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潛規則才是萬能鑰匙】
如果浩如煙海的權謀知識,因為心力有限無法全數消化,只能隨手抓一兩把乾貨囫圇吞棗,那麼我會建議你一定要把「潛規則」這詞牢記在心,這才是理解華人社會運作的萬能鑰匙。說到潛規則,早在我大學畢業那年,各類職場雜誌像著了魔似的拚命衝關鍵字,到哪都看得到這三個字。直到現在,潛規則一詞已經成為職場中約定俗成的專有名詞,剛到新公司或新部門,若沒先搞懂潛規則,忘記跟真正老大拜碼頭,日後所走的每一步將會糊裡糊塗被當成白目而四處碰壁。
在權謀知識的體系中,大家最想學的陰招手段恐怕只是細枝末節的部分,事實上不管是陰謀還是陽謀,都得服從潛規則底下的暗流規律,可以說是整個知識體系的骨幹、重中之重的核心觀念。要完全地權謀覺醒,不可不知潛規則。
▍潛規則的組成元素
光看「潛規則」三個字,中文好一點的大概可以從字面推敲出意思。但我還是想更進一步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跟大家解釋其組成元素。
[1]利益集團私下認可的規則
官網查得到的規章、官方發言人在媒體上公開講的話、公司或政府單位條列出來的各種願景或規則,統統稱之為「官腔」。官腔這東西和潛規則,如同光與影一般的存在。比如某些落後國家,你要去官方政府單位辦事,官腔貼出來的規則是人人平等、大家排隊,但實際運作起來,你會發現老實排隊辦事卻要被承辦窗口百般刁難,一下說你印章糊掉、一下說你簽名斷水回去重排再來,反正他想怎麼刁難你,你也沒得含扣,事實就是有求於人,總要捏著卵蛋乖乖低聲下氣。
直到你偷偷在底下塞紅包遞過去,睡眼惺忪的承辦窗口馬上提起精神,跟你四目交會,三兩下解決你要處理的文件。這就是潛規則的威力───直接、有效率,但只能暗著來。
當然,承辦人員絕不會承認收紅包這回事,還是打著官家大旗,收完紅包辦完事,馬上么喝著後面排隊的人一個個照規矩來。但他沒說出來的話是暗示大家:如果不給紅包,你們就排隊排到死吧。
[2]合法傷害權決定主導者是誰
這裡要引出另一個名詞「合法傷害權」。合法傷害權指的是職務本身賦予的權力,而這項權力剛好可以趁你病攞你命。以前面舉的例子來說,承辦窗口的合法傷害權自然是各種推拖卡你文件,這是職務上給予他的便利,他也的確合乎「規矩」在做事,就算你想跟他的上級申訴,他可以推說印章蓋不清楚本來就只能退件,繼續用「合法的規矩」來卡死你,看是你急還是他急。職務規章所賦予承辦窗口的合法傷害權叫作「於第一線審查文件是否清晰可辨」,他永遠可以祭出這條退件搞你。
事實上,合法傷害權跟官位大小沒關係,端看執行者是誰。一個九品芝麻官,在技術上可能比遠在天邊的皇帝更具有合法傷害權。你當然可以向承辦窗口的上級申訴,甚至跑到總統面前攔轎申冤,總統也的確受理了你的申訴,吩咐底下人好好處理,可到頭來,總統絕不可能親自出馬幫你搞定,終歸要回到底層的辦事人員手上。於是繞了一大圈,問題一樣,承辦窗口繼續摩拳擦掌,準備好好「審核」你的文件。
這也是為什麼軍中受到不平待遇時,打申訴電話通常是最笨的作法。就算旅長吩咐好好處理,甚至把連長拉正狗幹一頓,可到頭來,仍舊要在連隊過生活,直屬長官還是連長,真正擁有合法傷害權的是連長,不是旅長。
況且,這麼往上頭奏連長一筆,你覺得連長可能善罷甘休嗎?絕對是變本加厲繼續用他的合法傷害權搞死你,例如時不時排最硬的夜哨、吩咐嚴加要求棉被等內務。我說了,直接跟你交手的第一線窗口,通常是合法傷害權的擁有者。
[3]用合法傷害權互相約束
的確,申訴是小兵對連長名義上的合法傷害權(非法傷害權是去軍械室取槍威脅連長,但後果你知道的),只是你孤家寡人的力道實在是杯水車薪,旅長就算受理,搞不好私下跟連長商量河蟹,演一齣「欸我有在處理」的戲給所有人看,最後的主導權還是落到連長手上。
但是,一般小兵也不全然拿連長沒辦法,如果是一群人聯合起來申訴,狀況就不一樣了。比如你連同幾個志同道合被連長欺負的小兵,集體向旅長申訴,更厲害一點,預先找記者大書特書。如此一來,旅長自然無法私下河蟹,說不準還要組成專案小組來調查一番,只要申訴成功,連長的下場通常不會太好。
所以合法傷害權要有用,必須是交易雙方實力差不多,如此一來才能約束彼此行為。連長怕被小兵集體申訴,自然只能對小兵好一點。
一旦雙方動用到合法傷害權,代表集團雙方正式發生衝突,事情也將往難以收拾的局面發展,彼此利益也因而受損。所以,潛規則的真正功能,並不在於衝突發生之後讓事情回復原狀,而是雙方忌憚彼此的合法傷害權,盡量避免衝突,願意照著潛規則辦事。
[4]背後的精神是制衡
「制衡」是權力戰場的一大關鍵。任何一個組織,如果裡面有獨大勢力,勢必會危及組織生存。
我就舉皇權當例子。你以為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就絕對呼風喚雨嗎?當然,歷代統治者無不愛用君權神授的意識型態給底下人民洗腦,每一本史書裡的開國皇帝出生時都有龍有雲有閃電,絕對會用大自然的各種異象暗示天子的誕生。但事實上,皇帝必須跟群臣對抗。這不難理解,皇帝下的命令,如果文武百官不幹事,大夥兒就沒戲唱了,總不可能要皇帝捲起袖子自己幹吧?
