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培養快樂的心理
當你飽受各種煩惱困擾,整個人的精神都緊張不安的時候,我想告訴你的是,你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意志力來改變你的心境,使自己快樂起來。
其實,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由生活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在哪裡、我們有什麼,或者我們是什麼人,而只在於我們的心境如何。心境與外在的條件關係並不相同。
我們或許不能像聖人般去愛我們的仇人,可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和快樂,我們至少要原諒他們,忘記他們。這樣做才是聰明之舉。
因為別人都忘恩負義,因為孤獨,因為被人疏忽而生病,他們渴望得到愛。但是在這世上真正能得到愛的唯一方式,不是索求,更不是乞求,而是無私地付出,無怨無悔地付出。
叔本華說:「我們很少想我們已經擁有的,而總是想到我們所沒有的。這種傾向實在是世界上最令人不幸的事情之一,它所造成的痛苦可能比歷史上所有的戰爭和疾病要多得多。」
快樂就在自己心中
——假若我們想的都是快樂的念頭,我們就能快樂;假若我們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假若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假若我們想的是恐懼的念頭,我們必定就會恐懼了;假若我們想的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憐裡,大家都會有意躲開我們。
有一次,我應邀參加一個電台的廣播節目,他們向我提了一個問題:「你所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是什麼?」
這不難回答,我所學到的最重要一課——人的思想的重要性。只要知道你在想些什麼,就知道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支配的。每個人的命運,完全決定於他的心理狀態。愛默生說:「人是思想的產物……他不可能是別的樣子。」
我很清楚,我們所必須面對的最大問題——事實上可以算是我們必須應付的唯一問題——是選擇正確的思想。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所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統治羅馬的皇帝馬可·奧理略不但是位傑出的領導者,而且還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用一句話進行了總結:「思想決定一生。」這是一句能夠決定命運的精闢見解。假若我們想的都是快樂的念頭,我們就能快樂;假若我們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假若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假若我們想的是恐懼的念頭,我們必定就會恐懼了;假若我們想的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憐裡,大家都會有意躲開我們。諾曼·文生·皮爾說:「你並不是你所認為的那樣,但你卻是你所想的那樣。」
我並不是暗示你對於所有的困難都必須採取樂觀的態度。
不是的,人生還不至於如此單純。不過,我卻鼓勵大家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而不應有陰暗的心理。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關注我們的問題,但絕不能憂慮。
關注和憂慮之間的分別是什麼呢?讓我再說清楚一點。每一次我要通過交通擁擠的紐約市街時,我就會全神貫注——可是並不會憂慮。關注的意思就是要了解問題在哪裡,然後很鎮定地採取各種步驟去加以解決,而憂慮卻是在封閉的圈子裡轉悠。
一個人可能正面臨很嚴峻的問題,但此時並不妨礙他昂首闊步,正常度日。我的朋友羅威爾·托馬斯就是這樣做的。有一次,我協助羅威爾·托馬斯拍攝一部由他主演的關於艾倫比和勞倫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征的著名影片。他和幾名助手在好幾處戰事前線拍攝了戰爭的鏡頭,最精彩的是他們用影片記錄了勞倫斯和他那支多彩多姿的阿拉伯軍隊,也記錄了艾倫比征服聖地的經過。他那個穿插在電影中著名的演講——「巴勒斯坦的艾倫比與阿拉伯的勞倫斯」,在倫敦和全世界都大為轟動。倫敦的歌劇節因此延後了6個星期,讓他在卡文花園皇家歌劇院繼續講這些冒險故事,並放映他的影片。他在倫敦獲得盛大成功之後,又旅遊了幾個周邊國家。然後又花了兩年的時間,拍攝一部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紀錄影片。在此期間,他碰到了一連串的霉運,而且,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他發現自己破產了。
