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文一:稱讚缺點,更能打動人心
缺點比優點更容易發現
我們都很容易注意他人的缺點或弱點。別人的缺點有時會對我們造成威脅,但有時也能拿來攻擊對方,這就形塑了一般人的想法:與其把重點放在尋找對方的優點,不如專注找尋他的缺點,因為這關乎我們的安全。
人類因循動物本能而生存,所謂本能,是把存活下去當作目標的生存方式。為了存活,就必須讓自己比他人更為優越。想要讓自己更優越,就需要了解他人的缺點與弱點。
正因如此,人們不喜歡暴露弱點,一旦被別人發現弱點,就很容易受到攻擊。相反地,大家會想要展示優點,因為比其他人更優越與能繼續存活的安心感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有「自尊需求」(Esteem Need),想要被認同、被稱讚、獲得他人讚賞,這樣的欲望早已存在於與生俱來的本能之中。
你確實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嗎?舉例來說,若某個人帥氣有魅力,擁有跟大家立刻打成一片的卓越溝通能力,我們就可以說他具有相當強大的優點,這就是生物的優越性。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人,甚至可以說絕對多數的人,並不具備這樣的優勢。不是帥哥、不是美女、身形肥胖、個頭矮小、低學歷、低年薪、內向、不擅長說話、負面思考……,有著各式各樣的類型。
讚美要有深度,產生共鳴是關鍵
大部分的人如果想要跟別人的關係變得更好,會去挖掘對方的優點,並且提出來稱讚。諸如「你長得好高,一定很聰明吧」、「你好年輕,充滿朝氣」、「你在很好的公司上班耶」。讚美能滿足自尊需求,讓我們有好心情。
不過,有時候向對方釋出善意、讚美對方的優點,反而會帶來反效果。這種情況容易發生在這個人已經很習慣被稱讚的時候,對方常常聽到「你好美麗」、「你在上市公司上班,好優秀啊」這類的話,對他們來說,雖然反覆聽到不至於讓他們不開心,但這些讚美充其量是一種「自我確認」而已。換句話說,這樣的稱讚只是讓對方覺得「又來了」、「又是講這些」,進而產生「你隨便評斷就草草結束」的感受。「這些客套、奉承、諂媚拍馬屁,只是你為了討好我,想抓住機會往上爬的手段」,若對方這麼看你,你的行為只會讓雙方的關係加速變成主從性質。面對這樣的人,從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面或辛苦的生命歷程來著手,是比較有效果的。「你的用心周到無人能及」、「這個做法這麼特別,會不會很累人呢?」、「這麼困難的企畫案,你竟然能夠迎刃而解」,像這樣從表面聚焦到內部,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對方聽完你說的話之後,便會開始回顧過去那段辛苦的日子,侃侃而談自己的歷程。就結果來看,這也是一個讓對方讚賞自己的好機會,讓人特別開心,因為當事人會沉浸在當時的成就感。稱讚對方時,要循序漸進地從表面一路延伸到心路歷程,才能獲得共鳴。
正面看待對方的弱點
若想要更進一步打動對方內心,可以把焦點放在當事人自認的弱點上,改用積極的方式稱讚他的這項特點。例如,對於內向的人,你可以反過來稱讚他安靜的性格,「要怎麼做,才能像你這樣溫和沉著呢?」
「我的弱點竟然沒有被批評,反而獲得正面評價!」這個人想必也非常驚訝。一旦他的存在被你深度分析並獲得好評價時,他的自我肯定感就會顯著提升,同時,你的洞察力也會令他佩服,增加不少對你的信任感。
試著從日常生活做起,練習將負面形容詞轉換成正面的讚美吧!例如把「聒噪」換成「活潑」、「廉價」換成「物超所值」、「單調」換成「整潔」、「吝嗇」換成「節儉」、「肥胖」換成「穠纖合度」、「強勢」換成「具領導力」、「固執」換成「前後態度一致」……如果我們在對話中多多使用正面積極的詞句,一定更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知性與品格。
★摘文二:奪回主導權,談判無往不利
從「委託人」變成「被委託人」
在談判桌上,被委託人比起委託人來得更有優勢。以委託人的立場來看,他們常常需要請求對方,「麻煩幫幫我吧,萬事拜託了」;被委託人則有可能拒絕請求,告訴對方:「不,我不行。你饒了我吧。」但是,若稍微運用一下攻守交替的技巧,便有可能逆轉情勢,關鍵點是引導對方提出「新的條件」。
店員:「您好,想要買冰箱嗎?這裡是我們的最新產品。」
顧客:「可是好貴啊,上網買比較便宜,可以打個折嗎?拜託!」
