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來自你選定的文化
◆能被我們意識到的安全感,或能被我們解釋清楚的安全感已經不是本能,而是一 種被我們文化詮釋過的安全感。
人類精神世界的發展有賴於兩種內心深層的感覺一是安全感,二是歸屬感。前 者與恐懼(死亡、傷害、痛苦) 有關,後者與孤獨(依戀、隔離、無助)有關。
為了獲得安全感,人類發明了秩序、規則、法律以及派生的真理、道德意識和善惡觀;為了獲得歸屬感,人類發明了婚姻、社會、國家以及派生的哲學、價值體系、美感與愛情。
一般人無法覺察到原始狀態下的安全感,因為它只是一種內在驅動力,一種逼迫個 體無意識警覺危險的本能。
在生物試驗中,當危險來臨,意識還沒有運作,身體已經自 動出現應急反應。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眨眼反應。當異物飛近眼睛,眼瞼的運動並不受意識控制。
還有一個例子是高空彈跳,意識讓自己跳下去,但安全需求的本能會讓你的肢體僵硬,你不得不反復說服身體高空彈跳很安全,不然你的身體會拒絕往下跳。
一般能被我們意識到的安全感,或能被我們解釋清楚的安全感已經不是本能,而是一種被我們的文化詮釋過的安全感,兩者不能等同。能意識到的不安全是精神層面的緊張,是我們學習到的文化、價值觀、內心解釋造成的。意識不到的不安全是身體的緊張,如突發的、預感似的恐懼,莫名其妙的慌亂和焦慮。
當我們的精神在某種信仰、信念的支撐下過度支配生命能量,憂鬱或焦慮會爆發,逼迫人們躺倒在床上。精神不快樂的時候,身體在休息。
我們只能來解讀被文化定義下的安全感。本能中的安全需求是不能解釋的,因為任何解釋出來的東西已經不是本能本身,而是被文化標定的東西。
那麼,為什麼人們的內心對安全感會有不同的需要呢?這取決於人的內心存在著三 個基本假定:一是對世界,二是對人類,三是對自己。
如果假定世界是美好、值得我們珍惜的;假定人類是友善、願意分享、互助與親近 的;假定自己是可愛、有價值的,那麼,人的內心就會比較平和,快樂、樂觀的情緒就自我探索與做自己多,對自我、對他人的要求就比較寬鬆,也願意體驗不同的生活,欣賞不同的文化。如果假定世界是充滿危險的,人類是自私、好鬥的,自己是無意義和脆弱的,你就會有高 敏感、沮喪、緊張和害怕,不得不謹小慎微。你會小心恪守某個價值體系、某種規則,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被選定的文化強迫下生活,唯恐厄運臨頭、噩夢纏身。
安全感來源於我們自己選定的文化,不安全也是被你選擇的文化(價值觀、概念系統、道德感) 建構出來的。
很多時候,這樣的文化恰巧是主流文化。當你緊張害怕,身體卻不想搭理你,所以讓你沒效率、沒快感、沒激情。
要處理內心的不安全感,唯一要做的就是檢視對自我、社會、人類的基本評價,看 看我們行為激發的焦慮和不安全感是意識或內心衝突引發的,還是由身體警覺所喚起的。
如果是文化引發的不安全感,唯一有效的方式或許是選擇嘗試新的文化與價值體系。 當一個人選擇的文化觀念是多元、合時宜、有效的,並與個體相匹配,會出現明顯的特徵有:身心協調,心境愉悅,感情充沛,體驗豐富,精力旺盛,什麼人都敢愛,什麼事都敢做,什麼地方都敢去,總在品嘗著自由的感覺。
童年創傷:記憶並不可靠
◆討論童年創傷既可以讓人受傷,也可以讓人成長。
童年是成人記憶中的搖籃,不管這個搖籃大小為何,舒適與否,人都會離開它去闖蕩世界。有些人雖已經遠離了童年,心卻依然躺在搖籃裡不想離開。那麼是誰做了這樣的決定?是搖籃嗎?