當時,我正好和他在一起,我還記得,那時候我們不得不去吃很便宜的食物。最後,一位蘇格蘭人,也是一位知名的作家——詹姆士·麥克貝,借給托馬斯一點錢,才使他勉強度過難關。當羅威爾·托馬斯面臨龐大的債務以及極度失望的時候,他很傷心,可是並不憂慮。他知道,如果他被霉運弄得垂頭喪氣的話,他在人們眼裡就會一文不值了,尤其是對於他的債權人。所以他每天早上出去辦事之前,都要買一朵花插在衣襟上,然後昂首走上牛津街。正因為他有這種積極進取的思想,不讓挫折把他擊倒,最後才能反敗為勝。對他來說,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你要爬到高峰所必須經過的有益磨練。
每個人的精神狀態,對他的身體和力量都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影響。著名英國心理學家哈德菲爾德在他的《力量心理學》裡,對這件事進行了闡述。儘管那本書只有54頁,但卻非常了不起。「我請來3個人,」他寫道,「以便實驗生理受心理的影響。我們以握力計來度量。我要他們在3種不同情況下,盡全力抓緊握力計。」
在一般的清醒狀態下,他們平均的握力是107磅。
第二次實驗則對他們催眠,並告訴他們,他們非常虛弱。結果,他們的握力下降到29磅——還不到他們正常力量的三分之一。
第三次的實驗,哈德菲爾德把他們催眠之後,告訴他們說他們非常強壯。結果,他們的握力平均達到142磅。
這就是精神的力量!當他們在思想上認定自己有力量之後,他們的力量幾乎增加了50%。
還有一個發生在美國內戰結束時的故事,更能說明思想的魔力。這個故事足夠寫一本大書,不過我只在此簡述一下。
10月的一個夜晚,內戰剛剛結束,一個無家可歸的女人在街上茫然地遊蕩。她晃到一家門前,舉手敲門。
來開門的是一位退休船長的太太——韋伯斯特太太。她看到這個可憐的瘦小女人,很疑惑。陌生女人解釋說,她正在找個落腳處歇下來,思考並解決一直在困擾她的問題。
韋伯斯特太太說道:「我想你可以留在我這裡,反正我也是一個人住。」
後來,韋伯斯特太太的女婿從紐約來這裡渡假,發現了這個女人,當即咆哮說:「我可不要一個無賴住在家裡!」他把這個無家可歸的女人趕出門去。
這個故事的特別之處就在於,被韋伯斯特太太的女婿趕出去的「無賴」,後來竟成為世界上極具思想影響力的一位女性——瑪麗·貝克·艾迪,她開創了基督科學教派,擁有幾百萬信徒。那時的瑪麗·貝克·艾迪的生命中只有不幸、疾病和愁苦。她的第一任丈夫在婚後不久就去世了。她的第二任丈夫拋棄了她,和一個已婚婦人私奔了,後來死在一個貧民收容所裡。她只有一個兒子,卻由於貧病交加,不得不在他4歲那年把他送給了別人,以後他們母子再也沒有見過面。
她由於健康情形不好,所以一直對所謂的「信心治療法」極感興趣。可是她生命中戲劇化的轉折點,卻發生在麻省的林恩市。那是一個很冷的日子,她在城裡走著的時候,突然滑倒了,摔倒在結冰的路面上,而且昏了過去。被送到醫院後,她就再也沒有站起來。她的脊椎受到了損傷,引起全身痙攣,醫生也認為她活不久了。醫生還說,即使奇蹟出現,她也絕對無法再行走了。
被醫生判了死刑的瑪麗躺在床上,打開了《聖經》,她認為是受到聖靈的指引。她讀到書裡的句子:「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瘓的人來到耶穌面前,耶穌對癱瘓的人說:孩子,放心吧,你的罪赦免了……起來,拿著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
她後來說,耶穌的這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一種信仰,一種能夠醫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
瑪麗說:「那次的經歷,就像引發牛頓靈感的那個蘋果一樣,在讀了那幾句話後,我身上的血液瞬間貫通,雙腿充滿了力量,我下床即能行走……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一切的原因就在於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響力都是心理現象。」
可能有人會在心裡說:「這個傢伙是在替基督教信心治療法傳道。」不是的,你錯了!我並不是這個教派的信徒。只是我活得越久,越深信思想的力量。這是我從事成人教育35年的經驗之談。
男人和女人都能夠消除憂慮、恐懼和很多種疾病,只要改變自己的想法,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請大家相信,我親眼見過好幾百次這一類的轉變,因為我看得太多了,所以我深信不疑,繼而再向你推薦。
