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y流不被人牽著鼻子走的基本技巧
開始要來介紹不被人牽著鼻子走的基本技巧。雖有好幾個,但即便受到影響的狀況不同,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技巧。雖說是技巧,卻也像是作菜一樣。做任何料裡都有基本的技巧,對吧?就和那是一樣的。這是人家從精神科醫療中會使用到的技巧,以及總結過去的經驗所得出的想法。
不被人牽著鼻子走的技巧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四種。
技巧① 設定框架
這種方法也經常使用在精神科醫療中。簡單來說就是事先給出規則,規定好不能遵守時的罰則等,是很縝密周到、嚴格進行的一種方法。
技巧②拉開距離
拉開適度的距離感,別和對方靠得太近。
技巧③打造出自己的步調
打造出自己的步調,不被捲入對方的步調中。
技巧④減輕自己的壓力
改變自己的想法,即便受到對方影響也不太會感受到壓力。
接下來就一一說明各種方法吧。
技巧①設定框架
設定框架是精神科醫療經常會使用到的方法。在主治醫師與患者間的關係中,醫師是不可能回應患者全部需求的唷。例如,即便患者說:「我想用那個藥,所以希望能開那個處方。」醫師也不可能說:「好的、好的!」直接開出患者指定的藥物。
主治醫師必須依專業知識綜合判斷:「若開這種藥,長期來看是否有助治療患者呢?」一邊決定處方。
此外,偶爾也會有患者吃了過多的處方用藥,或是不按照醫囑吃藥。本來醫師開藥的前提是「患者會依照醫囑服用」,若發生上述那樣的事情,就無法開出接下來的用藥。還有,也有患者會在非約定好的看診日或是非診療時間來求診。因身體狀況不佳而來急診的情況當然是莫可奈何,但是主治醫師與患者間的關係性是建立在相互信賴之上的,所以在最低限度上必須遵守規則。
容易把他人牽著鼻子走的人,會逐漸瓦解彼此間默認的信賴,是會把對方牽扯進自己情緒中、想要控制對方的人喔。正因如此,才要活用這個設定框架的技巧。具體的「設定框架」是:
▼所有事情在開始前都先明確給出規則。
▼告知對方,若破壞規則,我方也將無法遵守約定。
▼破壞規則時,要嚴格應對,不要做出例外。例如,若男朋友會因自己方便而將人耍得團團轉時,就要告訴他:「請不要依自己的方便來決定事情,希望你也能跟我商量。若無法做到這點,我們就不要繼續交往了。」而若對方依然故我時,就說:「誠如之前說過的,若你擅自做決定,我們就無法繼續交往囉。」若是這樣,對方仍不把自己當一回事時,就要說:「我完全無法跟你在一起了,抱歉。」然後拉開距離。
這執行起來雖然有些嚴厲,但那些不斷把其他人耍得團團轉、破壞人際關係的人,大多都沒有自覺到原因是出在自己喔。讓這些人清楚知道到底有什麼問題也是為了對方好。而且若對方真的想保持和你的關係,應該也會在某處做出努力才是。
同時還有一點是,對於珍惜的人,不要感情用事、不要輕忽規則的運用。若是因為愛對方,無法對他置之不理,所以就原諒他,同樣的情況只會發生得比之前變本加厲。在設定框架的技巧中,重要的是,若無視規則被破壞,任其船到橋頭自然直,就無法讓對方獲得學習。
技巧②拉開距離
其次的技巧是拉開距離。在被對方牽著鼻子走的例子中,有很多都是因為和對方的距離太近了。若距離相近,就會變成是「互累」的關係唷。因為此都依賴對方的存在,就算對方告知自己做不到,也會覺得對方不聽自己說話,自己是不是被拋棄了。因為會對彼此洗腦,所以冷靜思考很重要。而首要採取的方法就是拉開距離。
具體方法如下:
▼減少時間術:單純減少接觸時間的方法。只要減少接觸時間,被牽著鼻子走的時間就會減少。
▼實際距離法:拉開物理距離的方法。若是和對方同居或是住在附近的情況,就在能想到的範圍內拉開物理上的距離,像是回父母家、搬家、轉學去遠一點的學校或換職場等。
▼錯身戰法:錯開時間點的方法。於對方在家的時間帶中外出,或是錯開彼此
起床的時間帶、不要一起吃飯等,這是減少接觸時間的方法。
