聽不清自己心中真正的聲音,以為外界的雜音也是你心之所向。當年那個婚姻的決定或許不是單純自己的決定,但後來的第二個、第三個決定,你絕對有能力做得比當年更好。

☆真實的破碎,好過瞬間膠黏的花好月圓

面對婚姻問題,大部分人勸合不勸離,我則是一貫以發問代替解答,不斷地問問題,釐清她們心中、也釐清自己對於婚姻跟家庭的定義。先聲明,我認為婚姻跟家庭的定義是流動的,不是寫在教育部辭典上的定義,也不是刻在匾額上的賀詞,婚姻會跟家庭跟時代社會變動,也跟每個人的生命歷程跟心境變動。再聲明,我個人認為性交易這件事不需要泛道德化,有需求就有解方。聽來聳動,但虛情假意的上床難道會被認證為完美婚姻的一環嗎?我真心不認為。

梁靜茹的經典歌曲〈第三者〉,由李宗盛作詞,裡面有殘酷但一針見血的一段:「我們的困難,在她出現之前就有了,雖然我憤怒,但是我明白的,把過錯去讓她揹著,這是不對的。」做錯的事當然就是錯了,對方或自己所有脫軌的行為,都不能用原本就存在的問題開脫,然而有幾人能看清楚婚姻裡,層層疊疊盤根錯節的問題根源究竟在哪呢?

阿瑜的故事裡,牽扯進來的角色眾多,除了以結果論視之所以算進來的應召女郎們,還有各自的家人,以及兩邊的朋友,以及雙方對於未來生活的期待。這原本就是一個難以駕馭的團隊,再加上阿瑜不是一個自我的人,如果是我,早就耳朵一捂,別人的話就當耳邊風了,但阿瑜向來都把各方別人的感受看得慎重,以優點的角度是體貼,以缺點的角度就總是在委屈自己。
「家」字上面一個寶蓋頭像屋簷,對於家我們期待遮風避雨,也期待面對困境時能齊力同心,但是當婚姻沒有依偎、沒有感情的連結,有形的屋簷是否遮得了心中的狂風暴雨?上一代的女子習慣為子女求個周全,不想破壞家庭的完整,殊不知,為著家庭貌似的完整,只好破壞自己的完整,將利刃插向自己,刀柄向外,這樣的完整真的值得嗎?誰又能確定這是孩子想要的?

☆如履薄冰,莫忘初衷

身為婚姻的過來人,我的感想是:「如履薄冰,莫忘初衷。」婚姻是一紙合約,將兩個價值觀、生長背景、生活習慣都不一樣的人緊縛在一起,從此以後你們將互相扶持,榮辱與共。它是比愛情更為龐大複雜的有機體,會隨時生長、變化、當然也會長歪,需要呵護、滋養、修剪,走著走著,長著長著,會發現極有可能你們有人已離枝,有人已變成寄生。所以,「如履薄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的婚姻問題都不會是昨日竄出、今日就破裂了。

當初你為什麼選擇了這個對象共結連理呢?這個原因現在還在嗎?面目全非?抑或只是你看不到?或者是你讓這個原因消失了?婚姻是一種苦樂兼具的日常相逼,而這個逼通常並非單方,你射一支箭我反手就跟著回砍一刀。婚姻裡絕少大是與大非,夫妻感情通常也不會大起大落,而是在小奸小惡小醜中慢慢磨去。於是,我們都忘了,當初牽起這個人的手的原因。

惡言相向、火力齊發的日子久了,會發現婚姻的路走入無盡荒涼的原野,其實你手中沒有武器,因為那些你拿來傷害對方的行為跟語言,都會同時傷害你自己。

孩子不能幫你,孩子不是你騙自己的藉口,也不是你的人質,你是手無寸鐵、孤身一人地站在荒原之中。

如果你還想得起相愛的原因,如果你還找得到那顆種子的餘燼,好好把握它。同樣的,如果你已遍尋不著,如果你已百孔千瘡,不要畏懼分離。我們都太害怕離散,但不離開不等於圓滿,分離不全然是傷害,亦是一種愛的樣貌。我們太執著在圓滿了,太執迷在家的傳統定義,太堅持給孩子我們想給的。

我們該給的,是給分離多一點浪漫跟勇敢的詮釋,我們該給家更寬容的涵義,有愛的地方才是家,互相牽掛的人在一起才是家。就算分離,繞了一圈的你也不算走錯了,所有人生的經歷都是美麗,就算孤身去了荒原,有能力安然而退,也是勇敢,不是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