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不是別人不懂你,而是你不懂得愛自己

79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我若懂你,該有多好

1

我訪談過很多案例,其中比較普遍的一種關係,對他們來說痛苦就是「對方不理解我」,於是他們感覺到委屈、憤怒。

也有些人渴望遇到一個能懂得自己的人,他們的想法是:我不希望對方有房、有車,我只希望能遇到一個懂我的人,彷彿懂比房車更簡單似的。

我看過一篇很美的文章叫做《你若懂我,該有多好》,其中寫到:

每個人都有一個死角,自己走不出來,別人也闖不進去。
我把最深沉的祕密放在那裡。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好像別人不懂自己是個錯誤一樣,要到「我不怪你」的地步。

這篇文章當時非常流行,因為它寫出了很多人內心真實的需求──你若懂我,該有多好。

被懂得,那是很多人內心深處的期待。那感覺像是我把自己塵封在一個無人問津的角落裡,我期待有個人可以悄悄把它打開,期待有人可以透過我無所謂的外在,看到我內心柔軟的自我。

不必去言語,他可以知道,並照顧到我。那是一份多麼美麗的期待,如若這個世界上能有這樣一個人,定是知己或戀人,那便是「士為知己者死」,為他付出再多也願意。

有的人對被懂的渴望,要比對童話的渴望都強,也比對童話的渴望更嚴重。童話我們還知道是個幻想,被懂得這種感覺,他們卻總感覺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能做到一樣。

2

被懂得固然美好,那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美好呢?為什麼有的人這麼需要被懂得呢?

因為別人的懂,可以讓我活得更簡單—如果他懂了,我就不用思考如何表達了;如果他懂了,他就能時時刻刻陪伴我了;如果他懂我了,他就能幫我解決困難了。如果他能懂我,我只需要像嬰兒一樣,咿咿呀呀地張嘴,就可以得到一切滿足,就不必覺得那麼累了。

人類不停地提升科技,智慧AI成為流行,讓科技代替人思考,就是為了讓人活得更輕鬆。

被懂,就是這樣一種省力的方式。

那為什麼要省力呢?因為一個人太難了,太苦了。苦和孤獨才需要別人懂,因為難懂。快樂幾乎不太需要別人懂,這個太好懂了,幾乎不用提出需求來,即使不懂也沒什麼關係。

被懂得,是人潛意識裡想要逃避生活之苦的一種方式。

生活越是苦,越是渴望有人懂得,渴望想要有個人可以帶領我、陪伴我、保護我、幫助我,讓我可以重新像個嬰兒一樣生活。被懂的感覺,就是被寵成孩子的感覺。

嬰兒是最渴望媽媽能懂的,因為嬰兒的生活是最無力的。他什麼都不行,生活裡有太半需要依靠媽媽。嬰兒無法言語,只能透過媽媽天生的敏感度和默契來發現,能夠懂得,並無條件地滿足他們。

這種感覺是如此之美好,以至於我們潛意識裡,一生都想過這樣的生活。

被懂,只是你內心的匱乏,期待有個人把你當成世界中心的匱乏。

3

然而被懂依然是很難的。「有個人能懂我」只是個美好的泡沬,原因有:

懂另外一個人會消耗自己

對媽媽來說,她要懂得嬰兒的代價並不小:媽媽要給予嬰兒高度關注,要放下自己的事業、家務,把嬰兒放在重要位置上,要很有耐性的去猜、學習、請教有經驗的人。

懂的前提就是,以對方為中心,非常重視對方,暫時放下自己的小世界,全心參與到別人的世界裡。這對人來說是很消耗的。

被懂,對你來說是一刹那的快樂,但對懂你的人來說,卻需要消耗很大能量。

經驗有差異

媽媽要懂得嬰兒,需要媽媽自己有個良好被懂得的經驗,需要媽媽依靠自己分泌催產激素。對媽媽來說,這尚且有些難,何況當你長大後,開始接觸社會,開始經歷家庭之外的經驗,別人不知道你的背景、不知道你的經歷、不知道你的特點,是很難自動懂你的。別人如果要懂你,就還要克服自己的經歷,放空自己。

別人真的難以花費那麼大的力氣去琢磨你心裡複雜的心思,就連自己的媽媽也不可能在你長大後,那麼懂你了。

4

這並不是說讓別人懂你是不可能的事,若你想讓別人懂你,你就要學會幫別人節約懂你的成本,包括讓別人知道:

• 你是怎麼想的。
• 你的困難有哪些。
• 你需要什麼。
• 你為什麼需要這個。

比如說,你渴望被陪伴。你得透過表達讓別人知道你為什麼需要被陪伴,不被陪伴的時候你難過的點是什麼,你需要對方什麼樣的陪伴、怎麼陪伴,是陪你說話還是聽你傾訴,還是給你建議,為什麼你需要的是這樣的陪伴,而不是那樣的陪伴……

聽起來可能很難。不就是陪伴嗎?有這麼複雜嗎?那當然,每個人對於陪伴的理解不一樣,需求不一樣,方式不一樣。你對自己有多陌生,對於表達自己這件事就有多困難;你有多懂得自己,你就多有能力更加全面地表達自己。就像講解數學計算題一樣,你有多熟練,你講起來就有多輕鬆,而你自己微微懂,你就不會責怪學生為什麼那麼笨了。

當然你都這樣表達了,別人也不一定會懂,但卻會增加懂你的機率。有的人就是沒有這個心,有的人則沒有這個情商,更精確的表達,只是幫助那些願意懂你的人可以更好的懂你。

幸運的是,我相信這個世界的善良。當你去表達自己內心的苦楚,還是很多人願意去懂你的。前提是,懂你不給別人帶來太大負擔的話。

不要覺得一個人愛你就會願意花精力去懂你,這種索取,再愛也會被消耗殆盡的。

5

然後你會發現,自己把自己弄懂了以後,其實別人懂不懂你已經不重要了。比別人是否懂我更重要的是──我是否懂自己。

你才是最可能懂你自己的人,你才是那個「你若懂我,該有多好」的人,你才是最瞭解自己心底想法、最知道自己心底真實祕密,最不會欺騙、背叛和離開自己的人。

你會發現,其實和自己交流是最美妙的事情。我們之所以渴望有人懂我,那是因為我們不懂自己。

當你能夠懂自己,你就可以有很多方法來為自己內心的需求去努力了。你需要陪伴,你知道你需要什麼樣的陪伴、為什麼需要陪伴,你就會知道怎麼找到這樣的陪伴。

你需要安慰,你知道你需要怎樣的安慰、為什麼需要安慰,你也能很容易找到相應的安慰了。

懂自己的過程,就是長大的過程,就是成熟的過程。你會以一個成人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不再期待著世界上會出現一個人能像當時的媽媽一樣來無條件瞭解你和滿足你,你可以成為自己的媽媽。

6

當你能夠懂自己,你也能跳出來看看這個世界,看看真實的他人,你會發現:你並不是世界的唯一,眾生和你一樣。

當人們長大,每個人都是一個孤零零存在於世界上的個體。每個人都需要、都渴望回歸到嬰兒一般,都渴望有人無條件懂自己。無論男人或者女人,都渴望那種百分之百的關注,都希望有個人可以不需要努力透過言語和行為表達就能滿足自己。

這時候你就會明白:

如果有人來懂你,誰來懂他?你們兩個都需要、都匱乏的人,誰來先滿足誰呢?

每個人都只能為自己負責,也都可以為自己負責。如果你想去愛他,你可以用一個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不再把自己封閉在那個角落裡,把心打開,然後去感受另外一個人的呼吸,他的心跳,帶著好奇和他連結,去感受他的內在。

你會發現,他也有顆脆弱的心等待著你去看見,你會驚訝於人性的脆弱,你會心疼,你會感動,你會想像媽媽一樣愛護那顆脆弱的心,就像你看到路邊那酣睡的小貓一樣,忍不住去撫摸和照顧,然後,你就成了懂他的那個人。

結果便成了:我若懂你,該有多好。

一顆被懂的心會慢慢被修復,酥軟,敞開。像一隻被放到安全環境裡的小烏龜一樣,慢慢探出了頭,望望這個世界。於是當他也被填滿的時候,就會反過來走向你、看看你,於是你會被填得更滿。

這才是真正的愛—杯滿自溢,然後對方也會被填滿,反哺於你。

7

兩個人都同時成為成年人,是極難的事。遇到願意在某些時候把你當成寶寶的人,你就是幸福的人。沒有人能一直懂你,但透過表達,你可以讓別人片刻懂你。透過走出來,你可以去看到別人、懂別人。

人世間的美好,無非就是:
被別人懂;
懂自己;
懂別人。

只有第一個的人是嬰兒,只有最後一個的是聖人,三個全有的才是正常人。

最初那個呼喊「你若懂我,該有多好」的人,不過是個躲在角落裡索取的人。與其這樣,不如走到陽光裡去,當個付出者,照亮角落裡的人,那麼,你就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你若懂我」始終不如「我若懂你」和「我能懂你」來得好,更讓人覺得美妙。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