▼總是和一夥人在一起的作戰: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兩個人獨處。經常是多數人,若是可能就一大群人一起見面的方法。技巧③打造自己的步調
接下來的技巧是主動取得主導權的方法喔。為了不被對方牽著鼻子走而累積壓力,就要確實確立自己的步調,為此有幾個技巧。例如適當的糊弄對方,讓對方「如墜五里霧」中的方法。或許有人會覺得:「為什麼要這樣?」但這可是最重要的技巧喔。也就是說,容易被人影響的人有個特徵是「過於認真的應對」。所以可以把話題轉往奇怪的方向,或是可以說些不一樣的事情岔開話題。會把對方耍得團團轉的人,基本上終究都只會說自己的事,所以我們要切換成是「說自己的事」。之所以會被人牽著鼻子走,不僅是對方的問題而已,自己也有問題。打造自信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建立各式各樣的人際關係。
具體的方法有以下五種:
▼自己當主角術:這方法就是自己掌握主導權。這個方法就是不要成為聆聽的角色、不讓對方說話、自己掌握主導權。
▼糊弄戰法:適當地糊弄對方,令其「如墜五里霧」的方法。這方法是糊弄對方,給出他預料之外的答案,或是將話題導往奇怪的方向。
▼忽略技巧:這方法是不把對方當一回事,把他說的話當馬耳東風。指做出簡單回答、由自己拓展話題的方法。
▼任性戰略:這方法就是「只想著自己的事」,不聽對方說話。指自說自話,不接近對方的方法。
▼提升自我評價計畫:增加自信,提升自我評價的方法,想著「就算不迎合對方也無所謂」。與待在一起會令人心情舒暢的人建立人際關係。
技巧④減輕自己的壓力
到目前為止,我介紹過了不會直接被對方影響的技巧,最後要介紹的這個技巧,簡單來說就是「在不影響自己的前提下,讓對方感到煩躁不安的技巧」。
不論是把人牽著鼻子走還是被人牽著鼻子走的人,背後都有其原因,藉由想像對方〈把人牽著鼻子走的人〉的狀況,有時,自己的壓力也會跟著緩和下來。此外,貶低對方的價值這個技巧也很有效。被人牽著鼻子走時,我們多會在無意識中淨想著那個人的事情。也就是說,在你心中,對方有很高的價值喔。貶低對方的價值就是增加自己興趣、增加與自己有關係的人數,停止淨想著影響著自己的人。
共6頁 上一頁緩和壓力的具體方法有以下兩種:
▼想像法:想像對方立場的方法。不過,不用到「理解」的地步。重點想像就好。
▼分散化法:這方法就是貶低把自己耍得團團轉的對方的價值。是讓自己擁有各種興趣、減少想到對方時間的方法。
以上這些技巧就是針對各煩惱的應對,請各位先記住喔。
第一章 不被父母、孩子牽著鼻子走
第一章中,我們要來討論一下不被父母及孩子牽著鼻子走的方法。在親子關係中,最特別的一點是,「親子關係是獨一無二的,親子關係會永遠存在」。朋友、戀人、伴侶的關係雖會消失,但親子關係卻不會。
尤其身為孩子,很多人應該到成年為止都是在父母家成長的,就算想拉開距離也拉不開。但是只要下點功夫,就能與父母保持距離。關於這點,就讓我們漸次閱讀下去。
長大成人之後、結婚後、有了孫子後、雙親須要照護時,只要人生的階段有所變化,接下來就會換成是與自己孩子間的關係。
自己是孩子的時候、成了父母的時候,為了不被各自的親子關係給牽著鼻子走,該怎麼做呢?我們將依各不同例子來看下去。
案例1 父母過度干涉
父母時不時會來看我在幹什麼,讓人挺受不了的。他們對我在看的動畫到朋友關係都會來插一腳。很希望他們能別那樣了,但他們卻會說:「我們是關心你啊!」而完全聽不進去。〈十七歲,男性〉
Tomy式回答
這是很常見的問題呢。過度干涉的雙親有無法離開孩子的問題。所以只要孩子明確表達「NO」的意志,父母就可能會出現「孩子變壞了」等過度反應。
即便如此,還是建議孩子冷靜下來,對過度干涉的父母說「NO」。
父母的確是很擔心你喔。若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會認為你不論到幾歲都一直是小孩。因為對父母來說,十七年的時間似長又短。可是,你已經十七歲了,已經受不了再聽他們那樣說了吧。
