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在你竭力推託去接朋友的姑媽時,儘管你說出的話可能比平時要微妙得多,但聽起來仍然顯得很糾結,就像以下這段對話:
●
你:天哪,哈利!那時我都要累死了。
(試圖讓哈利產生內疚。潛台詞是:「誰會讓一個累壞了的朋友去塞車的路上受苦?」)
哈利:老太太來到一個陌生的機場,又沒人接,真的會害怕。
(試圖讓你產生愧疚。潛台詞是:「只因為自己累,就讓一位老太太去擔驚受怕,這是什麼樣的人啊……」而你心裡則想:「這個老太太究竟來做什麼?她都跟鄉下的蚊子一起生活了五十年,耐力絕不會差!」)
你:唔,看來我真得拚一下才行啊……
(試圖讓哈利產生歉疚。潛台詞是:「要是你讓我去,我身體吃不消。」而哈利則想:「不過就是脖子痠痛嘛,以前你也這樣過,又不會要你的命!」)
哈利:如果我去接她,起碼要七點半才能到。
(暗示你對實際情況不了解。潛台詞是:「我到那裡的路程比你遠得多,也困難得多。」而你則想:「誰知道他在哪兒?在做什麼?很可能他現在離機場比我還近呢!」)
◎假如你不容許,沒有人能操控你
這種「操控──反操控」的拉鋸很可笑,因為不管誰去機場,都不是取決於你的意願,而是看誰能讓對方更內疚。
與他人進行這種交流的結果,往往以你的沮喪、生氣或焦慮收場──儘管你曾竭盡全力去避免經歷這些感受。假如沒有成熟的自我肯定途徑來宣泄,最後,你就會透過言語爭吵或敬而遠之的模式,將情緒發洩出來。
這種未加解決的內在回應衝突,介於我們的正常需求、兒時觀念和習慣訓練之間,結果帶來了讓我們真正痛苦的抉擇:
●我們要照著別人的意願行事,而讓自己沮喪、鬱悶、失去自尊嗎?
●我們要一氣之下依自己的意願去做,而使別人疏遠自己嗎?
●我們要避開衝突,在製造衝突的人面前逃之夭夭,但那樣也會失去自尊嗎?
變得夠強勢自主的第一步,就是你必須了解,假如你不容許,沒有人能操控你。
為了防止他人操控,我們要明白人們是怎樣試圖進行操控的。他們說的什麼話、做的什麼事以及抱持的什麼想法,足以操控你的情感和行為?在防止被他人操控時,為了盡可能讓自己變強,對於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天真想法和觀念,你還需要問上幾個「為什麼」,因為我們正是由此而容易受操控。
儘管人們用於操控的言語和方法無窮無盡,但在對於低自我肯定者的臨床治療經驗中,我還是觀察到一些最常見的操控性期望。許多人對於自我和他人,都有這樣的期望,除了我所治療的對象,一般人也會有由期望而引發的操控行為。這些天真的期待及由此導致的行為,否定了我們人類獨具的品格和自尊。
若我們跟那些操控者一樣,對自我也有相同的期望,就等於自動放棄了品格和自尊,放棄了決定自己人生的責任,放棄了掌控自己行為的權利,而聽任他人擺布。
這些理所當然的觀念,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應該」如何去做,才能不依賴「憤怒──敵視」和「懼怕──逃避」的反應本能。
他人操控我們的大部分伎倆都是以這些概念為基礎,卻跟我們身為情感穩定的健康個體所擁有的自主權利,直接產生了抵觸。跟其他人一樣,我們每天都在侵犯自己的權利。
我們的自主權,是讓每一個個體都能健康地參與任何人際關係的一種基本框架。個體的自主,也是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同情、熱情、親密和愛等積極關係的基礎。若人們無法表達自我,信任將被懷疑取代,同情會演變成冷嘲熱諷,熱情和親密也將消失,而我們所稱的「愛」就會變得酸楚,難以持續。
許多人都不敢表露愛和親密,因為他們認為真情會被踐踏,他們沒辦法面對拒絕。我喜歡這麼想:所謂的強勢自主,是指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也就是你會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能處理好」。
接下來,我將逐一闡述「掌握人生主導權的10大自主法則」,以便說明我們對於自己的幸福負有責任,解釋我們是如何接納自己的性格,也因而限定了別人對我們可以有怎樣的期望。
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自主法則就是,自己的價值要自己決定。其他法則都是由這點衍生。我也將帶領讀者了解,在不同類型的人際關係中,我們是如何允許他人侵犯這項權利,操控我們。
在此,先列出這十項人生自主法則。◎掌握人生主導權的10大自主法則
1.你有權堅持自己的行為、想法和情感,並對產生的一切後果負責。
2.堅持你要做的,不必解釋。
3.就算你幫不了別人,也不必內疚。
4.你有權改變想法。
5.犯錯並不可怕,但你要承擔後果。
6.你有權說「我不知道」。
7.在人際交往中,你不必刻意討好別人。
8.你有權做出「不合理」的決定。
