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當最親的人成為傷痕

9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PART 1 家庭人際篇

1 為什麼我們總吸引到跋扈的人?──討好的大嫂

「大嫂,難得一起出來玩,就不要包成這樣了吧!」

「喔喔!」她應了一聲,脫下帽子和大家一起頂著烈日,在名產街上買東西。

「媽,這個好吃,一定要買!這個也是!我包起來等等車上分。」小姑轉身跟婆婆開心地說著。

這是小姑對婆婆的撒嬌,也是她一直以來都很羨慕的母女親暱畫面。

每一次的家族旅遊中,她的小姑總是嘰哩呱啦地講個沒完,平常也是如此。在家族中,無論是家裡的日用品添購、水果採買、灑掃分配,乃至於所有團購項目都是她在張羅和分配。每個人除了倚賴她,也怕她,因為一旦不按照她的意思、不接受她的好意,她就會在背後說你的不是!

而她進到這個家,早就偵測到這顆風向球,所以,她對小姑的態度都是直接妥協,凡事都由小姑說了算,也不假思索地百依百順。

婚前如此,當然婚後也是如此。生了孩子之後,她們之間的互動也沒有太多改變,直到孩子面臨要上哪間幼兒園、課後班補習等問題,她和先生討論後,先生又與婆婆和小姑商量,原本同意的事情,往往就在跟家人討論過後,態度丕變,例如「認為這樣做很浪費錢」,想要她以最輕鬆節省的方式在家帶小孩就好。當她不死心,再度跟先生溝通時,先生居然覺得她「怎麼變得這麼有意見?」到此刻她才發現他們夫妻是無法自己做決定的,通常公公、婆婆、小姑都會有意見,同時,這些意見也會左右先生的想法,而她自己,在一貫的屈就和溫順之下,早就讓渡了母職和夫妻的決定權。

她嫁給了先生,卻也嫁給了一群會不斷干涉他們夫妻決定且很有意見的人。

她羨慕小姑可以無限上綱地在家裡掌權,也發現過去只要小姑出現,她所有的意見就會退卻,講好聽點是忍讓,講難聽點就是沒自己的想法。這樣被牽著鼻子走的心態,讓她感到矛盾和壓抑,卻也安全和熟悉。過去在家庭中的角色,為她的現階段人生埋下伏筆

在家中,身為老么的她,和哥哥是不同爸爸生的,媽媽常常跟她說:「哥哥很可憐,他沒有爸爸了,所以他要什麼,我們就給他。」「不要跟他計較。」「他已經沒有爸爸了,難道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慘的嗎?」所以小時候的她,對哥哥總是充滿憐憫。家人買的水果,都是哥哥愛吃的;親戚送的玩具,都是哥哥先挑,她也習慣當個無聲的女兒,不能有計較的聲音;才剛進入青少年時期的哥哥,就可以買名牌包、名品鞋,但她只被允許買菜市場零碼貨⋯⋯媽媽對哥哥的好,建立在彌補遺憾的心態上,並要她接受和忍讓。她每一瞥見心中的不平衡,就要告訴自己:「哥哥很可憐,媽媽這麼做是出自於對哥哥的補償,只因為他『沒有爸爸』,所以不要這麼計較。」

她明明知道哥哥對她的態度非常跋扈無理,在內心也常感到壓抑和失寵,但媽媽的話她全吞了進去,因為她知道如果不照做,媽媽就會很難受且對她失望,而哥哥的處境和存在也會更落魄。「不管怎樣,我有爸媽,有什麼好跟他計較的呢?」對於壓榨她的人,她總是百依百順、想盡理由合理化,無視心中的不甘,甚至還會對自己心有不甘的念頭有罪惡感。這樣的心境,直到和先生的溝通、孩子的教育及生活都不斷被干涉,才發現她的凡事讓渡,並不是高尚的美德,而是對母職身分的全面失守,更顯現她長期對強勢跋扈的人,沒有任何抵抗力!到頭來,兩面不是人,孩子怨她沒有主見、先生再也不介意她的觀點,她覺得懊惱,卻不曉得該怎麼扳回一城,小姑依然故我地插手家裡大小事,她感到生活被滲透和侵蝕,卻沒有反駁的餘力!