生命常有兩個態度需要選擇,一個是線性的昨天的一切成就了今天,今天的努力代表著明天;一個是非線性的昨天的一切不等於今天,今天的一切也不代表明天。 線性的態度可以歸因、預測,如果沒有美好的童年,就不會有真正幸福的現在,更不太可能出現閃耀的未來。
心理學強調童年的遭遇決定成年以後的性格、情感與行為,並且假定,如果不消除童年帶來的陰影,生活中會永遠缺少陽光。
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建立在一百年前的歐洲,佛洛依德斷言,人三歲以前如果沒有與母親建立起良好的母嬰關係,依戀或分離障礙、物欲與安全缺乏、自戀缺乏或過度自戀,都會給人的潛意識帶來難以癒合的創傷。
人雖然無法完全意識到這些創傷,卻會阻斷成年人正常的心理和情緒反應,造成適應不良。
這樣的理論有一個假設,即人都是一樣的,創傷有固定模式。
經典心理學產生於盛行機械唯物主義決定論與歸因論的時期,仿佛人就如一種機器 構造或建築構造,缺損任一零件(童年—少年—青年—成年層疊結構)都會大大影響到整體的功能。
經典心理學又被稱為解釋的心理學,因為它主要致力於探索問題的成因,
不太在意如何去解決問題。理論的假設是必須仔細重溫童年,得以清晰覺察曾有的隱祕 創傷,審視早年經歷與今天痛苦之間的聯繫,重建新行為,以此幫助成人擺脫童年帶來的陰霾。
現代心理學更接受一種非線性的態度,它認為人的成長是一個逐步選擇與適應的過程,童年事件給人帶來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不單是一種簡單的原因,而是一種可選或者可多重賦義的資源。非線性心理學假設:人是不一樣的,創傷只是一種敘事方式或解釋方式,而非真實存在。
非線性是基於一種生命科學,多樣性、多因素並存,未知與複雜並存…… 比如, 童年經歷了父母不幸的婚姻,這是讓人獲得對婚姻更大的耐受性、獲得應對婚姻爭執的經驗、減少對婚姻的理想化期待,抑或是讓人害怕婚姻、缺乏長久維持親密關係的能力,這些是不能確定的。
非線性的思想認為這種「童年不幸」可能只是當下的一種回憶產物,是為眼下親密問題合理化的結果。那麼是否接受這種合理化要看這樣的解釋是否讓人獲益,是哪一種獲益。
如果讓人產生了覺悟,並對生活有積極的效果就接受它;如果解釋增加人的缺陷 感、無力感,放棄努力等待救贖,那麼就否定它。
非線性的心理學被稱為解決的心理學,它不關注過去發生過什麼,而是致力討論今 天我們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問題看起來會不同。現代心理學追求有效的解釋而非追求既往的真實,因為人不可能客觀地評價過去,今天的你與過去的你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
回憶童年也許是為當下的我服務,婚姻幸福的人會說父母失敗的婚姻教會我善待婚姻,婚姻不幸的人會說父母的不良關係讓他失去了獲取幸福的能力。
事實上,婚姻的不幸可能有很多原因,並非只是童年創傷印痕的重複,經歷不幸也許正是人們可以真正感受幸福並珍惜自己的前提。不過,因果的思維畢竟是人類根深蒂固的認知方式,正如佛家說的「諸因皆有果,諸果皆有因」。
在普及心理學知識時,一般心理學家還是更多停留在解釋的心理學,因為要創建一種健康的育兒意識,減少童年創傷,培養完美人格,這樣的理論是不可少的。
不過在面對某個個體帶著問題來諮商時,心理學家會搖擺在解釋的心理學與解決的心理學之間,討論童年創傷既可以讓人受傷,也可以讓人成長。
一個心理學家問一個成功人士:「你成長的訣竅是什麼?」 成功人士說:「因為父親從小就看不起我,我要努力證明給他看自己能成功。」 再用同一個問題問一位在地鐵裡乞討的男子,男子說:「我從小就不受父親重視,造成我自卑膽怯,至今一事無成。」 成功與失敗都與童年有關,但對童年不同的態度會造就不同的人生。
對兒時的評判可能影響對現實的評判,一切不快似乎是在重複過去的創傷。覺得自 己沒有社交能力、恐懼權力人物、不自信、不滿足,以及時時刻刻的挫敗感,其實是源自於兒時沒有建立起對幸福的感知,對生活有不恰當的期待,總是羡慕別人的生活,消極面對自己的生活,這樣的人不可能有幸福感,即便他拿著天上掉下來的肉餅,也會恐懼失去,依舊感受不到快樂與幸福。
我們對自我的感知、對現實的感知來源於我們內心的建構,同樣是早年的經歷,不同的內心建構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覺。人們會說,在記憶中我的確不被父母喜歡,但記憶是非常不可靠的,我們能記住的東西被我們在漫長歲月中不斷修飾補充,回憶出的東 西只是我們當下心境的產物。
幸福與否在於我們內心的選擇,若我們選擇幸福,就會有一千個理由讓我們愉悅滿足;若我們選擇痛苦,也會有一萬個理由讓我們悲傷失落。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選擇幸福?
