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引言(摘錄)

一臉憤怒沮喪的雪莉爾依約走進我的辦公室。穿著優雅考究、舉止幹練的她,首度碰面便完全不浪費時間在繁文褥節上。
「我需要立刻換工作,」她說道,「我受不了我的老闆。我聽說你會幫人做職涯分析。」和她討論過她想要什麼和重視什麼之後,我同意幫她做職涯分析。但才進行到一半,她便喊卡。「我的天啊!」她說道,「我老闆跟我同樣固執,我們總是爭執不休,互不讓步。難怪我們處得不好。你能教我如何和他溝通嗎?」我花了幾分鐘的時間教她有哪些措詞可用,哪些應該避免。不到兩個月,她打電話告訴我她高升了。今天的她在國內已經是她那個領域裡位階最高的女性主管之一。
不良的溝通是今日職場、家庭和這個世界,普遍遇到的頭號問題。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屢見不鮮,小至二十分鐘電話語音訊息所製造的困擾,大至親子間長年的不滿與怨恨,甚至國與國之間的棘手衝突都包含在內。找到方法解決溝通問題,一直是許多研究的重點和眾多模式的發展方向。
為了說明是什麼差異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良,許多心理測量方法被發明出來,而這些方法往往需要靠精細的電腦化工具落實。即便如此,其中許多方法卻只能運用在少數的專業領域裡,或者更糟的是,將人貼上標籤,就像把圓的釘子敲進方正的洞裡。通常它們不認為人天生具有彈性,可以視情況異動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這也難怪雖然很多人覺得這些問卷很有趣,卻不太相信它們的籠統結論。一般人在做重要決定時,譬如招聘人才或選擇配偶,往往喜歡靠直覺和第六感。我曾經告訴一名執行長,如果他聘用執行副總的理由,純粹是因為他喜歡對方,他的麻煩就大了。聘用一個想法跟自己一樣的人,是最下下策。
大家都知道,一般人是透過一套過濾系統在溝通,這套過濾系統是由歷史背景、認同感、對真理的看法、價值觀,以及對眼前事物的認知與詮釋所構成。當別人跟我們溝通時,我們會為了理解對方的訊息而先將它們塞進自己的過濾系統裡。想當然耳,同文同種、同性別、同一個國家,或同一個地理環境裡的人,通常都有相同的歷史背景和信念,所以溝通時會比跟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溝通更容易一點。
我們現在也逐漸明白,除了這些差異之外,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獨特思考和處理模式。在現實生活裡,我們重視的點各不相同,這是因為我們運用腦袋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些人是重視前後順序的線性思考者,有些人則喜歡宏觀;有些人喜歡新鮮事物,有些人則喜歡墨守成規。
但是在溝通的時候,若是能真的領會對方的意思,那該有多好?或者只要聽對方說了什麼,便能預測行為,不就更完美了嗎?抑或若能靠我們的回應方式來影響對方的行為,豈不更厲害了?
為了幫這些攸關理解、溝通和影響的複雜問題找到答案,我特地調查了這個領域。我不想要太簡單的答案。任何一個好的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完備的基礎上,而且有個人經驗為佐證。此外,也要能適用於人類的普遍行為上,並尊重每個人的差異,就算你沒有博士或工程學位也都學得會。最重要的是,它必須能改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一九八三年,還在歐洲主持溝通講習會的我,陸續聽到一些來自加州引人注意的事物(你應該猜得到是什麼事物吧),於是開始探索這套叫做神經語言程式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簡稱NLP)的方法。儘管這名稱聽起來很科技,其設計目的卻是在研究人的心理,找到每個人的獨特性。它不是去探究一般人為什麼會遇到問題,而是去研究當代一些最厲害的溝通者和治療師,了解他們是如何辦到與人溝通這件事。它學習的是有效的策略方法,而非檢討別人的失敗經驗。
我想確定這些人是不是真的很懂,於是去上了一些深度課程,並開始在我的工作裡實驗他們的方法,結果成效斐然。我學會了如何與別人建立良好關係,改變了我的一些侷限性觀念,也幫忙別人達成跟我一樣的成效。我個性一向多疑,所以很欣賞他們的每種介入性治療都先接受過檢測,找出可能的負面影響,再運用於個人身上。這就好比心理治療師要幫助某個人徹底捨棄下
雨天會害他生病的這個觀念,在幫他改變觀念之前,會先去了解對這人而言,是不是有更健康的方法來讓下雨天會生病的觀念具有正面效益。
一九八五年,我因緣際會接觸到一套從神經語言程式學發展出來的特定工具,徹底改變我的溝通方法。它很精確也很有彈性,可以自然融入隨性的對話裡。從此以後,我開始在各種背景下運用它。有了它,我可以:
•在大型團體和群眾面前有力地開講。
•重新設計行銷和銷售流程,幫助企業成功抓住主要顧客群。
•吸引和挑選最適任的主管人才。
•協助那些受過我訓練和輔導的客戶。
•創造令青少年難以抗拒的影響性語言(influencing language)。
•協助面臨變革的組織改善他們與員工之間的溝通方式。