這時候,你就要使用掌握主導權的技巧③〈第十八頁〉,回答:「我有好好在做事,不用擔心啦」,然後完全不回答父母接下來的質問。偶爾也可以這樣做。又或者是避免與父母接觸。不是要忽視他們,而是試著開始「練習不想回答的事就不回答」。
即便如此,或許仍會有難以順利拒絕、終有一天爆發大爭吵的時候。就算是這樣,也絕對不要沮喪。因為大部分的親子都會有這樣的爭吵。在重複這些事的期間,父母與孩子就能掌握住恰當的距離感了喔。最不能做的就是既不爆發也不拉開距離,而是壓抑自己持續聽父母的話。若太過於聽父母的話,漸漸地就會變得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喔。
若是勉強接受父母的干涉,就會逐漸累積壓力而爆發喔。
與其如此,不如從平常起就緩慢拉開距離比較好唷。
這絕非破壞與父母間的關係。
案例2 採放任主義的父母
爸媽從以前就不太會干涉我的事,好像是認為:「因為這是妳的決定」而放著我不管。跟朋友訴苦後,他們大多跟我說:「什麼?這不是很令人羨慕嗎!我家爸媽什麼都要管,很煩啊。」可是對我來說,卻覺得父母好像不怎麼愛我。〈十六歲,女性〉
Tomy式回答
雖然有很多控制狂父母,但也有採取放任主義的父母。不過,若是孩子方有著「希望多管管我」的想法,相對的,或許就會覺得父母很冷淡。若親子間距離過近,所思所想的事有時反而變得難以啟齒。這有可能只是單純的溝通不足。因此,我給出的建議如下:
好好告知父母自己的心情。若沒有意識到這點,就難以傳達出自己的心情喔。
每對父母都有自己的教育方針,但他們不一定會告知孩子這個教育方針,所以或許父母並不知道妳感覺到寂寞呢。
親子是從孩子懂事起就有的人際關係,所以很難改變形式。從小就不太觸碰到的事情,將會一直這樣不觸碰地過下去。因此即便父母有意見,也不太會告訴孩子。可是這樣一來,親子關係終會變得不甚融洽。因為妳每天都在成長,會有各式各樣的感受啊。
大部分情況下,妳所想的事情都是誤會喔。妳覺得造成人際關係不圓融的最大原因是什麼?
就是溝通不足啊。所以請拿出勇氣來,告訴父母:「我覺得你們好像沒有很重視我,讓我覺得有點寂寞。」或許就會有新的開展喔。
案例3父母不認可自己的工作
很想當演員,最近也拿到了一些工作,可是父母卻不認可,他們說:「好好去找個穩定的工作就職吧」「一定要成為大公司的員工」。因為他們怎麼都不認可我,讓我很是煩躁不安。〈二十一歲,男性〉
Tomy式回答
就是這樣,父母會傾向於期望孩子有份「腳踏實地的工作」。反過來說,孩子則傾向於即便可能性很低,仍要去追「夢」。而且因為有多餘的精力,所以也有著想簡單地就拿出成果的傾向。其中也與孩子「想獲得認可」的自我承認欲求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情況容易變得更為棘手。不過只要冷靜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就父母來說,應該也是想要好好來跟孩子說的,目的並非在否定孩子,只是使用方法的價值觀不一樣罷了。
這時候,使用技巧③「提升自我評價計畫」〈第十八頁〉這個方法是最好的。不過這無法簡單做到,所以首先可以先試著改變「父母說的話一定都是對的」這個想法。
父母並非總是在評價著你的,他們只是在說自己的感想唷。
你從小就被父母撫養長大,所以容易認為父母褒獎自己、責罵自己都是很天經地義的。同時,對父母來說,孩子永遠都是孩子,所以會讚揚孩子或責罵孩子。
而要解開親子間的誤會,唯有自覺才能改變意識。單只是期待父母能理解你們之間的關係性有所變化是很無謂的,而且還會被彼此牽著鼻子走喔。
要由你自己先意識到:「啊啊,又在說自己的感想了」,客觀看待父母說的話,這才是最重要的。
減輕父母言行舉止的重量,在這期間,為自己增加點自信就好。
長大成人後,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不過是一個「人」。
父母說的話無關乎認不認可你,不過是一個人的「感想」唷。