真正的幸福並不存在,只有人們對幸福的不同解釋,就像名言「真理是不存在的, 存在的只是對真理的不同解釋」。
現實中的幸福和曇花一樣,只是生活中短暫一現的芬芳。但內心的幸福是存在的,這種幸福實際上是對自己的態度。首先要有感受幸福的能力,獲得這種能力的前提是有良好的自我認同,對現實的滿足感、對生活沒有過高期待。現在的生物科學比較認同細胞記憶,認為人具有語言記憶與情緒記憶兩種不同的記憶,前者活躍在大腦,靠回憶與描述來表達;後者儲存在個體裡,靠激發與聯想來完成。 語言的記憶主要是人類的構詞與解釋系統,在理性的世界裡,這樣的記憶靠不斷強化、重複來增加,結果被轉化成為一種體驗記憶,最終儲存在細胞裡。
而情緒記憶本來就是 一種體驗記憶,不需要重複,只要體驗的強度突破記憶的閾值,就永遠被保留起來。體驗記憶是身體直接的記憶,沒有理性的分析過程,沒有語言描述,所以非常依靠感覺。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每個細胞都是一個記憶體,個體有多少細胞就有多少這樣的記憶體,很像一座圖書館中浩瀚的藏書,把生活的點點滴滴儲存起來。
不過,要觸及、打開這些記憶並不容易,需要類同質的刺激資訊。比如,我們小時候在一個地方生活過,幾十年後,故地重遊,很多兒時的記憶會鮮明地湧現出來。故地重遊就是類同質的資訊。
科學證實,這些儲存在細胞中的記憶,是通過心—腦的回復式交流,讓我們的意識能夠提取它們。
為了讓我們能夠記憶更多經歷,我們應該帶著情緒去生活。閱讀的時候,如果沒有 帶任何情緒,也沒有愉快的想像參與,這些語言記憶,將只能在大腦中保持很短的時間, 就會永遠消失。如果閱讀時產生身心體驗,不管是愉悅的還是傷痛的,這些情緒會累積在細胞組織裡,留下印痕,不管多久,類似的刺激會準確地激發記憶並讓我們重新體驗 那些情緒。帶著情緒去生活、學習、交友、工作,才是豐富人內心記憶的根本。
婚姻中要不要AA制
◆如果在婚姻中尋求這種平等關係,那麼婚姻關係與外人關係就沒有區別。
前一陣子接到一個讀者來信,談到婚姻生活中雙方的消費觀差異,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與這位讀者的問與答:
問:從結婚開始,我和老公各自管自己的錢,他的收入比我高。我的錢全用在家庭上,從沒想過存錢。老公的收入也用來養家,但是因為收入高,所以有儲蓄。
有時吵架,老公說這個家裡的東西都是他買的,好像我沒什麼貢獻。剛結婚時,旅遊錢是他出的,後來出去旅遊,他都要我出一半。有時鐘點工來清潔環境,錢他先墊了,不過人民幣 50元(約台幣兩百五十元左右),他也會馬上跟我要。
我經常因此跟他冷戰,因為我也想要有他願意讓我花他的錢,有被寵愛的感覺。
我平時都覺得老公對我不錯,挺疼愛我的。但是,一涉及金錢,老公就十分計較。
這是影響夫妻感情的一件大事。我想請教,問題是出在我身上,還是出在他身上,還是雙方都要改變?答:除情感以外,有三大方面最容易讓夫妻關係不和:子女教育方式、理財與金錢 管理、對雙方父母親友的態度。
婚姻關係是人類最難相處的關係,因為是婚姻需要全方位的接觸,不像與他人的關 係那樣,總有緩衝的空間與時間。美好的婚姻是人類文明進化的產物,純粹建立在人類通約的社會屬性上,但家庭內部更多展現的是人的生物屬性或是自然屬性,婚姻中存有很多不合理、不和諧的關係。
古人語:「 清官難斷家務事」,婚姻問題求教朋友或者專家,結果往往是想幫助你的人好心辦壞事。婚姻制度與法律的建立讓人們在兩性關係中獲得安全卻失去了快樂。人類的煩惱基本上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夫妻關係產生的痛苦要遠大於獲得的甜美。