皇帝跟群臣的制衡讓帝國的運作達到平衡。皇帝的決定要是太扯,群臣是可以聯手打槍皇帝的。這只是最一般的狀況,如果國內有反對派集團,皇帝還要時時提防政變出現,一不小心連龍椅都沒得坐,甚至人頭不保。
在物理上,如果一方勢力無限膨脹,最後結果將是混沌與毀滅,所以自然會透過潛規則發展出另一方勢力與之抗衡。皇帝需要群臣和地方官替他辦事,自然必須接受他們的制衡,皇權才不會無限擴張,國家才不會爆炸得太快。當然啦,不是只有搞定系統內的制衡就能讓國家千秋萬世,還要搞定來自系統外的侵擾、各種天災人禍等不可預期因素,但討論國家成敗實在非我所長,也有很多專書在討論這事。大家是來學權謀的,只要知道組織內的潛規則都是因應制衡而生就好。
歷史上也有跟群臣硬幹的皇帝。文武百官的代表向來是以宰相為首,但明太祖朱元璋可是歷史上權力執迷超人一等的開國皇帝,他就是不爽自己的龍椅還要看宰相的面子才坐得安穩,千方百計想廢掉宰相,大權在握。結果,還真給他利用胡惟庸案辦到這事。
雖然成功廢掉宰相,但該做的事並不會因為宰相職位的消失而減少,堆積如山的公文還是要批,奏摺還是要處理。朱元璋精力過人能事必躬親,但他的子孫能嗎?於是明朝後來衍生出內閣首輔來取代宰相職位,名義上宰相消失了,但實務上則由內閣首輔接手,大權一樣旁落到首輔手上,皇帝一樣要跟文武百官抗衡。
這就是歷史規律的威力,「潛規則」如同歷史領域裡的萬有引力。既然生命終究會找到它的出路,利益也會找到自己的流動方向,沒有人能與之抗衡。
有了潛規則這把鑰匙,今後各位讀歷史只要從這觀點切入,我相信很多看不懂的地方會頓時豁然開朗。
▍官腔的妙用
既然事情發展都是靠潛規則,那還要官腔幹麼?你如果有此疑問,恐怕就低估官腔的妙用。前面也說了,官腔跟潛規則是光與影的存在,沒有官腔在前面擋著,潛規則是運作不起來的。你總要有官腔當「檯面」,潛規則才能在檯面底下悄悄運作嘛。
所以嘍,官腔是用來打槍他人最好的理由。一旦對方提了個愚蠢建議,即使你內心百般個不願意,中指也比得滿天飛,但文明社會的教育要我們笑著臉拒絕,這時就是官腔出馬的最好時機。你大可冠冕堂皇地搬出公司規定,或用各種採購章程來擋,有點歷練的老江湖聽到官腔出現,自然也明白你的意思,聰明一點的就知道要更換條件(又或者在檯面下給點好處),真的不行,也不會強人所難。
這情況有沒有很像當你想約的妹子對你沒興趣,找了一堆理由來推拖,什麼最近很忙、要加班、想衝事業不想交男友。可是過沒多久,你卻發現她突然跟剛到職三天的帥氣男同事在停車場喇舌,或手牽手從摩鐵走出來……
我上一本《壞男人的紅藥丸法則》講過,妹子永遠會替貝塔定規則,也永遠會為了阿法打破規則。現在你懂了吧,那些推拖的各種理由,都是用來打槍貝塔的規則官腔;而為了阿法自打嘴巴,想當然耳是潛規則在搞的鬼,女人的慕強擇偶才是兩性動態的真正潛規則,而潛規則是不能拿到檯面上講的。
拜託不要再到PTT男女板或Dcard把我的直播頻道和部落格丟上去討論了啦。
【2-3 諸葛村夫的困境】
大家如果玩過光榮出品的戰略遊戲《三國志》,在早期的前幾代,一定會對「軍師」這職位印象深刻。被賦予軍師職位的將領會在你做出任何決定時,跳出對話框告訴你成功率大小。你當然可以不鳥他,照樣單幹,但軍師智力愈高,這預測也愈準,至少我用智力一百的孔明當軍師還從沒失準過。總之,具體意義類似上古時期的帝王出征前用龜甲卜卦,已將結果預示給你,幹不幹要看你定奪。
在《三國志》系列遊戲早期劇本,如果你玩的角色是在平原當縣令的劉備(拜《三國演義》的洗腦,八成的入門玩家都會選劉備),一定會發現軍師居然是關羽。對,就是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武聖關二哥。這並不難理解,畢竟那時劉備手邊就關羽、張飛、簡雍等人,好歹關羽智力也有八十左右,橫看豎看都是軍師的不二人選。雖然我每次都覺得關羽的預測很常出包就是了……
一直到後來劉備找到諸葛孔明,正常人都會心想:啊反正軍師這職位是有能者居之,你關羽的強項也不在智力,當然要乖乖讓賢給智力一百的諸葛村夫。遊戲裡的關羽連一聲都不吭,但演義裡的關羽,乃至我重看好幾次二○一○年版陸劇《三國》,裡頭的關羽可是很符合人性的,連同張飛一起唱反調。劉備得孔明如魚得水,張飛那句「哥哥何不使水去?」相信在廣大三國迷心中言猶在耳。
看似三國故事裡的一個小橋段,卻點出當今職場身為老闆最頭痛的問題:幹部究竟是該從內部培養,還是該找外來空降部隊?