為了不被牽著鼻子走,就必須要確實自覺到這件事唷。
開始要來介紹不被人牽著鼻子走的基本技巧。雖有好幾個,但即便受到影響的狀況不同,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技巧。雖說是技巧,卻也像是作菜一樣。做任何料裡都有基本的技巧,對吧?就和那是一樣的。這是人家從精神科醫療中會使用到的技巧,以及總結過去的經驗所得出的想法。
不被人牽著鼻子走的技巧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四種。
技巧① 設定框架
這種方法也經常使用在精神科醫療中。簡單來說就是事先給出規則,規定好不能遵守時的罰則等,是很縝密周到、嚴格進行的一種方法。
技巧②拉開距離
拉開適度的距離感,別和對方靠得太近。
技巧③打造出自己的步調
打造出自己的步調,不被捲入對方的步調中。
技巧④減輕自己的壓力
改變自己的想法,即便受到對方影響也不太會感受到壓力。
接下來就一一說明各種方法吧。
技巧①設定框架
設定框架是精神科醫療經常會使用到的方法。在主治醫師與患者間的關係中,醫師是不可能回應患者全部需求的唷。例如,即便患者說:「我想用那個藥,所以希望能開那個處方。」醫師也不可能說:「好的、好的!」直接開出患者指定的藥物。
主治醫師必須依專業知識綜合判斷:「若開這種藥,長期來看是否有助治療患者呢?」一邊決定處方。
此外,偶爾也會有患者吃了過多的處方用藥,或是不按照醫囑吃藥。本來醫師開藥的前提是「患者會依照醫囑服用」,若發生上述那樣的事情,就無法開出接下來的用藥。還有,也有患者會在非約定好的看診日或是非診療時間來求診。因身體狀況不佳而來急診的情況當然是莫可奈何,但是主治醫師與患者間的關係性是建立在相互信賴之上的,所以在最低限度上必須遵守規則。
容易把他人牽著鼻子走的人,會逐漸瓦解彼此間默認的信賴,是會把對方牽扯進自己情緒中、想要控制對方的人喔。正因如此,才要活用這個設定框架的技巧。具體的「設定框架」是:
▼所有事情在開始前都先明確給出規則。
▼告知對方,若破壞規則,我方也將無法遵守約定。
▼破壞規則時,要嚴格應對,不要做出例外。例如,若男朋友會因自己方便而將人耍得團團轉時,就要告訴他:「請不要依自己的方便來決定事情,希望你也能跟我商量。若無法做到這點,我們就不要繼續交往了。」而若對方依然故我時,就說:「誠如之前說過的,若你擅自做決定,我們就無法繼續交往囉。」若是這樣,對方仍不把自己當一回事時,就要說:「我完全無法跟你在一起了,抱歉。」然後拉開距離。
這執行起來雖然有些嚴厲,但那些不斷把其他人耍得團團轉、破壞人際關係的人,大多都沒有自覺到原因是出在自己喔。讓這些人清楚知道到底有什麼問題也是為了對方好。而且若對方真的想保持和你的關係,應該也會在某處做出努力才是。
同時還有一點是,對於珍惜的人,不要感情用事、不要輕忽規則的運用。若是因為愛對方,無法對他置之不理,所以就原諒他,同樣的情況只會發生得比之前變本加厲。在設定框架的技巧中,重要的是,若無視規則被破壞,任其船到橋頭自然直,就無法讓對方獲得學習。
技巧②拉開距離
其次的技巧是拉開距離。在被對方牽著鼻子走的例子中,有很多都是因為和對方的距離太近了。若距離相近,就會變成是「互累」的關係唷。因為此都依賴對方的存在,就算對方告知自己做不到,也會覺得對方不聽自己說話,自己是不是被拋棄了。因為會對彼此洗腦,所以冷靜思考很重要。而首要採取的方法就是拉開距離。
具體方法如下:
▼減少時間術:單純減少接觸時間的方法。只要減少接觸時間,被牽著鼻子走的時間就會減少。
▼實際距離法:拉開物理距離的方法。若是和對方同居或是住在附近的情況,就在能想到的範圍內拉開物理上的距離,像是回父母家、搬家、轉學去遠一點的學校或換職場等。
▼錯身戰法:錯開時間點的方法。於對方在家的時間帶中外出,或是錯開彼此
起床的時間帶、不要一起吃飯等,這是減少接觸時間的方法。