全面失守不是一朝一夕而致,是千朝萬夕累積而成

我們的日常組成了人生的風貌,在諮商中,我常常會和當事人一起討論她的生活樣貌,因為「人生風貌的形成」跟「地表風貌的形成」很類似,每一個今天,組成了每一個明天。每一天都是由一時一刻的風吹、日晒、雨淋組合而成。所以在諮商中,我會跟來談者討論生活的重要細節,以及過去的經驗,例如:

「當妳的小姑在家中掌權時,妳的感受是什麼?」

「過去曾有過這種負面又熟悉的經驗嗎?」

「過去的經驗又是怎麼讓妳有凡事要退讓的信念呢?」

「當妳面對別人比妳堅持或強勢時,妳都怎麼辦?」

對一個人過去的生活細節多做採訪,這個人的生活樣態和人生角色就會立體起來。當她告訴你,她愛媽媽也愛哥哥,她給愛的方式就是「不爭」,當她不爭,哥哥就會在家中有某個權力位置;當她不爭,她就會被家人珍惜和顧慮;當她不爭,就可以幫助媽媽消彌對哥哥的罪惡感;當她不爭,爸爸反而會給她更多寄望和資源,你就會發現她從「讓渡主權」之中去「要到更多」,化明為暗地去爭取和父母的親近,這是一種人際的交換,也是她人生中的決定。
當用這個理解去看「不爭」的信念,眼前這個人的故事就變得豐富了起來,「不爭」這個想法,是她的生存之道,而且原生家庭也默許她這麼做,檯面上的她看似柔弱、沒主見,但這卻是她在這個家庭生存下來的最佳策略!

人際歷程理論取向關注:「過去的生存策略是沒有問題的,這也許也是他當時存活下來的重要決定和最大資產,但問題是在目前的生活處境下並不適用,正因為不適用才出問題,所以需要改變策略。」

人際歷程治療學派也主張每個人都是健康的人,只是換了環境,不懂得變換策略,所以卡住了。過去的人際策略是怎麼起作用的,現在都不再適用。過去的美德,到了現在可能就會變成一把殘酷的利刃,讓人在此時、此刻、此地受困。

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認為我們在童年時期,透過日復一日且一再重複的親子互動,發展出一個人的人格和自我系統,在引發焦慮的親子互動中,養成個人的人格樣態,建構人與人的關係。她的討好和壓抑行為,在童年被父母默許且維持著,而她也從中維護了對家人之愛,但是,在現階段顯然不太適用,因為討好和壓抑讓她失去更多對生活的主導權,也失去先生和孩子的信心,她的生活遇到新的情境是「被過度介入」,而她如果再不出意見,生活就會持續被支配,也有可能失去家人之愛。

給心情一個歇腳亭

閱讀至此,我們一起停下來,閉上眼睛想一想:

1.你在家裡是排行第幾呢?

2.家人給予你怎樣的期待?

3.家裡最常出現的氣氛是什麼呢?

為什麼要做這些回想呢?因為一個人的幼年期,就是在家庭裡面度過,無論你的家庭有多少成員、是不是親生的,是否為長輩親友帶大或是在育幼院裡長大,每一天、每一刻被對待的方式和回應世界的方式,交織出一首又一首的樂曲!如果你的人生是一首交響樂曲,你會為這個樂章下怎樣的主題?會在哪裡畫上休止符?會怎麼命名這整首曲子呢?

生命的起伏就如同曲目的高潮迭起,有起有落,過去的一切都為了現在扎根,現在的困境雖是刺眼的陽光,但也帶領你往更高的領悟裡去,閉上眼睛,感受此時此刻即將要蛻變的自己,困境將帶領我們領略更高的悟性!

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不必質疑過去活過的路,因為過去可以留守也可以被經過,現在我們盡力去看懂新的地圖,學會使用新的抵達工具就好。如此一來,你會發現,自己時時刻刻都活得很好!
2 為什麼我們總是當阿信?──吃力不討好的職員

琳娜是公司的行銷部經理,在職場上見到比她資深的上級,常常容易緊張,做事變得小心翼翼、亦步亦趨,她用這樣的態度面對上一個長官,備受肯定和重用,認為她很懂事、謹慎,常將重要的任務交給她。

但是,面對新任總監,卻總被嫌棄不夠有創意、跟不上年輕人的腳步、無法靈活變通⋯⋯這些評價讓她很不知所措,不曉得自己做錯了什麼,越這樣想,越在每一次的會議報告上感到焦慮,她聚焦在每一個人的眼光,深怕自己表現不好。

現在的工作職務要她從一位唯命是從的乖小孩,搖身一變成一位犀利工作人!