在這套工具被廣泛傳授和學習的同時,我也不斷地尋找新的方法來應用它,並取得顯著成效。於是,我開始好奇為什麼沒有人將這套方法集結成書,而這本書就是我給自己的一個考驗,也是客戶成果的展現。

語言行為量表
這套工具被稱為語言行為量表(The Language and Behavior Profile,簡稱LAB Profile®),它是用來探討人及群體的一種方法,你可以透過這套方法察覺到他們產生動力的方式、資訊處理的方式、決策的方式,再加以回應。
這是一套由十幾個問題組成的方法,可以放進平常的對話裡,或者做為正式的分組調查。你要注意的是對方回答時的說話方式,而非說話內容。就算沒有直接回答問題,也能從回答(或者不回答)的態度裡看出對方的所屬型態。
等你愈來愈熟悉這些問題以及人們的回應方式,便會發現就算不實際請教問題,也能聽出和看出對方的所屬型態,再立刻利用最適合當下現況的影響性語言。一般人說話時,都會很自然地用自己的模式進行溝通,其中包括言語和肢體語言。如果你使用的是他們的語言,他們會很快回應你。
由於語言行為量表可以運用在平常的對話裡,因此我在書中放了許多對話範例。而且為了表現話中的重點和語氣,更大量使用了粗體字和楷體字。
當你讀這本書時,可以驗證自己的經驗,並聯想到你認識的人,更認清自己,也更了解其他人。我希望你會找到方法解決日常溝通面臨到的挑戰。就算溝通上沒有太大問題,書裡也有實用資訊可供你參考,同時提供詞彙形容你已經在做的事—也許是你不自覺下所做的事。
我不斷從我的生活和工作上,為這套工具發掘出新的視角和用途,也誠摯邀請你跟我一起探索語言行為量表的各種可能運用方法。
語言行為量表的歷史由來
本書是建立在語言行為量表的基礎上,後者是羅傑‧貝利(Rodger Bailey)所創。至於語言行為量表則是從神經語言程式學(NLP)的具體應用方式裡開發出來的。神經語言程式學是理察‧班德勒(Richard Bandler)、約翰‧葛瑞德(John Grinder)及幾名美國人所開創的領域,起源於一九七○年代中期,他們專門研究能言善道者的說話方式,據此創造出神經語言程式學的原始模式。
自此以後,神經語言程式學的領域倍數擴張,如今全球有數百種書籍都以它為主題。這套方法正在五大洲的數十個國家裡傳授。
我們先從程式學開始解釋。每個人都會設法透過基因結構、環境影響,以及各自的生化過程將自己程式化(program),於是某些方面會有卓越的表現,有些地方表現平平,也有些地方一塌糊塗。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和注意聽一個人如何從語言方面(linguistically)去行事和溝通,便能了解到這個人如何從神經方面(neurologically)去整合自己的所有經驗,從而有或卓越、或平庸、或糟糕的表現。而這個領域,就被稱為神經語言程式學。
它的應用範圍很廣,這意味著如果有人很擅長某件事,受過神經語言程式學訓練的人,便可將它模式化(model)。所謂的模式化是找出這個人是如何做到他或她所做的事。模式分析者(Modeller)會針對一些問題找出答案,譬如「這裡頭有什麼絕對的基本因素?」或者「這個人之所以能辦到,是因為他會依序及(或)同時關注什麼和忽略什麼?」當這些答案被找到時,便有機會將這些技巧傳授他人,甚至自己從中學習。
語言行為量表是羅傑‧貝利自創的模式,他是神經語言程式學領域裡一位積極的開發者,於一九八○年代初創造出語言行為量表,這套分析方法是以神經語言程式學裡的全套型態為根據,當初這些型態在開發時,被稱為後設程式(Meta Programs),而這些後設程式的基礎是來自於我們建構這個世界模式(model of theworld)所用的過濾系統。