店員:「不好意思,因為是最新產品,要打折可能有困難,不過我們可以幫您集點喔。」
顧客:「集點嗎,可以幫我多加多少點數?」
店員:「原本有三點,可以再幫您多加兩點一共五點,您覺得如何?」
顧客:「才五點啊?拜託可以幫我加個十點嗎?這樣我就買了。」
店員:「可能沒辦法,上網買也沒有這麼多點數啊,很抱歉。」
顧客:「這樣啊,那我不買了,上網買說不定運費還比較便宜。」
店員:「不好意思,那我給您多加三點共六點,您覺得怎麼樣呢?」
顧客:「還是不太夠耶。」
店員:「那麼再給您多一點,七點!這樣可以嗎,請您再考慮一下。」
顧客:「嗯……七點嗎?好難決定啊……」
店員:「麻煩您了,價格已經非常優惠,不能再給更多折扣了。」
原本是委託人的顧客,不知不覺間變成了被委託人。而與之交涉的店員,為了能順利成交,到最後也會選擇將真心話全盤托出。像這樣順利引出對方真心話,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所在。而顧客在得知新的條件後,讓店員知道自己確實要買的決心,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
談判的重點,在於找出彼此都能妥協的那條線。若雙方無法妥協,談判便會破裂。碰到這種情況,就可以運用上述技巧,即從委託人轉移至被委託人的身分。
順利取得大筆訂單,就靠「全盤推翻法」
以下要介紹的則是,大筆交易中最後關鍵時刻所使用的「全盤推翻法」。
業務:「不好意思,您說明天簽約有困難,是發生什麼事了呢?」
廠長:「昨天有張一百五十萬元的支票被跳票了……」
業務:「什麼!怎麼會這樣?」
廠長:「原本要跟貴公司購買新設備的七百五十六元萬合約,我們可能沒辦法簽了。」
業務:「哪裡的話,正是這種時候,才需要新型機器來幫您賺錢啊。」
廠長:「但是一百五十萬可不是個小數目啊!」
業務:「話這麼說沒錯,但都走到這一步了,您打算一筆勾銷嗎?」
廠長:「我也束手無策了,對我們工廠來說,一百五十萬是能不能繼續經營下去的關鍵。」
業務:「快別這麼說,好不容易銀行借款也通過了,再看看還有沒有其他辦法……」
廠長:「貴公司的機器不便宜,消費稅也無法降低……」
業務:「這次我們特別在消費稅部分給您優惠,您覺得如何?」
廠長:「都這個時候了,講那個也沒用,因為支票被跳票,資金也沒辦法一下子快速周轉過來。」
業務:「若給您消費稅五十六萬元的折扣,您一百五十萬的損失可以減少到九十四萬喔。」
廠長:「是這樣沒錯,那這次設備費用可以算我七百萬元就好嗎?」
業務:「哪兒的話,我們也是做好覺悟,一定要幫您。」廠長:「既然你都這麼說了,那我們就簽約吧。」
業務:「好的,非常謝謝您。」
類似這種大型機具設備或不動產買賣等高額交易,往往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取得雙方同意並成功簽約。人們在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後,為了不想浪費之前的努力,也為了不要讓這些努力成為「沉沒成本」(Sunk Cost),就容易產生「想順利完成簽約」的想法,於是開始執著於達成協議這件事,好平衡已經花費的成本,這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
就剛剛這件交易而言,如果廠長在最後關頭才提出「我不買了」,很可能惹怒對方業務,所以廠長讓業務了解原委是很重要的,表達自己因為不可抗力之因素(如支票被跳票)才做此決定,同時得到對方同情。到最後,業務反而變成了委託人的角色,願意做出讓步而達成協議。
★摘文三:完全操控麻煩人物
給予肯定,再頑固的人也會信任你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性格頑固乖僻,明顯與一般人相反。
※故意唱反調,總是與別人的行為不同。
※固執己見,討厭與別人合作。
這類型的人常常會不經意地說出「咦?那樣子不對吧?」、「為什麼要這麼做?你的做法很奇怪」,即使聽到對方解釋後,仍不改變自己的看法,甚至出現更偏激的行為。這種人討厭別人提的建議,也討厭聽到批評他的意見。任性、缺乏協調、躲在自己的殼裡面,是他們感到最舒服的方式。
如果你要請這種人幫忙,不論幫的是什麼事都是一種麻煩。對方如果不想幫忙,會毫不客氣地一口回絕你,而且就算他接受你的請求,也不會乖乖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事。
一定有很多人覺得這種人是個大麻煩吧?在你的公司或學校裡,應該也有這類型的人,你是不是盡可能避開他們,不想跟他們有瓜葛呢?
