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之路:每個人都有選擇
改變的起點
身為一名心理諮商師,我一直致力於幫助我的來訪者改變。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人雖然抱著改變的目的來諮商,可是當我們真正開始探索改變的可能性時,他們就會說:「老師,我很痛苦,我渴望改變,但我沒有選擇。」
他們想要改變,可是他們的思路卻證明改變很難。他們把問題歸咎於難以控制的環境、充滿敵意的社會、世界的不公、自己無法改變的家庭和過去⋯⋯這些宏大而深遠的現實和過去籠罩在頭上,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出與現在不同的選擇。他們因此停住了發展的腳步,在原地痛苦徘徊。
從找困難,轉變為找方法,最關鍵的一步是意識到:你其實一直都有選擇。認定自己沒有選擇,會把我們從靈活機動的人,變成無能為力的環境犧牲品。這樣,改變就真的不可能發生了。而我想告訴那些來訪者的,也是我想告訴你的第一件事是:關於改變,你其實一直都有選擇。
拿回選擇的控制權
當你告訴自己不行時,你已經做了選擇;當你待在一個只能滿足溫飽,沒什麼前途的公司時,你已經做了選擇;當你用拖延躲避工作壓力的時候,你同樣做了選擇。改變是一種選擇,不改變也是一種選擇。你為自己不改變找的所有藉口,比如沒錢、沒時間、太麻煩、沒必要⋯⋯統統都是你的選擇。甚至連你告訴自己「我沒有選擇」,也是你的選擇。
把選擇的控制權拿回自己手中,這是開始發展與改變自我的前提。
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我們被「卡住」時,一定會陷入或輕或重的無力感中,除了停留在原地,似乎找不到更好的人生選項。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原因有兩個。
第一, 誤以為只有按照理想狀況做出選擇,才算有選擇;如果選項不夠好,那就是沒有選擇。
頭腦中的理想是治療生活挫折的止痛藥,我們並不想輕易地放棄它。有時候,我們寧願承認生活就是沒有選擇,也不願意承認這一理想至少在當下並不現實。
因此,很多人說自己沒有選擇時,其實是說:「這不是我想要的選擇。」
事實上,這是一種選擇。選擇服從頭腦中的理想,而不是從當前的現實中尋找出路。換句話說,他們選擇了「沒有選擇」。
可是,如果想要有所改變,我們就必須明白,選擇要基於當前的現實,而不是頭腦中的理想。我們要選擇的,不是未來的結果,而是此時此地的行動。如果你不那麼喜歡現在做的工作,但是為了養活自己,沒得選擇,那這個想法的正確表述其實是:你不願意為喜歡的工作冒險,所以選擇忍受一份自己不那麼喜歡的工作。這是一種可以理解的選擇,但你並非真的沒有選擇;至少養活自己的辦法,絕對不只一種。
第二, 不願意承擔對自己的責任。
表面上來看,我們都希望有更多選擇,實際上卻經常逃避選擇。因為有時候,強調有選擇,並不是一件讓人舒服的事情。它很容易讓人想到:既然有選擇,而我現在過得不好,是不是我的錯?