▍人資部門的侷限
前陣子我看到一位網路名人在自己的社群網站推薦一本人資職場書,說這本書解決了他開公司多年的疑惑,甚至認為每個身為老闆的都該找這本書來讀。好奇之下我也買來一翻,想知道當今人資對於組織變革的看法,是否具備權謀覺醒的洞見,還是一如以往走著傳統老派職場藍藥丸路線。
答案當然是後者,不然我也不會特別挑出來用這副標題提醒大家。
書裡條列式分析了內部培養與外來空降的優缺點。大體來說,內部培養的優點是熟悉組織文化,缺點是被框架侷限;外來空降則是優缺點對調,有著不被框架侷限的創新,但融入組織需要花一點時間,或者……呃你知道的,被資深老員工排擠。
不過,這些都沒回答到重點,這也是我觀察西方人資的侷限,藉這機會跟大家聊聊。
目前世界各國的人力部門,大體上還是沿用西方世界「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 HR)的概念,將「人」當作公司資產,在人資部門的妥善規畫下,達到最高效率的安排與發揮。這所有的基底,全部源自西方的「契約精神」。員工跟公司簽了合約,在白紙黑字成形的那一刻起,理論上也成了公司資產,以「個人」為最小單位,任由公司差遣和調派。
但這是西方世界,東方華人可不跟你講契約這套。雖然嘴巴會講,也的確弄個人資部門管理人才,但大多情況下還是「關係」為重,你跟老闆熟、老闆信任你,有比較高的機會攀上高位。
要注意喔,我不是否定「能力」的重要,而是我認為「能力」是贏得老闆信任的重要途徑之一,但不能劃上等號,有能力不能保證會贏得老闆信任。反之,很多深受老闆信任的也不代表擁有能力,充其量只是條聽話的狗。
我想說的是,真正構成華人組織文化的氛圍,其實是柏楊先生曾經提及的「醬缸文化」一詞,雖然其中有不少偏見,但對於官場組織的洞見頗為精準。一切以利益為優先,能結黨就結黨,能搞派系就搞派系。表面上依循著人資的「科學管理」,實際運作的還是權謀思維,大家一起在醬缸裡攪和。
話又說回來,雖然人資是西方世界的產物,我也不認為西方世界的公司或組織會老實秉持這套原則用人。我曾經在直播推薦過《獨裁者手冊》這本神作,裡頭提到,一個領導者(或獨裁者)若要上位,勢必得獲得「關鍵少數」的支持,也許是黨內大老,也許是軍系首領,又或者是立院龍頭(假民主必備),只要這些派系首腦願意支持,自己的位置也能坐得更穩。就算是民主國家,這規律還是派得上用場。
《獨裁者手冊》的作者不是華人啊,他可是研究政治體系的大學教授,書中用了不少來自公司企業的案例。即使是人資概念發源地的西方世界,但在內行人眼中看來,在官場、職場底層運作的,跟華人的醬缸文化沒啥兩樣,天下烏鴉一般黑,要上位就是要結黨,就是要搞派系壯大自己的勢力。
當然,理解這件事後你也不用跟公司人資撕破臉,覺得這群人尸位素餐啊什麼的,在體制內吃飯還是要講點道理,再怎麼說,人資可是你道上名聲的第一道門面,獵頭公司若要挖角也是先從人資單位探聽消息。開始權謀覺醒的各位,應該把人資單位看作是拉攏的派系之一,反正嫡系人馬是多多益善,留點暗樁在公司幫自己說好話絕對是好事。跟人資搞好關係,在道上名聲通常不會太差。
▍如果軍師是關羽
再回到一開始講的案例。很明顯,關羽是內部幹部的代表,而且非常大咖,是老闆劉備的結拜兄弟,不僅能力超群,關係更是直達天聽;孔明則是空降部隊的外來勢力,是劉備委身挖角來的專業經理人。兩者之間的取捨不會有太大困難,當然以能力為優先。你看曹操的荀彧、孫權的周瑜,不也都是一開始創業就跟在身邊的鐵桿人馬。有能者居之還是硬道理。但是,除了用人,怎麼擺平用人之後派系互鬥的後遺症與副作用,才是領導者最該煩惱的事。
假設劉備當時有意繼續栽培關羽,沒事送一堆兵書把他的智力加到九十五以上,在孔明出現的那一刻,關羽想的絕對是怎麼連同現有勢力把孔明鬥倒。而孔明也必須仰賴唯一靠山劉備,透過他的授權去收服既存派系,在組織內占有一席之地。
國外公司也常有在別的領域挖角高層職位的案例。比如蘋果,當年曾重金挖角Burberry執行長安琪拉.阿倫茲(Angela Ahrendts)擔任零售部門的資深副總裁。通常這類直接空降跳槽到大公司的高階主管,走馬上任後要處理的第一件事,絕不是大刀闊斧改革,而是弄清楚整個公司的權力結構,動搖現有的利益基礎,再想辦法安插自己的人馬進去。一切順利後才能認真做事,完成當初公司挖角他來的任務。
