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部 改變人生的頻率法則

前言——一切從祕密開始

我在大學期間陷入經濟困境。當時的我有申請到就學貸款,但這筆錢大部分都拿去支付我的住宿費用,所剩不多,根本不夠我當時的生活費,也沒辦法買教科書。我不敢跟我媽媽伸手拿錢,畢竟我知道她自己也時常入不敷出。而且,我要是真的開口,她必定會把這筆錢擠出來給我,就算是要她好幾個禮拜都不吃不喝。

不過,除此之外,我都有好好控管我的開銷,還是可以定期地跟朋友出去、參加一些派對,不會讓自己餓到肚子,也不用同一件衣服反覆穿。我會接一些案子,幫忙客製化網頁外觀,像是 MySpace,從自己線上的小兼差賺一些錢。

暑假時,我會回到家中休息,身上一毛錢都沒有,生活上就卡了關。我不想回大學,因為我根本不喜歡工作,也沒有動力完成我的暑期作業。當我花了一整年念書後,當時我只能勉強自己去找一份能夠養活自己的暑期工作,讓我至少能夠回到學校時還有點錢。我身邊所有的朋友都在計畫「十分迫切」的假期,但我根本負擔不起。另外,我還要處理一個女生的問題,這段浪漫的柏拉圖關係讓我十分苦惱,生命似乎一片灰暗。

有天下午,我看見一本書,叫作《祕密》。大家都說這本書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而且適用於所有人身上。一切都基於一道十分簡單的法則: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就是思想創造出現實。換句話說,只要我們一直想某件事情,就會將之吸引到自己的生命之中,這包括你想要以及不想要的事情。也就是說,你的所思會顯化在生命之中。吸引力法則強調心之所思所想必須專注在你想要的部分,而非你所害怕或厭惡的事物。

吸引力法則的重點,著墨在正向思考。

對我而言,一切聽起來都美好的不太真實,所以我埋頭研究吸引力法則擁護者的心得,以及吸引力法則所帶給他們的巨大轉變。我心想:我也可以將它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上嗎?

當時的我目標很明確:我想跟朋友一起去度假。我大約需要五百英鎊才能讓我的夢想實現,因此我遵循法則的規則,試圖讓自己只往正面的方向去想。

大約一個多星期之後,我收到國稅局的通知,說我多付了一些稅金。這是吸引力法則的威力嗎?我趕緊將所需的表格填好,然後立刻寄回國稅局。然後,一個星期過去了,完全沒有任何退稅金的消息。我的朋友都即將要訂房了,而我卻很不是滋味,退稅金的想法不斷在自己的腦海中徘徊。內心的失落感不斷增長,我只好打電話到國稅局的辦公室,詢問對方是否有收到我的回函。對方確認說有收到,要我耐心等待。當下的我開心了一下,不過我快要沒時間了。暑假也接近尾聲,我朋友們也即將啟程。

又過了一個星期,國稅局那邊還是沒有消息。我本來已經要打消去度假的念頭,也告訴我朋友不需要訂我的房間。我決定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看一些鼓舞人心的讀物,至少這不會讓我對人生完全失望。

又過了幾天,我收到一封來自國稅局的郵件,我激動地將信封打開來,裡面是一張八百英鎊的支票,讓我又驚又喜!我立刻出發去銀行存入這張支票,因為兌換期通常需要五天,但我三天後就在我的帳戶看到這筆錢了!

星期一時,我跟朋友們趕緊訂好房,幾天後就出發度假去。真是一段美妙的時光!最重要的是,我成為吸引力法則的信徒。

我下定決心要使用這個法則來改變我的人生。

吸引力法則失靈了?因為還少一樣東西

吸引力法則之所以靈驗,在於你需要正向思考。然而,你無法無時無刻都很正向,尤其是生命中遇上一些困難,或者發生一些不如預期的事情時,你必然無法保持樂觀的態度。

大家都認為我是很樂觀的人,但處於不順遂的洪流時,根本八字也沒有一撇,反而被怒火蒙蔽了雙眼。外在的事件有時候會讓我暴跳如雷,讓我想把眼前的東西都砸爛。因此,我會陷入載浮載沉的輪迴,在高亢及低落的兩極情緒之間來回擺盪。這時候的我如同兩個不一樣的人,這樣的矛盾也投射在我的外在,時而快樂,時而低沉。置身暗夜的我根本看不見那道曙光,只會放任自己沉淪,將我對生命的失望,發洩在被砸爛的家具上,轉化成不客氣的話語以及陣陣哀嚎與怨天尤人。