討論對錯的思維方式通常假想了一名加害者和被害者。當我們覺得沒選擇時,是把自己放到了被害者的位置上,並藉此把責任推卸給假想中的加害者。這樣,我們的罪惡感就減輕了很多。
在「沒有選擇」代表的指責抱怨,和「有選擇」代表的內疚自責之間,很多人寧可選擇前者,因為這樣痛苦會少得多。
可是,就算我們承認自己有選擇,也不一定需要感到內疚或自責。
如果你的選擇不是為了找一個原因,而是為了推動改變,那就需要換一種思維方式。不是思考「誰對誰錯」,更不是一味責怪自己,而是思考「有用沒用」。就算你強調自己受過去、環境和他人所限而沒有選擇,這對你的改變有什麼幫助嗎?無法改變,也許不是你的錯,可是,誰要為最終的結果負責呢?還是你自己。
改變需要勇氣
改變需要我們承擔起對自己的責任,看清自己做出的選擇。這對任何人而言,都不是輕鬆的事,它需要巨大的勇氣。
史考特.派克是美國著名的心理醫師,著有一本很經典的書—《心靈地圖:追求愛和成長之路》。就連這樣一位資深的心理醫師,在面對改變時也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氣和努力。他在書裡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年輕時,因為責任心太重,他總是把工作日程表排得滿滿的。別的同事每天下午四點半就下班了,他卻要看診到晚上八、九點。太太抱怨他回家晚,他也很疲憊,有很多怨言。
有一天,他去找自己的主任商量,詢問能否安排他幾週不接待來訪者。主任聽完他的抱怨後,同情地說:「哦,我看你遇到麻煩了。」
他很感激地說:「謝謝您,那您認為我該怎麼辦呢?」
主任又重複說了一遍:「我不是告訴你了嘛,你現在有麻煩了。」
派克醫師很生氣:「是啊,我是有麻煩了,所以才來找您啊!您認為我該怎麼辦呢?」主任卻說:「好好聽我說,我只再跟你講一遍—我同意你的話,你現在確實有麻煩了。你的麻煩跟時間有關,而且是你的時間,不是我的時間,所以不是我的事。」
派克醫師氣得要命,覺得這位主任簡直不可理喻。可是三個月後,他忽然意識到,主任說得沒錯。「我的時間是我的責任,如何安排時間應該由我自己負責。花更多的時間接待來訪者,這是我自己選擇的結果。」
那他當初為什麼要找主任呢?也許是他想當一名認真負責,受主管賞識、來訪者敬仰的心理諮商師,所以給自己加了工作。可是又不想承擔自己疲憊、妻子抱怨的責任。他處在這樣的矛盾中,想要改變,卻又放不下原來的那個理想。他找主任的時候,其實是想讓主任替自己負責:你可是我的上司,我沒有選擇,只有你能幫我選擇。
你看,一位訓練有素的心理醫師都會不自覺地把選擇的責任推給別人,更何況沒有受過訓練的普通人。
所以,選擇改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很難,要面對很多焦慮,也需要勇氣。可是,沒有什麼比走一條很難的路更能促進人的自我發展了。
改變還需要自省
改變需要勇氣,但只有勇氣還不夠,還需要自我反省的能力。只有不斷審視自我,才能觸發改變。
我有一位來訪者,她的媽媽是非常焦慮的人,經常指責、打罵她,帶給她強烈的不安全感。可是,當她自己有了女兒之後,她也會經常指責女兒的種種不是。
有一天她對我哭訴:「你知道嗎?有時候我挺羡慕我媽媽的。她有很多問題,但她的人格是完整的,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都是別人有問題。而我讀了很多書,受了良好的教育,反而分裂成了兩個人。一方面我很像她,另一方面我很厭惡自己這樣;一方面我在指責女兒,另一方面我不停地指責自己。」
我跟她說:「妳跟妳媽媽不同的地方是有價值的,因為妳有自省。自省並不輕鬆,有時候還讓人痛苦,可這正是改變的契機。」
所以,關於改變,每個人都有選擇。這個選擇,既需要勇氣,也需要自省。
據說,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諮商室裡放著一根三角柱。柱子的一面刻著「我很可憐」,另一面刻著「他很可惡」,最後一面刻著「怎麼辦」。每次來訪者到他的諮商室裡,他都會拿出這根三角柱問:你想談什麼呢?
如果你的面前也有一根三角柱,你會怎麼回答呢?如果改變的路是一條既需要勇氣,又需要自省的艱難的路,你還要走嗎? 自我發展之問
回顧一個你正在經歷或曾經歷的困難處境,比如,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恭維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者違心地接受一個很想拒絕的請求。然後思考:
你有哪些選擇?你又做了哪些選擇?
透過這樣的選擇,你獲得了什麼?又迴避了什麼?
當你做了某個選擇以後,你有想過「我沒有選擇」嗎?為什麼?