而這勢必會動到現有派系的奶酪,雙方開始鬥法。若是空降部隊鬥法成功,替公司做出大家所期望的貢獻,媒體雜誌會對他歌功頌德一番,說當初挖他來的人有多英明神武,做出多正確的決定,而這空降部隊又是如何借重前公司經驗,替新公司創造一番新氣象。歌功頌德這種事向來不缺虎𡳞素材,跟安插莫須有的罪名一樣簡單。
但要是鬥法失敗,打不進現有權力架構,自然也落得被架空的下場。或許有著CEO的高貴頭銜,但要人沒人,要底下部門做事,大家也愛理不理,別說改革,連正常營運都是問題。不過別擔心,這種狀況不會持續太久,通常外商公司的容忍期限是半年左右,半年之後即使被迫走人,只要跟媒體關係夠好,主流媒體也會以「文化水土不服」為由,替這件事蓋棺論定。再怎麼看,名聲還是保住了,不會有人質疑跟既有派系權力鬥法失敗,而且也賺到半年的薪水,不算虧,就當作是名字上媒體的遮羞費。
那麼,內部培養出來的幹部為什麼會被職場藍藥丸指控固守舊有框架,答案也呼之欲出了:老子打拚多年好不容易搞出來的生錢體系,廠商、部門,甚至整個上下游都是我的嫡系人馬,大家撈錢撈得正爽,幹麼要隨意改動?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當年雄才大略的主管,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不是不為也,而是時勢所逼,不能也。
當然啦,我同意有的時候能力不足的主管靠著逢迎拍馬上位,對老闆來說,他就只是條敢做骯髒活的狗,要說能力,只能讓人尷尬笑個兩聲。但我敢保證,身具權謀覺醒的各位一定能早早看破這種人的手腳,在他手底下幹幾年混到資歷就是,要架空他還是乾脆走人,都可以權衡局勢後再做打算。
我們再把視角拉回孔明身上。即使天縱英才、有著滿腔抱負,也絕不可能在叫不動關羽、張飛等重臣的前提下帶領蜀漢集團邁進。說穿了,關羽代表的是劉備既有的鐵桿勢力,關羽服,張飛自然服,關張都服,其他小咖絕對跟著老大走,派系整合才堪稱順利。也許你會問:欸不對,孔明是劉備挖來的,光劉備一個人挺他,其他人難道不會聽話嗎?
不夠,遠遠不夠。
二○一○年版陸劇《三國》中有一幕演得很好。孔明初出茅廬第一戰,劉備集團正面對曹操大軍殺來的博望坡之戰,即使劉備親自入列,身體力行表示服從軍師命令,關張兩人還是一臉倨傲不恭,心裡想著且看老大面子,聽命一次再說。
劉備拜孔明為軍師,只有一次機會讓孔明立功,這也是讓空降部隊整合派系的方法之一:刻意讓其立功;孔明也只有這次機會能證明自己的本事,藉機收服關張二人,整併蜀漢最鐵桿舊勢力。所以啦,閣下若身為老闆,有意引進外來空降部隊接任主管,可以參考劉備的作法,讓他立功。有了功勞,自然有籌碼與威信領導整個部門做事,一切的事業藍圖,只有在集團機器得以運轉的前提下才能慢慢推動。
要是孔明失敗哩?不好意思喔,前面說了,機會只有一次,孔明要是失敗,別說關張從此不服,就連劉備也會懷疑自己看走眼。就算劉備願意再給一次機會讓孔明立功上訴,以關張為首的舊勢力也絕不可能容忍,一定表面維持官腔答應,實際上用盡各種手段消極不配合,甚至故意失敗藉此搞死孔明。這種情況下,孔明絕對無法擺脫領導無方的政治責任,今後只會綁手綁腳,事情更加難辦。可以預期關張日後會不斷找孔明麻煩,向劉備控訴他的無能。而孔明也將因為關張在背後掣肘,無法立功替自己累積政治籌碼,最後落得走人下場。
別看孔明戲裡演得談笑風生,這場博望坡之戰,才是他軍師生涯中只許勝不許敗,最兇險的生死之戰。
如果浩如煙海的權謀知識,因為心力有限無法全數消化,只能隨手抓一兩把乾貨囫圇吞棗,那麼我會建議你一定要把「潛規則」這詞牢記在心,這才是理解華人社會運作的萬能鑰匙。說到潛規則,早在我大學畢業那年,各類職場雜誌像著了魔似的拚命衝關鍵字,到哪都看得到這三個字。直到現在,潛規則一詞已經成為職場中約定俗成的專有名詞,剛到新公司或新部門,若沒先搞懂潛規則,忘記跟真正老大拜碼頭,日後所走的每一步將會糊裡糊塗被當成白目而四處碰壁。
在權謀知識的體系中,大家最想學的陰招手段恐怕只是細枝末節的部分,事實上不管是陰謀還是陽謀,都得服從潛規則底下的暗流規律,可以說是整個知識體系的骨幹、重中之重的核心觀念。要完全地權謀覺醒,不可不知潛規則。
▍潛規則的組成元素