大學的最後一年,我在一個分組報告中經歷了巨大的挫敗。這報告在這科目的總分占極大的比例,但我的組別只能用四分五裂來形容:每個人不斷地爭論自己的貢獻。我試圖保持樂觀,希望最終可以安然度過,殊不知一切卻事與願違。吸引力法則似乎失效了。我的組別根本是一盤散沙,每個人都執著在自己的角色、自己的付出,而這剛好發生在畢業的前幾個月而已。後續變得十分失控,爭論變成句句帶刺的脣槍舌戰。很不幸地,我們找不到轉圜的餘地。我跟我的朋友達倫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卻也無能為力,只能花十倍的心力繼續努力,希望可以在眾多的沉重課業之下,趕上似乎遙不可及的期限。當時,我們深信自己必定會被當,然後無法順利畢業,感覺這一切似乎都只是在做白工。

如果你想爭取一份好工作,享受我童年時無法擁有的安逸生活,你好像必須先完成大學的學位,因此上大學感覺只是一件必須完成的事情,但我內心的深處並不想這麼做,我也不怎麼享受這個過程,而且我知道我應該不會去找傳統類型的工作。上大學不過就是為了我媽,她大半輩子這麼辛苦,我想要讓她知道她的付出並非白費。

現在,我離終點線這麼接近,卻有可能到達不了。我腦海中唯一想到的是讓我媽媽失望,讓自己失望,而且我所繳交的學費都是為了拿這個我可能拿不到的學位,現在似乎都要付諸流水,一切都徒勞無功。當時,我被各種負面情緒給淹沒。

我告訴媽媽我將離開大學,根本就沒有繼續待下去的理由。我恨之入骨,也怨恨這不公不義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這熊熊的怒火需要發洩的出口,所以我怪我媽媽,一切都是她的錯。然而,她還是非常慈愛,勸阻我繼續待下去,只要盡全力就夠了。我聽不下去,還跟她吵得更凶。

我受夠這些永無止境的問題,想將一切拋在腦後。我沒有理由繼續活在這世界,也沒有任何人生目標。這種低能量的狀態甚至讓我回想起往日的夢魘,為這把火添加了更多燃料,讓我確信我的人生毫無價值。擁有夢想有什麼用呢?我根本就不可能實現我的夢想,不過就是活在自己編織的謊言中,自以為能夠完成一些大事。

我很清楚:大事根本就不會落在我頭上。我開始上網看徵才資訊,即便知道自己根本不符合對方的條件要求,我還是在不同產業、看似有趣且薪水不錯的徵人訊息中投出履歷。原本是想說,如果有應徵上一個,自己的人生至少還不會這麼失敗,也能夠賺一些錢,幫忙家裡減輕債務以及經濟上的負擔,包括姊姊的婚禮。我在求職信上有解釋,雖然自己不是最合格的人選,但絕對是對方的最佳人選。結果沒有一個人回覆我。內心深處,我知道自己別無選擇,只能硬著頭皮完成已經快要走到終點的學位。我花了這麼多心思精力,為這個問題尋找另一個出路,但現在還是得回頭來正視這個問題,祈禱能夠逆轉勝。

完成學位前,我需要先參加姊姊的婚禮,這又是另一個壓力來源。我必須比同學們更早交報告,在眾多作業及考試的最後期限前請兩個月的假,這又是另一個大阻礙。當時的我很頑固,就算我知道如果在這個重要的日子缺席的話,我一定會後悔一輩子,但我還是告訴家人,我不會參加。最後,我還是去了,心不甘情不願地出現在婚禮會場。