僵固型思維:活在別人的評價中
防禦型心智模式有三種典型表現: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和絕對化思維。它們都會阻礙我們的改變和發展。我先介紹僵固型思維會如何影響我們。
脆弱的高自尊
什麼是預測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很多人覺得是能力。為此,人們設計了很多測驗來了解一個人的能力,比如入學考試、職業能力測試等。這些能力測驗背後都有一個假設,就是人的能力是相對固定的,根據能力高低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類人,他們起步的時候能力平平,後來憑著自己的努力不斷進步,最終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們還會遇到另一類人,他們看起來很聰明,卻因為某次挫折一蹶不振,逐漸泯於眾人。其實,能力並不能預測一切。有時候,怎麼看待能力,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我遇過一名學生,他很聰明,學習成績也好,考上了一所名校。他來自一所縣城中學,那間學校裡能考上名門大學的學生並不多。校長覺得很有面子,就把他的照片放到學校的榮譽牆上,還鼓勵他到大學後一定要為母校爭光。他當時心裡就「咯噔」了一下,覺得自己被架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下不來了。
上了大學以後,他發現學校裡到處都是強人,自己並沒有很聰明、很突出。大一學期末,他的微積分被當了。其實在大學裡,這門課被當的人很多,只要補考就好。可是他學了一段時間以後,覺得自己學不會,就怎麼都不肯學了。兩次補考,他都棄考。他不僅不向老師、同學求助,甚至不願讓任何人知道他有課程不及格,每天躲在宿舍不想見人。偶爾有高中的學弟、學妹加他微信,他一概拒絕。
有一次我問他:「為什麼這次考試對你的影響那麼大?不過是一次被當,有很多人沒考過啊!」
他說:「我能考上這所大學完全是因為運氣,現在這門課把我打回原形。」自我發展之問
回顧一個你正在經歷或曾經歷的困難處境,比如,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恭維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者違心地接受一個很想拒絕的請求。然後思考:
你有哪些選擇?你又做了哪些選擇?
透過這樣的選擇,你獲得了什麼?又迴避了什麼?
當你做了某個選擇以後,你有想過「我沒有選擇」嗎?為什麼?
僵固型思維:活在別人的評價中
防禦型心智模式有三種典型表現: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和絕對化思維。它們都會阻礙我們的改變和發展。我先介紹僵固型思維會如何影響我們。
脆弱的高自尊
什麼是預測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很多人覺得是能力。為此,人們設計了很多測驗來了解一個人的能力,比如入學考試、職業能力測試等。這些能力測驗背後都有一個假設,就是人的能力是相對固定的,根據能力高低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類人,他們起步的時候能力平平,後來憑著自己的努力不斷進步,最終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們還會遇到另一類人,他們看起來很聰明,卻因為某次挫折一蹶不振,逐漸泯於眾人。其實,能力並不能預測一切。有時候,怎麼看待能力,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我遇過一名學生,他很聰明,學習成績也好,考上了一所名校。他來自一所縣城中學,那間學校裡能考上名門大學的學生並不多。校長覺得很有面子,就把他的照片放到學校的榮譽牆上,還鼓勵他到大學後一定要為母校爭光。他當時心裡就「咯噔」了一下,覺得自己被架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下不來了。
上了大學以後,他發現學校裡到處都是強人,自己並沒有很聰明、很突出。大一學期末,他的微積分被當了。其實在大學裡,這門課被當的人很多,只要補考就好。可是他學了一段時間以後,覺得自己學不會,就怎麼都不肯學了。兩次補考,他都棄考。他不僅不向老師、同學求助,甚至不願讓任何人知道他有課程不及格,每天躲在宿舍不想見人。偶爾有高中的學弟、學妹加他微信,他一概拒絕。