光看「潛規則」三個字,中文好一點的大概可以從字面推敲出意思。但我還是想更進一步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跟大家解釋其組成元素。
[1]利益集團私下認可的規則
官網查得到的規章、官方發言人在媒體上公開講的話、公司或政府單位條列出來的各種願景或規則,統統稱之為「官腔」。官腔這東西和潛規則,如同光與影一般的存在。比如某些落後國家,你要去官方政府單位辦事,官腔貼出來的規則是人人平等、大家排隊,但實際運作起來,你會發現老實排隊辦事卻要被承辦窗口百般刁難,一下說你印章糊掉、一下說你簽名斷水回去重排再來,反正他想怎麼刁難你,你也沒得含扣,事實就是有求於人,總要捏著卵蛋乖乖低聲下氣。
直到你偷偷在底下塞紅包遞過去,睡眼惺忪的承辦窗口馬上提起精神,跟你四目交會,三兩下解決你要處理的文件。這就是潛規則的威力───直接、有效率,但只能暗著來。
當然,承辦人員絕不會承認收紅包這回事,還是打著官家大旗,收完紅包辦完事,馬上么喝著後面排隊的人一個個照規矩來。但他沒說出來的話是暗示大家:如果不給紅包,你們就排隊排到死吧。
[2]合法傷害權決定主導者是誰
這裡要引出另一個名詞「合法傷害權」。合法傷害權指的是職務本身賦予的權力,而這項權力剛好可以趁你病攞你命。以前面舉的例子來說,承辦窗口的合法傷害權自然是各種推拖卡你文件,這是職務上給予他的便利,他也的確合乎「規矩」在做事,就算你想跟他的上級申訴,他可以推說印章蓋不清楚本來就只能退件,繼續用「合法的規矩」來卡死你,看是你急還是他急。職務規章所賦予承辦窗口的合法傷害權叫作「於第一線審查文件是否清晰可辨」,他永遠可以祭出這條退件搞你。
事實上,合法傷害權跟官位大小沒關係,端看執行者是誰。一個九品芝麻官,在技術上可能比遠在天邊的皇帝更具有合法傷害權。你當然可以向承辦窗口的上級申訴,甚至跑到總統面前攔轎申冤,總統也的確受理了你的申訴,吩咐底下人好好處理,可到頭來,總統絕不可能親自出馬幫你搞定,終歸要回到底層的辦事人員手上。於是繞了一大圈,問題一樣,承辦窗口繼續摩拳擦掌,準備好好「審核」你的文件。
這也是為什麼軍中受到不平待遇時,打申訴電話通常是最笨的作法。就算旅長吩咐好好處理,甚至把連長拉正狗幹一頓,可到頭來,仍舊要在連隊過生活,直屬長官還是連長,真正擁有合法傷害權的是連長,不是旅長。
況且,這麼往上頭奏連長一筆,你覺得連長可能善罷甘休嗎?絕對是變本加厲繼續用他的合法傷害權搞死你,例如時不時排最硬的夜哨、吩咐嚴加要求棉被等內務。我說了,直接跟你交手的第一線窗口,通常是合法傷害權的擁有者。
[3]用合法傷害權互相約束
的確,申訴是小兵對連長名義上的合法傷害權(非法傷害權是去軍械室取槍威脅連長,但後果你知道的),只是你孤家寡人的力道實在是杯水車薪,旅長就算受理,搞不好私下跟連長商量河蟹,演一齣「欸我有在處理」的戲給所有人看,最後的主導權還是落到連長手上。
但是,一般小兵也不全然拿連長沒辦法,如果是一群人聯合起來申訴,狀況就不一樣了。比如你連同幾個志同道合被連長欺負的小兵,集體向旅長申訴,更厲害一點,預先找記者大書特書。如此一來,旅長自然無法私下河蟹,說不準還要組成專案小組來調查一番,只要申訴成功,連長的下場通常不會太好。
所以合法傷害權要有用,必須是交易雙方實力差不多,如此一來才能約束彼此行為。連長怕被小兵集體申訴,自然只能對小兵好一點。
一旦雙方動用到合法傷害權,代表集團雙方正式發生衝突,事情也將往難以收拾的局面發展,彼此利益也因而受損。所以,潛規則的真正功能,並不在於衝突發生之後讓事情回復原狀,而是雙方忌憚彼此的合法傷害權,盡量避免衝突,願意照著潛規則辦事。
[4]背後的精神是制衡
「制衡」是權力戰場的一大關鍵。任何一個組織,如果裡面有獨大勢力,勢必會危及組織生存。
我就舉皇權當例子。你以為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就絕對呼風喚雨嗎?當然,歷代統治者無不愛用君權神授的意識型態給底下人民洗腦,每一本史書裡的開國皇帝出生時都有龍有雲有閃電,絕對會用大自然的各種異象暗示天子的誕生。但事實上,皇帝必須跟群臣對抗。這不難理解,皇帝下的命令,如果文武百官不幹事,大夥兒就沒戲唱了,總不可能要皇帝捲起袖子自己幹吧?