當我抵達會場時,我頓時感到十分放鬆,心情也很平穩,我深感意外。婚禮在印度的果亞邦舉行,這裡非常的美。所有的人都帶著閃耀的愛及喜悅來祝福我姊姊以及姊夫。說實話,我根本沒有想要假裝自己很樂觀、很正向。我習慣低落的感覺,覺得自己很悲慘,也希望其他人也這麼認為。但是,這個新環境創造了轉變的契機,有種回歸的感受。這是這麼多年以來,我感受到感恩之心。

我永遠會記得姊姊的婚禮,這一切教導了我宇宙運轉的機制。

我回家後,這份正能量一直都還在。無論外在多麼混亂,一切都很安好、平穩。這份嶄新的穩定感激勵我去完成我該完成的事情。

我做了一套虛擬計分卡,顯示拿到學位的整體分數。我每天都會花幾分鐘的時間看著它,想像卡上寫的高分是真實的。雖然我並沒有把握拿這麼高分,純粹是一種渴望而已,但我真的相信自己應該會拿到不錯的成績,就這樣而已。

我下定決心每天都去圖書館,在那裡連續待幾個小時。還有,我更是花費無數額外的時間與心力在團體報告中,而有空檔的時候,我會去找心態比較正向的朋友,讓我對自己更有信心一點。

其中有一位,恰好就是讓我往後餘生願意愛著的女人。

到考試、交作業以及上臺做期末報告的時候,我知道自己已經盡了全力。雖然沒有達到計分卡上的分數,卻也不是低空飛過,不但可以接受,而且我還在其中一門艱澀的科目中拿到A,真是太出乎我意料之外了。

我持續使用吸引力法則,但是成不成功也是要碰碰運氣。我知道,這裡面還缺少了什麼。當我終於發現缺少的那一部分後,成功率才越來越高,而且我也請其他人試試看,才能確定我的想法是否正確。他們也都陸續地心想事成。事實上,有蠻多人還做到了原本以為不可能發生的事!並非所有的願望都有達成,一切都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過去我經常抱持著錯誤的理由,誤認為自己需要某些東西。直到數年後,我的思路變得清晰了,反倒因為沒有獲得自以為非常需要的物品而鬆了一口氣。就算沒有得到,也因禍得福。

頻率法則——祕密背後的祕密

宇宙會回應你的頻率,而且是用你發出的能量送還給你。

除了吸引力法則之外,就是頻率法則,這可是美好人生的關鍵。當你學會這法則,好好地應用之後,生命就會開始有變動。這不代表一輩子順暢無礙,而是能找到一個自己能夠操控的方式,實際創造出你的美好人生。

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是自我成長文學的始祖作家之一。他於一九三七年出版的著作《思考致富》(Think and Grow Rich)仍然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書籍之一,世界上有許多企業大老都對這本書的成功之道讚嘆不已。希爾為他的書所做的研究包括對五百名成功的人士進行訪談,來了解他們成功背後的原因,最後在書中分享他從這些人身上所學到的智慧。他所提出的眾多結論中有提到:「我們每一天都受到環境周圍的刺激,並且吸收及記錄每個意念的頻率。因此,我是我思。」希爾無數次在這本書上提到「頻率」這個概念,而你也會在我這本書上一直看到它(或者縮寫為 vibe)。

然而,希爾後刷的版本將「頻率」這個字全刪除掉,或許是當時的出版社認為這世界還無法接受這樣的概念。由於缺乏科學證據,「頻率」相關的形而上學定律都備受批評。不過,還是有其他人試圖解釋頻率法則,像是科學家布魯斯‧立普頓(Bruce Lipton),還有作家桂格‧布萊登(Gregg Braden),都是在彌合科學與靈性之間差距的先驅人士。就算許多人認為這是偽科學,他們對於意念影響自己人生的想法,與頻率法則確實是不謀而合。

無論如何,頻率法則與我剛好有強烈的共鳴,賦予我生命的意義,而絕對不是只有我這麼認為。我見證過許多頻率法則的奇蹟,且無論你是否將成為法則的信徒,還是抱持著不同的立場,至少這法則絕不會對你造成任何傷害。有時候,第一手資訊會比任何可量化的圖表或數字更有價值。

所以,頻率法則到底是什麼?