處理這種婚姻關係需要一些基本的意識公平、公正、合情合理是不可能的,如果在婚姻中尋求這種平等關係,那麼婚姻關係與外人關係就沒有區別。
佛家講,婚姻是緣,隱喻是,婚姻就是還債。婚姻的一方感覺很虧,想想這是你上輩子欠他的,多少會有些聊以自慰。一個人如果把婚姻看成是受苦,是一種人性的修煉,那麼婚姻關係就好處多了,對方愈對你不好,你的修煉愈能精進,最終你將獲得完美的生命。
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話:「婚姻的祕訣在忍,忍無可忍還是忍。」
婚姻關係和諧的前提是,當你選定一個人,要謹記心甘、情願、簡單、糊塗這四個詞,那麼婚姻就不再讓人害怕。
男人喜歡把錢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小時候比較窮或者天性吝嗇; 婚姻裡缺少優越感或者缺乏自尊,不會尊重他人;缺乏體面拿錢撐面子;擔心妻子不會理財,花錢沒計畫等等。
他不一定是不夠愛你,或者輕視你、欺負你。
處理婚姻問題有一個原則,區分問題出在誰身上,要看誰認為這是問題。通常想改變現狀的那方為訴求方,改變要從自己做起。
如果想改變的一方把責任都說成是對方的,對方應該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改變就會因對方需要而為自己解釋、爭辯、合理化,最後的改變將是南轅北轍。
可以坦誠告訴另一半你的煩惱,問問他的感覺。如果另一半不覺得這是問題,那麼你需要檢視自己,是不是心不甘、情不願。讓另一半知道你的煩惱大有好處。婚姻中,一個人不快樂,另一個人也好不了。
生命深層的孤獨感是什麼
◆人終究是孤獨的,社交在某種心理層面上也是為了逃避孤獨。
疏離感其實來源於生命深層的孤獨感。人終究是孤獨的,社交在某種心理層面上也是為了逃避孤獨。一個人即便擁有眾多好友,依然擺脫不了孤獨的煎熬。
不喜歡或者不善於社交的人恰好是不太怕孤獨的人, 他們更能面對孤獨與寂寞,自在地活著。
人類所有的社會建構與社交行為,如談戀愛、結婚、交朋友、運動、培養興趣愛好、參加社會團體等,實際上還是被孤獨感驅動著的回避行為,只是社會賦予這些行為正面的意義而已。
人們經常會被自己的擔心欺騙。大學時,學校每個週末都有學生舞會,作為男生, 我特別害怕被拒絕,只要對方稍有遲疑我就會趕緊落荒而逃,結果大家都說我孤傲。
其實很多女生都期望我去邀請她們,只是看到我猶豫不絕,以為我不情願,結果也表現出勉強。可見人是被自己的敏感所打敗。
很多時候,我們會無意識地表現出一種退縮情緒,讓別人不敢靠近,反過來又證明自己真的不被喜歡和不被接納,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人必須相信自己是被喜歡的,才能感覺到自己是真的被喜歡。如果假定自己不受歡迎,那麼感受到的也會是不被歡迎。認知心理學認為,感覺到的東西是自己的一部分,跟他人沒有太大關係。如果你總把感覺到的當真實,那麼你會時時處在社交焦慮之中。
解決的辦法是尋找與你一樣落單的人,相信對方渴望你的接近,也許你不需要太多的朋友、太多的社交應酬,但交幾個 朋友還是需要考慮的。
疏離感還有一種表現,就是常讓人有一種找不到根的感覺,這種沒有歸屬的疏離感同樣來源於人類在宇宙中的孤獨。人類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是潛藏在人類意識深處的一種戰慄。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或者要到哪裡去,這些答案正是人自我認知的哲學境界。