皇帝跟群臣的制衡讓帝國的運作達到平衡。皇帝的決定要是太扯,群臣是可以聯手打槍皇帝的。這只是最一般的狀況,如果國內有反對派集團,皇帝還要時時提防政變出現,一不小心連龍椅都沒得坐,甚至人頭不保。
在物理上,如果一方勢力無限膨脹,最後結果將是混沌與毀滅,所以自然會透過潛規則發展出另一方勢力與之抗衡。皇帝需要群臣和地方官替他辦事,自然必須接受他們的制衡,皇權才不會無限擴張,國家才不會爆炸得太快。當然啦,不是只有搞定系統內的制衡就能讓國家千秋萬世,還要搞定來自系統外的侵擾、各種天災人禍等不可預期因素,但討論國家成敗實在非我所長,也有很多專書在討論這事。大家是來學權謀的,只要知道組織內的潛規則都是因應制衡而生就好。
歷史上也有跟群臣硬幹的皇帝。文武百官的代表向來是以宰相為首,但明太祖朱元璋可是歷史上權力執迷超人一等的開國皇帝,他就是不爽自己的龍椅還要看宰相的面子才坐得安穩,千方百計想廢掉宰相,大權在握。結果,還真給他利用胡惟庸案辦到這事。
雖然成功廢掉宰相,但該做的事並不會因為宰相職位的消失而減少,堆積如山的公文還是要批,奏摺還是要處理。朱元璋精力過人能事必躬親,但他的子孫能嗎?於是明朝後來衍生出內閣首輔來取代宰相職位,名義上宰相消失了,但實務上則由內閣首輔接手,大權一樣旁落到首輔手上,皇帝一樣要跟文武百官抗衡。
這就是歷史規律的威力,「潛規則」如同歷史領域裡的萬有引力。既然生命終究會找到它的出路,利益也會找到自己的流動方向,沒有人能與之抗衡。
有了潛規則這把鑰匙,今後各位讀歷史只要從這觀點切入,我相信很多看不懂的地方會頓時豁然開朗。
▍官腔的妙用
既然事情發展都是靠潛規則,那還要官腔幹麼?你如果有此疑問,恐怕就低估官腔的妙用。前面也說了,官腔跟潛規則是光與影的存在,沒有官腔在前面擋著,潛規則是運作不起來的。你總要有官腔當「檯面」,潛規則才能在檯面底下悄悄運作嘛。
所以嘍,官腔是用來打槍他人最好的理由。一旦對方提了個愚蠢建議,即使你內心百般個不願意,中指也比得滿天飛,但文明社會的教育要我們笑著臉拒絕,這時就是官腔出馬的最好時機。你大可冠冕堂皇地搬出公司規定,或用各種採購章程來擋,有點歷練的老江湖聽到官腔出現,自然也明白你的意思,聰明一點的就知道要更換條件(又或者在檯面下給點好處),真的不行,也不會強人所難。
這情況有沒有很像當你想約的妹子對你沒興趣,找了一堆理由來推拖,什麼最近很忙、要加班、想衝事業不想交男友。可是過沒多久,你卻發現她突然跟剛到職三天的帥氣男同事在停車場喇舌,或手牽手從摩鐵走出來……
我上一本《壞男人的紅藥丸法則》講過,妹子永遠會替貝塔定規則,也永遠會為了阿法打破規則。現在你懂了吧,那些推拖的各種理由,都是用來打槍貝塔的規則官腔;而為了阿法自打嘴巴,想當然耳是潛規則在搞的鬼,女人的慕強擇偶才是兩性動態的真正潛規則,而潛規則是不能拿到檯面上講的。
拜託不要再到PTT男女板或Dcard把我的直播頻道和部落格丟上去討論了啦。
【2-3 諸葛村夫的困境】
大家如果玩過光榮出品的戰略遊戲《三國志》,在早期的前幾代,一定會對「軍師」這職位印象深刻。被賦予軍師職位的將領會在你做出任何決定時,跳出對話框告訴你成功率大小。你當然可以不鳥他,照樣單幹,但軍師智力愈高,這預測也愈準,至少我用智力一百的孔明當軍師還從沒失準過。總之,具體意義類似上古時期的帝王出征前用龜甲卜卦,已將結果預示給你,幹不幹要看你定奪。
在《三國志》系列遊戲早期劇本,如果你玩的角色是在平原當縣令的劉備(拜《三國演義》的洗腦,八成的入門玩家都會選劉備),一定會發現軍師居然是關羽。對,就是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武聖關二哥。這並不難理解,畢竟那時劉備手邊就關羽、張飛、簡雍等人,好歹關羽智力也有八十左右,橫看豎看都是軍師的不二人選。雖然我每次都覺得關羽的預測很常出包就是了……
一直到後來劉備找到諸葛孔明,正常人都會心想:啊反正軍師這職位是有能者居之,你關羽的強項也不在智力,當然要乖乖讓賢給智力一百的諸葛村夫。遊戲裡的關羽連一聲都不吭,但演義裡的關羽,乃至我重看好幾次二○一○年版陸劇《三國》,裡頭的關羽可是很符合人性的,連同張飛一起唱反調。劉備得孔明如魚得水,張飛那句「哥哥何不使水去?」相信在廣大三國迷心中言猶在耳。
看似三國故事裡的一個小橋段,卻點出當今職場身為老闆最頭痛的問題:幹部究竟是該從內部培養,還是該找外來空降部隊?