9.你有權說「我不明白」。
10.你有權說「我不在乎」。
●
你:天哪,哈利!那時我都要累死了。
(試圖讓哈利產生內疚。潛台詞是:「誰會讓一個累壞了的朋友去塞車的路上受苦?」)
哈利:老太太來到一個陌生的機場,又沒人接,真的會害怕。
(試圖讓你產生愧疚。潛台詞是:「只因為自己累,就讓一位老太太去擔驚受怕,這是什麼樣的人啊……」而你心裡則想:「這個老太太究竟來做什麼?她都跟鄉下的蚊子一起生活了五十年,耐力絕不會差!」)
你:唔,看來我真得拚一下才行啊……
(試圖讓哈利產生歉疚。潛台詞是:「要是你讓我去,我身體吃不消。」而哈利則想:「不過就是脖子痠痛嘛,以前你也這樣過,又不會要你的命!」)
哈利:如果我去接她,起碼要七點半才能到。
(暗示你對實際情況不了解。潛台詞是:「我到那裡的路程比你遠得多,也困難得多。」而你則想:「誰知道他在哪兒?在做什麼?很可能他現在離機場比我還近呢!」)
◎假如你不容許,沒有人能操控你
這種「操控──反操控」的拉鋸很可笑,因為不管誰去機場,都不是取決於你的意願,而是看誰能讓對方更內疚。
與他人進行這種交流的結果,往往以你的沮喪、生氣或焦慮收場──儘管你曾竭盡全力去避免經歷這些感受。假如沒有成熟的自我肯定途徑來宣泄,最後,你就會透過言語爭吵或敬而遠之的模式,將情緒發洩出來。
這種未加解決的內在回應衝突,介於我們的正常需求、兒時觀念和習慣訓練之間,結果帶來了讓我們真正痛苦的抉擇:
●我們要照著別人的意願行事,而讓自己沮喪、鬱悶、失去自尊嗎?
●我們要一氣之下依自己的意願去做,而使別人疏遠自己嗎?
●我們要避開衝突,在製造衝突的人面前逃之夭夭,但那樣也會失去自尊嗎?
變得夠強勢自主的第一步,就是你必須了解,假如你不容許,沒有人能操控你。
為了防止他人操控,我們要明白人們是怎樣試圖進行操控的。他們說的什麼話、做的什麼事以及抱持的什麼想法,足以操控你的情感和行為?在防止被他人操控時,為了盡可能讓自己變強,對於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天真想法和觀念,你還需要問上幾個「為什麼」,因為我們正是由此而容易受操控。
儘管人們用於操控的言語和方法無窮無盡,但在對於低自我肯定者的臨床治療經驗中,我還是觀察到一些最常見的操控性期望。許多人對於自我和他人,都有這樣的期望,除了我所治療的對象,一般人也會有由期望而引發的操控行為。這些天真的期待及由此導致的行為,否定了我們人類獨具的品格和自尊。
若我們跟那些操控者一樣,對自我也有相同的期望,就等於自動放棄了品格和自尊,放棄了決定自己人生的責任,放棄了掌控自己行為的權利,而聽任他人擺布。
這些理所當然的觀念,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應該」如何去做,才能不依賴「憤怒──敵視」和「懼怕──逃避」的反應本能。
他人操控我們的大部分伎倆都是以這些概念為基礎,卻跟我們身為情感穩定的健康個體所擁有的自主權利,直接產生了抵觸。跟其他人一樣,我們每天都在侵犯自己的權利。
我們的自主權,是讓每一個個體都能健康地參與任何人際關係的一種基本框架。個體的自主,也是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同情、熱情、親密和愛等積極關係的基礎。若人們無法表達自我,信任將被懷疑取代,同情會演變成冷嘲熱諷,熱情和親密也將消失,而我們所稱的「愛」就會變得酸楚,難以持續。
許多人都不敢表露愛和親密,因為他們認為真情會被踐踏,他們沒辦法面對拒絕。我喜歡這麼想:所謂的強勢自主,是指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也就是你會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能處理好」。
接下來,我將逐一闡述「掌握人生主導權的10大自主法則」,以便說明我們對於自己的幸福負有責任,解釋我們是如何接納自己的性格,也因而限定了別人對我們可以有怎樣的期望。
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自主法則就是,自己的價值要自己決定。其他法則都是由這點衍生。我也將帶領讀者了解,在不同類型的人際關係中,我們是如何允許他人侵犯這項權利,操控我們。
在此,先列出這十項人生自主法則。◎掌握人生主導權的10大自主法則
1.你有權堅持自己的行為、想法和情感,並對產生的一切後果負責。
2.堅持你要做的,不必解釋。
3.就算你幫不了別人,也不必內疚。
4.你有權改變想法。
5.犯錯並不可怕,但你要承擔後果。
6.你有權說「我不知道」。
7.在人際交往中,你不必刻意討好別人。
8.你有權做出「不合理」的決定。
9.你有權說「我不明白」。
10.你有權說「我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