不過,對生命浮萍般的感覺也許是一種至高的存在感,生命是流動的,它在特定的時間空間交匯點上呈現出形態,也在特定的社會人際關係中實現其意義。
◆能被我們意識到的安全感,或能被我們解釋清楚的安全感已經不是本能,而是一 種被我們文化詮釋過的安全感。
人類精神世界的發展有賴於兩種內心深層的感覺一是安全感,二是歸屬感。前 者與恐懼(死亡、傷害、痛苦) 有關,後者與孤獨(依戀、隔離、無助)有關。
為了獲得安全感,人類發明了秩序、規則、法律以及派生的真理、道德意識和善惡觀;為了獲得歸屬感,人類發明了婚姻、社會、國家以及派生的哲學、價值體系、美感與愛情。
一般人無法覺察到原始狀態下的安全感,因為它只是一種內在驅動力,一種逼迫個 體無意識警覺危險的本能。
在生物試驗中,當危險來臨,意識還沒有運作,身體已經自 動出現應急反應。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眨眼反應。當異物飛近眼睛,眼瞼的運動並不受意識控制。
還有一個例子是高空彈跳,意識讓自己跳下去,但安全需求的本能會讓你的肢體僵硬,你不得不反復說服身體高空彈跳很安全,不然你的身體會拒絕往下跳。
一般能被我們意識到的安全感,或能被我們解釋清楚的安全感已經不是本能,而是一種被我們的文化詮釋過的安全感,兩者不能等同。能意識到的不安全是精神層面的緊張,是我們學習到的文化、價值觀、內心解釋造成的。意識不到的不安全是身體的緊張,如突發的、預感似的恐懼,莫名其妙的慌亂和焦慮。
當我們的精神在某種信仰、信念的支撐下過度支配生命能量,憂鬱或焦慮會爆發,逼迫人們躺倒在床上。精神不快樂的時候,身體在休息。
我們只能來解讀被文化定義下的安全感。本能中的安全需求是不能解釋的,因為任何解釋出來的東西已經不是本能本身,而是被文化標定的東西。
那麼,為什麼人們的內心對安全感會有不同的需要呢?這取決於人的內心存在著三 個基本假定:一是對世界,二是對人類,三是對自己。
如果假定世界是美好、值得我們珍惜的;假定人類是友善、願意分享、互助與親近 的;假定自己是可愛、有價值的,那麼,人的內心就會比較平和,快樂、樂觀的情緒就自我探索與做自己多,對自我、對他人的要求就比較寬鬆,也願意體驗不同的生活,欣賞不同的文化。如果假定世界是充滿危險的,人類是自私、好鬥的,自己是無意義和脆弱的,你就會有高 敏感、沮喪、緊張和害怕,不得不謹小慎微。你會小心恪守某個價值體系、某種規則,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被選定的文化強迫下生活,唯恐厄運臨頭、噩夢纏身。
安全感來源於我們自己選定的文化,不安全也是被你選擇的文化(價值觀、概念系統、道德感) 建構出來的。
很多時候,這樣的文化恰巧是主流文化。當你緊張害怕,身體卻不想搭理你,所以讓你沒效率、沒快感、沒激情。
要處理內心的不安全感,唯一要做的就是檢視對自我、社會、人類的基本評價,看 看我們行為激發的焦慮和不安全感是意識或內心衝突引發的,還是由身體警覺所喚起的。
如果是文化引發的不安全感,唯一有效的方式或許是選擇嘗試新的文化與價值體系。 當一個人選擇的文化觀念是多元、合時宜、有效的,並與個體相匹配,會出現明顯的特徵有:身心協調,心境愉悅,感情充沛,體驗豐富,精力旺盛,什麼人都敢愛,什麼事都敢做,什麼地方都敢去,總在品嘗著自由的感覺。
童年創傷:記憶並不可靠
◆討論童年創傷既可以讓人受傷,也可以讓人成長。
童年是成人記憶中的搖籃,不管這個搖籃大小為何,舒適與否,人都會離開它去闖蕩世界。有些人雖已經遠離了童年,心卻依然躺在搖籃裡不想離開。那麼是誰做了這樣的決定?是搖籃嗎?