有一次我問他:「為什麼這次考試對你的影響那麼大?不過是一次被當,有很多人沒考過啊!」
他說:「我能考上這所大學完全是因為運氣,現在這門課把我打回原形。」在大學工作時,我經常遇到這樣的學生。他們很聰明,但很容易因為一點點挫折而一蹶不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自我」很重。一帆風順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很厲害;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們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但無論他們怎麼評價自己,都特別關注自己的表現,特別關心別人怎麼看自己,都有很重的「證明自己」的包袱。這種心理狀態就叫「脆弱的高自尊」。
是什麼造成了這種脆弱的高自尊呢?有一種解釋是,這類人在成長過程中受了太多的批評和指責,所以變得沒自信。可是仔細想想,好像並不是這樣。他們的成長經歷裡並不缺少肯定和表揚,相反的,他們中有很多人就是在肯定和表揚裡長大的。
那是什麼讓他們在挫折面前變得這麼脆弱呢?是僵固型思維。
努力比聰明更重要
騰訊創始人之一的陳一丹先生創設了「一丹獎」,它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單項獎,獎金高達三千萬港幣(約一億新臺幣),比諾貝爾獎獎金還高很多。首屆一丹獎頒給了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的提出者—史丹佛大學的卡蘿.杜維克教授。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到底是什麼,能夠讓杜維克教授獲此殊榮呢?這得先從她的一個著名實驗講起。
為了考察表揚對孩子的影響,杜維克教授找了幾百名小學生、中學生,讓他們做十道簡單的智力測驗題。這些學生完成後,有一部分學生被誇獎聰明:「哇,你做對了八題,太聰明了!」而另一部分學生被誇獎努力:「哇,你做對了八題,你一定很努力!」結果,在接下來的測驗裡,那些被誇聰明的孩子很多都不願意選擇更難的題目,哪怕那些題目能讓他們學到新知識。
當研究者安排了一些很難的題目,所有孩子都表現得不好的時候,那些被誇聰明的孩子對解難題失去興趣,表現直線下降。即使重新做一些容易的題目,都很難讓他們恢復信心。相反的,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越挫越勇,保持著對解難題的興趣,而且表現得越來越好。
最後,當研究人員讓他們在試卷上寫下解題的分數和感受時,被表揚聰明的學生中有四○%左右撒了謊,虛報自己的成績,而且都報高了。
這是個顛覆性的研究。它證明了誇孩子聰明不僅不會增加孩子的自信,還極大地削弱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為什麼表揚孩子聰明和表揚努力會產生這麼大的差異?杜維克教授解釋:表揚聰明和表揚努力激發了孩子不同的心智模式。表揚聰明實際上暗示了這樣的觀點:人的能力是相對固定的,解難題只是證明一個人聰不聰明的方式。一旦孩子接受了「人的能力是相對固定」的觀點,而且被誇聰明,他們就會努力維護聰明的形象。這會使他們把注意力從挑戰任務本身,轉移到對自我的關注上。這就是僵固型思維的特點。
相反的,表揚努力暗示著:人的能力並不是固定的,一個人可以透過努力來發展自己的能力。既然人的能力並不固定,那些孩子就沒有證明自己的包袱,自然就能把目光專注到努力本身。
「就此停止」和「更進一步」
想像一下,由於老闆覺得你在過去一年做得不錯,而且在這個部門已經待了好幾年,因此你獲得了公司的升職面試機會。
你很期待這次升職機會。部門同事都覺得,你在過去一年工作表現還不錯,你自己也覺得還行。雖然在面試的時候,你有些緊張,但整體發揮得不錯。面試官大體肯定了你的能力,也提了一些不足之處。你覺得自己應該能獲得晉升。
結果你落選了,你失望極了。你會怎麼想這件事?
A 我真的已經很好了,落選只是意外。
B 我就是不夠好,落選是應該的,是我高估了自己。
C 這個面試很不公平,不是老闆對我有偏見,就是有內幕。
D 這次升遷的機會很重要,我失去了一次這麼重要的機會,真是太遺憾了。
E 看開點,這次升遷沒那麼重要,工作也沒那麼重要。
F 生活就是這樣,並不是總能一帆風順。
你會怎麼選擇呢?