然而,這種人反而更好應付。由於本性單純,只要有一個人對自己的想法產生共鳴,便會感到滿足。即便你覺得他們說的話有點奇怪,也要注意應對他們的方式,你可以說「原來如此,這樣啊,好像不錯」,話中不參雜否定意見,只要給予肯定就可以了,這樣他們便會覺得放心。
這類型的人喜歡待在自己的殼裡面,只要你不戳破、不動搖、不企圖改變這層殼,仍然可以跟他們討論事情。頑固者不願意附和他人的原因
面對頑固乖僻的人,即使用各種方式套話,也別期待能輕易得到他的贊同。從一般人認知的常識來看,盡可能給予對方肯定的回應,是比較安全且不會造成對方壓力的方式。
但是頑固乖僻的人卻認為,若不小心表露自己與他人持有相同論點,會很容易被他人拉攏,對此相當警戒,他們最常見的特徵就是經常以否定或拒絕來回應對方。
A:「從下次開始,工作流程將從A→B→C→D改成B→C→A→D的順序,這樣子會比較有效率,以後就麻煩你了。」
B:「什麼?不可能啦。改了順序反而會產生更多失誤,這樣子效率會變差的。」
A:「拜託你一起配合吧。萬一效率真的變差,到那時候,我們再一起想辦法解決,好不好呢?」
B:「我就說了,執行前明明知道效率會變差的話,我根本沒辦法配合。」
改變談話模式,負負得正
他們保守又頑固的性格,難以接受新事物的挑戰,總是讓周遭的人也束手無策。對於這種類型,我們必須以他們會做否定回應為前提,改變說話的鋪陳方式。與其正面對決,不如換個角度,利用他們愛唱反調的思考模式來面對,才是好計策
A:「關於工作流程,沿用現行的A→B→C→D應該是最好的方式吧?」
B:「我倒不這麼認為。」
A:「因為如果突然把現行的A→B→C→D改成B→C→A→D順序的話,會產生更多失誤,導致效率變差,不是嗎?」
B:「這倒也未必。只要習慣新的工作流程,就可以減少失誤了。」
A:「是這樣嗎,我覺得現行的A→B→C→D還是最好的方式。」
B:「你老是這樣死板的想法不行喔。」
A:「嗯,有道理。不愧是資深前輩才有的獨到見解!」
B:「我也沒有這麼厲害啦……」
「不」、「未必」等表示相反意見的詞,都是愛唱反調者的說話模式。只要看清他們的回答習慣,改變談話的鋪陳與方向,就能有效達到你要的目標。
★摘文四:聰明提問,掌控談判主導權
提問就是挖掘出連對方也沒察覺的需求
談判有一點很重要,要能精準看透對方的需求。因為如果所談的事不是對方期待的,再怎麼談也無法談出一個結論。然而,現代行銷學之父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曾說:「顧客其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建議大家可以先做以下三個提問。
※對過去的提問:到目前為止,你做了些什麼?
※對現在的提問:你現在做了些什麼?
※對未來的提問:從現在開始,你打算要做些什麼?