生命常有兩個態度需要選擇,一個是線性的昨天的一切成就了今天,今天的努力代表著明天;一個是非線性的昨天的一切不等於今天,今天的一切也不代表明天。 線性的態度可以歸因、預測,如果沒有美好的童年,就不會有真正幸福的現在,更不太可能出現閃耀的未來。
心理學強調童年的遭遇決定成年以後的性格、情感與行為,並且假定,如果不消除童年帶來的陰影,生活中會永遠缺少陽光。
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建立在一百年前的歐洲,佛洛依德斷言,人三歲以前如果沒有與母親建立起良好的母嬰關係,依戀或分離障礙、物欲與安全缺乏、自戀缺乏或過度自戀,都會給人的潛意識帶來難以癒合的創傷。
人雖然無法完全意識到這些創傷,卻會阻斷成年人正常的心理和情緒反應,造成適應不良。
這樣的理論有一個假設,即人都是一樣的,創傷有固定模式。
經典心理學產生於盛行機械唯物主義決定論與歸因論的時期,仿佛人就如一種機器 構造或建築構造,缺損任一零件(童年—少年—青年—成年層疊結構)都會大大影響到整體的功能。
經典心理學又被稱為解釋的心理學,因為它主要致力於探索問題的成因,
不太在意如何去解決問題。理論的假設是必須仔細重溫童年,得以清晰覺察曾有的隱祕 創傷,審視早年經歷與今天痛苦之間的聯繫,重建新行為,以此幫助成人擺脫童年帶來的陰霾。
現代心理學更接受一種非線性的態度,它認為人的成長是一個逐步選擇與適應的過程,童年事件給人帶來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不單是一種簡單的原因,而是一種可選或者可多重賦義的資源。非線性心理學假設:人是不一樣的,創傷只是一種敘事方式或解釋方式,而非真實存在。
非線性是基於一種生命科學,多樣性、多因素並存,未知與複雜並存…… 比如, 童年經歷了父母不幸的婚姻,這是讓人獲得對婚姻更大的耐受性、獲得應對婚姻爭執的經驗、減少對婚姻的理想化期待,抑或是讓人害怕婚姻、缺乏長久維持親密關係的能力,這些是不能確定的。
非線性的思想認為這種「童年不幸」可能只是當下的一種回憶產物,是為眼下親密問題合理化的結果。那麼是否接受這種合理化要看這樣的解釋是否讓人獲益,是哪一種獲益。
如果讓人產生了覺悟,並對生活有積極的效果就接受它;如果解釋增加人的缺陷 感、無力感,放棄努力等待救贖,那麼就否定它。
非線性的心理學被稱為解決的心理學,它不關注過去發生過什麼,而是致力討論今 天我們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問題看起來會不同。現代心理學追求有效的解釋而非追求既往的真實,因為人不可能客觀地評價過去,今天的你與過去的你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
回憶童年也許是為當下的我服務,婚姻幸福的人會說父母失敗的婚姻教會我善待婚姻,婚姻不幸的人會說父母的不良關係讓他失去了獲取幸福的能力。
事實上,婚姻的不幸可能有很多原因,並非只是童年創傷印痕的重複,經歷不幸也許正是人們可以真正感受幸福並珍惜自己的前提。不過,因果的思維畢竟是人類根深蒂固的認知方式,正如佛家說的「諸因皆有果,諸果皆有因」。
在普及心理學知識時,一般心理學家還是更多停留在解釋的心理學,因為要創建一種健康的育兒意識,減少童年創傷,培養完美人格,這樣的理論是不可少的。
不過在面對某個個體帶著問題來諮商時,心理學家會搖擺在解釋的心理學與解決的心理學之間,討論童年創傷既可以讓人受傷,也可以讓人成長。
一個心理學家問一個成功人士:「你成長的訣竅是什麼?」 成功人士說:「因為父親從小就看不起我,我要努力證明給他看自己能成功。」 再用同一個問題問一位在地鐵裡乞討的男子,男子說:「我從小就不受父親重視,造成我自卑膽怯,至今一事無成。」 成功與失敗都與童年有關,但對童年不同的態度會造就不同的人生。
對兒時的評判可能影響對現實的評判,一切不快似乎是在重複過去的創傷。覺得自 己沒有社交能力、恐懼權力人物、不自信、不滿足,以及時時刻刻的挫敗感,其實是源自於兒時沒有建立起對幸福的感知,對生活有不恰當的期待,總是羡慕別人的生活,消極面對自己的生活,這樣的人不可能有幸福感,即便他拿著天上掉下來的肉餅,也會恐懼失去,依舊感受不到快樂與幸福。
我們對自我的感知、對現實的感知來源於我們內心的建構,同樣是早年的經歷,不同的內心建構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覺。人們會說,在記憶中我的確不被父母喜歡,但記憶是非常不可靠的,我們能記住的東西被我們在漫長歲月中不斷修飾補充,回憶出的東 西只是我們當下心境的產物。
幸福與否在於我們內心的選擇,若我們選擇幸福,就會有一千個理由讓我們愉悅滿足;若我們選擇痛苦,也會有一萬個理由讓我們悲傷失落。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選擇幸福?