改變的起點
身為一名心理諮商師,我一直致力於幫助我的來訪者改變。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人雖然抱著改變的目的來諮商,可是當我們真正開始探索改變的可能性時,他們就會說:「老師,我很痛苦,我渴望改變,但我沒有選擇。」
他們想要改變,可是他們的思路卻證明改變很難。他們把問題歸咎於難以控制的環境、充滿敵意的社會、世界的不公、自己無法改變的家庭和過去⋯⋯這些宏大而深遠的現實和過去籠罩在頭上,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出與現在不同的選擇。他們因此停住了發展的腳步,在原地痛苦徘徊。
從找困難,轉變為找方法,最關鍵的一步是意識到:你其實一直都有選擇。認定自己沒有選擇,會把我們從靈活機動的人,變成無能為力的環境犧牲品。這樣,改變就真的不可能發生了。而我想告訴那些來訪者的,也是我想告訴你的第一件事是:關於改變,你其實一直都有選擇。
拿回選擇的控制權
當你告訴自己不行時,你已經做了選擇;當你待在一個只能滿足溫飽,沒什麼前途的公司時,你已經做了選擇;當你用拖延躲避工作壓力的時候,你同樣做了選擇。改變是一種選擇,不改變也是一種選擇。你為自己不改變找的所有藉口,比如沒錢、沒時間、太麻煩、沒必要⋯⋯統統都是你的選擇。甚至連你告訴自己「我沒有選擇」,也是你的選擇。
把選擇的控制權拿回自己手中,這是開始發展與改變自我的前提。
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我們被「卡住」時,一定會陷入或輕或重的無力感中,除了停留在原地,似乎找不到更好的人生選項。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原因有兩個。
第一, 誤以為只有按照理想狀況做出選擇,才算有選擇;如果選項不夠好,那就是沒有選擇。
頭腦中的理想是治療生活挫折的止痛藥,我們並不想輕易地放棄它。有時候,我們寧願承認生活就是沒有選擇,也不願意承認這一理想至少在當下並不現實。
因此,很多人說自己沒有選擇時,其實是說:「這不是我想要的選擇。」
事實上,這是一種選擇。選擇服從頭腦中的理想,而不是從當前的現實中尋找出路。換句話說,他們選擇了「沒有選擇」。
可是,如果想要有所改變,我們就必須明白,選擇要基於當前的現實,而不是頭腦中的理想。我們要選擇的,不是未來的結果,而是此時此地的行動。如果你不那麼喜歡現在做的工作,但是為了養活自己,沒得選擇,那這個想法的正確表述其實是:你不願意為喜歡的工作冒險,所以選擇忍受一份自己不那麼喜歡的工作。這是一種可以理解的選擇,但你並非真的沒有選擇;至少養活自己的辦法,絕對不只一種。
第二, 不願意承擔對自己的責任。
表面上來看,我們都希望有更多選擇,實際上卻經常逃避選擇。因為有時候,強調有選擇,並不是一件讓人舒服的事情。它很容易讓人想到:既然有選擇,而我現在過得不好,是不是我的錯?