這三個問題雖然說是探索顧客需求,但你能判斷出哪個問題最容易回答嗎?最容易回答的是「對過去的提問」。這是因為比起現在或未來,我們最沒有壓力、也不用思考太多的就是過去的事。
與對手談判時,藉由提問來挖掘出連對方也沒察覺的需求,是不可或缺的能力。你一開始可以先了解對方的過去,接著拉回到現在,最後再延伸到了解對方將來想要怎麼做,等於是帶領對方進行思考。
此外,雖然有許多人認為談判就是「非贏即輸」,但其實不是每個談判都一定要分出勝負,大家都希望最終能是雙贏的局面。
談判有下列五個要點,最大的原則在於不要到別人的地盤上撒野。
1.在主場進行談判,地點可選在自己的公司或習慣的地方。
2.由我方先提出談判的條件,再進行錨定(投下船錨以確定基準點)。
3.不表露我方能妥協的條件和底限。
4.不表露我方的時程表和下決定的截止期限。
5.目的是締造雙贏局面,雙方皆要獲利。
以上述五個談判要點為基準,先在事前進行模擬談判。想一想,對方如果面對我方提出的條件會如何回應?他們是否希望我們讓步?想像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再思考該如何一一回應和反擊。做好這種事前準備功夫,千萬不可有絲毫懈怠。
由於對方也可能會進行同樣的模擬談判,因此我方必須一邊留意可能落入的陷阱,一邊仔細思考應對的策略。若採取走一步算一步的方法,是不會達到雙贏局面的。但如果只有對方感到滿意、我方還有諸多不滿的狀況,就不是一個好的談判結果。
讓對方對未來有所期待,談判成功機率高達九十%
另一個很重要的點,談判桌上分為委託人和被委託人,後者比起前者來得更有優勢。若雙方無法達成協議,談判破裂也無妨,重點是必須盡可能把對方從被委託人引導至委託人的立場。
想要達到這個目標,你可以從「對過去的提問」中,找出被委託人緊咬不放的點是什麼。只要對方的需求越明確,越能提出充滿吸引力的條件,讓對方從被委託人轉為委託人。此時,「提出對未來的規畫」正是充分發揮的好時機。當人們聽到未來的規畫時,會心生期待,因而動搖內心。只要成功讓對方對未來懷有清晰鮮明的藍圖,就會產生想要堅定走下去的想法。
「如您所言,目前時機雖是如此,但一年後將會成為○○的情況,我們若能從現在開始同心協力互相合作,未來一定能得到非常大的收穫,您說是嗎?」告訴對方,雖然現在情況無法得到滿足,但未來一定可以獲得滿意的成果,提出這樣的願景後,大部分人的內心一定會有所動搖。即便黑暗的未來讓人有壓力,但有著光明未來的願景,將激發人們原本那份追求幸福的渴望。
缺點比優點更容易發現
我們都很容易注意他人的缺點或弱點。別人的缺點有時會對我們造成威脅,但有時也能拿來攻擊對方,這就形塑了一般人的想法:與其把重點放在尋找對方的優點,不如專注找尋他的缺點,因為這關乎我們的安全。
人類因循動物本能而生存,所謂本能,是把存活下去當作目標的生存方式。為了存活,就必須讓自己比他人更為優越。想要讓自己更優越,就需要了解他人的缺點與弱點。
正因如此,人們不喜歡暴露弱點,一旦被別人發現弱點,就很容易受到攻擊。相反地,大家會想要展示優點,因為比其他人更優越與能繼續存活的安心感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有「自尊需求」(Esteem Need),想要被認同、被稱讚、獲得他人讚賞,這樣的欲望早已存在於與生俱來的本能之中。
你確實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嗎?舉例來說,若某個人帥氣有魅力,擁有跟大家立刻打成一片的卓越溝通能力,我們就可以說他具有相當強大的優點,這就是生物的優越性。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人,甚至可以說絕對多數的人,並不具備這樣的優勢。不是帥哥、不是美女、身形肥胖、個頭矮小、低學歷、低年薪、內向、不擅長說話、負面思考……,有著各式各樣的類型。
讚美要有深度,產生共鳴是關鍵
大部分的人如果想要跟別人的關係變得更好,會去挖掘對方的優點,並且提出來稱讚。諸如「你長得好高,一定很聰明吧」、「你好年輕,充滿朝氣」、「你在很好的公司上班耶」。讚美能滿足自尊需求,讓我們有好心情。