真正的幸福並不存在,只有人們對幸福的不同解釋,就像名言「真理是不存在的, 存在的只是對真理的不同解釋」。
現實中的幸福和曇花一樣,只是生活中短暫一現的芬芳。但內心的幸福是存在的,這種幸福實際上是對自己的態度。首先要有感受幸福的能力,獲得這種能力的前提是有良好的自我認同,對現實的滿足感、對生活沒有過高期待。現在的生物科學比較認同細胞記憶,認為人具有語言記憶與情緒記憶兩種不同的記憶,前者活躍在大腦,靠回憶與描述來表達;後者儲存在個體裡,靠激發與聯想來完成。 語言的記憶主要是人類的構詞與解釋系統,在理性的世界裡,這樣的記憶靠不斷強化、重複來增加,結果被轉化成為一種體驗記憶,最終儲存在細胞裡。
而情緒記憶本來就是 一種體驗記憶,不需要重複,只要體驗的強度突破記憶的閾值,就永遠被保留起來。體驗記憶是身體直接的記憶,沒有理性的分析過程,沒有語言描述,所以非常依靠感覺。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每個細胞都是一個記憶體,個體有多少細胞就有多少這樣的記憶體,很像一座圖書館中浩瀚的藏書,把生活的點點滴滴儲存起來。
不過,要觸及、打開這些記憶並不容易,需要類同質的刺激資訊。比如,我們小時候在一個地方生活過,幾十年後,故地重遊,很多兒時的記憶會鮮明地湧現出來。故地重遊就是類同質的資訊。
科學證實,這些儲存在細胞中的記憶,是通過心—腦的回復式交流,讓我們的意識能夠提取它們。
為了讓我們能夠記憶更多經歷,我們應該帶著情緒去生活。閱讀的時候,如果沒有 帶任何情緒,也沒有愉快的想像參與,這些語言記憶,將只能在大腦中保持很短的時間, 就會永遠消失。如果閱讀時產生身心體驗,不管是愉悅的還是傷痛的,這些情緒會累積在細胞組織裡,留下印痕,不管多久,類似的刺激會準確地激發記憶並讓我們重新體驗 那些情緒。帶著情緒去生活、學習、交友、工作,才是豐富人內心記憶的根本。
婚姻中要不要AA制
◆如果在婚姻中尋求這種平等關係,那麼婚姻關係與外人關係就沒有區別。
前一陣子接到一個讀者來信,談到婚姻生活中雙方的消費觀差異,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與這位讀者的問與答:
問:從結婚開始,我和老公各自管自己的錢,他的收入比我高。我的錢全用在家庭上,從沒想過存錢。老公的收入也用來養家,但是因為收入高,所以有儲蓄。
有時吵架,老公說這個家裡的東西都是他買的,好像我沒什麼貢獻。剛結婚時,旅遊錢是他出的,後來出去旅遊,他都要我出一半。有時鐘點工來清潔環境,錢他先墊了,不過人民幣 50元(約台幣兩百五十元左右),他也會馬上跟我要。
我經常因此跟他冷戰,因為我也想要有他願意讓我花他的錢,有被寵愛的感覺。
我平時都覺得老公對我不錯,挺疼愛我的。但是,一涉及金錢,老公就十分計較。
這是影響夫妻感情的一件大事。我想請教,問題是出在我身上,還是出在他身上,還是雙方都要改變?答:除情感以外,有三大方面最容易讓夫妻關係不和:子女教育方式、理財與金錢 管理、對雙方父母親友的態度。
婚姻關係是人類最難相處的關係,因為是婚姻需要全方位的接觸,不像與他人的關 係那樣,總有緩衝的空間與時間。美好的婚姻是人類文明進化的產物,純粹建立在人類通約的社會屬性上,但家庭內部更多展現的是人的生物屬性或是自然屬性,婚姻中存有很多不合理、不和諧的關係。
古人語:「 清官難斷家務事」,婚姻問題求教朋友或者專家,結果往往是想幫助你的人好心辦壞事。婚姻制度與法律的建立讓人們在兩性關係中獲得安全卻失去了快樂。人類的煩惱基本上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夫妻關係產生的痛苦要遠大於獲得的甜美。
處理這種婚姻關係需要一些基本的意識公平、公正、合情合理是不可能的,如果在婚姻中尋求這種平等關係,那麼婚姻關係與外人關係就沒有區別。