▍人資部門的侷限
前陣子我看到一位網路名人在自己的社群網站推薦一本人資職場書,說這本書解決了他開公司多年的疑惑,甚至認為每個身為老闆的都該找這本書來讀。好奇之下我也買來一翻,想知道當今人資對於組織變革的看法,是否具備權謀覺醒的洞見,還是一如以往走著傳統老派職場藍藥丸路線。
答案當然是後者,不然我也不會特別挑出來用這副標題提醒大家。
書裡條列式分析了內部培養與外來空降的優缺點。大體來說,內部培養的優點是熟悉組織文化,缺點是被框架侷限;外來空降則是優缺點對調,有著不被框架侷限的創新,但融入組織需要花一點時間,或者……呃你知道的,被資深老員工排擠。
不過,這些都沒回答到重點,這也是我觀察西方人資的侷限,藉這機會跟大家聊聊。
目前世界各國的人力部門,大體上還是沿用西方世界「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 HR)的概念,將「人」當作公司資產,在人資部門的妥善規畫下,達到最高效率的安排與發揮。這所有的基底,全部源自西方的「契約精神」。員工跟公司簽了合約,在白紙黑字成形的那一刻起,理論上也成了公司資產,以「個人」為最小單位,任由公司差遣和調派。
但這是西方世界,東方華人可不跟你講契約這套。雖然嘴巴會講,也的確弄個人資部門管理人才,但大多情況下還是「關係」為重,你跟老闆熟、老闆信任你,有比較高的機會攀上高位。
要注意喔,我不是否定「能力」的重要,而是我認為「能力」是贏得老闆信任的重要途徑之一,但不能劃上等號,有能力不能保證會贏得老闆信任。反之,很多深受老闆信任的也不代表擁有能力,充其量只是條聽話的狗。
我想說的是,真正構成華人組織文化的氛圍,其實是柏楊先生曾經提及的「醬缸文化」一詞,雖然其中有不少偏見,但對於官場組織的洞見頗為精準。一切以利益為優先,能結黨就結黨,能搞派系就搞派系。表面上依循著人資的「科學管理」,實際運作的還是權謀思維,大家一起在醬缸裡攪和。
話又說回來,雖然人資是西方世界的產物,我也不認為西方世界的公司或組織會老實秉持這套原則用人。我曾經在直播推薦過《獨裁者手冊》這本神作,裡頭提到,一個領導者(或獨裁者)若要上位,勢必得獲得「關鍵少數」的支持,也許是黨內大老,也許是軍系首領,又或者是立院龍頭(假民主必備),只要這些派系首腦願意支持,自己的位置也能坐得更穩。就算是民主國家,這規律還是派得上用場。
《獨裁者手冊》的作者不是華人啊,他可是研究政治體系的大學教授,書中用了不少來自公司企業的案例。即使是人資概念發源地的西方世界,但在內行人眼中看來,在官場、職場底層運作的,跟華人的醬缸文化沒啥兩樣,天下烏鴉一般黑,要上位就是要結黨,就是要搞派系壯大自己的勢力。
當然,理解這件事後你也不用跟公司人資撕破臉,覺得這群人尸位素餐啊什麼的,在體制內吃飯還是要講點道理,再怎麼說,人資可是你道上名聲的第一道門面,獵頭公司若要挖角也是先從人資單位探聽消息。開始權謀覺醒的各位,應該把人資單位看作是拉攏的派系之一,反正嫡系人馬是多多益善,留點暗樁在公司幫自己說好話絕對是好事。跟人資搞好關係,在道上名聲通常不會太差。
▍如果軍師是關羽
再回到一開始講的案例。很明顯,關羽是內部幹部的代表,而且非常大咖,是老闆劉備的結拜兄弟,不僅能力超群,關係更是直達天聽;孔明則是空降部隊的外來勢力,是劉備委身挖角來的專業經理人。兩者之間的取捨不會有太大困難,當然以能力為優先。你看曹操的荀彧、孫權的周瑜,不也都是一開始創業就跟在身邊的鐵桿人馬。有能者居之還是硬道理。但是,除了用人,怎麼擺平用人之後派系互鬥的後遺症與副作用,才是領導者最該煩惱的事。
假設劉備當時有意繼續栽培關羽,沒事送一堆兵書把他的智力加到九十五以上,在孔明出現的那一刻,關羽想的絕對是怎麼連同現有勢力把孔明鬥倒。而孔明也必須仰賴唯一靠山劉備,透過他的授權去收服既存派系,在組織內占有一席之地。
