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STEP1與對方接觸時當「壞人」

能當「壞人」就不會受傷

要應對總是會攻擊自己的人時,首先希望大家知道的是,當個「壞人」和對方接觸。

話雖這麼說,但不是要各位作奸犯科。而是以「壞人」的身分和對方接觸。也就是在心中抱著壞人的意識和對方接觸、相處。

誠如序章中所說明的,總是會攻擊你的人,把你看成了是「軟弱」或「有害」的,所以才攻擊你。攻擊的理由經常都是「你不好」。

因著這些人自我的主觀意識,你才會每天都陷入受傷的窘境。可是,我希望大家在此稍微回顧一下,說起來,當你被說「你不好」時,為什麼會受傷呢?

停止當「好人」,改當「壞人」

你被激烈的口氣責備時,精神上當然會很痛苦,但追根究底,是不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有很多缺點」?

更甚點說,責備「自己有很多缺點」並讓自己受傷的,來自於你心中「一定要當個一絲不茍的人」這種想法。

因此一旦被責備「都是你不好」,就會認為自己有很多缺點、很不好,結果52就會責備自己,讓自己受傷。

所以首先請放下「自己非得當個一絲不茍的人,非得當個好人」的想法。

也就是藉由意識到「自己不是什麼好人」「自己理所當然有壞人的一面」,就不會受到過度的傷害。

只要能當「壞人」,就不會產生出罪惡感要當壞人,不只是為了不受傷而單純地除去自己是好人的意識。今後,有意識地「當個壞人去與對方相處」、去實踐所有步驟,其實就是將總是被攻擊的狀況朝和平轉變的重要關鍵。

對方把你看成了是「軟弱」或「有害」,捏造某些理由而攻擊你的做法,其實非常巧妙。可是他本人在做這件事時幾乎是無自覺的。即便想和對方講道理,讓他停止,是行不通的。

正因如此,我們才必須「讓自己在對方眼裡看來既不軟弱,也不有害」,而非「想讓對方理解自己」。上述那樣的想法與「當個壞人去與對方接觸」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之後在與對方的關係中,你只要想著「我想打造和平」就好。其他之外的情緒都只會成為阻礙。

我不是說要各位抹去所有情緒,但讓人見到你的情緒,只會妨礙構築和平。要構築和平,就好比一個有能力的外交官要去執行任務般,不能流於情緒化,必須以冷靜而透徹的心,一步一步進行。而且不論是哪一步,對於身邊人的態度與行動,本來就都不會是很誠實及親切的。或許你每次都會懷抱著罪惡感,但總之,要冷靜、理性地進行。過程中能發揮效果的,就是當個「壞人」去和對方接觸的心態。

面對對方時,若能帶著當個壞人的心態去行動,就不會覺得「這樣的應對好糟,他看起來好可憐」。而且就像接下來逐步要說明的,若能帶著當個壞人的意識去實踐所有步驟,就能讓對方感覺到你不知道在想些什麼的「恐怖感」。

這正是本書所提倡的,不戰而勝的方法。

「壞人」就是貫穿本書方法整體的關鍵字。

在所有步驟中,都請貫徹始終「刻意當個壞人」這點。依循著步驟,各位將會更深入理解其效果與重要性。

讓「心」成為壞人

前面說過,雖說要當個壞人去與對方接觸,但不是要各位去做壞人會做的事。頂多以「壞人的身分去與對方接觸」,但不是要行事風格像個壞人。

此外,也不要醞釀出像是壞人的氛圍。只要在自己心中當個壞人就好,不用做出行動或表態給對方看。

話說回來,當個壞人去與對方接觸的目的,是為了不要受傷,同時除去罪惡感以進行之後的步驟。

要一邊守護著自己,並將讓對方攻擊欲萎縮的方法實行到最後,就必須擁有一顆壞人的心。若是弄錯了這點,不小心做出了真的壞人會做的事會怎樣?

例如在晚餐時端出丈夫不喜歡吃的菜、把要洗的衣服放個好幾天、對上司或同事說話帶刺⋯⋯。

在這瞬間,或許有人會爽快地覺得:「我終於做到了!」但是,因著這樣的行動或態度,在對方眼中,你的有害性會加倍。這正好可以給他們理由,正大光明地攻擊你,招致反效果。

我告訴前來諮商中心接受指導的人:「與對方接觸時,請當個壞人」後,也有不少人乘著勢頭,鼓足了幹勁,脫口說出:「那我們要對那傢伙做什麼過份的事呢?」為了不要陷入這樣的誤會,甚至把自己逼入窘境,請告訴自己,「只要心成為壞人就好」。

尤其在還不習慣這方法的初期是最重要的。

注意優雅、風流

要將對方眼裡你的形象改變成「既不軟弱也不有害」,「當個壞人與對方接觸」是不可或缺的,是重要的心靈基礎。

在對方面前,不論做些什麼、說些什麼,都要表現得像個壞人。因為需要做到如此徹底,所以最好能在情感上有所理解,才更容易實踐。若是女性,或許可以想像成是「優雅的壞人」,若是男性則可想像成是「風流的壞人」。