不過,有時候向對方釋出善意、讚美對方的優點,反而會帶來反效果。這種情況容易發生在這個人已經很習慣被稱讚的時候,對方常常聽到「你好美麗」、「你在上市公司上班,好優秀啊」這類的話,對他們來說,雖然反覆聽到不至於讓他們不開心,但這些讚美充其量是一種「自我確認」而已。換句話說,這樣的稱讚只是讓對方覺得「又來了」、「又是講這些」,進而產生「你隨便評斷就草草結束」的感受。「這些客套、奉承、諂媚拍馬屁,只是你為了討好我,想抓住機會往上爬的手段」,若對方這麼看你,你的行為只會讓雙方的關係加速變成主從性質。面對這樣的人,從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面或辛苦的生命歷程來著手,是比較有效果的。「你的用心周到無人能及」、「這個做法這麼特別,會不會很累人呢?」、「這麼困難的企畫案,你竟然能夠迎刃而解」,像這樣從表面聚焦到內部,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對方聽完你說的話之後,便會開始回顧過去那段辛苦的日子,侃侃而談自己的歷程。就結果來看,這也是一個讓對方讚賞自己的好機會,讓人特別開心,因為當事人會沉浸在當時的成就感。稱讚對方時,要循序漸進地從表面一路延伸到心路歷程,才能獲得共鳴。
正面看待對方的弱點
若想要更進一步打動對方內心,可以把焦點放在當事人自認的弱點上,改用積極的方式稱讚他的這項特點。例如,對於內向的人,你可以反過來稱讚他安靜的性格,「要怎麼做,才能像你這樣溫和沉著呢?」
「我的弱點竟然沒有被批評,反而獲得正面評價!」這個人想必也非常驚訝。一旦他的存在被你深度分析並獲得好評價時,他的自我肯定感就會顯著提升,同時,你的洞察力也會令他佩服,增加不少對你的信任感。
試著從日常生活做起,練習將負面形容詞轉換成正面的讚美吧!例如把「聒噪」換成「活潑」、「廉價」換成「物超所值」、「單調」換成「整潔」、「吝嗇」換成「節儉」、「肥胖」換成「穠纖合度」、「強勢」換成「具領導力」、「固執」換成「前後態度一致」……如果我們在對話中多多使用正面積極的詞句,一定更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知性與品格。
★摘文二:奪回主導權,談判無往不利
從「委託人」變成「被委託人」
在談判桌上,被委託人比起委託人來得更有優勢。以委託人的立場來看,他們常常需要請求對方,「麻煩幫幫我吧,萬事拜託了」;被委託人則有可能拒絕請求,告訴對方:「不,我不行。你饒了我吧。」但是,若稍微運用一下攻守交替的技巧,便有可能逆轉情勢,關鍵點是引導對方提出「新的條件」。
店員:「您好,想要買冰箱嗎?這裡是我們的最新產品。」
顧客:「可是好貴啊,上網買比較便宜,可以打個折嗎?拜託!」
店員:「不好意思,因為是最新產品,要打折可能有困難,不過我們可以幫您集點喔。」
顧客:「集點嗎,可以幫我多加多少點數?」
店員:「原本有三點,可以再幫您多加兩點一共五點,您覺得如何?」
顧客:「才五點啊?拜託可以幫我加個十點嗎?這樣我就買了。」
店員:「可能沒辦法,上網買也沒有這麼多點數啊,很抱歉。」
顧客:「這樣啊,那我不買了,上網買說不定運費還比較便宜。」
店員:「不好意思,那我給您多加三點共六點,您覺得怎麼樣呢?」
顧客:「還是不太夠耶。」
店員:「那麼再給您多一點,七點!這樣可以嗎,請您再考慮一下。」
顧客:「嗯……七點嗎?好難決定啊……」
店員:「麻煩您了,價格已經非常優惠,不能再給更多折扣了。」
原本是委託人的顧客,不知不覺間變成了被委託人。而與之交涉的店員,為了能順利成交,到最後也會選擇將真心話全盤托出。像這樣順利引出對方真心話,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所在。而顧客在得知新的條件後,讓店員知道自己確實要買的決心,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
談判的重點,在於找出彼此都能妥協的那條線。若雙方無法妥協,談判便會破裂。碰到這種情況,就可以運用上述技巧,即從委託人轉移至被委託人的身分。
順利取得大筆訂單,就靠「全盤推翻法」
以下要介紹的則是,大筆交易中最後關鍵時刻所使用的「全盤推翻法」。
業務:「不好意思,您說明天簽約有困難,是發生什麼事了呢?」