其實,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由生活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在哪裡、我們有什麼,或者我們是什麼人,而只在於我們的心境如何。心境與外在的條件關係並不相同。思想的力量絕對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請相信我,因為我的一個學員就曾因過度憂慮而導致精神崩潰。這位學員告訴我:
我每天生活在擔心中,擔心自己營養不良,擔心自己臉上長癬,擔心永遠沒錢成家。我想我當不了一位好父親,我怕失去我想娶的女孩,我擔心沒有一個女孩願意為我生孩子,我擔心別人對我的印象。我憂慮,因為怕自己得了心臟病,不得不辭職在家休養。
我在內心不斷為自己施加壓力,像個受壓的氣球,壓力達到無法承受時就會爆炸開來。如果你精神崩潰過,一定能體會到那種感覺。希望你永遠沒有過。任何生理上的病痛都無法與心理痛苦相提並論。
情況越來越糟,我無法與家人溝通,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緒。我的內心充滿了恐懼,一點點小聲音都能令我驚跳起來。我逃避所有的人。無緣無故,我就可以號啕痛哭一場。活著簡直就是一種煎熬,我覺得所有人都不喜歡我、不在意我,唯有死去才能解脫。
後來,我想換個環境也許會好些,於是我登上了去往佛羅里達州的火車。上車前,我父親交給我一封信,告訴我到了那裡才能打開來看。佛羅里達州那時正值觀光旺季。由於訂不到旅館的房間,我就租了個房車,然後到邁阿密去找工作,但沒有找到合適的。
於是,我就成天在海灘上消磨時間,心情比在家裡的時候還要糟。我打開信封看看爸爸說些什麼。紙條上寫著:「孩子,你已經置於一個全新的環境,但還是原來的老樣子,沒有什麼改變,對不對?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你把你的煩惱帶去了,那煩惱就是你自己。你的身心都健全,打敗你的不是你所遭遇的各種狀況,而是你對這些狀況的想法。一個人的想法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一切。如果你能夠想明白這一點,就可以回來了,因為你已經恢復正常。」
看完父親的信我十分惱火,我要的是關心呵護,不是什麼指示。我氣得當下就決定不再回家。當晚我在邁阿密街頭晃蕩時,經過一座教堂,裡面正在做彌撒。我信步走進去,正好聽到有人念道:「戰勝自己的心靈比攻占一座城市還要偉大。」再以第一位抵達南極的英國人史考特先生為例。他們從南極返回的途中遭遇了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不僅斷了糧,缺少燃料,而且吹過極地的狂風已肆虐了好幾個晝夜——這風威力強大到可以切斷南極冰崖。史考特一行人知道他們已無活路,他們先準備了一些鴉片,以防萬一。因為一劑鴉片就可以叫大家躺下,進入夢鄉,不再甦醒。可是他們沒有這麼做,反而是在歡唱中去世。8個月後,一個搜索隊找到了他們,並從冰凍的遺體上發現了一封告別書,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如果我們擁有勇氣和平靜的思想,我們就能坐在自己的棺木上悠然欣賞風景,在飢寒交迫時猶能歡唱。」300年前,失明的米爾頓也發現了同樣的真理:「思想的運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獄造成天堂,把天堂變成地獄。」拿破崙與海倫·凱勒都是米爾頓的最佳詮釋者。拿破崙擁有一般人所追求的一切——榮耀、權力、財富,可他卻說:「在我的生命中,找不到一天快樂的日子。」而海倫·凱勒,儘管又瞎、又聾、又啞,卻表示:「我發現生命是這樣的美好。」活了大半生,我最大的收穫就是:「除了你自己,沒有別的什麼人可以帶給你平靜。」愛默生在他那篇〈自我信賴〉的散文裡說:「不要認為一次政治上的勝利,收入的增加,病體的康復,或是久別好友的歸來,或是什麼其他純粹外在的事物,就能提高你的興致,讓你覺得你眼前有很多的好日子,事情絕不會是這樣的。能為你帶來平靜的,只能是你自己。」我永遠不能忘懷這句話。偉大的斯多葛學派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曾警告我們說:「我們應該極力消除思想中的錯誤想法,這比割除『身體上的腫瘤和膿瘡』重要得多。」奇妙的是,愛比克泰德在19個世紀之前說的話,卻得到了現代醫學的首肯。坎貝·羅賓森醫生說,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所收容的病人裡,大約有五分之四都是由於情緒緊張和壓力過大引起的,甚至一些生理器官的病例也是如此。他解釋說,產生這種病症的原因,歸根結柢,都是生活及其矛盾的難以協調。法國偉大哲學家蒙田的座右銘是:「一個人因發生的事情所受到的傷害,比不上因他對發生事情所擁有的意見來得深。」而我們對所發生的一切事物的意見,完全是看我們自己怎樣來決定。