創造我們自己的世界模式
每個人都會利用一些過濾系統供現實世界裡的部分東西進來。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在一九五七年的博士論文《變形語法》(Transformational Grammar)裡曾說過,一般人都是靠三種過程為各自的世界模式創造過濾系統:

刪除
第一種叫做刪除(deletion)。我們會由內刪除來自周遭環境的眾多資訊。美國心理學家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在一九五六年寫的《七加減二》(Seven Plus or Minus Two)論文裡提到,我們的意識(conscious mind)一次只能處理七加減二的資訊位元,其他一概刪除。意思是,我們在最佳狀況時頂多只能處理九個資訊位元,最差的狀況下可能只有五個。
這說明了為什麼大部分的電話號碼最多只有七碼。不過,一九八○年代我住在巴黎時,他們把電話號碼改成八碼。於是每個人都得決定究竟是要兩碼兩碼地記,或四碼四碼地記,或者乾脆在舊電話號碼前面再加新的巴黎區碼4。沒有人有辦法一次記住八碼數字,每個人都得自行想辦法將它們分開記。他們用各自的方法來宣布自己的新電話號碼,製造出許多混亂。
所以七加減二的資訊位元,才是我們一次能夠處理的量。我們總是無意識或有意識地利用刪除過程,來過濾許多東西。

扭曲
第二種過程叫做扭曲(distortion)。我們會扭曲事物。在你還沒把自己的家具搬進新屋之前,你就先去看過那地方,走進客廳,想像若是放上家具會是什麼模樣?這就是所謂的幻覺。你的家具並沒有實際擺在裡面,不是嗎?所以你是扭曲現實。
幻覺和創造力正是扭曲的兩個例子,它們同樣都是把外在資訊轉化成別樣東西。這就是扭曲的過程。

一般化
喬姆斯基的第三個心理過濾方式,被稱為一般化(generalization)。它跟笛卡兒邏輯(Cartesian Logic)完全相反(笛卡兒邏輯是從通則裡推演出明確的例子,但不能反其道而行)。一般化則是你先搬出幾個例子,再創造出其中的通則。這也是一種學習過程。就像有個小孩學開門,開了第一扇、第兩扇,甚至第三扇,最後終於知道如何開門。這小孩把如何開門的這個技巧一般化了。換言之,等他長大後進入高科技公司工作,發現得用磁卡刷才能開門時,就又必須重新學習開門,才能應付這些例外。
一般化是指我們會無意識地把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變成通則。譬如,有些女士在和男士交往時可能有過慘痛的經驗,於是總結出男人(所有男人)都不能相信。她們推衍的通則是:絕對不要相信男人。換言之,人們會因為幾次類似的經驗,便認定一個通則或建立起某種觀念。
我們每個人都是靠刪除、扭曲和一般化這三種過濾系統,來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模式。