首先,請記住,所有事物都是由原子所組成,而每個原子都是一點點的頻率振動。因此,所有物質和能量在本質上都是頻率振動。你還記得以前在學校的時候,老師教你固體、液體和氣體都是物質的不同狀態。水分子的振動頻率定義了它們所處的狀態,還有它們對外的顯示方式。

我們眼中的外在正巧就是頻率振動的重疊。換句話說,我們必須有共鳴才能夠看見眼前的現實面。比方說,人耳只能聽見每秒20到2萬次振動之間的聲波,但是這代表沒有其他聲波的存在,我們只是剛好聽不到而已。我們聽不見召喚狗的哨子音,因為那個頻率高於人耳所能接收的頻率範圍。

靈性作家肯尼思‧詹姆斯‧麥克‧邁克林(Kenneth James Michael MacLean)在他的著作《振動宇宙》(The Vibrational Universe)有提到,人的五感、思維及任何物質和能量,全都是頻率振動。他認為,外在的現實世界是頻率振動的顯化,整個宇宙都是一片振動頻率的汪洋大海,也就是說,現實面是一種頻率振動的乙太(ether),會隨著頻率振動產生變化。

如果宇宙會回應我們的思想、言語、感受以及行為舉止,就如邁克林所言,一切皆為頻率振動,那麼頻率法則就是假設我們可以控制我們的現實。

改變自己所思、所感、所言、所行,你將能夠改變你的世界。

若想讓意念如實地顯化出來,或讓你能夠感知到,你必須與其頻率共振。只要你越相信某個意念是真實、具體的,你與它兩者的振動就會越來越靠近。這也是為什麼如果你用已經成真的態度去想、去做,成功顯化在物質生活上的機率就會越高。

想要接受或感知你渴望的生活,你的能量必須與這份渴望處於和諧的同頻狀態。這意味著我們的思維、情緒、言語以及行為,必須與渴望保持一致性。

從兩個校準到同頻狀態的音叉就可以看見,如果你敲擊其中一支讓它開始振動,就算沒有碰到另一支音叉,它也會隨之共振。因為兩者處在同一個頻率上面,被敲擊的第一支音叉就可以振動到第二支:這就是所謂的頻率和諧狀態(vibrational harmony)。反之,如果兩者並非處於頻率和諧狀態,第一支音叉是不能與另一支共振的。

同樣地,如果你想聽某個廣播電臺,你必須先將收音機的頻率調到電臺所屬的頻率上,唯有如此你才能夠收聽電臺的節目。如果頻率錯誤的話,你可能會接收到另一個電臺。一旦處於同頻狀態時,你必然會將此吸引到自己生活當中。辨識自己頻率狀態的最佳方式就是覺察自己的情緒感受,這會反映出自己的能量狀態。有時候我們會認為自己很正向、做很多對的事情,但是內心深處卻截然相反,我們只是假裝在這個狀態而已。觀照自己的情緒,能夠看見頻率的真實本質,進而吸引同頻的事物到自己的生活當中。美好的感受與思想會讓我們願意採取正向的行動。

讓我們一起投入「好頻率運動」!

所謂的好頻率,就是高頻的振動狀態。

無論是美好還是正向,都是可互換的詞彙,用來描述一件自己嚮往的事物或方向。例如,每當你把一件過往的經驗貼上美好或正向的標籤時,代表一切如你所願地發生了,或至少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

事實上,你之所以希望這樣發生是因為這會讓你的感受良好。所有人生的願望都是在追求一個令人愉悅的感知狀態,並且避免任何不悅。大多數的人都認為,願望的實現就會帶來喜樂。

有鑑於情緒是可受控的最強大振動之一,從根本上而言,我們一直都在追求正向的情緒,因此我們可以推斷,人生就是在追求體驗良好的頻率振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