▼總是和一夥人在一起的作戰: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兩個人獨處。經常是多數人,若是可能就一大群人一起見面的方法。技巧③打造自己的步調
接下來的技巧是主動取得主導權的方法喔。為了不被對方牽著鼻子走而累積壓力,就要確實確立自己的步調,為此有幾個技巧。例如適當的糊弄對方,讓對方「如墜五里霧」中的方法。或許有人會覺得:「為什麼要這樣?」但這可是最重要的技巧喔。也就是說,容易被人影響的人有個特徵是「過於認真的應對」。所以可以把話題轉往奇怪的方向,或是可以說些不一樣的事情岔開話題。會把對方耍得團團轉的人,基本上終究都只會說自己的事,所以我們要切換成是「說自己的事」。之所以會被人牽著鼻子走,不僅是對方的問題而已,自己也有問題。打造自信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建立各式各樣的人際關係。
具體的方法有以下五種:
▼自己當主角術:這方法就是自己掌握主導權。這個方法就是不要成為聆聽的角色、不讓對方說話、自己掌握主導權。
▼糊弄戰法:適當地糊弄對方,令其「如墜五里霧」的方法。這方法是糊弄對方,給出他預料之外的答案,或是將話題導往奇怪的方向。
▼忽略技巧:這方法是不把對方當一回事,把他說的話當馬耳東風。指做出簡單回答、由自己拓展話題的方法。
▼任性戰略:這方法就是「只想著自己的事」,不聽對方說話。指自說自話,不接近對方的方法。
▼提升自我評價計畫:增加自信,提升自我評價的方法,想著「就算不迎合對方也無所謂」。與待在一起會令人心情舒暢的人建立人際關係。
技巧④減輕自己的壓力
到目前為止,我介紹過了不會直接被對方影響的技巧,最後要介紹的這個技巧,簡單來說就是「在不影響自己的前提下,讓對方感到煩躁不安的技巧」。
不論是把人牽著鼻子走還是被人牽著鼻子走的人,背後都有其原因,藉由想像對方〈把人牽著鼻子走的人〉的狀況,有時,自己的壓力也會跟著緩和下來。此外,貶低對方的價值這個技巧也很有效。被人牽著鼻子走時,我們多會在無意識中淨想著那個人的事情。也就是說,在你心中,對方有很高的價值喔。貶低對方的價值就是增加自己興趣、增加與自己有關係的人數,停止淨想著影響著自己的人。
共6頁 上一頁緩和壓力的具體方法有以下兩種:
▼想像法:想像對方立場的方法。不過,不用到「理解」的地步。重點想像就好。
▼分散化法:這方法就是貶低把自己耍得團團轉的對方的價值。是讓自己擁有各種興趣、減少想到對方時間的方法。
以上這些技巧就是針對各煩惱的應對,請各位先記住喔。
第一章 不被父母、孩子牽著鼻子走
第一章中,我們要來討論一下不被父母及孩子牽著鼻子走的方法。在親子關係中,最特別的一點是,「親子關係是獨一無二的,親子關係會永遠存在」。朋友、戀人、伴侶的關係雖會消失,但親子關係卻不會。
尤其身為孩子,很多人應該到成年為止都是在父母家成長的,就算想拉開距離也拉不開。但是只要下點功夫,就能與父母保持距離。關於這點,就讓我們漸次閱讀下去。
長大成人之後、結婚後、有了孫子後、雙親須要照護時,只要人生的階段有所變化,接下來就會換成是與自己孩子間的關係。
自己是孩子的時候、成了父母的時候,為了不被各自的親子關係給牽著鼻子走,該怎麼做呢?我們將依各不同例子來看下去。
案例1 父母過度干涉
父母時不時會來看我在幹什麼,讓人挺受不了的。他們對我在看的動畫到朋友關係都會來插一腳。很希望他們能別那樣了,但他們卻會說:「我們是關心你啊!」而完全聽不進去。〈十七歲,男性〉
Tomy式回答
這是很常見的問題呢。過度干涉的雙親有無法離開孩子的問題。所以只要孩子明確表達「NO」的意志,父母就可能會出現「孩子變壞了」等過度反應。
即便如此,還是建議孩子冷靜下來,對過度干涉的父母說「NO」。
父母的確是很擔心你喔。若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會認為你不論到幾歲都一直是小孩。因為對父母來說,十七年的時間似長又短。可是,你已經十七歲了,已經受不了再聽他們那樣說了吧。