琳娜發現自己不只面對長官,只要是比她年長的長輩,都會出現同樣的心境,她無法分辨合理的要求和不合理的要求,更做不到不要這麼小心翼翼地揣摩上意,因為她從小就被灌輸「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這個觀念,她習慣磨練和訓練,但不習慣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也因此,面對挑剔和刁鑽的長官通常都是別人的罩門,但對這種人她倒是可以打理得很妥貼,因為她總是這樣想的:

「這位長官應該是為我好,才想給我點工作挑戰吧!」

「他應該是用他的層級和高度,教導並訓練我能像他一樣有相同的視野吧!」

「他也很辛苦,所以我不要製造他的困擾。」

她很能認同這些要求並搞定它們,從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成就感。

自討苦吃是生存策略,也是習慣

這種根深柢固的教條,讓她在人生中一直循著「乖小孩的版本」,「找大人」來要求她。琳娜在職場中習慣「找權威來要求自己」的模式,就像從各種人際關係中找「父母」。

別人看她是自討苦吃,但她卻從中找依靠和自我的價值,她離不開挑剔刁鑽的老闆,尤其是情緒化又常會跟她曉以大義的這類型,只有她吃得開也承受得住!

殊不知,現在換上新世代風格的老闆,卻講求創新、獨立思考、主動提案、給新點子、要她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這些不適應,就像一個常倚賴大人的孩子突然要靠自己的雙腳走出家門去打拚,頓失方向和依靠。

她從小生長在父母都嚴厲的家庭,如果她有情感上的需求,爸媽不但不會理會,還會讓她自己哭,哭完還得自己收拾好心情,否則後果更慘。

所以她只能靠無止盡的順從和察言觀色,保持在家中的地位,她害怕爭執、害怕被討厭、害怕得不到關注。所以,只要弟妹惹爸媽不開心,她就會要弟妹去求爸媽原諒,或者從中協調和溝通,這些都是她擅長的事。所以在家裡面她早就決定要「把自己的想法消音」。

這個生存策略在家裡成功奏效,也因為早早就以「失聲」來換取「父母的愛」,她總被說是最體貼和懂事的小孩,「屏除自己的聲音」可以讓她獲得關愛。

因為害怕失去關係,所以我們選擇將自己纏足

也因此,她的世界沒有底線,更沒有界線,當別人對她予取予求時,她第一個想法就是—「如果我不照辦,我就會失去這段關係」。這樣的想法讓她更焦慮,所以在人際關係中一定要找一個權威,矛盾的是,雖然她不滿權威,卻需要權威;她害怕上司無上限地增加工作量,卻更焦慮要沒方向感的她獨立思考。長期以來乖巧的她,獲得「順從聽話」的讚賞的心更勝於「因為有想法而被賞識」的求勝心,因此,換了自主性高的主管,她就變得無所適從!

諮商心理學門中理情治療法的創始者阿爾伯特.艾利斯認為人之所以會出現失常的行為,有兩種牢不可破的信念最為常見︰

第一:我必須要隨時隨地都被生命中重要的人喜愛和讚賞,才有價值。

第二:我必須要很有能力,我得在任何情境中,都能展現能力,這樣才能證明我是重要且對別人有影響力的人!

這兩種信念讓我們在早年適應環境時,做出相對較好的表現,而且常常以別人為主的思考方式,也會被社會文化讚譽為貼心、乖巧、懂事和圓融,被身邊重要的人讚賞,就能獲得許多好處和照顧,這些過度想要獲得肯定的需求,讓人在孩童時期,沒有學習怎麼表達自己真正的感受和想法。

也因為太容易吸收身邊的人的期望,感到焦慮和無所適從,當他們越焦慮,就做出更多討好的行為和善意的體貼,以便稀釋這份焦慮,但其實我們都沒有發現,他們認為的貼心和犧牲,其實背後都有巨大的不滿和憤怒。

順服別人以便取悅他者的人

其實,我們在過度犧牲自己的背後都有許多原因,例如:期待關係和諧、獲得良好的評價、不被視為奇怪、被讚賞體貼為人想、盡量避免衝突等,這些需求並非壞事,但若一個人過度追求順從和討好,就容易忽視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對於自己的需求感到鄙視和羞愧,這些代價就是,如果事與願違,這群採取僵化地順從和取悅的人,就會更加討好,而討好的結果若又跟自己預期的背道而馳,怨念就會產生。