當你飽受各種煩惱困擾,整個人的精神都緊張不安的時候,我想告訴你的是,你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意志力來改變你的心境,使自己快樂起來。
其實,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由生活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在哪裡、我們有什麼,或者我們是什麼人,而只在於我們的心境如何。心境與外在的條件關係並不相同。
我們或許不能像聖人般去愛我們的仇人,可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和快樂,我們至少要原諒他們,忘記他們。這樣做才是聰明之舉。
因為別人都忘恩負義,因為孤獨,因為被人疏忽而生病,他們渴望得到愛。但是在這世上真正能得到愛的唯一方式,不是索求,更不是乞求,而是無私地付出,無怨無悔地付出。
叔本華說:「我們很少想我們已經擁有的,而總是想到我們所沒有的。這種傾向實在是世界上最令人不幸的事情之一,它所造成的痛苦可能比歷史上所有的戰爭和疾病要多得多。」
快樂就在自己心中
——假若我們想的都是快樂的念頭,我們就能快樂;假若我們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假若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假若我們想的是恐懼的念頭,我們必定就會恐懼了;假若我們想的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憐裡,大家都會有意躲開我們。
有一次,我應邀參加一個電台的廣播節目,他們向我提了一個問題:「你所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是什麼?」
這不難回答,我所學到的最重要一課——人的思想的重要性。只要知道你在想些什麼,就知道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支配的。每個人的命運,完全決定於他的心理狀態。愛默生說:「人是思想的產物……他不可能是別的樣子。」
我很清楚,我們所必須面對的最大問題——事實上可以算是我們必須應付的唯一問題——是選擇正確的思想。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所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統治羅馬的皇帝馬可·奧理略不但是位傑出的領導者,而且還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用一句話進行了總結:「思想決定一生。」這是一句能夠決定命運的精闢見解。假若我們想的都是快樂的念頭,我們就能快樂;假若我們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假若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假若我們想的是恐懼的念頭,我們必定就會恐懼了;假若我們想的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憐裡,大家都會有意躲開我們。諾曼·文生·皮爾說:「你並不是你所認為的那樣,但你卻是你所想的那樣。」
我並不是暗示你對於所有的困難都必須採取樂觀的態度。
不是的,人生還不至於如此單純。不過,我卻鼓勵大家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而不應有陰暗的心理。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關注我們的問題,但絕不能憂慮。
關注和憂慮之間的分別是什麼呢?讓我再說清楚一點。每一次我要通過交通擁擠的紐約市街時,我就會全神貫注——可是並不會憂慮。關注的意思就是要了解問題在哪裡,然後很鎮定地採取各種步驟去加以解決,而憂慮卻是在封閉的圈子裡轉悠。
一個人可能正面臨很嚴峻的問題,但此時並不妨礙他昂首闊步,正常度日。我的朋友羅威爾·托馬斯就是這樣做的。有一次,我協助羅威爾·托馬斯拍攝一部由他主演的關於艾倫比和勞倫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征的著名影片。他和幾名助手在好幾處戰事前線拍攝了戰爭的鏡頭,最精彩的是他們用影片記錄了勞倫斯和他那支多彩多姿的阿拉伯軍隊,也記錄了艾倫比征服聖地的經過。他那個穿插在電影中著名的演講——「巴勒斯坦的艾倫比與阿拉伯的勞倫斯」,在倫敦和全世界都大為轟動。倫敦的歌劇節因此延後了6個星期,讓他在卡文花園皇家歌劇院繼續講這些冒險故事,並放映他的影片。他在倫敦獲得盛大成功之後,又旅遊了幾個周邊國家。然後又花了兩年的時間,拍攝一部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紀錄影片。在此期間,他碰到了一連串的霉運,而且,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他發現自己破產了。