討論對錯的思維方式通常假想了一名加害者和被害者。當我們覺得沒選擇時,是把自己放到了被害者的位置上,並藉此把責任推卸給假想中的加害者。這樣,我們的罪惡感就減輕了很多。
在「沒有選擇」代表的指責抱怨,和「有選擇」代表的內疚自責之間,很多人寧可選擇前者,因為這樣痛苦會少得多。
可是,就算我們承認自己有選擇,也不一定需要感到內疚或自責。
如果你的選擇不是為了找一個原因,而是為了推動改變,那就需要換一種思維方式。不是思考「誰對誰錯」,更不是一味責怪自己,而是思考「有用沒用」。就算你強調自己受過去、環境和他人所限而沒有選擇,這對你的改變有什麼幫助嗎?無法改變,也許不是你的錯,可是,誰要為最終的結果負責呢?還是你自己。
改變需要勇氣
改變需要我們承擔起對自己的責任,看清自己做出的選擇。這對任何人而言,都不是輕鬆的事,它需要巨大的勇氣。
史考特.派克是美國著名的心理醫師,著有一本很經典的書—《心靈地圖:追求愛和成長之路》。就連這樣一位資深的心理醫師,在面對改變時也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氣和努力。他在書裡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年輕時,因為責任心太重,他總是把工作日程表排得滿滿的。別的同事每天下午四點半就下班了,他卻要看診到晚上八、九點。太太抱怨他回家晚,他也很疲憊,有很多怨言。
有一天,他去找自己的主任商量,詢問能否安排他幾週不接待來訪者。主任聽完他的抱怨後,同情地說:「哦,我看你遇到麻煩了。」
他很感激地說:「謝謝您,那您認為我該怎麼辦呢?」
主任又重複說了一遍:「我不是告訴你了嘛,你現在有麻煩了。」
派克醫師很生氣:「是啊,我是有麻煩了,所以才來找您啊!您認為我該怎麼辦呢?」主任卻說:「好好聽我說,我只再跟你講一遍—我同意你的話,你現在確實有麻煩了。你的麻煩跟時間有關,而且是你的時間,不是我的時間,所以不是我的事。」
派克醫師氣得要命,覺得這位主任簡直不可理喻。可是三個月後,他忽然意識到,主任說得沒錯。「我的時間是我的責任,如何安排時間應該由我自己負責。花更多的時間接待來訪者,這是我自己選擇的結果。」
那他當初為什麼要找主任呢?也許是他想當一名認真負責,受主管賞識、來訪者敬仰的心理諮商師,所以給自己加了工作。可是又不想承擔自己疲憊、妻子抱怨的責任。他處在這樣的矛盾中,想要改變,卻又放不下原來的那個理想。他找主任的時候,其實是想讓主任替自己負責:你可是我的上司,我沒有選擇,只有你能幫我選擇。
你看,一位訓練有素的心理醫師都會不自覺地把選擇的責任推給別人,更何況沒有受過訓練的普通人。
所以,選擇改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很難,要面對很多焦慮,也需要勇氣。可是,沒有什麼比走一條很難的路更能促進人的自我發展了。
改變還需要自省
改變需要勇氣,但只有勇氣還不夠,還需要自我反省的能力。只有不斷審視自我,才能觸發改變。
我有一位來訪者,她的媽媽是非常焦慮的人,經常指責、打罵她,帶給她強烈的不安全感。可是,當她自己有了女兒之後,她也會經常指責女兒的種種不是。
有一天她對我哭訴:「你知道嗎?有時候我挺羡慕我媽媽的。她有很多問題,但她的人格是完整的,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都是別人有問題。而我讀了很多書,受了良好的教育,反而分裂成了兩個人。一方面我很像她,另一方面我很厭惡自己這樣;一方面我在指責女兒,另一方面我不停地指責自己。」
我跟她說:「妳跟妳媽媽不同的地方是有價值的,因為妳有自省。自省並不輕鬆,有時候還讓人痛苦,可這正是改變的契機。」
所以,關於改變,每個人都有選擇。這個選擇,既需要勇氣,也需要自省。
據說,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諮商室裡放著一根三角柱。柱子的一面刻著「我很可憐」,另一面刻著「他很可惡」,最後一面刻著「怎麼辦」。每次來訪者到他的諮商室裡,他都會拿出這根三角柱問:你想談什麼呢?
如果你的面前也有一根三角柱,你會怎麼回答呢?如果改變的路是一條既需要勇氣,又需要自省的艱難的路,你還要走嗎? 自我發展之問
回顧一個你正在經歷或曾經歷的困難處境,比如,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恭維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者違心地接受一個很想拒絕的請求。然後思考:
你有哪些選擇?你又做了哪些選擇?
透過這樣的選擇,你獲得了什麼?又迴避了什麼?
當你做了某個選擇以後,你有想過「我沒有選擇」嗎?為什麼?