廠長:「昨天有張一百五十萬元的支票被跳票了……」
業務:「什麼!怎麼會這樣?」
廠長:「原本要跟貴公司購買新設備的七百五十六元萬合約,我們可能沒辦法簽了。」
業務:「哪裡的話,正是這種時候,才需要新型機器來幫您賺錢啊。」
廠長:「但是一百五十萬可不是個小數目啊!」
業務:「話這麼說沒錯,但都走到這一步了,您打算一筆勾銷嗎?」
廠長:「我也束手無策了,對我們工廠來說,一百五十萬是能不能繼續經營下去的關鍵。」
業務:「快別這麼說,好不容易銀行借款也通過了,再看看還有沒有其他辦法……」
廠長:「貴公司的機器不便宜,消費稅也無法降低……」
業務:「這次我們特別在消費稅部分給您優惠,您覺得如何?」
廠長:「都這個時候了,講那個也沒用,因為支票被跳票,資金也沒辦法一下子快速周轉過來。」
業務:「若給您消費稅五十六萬元的折扣,您一百五十萬的損失可以減少到九十四萬喔。」
廠長:「是這樣沒錯,那這次設備費用可以算我七百萬元就好嗎?」
業務:「哪兒的話,我們也是做好覺悟,一定要幫您。」廠長:「既然你都這麼說了,那我們就簽約吧。」
業務:「好的,非常謝謝您。」
類似這種大型機具設備或不動產買賣等高額交易,往往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取得雙方同意並成功簽約。人們在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後,為了不想浪費之前的努力,也為了不要讓這些努力成為「沉沒成本」(Sunk Cost),就容易產生「想順利完成簽約」的想法,於是開始執著於達成協議這件事,好平衡已經花費的成本,這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
就剛剛這件交易而言,如果廠長在最後關頭才提出「我不買了」,很可能惹怒對方業務,所以廠長讓業務了解原委是很重要的,表達自己因為不可抗力之因素(如支票被跳票)才做此決定,同時得到對方同情。到最後,業務反而變成了委託人的角色,願意做出讓步而達成協議。
★摘文三:完全操控麻煩人物
給予肯定,再頑固的人也會信任你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性格頑固乖僻,明顯與一般人相反。
※故意唱反調,總是與別人的行為不同。
※固執己見,討厭與別人合作。
這類型的人常常會不經意地說出「咦?那樣子不對吧?」、「為什麼要這麼做?你的做法很奇怪」,即使聽到對方解釋後,仍不改變自己的看法,甚至出現更偏激的行為。這種人討厭別人提的建議,也討厭聽到批評他的意見。任性、缺乏協調、躲在自己的殼裡面,是他們感到最舒服的方式。
如果你要請這種人幫忙,不論幫的是什麼事都是一種麻煩。對方如果不想幫忙,會毫不客氣地一口回絕你,而且就算他接受你的請求,也不會乖乖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事。
一定有很多人覺得這種人是個大麻煩吧?在你的公司或學校裡,應該也有這類型的人,你是不是盡可能避開他們,不想跟他們有瓜葛呢?
然而,這種人反而更好應付。由於本性單純,只要有一個人對自己的想法產生共鳴,便會感到滿足。即便你覺得他們說的話有點奇怪,也要注意應對他們的方式,你可以說「原來如此,這樣啊,好像不錯」,話中不參雜否定意見,只要給予肯定就可以了,這樣他們便會覺得放心。
這類型的人喜歡待在自己的殼裡面,只要你不戳破、不動搖、不企圖改變這層殼,仍然可以跟他們討論事情。頑固者不願意附和他人的原因
面對頑固乖僻的人,即使用各種方式套話,也別期待能輕易得到他的贊同。從一般人認知的常識來看,盡可能給予對方肯定的回應,是比較安全且不會造成對方壓力的方式。
但是頑固乖僻的人卻認為,若不小心表露自己與他人持有相同論點,會很容易被他人拉攏,對此相當警戒,他們最常見的特徵就是經常以否定或拒絕來回應對方。
A:「從下次開始,工作流程將從A→B→C→D改成B→C→A→D的順序,這樣子會比較有效率,以後就麻煩你了。」
B:「什麼?不可能啦。改了順序反而會產生更多失誤,這樣子效率會變差的。」
A:「拜託你一起配合吧。萬一效率真的變差,到那時候,我們再一起想辦法解決,好不好呢?」
B:「我就說了,執行前明明知道效率會變差的話,我根本沒辦法配合。」