請想出優雅或風流的人。每個人的想像或許各有不同,但至少既不軟弱也不有害。

別讓人覺得你的行動或態度看起來是有敵意的,所以應對要很有禮貌,要表現得無懈可擊。話雖如此,但你仍確實保有本心,不從於任何人。因為不表露情緒,對方很難掌握住你真正的感受與想法。

希望你以這些人物為目標,透過本書的方法,改變狀況,獲得和平。一邊在內心藏著作為壞人的意識,表面上則表現出禮貌、沉穩的態度。

正因如此,別人才不知道你在想些什麼,能醞釀出「深不可測的強勢」以及「令人不舒服的恐懼感」,讓對方的攻擊欲萎縮下去。

若要選定這樣一個人物,女性可以選當「優雅的壞人」,男性則可以是「風流的壞人」。

或許各位現在還很抽象。但隨著一一了解各步驟,應該就能抓到那樣的感覺,所以只要記住「優雅」「風流」這兩個關鍵字來閱讀本書即可。

「為守護自己而成為壞人」

做到STEP2之後,大家看你時就會覺得你既不誠實也不親切。例如變得不關心對方、減少反應和說話、拉開距離⋯⋯,這些在健全的人際關係中,全都可以說是很不適當的。

或許愈是好人,愈會感受到強烈的抗拒。但總之就是必須做到這程度,要讓你所處的狀況變得異常。遺憾的是,在總是遭受攻擊的時間點,健全人際關係中的行動、態度都是不適用的。

做出不適當行為的是對方,若你不做出不適當的行為,狀況就不會改變。因此你才需要當個壞人去和對方接觸。同時也要隨時有自覺,「這麼做是為了守護自己,才故意不誠實的」。

隱藏情緒、減少反應、少說話,就應對的方向性來說,不是加法而是減法。不是要「去做」什麼,而是「不要做」。為什麼要這樣呢?

因為沒有戰鬥意識的人,要想不與人爭鬥就改變狀況,只能採取這樣消極的方法。但是若其中沒有自覺到「是為了守護自己才不誠實」,心理會有些彆扭。

若只是單純地採取消極式行動,在「身而為人這樣不正直」這點上,馬上就會產生出罪惡感來。從中反而只會醞釀出更多的「軟弱」。此後請不要表現出敵對的行動或態度,但實際上則要做出不誠實的事。的確,身而為人,這樣並不正直。但這是為改變異常狀況所必須的。我們不要去想「身而為人正直與否」,要想成是,「為了守護自己所做的事,全都是正確的」。或許也可以把這想成是一種「工作」。比起愛,是為了打造和平、為自己而做的工作。除了應該要做的工作,還要有自覺地去做不誠實的事、必須控制狀況。

經常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來我這裡諮商的人中,也有人會問:「要怎麼樣才能讓丈夫認輸呢?」

或許各位在心中也這麼想著。心懷憎惡,想報一箭之仇,這心情我能理解,但請別把這當成人生的目的。我的方法本來就不是要讓對方痛苦的,而是藉由一點一滴改變自己來讓對方的攻擊欲萎縮而已。

那麼,讓對方的攻擊欲萎縮就是人生的目標嗎?並非如此。現在請再一次冷靜思考你所面臨的狀況—總是遭受某人單方面的攻擊。

為了改變那狀況,你必須刻意地當個壞人,並實行接下來要說明的步驟。也就是說,接下來必須要做你本來可以不用做的事。

若是將此當成了人生的目標,甚至因此感受到生存的價值,你最重要的人生,就會變成不知為何物。

目的是找回自己的人生

接下來要實踐的方法,是為了找回自己的人生。藉由讓對方的攻擊欲萎縮,改變總是遭受攻擊的狀況,就能再次活出自己本來的人生。因此,除了實踐方法,也請隨時思考:「自己到底想怎麼樣呢?」

不是只有改變狀況而已,還要想一下狀況改變後,自己人生中所矚目的事物。除了一邊應對眼前的狀況,還要想像一下稍遠一點的未來。本書的方法不過是為了讓你活出自己人生,寫出必須且最低限度的狀況。這些都只是方法,不是人生的目標。實行完一切,狀況改變後,才終於能開始你本來的人生。

這麼一來,大家是否能理解當個壞人的意思了呢?那麼接下來,我們將進入到STEP2。

STEP2不關心對方

杜鵑若不啼,只能接受

你總是遭受誰的攻擊呢?丈夫?上司?還是朋友?不論是誰,在你心中,應該都對對方有某些期待。「丈夫要對妻子溫柔。」「上司要很有耐心地指導下屬。」「朋友們要彼此體貼。」一般人成為了丈夫、上司或朋友時,我們會對其角色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從中就會產生出期待來。除了要有覺悟,還可以試著坦承以對,嘗試讓對方知道你想構築健全的關係。攻擊若能因此停下,就不需要這個方法了。但如果他對你的話語沒有任何回應,也只能接受現況。