「他們怎麼都不知道我的苦心呢?」

「我已經被予取予求成這樣了,他們還要我怎樣?」

「難道他們都沒發現,每一次的幕後功臣都是我嗎?」

「每次都是我在委屈、犧牲,怎麼都不為我想想?」

「我已經按照你說的去做了,怎麼還不滿意?」這些過度順服他人的人不敢發脾氣,因為如果生氣了,就與「要討人喜歡」的需求相違背了,而他們往往也天真地以為,總有一天別人會為自己想,所以他們只敢挨著身子,再跟對方苦苦哀求一次,用討好示弱的方式,試著讓對方稍有自覺。假如他們懂得生氣,這種局勢才有機會扭轉,例如:

「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太不公平了!」

「他怎麼可以無視於我的奉獻?」

「總要換人委屈一下,每次都是我,也太沒良心了吧?」

「每次都照你說的做,這次總該聽我的吧?」

可惜,事與願違的是,他們很難發現自己有怒氣,而在好人包袱之下,更難有立場去跟對方討公平,如果他們懂得面對自己內心的怒氣,就不會繼續每一段僵化的討對價的關係。

因為,在委曲求全的處境下,關係早已不對等,唯有正視自己的怒氣,才會發現其實我們不一定只有一套乖巧可人的方法,才會獲得關注和重視,反倒是面對心裡各個角落的陰暗面,才能更能接納自己並平衡喜歡別人也喜歡自己!

給心情一個歇腳亭

緩衝一下,給自己一點時間想想看,當你與其他人意見相左的時候,你最擔心對方的什麼反應?例如:尷尬、生氣、難過、失望、猶豫還是其他?請列舉出所有你預期的狀況。

當我和他人意見相左時,我最擔心對方______。

你預期的狀況,曾經發生過嗎?

當時的情況如何呢?是你的因素,還是對方的因素呢?

我們每個人面對意見相左時,其實內心都有不為人知的聲音,例如:「這個人怎麼這麼難相處?」「他為什麼這樣想?」「居然有人會這樣講話!」等等。

我們都得練習正視這個「倏忽即逝的內心話」,因為這些內心話也許在提醒我們,你心中也有不同意、不滿、介意或不想理會等各種心情,唯有正視這些聲音,你才能慢慢接觸內心真正的想法,而那些可能遭拒、遭排斥、遭討厭的人際預期,在正視心裡的聲音時,並不一定會成真。那些情況只是在提醒你,也許有這種可能,然而在你去表達怒氣或不滿之前,我們的心可以聆聽不同的聲音,而它們都是允許存在的。

「練習正視這些內心話」,會發現自己有多元的面向,順從乖巧版本的你會知道自己還有其他可以更新的版本。

人有陰暗面也有光明面,懂得你擁有這兩面,就會活得更有魅力、更像自己!

離開憂傷被動的階梯,除了黑白灰之外,你還有彩虹的七彩。PART 2 夫妻關係篇

2 為什麼我們總離不開負心的人?──卑微的正宮

「啪!」先生一邊抽菸,一邊用一個巴掌把她打倒在地上。「妳再說!妳再說!妳再管試試看!」「盧小小的!」她忍無可忍,回頭怒嗆:「你居然為了小三打我,我要去驗傷,看你還要不要臉?」「妳去啊,有種妳去啊!去丟人現眼啊!說議員的老婆是這種咖,很落魄啊!」

「哇!」她聽見一旁四歲的小孩全看在眼裡,這一會兒撞見爸爸這樣粗暴地對媽媽,嚇都嚇哭了……

這是她最不願見到的場景,這幾年,再怎麼忍耐,她都極力避免小孩涉入其中,只為了讓孩子有個完整的家,先生這一巴掌,把她極力營造的美好家庭,一個箭步地打碎了!

「小孩都在看,我跟你說,我這個婚離定了。」

「丟臉的是妳啦,妳自己看著辦!到時候你們什麼都沒有!」

先生甩了門出去,又是一個不回家的夜晚。

她很傷心,只能抱著孩子哭了整晚,孩子也跟著哭,沒有說話,只緊緊貼著媽媽。這一晚只是他們關係毒瘤的休止符,明天一覺醒來,又是另一個夢魘的開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