國外公司也常有在別的領域挖角高層職位的案例。比如蘋果,當年曾重金挖角Burberry執行長安琪拉.阿倫茲(Angela Ahrendts)擔任零售部門的資深副總裁。通常這類直接空降跳槽到大公司的高階主管,走馬上任後要處理的第一件事,絕不是大刀闊斧改革,而是弄清楚整個公司的權力結構,動搖現有的利益基礎,再想辦法安插自己的人馬進去。一切順利後才能認真做事,完成當初公司挖角他來的任務。
而這勢必會動到現有派系的奶酪,雙方開始鬥法。若是空降部隊鬥法成功,替公司做出大家所期望的貢獻,媒體雜誌會對他歌功頌德一番,說當初挖他來的人有多英明神武,做出多正確的決定,而這空降部隊又是如何借重前公司經驗,替新公司創造一番新氣象。歌功頌德這種事向來不缺虎𡳞素材,跟安插莫須有的罪名一樣簡單。
但要是鬥法失敗,打不進現有權力架構,自然也落得被架空的下場。或許有著CEO的高貴頭銜,但要人沒人,要底下部門做事,大家也愛理不理,別說改革,連正常營運都是問題。不過別擔心,這種狀況不會持續太久,通常外商公司的容忍期限是半年左右,半年之後即使被迫走人,只要跟媒體關係夠好,主流媒體也會以「文化水土不服」為由,替這件事蓋棺論定。再怎麼看,名聲還是保住了,不會有人質疑跟既有派系權力鬥法失敗,而且也賺到半年的薪水,不算虧,就當作是名字上媒體的遮羞費。
那麼,內部培養出來的幹部為什麼會被職場藍藥丸指控固守舊有框架,答案也呼之欲出了:老子打拚多年好不容易搞出來的生錢體系,廠商、部門,甚至整個上下游都是我的嫡系人馬,大家撈錢撈得正爽,幹麼要隨意改動?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當年雄才大略的主管,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不是不為也,而是時勢所逼,不能也。
當然啦,我同意有的時候能力不足的主管靠著逢迎拍馬上位,對老闆來說,他就只是條敢做骯髒活的狗,要說能力,只能讓人尷尬笑個兩聲。但我敢保證,身具權謀覺醒的各位一定能早早看破這種人的手腳,在他手底下幹幾年混到資歷就是,要架空他還是乾脆走人,都可以權衡局勢後再做打算。
我們再把視角拉回孔明身上。即使天縱英才、有著滿腔抱負,也絕不可能在叫不動關羽、張飛等重臣的前提下帶領蜀漢集團邁進。說穿了,關羽代表的是劉備既有的鐵桿勢力,關羽服,張飛自然服,關張都服,其他小咖絕對跟著老大走,派系整合才堪稱順利。也許你會問:欸不對,孔明是劉備挖來的,光劉備一個人挺他,其他人難道不會聽話嗎?
不夠,遠遠不夠。
二○一○年版陸劇《三國》中有一幕演得很好。孔明初出茅廬第一戰,劉備集團正面對曹操大軍殺來的博望坡之戰,即使劉備親自入列,身體力行表示服從軍師命令,關張兩人還是一臉倨傲不恭,心裡想著且看老大面子,聽命一次再說。
劉備拜孔明為軍師,只有一次機會讓孔明立功,這也是讓空降部隊整合派系的方法之一:刻意讓其立功;孔明也只有這次機會能證明自己的本事,藉機收服關張二人,整併蜀漢最鐵桿舊勢力。所以啦,閣下若身為老闆,有意引進外來空降部隊接任主管,可以參考劉備的作法,讓他立功。有了功勞,自然有籌碼與威信領導整個部門做事,一切的事業藍圖,只有在集團機器得以運轉的前提下才能慢慢推動。
要是孔明失敗哩?不好意思喔,前面說了,機會只有一次,孔明要是失敗,別說關張從此不服,就連劉備也會懷疑自己看走眼。就算劉備願意再給一次機會讓孔明立功上訴,以關張為首的舊勢力也絕不可能容忍,一定表面維持官腔答應,實際上用盡各種手段消極不配合,甚至故意失敗藉此搞死孔明。這種情況下,孔明絕對無法擺脫領導無方的政治責任,今後只會綁手綁腳,事情更加難辦。可以預期關張日後會不斷找孔明麻煩,向劉備控訴他的無能。而孔明也將因為關張在背後掣肘,無法立功替自己累積政治籌碼,最後落得走人下場。
別看孔明戲裡演得談笑風生,這場博望坡之戰,才是他軍師生涯中只許勝不許敗,最兇險的生死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