這時候,你就要使用掌握主導權的技巧③〈第十八頁〉,回答:「我有好好在做事,不用擔心啦」,然後完全不回答父母接下來的質問。偶爾也可以這樣做。又或者是避免與父母接觸。不是要忽視他們,而是試著開始「練習不想回答的事就不回答」。
即便如此,或許仍會有難以順利拒絕、終有一天爆發大爭吵的時候。就算是這樣,也絕對不要沮喪。因為大部分的親子都會有這樣的爭吵。在重複這些事的期間,父母與孩子就能掌握住恰當的距離感了喔。最不能做的就是既不爆發也不拉開距離,而是壓抑自己持續聽父母的話。若太過於聽父母的話,漸漸地就會變得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喔。
若是勉強接受父母的干涉,就會逐漸累積壓力而爆發喔。
與其如此,不如從平常起就緩慢拉開距離比較好唷。
這絕非破壞與父母間的關係。
案例2 採放任主義的父母
爸媽從以前就不太會干涉我的事,好像是認為:「因為這是妳的決定」而放著我不管。跟朋友訴苦後,他們大多跟我說:「什麼?這不是很令人羨慕嗎!我家爸媽什麼都要管,很煩啊。」可是對我來說,卻覺得父母好像不怎麼愛我。〈十六歲,女性〉
Tomy式回答
雖然有很多控制狂父母,但也有採取放任主義的父母。不過,若是孩子方有著「希望多管管我」的想法,相對的,或許就會覺得父母很冷淡。若親子間距離過近,所思所想的事有時反而變得難以啟齒。這有可能只是單純的溝通不足。因此,我給出的建議如下:
好好告知父母自己的心情。若沒有意識到這點,就難以傳達出自己的心情喔。
每對父母都有自己的教育方針,但他們不一定會告知孩子這個教育方針,所以或許父母並不知道妳感覺到寂寞呢。
親子是從孩子懂事起就有的人際關係,所以很難改變形式。從小就不太觸碰到的事情,將會一直這樣不觸碰地過下去。因此即便父母有意見,也不太會告訴孩子。可是這樣一來,親子關係終會變得不甚融洽。因為妳每天都在成長,會有各式各樣的感受啊。
大部分情況下,妳所想的事情都是誤會喔。妳覺得造成人際關係不圓融的最大原因是什麼?
就是溝通不足啊。所以請拿出勇氣來,告訴父母:「我覺得你們好像沒有很重視我,讓我覺得有點寂寞。」或許就會有新的開展喔。
案例3父母不認可自己的工作
很想當演員,最近也拿到了一些工作,可是父母卻不認可,他們說:「好好去找個穩定的工作就職吧」「一定要成為大公司的員工」。因為他們怎麼都不認可我,讓我很是煩躁不安。〈二十一歲,男性〉
Tomy式回答
就是這樣,父母會傾向於期望孩子有份「腳踏實地的工作」。反過來說,孩子則傾向於即便可能性很低,仍要去追「夢」。而且因為有多餘的精力,所以也有著想簡單地就拿出成果的傾向。其中也與孩子「想獲得認可」的自我承認欲求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情況容易變得更為棘手。不過只要冷靜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就父母來說,應該也是想要好好來跟孩子說的,目的並非在否定孩子,只是使用方法的價值觀不一樣罷了。
這時候,使用技巧③「提升自我評價計畫」〈第十八頁〉這個方法是最好的。不過這無法簡單做到,所以首先可以先試著改變「父母說的話一定都是對的」這個想法。
父母並非總是在評價著你的,他們只是在說自己的感想唷。
你從小就被父母撫養長大,所以容易認為父母褒獎自己、責罵自己都是很天經地義的。同時,對父母來說,孩子永遠都是孩子,所以會讚揚孩子或責罵孩子。
而要解開親子間的誤會,唯有自覺才能改變意識。單只是期待父母能理解你們之間的關係性有所變化是很無謂的,而且還會被彼此牽著鼻子走喔。
要由你自己先意識到:「啊啊,又在說自己的感想了」,客觀看待父母說的話,這才是最重要的。
減輕父母言行舉止的重量,在這期間,為自己增加點自信就好。
長大成人後,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不過是一個「人」。
父母說的話無關乎認不認可你,不過是一個人的「感想」唷。
為了不被牽著鼻子走,就必須要確實自覺到這件事唷。