佛家講,婚姻是緣,隱喻是,婚姻就是還債。婚姻的一方感覺很虧,想想這是你上輩子欠他的,多少會有些聊以自慰。一個人如果把婚姻看成是受苦,是一種人性的修煉,那麼婚姻關係就好處多了,對方愈對你不好,你的修煉愈能精進,最終你將獲得完美的生命。
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話:「婚姻的祕訣在忍,忍無可忍還是忍。」
婚姻關係和諧的前提是,當你選定一個人,要謹記心甘、情願、簡單、糊塗這四個詞,那麼婚姻就不再讓人害怕。
男人喜歡把錢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小時候比較窮或者天性吝嗇; 婚姻裡缺少優越感或者缺乏自尊,不會尊重他人;缺乏體面拿錢撐面子;擔心妻子不會理財,花錢沒計畫等等。
他不一定是不夠愛你,或者輕視你、欺負你。
處理婚姻問題有一個原則,區分問題出在誰身上,要看誰認為這是問題。通常想改變現狀的那方為訴求方,改變要從自己做起。
如果想改變的一方把責任都說成是對方的,對方應該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改變就會因對方需要而為自己解釋、爭辯、合理化,最後的改變將是南轅北轍。
可以坦誠告訴另一半你的煩惱,問問他的感覺。如果另一半不覺得這是問題,那麼你需要檢視自己,是不是心不甘、情不願。讓另一半知道你的煩惱大有好處。婚姻中,一個人不快樂,另一個人也好不了。
生命深層的孤獨感是什麼
◆人終究是孤獨的,社交在某種心理層面上也是為了逃避孤獨。
疏離感其實來源於生命深層的孤獨感。人終究是孤獨的,社交在某種心理層面上也是為了逃避孤獨。一個人即便擁有眾多好友,依然擺脫不了孤獨的煎熬。
不喜歡或者不善於社交的人恰好是不太怕孤獨的人, 他們更能面對孤獨與寂寞,自在地活著。
人類所有的社會建構與社交行為,如談戀愛、結婚、交朋友、運動、培養興趣愛好、參加社會團體等,實際上還是被孤獨感驅動著的回避行為,只是社會賦予這些行為正面的意義而已。
人們經常會被自己的擔心欺騙。大學時,學校每個週末都有學生舞會,作為男生, 我特別害怕被拒絕,只要對方稍有遲疑我就會趕緊落荒而逃,結果大家都說我孤傲。
其實很多女生都期望我去邀請她們,只是看到我猶豫不絕,以為我不情願,結果也表現出勉強。可見人是被自己的敏感所打敗。
很多時候,我們會無意識地表現出一種退縮情緒,讓別人不敢靠近,反過來又證明自己真的不被喜歡和不被接納,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人必須相信自己是被喜歡的,才能感覺到自己是真的被喜歡。如果假定自己不受歡迎,那麼感受到的也會是不被歡迎。認知心理學認為,感覺到的東西是自己的一部分,跟他人沒有太大關係。如果你總把感覺到的當真實,那麼你會時時處在社交焦慮之中。
解決的辦法是尋找與你一樣落單的人,相信對方渴望你的接近,也許你不需要太多的朋友、太多的社交應酬,但交幾個 朋友還是需要考慮的。
疏離感還有一種表現,就是常讓人有一種找不到根的感覺,這種沒有歸屬的疏離感同樣來源於人類在宇宙中的孤獨。人類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是潛藏在人類意識深處的一種戰慄。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或者要到哪裡去,這些答案正是人自我認知的哲學境界。
不過,對生命浮萍般的感覺也許是一種至高的存在感,生命是流動的,它在特定的時間空間交匯點上呈現出形態,也在特定的社會人際關係中實現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