僵固型思維:活在別人的評價中
防禦型心智模式有三種典型表現: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和絕對化思維。它們都會阻礙我們的改變和發展。我先介紹僵固型思維會如何影響我們。
脆弱的高自尊
什麼是預測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很多人覺得是能力。為此,人們設計了很多測驗來了解一個人的能力,比如入學考試、職業能力測試等。這些能力測驗背後都有一個假設,就是人的能力是相對固定的,根據能力高低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類人,他們起步的時候能力平平,後來憑著自己的努力不斷進步,最終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們還會遇到另一類人,他們看起來很聰明,卻因為某次挫折一蹶不振,逐漸泯於眾人。其實,能力並不能預測一切。有時候,怎麼看待能力,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我遇過一名學生,他很聰明,學習成績也好,考上了一所名校。他來自一所縣城中學,那間學校裡能考上名門大學的學生並不多。校長覺得很有面子,就把他的照片放到學校的榮譽牆上,還鼓勵他到大學後一定要為母校爭光。他當時心裡就「咯噔」了一下,覺得自己被架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下不來了。
上了大學以後,他發現學校裡到處都是強人,自己並沒有很聰明、很突出。大一學期末,他的微積分被當了。其實在大學裡,這門課被當的人很多,只要補考就好。可是他學了一段時間以後,覺得自己學不會,就怎麼都不肯學了。兩次補考,他都棄考。他不僅不向老師、同學求助,甚至不願讓任何人知道他有課程不及格,每天躲在宿舍不想見人。偶爾有高中的學弟、學妹加他微信,他一概拒絕。
有一次我問他:「為什麼這次考試對你的影響那麼大?不過是一次被當,有很多人沒考過啊!」
他說:「我能考上這所大學完全是因為運氣,現在這門課把我打回原形。」自我發展之問
回顧一個你正在經歷或曾經歷的困難處境,比如,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恭維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者違心地接受一個很想拒絕的請求。然後思考:
你有哪些選擇?你又做了哪些選擇?
透過這樣的選擇,你獲得了什麼?又迴避了什麼?
當你做了某個選擇以後,你有想過「我沒有選擇」嗎?為什麼?
僵固型思維:活在別人的評價中
防禦型心智模式有三種典型表現: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和絕對化思維。它們都會阻礙我們的改變和發展。我先介紹僵固型思維會如何影響我們。
脆弱的高自尊
什麼是預測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很多人覺得是能力。為此,人們設計了很多測驗來了解一個人的能力,比如入學考試、職業能力測試等。這些能力測驗背後都有一個假設,就是人的能力是相對固定的,根據能力高低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類人,他們起步的時候能力平平,後來憑著自己的努力不斷進步,最終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們還會遇到另一類人,他們看起來很聰明,卻因為某次挫折一蹶不振,逐漸泯於眾人。其實,能力並不能預測一切。有時候,怎麼看待能力,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我遇過一名學生,他很聰明,學習成績也好,考上了一所名校。他來自一所縣城中學,那間學校裡能考上名門大學的學生並不多。校長覺得很有面子,就把他的照片放到學校的榮譽牆上,還鼓勵他到大學後一定要為母校爭光。他當時心裡就「咯噔」了一下,覺得自己被架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下不來了。
上了大學以後,他發現學校裡到處都是強人,自己並沒有很聰明、很突出。大一學期末,他的微積分被當了。其實在大學裡,這門課被當的人很多,只要補考就好。可是他學了一段時間以後,覺得自己學不會,就怎麼都不肯學了。兩次補考,他都棄考。他不僅不向老師、同學求助,甚至不願讓任何人知道他有課程不及格,每天躲在宿舍不想見人。偶爾有高中的學弟、學妹加他微信,他一概拒絕。