後設程式
神經語言程式學、後設程式和語言行為量表,這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神經語言程式學的幾名共同發明人,為了找出影響一般人對經驗的認知和詮釋方法,利用喬姆斯基的刪除、扭曲和一般化模式,創造出一種地圖。
雷絲莉‧卡麥隆-班德勒(Leslie Cameron-Bandler,現名為Leslie Lebeau)甚至發揚光大了喬姆斯基的理論。她假設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刪除、扭曲和一般化做法,會從行為裡彰顯出來。她從她治療的個案裡找出六十幾種不同型態(pattern),稱之為後設程式。
後設程式,就是我們具體使用的過濾系統,我們都是透過它們與世界互動。這些過濾系統會先將外在世界的資訊加以編輯和塑造,再讓它們進來。當我們與外面的世界溝通和表現行為時,它們也會形塑來自我們內心的東西。
後設程式就像一扇門,我們透過這扇門與世界互動。這扇門的形狀特別,所以只有一些東西能夠進出。這聽起來或許很像在說我們的天生性格,所以恐怕改不了。但事實上,這扇門會隨著我們的改變,以及周遭環境的改變,而產生變化。
羅傑‧貝利是雷絲莉的學生,他稍微修改了她的方法,運用在商業環境裡。他創造出語言行為量表,使我們明白一般人開口說話時,他們是在溝通的何種現實世界。他說,後設程式是指一個人對特定情境回應方式的現況報告。
很多人都認同當我們跟不同的人為伍,當我們工作時,還有當我們與家人相處時,行為表現各不相同。因此,後設程式並非在說明我們的個性,而是在呈現我們與不同環境或情境背景互動的方式。
語言行為量表簡單地描述了我們那扇門的形狀,在特定情況下,我們會讓什麼東西進來和出去。就是因為我們認知到我們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動機和行為,使得這套工具有別於那些籠統化我們人格的心理測量分析。
語言行為型態
當我首度聽聞後設程式時,它其實有六十幾種型態。我們必須和研究對象談話,揣測他們的型態。我花了一年半時間試圖揣測每個人的後設程式是什麼,更別提我當時這方面根本不在行。
為了讓這些型態的探究過程和運用層面更簡單一點,羅傑‧貝利很有先見之明地將六十種型態縮減成十四種(你有必要知道自己或別人的六十件事情嗎?)。此外,他還研擬出一小組具體的問題,無論受訪者回答的內容是什麼,都會從他們使用的語言結構裡無意識地洩露出他們的型態。你注意的是人們的回答方式,而不是回答內容。只要問幾個簡單問題,便能知道是什麼在引發和維持對方的動力,以及他們內在處理資訊的方式。
當他開發語言行為量表時,找到了兩種不同的後設程式。他稱第一組類別為動力特質(Motivation Traits),有時它們也被稱為動力模式或觸媒。這裡的型態會告訴我們,一個人在特定背景下需要什麼才會產生動力並維持下去,或者反過來說,什麼會讓他失去動力。有時候,我也稱它們為動力觸媒(Motivation Triggers),因為它們會洩露出是什麼在促使一個人做某件事,或阻礙他某方面的表現。
羅傑‧貝利稱第二組類別為作業特質(Working Traits),這組類別說明的是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內在心智處理過程。譬如,我們可以看出對方重視的是全貌還是順序細節;他們在什麼環境下最有生產力;在乎的是人還是事;如何應付壓力;以及會因什麼機制而被說服。
這些都顯現在一個人的說話方式裡。

影響性語言
此外,他也開發出影響性語言。一旦你知道某人的型態,便可利用你的語言去迎合對方,達到最大效果。
試想有一個不擅長你母語的人正試圖告訴你一些想法,但你可能得花很多力氣將對方的話翻譯成你比較懂的字眼。但是,如果有人使用的是你可以立刻理解的字眼,你就不須耗費力氣翻譯;對方的意思就這麼聽懂了。當你使用的是適當的影響性語言時,效果也將十分驚人,因為你說話的方式和對方的個人風格一樣。
你可以精準地使用來自潛意識的言語力量。

語言行為量表如何在溝通裡發揮作用
假設某人有某種經驗。當他談到自己的經驗時,只會提到這個事件的一小部分,因為他必須刪掉大部分的經歷過程,才能在合理的時間內說完這件事。意思是,如果你要告訴別人你在讀這本書,你得將大部分的讀書心得經驗刪除掉。你可能會說:「這本書還不錯。」然後點頭表示稱許,至於它帶給你的感想則可能略而不提,也不會提到你是否讀得很開心。想想看,你是不是也
有過完全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的經驗,因為他們省略了那些可以讓你聽懂的細節。
人們會根據自己特有的刪除、扭曲和一般化過程,來轉化他們實際的經驗和看法。蕾絲莉‧卡麥隆-班德勒和羅傑‧貝利認為那些使用同樣語言型態的人,也會有同樣行為。語言行為量表這個名稱,就是在說明一個人的語言與行為之間的關係。
書裡的工具可以供你了解、預測和影響行為。語言行為量表是一套可以學習的技術工具,你可以趁機訓練自己的眼耳去察覺以前可能不會注意到的事情,也學到方法去描述和處理你可能早已注意的行為模式。(未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