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2堂
主動傾聽
是因為傾聽所以有趣,還是有趣所以我們傾聽?傾聽有什麼技巧?讓我們來練習「觀察能力」。

我聽得出沒有說出來的話嗎?——學會閱讀空氣
傾聽和主動傾聽最大的區別是,傾聽是聽說出口的話,而主動傾聽,是試著去聽那些沒有說出口的話。
當我們到一個比較高級的餐廳時,負責點菜的服務生通常會問:
「有沒有什麼不吃的?」
「可以吃辣嗎?」
「有任何食物過敏嗎?」
「在座有人是吃素的嗎?」
面對不同的客人,除非是一個自負的廚師,否則不會堅持自己的做菜方式。
自負的廚師,往往忘記自己跟自己所做的菜,都是為了顧客而存在的,走進餐廳的顧客,並不是為了廚師而存在的。
所以一個好的對話者,也要記得自己所說的話,都是為了對方而存在的,跟我們對話的人,並不是為了我們而存在的。
「面對思考方式不同的人,我應該用同一套方式對話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對於不同的客人,不能用同一套菜譜,不給素食者做肉食,帶小孩聚餐時不選麻辣火鍋店,不給孕婦上酒,相信每個人都能同意這是基本的尊重。
雖然說是基本的,但是在日常生活的對話中,大多數人卻難以做到。比如一個媽媽會忍不住限制孩子的自主性,一個朋友會忍不住給對方戀愛建議,或是面對剛剛失去了母親悲痛不已的人,卻總是有人把「這沒什麼大不了,誰的父母不會死?你振作起來!加油!」當作安慰的話,或是故意去鬧正在氣頭上的人,說一些自以為幽默的話,以為這個叫做緩解氣氛。
在台灣,會把這種人叫做「白目」,在日本,則會說這個人「不會讀空氣」(空気読めない),但是意思是一樣的,都是說不會察言觀色、搞不清楚狀況,或是不會看人臉色。
說不定,你也玩過一款日本推出的APP遊戲,就叫做「閱讀空氣」,這個遊戲可以測試一個人的「白目程度」,一開始的畫面就在螢幕中央用了書法大大地寫了「閱讀空氣」四個大字,彷彿要進入一個異次元空間。進去以後裡面會出現很多狀況,電車上有空位……該坐哪裡?擁擠的電梯裡進來兩個人……移動?不移動?捷運的電扶梯上端兩個人一左一右站著聊天卡住了通道……左邊的人該移動,還是右邊的人?偶像來開球……要打?不打?國王召見請你拯救世界……答應?不答應?透過操作畫面中紅色的人,在不同的狀況下採取不同的反應,來完成動作。在這個遊戲裡,大概五題或十題之後就會給一個評語,像是「巧言令色」「恰到好處」「勉強可以」「有點糟糕」……等。
很快地,玩家就會發現,其實人與人之間相處,都會存在一個氛圍之中,即使不透過話語,我們也能感受到空氣中傳遞的訊息。如果不想要當一個常在狀況外的人,就必須學會閱讀空氣,去改變一些行為,例如遊戲中有一個在電車上的狀況題,你一個人坐在三人座的中間位子,兩邊則是空位,這時來了一對情侶,當三個人面面相覷時,你會怎麼做?
要當一個白目、還是一個能夠察言觀色的人,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換句話說,沒有什麼空氣是看不懂的,只是我們選擇要不要回應、如何回應。
「讀空氣」並非只是單純察言觀色,而是培養觀察環境氛圍、提出並溝通改善意見,再加上落實執行的綜合能力。
這個遊戲系列雖然簡單,從二○○八年推出以來累積遊玩的人次卻超過一千萬人,Nintendo Switch版遊戲中,甚至還追加了可以兩個人一起挑戰的「兩人一起閱讀空氣」(2人で空気を読む)模式,測驗「兩人閱讀空氣程度」。也就是說,一個人單獨的時候,跟兩個人的時候,或是一群人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採取不一樣的行為模式。所以在放學時間的擁擠公車上,一個落單的高中生往往會安靜低著頭裝睡或是玩手遊,避免跟任何人互動或眼神接觸,但是一群高中生卻會用高分貝的音量大聲喧譁,引起全車的乘客側目也不在乎,甚至覺得有點光榮。
「我們又不是日本人,幹麼活得這麼累?」然而體貼、為人著想、遵照慣例、有所顧慮……真的是日本人才需要的互動模式嗎?
「閱讀空氣」其實就是「主動傾聽」的具體表現,而主動傾聽是對話必要的關鍵能力。

作業練習
你一個人坐在三人座的中間位子,兩邊則是空位,這時來了一對情侶,當三個人面面相覷時,你會怎麼做?
當這對情侶假裝對你視若無睹時,你又會怎麼做?
你知道為什麼你內在的操作系統,會讓你做出不同的回應嗎?