「我本來就不是能靠說話就撼動人心的人」,若不以此為前提,將很難改變狀況。有個著名的例子可以用來表現戰國武將的特徵。

織田信長說:「杜鵑若不啼,我就殺了牠。」豐臣秀吉說:「杜鵑若不啼,就試著讓牠叫。」德川家康則說:「杜鵑若不啼,我就等牠啼。」

而你現在應有的心態是:「杜鵑若不啼,只能接受。」請正視自己總是被攻擊的現實。

事實已經背叛了你的期待,你說的話似乎並沒有起到任何影響。若是如此,對方恐怕永遠都不會因為你做了什麼而改變。

既然如此,就別想要改變對方,只能改變狀況。

為此,不論是作為妻子、身為下屬又或是朋友,你都必須暫且斬斷對對方的期待。以對方不會改變為前提,採取能改變狀況的行動。

不要去勉強不啼的杜鵑啼叫。雖說如此,但也不要等著「對方總有一天會回應自己的期待」。只要抱持「也是有這種不叫的杜鵑啊」「也是有這種人啊」的達觀心態,與對方來往。

「憎惡」「認同欲求」「罪惡感」會成為絆腳石

想改變總是遭受攻擊的情況時,你的情緒將會成為絆腳石。

這麼一說,或許很多人會感到排斥,但表露出你的情緒,對對方來說,不過是在彰顯你的軟弱與有害性。

很多人都懷有成為絆腳石的三種情緒:「憎惡」「認同欲求」「罪惡感」。

若總是被攻擊,任誰都會受傷。身而為人,自然會日漸憎惡造成原因的對方。

此外,因為被攻擊而增強了認同欲求也很常見。對方為了獲得攻擊的正當性,會巧妙突破你的軟弱之處。若陷入這圈套中,你就會覺得自己好像很無能,想要變得更能幹些,以獲得對方的認可。

第三個罪惡感跟認同欲求很像。為了不讓自己變成壞人,對方會捏造理由來攻擊你。

因此你會覺得:「讓他這麼生氣,都是我的錯。」這三個情緒你一定都經歷過,但其實這三者,正可說是妨礙打造和平過程的三大情緒。

前文曾提到:「打造和平就像是工作般」。想構築和平時,若是對他國的外交官抱持著「憎恨」「想獲得認可」「都是自己的錯」等情緒,將完全無法工作。
要打造和平,就要像能幹的外交官般,工作心態一定要冷靜、理性。

不要「忍耐」,要「漠不關心」

不過,有一點希望大家不要誤會。我不是說「情緒是絆腳石=應該忍下這些情緒」。

我們要做的是「漠不關心」,而非「忍耐」。我們不是要忍耐「會成為阻礙的情緒」,而是雖生出了會成為絆腳石的情緒,也得對對方漠不關心。

話說回來,憎惡、認同欲求、罪惡感,都是因為在意對方才產生的。

因為在意才生憎恨,因為在意才想獲得認同,也因為在意才會感受到罪惡感。只要除去可說是這些情緒「發生源」的在意,就不會阻礙你打造和平。

不關心就是在心底「冷淡」對待對方

可是,我們只需對對方的存在漠不關心即可。

若是完全不介意對方的攻擊,那才會陷入毫無情緒、忍耐的境地。更甚者是招來對方攻擊這個完全相反的結果。

我用一個比較奇特的例子比喻,請大家想一下腳踏車。

或許你平時並不在意腳踏車。可是若腳踏車朝自己衝過來時,當然就無法漠不關心了吧。

就算不在乎對方的存在,也無法不介意對方的攻擊,就是這麼回事。對方怎麼樣,老實說根本無關緊要。

但是,你必須冷靜、理性地應對他對自己造成的實質傷害。有這樣的心態才能順利打造和平。

換言之,就是打從心底「冷淡」對待對方。我跟諮商者說:「請對妳的丈夫漠不關心。」時,她們經常會回我:「我已經對他漠不關心了喔。」

然而在那之後,很多人又會繼續說:「因為我覺得他什麼時候死都無所謂。」

「他什麼時候死?是不是會長命百歲?這些都無所謂」這種說法雖然聽起來的確是漠不關心,但「他什麼時候死都無所謂」這句話表現出了非常強烈的憎惡。

別說是漠不關心了,恐怕是比一般的夫妻關係還要更在意對方。所謂的漠不關心,是只要在心底冷淡對待對方,就不會陷入那樣的誤解中。這麼一來,在與對方相處時所動搖的情緒,就會逐漸消散。

不是要你的情緒完全消失殆盡,而是只有對總是攻擊你的人不要有情緒反應,然後以這樣的狀態去實行接下來的步驟,之後就能打造出和平,活出自己本來的人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