有一次我問他:「為什麼這次考試對你的影響那麼大?不過是一次被當,有很多人沒考過啊!」
他說:「我能考上這所大學完全是因為運氣,現在這門課把我打回原形。」在大學工作時,我經常遇到這樣的學生。他們很聰明,但很容易因為一點點挫折而一蹶不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自我」很重。一帆風順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很厲害;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們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但無論他們怎麼評價自己,都特別關注自己的表現,特別關心別人怎麼看自己,都有很重的「證明自己」的包袱。這種心理狀態就叫「脆弱的高自尊」。
是什麼造成了這種脆弱的高自尊呢?有一種解釋是,這類人在成長過程中受了太多的批評和指責,所以變得沒自信。可是仔細想想,好像並不是這樣。他們的成長經歷裡並不缺少肯定和表揚,相反的,他們中有很多人就是在肯定和表揚裡長大的。
那是什麼讓他們在挫折面前變得這麼脆弱呢?是僵固型思維。
努力比聰明更重要
騰訊創始人之一的陳一丹先生創設了「一丹獎」,它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單項獎,獎金高達三千萬港幣(約一億新臺幣),比諾貝爾獎獎金還高很多。首屆一丹獎頒給了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的提出者—史丹佛大學的卡蘿.杜維克教授。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到底是什麼,能夠讓杜維克教授獲此殊榮呢?這得先從她的一個著名實驗講起。
為了考察表揚對孩子的影響,杜維克教授找了幾百名小學生、中學生,讓他們做十道簡單的智力測驗題。這些學生完成後,有一部分學生被誇獎聰明:「哇,你做對了八題,太聰明了!」而另一部分學生被誇獎努力:「哇,你做對了八題,你一定很努力!」結果,在接下來的測驗裡,那些被誇聰明的孩子很多都不願意選擇更難的題目,哪怕那些題目能讓他們學到新知識。
當研究者安排了一些很難的題目,所有孩子都表現得不好的時候,那些被誇聰明的孩子對解難題失去興趣,表現直線下降。即使重新做一些容易的題目,都很難讓他們恢復信心。相反的,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越挫越勇,保持著對解難題的興趣,而且表現得越來越好。
最後,當研究人員讓他們在試卷上寫下解題的分數和感受時,被表揚聰明的學生中有四○%左右撒了謊,虛報自己的成績,而且都報高了。
這是個顛覆性的研究。它證明了誇孩子聰明不僅不會增加孩子的自信,還極大地削弱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為什麼表揚孩子聰明和表揚努力會產生這麼大的差異?杜維克教授解釋:表揚聰明和表揚努力激發了孩子不同的心智模式。表揚聰明實際上暗示了這樣的觀點:人的能力是相對固定的,解難題只是證明一個人聰不聰明的方式。一旦孩子接受了「人的能力是相對固定」的觀點,而且被誇聰明,他們就會努力維護聰明的形象。這會使他們把注意力從挑戰任務本身,轉移到對自我的關注上。這就是僵固型思維的特點。
相反的,表揚努力暗示著:人的能力並不是固定的,一個人可以透過努力來發展自己的能力。既然人的能力並不固定,那些孩子就沒有證明自己的包袱,自然就能把目光專注到努力本身。
「就此停止」和「更進一步」
想像一下,由於老闆覺得你在過去一年做得不錯,而且在這個部門已經待了好幾年,因此你獲得了公司的升職面試機會。
你很期待這次升職機會。部門同事都覺得,你在過去一年工作表現還不錯,你自己也覺得還行。雖然在面試的時候,你有些緊張,但整體發揮得不錯。面試官大體肯定了你的能力,也提了一些不足之處。你覺得自己應該能獲得晉升。
結果你落選了,你失望極了。你會怎麼想這件事?
A 我真的已經很好了,落選只是意外。
B 我就是不夠好,落選是應該的,是我高估了自己。
C 這個面試很不公平,不是老闆對我有偏見,就是有內幕。
D 這次升遷的機會很重要,我失去了一次這麼重要的機會,真是太遺憾了。
E 看開點,這次升遷沒那麼重要,工作也沒那麼重要。
F 生活就是這樣,並不是總能一帆風順。
你會怎麼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