主動傾聽的五個方法
主動傾聽,相對於被動傾聽。被動傾聽,是聽到對方說出來的話,而主動傾聽,是聽到對方為什麼這麼說的原因。
要怎麼做,才會懂得閱讀空氣?
就像我們在第一堂裡面討論的,每個人都內建了一套操作系統,一旦認識了這一套操作系統,才開始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內在邏輯是怎麼設計的。
當我們發現我們面對的人,思考方式跟我們的邏輯不同,也就是說對方是另外一套操作系統,如果要達到溝通的目的,我們就不能堅持使用自己的程式語言跟對方對話。
如何讓對話能夠深入?首先需要被動傾聽,傾聽對方說了什麼,識別出他的內在系統;然後主動傾聽,聽對方沒有說的是什麼。對方沒有說出來的話,雖然有時候是故意隱藏的,但是更多的時候,是對方自己也不知道,或是忽略,但的的確確暗含在話語背後的思想,包括了這個人的「信念」跟「價值觀」。
從開始學會主動傾聽的五個方法吧!
一、記得自己在團體之中

在合唱的時候,我們不只要能夠聽到自己的聲音,還要能夠聽到我們共同的聲音,以及我的聲音在團體的聲音中,扮演著什麼角色。
一部可以感動人的電影作品,一定是以團隊的力量才能完成,不管一個導演、一個攝影師、一個編劇、一個演員多麼有才華、有創意,光靠任何一個人的本事是無法達成的。因此,不要因為一時的情緒衝動,毀了團隊之間的感情與互信。所以在發生意見不同的爭論時,先把那股氣Hold住。
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就是生活在團隊之中,雖然這個團隊不見得完美,也不一定是自己選擇的,但是這個不完美的團隊,仍然比我們任何一個人單獨能夠做到的表現更加優秀。假裝自己不在團隊中生活,或是誤解自己的能力能夠勝過整個團隊,就是忘記了自己存在團體之中的事實。

我作為一個超過五十本書的作者,從來沒有忘記「作者」其實只是出版書的一小個環節而已。這個團體裡面有編輯,有設計版面的美編,有設計封面的設計師,有印刷廠,有出錢的出版社老闆,有想辦法把書賣出去的經銷商,有需要能夠隨時靈活調貨的倉儲,有讓書可以被讀者看到的通路,有面對賣不出去的退書跟風漬書、充滿挫折感的業務員,更重要的是,還需要有每一個願意花錢買書的讀者,都是構成一本書不可或缺的團體。如果忘記了這個重要的事實,就不是一個合格的作者。

二、先Hold住自己的情緒
很多人常常沒聽完對方的話,覺得被誤解,就急急忙忙想要為自己辯駁,而不把話聽完,反而留給人不好的印象。
雖然我們有時候被別人誤解,但是請仔細想想,當我們急於辯駁的時候,往往不是被誤解了,而是我們不想要被揭穿的自己,真正的意圖被對方識破了。
與其立即做出反應,還不如先靜下心來,想想對方說的,是否才是真的?我們有時候被各式各樣的禮教、教條所洗腦,甚至不知道自己說出來的那些表面上很有道理的話,其實都是虛假的違心之論,像是「吃虧就是占便宜」,或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之類的,都是毫無邏輯的謊言,我們為什麼要為那些我們自己也不相信的謊言辯駁呢?

聽完了以後,想完了以後,發現別人的指控當中,情緒的背後,其實是有道理的地方哪怕只有一點點也好,如果想要辯駁的話,先承認對方說的有道理的地方,給予對方肯定,也讓對方知道我們確實仔細傾聽了對方的觀點,而沒有被強大的情緒所淹沒。

三、直視自己

我常常提醒來上教師培訓工作坊的老師,如果真的想要成為一個好老師,記得上課要錄影。錄影的時候,鏡頭的焦點不是要放在學生身上,而是在老師自己的臉部。
上課完之後,老師有沒有勇氣看那個真正的自己,跟想像中的自己,落差有多大?聽到調皮的學生說了一句話後,你看到自己表情露出的不屑跟不耐煩嗎?
你看到自己的眼睛,是看著學生,還是閃爍不定,甚至背對學生,只盯著黑板?你是在教黑板,還是在教學生呢?你認為從小就會察言觀色的學生,只會聽老師說出的關愛的話語,而沒有閱讀出老師下壓的嘴角那憤怒的表情嗎?
就像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博士內藤誼人在《閱讀空氣的技術》書中指出「閱讀空氣」必須掌握的三大關鍵,其中一個就是「觀察在場人士的眼神與表情變化,裡面藏著許多值得閱讀的訊息」。我們會這麼觀察別人,其實別人也會這麼觀察我們。

這是為什麼富士電視台電影事業局局長龜山千廣強調:「到現場去!」一個有經驗的創意工作者,會鼓勵設計師一定要親自到你的產品會出現的現場,不能只是關在辦公室裡或是坐在電腦桌前,為自己發想出來的點子覺得自我感覺良好。

比如拍電影的導演,當然要把自己當成一般的觀眾,親自買票進戲院去,才知道觀眾真正的反應。傾聽「空氣」,會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真實形象,跟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這之間的距離有多遠,現場蒐集珍貴的第一手資訊是市場調查永遠做不到的,讓我們知道我們以為別人的需求,跟真實的需求,這之間的距離有多遠。

(未完待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