當時,我正好和他在一起,我還記得,那時候我們不得不去吃很便宜的食物。最後,一位蘇格蘭人,也是一位知名的作家——詹姆士·麥克貝,借給托馬斯一點錢,才使他勉強度過難關。當羅威爾·托馬斯面臨龐大的債務以及極度失望的時候,他很傷心,可是並不憂慮。他知道,如果他被霉運弄得垂頭喪氣的話,他在人們眼裡就會一文不值了,尤其是對於他的債權人。所以他每天早上出去辦事之前,都要買一朵花插在衣襟上,然後昂首走上牛津街。正因為他有這種積極進取的思想,不讓挫折把他擊倒,最後才能反敗為勝。對他來說,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你要爬到高峰所必須經過的有益磨練。
每個人的精神狀態,對他的身體和力量都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影響。著名英國心理學家哈德菲爾德在他的《力量心理學》裡,對這件事進行了闡述。儘管那本書只有54頁,但卻非常了不起。「我請來3個人,」他寫道,「以便實驗生理受心理的影響。我們以握力計來度量。我要他們在3種不同情況下,盡全力抓緊握力計。」
在一般的清醒狀態下,他們平均的握力是107磅。
第二次實驗則對他們催眠,並告訴他們,他們非常虛弱。結果,他們的握力下降到29磅——還不到他們正常力量的三分之一。
第三次的實驗,哈德菲爾德把他們催眠之後,告訴他們說他們非常強壯。結果,他們的握力平均達到142磅。
這就是精神的力量!當他們在思想上認定自己有力量之後,他們的力量幾乎增加了50%。
還有一個發生在美國內戰結束時的故事,更能說明思想的魔力。這個故事足夠寫一本大書,不過我只在此簡述一下。
10月的一個夜晚,內戰剛剛結束,一個無家可歸的女人在街上茫然地遊蕩。她晃到一家門前,舉手敲門。
來開門的是一位退休船長的太太——韋伯斯特太太。她看到這個可憐的瘦小女人,很疑惑。陌生女人解釋說,她正在找個落腳處歇下來,思考並解決一直在困擾她的問題。
韋伯斯特太太說道:「我想你可以留在我這裡,反正我也是一個人住。」
後來,韋伯斯特太太的女婿從紐約來這裡渡假,發現了這個女人,當即咆哮說:「我可不要一個無賴住在家裡!」他把這個無家可歸的女人趕出門去。
這個故事的特別之處就在於,被韋伯斯特太太的女婿趕出去的「無賴」,後來竟成為世界上極具思想影響力的一位女性——瑪麗·貝克·艾迪,她開創了基督科學教派,擁有幾百萬信徒。那時的瑪麗·貝克·艾迪的生命中只有不幸、疾病和愁苦。她的第一任丈夫在婚後不久就去世了。她的第二任丈夫拋棄了她,和一個已婚婦人私奔了,後來死在一個貧民收容所裡。她只有一個兒子,卻由於貧病交加,不得不在他4歲那年把他送給了別人,以後他們母子再也沒有見過面。
她由於健康情形不好,所以一直對所謂的「信心治療法」極感興趣。可是她生命中戲劇化的轉折點,卻發生在麻省的林恩市。那是一個很冷的日子,她在城裡走著的時候,突然滑倒了,摔倒在結冰的路面上,而且昏了過去。被送到醫院後,她就再也沒有站起來。她的脊椎受到了損傷,引起全身痙攣,醫生也認為她活不久了。醫生還說,即使奇蹟出現,她也絕對無法再行走了。
被醫生判了死刑的瑪麗躺在床上,打開了《聖經》,她認為是受到聖靈的指引。她讀到書裡的句子:「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瘓的人來到耶穌面前,耶穌對癱瘓的人說:孩子,放心吧,你的罪赦免了……起來,拿著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
她後來說,耶穌的這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一種信仰,一種能夠醫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
瑪麗說:「那次的經歷,就像引發牛頓靈感的那個蘋果一樣,在讀了那幾句話後,我身上的血液瞬間貫通,雙腿充滿了力量,我下床即能行走……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一切的原因就在於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響力都是心理現象。」
可能有人會在心裡說:「這個傢伙是在替基督教信心治療法傳道。」不是的,你錯了!我並不是這個教派的信徒。只是我活得越久,越深信思想的力量。這是我從事成人教育35年的經驗之談。
男人和女人都能夠消除憂慮、恐懼和很多種疾病,只要改變自己的想法,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請大家相信,我親眼見過好幾百次這一類的轉變,因為我看得太多了,所以我深信不疑,繼而再向你推薦。