改變談話模式,負負得正
他們保守又頑固的性格,難以接受新事物的挑戰,總是讓周遭的人也束手無策。對於這種類型,我們必須以他們會做否定回應為前提,改變說話的鋪陳方式。與其正面對決,不如換個角度,利用他們愛唱反調的思考模式來面對,才是好計策
A:「關於工作流程,沿用現行的A→B→C→D應該是最好的方式吧?」
B:「我倒不這麼認為。」
A:「因為如果突然把現行的A→B→C→D改成B→C→A→D順序的話,會產生更多失誤,導致效率變差,不是嗎?」
B:「這倒也未必。只要習慣新的工作流程,就可以減少失誤了。」
A:「是這樣嗎,我覺得現行的A→B→C→D還是最好的方式。」
B:「你老是這樣死板的想法不行喔。」
A:「嗯,有道理。不愧是資深前輩才有的獨到見解!」
B:「我也沒有這麼厲害啦……」
「不」、「未必」等表示相反意見的詞,都是愛唱反調者的說話模式。只要看清他們的回答習慣,改變談話的鋪陳與方向,就能有效達到你要的目標。
★摘文四:聰明提問,掌控談判主導權
提問就是挖掘出連對方也沒察覺的需求
談判有一點很重要,要能精準看透對方的需求。因為如果所談的事不是對方期待的,再怎麼談也無法談出一個結論。然而,現代行銷學之父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曾說:「顧客其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建議大家可以先做以下三個提問。
※對過去的提問:到目前為止,你做了些什麼?
※對現在的提問:你現在做了些什麼?
※對未來的提問:從現在開始,你打算要做些什麼?
這三個問題雖然說是探索顧客需求,但你能判斷出哪個問題最容易回答嗎?最容易回答的是「對過去的提問」。這是因為比起現在或未來,我們最沒有壓力、也不用思考太多的就是過去的事。
與對手談判時,藉由提問來挖掘出連對方也沒察覺的需求,是不可或缺的能力。你一開始可以先了解對方的過去,接著拉回到現在,最後再延伸到了解對方將來想要怎麼做,等於是帶領對方進行思考。
此外,雖然有許多人認為談判就是「非贏即輸」,但其實不是每個談判都一定要分出勝負,大家都希望最終能是雙贏的局面。
談判有下列五個要點,最大的原則在於不要到別人的地盤上撒野。
1.在主場進行談判,地點可選在自己的公司或習慣的地方。
2.由我方先提出談判的條件,再進行錨定(投下船錨以確定基準點)。
3.不表露我方能妥協的條件和底限。
4.不表露我方的時程表和下決定的截止期限。
5.目的是締造雙贏局面,雙方皆要獲利。
以上述五個談判要點為基準,先在事前進行模擬談判。想一想,對方如果面對我方提出的條件會如何回應?他們是否希望我們讓步?想像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再思考該如何一一回應和反擊。做好這種事前準備功夫,千萬不可有絲毫懈怠。
由於對方也可能會進行同樣的模擬談判,因此我方必須一邊留意可能落入的陷阱,一邊仔細思考應對的策略。若採取走一步算一步的方法,是不會達到雙贏局面的。但如果只有對方感到滿意、我方還有諸多不滿的狀況,就不是一個好的談判結果。
讓對方對未來有所期待,談判成功機率高達九十%
另一個很重要的點,談判桌上分為委託人和被委託人,後者比起前者來得更有優勢。若雙方無法達成協議,談判破裂也無妨,重點是必須盡可能把對方從被委託人引導至委託人的立場。
想要達到這個目標,你可以從「對過去的提問」中,找出被委託人緊咬不放的點是什麼。只要對方的需求越明確,越能提出充滿吸引力的條件,讓對方從被委託人轉為委託人。此時,「提出對未來的規畫」正是充分發揮的好時機。當人們聽到未來的規畫時,會心生期待,因而動搖內心。只要成功讓對方對未來懷有清晰鮮明的藍圖,就會產生想要堅定走下去的想法。
「如您所言,目前時機雖是如此,但一年後將會成為○○的情況,我們若能從現在開始同心協力互相合作,未來一定能得到非常大的收穫,您說是嗎?」告訴對方,雖然現在情況無法得到滿足,但未來一定可以獲得滿意的成果,提出這樣的願景後,大部分人的內心一定會有所動搖。即便黑暗的未來讓人有壓力,但有著光明未來的願景,將激發人們原本那份追求幸福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