其實,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由生活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在哪裡、我們有什麼,或者我們是什麼人,而只在於我們的心境如何。心境與外在的條件關係並不相同。思想的力量絕對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請相信我,因為我的一個學員就曾因過度憂慮而導致精神崩潰。這位學員告訴我:
我每天生活在擔心中,擔心自己營養不良,擔心自己臉上長癬,擔心永遠沒錢成家。我想我當不了一位好父親,我怕失去我想娶的女孩,我擔心沒有一個女孩願意為我生孩子,我擔心別人對我的印象。我憂慮,因為怕自己得了心臟病,不得不辭職在家休養。
我在內心不斷為自己施加壓力,像個受壓的氣球,壓力達到無法承受時就會爆炸開來。如果你精神崩潰過,一定能體會到那種感覺。希望你永遠沒有過。任何生理上的病痛都無法與心理痛苦相提並論。
情況越來越糟,我無法與家人溝通,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緒。我的內心充滿了恐懼,一點點小聲音都能令我驚跳起來。我逃避所有的人。無緣無故,我就可以號啕痛哭一場。活著簡直就是一種煎熬,我覺得所有人都不喜歡我、不在意我,唯有死去才能解脫。
後來,我想換個環境也許會好些,於是我登上了去往佛羅里達州的火車。上車前,我父親交給我一封信,告訴我到了那裡才能打開來看。佛羅里達州那時正值觀光旺季。由於訂不到旅館的房間,我就租了個房車,然後到邁阿密去找工作,但沒有找到合適的。
於是,我就成天在海灘上消磨時間,心情比在家裡的時候還要糟。我打開信封看看爸爸說些什麼。紙條上寫著:「孩子,你已經置於一個全新的環境,但還是原來的老樣子,沒有什麼改變,對不對?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你把你的煩惱帶去了,那煩惱就是你自己。你的身心都健全,打敗你的不是你所遭遇的各種狀況,而是你對這些狀況的想法。一個人的想法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一切。如果你能夠想明白這一點,就可以回來了,因為你已經恢復正常。」
看完父親的信我十分惱火,我要的是關心呵護,不是什麼指示。我氣得當下就決定不再回家。當晚我在邁阿密街頭晃蕩時,經過一座教堂,裡面正在做彌撒。我信步走進去,正好聽到有人念道:「戰勝自己的心靈比攻占一座城市還要偉大。」再以第一位抵達南極的英國人史考特先生為例。他們從南極返回的途中遭遇了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不僅斷了糧,缺少燃料,而且吹過極地的狂風已肆虐了好幾個晝夜——這風威力強大到可以切斷南極冰崖。史考特一行人知道他們已無活路,他們先準備了一些鴉片,以防萬一。因為一劑鴉片就可以叫大家躺下,進入夢鄉,不再甦醒。可是他們沒有這麼做,反而是在歡唱中去世。8個月後,一個搜索隊找到了他們,並從冰凍的遺體上發現了一封告別書,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如果我們擁有勇氣和平靜的思想,我們就能坐在自己的棺木上悠然欣賞風景,在飢寒交迫時猶能歡唱。」300年前,失明的米爾頓也發現了同樣的真理:「思想的運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獄造成天堂,把天堂變成地獄。」拿破崙與海倫·凱勒都是米爾頓的最佳詮釋者。拿破崙擁有一般人所追求的一切——榮耀、權力、財富,可他卻說:「在我的生命中,找不到一天快樂的日子。」而海倫·凱勒,儘管又瞎、又聾、又啞,卻表示:「我發現生命是這樣的美好。」活了大半生,我最大的收穫就是:「除了你自己,沒有別的什麼人可以帶給你平靜。」愛默生在他那篇〈自我信賴〉的散文裡說:「不要認為一次政治上的勝利,收入的增加,病體的康復,或是久別好友的歸來,或是什麼其他純粹外在的事物,就能提高你的興致,讓你覺得你眼前有很多的好日子,事情絕不會是這樣的。能為你帶來平靜的,只能是你自己。」我永遠不能忘懷這句話。偉大的斯多葛學派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曾警告我們說:「我們應該極力消除思想中的錯誤想法,這比割除『身體上的腫瘤和膿瘡』重要得多。」奇妙的是,愛比克泰德在19個世紀之前說的話,卻得到了現代醫學的首肯。坎貝·羅賓森醫生說,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所收容的病人裡,大約有五分之四都是由於情緒緊張和壓力過大引起的,甚至一些生理器官的病例也是如此。他解釋說,產生這種病症的原因,歸根結柢,都是生活及其矛盾的難以協調。法國偉大哲學家蒙田的座右銘是:「一個人因發生的事情所受到的傷害,比不上因他對發生事情所擁有的意見來得深。」而我們對所發生的一切事物的意見,完全是看我們自己怎樣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